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医疗卫生论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公共医疗卫生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当然是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一个重要建设标的。文章从研究我国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实现的限制条件出发,提出公共财政、民生财政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由,进而具体分析公共财政如何从广度和深度上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第一篇:公共医疗卫生论文

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研究

[摘 要] 本文以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为切入点,分析了财政介入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必要性。立足于20年来我国公共医疗卫生现状,发现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整体财力不足,居民医疗卫生负担过重,政府公共卫生支出配置不合理,并据此提出优化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的几点建议,如增加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支出,重新调整政府卫生支出配置,及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关键词] 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卫生总费用;政府卫生支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26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公共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公共支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力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准公共物品性质,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福利,进而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的派生需求,医疗和公共卫生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合理的公共卫生支出关系到本国国民的医疗卫生需求的满足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以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为切入点,全面深入剖析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

界定公共医疗卫生的范围和具体领域,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医疗产品和范围使用的外溢性和程度。①一般认为公共卫生是外溢性较强的纯粹的公共需求产品,这些项目包括:安全的饮用水、环境卫生、传染病与寄生病防治、學校卫生等,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具有受益的普遍性,很难排他,导致了私人供给不足乃至不供给,政府全面介入这些项目不会造成对私人供给的替代,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主要项目。②一些医疗卫生项目,消费者在使用时其利益具有外溢性,按照边际成本定价会造成私人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偏离,完全由私人提供会引起消费不足,消费不足会导致人群健康水平的下降。

福利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是具有效率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众多,产品具有同质性,信息充分流动,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相比之下,在医疗卫生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医院数目有限,尤其在农村,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医疗卫生劳务具有典型的非同质性;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买者信息不灵;在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下,病人只支付费用的一部分。这些特征说明医疗卫生市场存在着市场失灵。总之,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并且医疗领域具有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征,因此,这两个领域都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 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卫生总费用及人均卫生总费用变化趋势

国际上一般通过对卫生总费用的核算与分析来评价卫生投入的总量、构成及其效果,并将此作为制定卫生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基础。所谓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卫生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按服务提供者分类,卫生总费用包括:医院费用、护理机构费用、门诊机构费用、药品零售机构费用、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费用和其他卫生机构费用。这与我们所分析的医疗卫生支出口径基本一致。

如图1所示,我国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总费用走势大体趋同,绝对量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1990年卫生总费用为747.39亿元,人均值为65.37元。此后的10年随稳步增加,但一直处于低位运行,增幅不大。从2000年开始,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上升态势十分明显,绝对量几乎是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短短10年,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4 586.63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17 541.9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361.88元猛增到2009年的1 314.3元。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19 603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 440.3元。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有: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人民的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根本性支持。从卫生消费的一般趋势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居民的卫生开支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别。②卫生开支的成本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有了较大增长。③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老龄群体的扩大,必然会在医疗卫生的支出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为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增加起到推力作用,另外各种新型疾病的出现,如SARS、甲流等传染性疾病,对两种费用所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注:1990-2008年 数据来源于《2010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0年数据来源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有数据均按当年价格计算。文中所出现的其他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于此。

2.2 卫生总费用的结构分析

卫生总费用由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3部分构成。以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9年为例,可大致看出我国卫生总费用结构的大体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1990年,社会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的比重最高,为39.22%。在此后的几年,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2000年所占比重高达58.98%。政府卫生支出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2002年以前,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最低值为2000年的15.47%。一直到2003年比重才出现逆转,有所回升,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SARS的突发,引起了政府部门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关注。从2006年起,政府卫生支出及所占比重急剧攀升,到2009年,绝对量高达4 816.3亿元,占卫生总费用27.5个百分点。

2.3 我國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存在问题探讨

2.3.1 整体财力不足

尽管我国卫生总费用绝对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占GDP比重在2009年以前一直低于5%,且增幅不显著,体现出公共医疗卫生投入与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协调性。《2010年世界卫生统计》显示,即便是最高数值的2009年,也仅为5.15%。对比2007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我们发现,美国为15.7%,加拿大、法国、德国均在1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无论是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力度都远远不足。

2.3.2 居民个人医疗卫生负担过重

尽管最近几年政府明显加大了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但居民个人仍是公共医疗卫生费用的主要承担者,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高达50%左右。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卫生费用的大部分是由政府承担的,在我国,昂贵的医疗卫生费用依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2.3.3 政府公共卫生支出配置不合理

