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2024-05-08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精选8篇)

篇1: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六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本课题2017年5月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美荣老师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7年5月举行开题仪式,2018年1月到3月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九原区教研室王伟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以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与东河区公园路小学进行了手拉手校际联手共促发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每周我校派出两名教师去参加公园路小学的教研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

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切实有效,我们除了每学期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和理论学习外,这学期还举行了一次课题沙龙活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交流了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收获,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的成效分析

1、学生方面

(1)、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你在课堂上质疑过别人的结论吗? 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两年多来,笔者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拉面中的数学问题”、“汽车里的数学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菜场上的实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课题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时,通过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礼品盒,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理解到位,不仅体验深刻、而且学得扎实。又如:学生在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方法灵活转化,特别是类似扇形一样比较复杂的图形,有学生采取大量地分割近似地看成若干个长方形计算求得;有人请家人帮助,知道扇形的面积;有人……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那怕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问题意识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三、存在的问题

(1)老师自身的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有待培养。

(3)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

四、今后研究方向

1、课题组也发现,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向课前和课后拓展和延伸,因为课前和课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为此,下学期计划建立一个以“问题”为中心,融课前、课内、课后于一体,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交替运用的综合学习操作策略,努力呈现“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理想效果。

2、努力克服教师的自身因素对意识培养的阻滞作用,加强自身学习。随着课堂预设项目的减少、“意外” 因素的增多,以及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全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成竹在胸。下一步实验教师要加大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五、阶段性成果

1、在教育理念引导下,在实验教师的大胆探索中,全体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想问、勇于质疑”的氛围,为学生争取了自由发展的机会、条件和情境,学生会积极思考,敢于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由起初的肤浅的、未经思考的问题,变成了现在有价值的问题。教给了学生“会问”的方法,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提供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开始以鼓励评价为主,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也不断提高,努力使学生能提出一个个高质量,有创意的问题,教师作出了“乐问”的评价。

2、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在汲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逐步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模式。

(1)呈现问题:导入新课后,学生汇报自学中的发现问题,教师从中归纳整理,形成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合作探究。围绕上述主要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达成基本共识。

(3)集体交流。根据组内合作的收获和未解之处,进行组间的广泛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充分参与其中,帮助解决一些难题,使学生认识趋于统一,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4)组织检测。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检测。一方面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

(5)课堂反馈。教师及时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通过教师批阅、学生互查、集体评订等方式当堂反馈。做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不留尾巴。

(6)课堂小结。回顾刚进行的学习,让学生说说:独立学习时有什么所得,在组内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合作、探索时学习又有了什么新收获,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满意……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给予及时激励,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为后继学习增进动力。

基本操作程序是: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或设置问题情景—→展开讨论(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师引导启发—→再次进行互动以后的交流—→师获取反馈信息后的更高层面上的综合交流—→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总结。

篇2: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2012年10月本课题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章海校长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2年12月20日举行开题仪式,2013年11月8日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进修学校詹祖权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1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分别与溪尾、光明中心小学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切实有效,我们除了每学期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和理论学习外,这学期还举行了一次课题沙龙活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交流了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收获,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的成效分析

1、学生方面

(1)、学生“问题意识”逐步得到培养。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

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两年多来,笔者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拉面中的数学问题”、“汽车里的数学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菜场上的实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课题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时,通过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礼品盒,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理解到位,不仅体验深刻、而且学得扎实。又如:学生在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方法灵活转化,特别是类似扇形一样比较复杂的图形,有学生采取大量地分割近似地看成若干个长方形计算求得;有人请家人帮助,知道扇形的面积;有人„„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那怕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问题意识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三、存在的问题

(1)老师自身的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有待培养。(3)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

四、今后研究方向

1、课题组也发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向课前和课后拓展和延伸,因为课前和课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为此,下学期计划建立一个以“问题”为中心,融课前、课内、课后于一体,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交替运用的综合学习操作策略,努力呈现“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想效果。

2、努力克服教师的自身因素对意识培养的阻滞作用,加强自身学习。随着课堂预设项目的减少、“意外” 因素的增多,以及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全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成竹在胸。下一步实验教师要加大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五、阶段性成果

1、在教育理念引导下,在实验教师的大胆探索中,全体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想问”的氛围,为学生争取了自由发展的机会、条件和情境,学生会积极思考,敢于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由起初的肤浅的、未经思考的问题,变成了现在有价值的问题。教给了学生“会问”的方法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提供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开始以鼓励评价为主,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也不断提高,努力使学生能提出一个个高质量,有创意的问题。教师作出了“乐问”的评价

2、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在汲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逐步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模式。

(1)呈现问题:导入新课后,学生汇报自学中的发现问题,教师从中归纳整理,形成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合作探究。围绕上述主要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达成基本共识。

