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创建的探究

2022-09-11

特色专业设置是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 特色专业的承建是新办普通本科院校能快速立足于大学林立之林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她的“新办”和“普通本科”两个核心特性制约了她不能从创办之初就可以与老牌大学、名牌大学相提并论;而且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几乎都是市级院校,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种新办市级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就只能在“新”字上做文章, 就只能创办“新特色专业”, 只有特色专业办出成效了, 才可以创办具有特色的重点学科。

1 特色专业的内涵及衡量标志

本科特色专业可以理解为:它是指本科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及社会的需求, 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 形成的有别于其他院校本科专业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办学条件等, 并将取得显著成绩, 为社会、家长和其他学校所认可的专业。

本科特色专业是本科院校的标志性专业, 是提高学校知名度, 体现本科院校生存、发展价值的重要载体。对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中, 应采取创办具有个性和较高办学水平的特色本科专业为龙头, 进行重点建设、重点扶持, 使之成为优势和特色专业, 为创办特色学科或重点学科积聚必备要件。

通常衡量特色专业的标志主要有几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学校师资力量有基本保障;教学体系完备, 实践实训设备配套;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特色;就业岗位面向较广,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特色专业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 发展势头良好, 3~5年内的规模效益可测。[1]这些标志综合反映学校对专业的设计能力、生源的吸引力、毕业生的岗位辐射力、教学资源的集聚力、教学管理的调控力以及规模质量效益的程度。

2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创办的定位

关于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创办的定位, 课题组王晓昕副院长认为:特色定位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学校特色的理念定位, 这一般是许多行业学校的定位方式, 比如中国地质大学就从其校训中体现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其二是专业特色的理念定位, 这是所有普通本科院校必须认真考量的核心问题, 因为它是普通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要件。课题组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认为,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创办的理念定位应包含如下内容。

(1)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创办必须是学校创办之初, 要深入到每一个教职员工思想的重要理念, 由于学校本身的新生性, 在名牌大学、老牌大学林立的高等教育中寻求立身之地, 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而且特色专业的创办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突变的。

(2) 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人才支持理念。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在其兴办之初, 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就要求这类院校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而且在专业设置上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也希望能为本地的支柱产业提供紧缺人才;从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而言,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 一般以在本地的企事业单位就业为主要去向, 因此, 特色专业设置就应该服务于地方支柱产业。

(3) 订单式培养是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快速成型与发展的主要模式。本科院校的人才订单式培养与专科、中专、成人继续教学的订单式培养有较大的区别, 本科人才培养的年限都比较长 (一般都是四年以上) 。如果是由原来的两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的新办普通本科院校, 就可以充分利用原来专科段的人才订单式培养机制创办特色专业;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投资主体——市政府及其下属机构的人事局、劳动社会保障局等对本地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人才需求的信息, 以及社会其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趋势等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性的人才订单培养来创办特色专业。这是一个新办普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课题组认为,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在人才培养上“走出去”——认认真真调研、与企事业用人单位沟通, 然后“请进来”——确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毕竟是新办的普通本科院校, 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既要充分利用原来专科段的资源优势, 又要升格原专科特色专业为本科特色专业的创办理念, 并付诸行动。

(4) 变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为买卖双方互动市场的人才规格培养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前, 所有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人才市场, 都是买方市场模式——国家统招统分, 学校几乎不用考虑人才的销路, 只管按计划生产 (培训) 大中专学生;从1994年到本世纪初的前一二年 (第一代扩招生毕业前) , 虽然实行双向制就业, 但本科生的供求基本上还是买方市场——大学只管扩大招生、扩大办学规模, 毕业生也基本上能就业;可是到了2003年以后, 随着第一批扩招生走出象牙塔, 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买卖双方 (人才需求市场和高等院校) 之间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采购与生产的关系, 而是以产品 (人才的质量、规格等) 为中介多向互动发展、制约关系:产品质量不合市场需求, 自然导致成品的积压, 原材料 (生源) 就会逐渐枯竭, 生产方 (高等院校) 没有原材料怎么扩大再生产呢?所以对我国当前的普通高等教育而言, 国家教育部就是利用经济学原理来评价各学校办学质量的。对此,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的创办理念必须建立在经济学原理基础上, 走买卖双方互动的市场运行模式。

