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征税遵从度

2022-08-23

第一篇:如何提高征税遵从度

浅议提高税收遵从度的普法路径选择

税收遵从度是指纳税人受主观心理态度的支配所表现出来的对税法的遵从程度,通俗地讲,就是纳税人主动按照税法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的程度。高税收遵从度(甚至百分之百遵从的理论状态),一直是税务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行为的终极目标,为了不断地提高这一指标,各种不同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体系在税收实践中不断被尝试、运用,因此,关于如何提高税收遵从度,税务机关在管理思路和执法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本文试从普法的角度,结合基层区局的工作实践进行探究。

一、基层税收遵从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的税收征管改革后,基层税务机关的机构设臵进一步扁平化,区县级税务机关承担着直接面向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职能,税收遵从度则直接影响着其行使职能的质量、效率和成本,因而成为被重点关注的指标,但税收遵从度整体水平不高、提升难度大是绝大多数基层税务机关共同的看法,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纳税人履行申报义务的质量持续较低。

税款申报缴纳义务的履行情况是税务机关最为关注的一个指标,也是征纳双方始终关注的焦点,从已有的数据看,纳税人自主申报的比例已接近100%,但申报义务的履行质量整体上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申报不实、错误等现象比例较高。从分布规律看,规模越大的纳税人申报质量越高,规模较小、财务核算不健全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小规模纳税人,其申报质量很低。以开展的针对纳税人申报情况的纳税评估数据为例,最近2年,实施评估的纳税人中有问题率高达50%以上(这些还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再如,经统计,全区增值税纳税人中全年零申报的企业类纳税人长期在四成左右,这些全年零申报的纳税人虽然有一部分有其特殊原因(如面临拆迁而停业,为获取贷款、骗取拆迁补偿等而有意注册的空壳企业),但根据核查情况看,其中隐瞒收入进行不实申报的比例相当高。

由于申报义务履行质量不高且较为普遍,既给相当多的纳税人自身带来了违法风险,又给税务机关依法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2、纳税人遵从管理的情况不容乐观。

依照税法的相关规定,纳税人应在登记、税收及财务核算、发票、减免税等方面依法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管理,但实践中的情况极不乐观。如在登记管理方面,一部分纳税人在登记注册时提供虚假的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生意照做,管理上与税务机关“躲猫猫”,企业关停时不办手续,直接连人带税务登记证件一齐失踪;再如在规范税收和财务核算方面,绝大部分规模较小的企业账簿设臵和核算都极不规范,向税务机关报送的财务报表上载明的数据信息错漏百出,其中,全部为零,甚至搞“两本账”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而个体工商户更是干脆无任何核算记录。这些纳税人中,既有不懂法的盲目行事者,也有抱着“法不责众”、“赌一把”的侥幸行事者。

管理秩序是税收遵从的基础,一部分纳税人对税收法律所设臵的管理秩序突破,形成了“破窗效应”,使税务机关监控、处理起来应接不暇,力不从心,客观上使得不遵从的违法成本降低,效仿者更众。

3、纳税人对违法行为的认知率、改正率较低。

即使违法行为被发现、被处理,部分纳税人对自己行为的错误性、风险性,以及改正的必要性也缺乏正确认识。如前述纳税评估中发现的存在申报不实、错误的现象的纳税人,在被处理时多数要求“先放一放”,即使在税务人员告知:若在次年的税务稽查中被查出,可能面临补税加滞纳金、罚款的处理时,其仍然认为“不要紧吧”,还有部分纳税人补缴了税款后不调整账目,造成擅自冲抵补缴的税款。再如有些纳税人在发票的开具使用上“做手脚”,即使多次被处罚也不知改正。

对不遵从行为的处理、处罚是促使纳税人转而选择遵从的主要机制,但现实中这一机制发生作用仍然存在偶尔“失灵”,值得引起我们对税收管理方式的反思。

二、提高税收遵从度面临困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实践中存在的不遵从现象,结合税收管理的模式、方式和手段,以及纳税人心理、行为的特征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纳税人对税收法律知识缺乏了解是主观原因。

虽然各种形式、途径的税收法律宣传普及活动持续开展,但由于税收法律法规的专业性、复杂性和变动性,决定了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对于相当多的纳税人来说,仍然是一件较有难度的事。我局在办税厅设臵了导税台,负责接受纳税人咨询,并为纳税人办事提供指引,据统计,平时每个工作日的接待量都在300至500人次左右,高峰期往往会突破1000人次,这既是纳税人对涉税知识的了解需求,也反映出了其对税收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相当多的纳税人在被告知实施了税收违法行为后,表示不知道、不理解,而对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罚款等),表示不能接受。

