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论文

2022-04-30

分类号:R197.1一、背景食品卫生安全和传染性疾病关系到一个企业甚至社会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处置不当会引发导致人的生命安全以及带来的整体工作的瘫痪。在人口快速流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呈现出上升趋势。近年来群体性食品中毒事件接连不断,时有发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论文 篇1: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比较研究

摘   要: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湖北省武汉市暴发并迅速扩散至全国多地,国内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暴露出能力储备不足、管理存在缺陷等问题。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现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及其特点,然后对湖北省与浙江省在抗击新冠疫情时采取的应急措施、产生的治理效果以及遇到的管理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最后给出提升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对策,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相对平衡和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新冠疫情;比较研究

引言

應急管理是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等在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全过程中,为有效预防、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减少其可能造成的损失或负面影响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1]。突发事件往往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发生,管理者难以做出准确判断。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给我国带来巨大影响,回顾一年以来防疫过程,不同地区应急管理表现存在着巨大差异。湖北省作为疫情的暴发地,初期暴露的管理问题非常严重。作为病毒输入型省份的浙江省前期感染人数较多,但其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取得较好效果。本文拟通过对两省抗击疫情的调查,分析其中的应急管理差异,挖掘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总结出提升我国应急管理水平所需的各项管理要素。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与理论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非典疫情之后,我国在应急管理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框架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2]。其中,卫健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由“中央—省—地市—县”4级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网络组成,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发挥出强大的制度优越性,在中央政府的带领下,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合作,体现出极强的资源调动能力和执行力。但面对本次突发的疫情,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预警功能薄弱、属地管理不规范、协同机制不成熟以及区域医疗资源不平衡等方面。

首先是疫情预警功能薄弱甚至失灵问题。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轻预防预警、重疫情处理的固化思维以及在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市场化变革中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失衡所导致。预防部门的职能被弱化,面对突发疫情难以独立做出准确且快速的响应,致使政府被动决策。其次是疫情暴发属地管理过程存在不足。一是信息上报不及时。我国针对重大传染病的信息报送直报系统的实际操作流程与设计初衷不符[3],直报系统实时性受到严重破坏。二是应急决策迟缓。虽然将决策权下放到基层会提高对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但政府科层式的组织架构导致决策链条过长,将决策权下移并不容易实现。三是存在政府对社会主体缺乏信任的问题。利用权力进行过度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以致降低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我国不同地区在应急管理意识、应急管理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性。地区政府通常根据本地经济状况建设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导致不同区域医疗设施、诊治水平差异巨大;即使同为经济发达地区,也存在由于管理者意识差距使得地方政府医疗投入不足或失衡的现象,使得应急响应能力被弱化。

(二)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在应急管理研究方面聚焦于领导决策、组织结构、技术支撑等方面,通常以突发事件为背景,分析相关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关于应急决策,国外学者提出了以环境识别为主导的决策模型[4],将引起危机的关键因素与系统内经验模型匹配,给出判断,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但面临新型危机时,由于缺乏经验数据,这种决策就会失灵。目前,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机制是政府应急管理的创新模式[5]。大数据分析技术具有可视化分析和预测灾害的能力,可以为科学化的危机管理决策开辟新的路径[6]。面对重大应急事件,大数据分析技术会帮助政府实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预防的转变、应急决策从“层级决策”向“扁平化决策”的转变[7]。但应急决策受到决策者的处置经验、事件本身性质与严重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由于决策者面临着启动应急响应可能产生的社会恐慌、舆情危机以及应对不力带来的追责等问题,容易引发地方政府在应急响应中的迟滞,产生“决策失灵”情况[8]。

关于应急组织,国内外学者认识较为一致,均强调政府需要与私营企业、志愿者组织以及个人公民建立伙伴关系,建立全民协同型应急组织,以应对危机带来的挑战[9]。也有外国学者认为,由于国外体制限制,调度资源能力有限,协同能力差,各组织间合作存在潜在冲突。组织间在制定协议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会阻碍集体决策[10],公私合作过程中承包商欺诈和政府滥用职权的情况会影响危机处理,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则无法实现政府与社会主体的协同管理。童星认为,我国在多主体协同的模式上要强化党的领导及中央政府的协调作用,地方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各级组织间的联络和沟通[11]。应急组织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神经系统,健全和完善应急组织多主体协同网络十分必要。