(5) 特色专业创办的非均衡发展理念。对于一所刚刚创办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 各个教学单位都想创办自己的特色专业, 这种热情是可以支持和鼓励的, 但是从办学规律而言, 任何学校 (包括老牌大学和名牌大学) 各系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是不可能的, 因此, 本课题组认为, 对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创建, 只能秉持非均衡建设理念——只能支持、扶持本地区其他本科院校没有的, 而本校具有一定条件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加以重点建设。不论有的教学单位在师资、教学资源方面是否具有优势, 都应该执行。如果本地区其他本科院校已经有该专业的成熟专业, 就不能再把这一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加以扶持, 即使是校级特色专业也不必考虑。以贵阳学院为例, 本课题组认为:贵阳学院就应该结合贵阳对生物制药、旅游外语、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档案管理、服装设计等专业人才的紧缺而设置相应特色专业;同时学院领导也应该从全局发展的角度调整所有的教学资源来创办本科特色专业[2]。

3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

徐州师范大学的侯立松先生认为:“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3]的专业。侯立松先生是基于老牌大学的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本课题组认为, 作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过程应有别于侯立松先生的观点, 我们主张按如下步骤进行。

3.1 市场调查

新办普通本科特色专业设置的市场调查, 是指对本地区某个专业的几大因素的市场调查, 应由学校专门的机构进行系统地调查, 基本调查内容有: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调查——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等的调查统计;本地区具体专业设置的结构调查——统计分析本地区其他老牌本科院校有没有某些特色专业;本地区对具体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本地区其他老牌本科大学未开设该专业的设置, 同时当前或未来有关人才紧缺的调查统计;具体人才需求部门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课程设置等的调查——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和怎样培养人才的建议统计分析;本校开设特色专业的教育资源统计分析……总之, 作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要兴办具有地区或行业特色的专业, 必须走出象牙塔去考察市场, 而不是闭门造车式的开设专业, 这不仅是特色专业开设必由之路, 而且是所有专业开设的基本策略;因为是新办普通本科院校, 除了政府早期投入的积极性比其他老牌大学的投资主体积极外, 可以说没有任何教育资源能与老牌大学同日而语。

3.2 可行性论证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特色专业的可行性论证, 该论证过程需要相关主体的参加, 最后形成上报教育主管部门 (专业审批部门) 的可行性报告。具体参与可行性论证的主体有:特色专业专家 (学科专家、学者) 、人才需求单位的主要人员、申办特色专业学校的分管领导和具体参与人员、专业审批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业人员、投资主体的政府分管领导、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可行性论证过程实行“头脑风暴法”的多次会议论证。本课题组认为:在该过程中, 首先要利用各种市场调查的有利数据与结论来争取投资主体——政府部门分管领导的认可, 这是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基调, 只要这一基调能够确立, 其他主体就会围绕怎样兴办特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最后怎样形成特色专业作具体论证。

3.3 教育资源整合

教育资源整合包括校内教育资源整合和校外教育资源整合两个大类:校内教育资源整合主要指对兴办特色专业所需的师资、实验设备的场馆所、课程开发与设计等的软硬件的整合, 这在由几所学校联合或合并升格的普通本科院校要兴办特色专业来说, 是只能由学校领导统一协调才能整合的, 因为这类学校在升本之初都有一个人缘关系认同与部门、原学校的条块独立、各教学单位教育资源自成体系或独自占有等问题。例如, 贵阳学院教育系要创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 学院领导就可以协调统整本院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等几大教学系部的教育资源加以扶持;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这既可以利用原有的校外教育资源, 甚至还可以通过投资主体的政府来协调的方式建立校外教育资源, 尤其是人才需求单位的各种资源 (包括师资、实验试训等的软硬件) , 尽力争取社会资助、捐赠经费的投入等。

3.4 争取政府支持

争取政府支持是指争取投资主体的政府和专业审批主管部门 (教育厅或教委) 的支持。争取投资主体的支持不仅是争取市政府在兴办特色专业所需经费的支持, 而且还包括争取政府对特色专业所需的其他市场因素的协调支持, 比如兴办特色专业急缺的师资引进、校外教育资源的协调统整, 甚至是毕业生就业等的帮助等。例如:贵阳学院软件分院, 如果没有市政府的大力协助, 仅凭刚刚升本不足一年的贵阳学院的条件, 微软公司亚洲分公司也不一定能与贵阳学院牵手打造这一特色专业;因为世界政治文化的一般特点都是:企事业单位最可信赖的部门就是各国各级政府;争取专业审批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主要是争取该行政职能部门对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申办特色专业所需支撑要件的审批能适当放宽尺度, 不要完全以每一个要件都具备才能批准开办某个专业, 也就是争取专业审批部门认可创办特色专业是填补本省、本地区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 是有很大发展空间与潜力的专业。

