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质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024-05-14

启发质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通用7篇)

篇1:启发质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启发质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寿光市双王城卧铺小学 孟丽芳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改换角度思考,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充分开发,才能让学生真正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终生学习。

关键词:

自主学习质疑能力的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都是要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质疑是点燃创造的火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有效方式,是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因为质疑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题,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进行了尝试,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作为训练的切入点,力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而全面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对此,我首先做的是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提问,使学生由问题的解答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为学生创造敢于提出问题的氛围。我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找好学习的突破口,并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探索,大胆质疑,以此激发学生迫切希望找到答案的欲望。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我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以欣赏的眼光、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智慧的萌芽,从而使学生由开始的不敢问变成大胆问,由原来的不会问变成能提出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质量较高的问题来。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在学生敢提问的基础上,我又进而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提问,多角度地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培养勤于思考的读书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抓住预习环节,针对字词提问

“预习是自求了解的过程。”在学生掌握了预习课文的基本方法,能够自学字词并熟读课文后,我就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开始是从不理解的的字词开始质疑,逐渐过渡到经过思考后提出更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紧扣课文题目,针对题眼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提炼或者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大致了解了。因此,我特别重视启发学生围绕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阅读文本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兴趣和能力都大大提高。如,对于《罗盛教》、《东郭先生和狼》、《小迪波》这类以人物命名的文章,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罗盛教、东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为什么要写这件事?等等,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读书思考。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情感。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便在质疑问难中积极地展开了。又如,对于《捞铁牛》、《戚继光怒责舅舅》、《苏武牧羊》等以事件为题的文章,我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用其它方法行不行?学生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一旦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理解了。

3.围绕课文关键,针对要点提问

围绕关键的语句或者内容,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最终可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比如,教《捞铁牛》一课时,在朗读第三自然段后,我让学生先说一说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然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用结实的木料搭架子?为什么要把两只大船并排栓紧后把木架跨在两船上?为什么要带很粗的绳子?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奇思妙想,使思维更加活跃。

4.重视课后延伸,针对拓展提问

课后提问可以补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整体地看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生有什么疑惑都可以提出来,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质疑的空间,又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拾遗补阙,开阔思维。如《捞铁牛》一课,学生学完课文后,明白了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这时,就有学生提出:“黄河水已经很浑浊了,再往里面倒沙子不利于环保,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多么富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深表赞同,大家议论纷纷,顿时就提出了多种方案。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力开展问题教学,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使学生在读书时富有深度思考,既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学习,进而把握文章的细节和易于忽视的地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善于思考和质疑的习惯。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充分开发,才能让学生真正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终生学习。

篇2:启发质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陈花兰

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在我投入教育工作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启发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的灵魂,它通过巧设问题来开启学生思维、展开讨论探究、打开学生智慧,轻松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把历史课变成获取丰富历史宝藏的乐园。

巧设问题 正问启发: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端此,问题式教学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及引申处等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关键的实质问题上展开讨论、学会思考、学会分析。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因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才是开启历史智慧之门的最佳钥匙,各历史小组针对同一历史事件展开提问,相互谈论,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创新。例如陈花兰老师在教学中国近代化开端—《洋务运动》(川教版,以下引自篇目同版本)一课,就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通过小组谈论,第一小组提出了①当时清代为什么要开展洋务运动?第二小组提出了②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第三小组提出了:③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口号是什么?第四小组提出的是:④洋务派的主要主张是什么?第五小组提出⑤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第六小组提出⑥你怎样评价洋务运动?陈老师对学生们的问题加以引导,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解答了以上问题。班长王强同学举手发言: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因为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变革落后封建统治制度;陈涛同学马上补充说:由于学习西方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杨欣同学说: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提出质疑 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它思维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辨证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梁毅老师教学《鸦片战争》时,引用教材内容: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这里梁教师提出了逆向思维问题: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林模同学说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李强同学说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梁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再次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陈天宇同学回答: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那么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 郑亮同学说:中国禁烟。这样同学们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来分析问题。学到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创设情境 观察启发: 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从观察所得来提出问题。情境观察有以下几种:亲近历史,如临其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片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观看电影展示情境。不同的篇目采取不同的情境观察方式,如欧阳庭虎老师在教学《俄国农奴制废除》时,先展示“俄国庄园作坊中的农奴”图片,学生了解情境、观察图片后,得出19世纪中期以前,俄国面临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危机。欧阳教老师及时提出思考问题,图片中的情境通过什么手段得以解除?问题击重本课重点,让学生形成历史表像和形

