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观

2022-09-12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思想来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是对黑格尔国家观的继承与发展,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对国家观做了经典论述。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是以自由意志为基点,阐述了国家是自由意志在伦理中外化的形态。“这种把自己从其自身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就是最高的自由和自己对自己有了确实可靠的知识。”[1]这种自由意志是黑格尔从法哲学角度论述国家的理论起点,因为法哲学是法的理念的展开,而“法的理念就是自由”[2] 理解黑格尔的自由概念才能理解他的国家观。黑格尔的自由非简单的规定性,而是一种总体性的概念,它体现了黑格尔对近代自由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即对自在的自由及自为的自由的超越。黑格尔真正的自由是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的自在自为的自由,从纯无规定性的自由到无数规定性的自由最后又返回自身达到全体的自由性的真正自由。黑格尔的法作为自由意志的定在,应是在抽象法作为自由意志的外在定在和道德作为自由意志内在定在的基础上,最终一并统一于伦理之中,使自由意志发生了外在转化,形成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3] 在黑格尔看来,国家是借助于最高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它直接存在于风俗习惯即整体的社会意识中,而间接地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中。黑格尔以自由意志为基点的作为自由意志在伦理中外化的形态的国家是在绝对精神的逻辑基础上论述的,他以绝对精神为出发点,这一精神从纯无规定性到有规定性再到对有规定性进行扬弃返回到自身成为包含无数规定性的圆满的绝对精神,国家是绝对精神的实现,国家是现实理论的实现,“现实的理念,即精神,把自己分为自己概念的两个理想性的领域,分为国家和市民社会”[4]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理念自身的分离,从属于国家,是国家有限性的领域,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国家代表公共利益,而市民社会代表个人利益,国家代表的公共利益通过对市民社会和个人利益的扬弃达到了包含特殊利益的公共利益。国家通过个人既作为市民又作为公民这一中介实现了由市民社会向国家的过渡。黑格尔运用其哲学的思辨与抽象把资本主义追求的自我利益最大化通过绝对精神的方式扬弃了。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其国家观的本质进行了有力批判,“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5]。《德意志意识形态》彻底超越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抽象,扬弃了黑格尔的国家观,这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国家的前提是现实的,而不再是思辨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6]第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基于现实的基础,指出国家是在市民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现实存在的虚幻共同体,而非黑格尔所指的地上行走的神物,进而明确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非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7],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8],《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此说明了国家是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这里所指的市民社会不是指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构成人类历史的基础和发源地,后称经济基础。马克思认为的国家是立足于阶级社会的国家,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结果。这些充分体现了国家是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由市民社会决定的,而非黑格尔所指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这体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与黑格尔国家观的理论渊源,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扬弃与超越。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包含了国家的产生,国家的发展,以及国家最终消灭的历史发展趋势等内容,这些都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形成的国家观。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的产生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阐述了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不再是以人类思想的思辨为前提,而是以现实的人类历史生活为前提,并且深刻揭示了国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最后立足实践不断超越国家消灭国家从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指出了国家产生的三个前提:物质生活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繁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先指出了“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9] 。这表明没有物质生活生产这一物质前提人类无法生存,国家无法形成。其次,马克思阐明了国家产生的第二个前提是“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0] ,即物质资料再生产。有了物质资料再生产,人类社会才能发展,国家的历史形态才能更替,人类历史才能进步。最后,马克思提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11] 是国家产生的第三个前提,没有繁殖,人类不可能继续发展,国家即使产生也不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在这些前提下生产力、交往形式不断变化,在市民社会作为交往的社会组织基础上形成了国家,国家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的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分工和私有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论述了,在人类历史活动中,分工作为人类进行生产的实践活动,起初只是自然形成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12] 。在生产过程中,“因为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产生了所有制”[13] 。这些论述表明了分工和私有制是在现实的生产和交往中逐渐产生和发展的,随着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14] ,国家是在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分工和私有制下,人分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单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共同利益始终存在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国家则充当了解决矛盾的角色。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分工和私有制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与现代分工和私有制相适应的现代国家,“现代国家由于税收而逐渐被私有者所操纵,由于国债而完全归他们掌握”[15] 。在分工和私有制下,国家成了调节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虚假共同体。国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但是从根本上仍然不能解决这一矛盾。

3、国家最终“消灭”的历史发展趋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不再是永恒不灭的真理,而是虚假的共同体。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家成为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存在利益的尖锐对立,无产阶级虽承担社会负担,但不能享受社会福利,无产阶级由于利益冲突的竞争而无法生存陷入绝境,导致无产阶级“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16] 。国家的本质是虚幻共同体,资产阶级不会实质代表公共利益,只会代表本阶级的利益,所以无产阶级为了争取自身利益实行彻底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共产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在消灭资产阶级的同时也包含着对自身阶级性的否定,当一切阶级都被消灭后,建立在阶级之上的国家也会随之消灭。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才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于国家这一虚假共同体只能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个人不得不生活在异化中,处于被物的社会关系所支配的状态,并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社会的各个人迄今借以表现为一个整体的那种形式即国家处于直接的对立中,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17] 个人只有立足于人类社会实践,推翻国家这一虚假共同体,处于自觉的真正共同体中才能以人类自身能力发展为目的本身,从必然王国真正过渡到自由王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发展最终会以人类本身为目的,国家这一虚假共同体的消失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立足于社会实践,揭示了国家产生、发展以及灭亡的历史趋势,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国家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与发展,具有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职能,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程度并且呈现怎样的形式,最终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统治。人们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国家将从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再到使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国家最后也会消失,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然而现在社会还没发展到高度发达的程度,国家仍然有存在的意义,在维护国家阶级统治职能的同时,应当尽量扩大国家公共服务的职能,从而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四、结语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一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说明了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科学揭示了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国家的发展以及国家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趋势。阐明了人们立足社会实践,进行社会革命,必然消灭国家这一阶级统治的工具,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揭示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所具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及现实主义态度。另一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使我们对国家树立了科学的认识,国家虽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然而现阶段,国家仍然是客观存在,有存在的意义。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不仅具有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阶级职能,而且具有以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及公共管理的职能。所以我们应当立足当下承认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在维护国家阶级统治的同时,尽量扩大国家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向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迈进。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虽然历时已久,但是对于现代国家的建设与治理,以及解决现代国家的现实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摘要:从古希腊的哲学家到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一代又一代的智者对国家理论进行了探索,积累了大量关于国家的理论知识。马克思正是站在古圣先贤的肩膀上,深入研究了他们的思想结晶,特别是对黑格尔的国家观进行了深入批判,提出了具有鲜明理论特质的国家观。本文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观为研究对象,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思想进行了整理,揭示出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科学阐明通过实践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最后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观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发展,启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上一篇:优化数学教学打造人文课堂下一篇:浅谈驻村帮扶工作如何做好扶贫解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