从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构成看,各个项目配置不尽合理,城乡配置很不均衡。①从卫生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看,受市场利益导向的影响,财政投入到效益回收快的医院体系的较多,对于卫生防疫这种很难看到显著效果的事业投入较少,而且公共卫生支出用于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比重很小。②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纯粹公共卫生服务和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性质的卫生服务项目,其供给严重不足。③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的制度格局和政策惯性,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的公共支出表现出极其严重的城市偏好。由于公共卫生和医疗支出在城乡的差距扩大,我国农村的各项公共卫生指标都远低于国际标准。

3 优化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的几点建议

为了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改变公共医疗卫生支出项目不合理的局面,笔者对公共财政介入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机制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3.1 增加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支出

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劳动力素质的公共医疗卫生产品,政府财政应成为最为主要的投入者。为此,要加大财政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争取在每年的公共预算中,公共卫生支出有所增长,同时在今后的财政预算支出中,政府应该在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用好税收等各项财政收入的增长部分,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尤其要加大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需要注意的是,医疗卫生供给水平的提高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相适应,其适度的标准是既保证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又不致过度消费有限的资源。

3.2 重新调整政府卫生支出配置

应及时调整政府行为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在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支出的比例,合理进行预防工作管理,为居民生活和国家发展构筑第一道防线。另外,应合理分配突发性医疗事件事前投入和事后投入的比例,加大财政事前防范支出的比例。事前投入耗时长,需要跨年度的连续性投入与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总量可能会很大,但相对于因事前投入不足而引发的事后投入增大、危害程度加大以及事后重建成本增大而言,事前投入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必须合理确定事前投入与事后投入的比例与关系,从而提高这部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提高危机管理的应急能力。

3.3 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之间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非均衡,特别是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差别。具体而言,进行农村卫生机构的组织变革,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如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可以实行不同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险,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通过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来扶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供给体系的建设,实施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与此同时,对农村卫生人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以合同形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重建乡、村卫生机构与社区的合作共生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代英姿.医疗卫生需求与公共卫生支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4).

[2]孙健夫.公共财政视角下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武剑.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绩效分析[J].开放导报,2007(2).

[4]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宋亮

第二篇: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约束条件与公共财政支出

[摘要] 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当然是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一个重要建设标的。文章从研究我国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实现的限制条件出发,提出公共财政、民生财政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由,进而具体分析公共财政如何从广度和深度上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 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支出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民生视角构建安徽实施民生工程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研究》(2009sk143)。

一、楔 子

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突出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突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明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实现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建设核心价值取向。但限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所导致的各地区明显的财力差距,基本上依赖于政府财政支出的医疗卫生事业呈现较大水平的差异,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因而急需政府政策扶持、社会关注,更需要国家公共财政制度和财力的保障。

二、当前我国实现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约束条件

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在不损失效率的前提下,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标准,尽可能按照公平、公正的要求,向需求主体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多方面内容。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呈现城市与农村之间各异、城市之间各异、农村之间各异的非均等化、非均衡化状态。这些影响因素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地区间财力差异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财力基础较为雄厚,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影响,作为上层建筑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因此相对健全和完善。进一步看,在财政支出水平较高的省份其医疗卫生支出规模较大,财力保障水平较高;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医疗卫生费用同等条件下整体不足。这使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支撑的各地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方面出现出不同的态势,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

说明:“占比”指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指全国平均水平,尾数经过四舍五入处理。

数据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本表数据为预算执行数。

表1的数据说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其财政收入、支出规模较大,其医疗卫生支出总额较大,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整体上比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较高。以首都周围的五省市为例,北京市的财政支出总额是明显高于其他省市,所有它的医疗卫生支出总额也高于其他地区,其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投入方面也会超过其他周围的省份。就全国范围来看,全国31个省市区的平均医疗卫生支出为415,359.04万元,能超过此平均数的省份全国只有12个,即是说其他19省份的医疗卫生支出并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这19个省份中除了个别省市(天津和重庆,排除原因为区域面积较小或人口基数较少)之外,绝大多数省份总体经济实力或者财政支出水平与之前的12省份有明显差距。就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上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无疑是最高的,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这样的事实造就了东部沿海省市的财政支出水平基本上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支出水平也基本上与此保持一致;西部大多数省份的经济实力和财政支出水平基本上处于全国的下游水平,因此其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也较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从横向看,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所导致的各省财力差异使得各地在安排医疗卫生支出项目上差距明显,这将使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上出现不均衡;从纵向上看,由于我国统计资料的欠缺,我们不可能找出各地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具体数据,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横向统计数据来推测纵向差距,即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且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使我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支出呈现纵向差别。两者的同时存在必然使各地的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水平、质量高低不等——直接引致了我国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均等化状态。