象思维,然后在欧阳老师点拨和启发下,学生由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规律,加强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再如廖飞飞老师在教学《红军长征》一课时,选取了电视剧《长征》的开头、飞夺卢定桥、过雪山草地、及三大主力会师剪辑成10分钟的音像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廖老师配合录像提出相关思考问题: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经历了四川的哪些河流?过雪山草地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意志?长征精神对你有何启示?通过观看、体会、思考,同学们轻松解答了以上问题,不仅可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意志质量和爱国情操。

意境感染 情感启发: 这是教师用真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艺术,创设意境,诠释主题,可以通过讲故事、演小品、诗歌朗诵等方式来达到最佳效果。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从而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兰峻老师在讲林则徐虎门硝烟时,让学生演小品;学习鲁迅、李大钊的伟大人格用讲故事;学习周恩来、毛泽东的革命事迹用高亢的诗歌朗诵等方式;为正义的事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而献身的光辉形象通过一系列意境创设,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增强了学生的情感、情操和价值观。

正反思维 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几个层面。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经过启发思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例如欧阳庭虎老师教学“商鞅变法内容”时,从每点内容的“废”和“立”来对应提问?欧阳老师提出了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同学们彻底理解了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可使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两个基本层面,正反结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比较思维 模拟启发: 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进行简单归类、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深入浅出,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鉴别能力。例如文继伟老师对“美国独立战”和“美国南北战争”进行比较时,首先让学生提出比较的项目,即二者的可比点,从中找到美国历史上两次重要战争的异同以及两次战争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认识美国在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中是怎样由“蚂蚁到大象”转变的?把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比较,从参战国、战争爆发根源、性质、签订不平等条约及条约内容、战争结果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处,谭思怡同学得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范围扩大的史实;王自超同学根据谭思怡同学的思路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样从纵向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从横向揭示历史事件的广度。

综合归纳 辐合启发: 此法一般用于解决问题,提出无数个问题,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将某一阶段、单元或同类的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归纳,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结论;也可用在同类历史史实之间的辐合思维。例如陈花兰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时,让学生回忆一战爆发的根源,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都是什么矛盾导致的?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综合分析,张扬同学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李倩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这是帝国主义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发动机”的结论。

圆点思维 扩散启发: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例如,梁毅老师在教学《日本明治维新》一课

时,让学生列出明治维新的相关问题:背景、口号、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1)以其中某一个方面(以背景)为中心问题,展开扩散思维,19世纪中期以前日本面临什么样的社会危机?又面临怎样的民族危机?日本采取什么措施来摆脱危机?摆脱危机后日本走上了什么道路?(2)以明治维新的口号为中心问题,展开扩散思维,提出“富国强兵”思想的原因是什么?那些改革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这种思想给日本带来什么影响?给亚洲邻国又带来了什么影响?⑶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异同?⑷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戍变法的成败比较?⑸你对改革有什么认识?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多方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既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篇3:培养质疑能力 促进自主学习

一、营造氛围,树立质疑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

1. 鼓励质疑,培养质疑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老师应该怕不能回答学生的提问而胆怯,应该消除在学生中害怕失去老师威信或担心教学计划被打乱的疑虑。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们被“问题”牵头着鼻子走,让学生们因时质疑、因地质疑、因事质疑,时时刻刻都陷“问题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质疑,无论是浅显还是背离教材,都不能用一句话把质疑的火种熄灭,而应是顺水推舟,让学生去讨论,让学生在疑中生疑,疑中释疑。

2. 故事激疑,培养质疑精神。

用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明白“质疑”是学习的关键,是求解的前提,是进步的阶梯,从而树立质疑的意识,激发问“问题”的欲望。如: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瓦特对一壶烧开的水产生疑问而发明了蒸气机;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的质疑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理。

二、设置情境,疏通求疑渠道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们的质疑水平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质疑能力,仅仅有一定的知识和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依靠设置问题情境。作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适应学生们的质疑方法,当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年龄、性格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情况,设置一些别出心裁的情境,让学生在质疑、稀奇的心理中尝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感到学习枯燥无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并始终处于“备战”状态。

