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22-09-10

小学语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如何回答问题, 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见, 让学生学会质疑, 自主地质疑, 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为此, 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 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 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态度要和蔼, 语气要亲切, 充分尊重学生, 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 不懂就问, 敢于对老师质疑, 对学生质疑, 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 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问, 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 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果错了, 不指责, 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对了, 问得好, 要给予肯定、鼓励表扬。其中, 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 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 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 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 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 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 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学生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 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 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 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 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 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 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 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 愿意去问。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 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 敢于质疑。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预习中质疑。教学课文之前, 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 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从课题上质疑。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 是文章的眼睛, 思维的窗口, 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 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这样, 既理解了课题, 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 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出示课题《狼牙山五壮士》后, 学生质疑:为什么称他们是五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 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铺垫。

3、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 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 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解答了这一疑问,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 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从阅读理解中质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 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 句子或段落质疑,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 学生读书必疑, 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 “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 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 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 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 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 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 探究的兴趣高涨, 积极思考讨论, 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5、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 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 找出矛盾的地方, 从此处质疑, 从而悟出道理, 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 可见, 这封信是写给颜黎民的。在结尾, 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 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中心,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6、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 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 辨明语气, 理解课文内容。所以, 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小镇的早晨》一课, 学生质疑:笼子里的鸡鸭时而伸长脖子叫着, 时而望着来往的行人……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起到什么作用?如《匆匆》中“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作者为什么用了两个类似的疑问句?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连用了5个问句有什么作用?“但不能‘平’的, 这‘平’到底指什么?”经过反复朗读, 联系上下文知道这是作者在问自己为何浪费时间。从“在默默里算着, 八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去,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 有没有影子。”这一切可看出作者在扪心自问。

7、从写作手法上质疑。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给予是快乐的》一课, 初读后学生发现, 两段对话之间为什么插入一大段心理描写的句子?通过阅读理解知道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者故意制造悬念让读者激起阅读的兴趣。这样, 学生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对话方法。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要创设质疑氛围, 让学生敢问、善问。

上一篇:浅析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演变下一篇:关于包头市部分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