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12

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用8篇)

篇1: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在课外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建设。

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文化素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在社会需要的真正有能力的人,至于文化素

质也就是指毕业证、学位证、四六级证等等。这些只是敲门砖,是能够证明你胜任某分工作的凭证,到具体的还要看你的个人能力。所以现在的很多大学里刮起了“社团风”。认为只有加入了某个社团、协会或者进入了学生会,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社团、协会的活动和学生会的工作上,而荒废了学业。但到头来总结一下,他们在那里又学到了什么,又学到了多少呢?

二. 由于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关心太少

了,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教育部是在哪一年提出的素质教育我记不得了,具体素质教育是从哪一年开始实施的我也不清楚。但我看到的是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应试教育。老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社会上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我想这些大家都很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我在这里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这可能与教育部所以颁发的一些文件上的解释不太一样(仅为个人看法)。我个人觉得素质教育下,老师是为学生们答疑解惑的,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述:“师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肯定会乐在其中而不是枯燥乏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爱学乐学,主动去学。而现在的应试教育下你看看老师是怎么教的,学生又是怎么学的。老师所教的全是考试要考的,不论是否有用,不论学生是否感兴趣,你都必须要学。你学不会的老师就负责塞给你。学生所学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为考试而学,不为兴趣而学,人人都成了考试机器。也正因如此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个个都成了“高分低能”。文化素质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三. 当代大学生活的太安逸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这

种安逸的生活让他们没有了对文化素质的追求。其实这也是应试教育的苦果。高考成就了这批大学生,当他们拿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所有的忧患都不再属于他们了。等待他们的就是那美好的大学生活。进入大学后不思长进者有之,意志低落者有之„„不打鞭子骏马不驶啊!如此大学你让学生的文化素质如何提高?

四. 学样太强调能力了,好像文化素质已经不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要任

务了。我想问的是,能力的内在支持是什么?一个人能力的内在支持多多少少要依赖于他的文化水平。你让一下文盲去做飞机去开发计算

机软件,他能做成吗?

篇2: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高等院校应当正确认识大学生诚信现状,认真分析产生诚信问题的原因,深入研究诚信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现状;对策

大学生是中国正在崛起的后继力量,也是社会群体中成长起来的精英和骨干力量。做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德育教育,将对我国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而诚信教育正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用理性的心态正确评价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分析并认清出现造成诚信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提高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切实有效方法。

一、当前大学生所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国家政策、体制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的转型过程中,在这期间各种思潮涌现,其中也包含一些消极因素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具体到诚信素质上则主要表现为:

1.抄袭论文、考试打小抄的现象频频出现

现在很多高校的考试作弊现象已经司空见惯,甚至被很多同学视为拿到毕业证的“法宝”,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作弊手段高科技化,做作业互相抄袭。还有同学公然剽窃他人的论文,据为己有,伪造各种实验数据。作弊手段真可谓花样百出。

2.信用意识淡薄

恶意拖逃贷款、故意欠缴学费、随意撕毁协约等是其主要表现。还有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不严肃对待,随意违约毁约等。这都是缺乏信用意识的突出表现。

3.欺瞒师长同学

有的学生为逃课或者迟到用尽各种办法,想尽各种理由;更有的同学为了一己之利,不惜骗自己的同学好友参加传销组织,害己的同时又害人;也有的同学欺骗家长,肆意挥霍家长给的学费。以上现象都反映了部分大学生道德中阴暗的一面。

4.网络道德缺失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但是有的学生浏览不健康网站,制造传播病毒,甚至在网络上造谣诽谤,散布虚假信息,对他人的名誉造成恶劣影响,严重干扰正常的网络秩序。

二、大学生产生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

1.自身修养

大学生往往涉世不深,道德评判和独立思辨能力均有欠缺,所以他们很容易被一些错误消极的思想给误导,从而造成他们诚信观念的缺失。也有些学生是自控能力和道德规范行为的自觉性不强。另外还有少数学生责任感不强,为达目的,不惜背信弃义,偏离诚信原则。

2.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也有巨大影响,某些家长偏片面追求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其道德的引导,甚至有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个人言行,不能言传身教,这都是导致个别学生诚信缺陷的原因。

3.学校教育

很多学校不注重德育和智育的平衡,忽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或者学校诚信教育内容,不贴近实际,理论大于实际;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和有效性。有的教育者工作者在于学生的交流中不实事求是,说话做事不客观,脱离事实,说到做不到,也会对学生的诚信道德产生不利影响。

4.社会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利”字成为很多人行为和观念的主导因素,导致了一些人为追求“利”而出现了诚信缺失的行为,这种现象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例如社会公益的工作很少有人去做,没有好处的事情不做,他们在意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比例,这些因素极都大地腐蚀着学生的心灵,从而导致诚信的缺失。