举例:在讲解“平移与旋转”时,教师可以先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都玩过哪些项目?你是怎么玩的?再出示游乐园主题图,问:“以上这些运动方式相同吗?”然后师出示分类情况:

火车%摩天轮

滑梯风车

缆车转椅

平移旋转

学生看到这样分类,会立即产生“疑惑”:为什么可以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如果加上教师的恰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问:究竟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区别?它们的运动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平移或旋转的?……这样由这些系统地提问,就导出了这节课的要点,同时也不断提升了学生们的探索欲望,起到了“一石二鸟”之效。

当然,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就能自己从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可在老师的帮助下使问题得以解决,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更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有疑则问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求疑信息的交流。

三、课中布疑,提高求疑水平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得知,为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们的求知欲,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故意布置一些“陷阱”,设置一些疑问,从而在老师特意的引导下逼学生们就犯。

比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平移距离”时,便可创设情境设疑,在湖面上行驶着一条小船,船头停着一只红鸟(显示一个点和红鸟),船尾有停着一只绿鸟(显示一个点和绿鸟),开动小船(课件演示小船移动),当船停下来时,让学生质疑:究竟哪只鸟经过的距离长一点?学生讨论并反馈理解了:“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船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避免了“平移前找一个点,平移后找到另一个点”的错误。这样,从有疑到无疑,学生在主动、积极地质疑的同时,也理解了新知。

针对学生对新知有所掌握和理解并竞相“试一试”的心理,还可设计一些趣味性、多样化的基本题满足学生的求疑欲望。在训练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常见常新的变化中激发求疑的情感,发现解疑的规律,随时及时解决疑问,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以至达到深化求疑成果的目的。

四、课后拓疑,提升质疑能力

课后制订出适应学生实际特点的训练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求疑的途径,又补充了不少课题中所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课后的疑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组合、联想后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如:学了“找规律”这一课后,学生问:自然界为什么有春、夏、秋、冬这样的规律?……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查找资料进行解疑。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更将学生好问好学、探索求知的行为引向社会、家庭、课外书籍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促进了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发展。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求疑的途径,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导”的活动紧紧地寓于“疑”的教学之中,并让学生从“无疑”中“存疑”,再从“存疑”中“释疑”,这样才能在“疑”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谭保斌.小学班主任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启发质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启发式教学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和创新教育的需要,因此受到了教育界,特别是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以及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文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如何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

一、启发式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基本含义

1.启发式教学的概念与特征

启发式教学,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的特征有二: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教学内容,做到难易适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二是教学互动的民主性,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性。要求师生在教学中应当相互尊敬、相互信任,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有勇气针对学习过程中未知、不理解甚至教学内容中的谬误提出质疑,这样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灌输填鸭式教学”和“机械学习”而言的。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其实质在于内在的或自我驱动的自主选择学习,自主参与学习,通常表现为“我要学、我愿学、我乐学”等良好的心态。

二、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影响因素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而是主动探求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探明数学学习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数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认识数学能力的形成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学习数学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如果一些狭隘的认识左右了学生内在的认识和情感的话,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就会存在严重问题。

2.接受数学信息的能力

数学中常见的文字、符号、图像(形)等3种表达语言,由于不同形式的表达语言所导致的接受方式的差异,不同学生所接受的信息量及理解程度会因人而异。

3.分析理解能力

分析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学习的核心。分析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角度问题,但主要看是不是自主选择分析的角度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数学本身是从量和形的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数学概念、命题,及各种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认识其内涵和本质。

4.反思能力

学生是否对数学感兴趣,是否喜爱数学,是否对数学学习持有正确的态度,是否乐意克服困难去解决数学难题,这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中情感体验、倾向性特征、行为表现的自我反思,自觉反思不仅成为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优化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1.构建启发式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构造一个简单的情境,而后教师对问题换个提法,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索。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纷纷调动起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法,面对这些,教师不应该去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比较分析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通过从提出问题到解决的过程,进行加深理解,并适时总结解决方法。这样,把探索问题的主动权推向学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优秀的教师善于培养学生潜在的动机,使学生因解决某个题目或问题而感到愉快,从而对于这类问题及衍生的问题更加发生兴趣。以讲授法为例,教师在讲授时要讲得生动有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所讲授的内容要难易适度,使学生能够接受,使他们的学习从死记硬背变成富有意义的学习,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他们的智力。在讲述时,教师可以在讲授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师的讲课思维之中,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师生间的共同活动。