(二)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的既存事实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社会个体的生产、消费和收入水平。受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也呈现一种较大水平差异的非均衡状态,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扩大。

通过比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我们可以看出:从改革开放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4倍,而同期农村居民增长26倍;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7∶1,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开始拉大,2000年的比值为2.78∶1,与改革开放初期没有明显的差距;但在2006年,该数字变为3.27∶1。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但在基数方面而且在增速方面都有相当差距,二者的差距类似于“剪刀口”的形态发展。城镇居民可能在一般情况下能支付或承担医疗卫生支出,但农村居民的境况却未必与他们保持一致。在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2元,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为1,943.3元,而当年平均一次住院成本为2,236元,一次住院成本高于年均消费支出但小于人均收入,说明当期农村居民还能承受住院负担。但到2006年,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和人均一次住院成本分别为3,587.0、2,829.0和4,668.9元。即是说,如果发生住院事项,农村居民的全年可支配收入将不能支付一次住院费用!农村居民实则有“应住院,但不敢住院”的嫌疑。因此,农村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状态也因此凸现。这实际上收入差距明显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致的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凸显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引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是我们经济发展水平横向比较的结果,从纵向上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则是我国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原因。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作为上层建筑的医疗卫生服务也出现了分化:城镇的优势医疗卫生资源处于“集约化”状态——集中在地理位置较好、经济较发达的城镇,而农村地区则呈现“空心化”状态——医疗人才流失严重、医疗卫生服务相对较差,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凸显。“集约化”和“空心化”也实际上成为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的表现特征。对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凸显的分析渠道可以通过比较城乡卫生费用和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来实现。就城乡卫生费用而言,2000年可以是一条分界线:之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卫生费用差距不明显,但之后两者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2000年,城市卫生费用是农村卫生费用的1.33倍;到2006年,这个数字变为 2.01,具体数据见表3。城乡卫生费用差距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城乡在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质量、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显现出来,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发明显。城镇对优势医疗卫生资源的集约程度越来越高,相比较而言,农村的空心化也就越严重。城乡这种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状态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显性化。尽管受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制度效应的影响,我国城乡人均卫生费用在2003年之后的差距也基本上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改变,但这也改变不了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状态得不到根本改善的态势。

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凸显的另一个分析方法就是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进行比较分析。表4的数据表明:从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持的比例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没有十分明显的差别;但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这个角度看,城镇居民在这方面的支出远远超过农村居民,前者是后者的3.33倍。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距使得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时所能承担服务成本能力大小各异。

限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事实、居民收入差距明显以及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等方面的事实原因,我国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着诸多限制性条件。这亟需公共财政的支持,也亟待政府职能的归位,让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回归其本身的“公益性”。

三、公共财政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由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的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其两个基本特征,也是它区别其他一切非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非竞争性”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指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相匹配,国家、社会、个人都能接受的成本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普通居民在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既不会影响也不能阻止他人消费此项服务,蕴含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视为公共产品是不容置疑的,符合经济学原理。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视为公共产品说明公共财政在保障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面有可能和需要,并不能说明公共财政就必然要承担这部分支出责任。众所周知,不管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是公共提供还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都应由政府承担相应责任。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两个理论问题:一是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经济效益并不能从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投资中得到直接体现,相反其正外部性、社会效益却能充分体现出来;二是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投资规模较大、收益不明确,个人投资的预期收益不明确。因此,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私人投资的目的性不明确、收益不能保障,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假设条件。所以,我国的公共财政在这项公共产品成本支出上应承担相应的支出责任。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公共财政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均等化的必要性存在。

