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质疑能力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在详细了解和调查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并总结凝炼了双螺旋耦合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生质疑能力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质疑能力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现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岗证赛”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优化专业课程,加大课外见习和顶岗实习力度;完善“1+X”证书制度和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学生职业关键能力   职业精神   旅游管理专业

一、研究现状

(一)职业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D·梅腾斯(Mertens)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命题》论文中提出的。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及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专业中,实现自由转化并适应职业的超强的职业能力;涵盖专业能力、自我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关键能力概念提出后,在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反响巨大,无论是政府还是职业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均充分认识到重要意义,为了把这一概念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许多研究者和实践人士均提出了如何发展关键能力是关键能力研究的主要方面。从目前的研究材料来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研究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以从事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者为主,另一类研究侧重对实践者和有关机构培养关键能力的具体做法进行系统总结,以理论研究者居多。

总体来说,从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对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键能力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對关键能力的培养无所适从;关键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的质疑。关键能力倡导者的教学法前提是以学生的自我控制学习和自己管理为主,教师只起到主持人的作用时,关键能力和职业行为能力便能得到强化,但这在实践中很难实现。对于何种或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最有效,目前的探讨也是比较少的。

(二)职业精神

教育部在《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大量培养具有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包括职业意志、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并积极倡导的,能体现职业特征的精神风貌的总和。其中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敬业乐群”。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目前的研究多着重于职业精神教育的内涵,提出对策,并没有具体结合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把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中,仅从理论上提出培养职业精神的意义。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关键能力培养而职业精神培养意识有待强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旅游业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身心素质、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现代旅游管理与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决策能力,具有从事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点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酒店服务和管理等职业岗位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产学研结合,开创新路;工学结合。从培养模式和目标来看,该专业的培养重心是职业的专业技能,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有所体现,但不是培养目标和模式的重点。通过增加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学生与岗位的密切对接,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率,但忽视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领先,但是仅仅局限于该专业,旅游业具有脆弱性,一旦大体经济方向改变,学生就面临失业的可能。学生并未掌握职业的迁移能力,会再次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服务技能,更多的是职业素质。因此,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必须在培养目标和模式中占主导地位。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对职业精神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想是以“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开发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分成岗位基础能力训练、岗位核心能力训练和岗位拓展技能三个模块。课程开发的特点有课程设置理念是校企融合、服务地方、能力导向、学生为本;打好扎实的旅游行业从业基础即加强旅游课程的教学建设,基础课程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旅游行业从业能力;扩大就业门路即设置酒店管理和会展服务模块,作为本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核心课程分为旅游管理知识和实践课程,即根据“工学交融,全真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岗位群要求,围绕能力主线构建课程体系。由此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能力为导向,专业能力中凸显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职业精神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在教材上,暂时没有形成针对职业精神培养的教材体系;在教师备课中,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和态度,其中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中部分课程会提及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蜻蜓点水式提起职业精神的培养,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三)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融合度不强

综合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有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拓展选修课程,大部分课程以培养专业能力为主,极少融合职业精神的培养。从毕业学分的要求上看,基本素质方面的学分极少,既没有设置与职业精神直接相关的主体课程,又没有在考核专业能力中注重职业精神的考核。一方面,由于职业精神没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导致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脱节,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课时有限,导致融合职业精神的课时不足,或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少,充分认识职业关键能力中蕴含的职业精神的难度大,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时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三、构建“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培养职业学生关键能力与职业精神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关键

1.教材既要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又要突出职业关键能力和精神。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专业技能凸显职业关键能力,凝练该专业需要塑造的职业精神。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有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选修课程,涉及的专业主干教材对应的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如表1,不同的专业教材体现的职业关键能力不同,整体上具备共同点,在专业上要体现的职业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在教材设计中应设计相对应的模块体现职业关键力的培养,在所有专业课学习中都要体现职业精神,以此方式强化学生认识和培养职业精神,更完整地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主干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混合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对于特定的一门专业课程运用的教学方法只有一种或两种,例如在“导游实务”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法一般是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无法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更不能突出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因此,专业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身边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或混合式教学法实现教学目标。“导游实务”课程中的接团服务可以运用讲授法、情景模拟法、混合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实现学生对接团服务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保持好奇心与激情的职业精神;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接团服务的具体流程,发现接团服务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混合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看线上导游先进人物事迹和导游大赛视频,充分了解接团服务要具备与人沟通协作及应变能力,塑造爱岗敬业和责任担当的职业精神。

