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

2024-04-29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通用8篇)

篇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

082901安全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专门从事安全工程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工程专业基础、人文社科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安全工程技术及安全管理相关课程,接受校内外实践环节、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基本训练,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具备服务于建筑、化工、冶金、矿业、机电能源、交通运输、保险、职业健康等各个行业的安全健康业务并具有在安全健康行政管理、安全中介等机构中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2.具有从事安全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4.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政策、法律和法规;

6.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7.具备从事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8.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安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从事特定行业安全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设计的初步创新能力:

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10.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

主干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工程理化基础、机电工程设备安全技术、安全人机工程、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及其系统方法、通风及火灾爆炸控制技术。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集中实习、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机电工程设备安全技术类课程实验、通风及火灾爆炸控制娄课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及其系统方法类课程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篇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设置与管理,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以及相关的备案与审批等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 专业目录

第四条 教育部制定和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是设置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

养、授予学位、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其代码分别用两位、四位和六位数字表示。

第六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而设置的专业,称为特设专业,在其专业代码后加“M”。特设专业每年进行汇总,形成《特设专业名录》,予以公布。部分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的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称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其专业代码后加“K”。

第七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每五年调整一次,每十年修订一次。

第三章 专业设置

第八条 高校设置专业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稳定的人才需求;

(三)具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能配备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一般应有已设相关专业为依托;

(五)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建立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第九条 高校专业设置要在确保办学质量前提下,适度控制专业增长数量。

第十条 高校可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和特点,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专业学科属性范围内自主确定专业方向。

第十一条 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教育部设专门网站作为本项工作的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

第十二条 高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经以下程序报教育部备案:

(一)经高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高校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部门,下同);

(四)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是否具备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以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后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报教育部;

(五)教育部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备案结果。

第十三条 高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的新专业(以下简称新专业),经下列程序报教育部审批:

(一)经高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高校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申请设置新专业,还须提供该专业与所属专业类中其他专业的区分情况和专业基本要求;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公示期间,教育部委托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校所申请的新专业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已有专业的区分以及专业名称的规范性提出意见,并提交到教育部专门网站;

(四)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

(五)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进行审议。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审议情况确定同意设置的专业并进行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含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教育部;

(六)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对拟审批的专业进行评审,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第十四条 新专业经批准同意设置后,列入《特设专业名录》,予以公布。

第四章 专业调整

第十五条 高校应在妥善安排拟调整专业在校学生培养工作的前提下,方可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调整专业包括调整专业名称、学位授予门类、修业年限和撤销专业等。

第十六条 高校调整专业名称时,如调整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按备案程序办理;如调整为新专业或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按审批程序办理。被调整的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并由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七条 高校调整专业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时,如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范围内的调整(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按备案程序办理。其他按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 高校现设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的,高校可提出撤销。

第五章 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

第十九条 高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设立相应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或在现有专家组织中增加专业设置评议职能,并根据本规定制订工作细则。

第二十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议。

第二十一条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本地区、本部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人才需求、专业布点等情况,结合相关学科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所提意见,对高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核、审议。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作为教育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核、审议;根据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布点、办学条件等情况,评审须由教育部审批的专业。

第六章 监督检查评估

第二十三条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的保障机制,开展专业自评工作。高校可引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高校应高度重视新设专业的建设,保证新设专业的办学条件,对新设专业进行检查,发布专业建设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四条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应用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资源配置和必要的行政措施,促进所属高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在新设置专业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时,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专业评估。评估结论作为新设置专业继续招生、暂停招生或停止招生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对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信息,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引导。

第二十六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教育部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责令有关高校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暂停该专业招生。

(一)办学条件严重不足;

(二)教学质量低下,师资、开设课程等低于标准;

(三)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过低。

第二十七条 未经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专业,不得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对违反本规定擅自设置专业或经查实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的高校,教育部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两年内不得申报增设或调整专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设置和调整按本规定执行。专科层次的高校不得设置本科专业。

第二十九条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制订实施细则。

篇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方法,改革

1 前言

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体育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现在体育教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田径类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的田径教学方法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田径类课程改革中主要障碍之一。因此,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旨在为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参考。

2 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发展的历程回顾

体育教学方法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它的发展除了来自科学技术的发展外,还受到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与变化等影响,因此不同时代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1991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对于田径课程,只提到以跑、跳跃、投掷为重点内容[1],尚无对于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专门论述。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在“教学的基本要求”的第三点提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不断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要特别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好田径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4年,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田径类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田径类课程教学中,要转变传习式技术教学的倾向,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积极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开发教学课件,积极创设、改造教学条件,保证田径类课程内容的实施。