2、违法成本相对较低的管理环境是直接诱因。

这里所说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一是指税务机关囿于监控手段和管理力量有限,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查处范围仍然有局限,造成部分纳税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后短期内没有被发现而暂时没有被追究违法责任;二是税务机关的宣传警示工作不到位。长期以来,我们的税收宣传、税法普及在内容上仅限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说教,难以引起关注。而那些可以对纳税人起到警示作用的税收违法案件的宣传极少公开进行,即使公开了,对违法主体也仅以“某企业”等模糊化的语言,使其他纳税人群体以为是“文学故事”,对其真实性存疑,所以相当多的纳税人对身边的违法行为被查处的事实根本不知晓,因而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3、税收管理的执法水平参差不齐是客观原因。

应该正视的一个事实是,税务机关内部人员对税收法律的解释,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水平及裁量权运用,等等,因其自身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和规范执法意识的不同,往往会出现明显差异,这些客观上会导致纳税人认为税务机关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有弹性”、“可商量”,因而并不重视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更不重视对其的改正。

三、提高税收遵从度的普法路径选择

虽然提高税收遵从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但我们通过对上述问题及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征纳双方的个体对税收法律知识、法律责任的了解存在缺陷,是一个基础性的共性原因,因而,我们可以从加强税收法律普及的角度,通过提高征纳双方的法律素养来逐步治理解决。

1、优化普法宣传形式,形成正确引导氛围。

税收普法宣传要改变原有的模式和形式,在形式和载体的创新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一是受众上要实现征纳双方并重。既要重视面向纳税人的普法宣传,根据纳税人需求,和税收法律、政策的变动情况,及时组织合适的宣传活动,在纳税人的头脑中形成强烈鲜明的税收法治印象,还要重视面向税务干部的普法宣传,让依法行政扎根干部心中。二是内容上要做到事理并重。既要全面抓好税收法律条文、政策理论的宣传,为征纳双方遵从税法提供方向指导和行为依据,又要做好税收遵从的事例、事迹的宣传,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活动实效。三是题材上要突出正反并重。既要宣传税收遵从的正面典型和事迹,弘扬正能量,又要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全面公开纳税人和税务干部的税收违法案例,加强警示宣传,让税务干部和纳税人在活生生的案例中受到切实教育。

2、加强对外普法培训,巩固税收遵从基础。

纳税人遵从税法,还需要对税收法律、政策内容的深入准确掌握,因此,必要的、切合纳税人需求的培训辅导不可少,尤其是要突出三个原则:一是分类实施原则。纳税人因经营业务、规模大小和涉税类别等的差异,对税收法律政策知识的需求常常不一样,因此,根据需要,对纳税人实施分类别的培训辅导,无疑效果更好,也更受纳税人欢迎。如某次计划由千名纳税人参加的新政策培训,结果到场仅两三百人,原因是大部分纳税人见培训内容与自己的业务无关,就根本不愿浪费时间来参加。在后来举办的各类培训辅导中,我们根据纳税人业务需求来确定参训范围,并提前通知,参训率和满意率直线上升。二是便民减负原则。纳税人派人参加培训辅导活动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因此,培训辅导活动要对纳税人有吸引力,必须方便纳税人参加,而且降低纳税人参加成本。从实际经验看,利用网络举办培训答疑,组织业务骨干开展“送税法下乡”等,都是值得推广的活动形式。我局推出的“流动税收课常”税法普及项目,通过把税收课堂轮流办到各乡镇街,方便纳税人就地享受税法普及服务,成为广受纳税人欢迎的普法活动项目。三是长抓常态原则。税收法律政策变化较快,纳税人群体不断在更新,特别是纳税人的办税人员个体流动十分频繁,这些都需要税收法律的辅导培训活动要形成常态,长抓不懈,全省税务系统规范了固定的对外税法普及阵地建设,每个区县局均设立了“纳税人学校”,配备了人员,配臵了软硬件,目前主要开展对新办证纳税人的培训。可利用现有条件,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优化征纳双方的参与和互动形式,将之建设成为全方位、常态化的沟通交流平台,为提高税收遵从度发挥作用。