三、加强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几点对策

高校依然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诚信素质的直接培养和教育者,在学校教育管理的视角下,我认为督促指导大学生开展及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深入开展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线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2.构建全程全员诚信育人体系

诚信教育应纳入学生教育管理的日常体系,开展全程全员育人。从德育到各科教学,都要渗透着诚信教育。诚信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反复强调背叛诚信原则的危害性,创建讲诚守信的氛围。

3.健全诚信道德约束机制

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一是设立便于查询的诚信信息库。签订诚信承诺书,对学生守信、失信情况予以记载,制成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二是依据实际情况及需求的建立科学客观的诚信评价体系。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归纳分析,定出可操作的量化考核标准,测评结果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形成对学生诚信的刚性约束。三是构建力度到位的诚信监督机制。对诚信教育的开展与落实、诚信评估的结果进行宣传公示,设立监督热线、信箱、受理部门等,构建多方位的诚信监督体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4.营造诚信网络舆论环境

学校要利用大学生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见解和看法的特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开发网络资源,建立诚信教育网站,掌握网络宣传主动权。教育学生遵守网络秩序,恪守网络道德,倡议诚信上网,展示真实自我,争做文明使者。学校成立网络安全管理小组,强化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把好信息出、入口关。

篇3: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 当代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采取的主要方式

当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采取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 、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及课程结构,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通过增设社会实践课程, 创新素质教育实践体系。2) 、通过开展素质教育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建设校园文化阵地。3) 、增设有关素质教育课程, 增开全校选修课并开列有关必读书目, 丰富大学生有关综合素质的基本知识, 提高其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4) 、综合各种模式, 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评价和考核体系, 通过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途径, 全面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 全程注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创新。

1.2 当代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 以上几种措施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都是有效的, 尤其综合模式是目前最先进的素质教育形式。但是不可否认, 目前高校所开展的素质教育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还存在着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 、许多学校还停留于一般的宣传、呼吁, 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任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等却少有深度的、系统的科学研究和总结。2) 、很多高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的焦点只是局限于提高文化知识结构及水平上, 对于综合能力和道德修养的关注相对较少。3) 、不少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在相当程度上流于形式, 所增设的课程或活动没有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校的整体改革融为一体, 其整体效益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4) 、部分高校所采取的措施形式守旧, 没有与时俱进的不断修正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模式, 对时代性的凸显不够。

1.3 当代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在当代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 笔者仅就高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相对广泛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探讨其发生的原因。1) 、大部分高校缺乏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系统的理论研究, 这是妨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首要因素。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点: (1) 许多院校难以协调专业主课、人文社科辅课和素质教育理论及实践课程在学时方面的冲突。由于学时有限, 基础知识依然需要保留, 新科技知识不断涌进大学课堂, 如此一来, 留给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学时就非常有限, 进行实践的课时更是少得可怜甚至没有, 直接造成学生理论和实际的脱离, 不能将所学习的素质教育内容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 学生难以拥有自己的感悟和共鸣。 (2) 有很多高校的管理人员自身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之外的各个专业, 有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 (3) 由于高校的管理工作过于庞大, 有很多的高校管理人员的配备不足, 平时光管理工作就忙得焦头烂额, 根本无暇兼顾素质教育的研究和总结, 这样在素质课程的开设、氛围的营造、教授的质量等方面也会出现明显的不足。2) 、许多高校的管理者的教育意识还有待提高。一些高校管理者往往倾向于把高校看作是育人和科研的机构, 而没有把它看做是能对社会文化进步和道德水平提高直接发挥重要影响的机构。在这些观念支配下, 领导们往往专注于一些硬性的发展指标, 而对大学的使命、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状况和重要程度缺乏清醒的意识和自觉的把握, 在实际工作中也就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造成很多高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上落后守旧, 体制机制上不够健全, 学生教育效果不好等问题。

2. 对我国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2.1 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是评价人才高度方面最重要的部分, 而大学时期是个体素质成长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 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因此, 高校的素质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点, 必须确立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高校领导应在学校管理, 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 经费投入, 资源配置, 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充分重视。

2.2 应加强人文、科学学科群与素质教

育的协调, 构建素质教育的基本支撑体系, 全面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体术、现代科技、自然科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来构成多学科交叉的高校课程体系, 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广博而丰厚文化底蕴的支持。 (2) 知识不能等同于素质,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在必要的知识传授的基础上, 注重知识的“内化”, 使它成为人的品格,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格调、品位和修养, 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层次。所以, 在学科群的建设方面, 一定要在“内化”上下工夫, 注意改善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 (3) 在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广泛化,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载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的深刻影响, 要主动地把素质教育体系的建设和互联网联系起来, 建设内容丰富、健康活泼的网络文化。