关于技术支撑,欧阳桃花等认为,未来需要不断优化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开放、共享等机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提供长效动态支撑[12]。韩万渠强调,要构建平台型政府,以产生跨界整合、助推多元主体有效合作的协同治理新格局[13]。Sahoh B等将社会化大数据分析技术引入到智慧应急管理中研究发现,作为实时数据源,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一技术更有效地管理灾情[14]。Avvenuti M等认为,利用获取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共享的公开数据以实现对危机的监测与预警非常重要,但大规模的监控很可能会对公民隐私构成威胁[15]。大数据分析技术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数据获取的难度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分析湖北省与浙江省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的应急决策、组织与能力差异,总结出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必备的各项管理要素。

二、鄂、浙两省抗击新冠疫情的管理调查

(一)湖北省抗击新冠疫情情况调查

湖北省是疫情暴发地,感染人数近7万。在疫情出现早期,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应急管理混乱、预警机制失灵、决策滞后、信息披露不规范、组织协同能力弱,导致疫情迅速扩散。随着中央指导组的强力介入,历时5个月,感染人数清零。湖北省抗击疫情以中央指导组介入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央指导组介入之前的低效管理阶段。首先,信息发布滞后。疫情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决定了危情应急预警决策机制的灵敏度。收集和共享最新的危情信息有利于控制危機事件蔓延,有助于管理者快速做出决策。在发现疑似患者、并且一线医务人员取得初步判断之后,管理部门并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治疫情蔓延。主管领导政治站位不高,对于疫情缺乏重视。其次,是决策缺乏科学性。尽管公共卫生事件的认定存在特殊性和复杂性,但湖北省和武汉市错过了最佳决策时机,导致感染人数暴增。最后,是工作协调不畅。在疫情暴发初期,湖北省政府的金字塔式的垂直型管理架构由于管理层次过多、部分划分过细,导致在协调方面效率低下、表现不佳。在疫情防控措施方面同样存在问题,体现在医疗资源分配、病患救治、人员排查等方面。

第二阶段,中央指导组介入之后的高效处置阶段。首先,中央指导组进入之后,加大了对疫情信息瞒报虚报的惩治力度,规整信息报送链条,信息报送及披露效果突出,对疫情的防控工作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其次,科学决策,快速部署。湖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果断采取封城措施,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各地医疗资源驰援湖北,对确诊患者以及密切接触者做到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最后,协调能力显著提高。湖北省、武汉市政府高层领导以及卫健系统岗位人员相继做出调整,重建应急管理的流程、组织、制度,采取矩阵式管理架构。纵向指挥系统由指挥部下属的各类应急工作组构成,主要负责重大事项督办和资源配置工作。横向任务系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行政区域和医疗机构为基本单位,促进宣传、交通、医疗、纪检等各职能部门以及志愿者团体的横向协同,完成医疗救治和联防联控的任务;另一类是完成资源配置任务,保证抗疫资源从供应方向各基层救治机构等需求方横向有序流动。中央指导组抵达两周后,湖北省应急管理逐渐稳定,各项工作都有了显著提升,新增病例下降明显。中央指导组指导后调整的湖北省及武汉市应急组织机构如图1、图2所示,纵向指挥有力,横向协同有方。