20世纪80年代,为缓解“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医患矛盾,我国曾一度对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放权、让利、搞活,实行鼓励创收和自我发展的政策,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虽然尤其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政府投入不足、医药费用迅速上涨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前者。如我国卫生总费用和财政支出总额分别由1980年的143.2亿元和1,122.09亿元增至2006年的9,843.3亿元和40,422.73亿元,增长了68倍和36倍;同期政府和社会投入比例由78.8%下降到50.7%,个人支出则由21.2%增加到49.3%。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长按照社会发展规律会使社会性支出也因此而增长,但事实却相反,这说明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财政对于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实际上呈现出下降的状态,国家在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实为下降。这种态势既不符合我国当前建设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的理念,也不符合我国建设公平和谐社会的要求。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收入水平明显的提高,我国政府当前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实力实施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这说明公共财政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均等化的充分性和可行性均存在。

公共财政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均等化的充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均存在,再结合当前我国实现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条件限制,我国的公共财政支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的时机已经成熟。

四、公共财政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路径解释

(一)强化民生财政理念

民生财政是以提供与人民群众生存所必需的公共服务为己任的财政理念,它要求一国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大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从财政理念发展角度看,民生财政是对公共财政理念的进一步拓展。近年来,我国的民生财政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关乎民生的财政支出增长规模和增长比例均呈现大幅上涨的趋势。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文化体育事业支出五年累计规模分别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比前五年分别增长1.26倍、1.27、1.41和1.3倍。根据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安排情况,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规模分别达到1,561.76亿元、2,761.61亿元、831.58亿元和1,027.51亿元;增速分别达到45.1%、24.2%、 25.2%和31.4%。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继续存在,继续强化民生财政理念也势在必行,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实施基本公共医疗卫生均等化的过程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支出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支出规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还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中央财政应加强对医疗卫生的支出,同时加强作为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手段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以增强了财力薄弱地区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加快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地方政府在实施民生工程时也应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促进各级财政支出中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使各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能够得到财力保障。

(二)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

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就是在保障基本财政开支项目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相关方面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将更多的有效财政资金投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社会各类弱势群体。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边缘化境地;而社会各类弱势群体则是在市场经济竞争背景下、优胜劣汰所产生的特殊群体。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差距,所以不论是政府财政支出水平还是居民个人的消费支出水平都比较低。对此,在建设民生财政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在编制当年政府预算时也适时予以高度重视。对于中央财政而言,加大对财政较为困难的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因为老少边穷地区大都处于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加大这这些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实质上是增加这些地区的财政收入,使其有基本的财政能力来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于地方财政而言,提高民生类财政支出尤其是增加医疗卫生支出是实现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在我国正式确立之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规模较改革开放初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弱势群体的构成也逐渐多样性。如城镇广大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享受城镇低保、农村低保的群体。不能忽略的问题是,我国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家庭经济负担也相对较高。因此这部分人群在享受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方面与整个社会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增加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支出,并对此实施专项财政资金补贴势在必行。

(三)强化医疗卫生支出的使用策略

强化医疗卫生支出的使用策略实质上就是我国医疗卫生资金的支出重点由“重治疗”转向“重预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使得部分医院的趋利性增强,对医院有着明显经济效益的临床医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有关统计,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资源中,有90%集中于疾病的临床治疗),而对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则未予以高度重视,致使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制定的“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方针政策难以有效实施。而现实生活中我国死亡人口里80%是死于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这促使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从“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医疗卫生支出的支出重点也由“重治疗”转向“重预防”。

医疗卫生支出的支出重点转向“重预防”,势必要求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重点支持公民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支持定期体检制度建设,支持参与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的社区(基层)医疗制度建设,支持传统疾病控制。一改以前我国“重疾病治疗和传染病、职业病、寄生虫病等重点疾病预防,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的医疗卫生支出模式。

(四)实施相关配套改革

一是适时改革相关税种。改革相关税种实则使税收政策配合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就个人而言,完善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如扣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相关费用支出,可以适当提高社会个体税后收入,缩小居民间收入水平差距,为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个体行为支持。就整个社会而言,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力来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具体来讲,对居民健康危害性较大,尤其是对能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行业实施重税政策;对能提高居民健康体质、生活质量的行业实施轻税政策。二是适时改革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突出医疗卫生支出,压缩与基本财政支出项目无关的非民生财政支出项目规模。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国强.中国税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Restriction of Equalizing Basic Medical Care & Health Services and 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Luo Mingling,Chu Deyin