(3)集体交流。根据组内合作的收获和未解之处,进行组间的广泛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充分参与其中,帮助解决一些难题,使学生认识趋于统一,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4)组织检测。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检测。一方面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5)课堂反馈。教师及时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通过教师批阅、学生互查、集体评订等方式当堂反馈。做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不留尾巴。

(6)课堂小结。回顾刚进行的学习,让学生说说:独立学习时有什么所得,在组内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合作、探索时学习又有了什么新收获,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满意„„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给予及时激励,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为后继学习增进动力。

篇3: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课程标准教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恰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培养呢?本人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多位名师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 点燃好问的火花

数学问题源于适宜的情境,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 精心设计适宜的数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乘整数》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计算:25×4, 125×8, 16×7, 12×9, 学生对整数乘法计算比较熟练, 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接着老师出示一道超市购物题:小明买了4盒饼干, 每盒12.5元, 一共要付多少元?学生没有学过小数乘整数, 一下子不知所措, 看到这种情况, 老师说:“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学生感到和以前的计算有所不同, 纷纷开始思考和讨论, 很快提出了问题:小数乘整数该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能转化成以前的整数乘法计算吗?有一个学生问:能把12.5元拆成12元和5角来算吗?这样就能算出结果了。其实这些问题正是本堂课要重点来学习的, 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学生兴趣很浓, 积极性很高, 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也慢慢学会思考了。

二、呵护好奇, 保持好问的敏感

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保持其对外界事物的新鲜感,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 有一次在课堂上出示了“16÷27, 15÷13, 69÷45”这样几道题。师:猜一猜, 哪一题循环节最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猜测。师:如何确定哪一个答案正确呢?生:可以用计算器算一算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计算得到: 16÷27=0.5925, 15÷13=1.153846, 69÷45=1.53, 师:仔细观察这3道题的结果,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小组讨论一下。生1:循环节的长短与除数有什么关系?生2:是不是除数越大, 循环节越短?生3: 是不是被除数和除数越接近, 循环节越长?……问题很多, 尽管这些问题有的还无法回答, 但是学生有了这些问题, 证明他们是积极参与的, 思维是活跃的, 这些问题便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张老师接着又出 示了3道题 :16÷13, 17÷13, 18÷13, 用计算器算一算, 根据它们的结果, 你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16÷13 =1.230769, 17÷13=1.307692, 18÷13= 1.384615, 生1:一定有6位循环节吗?生2:循环节是不是一直是这6个数字组成, 次序颠倒一下?有些学生还自发地算了19÷13, 20÷13等, 此时学生对这些问题充满了好奇,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 课虽已结束, 而思考仍在继续, 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和培养, 果然是大师的课堂。

三、鼓励多问, 养成好问的习惯

1.创设民主的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敢 于好问。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敢问, 无关学业水平的高低, 无关问题价值的高低,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提问, 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只要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都要充分给予鼓励。

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节课中, 教师先让学生拿出量角器, 仔细观察后问:“你想学什么知识?“”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思考, 学生纷纷举手, 有的说:“量角器中心的一点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量角器要制成半圆形的呢?“”为什么会有两圈的刻度呢?”“只有一圈的刻度行不行?”“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要对学生所提问题逐一评价, 不可有偏颇。

2.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好问从 无意识状态成为有意识习惯。

在课堂上, 让学生提问的环节中,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不因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而有所忽略,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 使其才能形成习惯。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 先引导学生观察, 然后说:“你们通过观察后, 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 有的问:长方体哪些棱长度相等?有的问:长方体哪些面面积相等呢?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又想到了一些新的问题:长方体最多有几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面积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正方体是一种长方体吗?……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探究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思维活跃, 一个个问题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学生兴趣浓厚, 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

篇4: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创新精神;语文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不少学生还不会问问题,没有问题意识

(3)提问的操作,流于形式

二、问题意识的界定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好问、善问。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角度设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后,教师提问:“要是小蝌蚪问你:‘小朋友,我要怎样才能找到妈妈,它长什么样子呢?’你能告诉它,帮助它找到亲爱的妈妈吗?”这一充满儿童情趣的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举手帮小蝌蚪找妈妈,绘声绘色地介绍小蝌蚪妈妈的特征,有的还模仿寻人启事的口气活灵活现地描绘着呢!