浙江省作为疫情的输入型省份,感染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疫情出现一个月就得到了有效控制。首先,在应急决策上,武汉市暴发疫情后,浙江省政府依据客流大数据分析判定已经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流入浙江省,并凭借对非典疫情的管理经验立即做出科学决策,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快速进入战时状态。而且浙江省是全国首个公开通报疑似病例的省份,相比其他省份至少提前一周发出警示,因此居民可以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浙江省信息披露制度非常完善,每日通报疫情信息。其次,在应急组织上,浙江省从省、市、县到社区,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快速集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控闭环,如图3所示。该防控流程以应急管理目标为导向,从制定防御措施、排查摸底、信息报送、后勤保障、协调指挥到人员管控,整个流程清晰、严谨,各项措施做到精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最后,在应急能力上,浙江省严格落实“十个最”的防控策略,在医疗资源协调、病患救治、人员排查等方面表现优异。医疗资源管理方面,浙江省后勤保障及时到位,社会捐赠信息公开透明。确诊病例救治方面,浙江省具有全国顶尖的传染病医学团队,医疗水平与技术过硬。人员排查方面体现三个特征:一是应急响应速度快,最先启动一级响应,24小时全面排查湖北来浙人员,对城市与乡镇居民隔离到户,严格限制人员外出次数及时间。二是防控手段精细化,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跟踪随访”手段,建立重点人群清单,实时上报数据。三是大数据科学排查,联合阿里巴巴搭建“疫情信息采集系统”、“健康码”等软件,成为疫情防控中人员排查的重要工具,并在全国推广。

三、鄂、浙两省应急管理的比较

湖北省是疫情的暴发地,浙江省是病毒输入型省份,两省防控效果迥异,主要由于在决策、组织、能力三个方面有差距。

(一)基于决策过程的比较

湖北省有比较完整的预警机制与应急预案,但敏感度低、执行力较差,没有对新冠疫情及其后果做出准确判断,以至于从发现疑似病例到主动采取严格控制措施耗时将近一个月。在此期间病毒发生了二次扩散,传染人数与规模呈指数型上升,错失防控良机。在中央指导组的指导下,决策能力显著上升,响应速度明显提高,预警机制逐步完善,治理措施走向规范化与精细化。浙江省在“非典”疫情防控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体系,执行力强。浙江省利用大数据技术辅助决策,预测人口流动及其对疫情的影响风险,率先启动重大突发事件一级响应,采取严格防控措施,进行网格化与精细化管理。

(二)基于组织体系的比较

湖北省的组织体系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一是组织架构的改变,由垂直型管理向矩阵式管理转变,建立联防联控领导小组。二是高层领导的调整,委派一批对疫情防控经验更丰富的管理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在应急救援队伍方面,随着确诊病例数量剧增,湖北省出现了包括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应急救援人员短缺的情况。值此艰固时刻,由中央统一部署,在短时间内集结了全国重症、呼吸、传染等科室的医护人员赶赴湖北省支援,体现了政府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浙江省采用矩阵式组织架构,管理流程清晰科学,进一步细化了管理的四项职能及其分工,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联防联控无死角,而且应急救援队伍基本满足救援需求。

(三)基于应急能力的比较

一是在信息公开程度方面。湖北省在发现疫情初期,信息通报不够透明和及时,存在瞒报虚报问题。中央指导组进驻后,规范了信息披露制度,疫情信息质量逐步提高。浙江省自发现首个疑似病例之后开始通过官方渠道实时发布疫情信息,信息披露机制完善。二是在应急资源保障方面。疫情暴发初期,湖北省各级政府应急物资缺口巨大、调拨能力不足,导致了大量救援物资囤积、分配不合理。中央指导组进驻后,集结各方医疗物资补足缺口,并做到物资合理分配。浙江省捐赠信息透明公开,救援物资配送及时、精准。三是在大数据技术支撑方面。湖北省在大数据利用上相对滞后,创新不足,对于决策的辅助支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浙江省创新性地打造了数字化管控平台,实时公开疫情信息,推出“健康码”方便市民通行,并对各市、区、县疫情情况采用“五色法”进行风险示警。

四、鄂、浙两省应急管理比较的结论与建议

(一)两省应急管理比较的结论

两省对比分析情况汇总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分析两省情况,获得如下结论。一是我国在处理危机时具有体制优势,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强。二是相比于垂直式管理架构,矩阵式管理架构可以更好发挥作用,尤其是在跨部门协调时作用明显,效率高、执行力强。三是预警机制与应急预案非常重要,既可结合以往危机处理的经验和省情,又可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定期演练、测试、维护、升级是必要的。四是应急响应及时、危情信息公开透明、物资配送及时等因素对疫情管控起到正向作用。五是历史经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重视程度、应急机制、响应速度等方面有极大影响,应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广成功经验、避免同类错误发生。