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探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组织与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3 现阶段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田径类课程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改革中,如何改革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方法,使得新时期田径类课程的教学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田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掌握田径运动健身方法,使教材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有趣味性,就更加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3.1 现阶段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弊端

3.1.1 教学方法程式化,缺乏灵活性

由于受传统田径课程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从事田径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对教学方法不愿意主动去认真钻研和积极开拓,遵循的是程式化、缺乏灵活性和现代气息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导致田径类课程教学死板单调、沉闷乏味,千篇一律地套用一个模式,忽视了学生心理和田径文化的特点,压抑了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

3.1.2 过于注重技能知识灌输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观念保守,对新的教学方法缺少大胆地尝试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这种教学思想,很难适应培养多元化、多层次、高素质、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完全从属于教师的“教”,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的限制,学习效果大大降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1.3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田径类课程教学手段过于传统、单一。传统的教学手段,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按固定的模式讲课,教师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只能按教师的讲解示范“依葫芦画瓢”,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制约了学生潜力的挖掘。把传统的田径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录像、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就能取长补短,加深对技术动作的记忆和提高对田径类课程的兴趣。

3.1.4 教学训练程度高

教学过程中,重技术、轻理论,教学方法的运用趋向于训练化。大部分学校田径类课程的理论教学时数偏少,理论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不强,教师在理论教学时照本宣科的现象严重。教学过程中,大量枯燥的训练使学生身心疲惫,兴趣锐减,甚至产生厌恶心理。掌握田径主要运动项目的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只是田径类课程的目的之一,而绝不是唯一。

3.2 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现代教育提倡终身教育,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知识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田径类课程的教学如果不能教会学生如何掌握使用工具、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就无从谈起。综观近几年田径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可看出现阶段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

3.2.1 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田径教学中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电影、电视教材等,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增加了向学生输入的信息量,加深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感受,也为田径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根据田径运动各项目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辅助器材的研究,可以大大充实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的内容。例如,跳远助跑准确性的音响控制研究、短跑起跑犯规动作声响犯规及反馈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从田径运动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教学手段的研制到对这些教学手段的方法应用,为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促进了田径运动教学的发展[4]。

3.2.2 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

田径类课程内容内涵广,教学环节多,组织教学较为复杂,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开发性、多向性的特点。因此在田径类课程教学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启发学生掌握田径技术技能及科学的健身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 注重教学情景的合作性

田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活动,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田径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合作教学形式,不仅是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而且教师之间也应加强合作,齐心协力使教学计划更加完善,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2.4 注重技术与理论的全面发展

重运动技术教学、轻理论知识传授,在田径课程教学中是长期困扰田径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的一大障碍。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重视田径类课程理论教学,首先要增加理论教学的课时数,经常开展田径锻炼、户外运动的基础知识、田径竞赛组织及裁判的讲座,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健身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出课程的价值。

4 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4.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和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思想以“竞技为主线”,以“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为基本特征,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它缺乏学生自我目标追求的动力机制,教学环节偏重教师一方,单纯强调了“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采用“注入式”的教学,即教师从主观愿望和经验出发进行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动作,给予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只有教师的教学安排,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只有模仿,没有创造,没有思考、探索问题的余地。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相矛盾。“启发式”教学能转变传习式技术教学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田径教学和田径健身的指导与管理的基本能力,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4.2 研究式学习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5]。

研究性学习在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

4.2.1 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在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田径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4.2.2 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在田径类课程实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此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田径类课程的学习延伸到社会与生活中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2.3 学习过程

整个学习的过程包括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成果等等,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精神,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如在野外生活生存的教学活动中,就要以野外生活生存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注意事项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要将所掌握的练习方法与技能运用于具体的环节中,并且必须有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即除了学习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生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言而喻。

4.3 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教学法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情景中探索问题、掌握技术,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进行成绩评价,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教学目标上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的认知、情意和技能目标的均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在运行机制上,强调启发、引导、探究,强调团体合作与竞争的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4 自选式教学法

田径类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自选式教学法是让学生根据自己身体活动能力、运动能力、适应能力及兴趣爱好等来选择田径类课程项目的教学方法。田径类课程教学时自选式教法的运用,应把“健康第一”和“快乐体育”作为指导思想,改变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练习同伴的自选自定,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学习兴趣与爱好被充分激发,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6]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改革有机联系,不可分割。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内容的完成,是课程改革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2.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广大一线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还应在工作实践中学会科学地选择、使用多种方法;另一方面,还应拓展思维,勇于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和创造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 现阶段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尚存在较大弊端,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面对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形势,在田径类课程中需要运用和引进多种新的教法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5.2 建议

1. 在田径类课程的教学中,要大胆地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精华为我所用。当今世界各国的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已经积累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吸取其中所包含的先进思想和科学理念,在已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造,形成自身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的高低,所以必须加强田径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具备现代田径教育观念和变革、创新意识不断补充新知识,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S].1991.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S].2004.