2.3 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各个环节中渗透素质教育。

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所以在进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之前, 要先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和评定, 笔者认为,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重视师德的培养。德为师之本, 师德的核心是奉献和责任。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师德高尚的楷模。 (2) 重视通过改善学校整体文化氛围加强对教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提倡创新精神。 (3) 重视教师的继续学习, 在强调专业研究的同时, 重视扩大知识面。

2.4 应多多加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和力度。

知识的积累主要靠学习, 而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实践, 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上课、读书、听报告、看考核这个层面上, 还必须引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和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2.5 应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大学氛围和道德标准。

大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虽然自古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佳话, 但是如果一个高校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建设很差, 那么在这样的氛围中能有多少人“出淤泥而不染”呢?所以, 要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有良好的土壤和空气, 就首先应当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大学氛围和道德标准, 使之为高校素质教育服务, 为促进中华民族的进步服务, 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大学所追求的理念和精神, 使大学的理念与精神成为全体“大学人”的共识和行动指南。 (2) 要积极挖掘本校的历史文化及地方文化资源, 以身边优秀的文化资源来引导和激励后人。要加强大学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精心设计、合理规划, 建设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文景点与自然景点, 并形成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 使大学校园成为凝聚无数学子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 (3) 要以开放的胸怀和理性的态度不断地吸收、整合、创造和筛选反映时代特征的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精神, 努力使大学文化处在社会文化进步的最前沿。 (4) 要采取有效措施把大学文化的精神落实到学生群体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孟淑青.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

[2]刘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 10, 9.

[3]李岚清.李岚清谈素质教育[J], 谈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 (4, 5) .

[4]吴启迪.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中国高等教育.1999, (15、16) .

[5]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全球教育展望.2004, (10) .

[6]郭斯, 罗海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分层推进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探索.

学习性问题。高等数学课堂学习就是启发学生认识矛盾、促进矛盾的转化, 进而解决矛盾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介绍书本中知识、定理、公理是怎么发现的和以后的继承发展过程、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尚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等情况,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鼓励学生也去研究。增强课堂学习动力是通过师生互动以激发课堂活力的一种教学手段或棋式。这一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注重学习氛围的积极热烈, 学习过程的自动自主, 特别强调对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 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高等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表现形式应该是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情境。从一种状态, 向另一种状态不断地实行转换, 逐步地逼近学习目标。所以教师要多方面的挖掘出学生的学习动力, 调控学习动力要素, 开发学习动力系统;增强动力, 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调节动力, 调动学习情绪和情感;凝聚动力, 强化学习意志和信心;设计有激励性的教学过程, 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美]D.P.奥苏贝尔.佘星南译.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毕淑芝, 王义高.当代国外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简介

李鹤, 女, 1967年4月出生, 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 现在辽阳市职业技术学院任职

主讲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A U T O C A D等。

参考文献

[1]孟淑青.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2004, (8) .

[2]刘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 10, 9.

[3]李岚清.李岚清谈素质教育[J], 谈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 (4, 5) .

[4]吴启迪.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中国高等教育.1999, (15、16) .

[5]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全球教育展望.2004, (10) .

篇4: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02-02

一、引言

当今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不同、学校差异和专业区别,也就造就了各自所具有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成才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完善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令人堪忧。这既不利于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环境影响根深蒂固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涉及面很广,深受个体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影响。如果大学生的家人、朋友人文素养都偏低,长期受到不良言行的影响,也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人文素养。

2.校园环境影响大

大学校园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总体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对孰是孰非也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因此极易受到身边人和事的影响。而他们身处的环境是没法选择的,也是具有不可控制性的,所以多数的人只能“人云亦云”坦然地接受自己所身处的环境,不能改变环境更不知如何改变自己。

3.唯分数论的教育理论

目前我国选拔优秀人才依旧遵循传统的高考制度,且不论这个制度的公平性,要想成为一名大学生首先就需要用高分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也只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完全不顾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就因为分数比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文素养教育更具有说明性,而且也更能证明教师教育模式、学校管理制度的独特性和可信性。

4.个体狭隘的思想认识

虽然大学生在社会中是比较有文化水平的一个群体,但是在中国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多数大学生还是会用考试成绩来衡量自己的能力,再加上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条件有限,他们也就自然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无法体会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所带来的影响。

5.文化水平受限

大学生都是经过高等教育的,是人们眼里的精英。但是每个人接受知识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接受重点大学教育的学生要比接受专科教育的学生文化水平普遍偏高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道理。由于文化水平不同,人文素养也千差万别。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开设相关人文课程