3.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评价一般以60%的专业技能考核加上40%的理论考试为主,较为注重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占的比例小。因此,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的主体应落实校内教师、学生和见习岗位的外聘教师,评价既要体现职业关键能力更要结合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意志、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

(二)课外见习和顶岗实习培养关键能力的同时塑造职业精神

1.校行企合作保障课外见习与顶岗实习实施路径。

学校应充分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充分保障学生课外见习与顶岗实习的实施。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与当地旅游协会密切联系,当旅游协会开展行业相关活动人手不够时,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去旅游协会做志愿者,协助工作的开展;旅游协会定期举办的行业交流共享会也可以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学习平台,达到合作共赢、共同成长的目的。学校与行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行业理解并感受行业成员的共同职业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站在行业的角度强化职业关键能力。校企合作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化,学校与企业利益暂未达成一致,造成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或见习后并没有真正留在该企业或者从事该专业的职业岗位。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到酒店见习或顶岗实习的学生,最后并没有真正计划从事酒店行业或具备充足的跨行能力。究其原因是在学生见习或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只注重培养职业专业能力,学生更多的是做机械化的工作,并没有受到职业精神教育的熏陶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见习或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校企应该强强联合,在每一个环节切实保障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2.工学交融,全真实训实现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同步。

“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产学合作教育的载体,通过与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旅游企业岗位具体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全程实行工学交融。各学年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教学任务后,打破学期界限,充分利用暑假,第一学年旅游旺季安排学生进行认知实习,了解和体验各岗位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态度。第二学年实践教学时间内注重学生校内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同时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协作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第三学年实践教学时间内完成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训练,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三)“1+X”证书是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級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下,积极引导学生顺利获取毕业证的同时,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有导游资格证书,目前还较为单一。作为旅游业的四大主体即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旅行社,面对日新月异的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它们应该联合行业培训机构制定出对应的“X”证书,学生在就业时必须拿到相应的“X“证书,即获取行业的准入证。“X”证书的考核充分融合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成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四)职业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催化剂

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更好地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大赛设计既要符合行业技能标准,又要贴近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展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导游服务大赛为例,大赛内容分为导游知识考核、导游实践能力考核和导游才艺表演展示三个部分。要求参赛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得体的职业仪态和良好的讲解风范;较高的心理素质和较好的才艺功底。通过备赛和参赛,形成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能力,具备竞赛的要求,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催化剂,不仅促推了职业关键能力的不断强化,而且培养了职业精神,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四、结语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加强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将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精神同步纳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积极构建“课岗证赛”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保障见习和顶岗实习质量;完善“1+X”证书考评制度和重视参与并组织相关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这些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精神,真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雪莲.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02):176.

[2]崔景贵,陈璇.职校生职业精神培育:一种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67.

[3]何冬妮.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7.

[4]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75.

[5]卢志海.技能大赛引领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OBE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6):20.

基金来源: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6]152号162201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

作者:陈昊华 肖华凤

学生质疑能力管理论文 篇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双螺旋耦合模式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在详细了解和调查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并总结凝炼了双螺旋耦合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双螺旋; 创新 ;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方式

为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为例,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在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调查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个别访问:与部分学生谈心,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性倾向、参与创新实践的经历、实际动手能力等。(2)座谈会:组织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代表15名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对开展创新性教育与活动的意见与建议,听取学生对学校在教育教学、实验实习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3)问卷调查:制定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调查问卷》,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4)文献调查:从中国知网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从學校图书馆借阅了相关学术著作,拓宽了研究的视野,找准了研究的方向。

(二)调查情况分析

在比较充分的实证调查与文献检索的基础上,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为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从结果看:目前大学生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到位,但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上比较重视,但实际工作中制约性因素不少,尤其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有待更加规范和长效。

1.大学生对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比较到位

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渴望和大学教育的三重作用下,大学生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很清醒的认识,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创造力是每位学生都应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3]。在此次调查中,80%以上的学生认同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能力之一,创新能力与学习成绩同样重要。

2.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不高

虽然学生认识到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意愿和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倾向,但在具体学习与实践中做得不尽如人意。目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缺乏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动力,在遇到问题时更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在调查了解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不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主动参与的人数很少,而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种竞赛的人数更少,如表1-4所示。