3、深化内部法制管理,创建公平税收环境。

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法治环境也是促使纳税人选择遵从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税务机关内部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行为监督管理,用高度规范、公平的执法取信于纳税人。一是内部学法务求实效。税收执法人员的学法活动,必须以执法工作的需要为目标,以严格规范为标准,建立学习管理的量化机制、倒逼机制和考核机制,使每名干部都能具备应有的税收执法专业素质,既能规范统一地回答纳税人咨询,又能准确合理开展税收执法。二是税收执法务必过硬。重点是要建立严密完善的税收执法监督内控机制,可在当前运行的内控平台、金三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税收执法督察、审计,以及廉政风险排查等工作手段,实现对税收执法行为的全岗位、全流程、全环节监督制约,既确保每个具体的执法行为都合法、合适,又确保消除执法人员的寻租空间,公开、廉洁执法,让纳税人信服。

第二篇:探索税务稽查对税法遵从度的综合评价机制(改)

申明:原创文字,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关于形成税务稽查综合评价税法遵从度机制的思考

税法遵从度是涉税主体基于对国家税收法律的认同和服从程度而相应表现出的主动遵守税法的程度。税法遵从度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税务机关方面的税法遵从,具体表现为是否依法行政,是否依法行使税法赋予的职能;另一方面则是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具体表现为是否主动、及时、如实、完整的申报纳税行为。国家税务总局提出要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而提高税法遵从度即是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的效果目标之一。

迄今为止,很多关于税法遵从度的讨论只涉及到如何通过改进纳税服务和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来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对于如何量化评估税法遵从度使之能反映出具体纳税人乃至一地区全体纳税人的税法遵从现状,却缺少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很多税务机关经常用税收的增幅来反映税法遵从度的提高。尽管两者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但似乎经济的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更为深刻,税法遵从度的提高能够导致税收收入增加,但税收收入的增加却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出税法遵从度的提高,因为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非单纯的提高税法遵从度作用的结果。找到一种工作机制和方法,及时对纳税人税法遵从度进行评价,据此调整工作策略,堵塞征管漏洞,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对于税务机关来说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了解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情况,对于稽查工作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保留税收检查工作成果。以往案件检查只对税务处理结果进行收集证据,与处理结果无关的证据往往不予保留,即使发现纳税人涉嫌其他违法行为,但苦于无法收集证据,或者收集部分证据无法放入案卷,而稽查报告也一般不会反映与处理结果无关的检查疑点。因此,对纳税人全面检查后,往往只有检查人员了解被查对象的完整情况,但苦于局限于组卷策略,不能把被查对象的疑点、印象、部分证据保留下来,导致不能完全保留检查劳动成果。

二、为选案决策提供参考。经过详细检查,认为纳税人账务核算清晰、完整、真实的可在选案时考虑免查;认为纳税人财务核算不清楚、不详细的,给予适当评价,留以后重点追踪检查。 留给下一所属期检查人员初步印象。使检查人员做到查前心中有数,根据评价级别适当调整检查预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检查方法。在检查过程中重新对纳税人进行评价,有改进的,调高评价级别,还是老样子的,着重检查,找出违法证据,从严惩处。

三、根据评价结果选择性的下达稽查结论。即使无法找到有效证据来发现被查对象的违法行为,也不能对评价较低的纳税人下达查无问题的稽查结论文书,有效避免检查人员的执法风险。

目前,稽查工作规程中未要求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而实际上通过较长时间的涉税检查与接触,检查人

员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账务核算情况、申报纳税情况已经有了较深的了解,对纳税人的纳税诚信状况有了总体印象,但遗憾的是,每次检查后,都均未形成系统性的、结论性的关于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是否诚信纳税的总结性报告,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对于企业纳税人来说,提高其税法遵从度实际上就是看其是否如实核算经营业务、是否如实列支成本费用、是否如实申报纳税等方面。然而这些方面只有通过仔细的账务检查才有可能进行深刻的了解。因此,在税务稽查工作中对纳税人建立综合诚信评价机制有着先天性的优势。