大学生接受的都是专业的课程教育,学校的目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术业有专攻”。然而这却间接的导致了大学生接受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完全不懂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那就更谈不上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了。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转变课程的开设方式,努力使教学课堂从传授理论性知识过渡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之上,教师不能机械地向学生传递应试知识,而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审美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明白知识的学习和情商的培养同等重要。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狠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人文社科专题讲座、举办文化大讲堂,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融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4. 净化校园和家庭环境

校园和家庭是大学生平时身处最多的两个大环境,需要进一步净化和提升。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应达成共识,形成育人合力。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应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促进形成良好家风。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助家教传承下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并完善校规校纪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推动形成健康和谐的校风。

5.国家政策扶持

一个国家人民的素质取决于教育,没有强大的教育就无法把庞大的人口资源转变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力资源。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阶段,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仍不均衡,存在地区差异、文化差异,尤其是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投入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一方面要更新教育理念,真正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把大学生从学而优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为其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的新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改善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着眼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把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摆在同样的位置;应着眼于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着眼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够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哲.大学生思想教育之实践[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05

篇5: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一定时期内会比较严峻就业压力会比较大。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实证调查以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找出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成因进而提出对策。以期能对当代大学生群体顺利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对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届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根据统计数据的处理结果从知情意三个维度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考察和描述。第三部分分析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中积极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五部分则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对策’’。’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物壑丛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逸壹窒多指导教师签名历丕纽日期当酸茎乡日期。芝晔广乒多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丛墨兰三邮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一研究背景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现将年至年毕业生有关数据作如下统计表近七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①普通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幅初次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万增长万就业率人数万从年至年毕业生人数的依次增加可见高校的不断扩招虽然为社会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大量毕业生同时走向社会也随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年和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会让他们的求职路更加艰辛。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万人。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除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高校设置的学科及专业结构、就业环境和体制、人事制度等外在的客观因素外大学生的就业观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高校、家庭等很多方面因素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变化新…注初次就业率截至当年月日。数据来源年数据国家教育发腱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冈教育政策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版社年数据中陶教育年搭编辑部中固教育年攀北京人民教育…版社年数据周济年全国普通商校毕业生就业作会议情调鼓励导毕业生面向壤层就业每数擗年辛闷龇稀妁惫业皇捌汗会议昭向鹏叭一年数据人学毕业生信总使用咨询编写组人学毕业生信息使用咨讯【北京高等教育版社、年数据搜狐搜孤教育【乙一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认为所有这些情况和问题都归根于我国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和高等教育转型期间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就我国人才供求关系总量和整体格局而言我国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饱和”、“过剩’’的程度。我国的大学生数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乜事实上大学教育即使规

模扩张迅速大学以上学历人口数仍然只占我国总人口的、劳动力人口的。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相比于菲律宾、泰国等国家也有所不如所以大学生还没有达到过剩的地步。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报告要求政府“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句话在指出政府责任的同时也指明了大学生转变就业观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就业观以求最终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二研究意义大学生就业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就业观支配着大学生对就业目标的期望、定位与选择支配着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心态和行为。因此它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具有动力作用。有鉴于此在当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和高等教育转型期间探讨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加强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对策的研究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也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因此本文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三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无结构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研究手段。四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大学生就业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理性选择理论、地位获得理论和职业指导理论等理沦。以科尔曼为首的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其基本原理为一个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可能的行为结果中获得的功力函数。行动者的这种行动所追求的是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其基本原理主要来源于以整体论方法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功利主义、博弈理论以及社会学的交换理论等。具体运用到大学生就业观方面其根本的动因就在于大学生对就业时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追求。面对就业大学生将在当前特定社会大背景下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理性选择并获得自己的职业地位。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二人在美国出版的《美国职业结构》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地位获得模型’’。他们在书中着重探讨了在美国社会中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对于个人经济地位的显著影响。自此以后该模型成为学者们研究地位获得理论的基本模型并产生了许多衍生模型。所谓地位获得研究基本上就是看个人的出身如何影响其后来的社会地位即所谓的来自何处止于何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就业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一个地位获得的问题它属于社会流动理论中的“职业地位获得一的范畴。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其代表是帕森斯和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余斯伯格、格林豪斯和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锚理论等。职业指导的理论认为职业选择应该遵循人与职的匹配。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在他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认为人在选择职业时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还应清楚的了解职业成功的条件和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然后才是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对于成人来说可同时出现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主导需要。就业观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毕业生对理想单位、就业地域等的选择下是反映了实现不同层次需要的意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价值观所谓价值是指对个人有用的或重要的东西往往是个人追求的东西。马克思对价值的概念做过这样的阐述“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由关系的双方构成一方是价值的主体即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而不断奋斗的人们它小到个体的人大到全社会另一方是价值的客体主要由物质的、文化的两大类组成。价值体现了一种评价和对评价的认同。价值观是对价值关

