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学生质疑,教在最需处

2022-09-10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 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权应该是平等的, 提出问题的权利也应该是平等的。倡导学生质疑可以使教师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 “教”在学生最需处, “导”在学生困惑处, 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提高效率。当然, 现实的教学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 有的学生压根就不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提问, 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 有的与本课教学毫不相干, 有的老师或许认为这样做会浪费时间, 其实不然。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 教师究竟该如何引发、疏导、调控学生的课堂质疑,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呢?笔者认为, 学生不会问是因为教师忽略了教学生“问”的问题, 教学生“问”也应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静心研读文本, 倡导质疑问难, 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敢问”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 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对问题进一步追究, 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课堂上教师是至高无上的地位, 提问的权利牢牢地掌握在老师手中, 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已在教师和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要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 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灿烂的笑脸是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 其实, 学生幼小的心灵很容易满足, 你给学生一缕阳光, 他们会还你一个太阳。只要教师能面带真诚的微笑走进课堂, 俯下身子认真倾听, 学生就会有话敢说, 有问敢提。教师要摆正心态, 哪怕学生的问题纯属无稽之谈, 也不去责怪, 你完全可以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在学生问题提完后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合理的筛选。要彻底消除学生提问的后顾之忧, 让学生“敢问”、“好问”。

二、帮助学生“好问”

“好问”或“好奇”是人的天性。学生遇到或见到某种现象, 问“为什么”, 这是想知道事物的原因;问“怎么了”, 是想了解事物的结果。至于问“为什么会如此”, 是想知其所以然, 要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因果, 寻规律, 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起始。如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 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学生发现了一个不解的现象:“浸”字一般表示把东西放在水里, 而村子怎么会浸在桂花香里呢?经过老师和同学的集体解疑, 对事物现象的再探索, 明白了:盛开了的桂花香气浓郁 (这是“因”) , 村子里处处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 村子就像浸浴在香气里面 (这是“果”) 。

经常进行这样的因果训练, 学生独立质疑问难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对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事物, 也会问“为什么”, 从而去寻找它的因果关系。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一些现象开动脑筋, 问一问“为什么”“怎么样”, 探索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

三、指导学生“会问”

有关研究表明, 学生提问时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倾向于能增强高水平思考能力的问题, 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因此, 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的提问至关重要, 会给学生示范导航的作用。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 要富有挑战性, 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增长, 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教师应对提问的方法进行指导。比如:针对题眼提问、围绕中心提问、在矛盾处质疑、在文章重复处提问、紧扣重点、难点问题提问等等。当然, 学生会提问题属于技能领域的范畴, 是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方能达到的, 教师应学会等待, 在充满耐心地静静等待中让学生逐步从“敢问”、“好问”再到“会问”。

四、引导学生“追问”

追究问题, 旨在培养学生不能满足于已有问题的篇决, 而要把问题引向文本的深层, 去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追疑”, 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索、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限于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局限, 解决了一些初步的问题后, 不善于进一步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潜心读书, 精思寻疑, 启发他们在看似平凡之处, 读出曲折波澜;在无疑之处见疑, 进而深入质疑。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一定要留给他们求异的机会, 发展他们的创见性, 鼓励他们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追疑”还要分层次迸行, 要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对优秀学生更多的是引导, 激发其作迸一步地追疑;对学困生, 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值得肯定的疑问都应该及时地予以赞赏, 并在其能力范围内作适度地追问。“追疑”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张扬的增长点。

五、激发学生“质问”

疑自矛盾始, 有了矛盾也就有了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 不但能抓住明显的矛盾来质疑, 而且也要学会抓住不那么明显的, 要通过前后对照, 联系比较才能发现的矛盾之处来质疑。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 在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一位学生发话了:“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 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 扭头一看, 哎呀啊!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我的问题是, 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 后面怎么能‘扭转头一看’, 这样做会不会被敌人发现昵?”

“你很会提问题。”老师先称赞了这位提问的同学, 然后转向全班同学说, “她这叫从上下文联系中发现问题, 值得大家学习。谁能回答她的问题?”教师一脚把“皮球”踢给了全班同学。此后, 同学们埋头看书, 想从书上找到答案。

下面是学生间的对话: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 野外有风, 风一吹草就动。我扭转头一看就相当于风吹草动。”提问者:“风吹草动是自然的动, 我扭转头是人为的还是可能被敌人发觉的。”

生:“扭转头一看, 动作是很小的, 敌人不会发现。”

提问者听了后摇头, 表示不满这种看法。

生:“燃烧弹烧着之后有烟雾, 在烟雾的掩护下我扭转一下头, 敌人是看不到的。”

学生在课文看似矛盾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其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展开合理想象, 读懂了课文。我们不禁为提问的学生叫好, 也为解答的学生拍手称快, 更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称道。

当然,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途径和方式还有许多, 教学时, 要从文本及学生实际出发, 灵活运用。教师应细心研究学生, 不仅要潜心钻研文本, 而且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 同时尽力做好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 依据教学内容, 拓展质疑思路, 训练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多角度选取最佳切入点, 激发学生自主质疑问难, 追本溯源。并且做好思维方向的引导和思考范围的控制, 从而取得质疑问难的高效优质, 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和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孙双金老师曾说过:“如果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的话, 那我们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天堂。学生在课堂上应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质疑, 了解学生的需求, 尊重学生的感受, 针对学生的困惑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预设, “教”在最学生最需要的地方, 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

摘要:在学生最需处, “导”在学生困惑处, 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提高效率。学生在课堂上应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质疑, 了解学生的需求, 尊重学生的感受, 针对学生的困惑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预设, “教”在最学生最需要的地方, 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

关键词:敢问,好问,会问,追问,质问

参考文献

[1] 刘旭《上课/说课/听课》 (四川教育出版社) .

[2] 《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析下一篇: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公司增强科学发展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