[4]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研究性学习[EB/OL].http://www.kcjx.net.

篇4: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

【摘要】本文从分析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普通本科学生就业与考研的因素入手,探究了职业期望过高、职业理想缺失、实习安排不当、专业建设薄弱等根源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措施。社会方面,提倡敬业精神、改变职业认知、加强就业指导;学生方面,树立专业信仰、增加课外实习、丰富知识学习;学校方面,改变教学与实习模式、加强行业交流,实行帮学制度等。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普通本科;职业困境;对策

一、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现状

就目前的办学层次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分为三个学历层次:高职高专类、本科类、研究生类[1],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继续学习或选择就业方面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困惑。

(一)影响就业的因素

1.学历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内容广博,以应用为主,尚不具备对某一学科深入性的专业研究能力和从事旅游研究、规划、教育等较高层次工作的能力。地方职业院校对于旅游专业教师的招聘学历限制基本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旅游规划单位对制图等技术人员的需求多于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最低限制为研究生学历。

2.年龄

本科毕业生的年龄普遍在22岁左右,而酒店与旅行社的性质决定了入职工作的基层性。但在酒店与旅行社基层工作的员工,年龄基本在18-20岁左右,领班或小组长与本科毕业生年龄相当。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基层需要与低年龄的员工竞争,且服从学历不高的同龄中层领导的管理,这种年龄的劣势使刚进入行业的本科毕业生心理受挫并怀疑专业教育的价值。

3.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在本科层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这与本科教育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相符。受学校的实训教学时间、场地、教师等方面的限制,业务操作技能的培训环节薄弱,出现了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操作顺利对接的困难,本科毕业生在入职前和入职初期对旅游企业抱有一定的职业期望,但在入职初期因操作技能的不熟练以及与在职员工的人际相处中受到挫折,出现职业沮丧。据调查,华侨大学2010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仅有6.25%从事本行业的工作[2]。

(二)影响考研的因素

学生方面,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招生时文理兼收,以文为主,数学基础较差;学校方面,高等数学课程一般在一年级作为通识课开设一学期,时间短,课程少,线性代数、概率论一般作为选修课开设,不受学生重视,学习效果差。研究生招生方面,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的要求,数学三是旅游管理专业考试科目之一。数学三成为阻碍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继续深造的门坎,所以绝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考研选择了其他专业,例如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中文等,部分学生通过选择人文地理继续旅游专业的学习。

二、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困境的根源

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困境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从宏观方面来讲,旅游行业的发展,影响着旅游人才的需求;从微观方面讲,旅游就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从业的薪酬制度,学生的心理预期,学科构建和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手段与设施,教材出版与选用,这些都影响了旅游人才的质量。

(一)学生自身角度

1. 职业期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管理类人才,学生的职业期望是旅游业的管理岗位。在本科教学过程中职业规划课程缺乏,学生学习定位比较模糊,当学生在酒店和旅行社的基层就业,而非从事规划、开发、研究、管理等工作时,就出现了巨大的职业期望心理落差。

通过统计表明,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调查的五份报告中[3]-[6],从事酒店和旅行社的基层人员均超过三分之一,这与学生心中的职业目标差距很大,最终导致学生对就业有抵触情绪,工作状态不稳定,流动性大。

2.学习自主性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强、涉及知识博杂的专业,需要从具体的实践中丰富专业知识。课堂只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引导,除了管理学系列课程的学习外,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市场学、经济学、法律法规等专业领域;因本科院校的实训教学场所、实训学习时间、教师实训教学水平所限,旅游专业本科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短板,需要业余时间通过兼职或参加实习来弥补,但本科阶段学生过分依赖课堂和老师,过分依赖教科书,限制了学习能力的增长,增加了学习惰性。

特别是数学课程,文科出身较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对数学学习具有抵触情绪、并且在大一大二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发挥积极主动性重视数学的学习,只有在考研前作为公共课临时补习,导致考研科目数学受限。

3.缺失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的缺失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带有很大的功利性,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热爱,导致就业时盲目,对工作的选择只是以所获得的经济利益高低作为标杆,就业后跳槽频繁,缺乏稳定性和吃苦耐劳的能力。职业理想的缺失还表现为实习心态不端正,重物质,轻学习。在实习期间很多学生进入了实习误区,过分趋向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该实习单位的宏观运营了解,缺乏虚心学习的态度,应付实习,失去了实习的重要意义。