篇6: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年级:2012级 学号:201250507087 姓名: 郭相勇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导致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中学生呈现了独立性、敏感性、超前性、现实性等新的特点。本文论述了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了解决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问题的有效办法。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1.引言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系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马列主义常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并根据对象的思想特点开展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一套的教育教学模式滞后,使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受到挫折,教育教学效果令人大跌眼镜。其主要表现为:

2.1、教育模式固化,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强制灌输“宏大叙事”话语体系,忽视要从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师生缺乏互动;忽视学生自身实践体验,把“掌握”等同“认同”;把终极目标作为起点,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2.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教育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隔离,有意无意回避现实问题,造成学校与社会的反差,形成满足需要的假象;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2.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因,没有人的需要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主观动机,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积极行为。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

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中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2.4、缺乏家校沟通,德育师资力量不健全

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享或合作不够。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农村的中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为零,因此导致中学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甚至很多学生把在家里的不良习惯带到学校,我行我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地依赖于班主任,班会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

2.5、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融求知需要、求证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于一体的一种需要”。在校青少年都具有“青年意识与行为的未定性与二重性”的明显特点,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受教育者讳疾忌医的心态,使得教育者面临着无的放矢的工作困境。中学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渲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

其次经过大量数据的统计调查发现:中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2.6、对道德判断存在偏颇。有40%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丑恶的仅占12%。有52%的中学生赞同“现在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才好”这一说法。中学生的社会道德观需要积极的引导。

2.7、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65%的中学生选择“两方面兼顾,既利已又不损人”。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提出“等价交换合情合理”等主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私自利行为普遍,不善合作,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在学习的目的中,以自我发展为目的的选择竞占了50%左右!

2.8、中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较低,满意率仅占43%,不到一半。这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适应学生的状况,达不到学生的要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待改进和提高。

3.解决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问题的有效办法 3.1、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中学生德育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完成的,它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营造人人关心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而实现中学生1+1+1>3的教育效果。

3.2、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与换位思考相结合

首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中学生重点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完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效果是影响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因素。政治课老师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中学生交流、沟通、讨论,撕开他们的思想动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3.3、教学相长,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现实,与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为中学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通过交互的探讨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一方面,首先要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良好道德的养成、正确信念的确立仅仅靠知识的灌输和理念的传授是不能完成的,没有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体验环节,没有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实践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实践育人是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要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老师要身先垂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另一方面,老师要勇于进取,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臵。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3.4、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既符合当代教育理论,又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也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实质是在承认任何教育的最终途径都是通过“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在教育中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变成其内在“自我教育”的需要,实现自我教育为主体,教育的目的才得以实现,教育的价值才得以体现。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教师予以适当的教育、激励、唤醒和鼓舞,发挥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挖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结合时政发展,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将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群体智慧。通过组织中学生创新,使中学生站在更高更好的角度审视自我、激励自我,在自我教育和引导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拓展自我的实践能力。并通过自身实践让中学生发现自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的意义,从而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见贤思齐,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思想政治觉悟。

3.5、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加强现代中学生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感恩需要教育的导引和一样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首先,感恩教育不要好高务远,提倡中学生要做“小事”,从主动擦黑板,清扫寝室,节俭朴素,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等实在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吃

水不忘掘井人”。切实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中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其次,用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和氛围影响。如: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题或专题,开通心理情感热线;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

另外,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家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行动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在感恩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学校、社会的整合力度。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注重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3.6、明确方向,致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中学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其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感引导,道德启发,让中学生认识到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实现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明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从而让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周耀国,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S1期。【2】曹娟。诸城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8 【3】康莲枝,当前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与出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4】文化,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当代教育2010(2):89——89 【5】李靖茂,唐建伟,葛畅,学生行为特点及其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16——19。

篇7: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呈现的过渡性、多样性、对抗性、多变性对党的思想建设带来挑战,我们党所处环境及承担的任务、作用已经发生了非常深刻的转变,尤其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市场经济建设的新任务与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本文从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出发,并针对思想建设工作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有效实现途径。关键词:新形势;思想建设;对策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由过去的“三位一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发展到“五位一体”(增加了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党思想建设,尤其是在理论创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党连续开展了一系列集中教育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实际出发,党的思想建设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适应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思想理论工作者应尽的忧党之心和兴党之责。

一、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

我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建设包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个方面,而思想建设排在首位,这是由其重要性决定的。