3.学生在创新型实践活动中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在调查了解中发现,学生普遍希望在创新实践中能够得到老师的的全程指导。学生对学校目前开展的创新能力相关培训与活动不太满意,创新教育与培训的深度、广度均未达到学生的期望值。学校开展此类教育和活动的组织者一般是辅导员老师,专业课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多为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实践经验同样不足。然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大助力来自于教师,高校要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拥有一支素质高、创新意识浓烈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学生创新活动的榜样与引路者,在学生创新潜能激发与保护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每一环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参与。

同时,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尽快提升。在谈及科技创新类活动过完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认为缺乏指导教师有效的指导。课堂教学、科研创新、对外技术服务等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地位,教师的创新思想是引燃学生创新思想的火种;教师的科研创新思路与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教材;教师的创新素养是学生学习与追求的方向与目标。中国目前在岗授课的高校教师基本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后经过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所培养出的,往往是门对门进入大学课堂,虽然学历层次、学术水平较高,符合国家对高校人才的基本要求,但实践经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缺少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和质疑问题的精神。一些教师安于高校相对封闭、安逸的环境,创新的主动性不足,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成长。

4.学校实验技术设备和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陈旧,成为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新思维层出不穷,掌握主动权才能在创新的竞争中占得主动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先进的教学设施、科研仪器、实验设备以及完善的管理、不懈追求更高更新的创新理念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的反映。目前,大多数地方院校由于长期投入严重不足而缺乏先进的试验仪器、教学设施。在高喊“与市场接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口号下,实行传统的以书本教育为主的应试教育,由于设备不足、场地狭小,只能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很多好的教学实践无法推行。

5.培养体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调查中在问到“大学生要创新,最缺乏的是什么?”时,学生认为首先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其次是“实用的专业指导”,然后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最后才涉及到“物质层面的支持”。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目前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虽然有所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与学生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在问到“培养创新性人才,学校在教学方面需要做的”问题时,学生选择的前三项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思维;改革考试方法,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多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其他方面,如:提供更多的实验条件和共享资源;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了解从事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参加科技创新类实践活动时能及时得到学校的帮助;提供专门的科技创新活动场地等也是学生所期待的。在问到“如何营造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氛围”时,学生认为:应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入校园办讲座,举办全校范围内的大型综合科技创新类竞赛、大学生科技成果展、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同时也希望校内知名学者与学生多交流,举办诸如试验设计、文献检索、发表论文等实用性技能培训,组织获得科技创新成果的同学参加经验交流会。

通过调查可看出,高校目前的激励评价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氛围的营造。创新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创新教学成果的衡量方式不合理,挫伤了教师从事创新教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创新性元素得不到充分体现,德、智、体全面评价中更看重品德修养、学习成绩(包括体育成绩),导致创新性成果参与人数少,学生积极性不高,加分因素少。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之双螺旋耦合模式

基于调查与分析得出: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思维匮乏、创新实践参与少。因此,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应从以上方面入手,重点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创新双螺旋理论是基于生物DNA螺旋琏的结构衍生而来,指技术创新中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双螺旋结构”[4]。将该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培养模式——双螺旋耦合式。该模式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注重学生创新实践的锻炼。

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要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学习借鉴国外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启发培育创新思想;通过改革学业考核方法加大考核創新思维的比重;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新技术新产品展览、高新技术企业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组织学生创新团队,培养学生创新团队协作精神;通过举办高水平高层次学术讲座和科普展览,营造深厚的创新氛围。

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努力改变目前学生以课本为主的学习现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和针对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利用假期参加一些相关企业的生产、科研实践,并通过对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将创新思维培养与创新实践培养有机地耦合,在创新思维培育过程中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在创新实践中激发新的创新灵感,在螺旋式培育过程中两种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从而完成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图1)。

图1双螺旋耦合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模式

三、双螺旋耦合模式中各方主体的责任与任务

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双螺旋耦合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并达到预期教育目的需要多方协调。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到学校教育培养机制的改革,再到如何激发教师、学生参与创新培养的积极性,建立固定的创新实践平台从而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岗位,均需要各方主体的主动参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1.学校处于主导地位。不论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创新实践的锻炼,都需要学校与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相适应,与家长对学生成人成才的迫切心情相适应,与学生的实际成长需要相适应。学校应主动做出变革,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融入整个教学体系,融入学生评价体系和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学校需要做出的改变很多,如:制定教学改革方案,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尽快实现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成为实验室的主人,而不再是将一些珍贵的实验设备束之高阁;举办全体学生可参与的有关创新思维开发、创新实践锻炼的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竞赛等;建立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用人单位相互协调机制,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方便;丰富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国内外知名学者,切身感受大家风范,接受前沿学术成就熏陶,培育学术修养。