4.外界因素影响

首先是家庭影响,家庭成员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决策关系群体,他们的建议在学生的决策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在家庭成员的传统观念中服务性行业并不是“体面得体”的工作,家庭成员的“忠告”可能会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阻力因素,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培养,难以维持对旅游行业的热情。其次是社会舆论影响,不同的生活阅历、学习经历会影响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关于旅游行业的众多行业内幕和负面消息,误导了学生的职业认知,使学生丧失了专业学习的信心与兴趣。endprint

(二)学校角度

1.实习安排

首先,实习时间安排方面。实习的目的包括对行业的认识、对知识结构的调整、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目前很多学校的实习以安排学生就业为目的,把实习安排在临近毕业前的时间段,留给学生回校调整知识结构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这样即使实习后学生发现自身的知识结构存在漏洞,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也是失去了回校进行知识调整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实习单位安排方面。旅游行业知名企业具有良好的管理制度、运营模式、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旅游行业观。但一家甚至数家知名企业并不能容纳数目众多的实习生,也不能完全符合学校的实习方式,意味着实习生失去了与优秀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接触的机会。

2.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起到引导学生认识正确择业,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很少开设,或仅在毕业前以一个报告的形式出现。这种缺失造成了对行业了解不深,缺少引导,学习盲目[7]。缺乏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抵触基层岗位的实习,毕业后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类学生争夺就业岗位,也是缺少职业方向感的表现。

3.专业建设

本科层次普通类院校,专业学科齐全,传统学科无论从师资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比旅游专业具有优势,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无论从实训教学基地的资金投入还是学术研究或师资力量方面都比较薄弱。与旅游院校相比,不具备旅游类院校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无论专业教师数量还是旅游实习基地数量都处于匮乏状态。另外,本科院校的学术报告会多与行业合作与交流,导致缺乏学生与行业人士零距离交流的机会和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而制约了学生对行业的真切了解。

三、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困境对策

(一)社会引导

1.职业认知的改变

良好的职业认知需要社会引导,而且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企业主要为酒店与旅行社,所从事的岗位主要为服务岗位,服务于别人便低人一等的观念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但服务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也是一个交流服务的社会。因此,就业观念的改变需要社会引导,形成良好的职业认知。

2.加强就业指导

旅游企业应积极参与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既要和国情教育结合,又要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的用人需要和标准的变化,平衡自我期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

3.提倡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的社会风气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认成功不看道德的社会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求职者心高气躁、在职者不安于目前的工作。旅游从业人员需要良好的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也需要社会倡导与学校培育。

(二)学生自身方面

1. 树立专业信仰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树立专业理念与信仰,让专业知识与技能不仅成为物质生活的保障,也成为精神的寄托。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服务色彩浓,应树立“服务于人,并享受别人的服务”的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特征。

2.丰富课外旅游知识学习方式

摆脱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通过更多的渠道来深入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了解。例如,通过国家旅游网和各省市或地区的旅游官网来及时跟踪旅游动态,加深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认识和行业的把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杂”,更应该注重知识的“精”。例如针对某一地区的旅游资源,某个城市的旅游线路,某家旅游企业的旅游网站等做专题研究。

3.积极增加课外实习机会

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到旅游行业部门进行实习,提前进入到旅游行业环境对旅游行业进行多方面的认识,这样利于学生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时进行结合[8]。通过亲身体会来了解旅游行业,撇清小道消息及负面传闻对旅游行业的误解,同时通过实习的体会认识不同旅游企业的特征,选择适合的就业方向,并针对实习过程中的迷惑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4.就业导向课程的学习

在本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性的对穿着、礼仪、形象、气质、沟通能力、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相关的课程进行选修,辅助就业。

(三)学校方面

1.清晰定位,明确规划

明确本科层次普通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定位,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就业层次。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考研走上旅游管理学术研究之路,并完善校内实践实训教学与校外实训教学的安排,使学生能在就业时与旅游企业顺利对接。

2.转变课堂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活力

课堂是实现知识传授的载体,决定学生学习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适宜采取一些灵活的新形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9]。例如:利用《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人与自然》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专题类节目视频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喜爱,无形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再者,给学生列书目让学生自己修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例如《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专业性不强但是与旅游沾边的文学类读物。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旅游类的网站,让学生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搬到具体的生活中,去具体的感知。建立课程网站,并将学术研究的一些专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阅读论文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探讨。

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辅助地位,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方向,提供“捕鱼的方法”,让学生摆脱对教师和课堂的过分依赖,拓展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途径,让学生养成独立进行外延学习的好习惯。