(2)悬念设疑,激发思维

例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文时,板书课题后,我引导学生从“预习提示”中拟出悬念:①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什么颜色的?②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回事?这两个问题从课题入手,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疑读文,同桌互议,进一步拓展思维。

(3)矛盾设疑,比较思维

在语文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而实际并不矛盾的内容,而这些地方往往是课文的精彩之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矛盾”的地方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卡罗尔和他的小猫》一文时,学生对“屋里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见。”这句话提出了疑问:“屋里不是有‘滴滴答答的钟声’吗?为什么又说‘什么声音都没有’呢?”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想象、比较,由“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体会一家人没有了小猫的难过之情。

2.放飞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抓住开拓思维、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发展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例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文时,在指导体会小熊和松鼠吵架以后,两个人都很难过却又不好意思主动迈出第一步的心情时,我抓住“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这句话,让他们用“_________,松鼠再也受不了啦。”这一句式想象说句。学生的联想,让他们走进了松鼠的心里,深入感悟了小动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解决了课文的难点。

(2)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加以挖掘,提供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再造想象或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在讲解“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这一创新思维训练点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天地”,让学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3)从标点符号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想象

3.关注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变得漫无边际。但又不可阻止学生提问题,扼杀他们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想点新路子,避免问得过滥、琐碎。

(1)设计覆盖面大、角度新、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2)设计与学生情感体验相关联的问题

如,对于《夏夜多美》《画家乡》《荷叶圆圆》《秋天的图画》这样的美文,我常向学生这样提问:“小朋友们,你喜欢这里吗?为什么?(学生畅说“美”)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让老师也感受到美。”这样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将其与读文时的内心体验联系了起来,与朗读训练紧紧地联系起来,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问题,给了学生一个巨大的思维空间,一个多样的创造性的展示才华的舞台。

总之,在学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因此教师要把学生教出“问题”来,让学生做“问”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5: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计算是数学学科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但是我们高度重视计算教学的同时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仍然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仅有少数是由于没有掌握运算方法不会算而造成的。绝大多数是学生粗心大意、观察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在本学期我们课题组从理论探究到实践教学中不断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从中收获了不少经验同时也有一些不足和改进的地方。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本学期的课题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

本学期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交流活动和会议,目的在于及时沟通交流课题问题。每月进行一些研讨活动以及趣味数学活动。并且在三课活动中紧密结合课题进行公开课的展示。学生从计算意识和计算习惯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二、课题研究经验。

1、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日常教学中不论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与低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认真审题到专心校对体现了学生的读题理解题意的思想意识,接着积极验算和规范书写。学生在计算是绝不是万无一失需要细心验算才能保证正确,同时更需要有一个规范的书写这样才会做的完美。

2、注重学生理解算理。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是注重结果忽视算理推导,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以及算理的理解。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3、注重错例分析。学生虽掌握了计算方法,可是在计算是仍然会错误百出。因此在教学中把错例问题拿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会真正理解问题知道错在哪里也就是“不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发挥学生的纠错能力。

三、今后研究方向和目的。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课题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

2、从学情入手结合教材,设计合理教学进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从兴趣出发加强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篇6: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张夏镇纸坊小学 2012年10月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选题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特征研究,调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出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方法途径及其评价指标,为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主体性提供典型的案例。

2、《数学课程标准》也把“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具体的目标。可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上课很安静,都认认真真地听我讲课,却从来不提问题。平时我听其他教师的数学课时,发现他们的学生也从来不问问题,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带着学生学。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沉闷、缺乏乐趣,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回答错误或是问得不好,就可能受到批评和嘲笑,这样让学生产生厌恶、烦燥。就出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的兴趣越来越小,出现无疑可问、不敢问、不知怎样问的局面。一个习惯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何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作为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爱因斯坦曾提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专门书诗《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

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材的束缚、应试教育的困扰、教师教学的遏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零问题状态”或“问题意识淡薄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缺乏批判、怀疑精神,迷信权威。②解题能力很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很差。③问题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具有喜欢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心理趋向。教师要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教师要着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提高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有就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者的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借新课程改革之机,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保护。

三、课题的界定和研究目标、主要内容

1、课题界定: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意识是对数学“内在理性”的一种突破,是一种叛逆思维习惯,也是一种批判精神。数学问题意识,是指:数学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矛盾和疑难;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出的新数学课题;数学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潜在危机。数学问题意识以质疑为内核,以发表不同意见为表现形式。

2、研究目标: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特征研究,调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出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方法途径及其评价指标,为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主体性提供典型的案例。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特征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其成因。

(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方法和评价。

(4)、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典型案例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五、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是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深刻的变革,探索出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主体性。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特征与教学策略、方法途径。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2年9月)

1、根据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的要求,确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和主要参加者,并给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

3、撰写课题立项报告,填写课题立项•评审书,做好课题申报材料准备工作,呈报上级主管机关审批。

4、派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上级组织的课题研究培训。

5、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准备工作,并顺利开题。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4年7月)

1、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聘请省、市教育科学课题管理领导、专家对开题论证报告、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技术指导。

2、召开课题研究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做好研究小组成员内部分工,布置课题研究任务。

3、每个阶段各研究小组均应写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写出阶段性总结,提交学校课题组。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进行全程监控,进行有效指导,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4、组织有关人员编写《纸坊小学教学实践反思文集》,要求课题组成员发表一定数量且质量较高的论文。