通过对两省防控新冠疫情过程的调查发现,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医疗实力是战胜疫情的基础,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是控制疫情扩散的有效有段。完备的应急预案和法律法规体系、强大的物资保障与调配能力、公开透明的疫情信息、应急管理经验积累等可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二)提升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湖北、浙江两省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国内其他省份的调研分析发现,我国应急管理既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也存在先进技术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本文基于管理视角,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资源储备、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一是要确立明确的应急管理目标、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建立流程导向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强化协同能力,加强模拟演练,打通流程瓶颈环节,保证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二是做好资源、能力的储备与调配。按专业领域组建应急保障队伍,设立专门办公室进行管理。由指挥中心根据紧急、重要程度统一管理、调配物资,建立资源对接信息平台,实现精准配送。三是地方政府要参照国家法律法规,建全和完善地方性法律和规章制度。相关部门要及时总结法律法规与执行过程中矛盾点,在疫情监测预警、上报流程、应急指挥、处置措施、后勤保障、事后恢复等方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实现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的相对均衡。从发展角度来看,缩短区域发展差距、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是提高区域应急能力的根本所在。一是按行政区域整合救援力量,做好物资和能力储备规划,减少应急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大范围流动,降低时间成本,可以提升救援效率。要改善医疗能力不平衡问题,利用国家的制度优越性,在人员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减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二是要建立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等不同级别,以地域人口为基数,建立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保证及时调用;并保证区域内应急物资的生产能力。统筹区域内应急物资的产能状况,保证本区域有能力生产应急必需品,在常态防疫态势下,维持生产设备的加工能力,做到“平战结合”。

最后,要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建立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的可视化、动态化、智能化应急管理平台。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打造政府机构、数据中心与第三方服务机构联动的平台生态系统,挖掘专业机构在应急预警与决策支持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建设政府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建立应急管理平台,提升预警能力、缩短响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分领域建立国家应急管理中心数据库。数据是分析与决策的基础,也决定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运营质量。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数据库,应包括监测与预警数据、应急准备数据、应急处置及救援数据以及修正重建数据等,深度融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与现代医学等现代科技,利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智能分析,协助管理者进行风险研判,做出科学决策。三是要建立政府机构、数据中心与第三方数据分析服务机构三方联动机制。技术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是一个趋势,专业性强、成本低、服务好,便于技术升级换代。平台建设与服务运营应由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来完成,形成政府机构、数据中心与第三方机构联动的管理机制,以提升预测、决策的质量,实现对疫情的科学防控。

参考文献:

[1]   闪淳昌,薛澜.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薛澜.学习四中全会《决定》精神,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J].公共管理评论,2019,3(1):33-40.

[3]   姜长云,姜惠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检视[J].管理世界,2020,36(8):8-19,31.

[4]   Yvonne, Rademacher. Community disaster management assets: A case study of the farm community in Sussex County, Delawa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3,4(1):33-47.

[5]   李维安,陈春花,张新民,毛基业,高闯,李新春,徐向艺.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机制建设与危机管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笔谈[J].经济管理,2020,42(3):5,8-20.

[6]   童星.疫情应急管理要理顺几种关系[N].社会科学报,2020-02-20(004).

[7]   欧阳桃花,郑舒文,程杨.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体系:基于中国情景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8):19-32.

[8]   韩万渠.跨界公共治理与平台型政府构建[J].科学社会主义,2020,(1):104-110.

[9]   Sahoh B, Choksuriwong A . Smart Emergency Management Based on Social Big Data Analytics: Research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C]// the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7.

[10]   Avvenuti M, Cresci S, Vigna F D, et al. On the need of opening up crowdsourced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s [J].Ai & Society, 2018,33(1):55-60.