2.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应处于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地位。虽然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但多数在校学生充满朝气、富于探索精神、协作意识较强、敢于承担责任,创新潜力巨大。实际上,学生缺少的是创新的平台、创新的机遇、创新的实践,一旦学校、社会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机遇,他们定能迸发出创新的智慧火花。因此,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认识到创新是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主动培育自己的创新元素,挖掘创新潜质,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

3.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是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改革、培养方向的具体执行者,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离不开教师的理论指导;创新实践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指导;与社会的无缝对接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兴趣;需要教师主动与市场接触,成为双师型教师,引领学生主动与市场对接,按照市场要求塑造、锤炼自己;需要教师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吸引学生参加,让学生在研究工作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4.企业要成为学生锻炼创新能力的助力者。目前,作为吸引大学毕业生的主体——企业,游离于大学教育之外,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教育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企业一方面不关心学校具体的运行,不关心教育具体行为的进行;另一方面又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太差、知识掌握不牢,需要企业花费很长时间去再培养。其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企业也应主动参与,不要只当旁观者、裁判者,而应当教练员。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主动走入校园、登上讲台,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引领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培育创新思维的紧迫性。企业应主动吸纳学生实习,改变以往“只能看、不能动”的走马观花式实习,而是把学生作为自己正式员工的一员,对其做到真要求、真进步。

参考文献:

[1]邱东等,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38-241.

[2]曾琦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4):36-37.

[3]王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77-80.

[4]冯律,基于创新双螺旋理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45-48.

作者:张文海

学生质疑能力管理论文 篇3:

提升省内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对策

(本文为2013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特点研究》的研究成果。)

【文章摘要】

民族地区高职教育高职学生中少数民族比例50%以上。基于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研究和构建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方案,剖析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要点,旨在为贵州省内高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学习能力;高职学生;培养方案

1 学习能力

1.1 学习能力的定义

学习能指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决定着学习的效率。学习能力一般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提高学习能力,应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激发认识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内在诱因,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学会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所谓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可理解为获取知识、提升职业技术的能力;高职教育要强化学生学习意识,让学生做到想学、真学、能学;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切实做到会学、学好;重视知识的更新和强化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走专业技术知识应用创新的成才之路;注重强化继续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地增长知识与技能,创新地开展个人的学习活动。

1.2 提高学习能力的意义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在于技术的运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重要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用中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解决问题的效率高,工作效率高;提高学习能力可提高工作质量,可将工作成本降到到最低。

1.3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高职学生要具备读有字之书的能力,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本上记载着人类丰富的历史经验,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要在阅读有字之书的过程中,了解其内涵,把握其真谛、精髓、实质,这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要具备读无字之书的能力,要自觉地向实践学习,自觉了解实践,尊重实践,总结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要自觉地学习他人的经验;要善于理论创新,运用所学知识不是照抄照搬,须灵活运用,并从中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形成新的理论,从而不断使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和升华。

2 贵州省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2.1 思想政治特点

长期以来,通过贵州省思政教育教学长期不懈的改革和努力,高职毕业生总体素质较好,普遍具有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可塑性强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部分高职学生中还存在一些消极思想。具体表现在:对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表现方式还缺乏正确的理解,只局限在相对肤浅的水平;由于受到现实社会中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和侵蚀,部分学生信奉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还没能真正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仰。

2.2 学习特点

2.2.1 绝大部分高职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近些年大学的扩招,高职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大多数高职学生自小学、初中、或高中时起就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如高职院校学生课堂学习和实操练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懒性很强,当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认真时,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表现认真,当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松懈时,学生的学习表现松散。许多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能定位在个人能力的培养上,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这些高职学生采取的是以考试及格为简单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少数高职学生存有放弃学习的消极表现。如上课时玩手机、打瞌睡、听音乐、不认真听课和做笔记,这部分学生在放弃个人学习的同时极坏影响学习风气。