1.思想建设是党的性质的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一性质决定我党是具有先进性的政党,是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党就不能实践好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就不能保持党的性质。2.思想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保障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也就是说许多党员和组织并没有达到统一。虽然表面上入党了,但是理论知识不足、思想水平欠缺,导致党的组织没有有效的履行党的职能。苏东剧变就是因为党内思想混乱,导致组织分裂不团结,一些假党员的联合组织趁机做出了叛国的举动。我们应该认真吸收这一教训。从作风建设来看,党风是党员的世界观和党性的根本体现。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党性,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因此,党风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每个党员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从而逐渐把党的作风建设搞好。3.思想建设是消除党内腐败现象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乘隙而入,侵蚀党的肌体,使党内产生了许多消极腐败现象。虽然我们党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都能够履行职责。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些党员干部滋生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还有些干部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乃至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全局利益。“权高位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事少钱多离家近,数钱数到手抽筋。”这正是某些党员生活的真实写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靠共产党的领导,而要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消除党内消极腐败现象。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每个党员的头脑,党员干部才能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才能消除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我党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开展的保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只有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完善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才能提高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为广大党外人员、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接受,才能团结最广大的社会力量,不断地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提供最强大的积极力量。

二、当前党的思想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全球化给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西方意识形态的精神鸦片。发展经济是全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我国更是将经济的发展作为长期坚持的中心任务。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趋势,伴随全球化的汹涌之势,如何既能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又能对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党的思想建设所造成的各种侵蚀进行有效的抵制和防范,是经济全球化带给当前党的思想建设的极大挑战。所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着力点。2.一些党员的思想信念动摇

习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讲话中提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所得出的结论。”信仰是政党的灵魂,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党内出现了信仰淡化、边缘化乃至信仰危机的状况,突出表现在一些党员对共产主义的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怀疑和动摇;一些党员沉溺于权、钱、色的享乐中,把追求和实现个人的经济益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一些党员完全抛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好,资本主义生活好;社会主义理论好,资本主义现实好;社会主义未来好,资本主义现在好。还有些党员则对改革失去信心,悲观地认为:共产主义太缥缈,无产阶级专政无对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太抽象。3.传统党的思想建设工作效果不明显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员队伍的构成较为简单,交往范围也较为狭小,社会经济活动较为单一,环境相对封闭,党员的思想独立性较小,差异性不大。检验思想建设成效的标准,主要看理论学习成绩是否优秀,在实践中是否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是否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客观地讲,党的思想建设在当时党组织强有力的约束下,发挥出了很强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党员的社会构成、生活方式、经济利益、所属社会组织以及党员的思想诉求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员的交往范围逐步扩大,思想活动也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和选择性。在这种情况下,不尊重党员独立思考的权利而仍使用说教灌输的方式很易使党员对思想教育活动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传统的思想建设方式在党情的新变化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传统的思想建设内容和检验其实效的标准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当前党的思想建设的重大难题就是怎样用求真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的思维,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建设活动。

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解放思想,排除干扰,用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心和勇气来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解决从思想上建党的认识问题。1.坚持思想建党的逻辑不动摇

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党原则。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应该无容置疑地摆在党的建设首位。在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要始终突出思想建设、夯实思想建设,决不能颠倒这种主次逻辑关系,不容用其他工作来取代思想建设,干扰思想建设,弱化思想建设。全党要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认真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以改革创新精神,重新认识从思想上建党重要性和紧迫性,解放思想解放党,及时把党从经济工作的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提出,“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我们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里说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当然也包括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改革。而党的自身的改革,除了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外,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应是最紧迫的课题。2.坚持思想建党的本质不动摇

坚持思想建党的本质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历史的结论,不是执政者的自封。每个阶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只是表述不同而已。今天,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确实是我们党的主张,但这不是长官意志,不是哪个领袖的主观臆想,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真懂真信,真学真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仅是坚持党的领导的要求,而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经历了改革开放东欧巨变、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人们,今天能更清楚的看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要义,看出今天中国的不是离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远,而是与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近。

3.坚持思想建党的方法不动摇

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既要继承它的包容性,又要发展它的斗争性。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疏导功能,要敢于斗争,敢于旗帜鲜明地批评各种错误思潮,坚持原则,把道理讲透,把是非分清,唱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疏导的过程中,要敢破敢立,破中有立,立在破中。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党在历史上有过失误,经历过挫折,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我们经历的失误和挫折,并不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恰恰是因为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结合无可辩驳的事实,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有效制止理论思想上的噪音、杂音,消除各种错误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要敢于正面回应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些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和“告别革命论”,目的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共产党。一些人歪曲党的历史,夸大党的失误,丑化党的领袖,思想战线对此决不能听之任之,无动于衷。4.坚持思想建党的信念不动摇