[责任编辑   柯   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平台型组织创新研究”(17BGL036)

作者簡介:吴正刚(197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博士后,从事组织创新研究;张宇(1996-),男,黑龙江桦川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组织创新研究。

作者:吴正刚 张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论文 篇2:

关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分类号:R197.1

一、背景

食品卫生安全和传染性疾病关系到一个企业甚至社会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处置不当会引发导致人的生命安全以及带来的整体工作的瘫痪。在人口快速流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呈现出上升趋势。近年来群体性食品中毒事件接连不断,时有发生。公司职工伙食团尽管操作流程规范、制度健全完善,没有发生类似事件,但在应对管理和防范上仍然欠缺。2020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对我们铁路系统乃至国家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和处置工作是一次大的考验。通过积极响应国家、地方政府及国铁集团、集团公司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职工真正发生疫情后的应急处置和管理仍然欠缺。如何有效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拟针对公司当前食品卫生和传染性疾病出现突发事件后如何应对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二、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呼铁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7年9月25日,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所属的一家专业化物流企业,几经重组整合,公司所属二级公司24家,点多线长,遍布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煤炭产销运集散地。大部分二级公司因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设了职工伙食团,一日三餐就餐人员除铁路职工外,还有从业人员以及园区装卸作业人员,就餐人数较多且时间段比较集中,是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场所。主要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上有差距。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用于生产经营工作,认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公共卫生部门的职责,与己无关。日常管理中预防意识不强,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种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本单位。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2.宣传教育形式化,管理意识不强。在管理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多层面因素影响,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识不足,宣传教育形式化,不利于职工群众正确认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其主要特征、危害性、引发原因等把握不准确。同时部分应急管理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把握不够透彻,管理意识不强,没有及时根据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加大对其预防力度,加上隐患问题解决滞后,导致管理成效不高。

3.应急保障体系滞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不规范,应急设备、救治药品等缺乏、应急资金不充足。会造成各项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4.应急人才队伍有待增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未认真开展应急管理队伍培训,组成人员比较分散,专业性不强,部分应急管理人员理论知识不扎实,应急处理能力不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不科学,处理过程中引发新问题,造成严重损失。

三、关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与思考

1.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宣传教育工作

加大对公司所属二级公司管理人员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尤其对应急管理人员集中进行系统化培训,选择典型案例并结合当前肺炎疫情和鼠疫的实际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意识,从思想上根本扭转不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进一步加强本单位伙食团卫生管理,严格落实疫情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2.优化应急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应急相关制度以及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注重应急指挥联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效管理离不开资金以及物资的保障,公司应从资金、物资方面入手,优化制定的应急保障体系,在合理细化保障体系内容过程中将其落实到不同工作岗位上,根据应急预案制定要求,在资金和物资上加大对各二级公司的支持,落实好物资储备工作。

3.培养应急管理队伍

为进一步提高公司应急管理人员的整体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水平,挑选一批责任心强、懂管理的人员充实到应急管理队伍中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对公司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根据公司特点和实际,重点围绕食品中毒及传染性疾病预防和处置等方面,熟知应急预案内容及操作流程,培养出一批能够有效管理、善打硬仗的应急管理队伍,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全面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本着为公司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的目的出发,在加强公司常规管理的同时,加强对食品卫生和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管理,及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和传染性疾病防控,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一) 编制目的。落实《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防止疫情传播,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国救灾防病预案》、《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法》、《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三)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突然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以及公司食堂的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防控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四) 工作原則

①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②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公司综合部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协调和指挥,各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③ 规范管理,措施果断。公司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五) 联防联控,协同处置。畅通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的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利用地方医疗卫生资源,协助做好医疗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保障。

(2)应急机构

(一) 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

组  员: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公司党政正职

(二) 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①决定启动和结束应急预案,研究部署应急处置工作,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②负责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进行应急任务的分配和人员、应急资源设备调度,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事故现场的应急行动;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报告,及时反馈后续紧急情况的处理。

③救援结束后:小组全体成员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预案提出调整、修改和补充意见,综合管理部负责收集意见并修订预案,组织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三) 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设在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公司应急管理日常工作。

(四) 应急小组分工及职责。应急领导组长: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为应急抢险的第一负责人,对事故救援进行整体规划、部署,为应急救援工作的总指挥。