(School of Public and Tax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Dalian 116025, China)

Key words:basic medical care and health services; equalization; 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责任编辑:张静一)

作者:罗鸣令 储德银

第三篇: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发展预测分析

摘要:公共医疗卫生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我国政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章充分考虑影响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发展水平的因素,首先,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将政府卫生支出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分析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其次,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将提取的公共因子作为输入变量,预测2011~2013年的政府卫生支出;最后,客观地评价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的发展水平,有建设性地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医疗卫生保障;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预测决策

公共医疗卫生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是国计民生的主要支柱,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我国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事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政府卫生支出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服务支出、医疗保障支出、

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支出、医疗行政管理事务支出等项目,因此,本文选择这一综合指标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其内容充分认识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正常运转的水平,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另外,综观已有文献,目前尚未有研究者对我国政府卫生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客观评价,本文综合应用主成份分析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的结合方法进行建模,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存在相关关系的输入变量转化为无相关关系的输入变量,在此基础上,再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预测的数学模型。在影响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过程中,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然后应用MATLAB进行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预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建模质量。

1构建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的指标体系

在参考相关文献,以及考虑到数据获得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充分性原则,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5个指标来分析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包括X1政府卫生支出(亿元)、X2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亿元)、X3人均GDP、X4总抚养比(%)、X5医疗保健用品与服务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一年100)、X6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X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X8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X9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X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X11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元)、X12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张)、X13每千人口卫生人员(人)、X14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亿人次)、X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亿人),通过主成分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分析。

2基于主成分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结合的预测方法

由于选择的15个指标中有些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卫生医疗保障体系有相似地影响,并且为了使政府卫生支出的预测误差达到尽量小,笔者以上述卫生医疗保障体系的影响因素指标为基础,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其它影响因素与政府卫生支出的相关关系;其次,分析提取其它14个指标的主成分;最后,将主成分作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从而预测未来三年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分析其结果。在此笔者选择采用三层BP网络。BP网络通常由输入层、输出层和若干隐含层构成,每层由若干个结点组成,每一个结点表示一个神经元,上层结点与下层结点之间通过权联接,层与层之间的节点采用全互连的连接方式,每层内结点之间没有联系。然后选取的有关参数,通过多次神经网络的训练学习,对预测样本子集进行预测比较,观察学习效果。最后,选择达到训练要求最好的模型对要预测的年份数据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

3对政府卫生支出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是用较少个数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观察变量的各分量,以达到合宜的解释原变量相关性并降低其维数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选择从1993~2010年共18年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卫生统计年鉴》,对其中某些指标进行了必要的计算,并且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3.1变量特征值及贡献率的计算与分析

对14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定特征值>1的特征根,通过SPSS的特征值和贡献率的计算,KMO检验值为0.659,显著性检验水平远远<0.001,说明指标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计算结果把所有的观测变量定为两个公因子,两个公共因子的累积贡献率91.124%,足以表达原始变量的信息。

3.2公因子命名与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每个公因子的含义,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得到每个变量在这两个公因子上的载荷。计算结果显示指标X2,X3,X7,X10,X11,X12,X13,X14和X15在公因子F1上有较大载荷值,这8个指标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医保参保情况及医疗机构设置情况,所以,将公因子F1命名为卫生医疗基础建设因子。

同时,指标X4,X5,X6,X8,X9在公因子F2上有较大载荷值,这五个指标表明医疗负担情况,因此,将F2可命名为卫生医疗负担因子。另外,由于X4,X5在F2上载荷为负值,说明该指标越高,则相应因子得分越低,反之,相应因子得分越高。

4政府卫生支出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

采用BP网络与主成份分析法结台建模,建立的BP模型是一种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高度非线性映射模型,输入、输出数据的不相关可大大提高建模质量。本文应用MATLAB软件进行建模学习,预测分析结果如下所述。

4.1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的计算

本文主要从政府卫生支出的角度进行预测决策,所以在这里从因子分析方法上着手,得到政府卫生支出与其它14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其影响程度。由结果分析如下:

首先,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人均GDP(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X10)、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元)(X11)与政府卫生支出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说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在医疗保险投入的增加,政府对于卫生费用的支出有明显地增加。由于人们的消费理念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和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主要反映在选取的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X8)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X9)的指标上,对政府卫生支出有影响,但总体的影响不大。