2.2.2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方法简单的特点,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自律性差,自学能力不强,缺乏刻苦钻研、深入学习的精神。如大部分高职学生想学习但不知道该怎样学,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学习表现很认真,但学习的效果总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一些高职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已产生较大的兴趣,但由于受基础影响,在高职的学习环节中表现吃力;还有一些高职学生由于在过去的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表现不好,不具备学习毅力,在遇到较难的学习问题时表现放弃。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高职学生旷课率不高但听课率很低,高职学生流失率不高,但专业技能学习合格率不高,说明高职学生存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自律性差、自学能力不强、缺乏刻苦钻研和深入学习的精神等特点。同时说明高职学生是一群想学习的学生;高职学生需要认真负责、专业技术强悍的教学团队;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需要采取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2.2.3 高职学生课堂学习持久力不强,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较弱,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在学习上难于找到学习成就动机,以致课堂纪律较差,对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要求高,对知识性要求相对较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较弱的表现,这些表现一方面由学生的智力决定,而更多的是由于长期接受松散的学习安排,在思维和记忆方面的训练不足造成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达不到专业学习的要求;高职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是在课堂上听不懂课、而听不懂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弱,跟不上课堂的节奏。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表现较差,但在实操训练时表现较积极,这类学生适合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2.3 心理特点

2.3.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很多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不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很多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未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成绩较差,动力不足,失败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不强会使他们的学习低于心理预期,使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2.3.2存有自卑心理。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他们认为低人一等,在父母和他人面前抬不起头,他们经常对自已的能力产生怀疑,缺乏自信,觉得自己的前途无望,从而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

2.3.3较大的心理压力。高职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高职学生的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学习自主性较差的问题,他们在学习和考试方面有较大的压力。在学习压力面前,有些学生自暴自弃;有些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不惜用抄袭的手段。二是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高职学生尤其如此。

3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对策

3.1 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在思维中通过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加工消化,提出新概念、新知识、新见解的技能和本领,这种报能和本领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决策性、综合性、独创性、探究性等特点,创新能力对各类不同的决策都有现实的意义。结合省内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现状,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如下:

3.1.1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思维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才会产生好奇心、萌生求知欲,进而继续探索、不断学习,创造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通过有效的课堂奖励、适当的课外沟通,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受挫能力。引导学生假设想象,鼓励学生发问质疑,肯定学生创造,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1.2 设置合理教学计划,加强项目实操训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高职院校应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调整,精简课程门类,突出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加强基础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训。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计划,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学习基础,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计划应设置创新课程的教学环节,有的放矢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高职院校应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内容项目化,着重学生整体实操训练。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实行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运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车间现场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切实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1.3制定多元化考评机制

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制定新的考评机制,将原有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多元化。在命题方式上,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改变传统的学校教师命题的考核办法,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共同商讨命题,结合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创新试卷。在考试方式上,可针对某些课程进行开卷考试,不制定标准的答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评价方式上,取消百分之百按卷面给成绩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平时表现情况考评。在考试时间上,可适当放宽时间限制,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有关问题做较深入的思考。在考试地点上,以往都是局限在教室,我们可以安排在实训车间、实训室、实训机房等多地,也可与企业共同协商安排考试地点。

3.1.4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高职院校应培养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基本职业情感和职业情操,通过活动激励、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将教师的兴奋点集中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启发和培养上来。贵州省内高职院校的教师有着年龄结构年轻化、知识层次两级化的特点。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实操技能欠缺,中老年教师学历水平较低、思想思维传统,造成总体教师队伍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安排教师进修、支持教师提升学历的方式提高知识结构水平,指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企业顶岗的方式增强实际操作能力,选送教师到高校、科研单位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3.2 加强高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们运用知识、运用思维类型、形式和方法进行思维活动,获取某种思维成果的本领。思维能力包括形式化能力、抽象能力、直观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分析、综合、想象能力、辩证能力等等。其中辩证能力是最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具有整体化、开放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通过训练和培养,形成了相应的思维能力。结合省内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现状,加强高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措施如下:

3.2.1 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应让学生带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去思考,通过对问题分类、发散、联想和收敛性思维活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着重因才施教的教学理论,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环节中应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和特点。如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授课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而是有意创造一些动人的情境和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2.2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自信心。教师要积极和学生沟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不足和存在的困难。生活上,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接受新事物,拓展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善于在学生的学习困难中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职学生不仅仅为了就业而读书,除了就业更多的是如何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高职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业有信心,完成这样的学业同样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准备职业素养。首先,纠正高职学生心理自卑的不足应实施以关爱式教育引导为主,课堂说教为辅的育人策略。其次,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地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心理梳通。