现行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不足以证明所有纳税人的诚信纳税程度。一是评定时对纳税人缺乏深层次的、全面的了解,评的是表面而非实质;二是评选数量指标限制,A级只能由省局评选且有名额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报送的候选纳税人就只能选择那些规模大、纳税多的企业,即使在评选过程中会参考稽查部门的意见,但大多数只是看其是否有查补税款,而不管其少缴税款性质;三是评选方法粗劣。根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规定,评选总分为100分值,其中税务登记情况15分,纳税申报情况25分,账簿凭证管理情况15分,税款缴纳情况25分,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处理情况20分。从目前实际来看,前4项随着加强征管力度,纳税人基本都能得到将近满分,是否规范进行税务登记、是否按期申报、是否按期缴纳税款等明细指标都不足以评价纳税人诚信状况,但凡为获取利益而采

取违法手段偷逃税的在这些方面都会非常讲“信用”,而非常重要的“按照规定设臵、保管账簿、凭证,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是否“涉税违法犯罪”等指标分值权重太低,也不足以通过计分方法准确评价纳税人诚信状况,且扣分依据不明了,证据性不强。因此,笔者认为该评选办法有避重就轻、本末倒臵嫌疑,实际操作应用效果较差。

若要建立税务稽查对税法遵从度的综合评价机制,笔者认为应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1、不查不评原则。不对纳税人进行深入的税收检查,就无法得知纳税人是否具有较高的税法遵从度,是否具有较好的纳税信用水平。但从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进行案头评价入手,不足以证明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2、审计式检查方法原则。协查、发票检查等单个事项的检查工作不能对纳税人全面的诚信状况作出判断,要全面了解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就必须坚持审计式的检查工作方法。

3、不按规模大小,不管补税多少,只看是否遵从原则。税法遵从度评价不同于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无数量指标限制,不管是规模较大的央企还是纳税较少的私有企业,只要如实依法纳税,便可以给予较高评价,获得税务稽查机关的高度认同。

4、动态修正原则。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税务机关对其违法行为的处理或者纳税辅导,改正错误,加强账务核算管理,也能逐步提高其税法遵从度,以前评价高低的纳

税人一旦经过检查人员的全面检查,能够显示其确实存在变化,就要对其遵从度的评价进行动态修正。

5、简便实用性原则。能够方便检查人员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评价,计分简单,结果明了符合检查人员预期。

6、保密性原则。不当面评价,不向纳税人公布评价结果,不向纳税人介绍评价工作。

第三篇:如何提高扶贫精准度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5-10-22

[调研目的]中央两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国家、自治区、喀什地区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岳普湖县铁力木乡依勒提孜力克村(1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民族关系融洽,宗教氛围和谐,社会环境良好。为进一步推动1村各项事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广大村民对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不断巩固1村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住1村工作组针对该村扶贫工作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扶贫精准度的工作建议。

[调研对象] 岳普湖县铁力木乡依勒提孜力克村(1村)村民、低保户、贫困户、村两委班子、四老人员、宗教人士、妇联、团委、村警务室、医务室、1村小学教师,乡领导,县扶贫办。

[调研方式]

1、通过与村民、低保户、贫困户在田间地头交谈、入户走访交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座谈,了解村民对扶贫工作的真实需求,了解村扶贫工作的实际薄弱环节,了解影响扶贫效果的因素和原因,也让村民了解工作组此次“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任务意义。

2、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四老人员、宗教人士、妇联、团委、村警务室、医务室、1村小学教师会议座谈、交流,就村民反映的扶贫需求、建议进一步与各界交流沟通,并听取他们关于扶贫工作的现状分析和意见建议。

3、通过与县扶贫办、乡领导沟通,把在村征求收集和分析反馈出的意见建议与他们交换意见,以确定哪些方面上级已有安排,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把工作做实。

[调研内容]

一、经济发展概况和贫困情况现状

(一)经济发展概况

1村位于乡政府西北部,距离乡政府10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05户,2576人,其中:男1350人、女1226人;有农业户口2521人、非农业户口55人;共有劳动力910人;现有贫困户234户、850人,低保户97户、230人,其中农村低保户89户、215人,城市低保户8户、15人。

一村经济结构主要为第一产业,占到90%以上,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村集体经济实力十分薄弱,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经济增长乏力,经济拉动能力不强。农业基本为传统型,机械化程度低,效益不高。传统的农业种植用地多,但每亩地的纯收入较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2013年1村人均年收入为5017元,远低于自治区农民2013年人均收入7296元,以及铁力木乡农民2013年人均收入6320元水平,距离实现国家提出的小康生活水平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贫困群体现状

全村有农户605户、2576人。到2013年底,有贫困户234户,占总农户的38.7%,有贫困人口850人,占全村人口的33%。

1、贫困人口收入构成情况(以岳普湖县数据为例):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为 442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58%,养殖业收入占24%,林业收入占4%,其它收入占10%,务工收入占4%。