其次,对政府卫生费用投入影响较大的是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X7)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X15),这两年由于政府推出了医疗改革制度,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基本到达了90%以上,同时新农合也为农村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国家政府同时加大了城镇与农村医保的力度。

再次,总抚养比(%)(X4)和医疗保健用品与服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一年100)(X5)与政府卫生支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0和-0.5690,这种负相关关系表明在国家总抚养比以及医疗消费价格指数地逐年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国家政府需要在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建设中投入更多。

最后,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张)(X12)、每千人口卫生人员(人)(X13)、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亿人次)(X14)三个指标与卫生支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0、0.5550和0.9700,表示国家在考虑卫生支出时,依然要注重整个医疗体系设置的结构问题,要达到保质保量的目标。

总之,经济因素中对政府卫生费用支出的影响最大,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这几个指标的变化会产生很大的卫生费用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是产生医疗保障需求的直接因素,市场经济越发达,对医疗保障水平要求越高。另外,医保参保情况、医疗负担因素和医疗机构设置成为反映我国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4.2BP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变量的选择

政府卫生支出作为分析的综合性指标,其变化趋势能够充分地反映我国政府在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中的投入力度,基于以上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结果,本文选择F1和F2两个公共因子作为输入变量到神经网络,将政府卫生费用支出(亿元)作为输出变量,预测分析2011~2013年的支出情况。

4.3政府卫生支出预测过程

归一化后开始进行对归一化的数据进行MATLAB中的学习,设计Matlab学习程序;在建模过程中有关参数的设定为:学习率0.1,学习误差为10-5,训练次数为10 000,将1~16号样本作为测试样本子集,17~18号样本作为预测样本子集输入模型中进行训练,观察训练效果,当效果较好时,然后把18年(1993年~2010年)的数据全部输入神经网络进行预测所需要的年份数据;分析学习效果,通过2 000次训练可知选取1个隐层,隐层节点数为8个节点时最佳,系统对样本的训练误差为2.7719×10-6,仿真结果与原始数据之差的绝对值均控制在10%以内,基本达到训练要求。该网络的学习能力以及预测效果已经比较满意了,经过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现在主要预测的数据为:2011年的值为0.9738,2012年的值为0.9080,2013年的值为0.9130;预测数据的反归一化,对于我们己经预测出的归一化数据进行反归一化才能使预测更有意义,对2011~2013年的政府卫生支出反归一化的结果为:2011年为5546.727亿元,2012年为5 190.316亿元,2013年为5 217.399亿元。可以将预测结果绘制为折线图,如图1所示。

5结论与对策

从预测的结果可知,政府卫生支出相比较2010年以前,依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对于国家的公共卫生保障还需不断地增加其投入,本文根据前面分析的影响因素以及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

5.1增强国家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医疗发展的水平和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医疗卫生事业的物质基础越雄厚,持续发展的动力越强。因此,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成为我国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所需要面对的最主要的任务。

5.2转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想观念

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宏观管理过程中主要应对医疗卫生单位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重要规定进行检查和督促,在对医疗卫生单位适当地放手放权;对卫生医疗业务建设,单位改革进行指导;对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合理组合,以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合于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重复投资。

5.3强化政府自身责任

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制定科学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战略规划、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增加政府投人,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政府在进行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制定出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将与公共医疗卫生的各种相关因素纳人到法律的框架之中,最大限度地确保卫生系统的公平性和公益性。

5.4大力扶持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与国际卫生平均水平相比较,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有一段距离。政府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不断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才能有效缓解大型医院的住院压力,方便基层群众疾病医疗,减轻病人医疗费用的负担。

总之,无论从整个国家,还是各个地方政府看,都要切实贯彻公共医疗卫生保障的相关战略政策,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不断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我国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事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颖.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探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2] 赖鑫生.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优化应用[J].贵州大学学报,2004,(2).

[3] 吴翊.应用数理统计[M].北京:国防科技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4] 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 张平.构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社会保障,2010,(7).

[6] 朱晓,封军,辛立秋.我国各地区医疗保障水平的聚类分析[J].中国市场,2009,(39).

[7] Yao Xin.A review of evolutionar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J].Inter-

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1993,(4).

作者:蒋紫艳 赵燕妮

上一篇:商业地产营销论文下一篇:安全工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