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质疑能力

2022-09-12

学贵有疑,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物理学家杨振宁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 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 然而十年以后, 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他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 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 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独立思考。所以, 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宽松教学环境

在宽松的心理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 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 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 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 还是幼稚可笑的, 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 在思考, 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 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 从而乐之爱之。

二、提倡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 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 有了疑问, 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 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 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 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 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 好奇心愈强, 兴趣愈浓, 注意力就愈集中, 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 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 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 情绪高涨, 其乐无穷。

三、敢于质疑批判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对前人已认识的事物发表出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见解, 对公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富于持挑战性地对待传统和习惯的思维模式, 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李四光曾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贝弗里奇也这样说过:"科学上危害最大的莫过于舍去批判的态度, 代之以轻信佐证不足的假说。"孟子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教育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如果学生一味地唯书、唯上, 就会成为任书本在脑中跑马的书呆子。我在教学中为了打破传统的阅读方式和学生定式的思维习惯, 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质疑, 敢于对素有定评的东西问个"对不对"。哪怕是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确认是对的, 这样也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放飞思维, 形成习惯, 产生标新立异的意识, 拥有"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 敢于向一切人、一切事挑战的勇气, 变得越来越有创见, 逐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形成疑问习惯

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 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 脑子转起来, 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 要发现问题, 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 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 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 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 读后才有获。此外, 让学生质疑问难, 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 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 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 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 教师不包办代替, 全盘端出, 而应“疏”、“引”、“拨”, 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对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答问题的能力, 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应引起重视。

上一篇:浅谈驻村帮扶工作如何做好扶贫解困工作下一篇:刑事疑难案件的分析思路——以山东济南王某案的评析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