2、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构成情况:贫困人口中大学、大专文化占0.07%,高中、初中文化占42.97%,小学占56.96%。

3、贫困人口年龄构成情况:村民人口平均年龄为35.6岁,贫困人口平均年龄为44岁。

(三)致贫原因分析

1村村民99.7%为维吾尔族,民族、宗教问题与贫困问题交织,扶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未形成规模,产业基础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民生底子薄;水资源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开发难度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其它村存在较大差距,减贫任务重。

1、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民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1村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29.2%,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2、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3、自然环境较差,土地资源缺乏

1村水资源匮乏,人均土地面积较少,约3亩,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对受到自然环境限制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4、缺资金,缺项目

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5、劳动力文化素质差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研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者为56.96%,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也缺少技术,缺乏脱贫致富的手段。

6、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7、供养子女读书

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4.9%,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岳普湖县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表:

序号 致贫原因 人数 所占比例(%)

1 缺乏劳动力 248 29.2

2 灾害 58 6.8

3 缺乏土地资源 106 12.5

4 缺乏增收项目和资金 68 8

5 上学 72 8.5

6 患病 204 25

7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51 6

8 其它原因 43 5

(四)扶贫工作情况

多年来,1村村民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辛勤努力,克服困难,在经济收入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从2007年到2013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从4261元增加到5017元,贫困人口从955人降到850人,低保户从507人降到230人;同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建成抗震安居房238套,修建牲畜棚圈65套,累计发放扶贫羊530只,扶贫鸡2万只。

二、热点难点问题及分析

当前,还存在一些影响扶贫效果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

(二)“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

(三)“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

(四)“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户,点面不平衡。

(五)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份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给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

(七)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提高扶贫精准度的理念及办法]

一、树立理念

(一)精准扶贫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考虑劳动力现状,特别是贫困户的劳动力现状问题。农村现实的“贫困户劳动力”只能在各类“龙头”带动下做一些辅助工作,让他们单打独斗搞开发,成功可能性小;其次,要考虑扶贫资金量的问题。总体上看,扶贫资金的数量比较大,但平摊到每个贫困人口,岳普湖县年人均不到300元,如果分散发放到每个贫困农户,对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最终脱贫,意义不大;第三,要考虑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问题。在传统产业(农业)+弱势群体(贫困农户)+市场的现实情况下,让贫困农户自己去“探雷、扫雷”(调整结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精准扶贫需要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的利益联络机制。既要走产业化扶贫之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切实让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开发并享有开发成果,使贫困户最大化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在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从而脱贫致富。

(三)精准扶贫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方式,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扶贫,也不是输血式扶贫,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简单的发钱发物到户,不能“穿开发新衣,走救济老路”。输血式扶贫不但滋生贫苦地区群众等、靠、要思想,很大可能越扶越贫。而是从探索致贫原因入手,解决导致贫困的思想、环境、资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难题,保障群众利益,标本兼治,深入研究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二、明确概念

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一)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

(二)精准帮扶是指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三)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四)精准考核是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三、提高扶贫精准度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建立长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

一是要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扶贫开发很难脱贫,只有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势在必行。二是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贫困户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三是要尽快建立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当地和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并能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困人口的增加。

(二)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

当前农村贫困农户的资金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农户贷款难和信用社放贷难同时存在。而对于有劳动力缺资金的贫困户来说,在找准了项目又能获得小额度的贷款就如鱼得水,有可能尽快摆脱贫困。

(三)开展科技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如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建立扶贫培训基地,狠抓劳务输出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基地源源不断地将他们推荐务工,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通过狠抓技术扶贫、劳务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四)推进项目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筑巢引凤,通过基地建设实现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推进经济的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经济平台。

(五)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开发内动力

发挥宣传舆论正确导向作用,有深度、有质量地宣传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宣传有理想、有志气、奋发有为发展经济而脱贫的典型事例,为扶贫攻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扶贫应先扶志,在贫困人口中大力倡导人穷志不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的精神,不能坐地等穷或依靠外援,应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内动力,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扶贫活动中去,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