3.5 特色专业承建

专业审批部门一旦批准可以兴办某个特色专业, 具体学校就必须尽全力承建好该专业, 特色专业的承建除了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外, 课题组认为还必须注意如下问题的构建:特色专业的课程设置 (具体课程设置方案参看课题组已经发表的阶段性成果《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课程设置》, 《中国教育》高教版2007年第4期) ;师资建设, 不仅要培训校内的教师, 而且还要聘请校外专家 (尤其是用人单位的专家) 参与教学实施;特设专业建设的前瞻性管理方案组建, 尤其是全新的、本校原来没有的特色专业, 在承建过程中是一种摸索、探索模式, 因此, 对该专业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必须作前瞻性的方案设计, 这也是为以后创建重点学科作必要的准备;教学模式、教学方案、管理方案等的创建特色, 不能把特色专业只办成名称上的特色, 必须办成人才培养的特色,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就应该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案、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开创特色、体现特色, 要能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建针对特色专业人才培训的评价体系, 课题组主张运用斯太克的回应性评价和外评价法作为特色专业人才培训的评价方法, 本课题组认为应尽可能地实施“证书评价”方案——学生参与各种专业证书资格获得的竞争, 而不是学科期末考试的总结性评价;特色专业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实施导师制……

3.6 学生追踪调查

学生追踪调查, 是指从学生填报特色专业志愿、录取、在校教育、毕业就业四个环节的跟踪调查:学生填报特色专业志愿的调查, 是指对高中毕业生对填报特色专业的宣传、期望等的调查统计, 因为任何高校的特色专业在创建之初, 高中学生及其家长, 甚至是高中教师都不太了解, 要争取高质量的生源就必须对特色专业作重点宣传, 尤其是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最初几年招生的本地性、学校新生性等特点, 不做宣传是很难在高起点上进行教育教学的, 通过宣传特色专业, 调查统计, 了解社会对特色专业及其就业的需求度, 进而找到提高生源质量的突破口;录取的追踪统计, 主要是针对被特色专业录取的高中毕业生进行电话调查, 了解具体学生能报到的可能性、学生的困难、要求;做到打消部分犹豫不决的考生的疑虑, 在能力范围内消解学生的困难, 真正做到对原材料 (生源情况) 的基本了解, 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调整。目前只有部分高等院校在招生宣传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但对被录取学生电话访谈调查做得很不到位, 导致录取报道率比较低下, 而形成想读的学生来不了学校, 学校录取了的学生又不能完全来到学校的怪圈。因此, 对特色专业的录取必须加大力度作录取过程中的电话调查访谈;在校教育的跟踪统计, 主要是学生进校后就应该实行导师制, 加强辅导员工作的力度, 进一步细化针对特色专业学生的指导、引导、评价体系, 只要办好了第一届特色专业, 以后该专业的发展就顺畅得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是指毕业生的推荐就业、就业学生的长期跟踪统计。

3.7 创建重点学科

对于新办普通本科院校而言, 与老牌本科院校创建特色专业和创建重点学科的流程不完全一样, 老牌本科院校一般是在已经成熟的专业或学科基础上首先创建重点学科, 然后在重点学科基础上派生、分化出特色专业;而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应该是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为重点学科的创建准备师资、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也就是说对老牌本科大学的特色专业创建而言, 只是一个如何利用重点学科的资源组建特色专业的问题;而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在特色专业的承建过程中积聚重点学科所需的教育资源问题。

总之,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 首先必须创建特色专业, 为学校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而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的创建只能走一条突变之路, 不能走老牌大学特色专业创建的渐变之路;因此, 对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职员, 尤其是学校的决策层而言, 必须转变传统特色专业创建的理念, 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政府在学校创建之初几年的投资力度和热度, 首先创建好某一二个特色专业, 闯出特色、创建品牌, 以赢取生存空间, 这样既可以使这一届投资者看到绩效, 又使后来的投资者看到希望和信心;同时才能赢得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对这一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持认可和首肯的态度。如果“新办”多年以后都没有特色可言, 这一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存空间是否还会存在就值得怀疑了。

本文是“新办高等院校特色专业设置若干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0620。

课题组负责人及本文执笔:阮朝辉 (1970—) 男, 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 贵阳学院教育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哲学研究。

摘要: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的创建只能走突变之路, 不能走渐变之路, 走突变之路就是要充分利用投资主体对新办本科院校的投资热度和教职员工的激情, 转变老牌大学兴办特色专业的理念, 在“新”字上做文章,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在学校创建之初就创建一二个特色专业, 以此来赢得生存空间, 为创办重点学科积聚教学资源。

关键词:特色专业,非均衡发展,订单是培养,投资主体

参考文献

[1] 李素珍等.地方高等特色专业的设置探究[J].四川南充:西化师范大学.

[2] 参考:王晓昕《贵阳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贵阳学院2005-2006年院级重点科研项目) .

[3] 侯立松.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12.

上一篇:小议「喜ぶ」和「嬉しい」的区别下一篇:浅析自动站防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