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党管意识形态是既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手段,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为此,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必须有一支与党同心同德的思想工作队伍。只有这样,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落到实处。要切实解决党的思想建设“上下不对称、左右不贯通、基层太薄弱”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四面来风八处救火。要重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思想工作网,向党负责,向群众负责。要不辱使命,切实承当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的任务,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行动,把群众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格吸纳为党的思想,使党远代表先进生产力、永远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永远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结语

当前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树立人民群众坚定信念的出发点党的思想建设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采取积极有效、人民群众相应的方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员需不断学习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党员心目中的地位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1】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2】潘长春.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有效途径的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8)

【3】高敏.论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J】民营科技,2011(7)

篇8: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 价值是什么?学者袁贵仁认为, “价值即意义, 某事情对人有意义, 就是有价值;意义的大小, 也就是价值的大小”。 (1) 而“价值素质”是一个新词汇, 多位对价值论颇有研究的学者都提到过价值素质一词, 但是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王逢贤教授首次提到这个词, “价值的客观存在和人类的价值生存活动, 必然反映在人的意义和行为之中, 作为价值素质和价值生命而存在。这是对人的本质的最清晰的解释。……综观人类个体、群体的一切活动无不是价值素质在驱动, 古往今来人类的各种对立和对话的背后, 归根结底是其价值素质, 尤其是其中的价值观的异同所引发的。” (2) 著名学者石中英教授也在《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一文中提到, “价值教育这里也是特指由学校这种专门的社会机构所负责实施的旨在引导、促进、反思和提升人们自身价值素质 (价值观念、价值评价、价值理性、价值信念及价值行动能力) 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最终目的在于教导人们基于正确的价值原则为人处世。” (3) 笔者认为, 价值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一种, 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的素质, 这种素质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念, 它决定了个体的价值评价, 引导个体在一定价值理性的指导下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

二、价值素质的构成

对于价值素质的结构构成, 王逢贤教授认为, “人的价值素质包括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价值享用、价值评价等要素。如果换一种语言, 也可以用价值观念、价值能力和价值体验等要素来表达。” (4) 石中英教授也有类似的提法, 他把价值素质分为“价值观念、价值评价、价值理性、价值信念及价值行动能力” (5) 等几个部分。笔者以为, 价值素质作为一种后天获得的意向素质应该包括观念和行动, 具体来说是价值观念、价值评价、价值理性和价值实践能力四个组成部分。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素质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大学生价值素质的现状以及高校价值教育的现状, 笔者专门设计了校园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两个部分。专门设置了《当代大学生价值素质现状调查问卷》, 于2013年10月在南京某高校, 抽取了660名在校本科生, 分文理科、男女生、2012~2010级本科生, 按照人数比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56份, 回收有效率达84.2%。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价值素质状况良好, 精神风貌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表现在个体价值观方面,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追求进取, 注重个体的发展, 能够以积极向上的面貌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他们敢作敢为, 善于展现自我, 善于利用各方面的条件获取成功;能以务实的态度来处理个体之间的差异, 讲求双赢;大学生的这些行为中体现出的进取精神、注重效率的观念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正是个人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大学生也具备一定的价值实践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行动上和精神上引领时代的精神。表现在社会价值观方面, 当代大学生有较为正面的价值体系, 有较强的社会公正意识, 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在传统文化的内核受到正面肯定的当代, 当代大学生崇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质, 他们赞美维护公义和道德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关心社会发展的进展, 期待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基本上能够以积极正面的姿态打造自己的社会角色。

但是大学生价值素质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在转型期, 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 价值取向偏颇, 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他们易于价值观念迷糊, 缺乏理想信念, 政治观念淡薄, 缺乏公共情怀, 价值观念倾向于个人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价值理性偏颇, 难以做出恰当的价值判断;价值实践能力不强, 价值失范行为频频发生。总体来说, 存在以下问题。

(一) 价值观念模糊

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念模糊, 呈现危机状态。

首先, 多元化与多层次并行。旧的价值体系失去了高度的向心力, 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 多变的现实社会导致了大学生多变和多元的价值观念。传统与现代交汇, 中西观念对弈, 崇高理想与世俗追求共存, 利己与利他同在。

其次, 注重个体发展, 自我意识强。当代大学生 (本科生) 都是“90后”, 他们注重现实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 自我意识强, 主张自主思考, 追求自我。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利益上, 他们兼顾个人和集体, 兼顾风险和索取, 多数人主张为社会做贡献, 但前提首先是个人价值及个人利益被普遍认可。

再次, 注重实用性。由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 能力本位的思想也日趋浓厚, 大学生实用化的思维也充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当中。对自我需求的尊重以及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热情于是乎转向了成绩、奖学金、就业、升学等近期目标和现实追求上。