应急办公室:应急事故现场具体实施工作,调配其他各部门人员及救援物资情况;收到紧急情况信息,应快速反应,及时准确的把情况报告应急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担任总指挥,按以下分组进行救援工作。

危险源控制组: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为应急指挥间接负责人,负责事故抢险方案的提出和确立及审批工作,负责应急现场具体指挥工作,具体如下:提出抢险救援及避免事故扩大的临时应急方案和措施并组织实施;组织调集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开展抢险救援工作;采取紧急措施,尽一切可能抢救人员,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寻找受害者并转移至安全地带;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标明重点部位,向外部救援机构提供准确的抢险救援信息资料。

伤员抢救组:责任部门为综合管理部及有关人员。与事故发生地的卫生防疫部门及临近医院等建立协作关系,确保受伤人员救援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组织有关医疗单位对伤亡人员实施救治和处置;对抢救出的人员,在外部救援机构未到达前,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抢救;使重伤者优先得到外部救援机构的救护;协助外部救援机构转送伤者至医疗机构,并指定人员护理伤者。

安全疏散警戒组:主要责任部门为安全质量部。负责组织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和道路进行警戒、控制,保护现场,维持现场抢险救护的正常运作,保持抢险救援通道的通畅,引导抢险救援人员及车辆的进入;组织人员有序疏散,保护受害人财产。

后勤保障组:主要责任部门为综合管理部、计划财务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安排好应急救援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负责抢救物资的存储及订购,确保抢险物资的及时供应。

(3).监测、预警与报告

(一)监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体系。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预防。

(二)预警。

①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上级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做出预警。

② 预警分级由高到低分为四级,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红色预警:预测将要发生特别重大(Ⅰ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态正在不断蔓延。

橙色预警:预测将要发生重大(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黄色预警:预测将要发生较大(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蓝色预警:预测将要发生一般(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态可能会扩大。

③ 预警信息的解除按照“谁发布、谁解除”的原则执行。

⑷报告

① 责任报告企业和责任报告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处置情况。

② 报告时限和内容。发生或发现事故的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传真等方式逐级汇报上级主管部门。

首报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伤亡人数、以及事故报告时间、联系人、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和已采取措施等,如有可能要报告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

续报内容: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控制情况、请求事项和工作建议等内容。

⑷.突發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

㈠ 应急反应措施

① 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② 参与协调地方医疗机构,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

③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

④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按照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疫区采取相应的疫情控制措施。主要措施有一是办公室室内常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流通等;二是办公室勤打扫环境卫生,垃圾要及时清运;三是职工减少到户外活动,室内锻炼,增强体质;四是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五是注意均衡饮食、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六是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不进行聚会及密集开会。七是有计划地备足各种材料、配件,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机会。八是根据传染疾病的病种组织职工开展培训,确保做好防护。

④食物中毒突發性事件的处置。一是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立即停止伙食团的生产活动,并及时报告公司和卫生防疫站报告。二是积极配合协助卫生机构救助病人。三是现场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现场调查处理。四是配合卫生和上级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五是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六是分析原因,根据现场调查和技术鉴定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事故原因,汲取教训。

⑥普及卫生知识与心理疏导:针对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广大职工家属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㈢ 应急预案按照“谁启动、谁终止”原则办理。

㈣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预案更新、修订和补充。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一项持久性、常态化的工作,公司应有计划不断强化应急演练培训,使每名职工都应树立“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预防意识和个人实战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落实按照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有效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有效救治,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作者:张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论文 篇3:

社会治理视域下保险嵌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路径研究

摘 要:十八大以来,我国灾害治理和应急管理理念不断完善与成熟,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建设韧性城市”纳入我国“十四五”规划。保险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通过保险,特别是巨灾保险,能够灾后重建复原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将保险嵌入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强化灾害预警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协同效应,通过打造社会韧性,最终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应而不急”,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总效率,继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社会治理;保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引言

如何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以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公共卫生工作必须关心和重视的任务。社会也将目光聚焦到了保险,在全国抗击和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大背景下,重视保险机制在风险管理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功能,将社会保险机制和商业保险机制共同纳入我国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十分必要。保险业应积极作为,利用自身优势和能力,参与健全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中赢得自身发展。