(六)扶贫应突出重点,分类化解。

现有扶贫对象按其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发展型、维持型、萎缩型。重点扶持发展型,积极帮扶维持型,救助萎缩型。发展型贫困户,经济发展条件基本具备,只差一点启动力或外部要素,通过扶持很有发展前景,收入可以赶超当地平均水平。维持型贫困户,发展经济内外部制约因素较多,通过改善基本条件,经济基本上可以启动,经济收入基本上可以达到或接近当地平均水平。萎缩型贫困户,一般为老弱病(绝症)、残、疯、傻等年龄老化、丧失劳动力人员,发展经济先天不足,后天无法补救,通过扶持脱贫基本无望,建议将其剥离扶贫范围,纳入社会低保,以社会救济帮助其生存,实行自然淘汰。

四、实现提高扶贫精准度的十项具体措施

(一)扶谁的贫,对象在哪里?要瞄靶子,建识别机制

具体工作中,要求必须做到“三个精准”。一是底数精准。对全部农户做到户户上门、户户见面,通过调查问卷、调查表册和座谈交流等方式,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具体掌握每家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流程精准。摸底结束后,根据县乡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组织评议,以农户人均收入为基本标准,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召开村级民主评议会,确定初步对象。村级民主评议结束并进行公示后上报乡镇进行审核,由乡镇党委政府审核确定贫困户并再次进行公示后报县扶贫办复审确认。三是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底、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村贫困人口。

(二)贫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分类?要梳辫子,建分类机制

扶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然后因人而异分类施策,围绕“三个精准”,进行细化分类。一是成因精准。通过调查摸底,认真分析每户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如因灾、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发展资金等原因,并以此为基本依据,结合贫困程度进行分类。二是类别精准。通过分类,划分出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四类贫困人口。其中包括无劳动能力需要社会保障兜底,以及有劳动能力但需要通过发展产业、技术培训和改善基础设施实现脱贫。三是定策精准。根据分类情况,确定对不同对象的帮扶办法。无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安排相应的产业扶持、教育培训等内容的全部予以安排。

(三)谁去扶,扶贫力量从哪来?要结对子,完善帮扶机制

结对时要做到“三个精准”,确保每家每户全覆盖。一是结对单位精准。二是帮扶干部精准,责任到人,实现户户有帮扶责任人,做到“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三是社会力量精准。积极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四)目标怎么定,思路是什么?要理路子,建规划机制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好的思路,一个好的规划,对于工作的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扶贫工作也如此。在具体制定帮扶规划的工作中,也要做到“四个精准”。一是目标精准。要紧扣稳定脱贫的总目标,立足村情实际,注重与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各项扶贫目标,不提好高骛远的指标数据。二是思路精准。要求在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提高全村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三是措施精准。规划的内容和实施举措要具体细化到每家每户。

(五)扶什么,怎样扶才有实效?要想法子,建帮扶机制

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并做到“五个精准”。一是到户措施精准。二是产业扶持精准,产业扶持覆盖每个扶贫对象。三是教育培训精准。四是基础设施精准;五是公共服务精准。

(六)围绕项目,钱从哪里来?要找资金,建融资机制

针对贫困户,钱确实是个瓶颈,应探索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扶贫新模式,引导市场和社会资本向扶贫领域流动,建立和创新融资机制,具体工作中,应做到“三个精准”。一是财政投入精准,向上积极争取财政扶贫资金支持。二是融资方式精准。争取扶贫贴息贷款、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和青年创业贷款,促进信贷资金与扶贫贴息资金的有效结合。三是市场对接精准。将村集体、贫困农户和企业捆绑为利益共同体,促进农户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七)群众是主体,如何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甩膀子,建动力机制

发展的意愿在群众,脱贫的主体是群众,只有激发群众甩开膀子苦干实干,脱贫才有“底气”。为此,要把握好“三个精准”,建好动力机制。一是宣传动员精准。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需求意愿精准。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种养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三是主体地位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对产业发展建设等扶贫项目,均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议定建设内容并自行申报实施。

(八)“领头雁”很重要,怎么培养?要强班子,建引领机制

“领头雁”很重要,要把握“三个精准”,着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建立引领机制。一是村党组织书记选用要精准。要选拔能很好发挥村干部的优势和作用的同志担任。二是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要精准,来示范带动村里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积极性。

(九)不能单打一,怎样才能形成合力?要凑份子,建联动机制

要构建联合扶贫格局,必须把握“两个精准”,建立联动机制。一是上下协调精准。成立领导机构,负责扶贫工作的指挥、协调、调度,将扶贫工作责任细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确保层层抓落实。二是力量协作精准。有效整合社会各类扶贫资源,协力推动扶贫工作。