3.以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先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门的训练可使学生从中逐渐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逐步提高观察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供观察素材,用启发性谈话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维、去发现,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观察的好习惯。

4.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思想性、系统性及启发性的结合,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听课、如何思考、如何记笔记。起初,教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指明哪些是重要部分,并写在黑板上。以后,教师就让学生独立记笔记,在听讲后,把要点追忆在笔记本上。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或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就笔记的不同记录方法进行交流,以此提高学生互相学习的兴趣,形成“比、学、赶、追”的学习氛围。

5.提高自身的知识及业务水平,灵活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首先,是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弘扬勇于探索和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明确并坚持数学的素质教育方向。其次,应该在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下工夫,切实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在推行启发式教学中,由于教学形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灵活,使得学生思维更为开阔、灵活,想象力也就更丰富,学习过程中会常常提出许多“不合常理”的问题来。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精心备课,并设计教案,充分估计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接受知识的“内因”,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外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师这个“外因”通过科学的途径,让学生这个“内因”发生转变。从而,在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数学思想,树立了科学的数学观。

参考文献:

[1]李田秀.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认识[J].科教文汇,2008,(9):73.

[2]岳桂杰.启发式教学在机械类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

[3]李华.启发式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培养工科人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7(9):115-117.

篇5:启发质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激发识字兴趣;自主识字能力

G623.2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识字教学是重要的组成内容,而针对注意力难以集中、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全面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才能保证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也才能促进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提升。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只是单纯强迫小学生进行识字训练,必然扼殺其学习热情,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持久性。因此,教师要确保识字教学课堂上教学方式运用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兴趣。

一、引导学生生活中自主识字

小学生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关注点往往局限于日常生活中,而小学语文识字训练的外延就应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此外,生活中还蕴含了较多的语文教育,教师注重生活化教学本身就是开发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1]。具体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将识字要求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拉近识字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比如在教室后面的板报或是校园的一些告示牌中,有标语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常常引导学生参观校园板报,并进行识字训练。而教室背后的板报则可以要求学生自行组织板报设计比赛,或是制作各种识字卡,将学习用品类、植物类、动物类等字卡图片来进行识别并将其与对应的字串联,为学生识字加深印象,提高识字效率。或是在语文识字课堂上开展如“识字大王”的竞技性比赛,以增强竞争性来推动学生形成自主识字的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识字学习氛围

在小学语文识字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积极创建良好的识字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以高效率进行识字学习训练,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识字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在宽松学习下的训练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一种特殊的快乐,有助于摆脱过去传统的压迫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识别意愿[2]。比如在进行“请、清、晴、睛”几个字的识别学习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的互换,并强化引导,督促竞争:“同学们是怎么样记住这些字的?让老师看看谁识字记忆的方法最简单。”于是学生便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水清就是清,言情就是请,目青就是睛,日青就是晴”,也有学生会反驳“清本身就是对水纯净透明的表现,因此这个字是水字旁;因为是礼貌用语,所以请是言字旁;眼睛的睛就是跟眼睛相关,因此是目字旁;天晴有太阳,因此是日字旁。”在教师可以营造的识字学习氛围中,学生经过深入讨论,研究各自识字的方法,自我补充,互相学习,更有助于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同时极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识字学习效率,逐渐培养其识字能力。

三、通过游戏展开识字教学

小学生普遍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且正处于热爱游戏的成长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师应该积极在课堂上引入识字游戏来展开识字教学,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及识字自主性。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念儿歌或是各种游戏的形式,转变枯燥无味的单一式传统识字教学形式,活跃思维,提高识字效率。笔者常用的识字游戏主要有以下几种:(1)猜谜语。这种游戏形式深受学生喜爱,比如七人头上长了草,对应的字是“花”,采用字形的拆分形式让学生了解生字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自主识别生字的能力,明白组成字的用意;(2)采蘑菇。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片广阔的蘑菇地,将制作的生字卡片以蘑菇的外形贴在黑板上,教师每读到一个生字,就由学生将其找出,采摘,识字准确的学生都将拿到对应生字的蘑菇卡,而最后拿到蘑菇卡并且再次准确读写出生字的学生比较谁拿到的蘑菇卡多,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3)编歌谣。很多小学生都喜欢音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爱好激发学生生字学习的兴趣,比如学习“碧”字时,教师就可以改编为“王姑娘,白姑娘,坐在石头上看海洋”。(4)找朋友。这一游戏是对识字要求的深化,教师要将稍微复杂的字拆分偏旁部首,并以卡片的形式发放到各个同学手中,最后以组合式的形式展现合二为一的生字。