3.进行专题教学endprint

可以采用论文教学、分类教学、特色教学、网络教学、分层次教学等专题教学模式。论文教学即以研究生论文,本科论文为教学材料对论文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样能够从问题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分类教学是一种专题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按照地域分类,例如按照国家或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程度来分,也可以按照某个地域的旅游资源来分类;特色教学就是针对某一特色来进行独特的专题研究,例如对曲阜的孔孟文化,青岛的滨海旅游,寿光的蔬菜文化等设立专题进行独特的分析解读;网络教学就是针对官方旅游网站或是旅游企业的网站作为教学的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业生涯规划因材施教,将学生分为企业管理类、考研深造类、教师教育类等不同的方向,针对不同的职业方向实施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4.实习模式的优化

实习前的入职培训。实习是让学生学习企业的流程,企业文化,具体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流程,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漏洞。实习前的入职培训教育旨在让学生调整好实习的心态,做好实习的心理准备,明确实习的目的,确定学习重心,稳定学生工作状态。

优选实习企业,增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与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文化接触的机会,这样可为学生奠定好的行业思想基础,文化基调,利于学生在行业的长远发展。

分阶段实习,分散实习,各有侧重点。在大二下半学期和大四下半学期分别安排实习[10]。大二下半学期的实习应该以多部门方式开展。例如尽可能多的了解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此时学生的经济负担小,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对行业的了解、知识的学习和反思上,重点在于增加学生对该行业的宏观认识,切实了解旅游行业;大四下半学期进行以就业为目的的自主实习,这时学生的就业应该有了具体的方向。

5.行业交流,实行帮学制度

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的讲座,旅游研讨会等类型的活动,让旅游行业人士,专业课老师,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本校毕业生来参加思想交流会,或是成立旅游管理专业的QQ群、论坛,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进行交流。同时要把讨论的形式带入课堂,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碰撞、融合、蜕变。

四、结论

旅游行业正在飞速的发展,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加,而关系行业前景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旅游人才的供给,培养大量的合格旅游人才不仅需要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学生自身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符合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报告[J].旅游学刊,2006(9).

[2]郑志民.校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拓展策略--以华侨大学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1(6).

[3]陈国成,范晓辉,赵静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9).

[4]朱云海,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满意度和就业期望调查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8(6).

[5]丁玉莲,陆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职意向调查分析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5).

[6]齐莉莉,张启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甄尽忠,李清霞.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8]郭倩倩.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9]尚伟,王宝岩.高职旅游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6(3):96-100.

篇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01学科门类:哲学

0101哲学类 010101哲学 010102* 逻辑学 010103* 宗教学

02学科门类:经济学

0201经济学类 020101经济学

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020103财政学 020104金融学

03学科门类:法学

0301法学类 030101法学

0302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030201*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2*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0303社会学类 030301* 社会学 030302社会工作 0304政治学类

030401政治学与行政学

(注:可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030402国际政治

(注:可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030403* 外交学

(注:可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030404思想政治教育

(注:可授法学或教育学学上学位)0305公安学类 030501治安学 030502侦查学 030503边防管理

04学科门类:教育学

0401教育学类 040101教育学 040102学前教育

040103特殊教育 040104教育技术学

(注: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0402体育学类 040201体育教育 040202*运动训练 040203社会体育

040204*运动人体科学 040205*民族传统体育

05学科门类: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1汉语言文学 050102汉语言 050103对外汉语

050104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可注明藏、蒙、维、朝、哈等语言文学)050105* 古典文献 0502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201英语 050202俄语 050203* 德语 050204* 法语 050205* 西班牙语 050206* 阿拉伯语 050207日语050208△波斯语 050209* 朝鲜语 050210△菲律宾语 050211△梵语巴利语 050212△印度尼四亚语 050213△印地语 050214△束埔寨语 050215△老挝语 050216△缅甸语 050217△马来语 050218△蒙古语 050219△僧加罗语 050220* 泰语 050221△乌尔都语 050222△希伯莱语 050223* 越南语 050224△豪萨语 050225△斯瓦希里语

050226△阿尔巴尼亚语 050227△保加利亚语 050228△波兰语 050229△捷克语

050230△罗马尼亚语050231* 葡萄牙语050232△瑞典语

050233△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050234△上耳其语 050235△希腊语 050236△匈牙利语 050237* 意大利语 0503新闻传播学类 050301* 新闻学

050302广播电视新闻学 050303广告学 050304编辑出版学 0504艺术类 050401音乐学

050402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050403音乐表演 050404绘画 050405雕塑 050406美术学 050407艺术设计学 050408艺术设计 050409舞蹈学 050410舞蹈编导 050411戏剧学 050412表演 050413导演

050414戏剧影视文学 050415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050416摄影 050417录音艺术 050418动画