(十)过程很关键,如何精细化?要造册子,建管理机制

要围绕“四个精准”,着力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一是对象管理精准。对贫困户建立台账,对基本资料、帮扶情况、帮扶责任人、脱贫时限等信息全部登记在册,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待国家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启用后,及时将信息录入,同时,实行动态进退,扶贫对象稳定脱贫后从台账中退出,返贫的重新纳入台账管理。二是措施管理精准。细化帮扶措施,建立帮扶工作进展和措施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建立督促检查机制。三是成效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四是责任管理精准。建立精准扶贫考核管理办法,考核内容包括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情况、计划推进情况、扶贫效果、结对帮扶干部管理情况和群众满意度。

[保障措施]

一、深化思想认识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是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把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

扶贫主管部门都要做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强化扶贫开发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扶贫部门力量,保障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能。

[总结]

通过认真细致扎实深入的调研,使工作组全面掌握了铁力木乡1村村民对扶贫工作的真实需求和迫切愿望,通过与村两委、乡领导和县扶贫办的沟通,掌握了县、乡有关扶贫工作的政策、规划与项目,理清了进一步开展村扶贫工作的思路,明确了通过大力实施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来加强扶贫效果,使贫困村民早日脱贫致富的目标。

第四篇:企业微博推广如何提高活跃度

微博营销推广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每一个听众(粉丝)都是潜在营销对象,每个企业利用更新自己的微型博客向网友传播企业、产品的信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每天的更新的内容就可以跟大家交流,或者有大家所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就可以达到营销的目的,这样的方式就是新兴推出的微博营销推广。

许多参与微博营销的企业,多数停留在用有奖活动聚集粉丝;的初级阶段,应该看到用这样的方法聚集起来的粉丝不能算精准受众。更好的方法是发布产品知识、搜索关键词、开展话题讨论,找到对一些特定关键词和话题有兴趣的受众。那么在进行企业微博推广的过程中,我们要如何提高活跃度呢?下面一品威客网给您介绍一些方法。

1、多加入一些微博群,它也是一个能让你展示自己的一个机会的渠道,因为那上面有各种各样的人,总会有人会对你感兴趣。

2、自己去找一些微博用户收听他们,你收听他们了,一般都是会回听你的,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去收听的都是名人,一般名人不会回听你的。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话题转播收听,如互听大队、诚信互听、冷笑话,这个方法很好,能带来很多的听众。

3、要会使用@的功能,尽管你非常想要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希望那些粉丝帮你转发,但是也不能太过于频繁、被@的听众当中不熟的人不能太多。

4、转发和评论别人的微博,别人也会来回复你,这样就很好的带起了互动,互动多了微博的活跃度也就高了。但是不要过分的转播他人的话题,也不要为了多给别人评论就去随便的给别人回复内容,这很容易让人厌恶。

企业可以在客户不同的消费阶段与用客户进行互动,并逐步建立情感关系。在消费者认知阶段,可以主动发现潜在客户的需求,帮助消费者了解品牌和产品的基本功能;在消费者购买阶段,可以有针对性的回答客户咨询,促进购买决策的达成;在消费者使用阶段,通过贴心的互动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最后很关键的要倾听客户在怎么评价产品和使用体验,给予关注和奖励,促使客户更有动力的向身边的朋友推荐。

第五篇: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如何征税范文

“12366”北京地税热线咨询热点问题: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是否

缴纳个人所得税

2002-10-17 阅读次数: 2585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近来,广大市民和纳税人通过“12366”北京地税热线咨询有关“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根据京地税个[1999]658号文件规定,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是:

(一)对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考虑到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数额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固定收入,因此,对于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

(三)个人按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基金在计税时应予以扣除。

(四)个人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又再次任职、受雇的,对个人已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不再与再次任职、受雇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补缴个人所得税。

(五)以上规定从1999年10月1日起执行。

另外,根据财税[2001]157号文件的规定,个人领取的经济补偿金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公司辞退员工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2008-12-10 阅读次数: 1827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根据京财税〔2001〕1974号文件和国税发〔1999〕178号文件规定,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应按以下方法计算个人所得税:为推动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对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一次性补偿金(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年平均的3倍数额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部分,应作为计税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北京地税热线 03号咨询员

责任编辑: 来源:

上一篇:如何上好一堂课心得下一篇:如何写好作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