最后, 自我矛盾性和不稳定性。大学生生理上日趋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的矛盾导致“精神断乳”状态, 他们求新求异, 但个体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判别能力较弱, 这些会导致他们价值理解的偏差, 价值观念呈现自我矛盾性和不稳定性。调查显示, 当代大学生崇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他们赞美维护公义和道德的行为, 但在现实生中又向个人主义俯首, 难以做到知行合一。尽管有52.2%的同学把“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但是却又有96%的同学认为“大学生价值取向实用化、功利化”, 注重个人实惠。

(二) 价值评价功利

当代大学生价值评价倾向于功利评价及实用评价。“功利主义, 又称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 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6) ”而实用主义的根本特点是“不讲原则, 只讲效果”, 它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

首先, 大学生价值评价功利化体现在政治取向上。当今大学校园的“入党热”的现象就能说明, 当今大学生较多地从经济和自我发展的角度出发的, 他们一方面需要入党以博得更好的自我发展条件, 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参与政治, 规避自身的社会责任。

其次, 大学生价值评价功利化体现在学习观上。他们成才意识强烈, 很多同学把学习当成“改变命运”的工具, 只有5.9%的同学把“为国家做贡献”当做学习的目的, 说明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理想。在学习内容上, 对于人文素质课程, 由于需要厚积薄发但对学习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学生往往选择逃课;他们看重“实用的知识”, 学习计算机技术等对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和考取相关执业证书。

再次, 大学生价值评价功利化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和实用性首先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利益为前提。对于“如果可以选择, 您愿意认识什么样的朋友?”, 仍有8%的同学选择“A有钱有势的”, 且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有明显的递增趋势。辅导员访谈结果显示, 师生关系也有功利的色彩。此外, 大学生交往过程中重视现时利益, 轻视精神层面的相互支持。调查显示, 60%的同学参与学生社团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扩大交际圈, 谋求学生干部职位。

最后, 大学生价值评价功利化体现在职业选择方面。在职业选择上, 当今大学生缺少一份社会关怀和奉献精神。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利益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大学生择业主导思想上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 经济利益成为大学生择业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大学生不愿意下基层或者到艰苦行业工作, 纷纷谋求安逸和高待遇的工作。每年几百万大学生考公务员的“公务员热”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 价值理性失位

价值理性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某一特定的价值信仰, 并且由此对自身提出一些“要求”或者“戒律”, 使自身的行为服务于内在的信念。价值理性作为价值合理化的形式和能力, 是形成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基础。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价值理性最重要的作用是在价值活动中能够扬弃性地批判现实并超越与重建现实。对现实的观念批评是价值理性的重要功能, 体现着人的创造性。但是当今高校学生相对缺乏批判精神和能力, 不满于现状, 又缺乏对现实的理性认识, 往往表现出不合理的全盘排斥现实的构想和行为。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泛滥, 追求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工具理性主宰民众观念和行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大学和面临就业压力、追求优越物质生活的大学生同样不能例外。大学生用工具理性的方式思考和规划自己, 一方面, 随着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增长, 大学生追求自身个性独立和经济独立, 努力彰显自我, 能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挑战;注重人际关系, 能以务实的态度来处理个体之间的差异, 讲求双赢。另一方面, 工具理性又使大学生过分关注自我意识和现实利益, 容易短视, 从而缺乏远大理想。个人价值选择功利化, 物质化;人际关系异化;过分张扬自我意识, 缺乏团队精神, 难以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 价值实践能力欠发展

价值实践能力亦即价值创造能力, 是个体通过行动, 践行个体所认同的价值理念, 并且创造价值的能力。高校推行价值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价值元素的凝聚和重组的过程, 是对受教育者“精神质量的元素列式” (7) 进行引导和改造的过程, 其目标是趋向于社会所需的思想素质结构, 其终点是为了促进当代大学生拥有较好的价值实践能力。但是当代学生的价值创造能力让人堪忧,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成功创价的个人品质。价值创造包括四个方面: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人的生产。无论哪个方面的价值创造都是需要强韧、睿智的个人品性。而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没有艰苦的生活体验, 也极少受过挫折, 在家庭中往往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他们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此外, 调查还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同时也表现出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吃苦精神和行动力较差等特点。

其次, 当代大学生重物质价值创造轻精神价值创造。价值实践能力亦即“有所作为”。当市场经济追求经济效益的标准适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时候, 现实利益的标准也就被片面地等同于人们的价值标准。当代大学生被期待“有所作为”, 他们的目标变得世俗化, 不再是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的领头雁, 普遍缺乏大公无私和利他精神, 变得务实和利己, 忽视精神的力量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上一篇:2010统战总结下一篇:新闻媒体四个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