四、引导学生探究识字规律

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自主识字能力,就应掌握各个生字中的规律。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组合成了汉字,在汉字的组成历程中,都具备了明显的可循规律,只有将构成汉字的规律掌握牢固,才能形成自我认字的方法[3]。比如“山”字这种象形字文字,教师则可以找寻一张与“山”字相像的山岭图片,以图片和字形紧密相联,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高效进行记忆与识别。再比如“休”字这种会意字,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在走路的人,走累了就倚靠在树下休息。或是找出“捉、抓、打”等,这些字都需要用到手,所以是提手旁;如“荷、莲、蓬”这些字都与花草有关,所以是草字头;再如“江、河、湖、海”这些字都与水有关,因此是三点水。中国的文字尽管博大精深,但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规律来展开课堂的识字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记忆规律、利用规律,从而激发汉字规律的探索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五、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与深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课堂上的引导自主识字、探究识字规律、营造良好氛围、展开识字游戏成为了当下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也为小学语文识字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众所周知,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今后语文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艳.激发识字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J].教育观察,2016,5(06):98-99.

[2]时正勤.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12(11):192-193.

篇6:启发质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自主学习 问题意识 方法 训练思维 习惯

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自我质疑变“他问”为“自问”,既完善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由被动转入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扫除障碍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启而不发,读书无问,究其根源:一是从古到今,多为师问,少有生问;二是学生谨慎,不会思考,思想保守;三是有问不敢问,不愿问,怕教师责怪、同学耻笑;四是图省事,怕麻烦,只想知道结论,不想问思路,无追根溯源之意。总之,心理障碍重重,难于质疑发问。因此,要不断扫除障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勇气,养成思考问题的品质。首先,让学生意识到自我质疑是学得聪慧,学到聪慧的关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问的有所获得,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个性得到尊重,敢发问、愿质疑。如在学习“解放生产力”内容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叫解放生产力?”我说“查查字典,看看什么是解放。”解放就是解除束缚,得到发展和自由。接着,我们又探讨了如何才能解放生产力的束缚,得到自由和发展。从生产关系、生产力要素进行分析,让学生问有所获,疑有所思,久而久之达到善思善问的目的。再次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质疑求知,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都要评选最有价值问题、最有创意问题,产生你思我想、望文生疑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掌握自我质疑的方法

(一)从课文内容着手,掌握具体的质疑方法,即从课文中标题、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提出质疑

首先,从标题切入质疑,就是从课题、节题、框题切入,将课题、节题、框题加上“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怎样、什么是、有哪些”等疑问代词,变陈述句为疑问句,问题就产生了。这样质疑有很强的方向性、目的性,能很快抓住学习目标。例如,九年级教材“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的课题,只需加问一个“二者有哪些联系”,问题应运而生。

其次,对事例质疑,让学生从教材上列举的(正或反)事例入手,思考这件事说明什么?然后联想我们本地有无类似的事例。学习九年级教材时,在我的角色、我的责任一目中,有的学生提出,人要坚持原则,要有自己的处理问题的原则,不能因事而变、因人而变。我通过让大家讨论,人应该坚持原则,但人是社会中的人,要存在于社会关系中,有自己的社会角色,作为学生和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角色就不一样,对应的责任就不一样。对待父母、教师就要尊敬,但对父母还要孝敬等。

再次,对基本概念质疑。一是从概念的内容入手。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所有权和财产占有权、使用权等,将相近和易混的概念做比较进行质疑。

此外对基本原理和观点质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化的问题,提醒学生这一理论的由来等。