050419* 播音与主持艺术 050420广播电视编导

06学科门类:历史学

0601历史学类 060101历史学 060102世界历史 060103考古学

060104博物馆学 060105*民族学

07学科门类:理学

0701数学类

070l0l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2物理学类 07020l物理学

070202应用物理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03化学类 07030l化学

070302应用化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04生物科学类 070401生物科学 070402生物技术 0705天文学类 070501天文学 0706地质学类 070601地质学 070602地球化学 0707地理科学类 070701地理科学

07070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070703地理信息系统 0708地球物理学类 070801地球物理学 0709大气科学类 070901大气科学 070902应用气象学 0710海洋科学类 071001海洋科学 071002海洋技术 0711力学类

071101理论与应用力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12电子信息科学类

07120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1202微电子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1203*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0713材料科学类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10301材料物理 071302材料化学 0714环境科学类 07140l环境科学 071402生态学 0715心理学类 071501心理学 071502应用心理学 0716统计学类

(注:可授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071601统计学

08学科门类:工学

0801地矿类 080101采矿工程 080102石油工程 080103矿物加工工程 080104勘查技术与工程 080105资源勘查工程 0802材料类 080201冶金工程 080202金属材料工程

08020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8020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3机械类

08030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30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80303工业设计

(注:可授工学或文学学士程学位)080304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804仪器仪表类

080401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5能源动力类

080501热能与动力工程 080502核工程与核技术 0806电气信息类

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2自动化

080603电子信息工程 080604通信工程

0806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80606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607生物医学工程 0807土建类 080701建筑学 080702城市规划 080703土木工程

080704建筑环境与设备 080705给水排水工程 0808水利类

080801水利水电工程 08080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080803港口航道与海岸 0809测绘类 080901测绘工程 0810环境与安全类 08100l环境工程 081002安全工程 0811化工与制药类

081101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 081102制药工程 0812主通运输类 081201交通运输 081202交通工程 081203油气储运工程 081204飞行技术 081205航海技术 081206轮机工程 0813海洋工程类

081301船舶与海洋工程 0814轻工纺织食品类 081401食品科学与工程

(注:可授工学或农学学士学位)081402轻化工程 081403包装工程 081404印刷工程 081405纺织工程

081406服装设计与工程划内

(注:可授工学或文学学士能源工程学位)0815航空航天类

081501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081502飞行器动力工程 081503飞行器制造工程

081504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0816武器类

081601武器系统与发射 081602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081603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081604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 081605地面武器机动工程 081606兴信息对抗技术 0817工程力学类 081701工程力学 0818生物工程类 081801生物工程 0819农业工程类

08190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081902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081903农业建筑环境与 081904农业水利工程 0820林业工程类 082001森林工程

082002木材科学与工程 082003林产化工 0821公安技术类 082101刑事科学技术 082102消防工程

09学科门类:农学

0901植物生产类

090101农学090102园艺 090103植物保护 090104△茶学 0902草业科学类 090201草业科学 0903森林资源类 090301林学

090302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090303*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0904环境生态类 090401园林

09040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90403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5动物生产类 090501动物科学 090502△蚕学 0906动物医学类 090601动物医学 0907水产类

090701水产养殖学

090702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注:可授农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0学科门类:医学

1001基础医学类 100101* 基础医学 1002预防医学类 100201预防医学

1003临床医学与医学校术类 100301临床医学 100302针麻醉学 100303兴医学影像学 100304兴医学检验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004口腔医学类 100401口腔医学 1005中医学类 100501中医学 100502针灸推拿学 100503蒙医学 100504藏医学 1006注医学类 100601*法医学 1007护理学类 100701护理学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008药学类 100801药学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00802中药学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00803药物制剂

(注:可授医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1学科门类:管理学

11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10101* 管理科学

11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0103工业工程

(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10104 工程管理 1102工商管理类 110201工商管理

110202市场营销 110203会计学 110204财务管理 110205人力资源管理 110206旅游管理 1103公共管理类 110301行政管理

(注:可授管理学或法学学士学位)110302公共事业管理

(注:可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

110303兴劳动与社会保障 110304兴土地资源管理

(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104农业经济管理类

(注:可授管理学或农学学士学位)110401农林经济管理 110402农村区域发展 1105图书档案学类 110501图书馆学 110502档案学

篇6: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

(通知类型:教学发布单位:教务处发布时间:2012-11-14 15:32:31 阅读:468)

------------------

各院(系),2012级本科各学生班: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普通本科学生学籍管理细则》(校教〔2010〕52号)有关规定,2012本科生转专业工作定于本学期末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资格的限定

1.确有专长、兴趣或因生理疾病需要在其它专业学习的2012级本科生均可自愿申请;