5、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对各子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估。

6、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第二阶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以总结和论文的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课题研究积累资料。这一阶段要积极探讨学生自我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7、撰写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结题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

1、收集、分析、整理课题研究结果

2、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所有材料,申请评审鉴定。

六、研究成果

篇7: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目前数学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既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答由教师或他人所提出的问题,而很少有机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教育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导致了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造成这种学生问题意识较薄弱的现象并不是偶然。

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之生怕学生弄不懂,听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细的分析、讲解,但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创新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空间。

其次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但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再加上教师应变机智不够等因素,结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再次是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少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的教案剧。导致我们的教育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学生是“不敢有问题”。

总之,当前教育虽在不断改革,老师的观念也稍有改变,但大部分教学过程仍存在“问”的“教师化”现象。课堂上很少见到学生主动、大胆地对教材或教师的讲课内容提出疑问,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的被动学习状态,他们的思维也是跟随性的,问题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所以我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把它作为小课题来研究,必须突破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的被动学习状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先设计问卷调查,分析总结调查结果,然后查找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听取各方意见。再在课堂中具体实施,并进一步探讨,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②经验总结法:该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分析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发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③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情况进行比较。

④调查法:用该方法来弥补经验总结法的不足。为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过程是: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搭建宽松、平等的平台,让学生敢于提问

(二)、打牢知识基础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善于提问

(三)、在主动思考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答疑中获得快乐

二、我在研究中实施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意识的研究、1、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

2、教学中渗透质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二)、合作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研究。

(三)建构知识互动提问的研究。

研究时出现的问题是:有的学生不会提出问题,老师讲一种方法就用一种方法,没有变通的能力,我总是耐心帮助他们,反复引导,用实例给他们讲解,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每节课我都要特殊提问他们,给他们简单易懂的知识,激发他们找出问题所在,经过大量的时间,他们总算能有问题意识了,这也是我的成果体现。

成果:

1、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习惯、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都有一定的提高。

2、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思想,较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的观念,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篇8: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质疑能力

一、营造宽松“问题”氛围,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敢“问”

良好的“问题”氛围是“质疑能力”形成、提高的土壤。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应是基于学生, 终于学生,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一) 在课堂上, 教师要弯下腰来, 用自己亲切的态度、灵活的教法、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基于文本提出问题。 (二)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心理的变化, 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或羞涩、或自卑、或紧张的心理。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 并要多用一些诸如“提出一个问题比能回答百个、千个问题更有价值”;“老师就欣赏爱提问的同学”此类的诱导性鼓励性的话语打开学生的心扉,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期望值与成功机率成正比。教师的鼓励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反之, 冷嘲热讽或不恰当的措辞会泯灭学生刚萌芽的“问题意识”甚至会扼杀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 营造平和的“赞赏”学习氛围。古人云“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 是有一定道理的。初中阶段, 刚好是学生心性发展、定型的阶段, 这个阶段, 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对其个性发展、学习态度、甚至生活态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开学伊始, 我就与学生做好约定, 要以赞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同学, 对提出问题的同学予以鼓掌和加分;并进行“提问题”大赛。比比看一个学期下来, 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这样引进一个竞争的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的意识。

二、构建“问”的平台, 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合理的情景, 让学生能“问”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近的发展目标———跳一跳, 就能摘到果子.。 (不跳, 就能摘到果子, 会助长人们的懒惰思想;如果跳了, 仍摘不到果子, 就会丧失信心。) 因此, 培养问题意识, 首先所有教 (下转第25页) (上接第24页) 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水平为出发点。其次, 在构建“问”的平台的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避免随意, 难易要适度, 让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最后, 在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设计问题要做到“导”而不“牵”, “导”而不“限”。把问题设计到实处、关键处, 让这一问题成为学生更深一步思考的平台。

三、“授之以渔”, 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有效途径, 让学生会“问”

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 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 或者是提问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 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 因此我们除了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和构建平台之外, 还要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 让学生逐渐学会提出问题。

1. 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 从文章题目处提出问题常可以收到纲目举张之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 便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理解课文。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 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为什么”来问。了解原因后, 还可以引导再次审题生疑,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红”是什么意思?又如《死海不死》“为什么称之为‘死海’?”, 又为什么说其“不死”?

2.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关键处提问:

课文内容的关键处理解文章的钥匙, 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抓住内容关键处生疑, 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山米与白鹤》中写到“他真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在前一天早上你还恨着一个人, 而第二天早上, 你却发现你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那个人?”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关键句子来提问:他为什么恨?又为什么在短短的一天之中会深深地爱上那个人?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这就可以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到:山米对外祖父态度改变的原因以及小说的主旨:爱可以感化人, 也能改造人,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上一篇:户口代办委托书下一篇:二年级写景作文:河南真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