3.2.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高职学生应通过反复的思维训练,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信仰优势下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让高职学生变得思维迷茫,对社会没有信心,以至缺失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引导他们对当今社会存在的现象进行正确的判断,引导学生自强自立,着重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高职学生不能只了解本专业的知识。知识渊博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可提高思维的宽广性和灵活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好的思维需要渊博的知识。及时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前沿,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不仅能加深高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将来的工作大有帮助。

3.3 加强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综合能力,是动手操作、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或制作的能力。它包括若干基本要素:动手操作的愿望和态度;动手操作的知识与技能;发现、规划、解决问题的智力;动手习惯。社会和学习都要求人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的物质财富主要是用劳动人民的双手创造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动手操作,社会生活也要求人有动手能力;学习是一个手脑并用的活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需要有观察、实验、操作的过程,脑的发展和动手关系密切,而且,有些学习任务只能通过动手来完成,比如实验、制作、劳动等。结合省内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现状,加强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措施如下:

3.3.1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练习。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健康地学习和生活是贵州省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动手能力的训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高职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能主动地参加各种实际操作训练。

3.3.2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应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才施教,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例:项目式教学、多元化教学等。这些新兴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现代的高职学生接受,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表达知识能力、表现能力等等

3.3.3改革考核方式促进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把一些实验、实践课程环节的成绩进行独立考核与计算,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考核。在过程考核中实验实训教师应严格把关,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例:金工实习、数控操作、CAD软件的应用实训等,把每次的实习实训划分为若干个环节,对每个学生在每个环节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最后拆算学习的实践课程总成绩。高职院校应采用这样的学习考核制度引导学生对动手能力的重视。

3.3.4 实行“多证制”毕业制。高职院校大多实行“双证制”毕业制度,即:除完成相关的学业外,还必须持有所学专业的相关的技能证才能顺利毕业。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动手能力真正的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大特点,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要求学生持有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能证;持有两个以上的多证考核毕业制度。高职院校应严格按考证制度开展技能鉴定活动,严格考试纪律,提高技能考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4 加强高职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能力是指人们对过去的经验和信息的识记、保持能力和再现能力。识记、保持能力是记忆的前提和关键;再现能力是记忆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检验记忆能力的指标。将收到的信息和材料,一层不变地保留和贮存下来,称为记忆。衡量人的记忆能力好坏主要有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备用性等四个指标。记忆力强大的人其创造性活动也越多,记忆力在各种人才的成长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加记性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省内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加强高职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措施如下:

3.4.1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完整的课堂教学应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与批改作业等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顾新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其他环节,特别是忽视巩固新知识这一环节。从记忆的心理特征来看,巩固知识的过程,是从识记逐步向牢固地保持直至能及时重现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基本知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消化并记忆,忌急于求成,使学生疲惫不堪。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记忆,并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让学生在记住知识中形成成就动机。

3.4.2 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记忆的有效方法。每个人对理解的知识,反映到大脑是富有条理的,易和大脑中已有的经验结成信息链,有助于记忆巩固。而且,经过理解记忆的事物,即或一时忘了,也还可以经过分析回忆出来。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增强记忆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教师在讲课时,应把烦琐的内容条理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逻辑记忆法、选择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改错记忆法、比喻记忆法、口诀记忆方法、谐音记忆法等是提高学生记忆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3.4.3 防止和克服遗忘。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提醒是防止和克服遗忘的最有效方法。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使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不断强化。事实也如此,当大脑识记痕迹尚未消失的时候,趁热打铁,进行复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在复习中,这种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能够引导学习者去探索,去发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大脑的活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讲有趣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比喻、猜谜语、做学习游戏等等,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课堂印象,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新观 主编.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第240页.

[2]萧浩辉 主编.决策科学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1-42页.

[3]孙钱章 主编.实用领导科学大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4]裴娣娜 主编.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

[5]袁世全 主编.公共关系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9月

[6]向洪 编著.人才学辞典.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第448-449页.

【作者简介】

王粟,(1970-),男,汉族,贵州电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机械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高桥金,(1962-),男,侗族,贵州电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

裘敏浩,(1981-),男,汉族,贵州电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方法。

曾德芝,(1986-),女,侗族,贵州电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CAD教学方法。

作者:王粟 高桥金等

上一篇:山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语文学科过程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