2.已被确定为国防生、体育特长生或入学时单列录取标准的特殊专业(如护理学专业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不得申请;

3.以美术科目考试入学的新生不得转入非美术科目的其它专业(如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专业);

4.每个学生只能申请一个转入专业(包括校际交流班所属的专业)。

二、限制转入专业

信息学科大类各专业及临床医学专业均不受理其它专业学生的转入申请(校际交流班除外)。

三、报名时间、考试时间及考试地点

报名时间: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12年11月28日(校际交流班报名截止日期以本通知为准)

考试时间:2012年12月15日

考试地点由教务处另行通知。

四、办理程序

1.学生到本院(系)教务科报名,填写《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转专业申请表》(适用一年级本科生),并经分管教学院长(主任)签署同意转出意见;然后将申请表送交申请转入专业所在院(系)教务科,转入院(系)审核学生报名资格并由分管教学院长(主任)签署同意参加考试的意见;各院(系)教务科于2012年12月5日前将申请转入学生的申请表及汇总表送交教务处学务指导科;

2.申请转入校际交流班学生的申请表由国际教育学院统一上报(转入中法班学生的申请表由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上报);

3.学生所在院(系)负责通知学生参加转专业课程考试的时间和地点;

4.转入院(系)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特长,确定接收学生名单;

5.学校教务处审核并报校领导批准。

五、其它注意事项

1.本科生转专业事关学生的权益,各院(系)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选择,务必将此项工作及相关政策传达到2012级每一位学生。同时,院(系)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转出与转入学生的适当数量(批准转出报名参加相关考试的学生比例不得超过该年级学生总数的20%),妥善做好各项工作;

2.学生应在充分了解各专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提出转入专业申请,申请专业一旦得到批准,不得再转回原院(系)或其它专业;未参加本次转专业考试的同学,学校不受理其转专业申请。

3.在申请转专业期间,学生应安心在现专业学习并参加课程的结束性考试。

附件:

1.2012普通全日制本科生转专业信息一览表

2.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转专业申请表(适用一年级本科生)(教务处主页“表格下载—学务指导”栏下载)

3.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申请转专业学生汇总表(教务处主页“表格下载—学务指导”栏下载)

篇7: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

郭双林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全国高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编者按:经过反复讨论修改,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阅读书目》,在该委员会2002年年会上已获得通过,并正式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推荐。现将书目公布于此,希望通过此项工作,正确引导学生的读书活动,进一步推动历史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质量。说 明

开列本书目的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读书的门径,以便通过阅读巩固其基础知识,扩大其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在开列时力求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可操作性。对入选书目,首先考虑历史本身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对教材和工具书,除极个别情况外,原则上不予推荐。对一些权威性的大部头著作,如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郭沫若、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史稿》、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李新等主编的《中华民国史》,及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剑桥世界史”系列,因卷帙过大,暂不推荐。对中外文史料,因卷帙繁多,数量极大,本书目除推荐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外,其他不再推荐,各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地阅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目对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只具有指导意义,各校教师完全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予以增删。此外,本书目是在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开列的《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基本阅读书目》的基础上,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部分教师共同完成的。

一、中国古代史

1、徐中舒编注:《左传选》,中华书局1963年。

2、米新夏主编:《史记选》,中华书局1990年。

3、冉德昭、陈直主编:《汉书选》,中华书局1962年。

4、王仲荦编注:《资治通鉴选》,中华书局1965年。

5、余嘉锡:《士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

7、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8、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9、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择》(第1卷),中华书局1992年。

10、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1年。

11、刘起釪:《古史续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2、李学勤:《走出遗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

15、唐长孺:《魏晋南北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1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

17、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9、韩儒林:《元朝史》(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20、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下卷),中华书局1981年。

21、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

22、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23、[美]余英时:《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

二、中国近代史

24、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

25、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6、茅海建:《天潮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

27、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四卷),中华书局1991年。

28、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

29、戚其章:《国际法规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30、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31、张开滦、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三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

32、米新夏:《北洋军阀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33、彭明:《五四运动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8年。

34、黄修荣:《国民革命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

35、军事科学院:《抗日战争史》(三卷),解放军出版社19981--1984年。

36、钱实甫:《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制度》(上下卷),中华书局1984年。

37、徐涤新、吴成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993年。

38、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

39、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40、[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8年。

41、[美]居尔伯特·罗兹曼主编,陶骅等译:《中国的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2、[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华书局1989年。

43、[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

三、世界古代史

44、[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以铸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

45、[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谢德凤译:《伯罗奔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

46、[美]斯塔夫利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下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47、[英]吉本著,黄宜思、黄雨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