(二)教给学生联系实际质疑

这是最根本的质疑方法。只有联系实际质疑,才能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成为“显微镜”和“望远镜”,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也才能为他们将来的发展以及进一步丰富理论知识提供可能性。可以让学生这样质疑:这个观点、原理的事实依据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表现?它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违背了这一原理?如果违背了这一理论会导致什么后果?我们应当怎样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理论有比较深刻地理解,特别后者能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导行的作用。例如,九年级教材关于保护环境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环境问题的含义是什么?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各是什么?假如你是某地的负责人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作为初中生又怎样保护盒改善环境?教师起个头,学生举一反三,思维越来越活跃。对理论知识也会产生较浓的兴趣,达到活学活用,自学自用的目的。这比得到一个静态的知识结构要有意义的多。

(三)通过时事、自读政治类课外读物质疑

如学生通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提出为什么我国既要依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从而印证了道德与法律的相辅相成关系,印证了依法治国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注重自我质疑思维训练,促进质疑习惯的养成

学生独立思考、质疑的习惯,贯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中,是在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得到实现的。

(一)领悟教材内涵,引发质疑思维

教材是学生学的根本,也是训练学生质疑思维的依托。如谈到“一个中心”,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领悟到我们的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制定的,有着牢固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二)通过对比、讨论等方式找差别,寻根源

例如,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通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它与我们的基本国情有没有联系呢,联系是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所问问题的缘由,找出三者的联系。

此外,训练学生自我质疑思维,还要注意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即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的习惯。

总之,自我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推动了认知的发展,学生主体作用显著增强,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也更自尊自信,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李吉林.李吉林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于漪.如何提高教学艺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赵建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刍议[J].河北教育,2010(10).

[6]申克有.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J].四川教育,2009(10).

[7]宋连琳.把最大的兴趣内化成自己学习的动力[J].上海教育,2008(5).

篇7:启发质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素养;自主学习;数学建模;大学生

一、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能够独立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毕业后,只局限于大学学过的各种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学习与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满足工作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将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品质有机结合的整体,数学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同时实际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解决,这就将数学和实践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在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数学素养已经融入到生活的各个部分,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一个人如果数学素养不高,就很难有创造能力、思维视野也不会很宽。因此,加强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三、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1、培养综合性能力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农业、医学、地质、经济、政治、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将应用到数学的各个分支,如概率论、数理统计、微分方程、运筹学、组线性代数、组合数学、时间序列分析、积分变换等等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可以有效的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加工,体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开发性能力

学生平时学习大学数学课程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学习具体的内容,应用具体的方法,被动的接受知识,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厌恶。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无论是在数学思维方面还是在组织教学形式上,不受时间、空间及人员的约束,学生可以尽其所能,提高创新意识。

3、培养自主性能力

通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数内容源于生活而高于单一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甚至要深入行业内部,了解具体情况和原理,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性的考验,为后续学习和深造奠定基础。

4、培养应用性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和逻辑性,他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而数学建模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也解决了实际问题,充分地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5、培养协作性能力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以组为单位,通过组员之间的选题、讨论、辩论,最后形成报告,在此过程中,需要组员之间的思想一致,避免选题出现纷争;分工明确,依据组员特长进行分工,避免在规定时间内重复工作;交流顺畅,避免其中一人的思想其他人无法用数学语言或程序描述出来。

四、小结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高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数学教育工作者齐心合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入数学文化、数学史等方面的教学,也可以采取课堂讨论、自主探索、分组报告、数学实验、合作交流等有意识地将课堂和教学融入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续专业学习和再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工作需要,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陈六新,张伟.基于数学建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06):86-88.

[2]杨冬,张立新,贾文敬.数学素质与应用型人才[J].大学数学,2006,4(8).

[3]马仲岭.本科教育应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4:90-91.

[4]黎丽梅.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与数学素养的培养[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7(2):91-94.

[5]张素红.让数学教育因自主学习而更加精彩[J].教学研究动态,2015,8:148.

[6] 赵艳敏,樊明智.改进高等数学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J].教育与职业,2013,33.

[7]杜其奎,宁连华,周兴和.浅谈数学与数学素质[J].中国大学教学,201l(5).

[8]施宁清等.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职数学的实验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116-118.

[9]张敬,田巍.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11(5).

[10]朱长江.谈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11]付柳林.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2):91-104.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学复习资料下一篇:房地产公司市场部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