一、我国保险业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协同的现实困境

1.保险业发展难以满足应急管理新需求

一是风险多元分担机制还没有建立。应急工作还未达到常态化管理,参与应急管理的各个主体责任分工不明确。由于灾害救助属于政府责任,政府投保和财政救灾资金仍然是我国自然灾害类相关保险的主要形式及资金主要来源,导致保费来源单一化,保费筹集不足;二是风险管理和事故预防投入不足。保险机制在灾前的风险管理功能发挥还不够。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为例,事故预防服务的专项经费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事故预防服务没有真正达到效果;三是持证应急救援人员以及专业性应急志愿者队伍庞大,将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人身险细分市场,这对保险公司专属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二、保险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1.风险管理作用

保险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发挥风险管理作用,具体而言,包括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的风险认知、风险检测以及风险防控。首先是保险的预警机制,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有效的风险识别将对事件的控制以及防疫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产生巨大作用。保险作为理赔数据的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疾病的理赔情况,通过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的建设,识别卫生事件的涉及人员、影响地区、病情动态等数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其次,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中,保险公司可以在物资储备、物流系统、传染病医院等方面提供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散等风险管理措施,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智力支持与风险保障。

2.损失补偿作用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中指出,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在突发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并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要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后顾之忧。此外,还应围绕应急人员保障机制建设,大力拓展应急人员人身安全保险业务,助力专业应急救助队伍建设,为参加现场救助的应急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及相关补充性商业保险。这明确了未来社会保险机制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三、保险嵌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议

1.完善管理体制,推动保险参与应急管理常态化

以应急预案新一轮修订为契机,推动保险进文件、进平台、进队伍,将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常态化制度化。在我国已经制定出台的各类应急管理预案中,大多数都有提到要发挥保险的积极作用,但只是停留在文件或要求上,对保险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缺乏可执行的操作规程。有些应急预案只是将保险列入后期处置章节,忽视了保险机制的事前风险防范与事中损失管控功能。

2.强化制度保障,推动强制保险制度升级扩围

循序渐进推动强制保险制度升级扩围,提升相关领域巨灾保险、责任保险的有效供给水平。一方面,推动政府支持保险向立法強制保险升级。当前国内在巨灾保险领域仍以行政鼓励推行为主,专项立法规范仍为空白。我国应结合国内实际有计划地将保险列入相关灾害的立法建设中。另一方面,推动部分强制保险向全面强制保险升级。目前,安全生产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已经出台,首批在矿山等八大高危行业强制实施。保险业应抢抓强制性安责险启动的机遇,加快组建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团队,针对八大髙危行业生产风险特点,抓紧制定推出全面对接、差异化保险产品与服务方案,尽快实现八大高危行业企业及时足额投保,充分发挥保险费率的杠杆作用,引导生产企业落实安全标准,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在此基础上,推动强制安责险向其他高风险行业延伸,最终实现全面覆盖。

3.对接机制建设,推进应急领域保险产品与服务创新

创新应急领域的保险产品与服务,培育保险业新的发展动能,围绕应急设备研发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等方面综合创新。在应急设备上,创新开展首台(套)重大应急专用设备综合保险服务。应借鉴现有试点工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首台(套)重大应急专用装备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中,并由中央财政对投保企业提供保费补贴;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加强保险专业团队建设,加大保险宣传力度,不断优化保险方案,建立理赔快速通道,助力我国应急装备的转型升级。在治安防控上,创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险业务。应加快复制推广治安保险典型模式,结合今后我国公共安全的新形势,创新综治保险产品与服务,研究将暴恐风险、网络社区安全风险等新型风险纳入承保范围,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结语

作为风险管理和社会治理的专业力量,保险业应从国家发展改革稳定大局的高度,牢牢把握应急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的发展机遇,做好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准备、组织准备、物资和技术准备,努力实现与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在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巩固深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业务发展格局,持续提升保险业的市场与社会地位。

基金项目: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社会治理视域下保险嵌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YUFEYC046)

作者:王珊

上一篇:剖析农业保险现存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探讨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