48、[法]布罗代尔著,唐家龙、曾培耿译:《飞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

49、[美]汤普逊著,许家玲等译:《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

50、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1995年。

51、马克垚:《西欧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52、[比]皮雷纳著,陈国毝译:《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

53、[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1998年。

54、[美]萨拜因著,刘山译:《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

55、[瑞士]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

56、[德]韦伯著,于晓、陈维刚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

四、世界近代史

57、[美]帕尔默、科尔顿著,孙福生等译:《近现代世界史》(三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

58、[美]沃勒斯坦著,尤来寅等译:《现代世界体系》(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59、[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

60、[美]莫里森、康马杰、洛伊希滕堡等著,南开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室译:《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上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61、[日]远山茂树等著,邹友恒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

62、[东德]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卷),三联书店1976年。

63、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4、[英]维斯顿·丘吉尔著,薛利民、林林译:《英语国家史略》,新华出版社1985年。

65、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66、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五、史学理论

67、[法]米歇尔·博德,吴艾美等译:《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

6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69、[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70、[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1999年版。

71、[德]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72、[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62年。

73、[德]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

74、[英]克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75、[英]汤因比著,曹未风译:《历史研究》(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76、[法]勒高夫等著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77、[英]吉奇著,耿淡如译:《十九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商务印书馆1989年。

78、[美]汤普逊著,孙秉莹、谢德风译:《历史著作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79、[美]罗宾逊著,齐思和等译:《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

80、[英]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81、刘知几著,张振配笺注:《史通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82、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83、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中国书店1987年。

8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5、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

86、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7、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六、历史文献学

88、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89、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90、蒋元卿:《校雠学史》,黄山书社1985年重印本。91、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七、历史地理

92.中国科学院:《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4年。93.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0年。

八、中国古代文明

篇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

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以下简称民办普本) , 是由独立学院经过借助母体高校办学的“依附”期、增强办学自主性的“独立”期、向民办普通高校“转设”的过渡期等三个时期近十年才完成的。

在十年高速且独特的发展同时, 产生了人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一、人才引用问题

人才是21世纪最为珍贵的东西。在学校内人才的引进大致分为教师和行政人员, 但这两类人才的内部需求却有很大的不同。

(一) 教师方面的引进

作为学校里授课的基础, 在教师方面, 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已是功成名就, 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 不为金钱所动;还有一方面, 作为民办普本, 大部分的经济来源是靠当年的招生及学生的学费为主。没有更多的资金用来雇佣更多的成名大师, 而教师上出现问题, 就出现教而不好, 学而不成的现象, 久而久之, 生源就成为问题,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在教师的引用上, 应以老带新。建学初期, 应该用中低资金聘用兼职教师, 把学校的立项课题给资历经验较老的教师, 带领一个年轻教师组成团队来完成。这些教师大多对于金钱都不是很在乎, 他们更看重的是学术成就, 这样就以最少的资金, 得到了最大的收益。

(二) 行政人员方面的引用

学校里的日常管理, 最大的问题就是防止人员的流失。在行政人员方面, 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金钱、职称或各种奖励等方法留住优秀的行政人员。

二、学生管理问题

在任何学校, 学生都是学校的基础。作为学校的根本, 学生的管理问题是所有学校中最大的问题。

1.日常管理

当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 他们在学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和学校有着密切关系。加强日常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沟通管理

责任编辑:陈贵娟

沟通的力量是伟大的, 作为学校的任何一分子都应该重视沟通的力量。第一, 领导和下属的沟通;第二, 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第三, 教师与学生沟通;第四, 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3.重大事项 (突发事件) 管理

重大突发事件, 应做到及时上报, 不隐瞒不避讳。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就在于及时和冷静, 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

三、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对于任何一个单位、企业、学校乃至整个国家都是不可缺少的,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今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中, 制度问题却成了一个大问题。

1.日常性制度

日常性制度不健全, 常规工作无制度可言。

2.周期性制度

周期性制度不明确。例如每学期开始上课就应该看到本学期上课的所有课程、时间, 本学期什么时间考试, 什么时间放假, 什么时间做档案整理等。这些周期性的工作是每个高校每年都应该做的工作。

3.突发性制度

建立健全突发性制度体系, 就是所谓的防患于未然。而现在很多高校是把每次的突发情况做案例, 做分析, 但没有做好下次再发生同类事情的准备。

作为民办普本, 硬件建设上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可以达到教学要求。但在软件上, 还应该有更多的加强。不光在人才引用、学生管理等方面, 想要在现在生源大比拼的时代里, 得到更好更优的生源, 就要在更多的方面进行加强, 为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摘要:本文借助行政管理的研究方法, 深入分析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人才引进、学生管理、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上一篇:防冻保温工作措施下一篇:如何巧妙回答离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