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国家安全教育观后感

2024-05-02

观国家安全教育观后感(通用12篇)

篇1:观国家安全教育观后感

《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电视课堂主要以网络安全教育为主要资料展开。首先,贴近实际的事例、丰富的网络安全知识资料不仅仅让同学们了解到身边的网络安全隐患,更让大家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经过学习,同学们意识到平时必须要注意网络安全,千万不能随意泄露自我的个人信息,同时还要注意甄别网络诈骗。

本次网络直播学习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旨在强化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感和本事,同时营造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的浓厚氛围。

篇2:观国家安全教育观后感

观安全教育观后感1

现在媒体经常会报导一些大大小小的火灾情况,给人们带来悲惨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一幕幕惨状让人触目惊心。

最令我难忘的事是:姨公家因为下面商店老板的儿子在店里玩火,不小心点燃了易燃物品。顿时大火油然而起。当消防队员到来时,店里一片火海。店老板、儿子和妻子,在扑火过程当中,不慎灼伤了手和脸。听说光是小店被烧掉的货物价值超过了40多万元,还不包括我姨公家的经济损失。

在生活中,火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但是人类在享受火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承受着火带来的悲惨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虽然现在的楼房都配齐了消防器材,但是为什么火灾还会频频出现呢?我认为:平安无事的.原因大同小异,导致悲剧的原因各不相同,以家庭火灾为例,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缺少家庭安全自查,如电路是否老化、煤气炉是否漏气等。

2、缺少绘制家庭逃生图,如熟悉社区所有的安全通道。

3、缺少消防安全知识学习,如学习灭火器的使用。

现在我们来学学怎么安全逃离火灾现场,火灾发生应注意的几点:家里发现火情,小火扑灭,大火报警;要第一时间拨打火警电话“119”,说清楚自己家的位置和被火困的人数;在窗口挥动颜色鲜艳的衣服,以引人注意;在夜间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不可躲在床下,实在无处可躲时,可躲在卫生间、可在阳台、窗台等待救援,或找绳索,到下一楼;火灾发生时,要关掉电匝。有事没事我们都要熟悉一下自己的家的周边环境,绘绘消防逃生图。

安全警钟响不停,时时刻刻记心头。

观安全教育观后感2

今天,我和妈妈在炎黄艺术中心,观看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为主题的安全教育影片。

首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片段。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因车祸失去双腿,爷爷想了个办法,把篮球剪开一个洞,放在小女孩腰的下面,因此,她成了“篮球女孩。”由此可见,安全对生命来讲,是多么重要啊!所以,老师教育我们:

在交通安全方面,一、过马路要走天桥、人行道等,不能横穿马路,更不能逆行;二、不能跨越公路上的护栏,不能在公路上追逐打闹和追赶车辆;三、上学、放学路上要戴小黄帽;四、在马路上骑自行车转弯时,要招手示意一下;五、过马路时,先左右看看看清没车是在过;六、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

在候车方面,一、在站台上不要乱跑,更不能到行车道上玩耍;二、要排队按次序上车不能拥挤;三、坐小轿车时,要系好安全带;四、不要向窗外伸头、伸手;五、坐公交车时,要抓紧扶手。

如果有人溺水了,要先大声呼救。如果没有人,可以拿一根长棍子,让他抓住,把他拉上岸,然后做人工呼吸进行抢救。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草率行事!一定要分清情况。水性好,可以下水救人,水性不好,千万不能下水救人,免得自己也遇难。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但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学会自救的`本领。这样,才能具备一名—应有的素质,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观安全教育观后感3

在周末,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那就是让我们观看《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一开始我很不以为然,认为那些灾害根本不可能发生在我的身边。

在今天早上,当我还在睡懒觉的时候,妈妈就把我从梦中扯了出来,让我坐在电视机前等这个节目,当时我很不情愿,但当节目开始的时候,我被深深的触动了。

在节目中,通过案例分析以及专家的讲解,让我了解了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应该怎样自救。比如火灾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迅速找到安全通道,尽量是身体贴近地面;有浓烟时,应用湿物捂住口鼻;若身上着火了应在地上打滚,将火扑灭。在农村,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看。所以许多小伙伴都在没有父母照看的情况下私自结伴去河边游泳。在这时,溺水的情况就常常发生。由于溺水者缺乏自救知识,不知道应该把自己的口鼻露出水面,因此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当溺水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盲目的下水营救,应该呼喊大人相救。

随着节目的深入,也更加让我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如在马路上行走的时候应靠右边行走;在过马路的时候应走人行横道;“红灯停,绿灯行”,“宁让三分,不争一秒”。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安全教育对我们非常重要。通过这次节目,使我们树立了安全意识,了解了很多的安全常识,学会了自我保护,提高了应变能力。这次节目也更加让我明白了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值得珍惜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观安全教育观后感4

前几天我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座》,通过观看这个讲座,让我了解了当灾难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怎样避险、怎么逃生自救等安全问题。虽然灾害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识后,在灾难降临时我们就能有更多获救机会。体来说,通过观看《讲座》我学到了许多有关地震、游泳、火灾还有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及注意事项。比如在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在老师的指挥下跑出教室,或躲在课桌底下。在遇到火灾时要及时拨打110报警,并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口,尽量贴近地面沿着安全路线逃离火灾现场。

逃生时要走楼梯,夏天游泳时必须和大人一起去,要做到“四不要”,不要在游泳池里打闹,且不要成群结队去河里游泳,当其它小朋友溺水时,不要自己下水救助,要呼喊大人或打110报警;在学校要遵守校规校纪,而在上下楼梯时不要拥挤打闹。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要走斑马线,不要在马路上嬉戏打闹玩耍,亦不要横跨护栏,横穿马路,更不能在马路上看书。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贪小便宜,不跟不熟悉的`人走,与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遇到坏人时不要被他或她的言语吓倒,要勇敢地大声呼救,做好自己的人身安全防护。通过观看这个讲座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坦然的去面对那些无情的自然灾害;我懂得了在灾害发生时要先自救,有能力的再去救其它的人这个道理。

篇3:观国家安全教育观后感

据报道2015年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在校人数将近2 000万, 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思想, 这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 注重对学生国家观的培养, 将学生国家观教育融入教学、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文化等全过程, 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着国家观教育理念, 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国家观教育实践经验, 达到既培养人、教育人又塑造人与成就人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国家认同、制度认同的爱国主义情怀

国家观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制度认同观念。学校应通过课程体系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 将宣传“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的国家观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每年在全校范围开展一次“国家意识周”活动, 通过不同方式培养学生爱国家, 爱民族, 灌输“我是中国人”、“我为中国人骄傲”等国家理念;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迎国旗, 唱国歌, 向国旗敬礼;教室都挂有国旗, 每周二周会活动前例行全班起立, 举起右手, 面对国旗宣读誓言;每年国庆期间举行庆典活动, 组织党员学生宣读入党誓词, 向革命先烈敬献鲜花。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旗帜鲜明地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通过组织学生听讲座、知识竞赛、欣赏爱国经典影视和歌曲等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激情;树立国家体制优越性的信念,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三个自信理论融入到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历史的选择, 也是人民的选择, 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规律。

二、强调以“中国梦”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明确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以及价值准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利用图书馆、教学楼、体育馆、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等场所,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学校广播、校园网与校园电视等传播平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事新闻结合, 营造国家认同的良好校风;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 培育和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培育他们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精神家园;利用阅报栏、墙报栏和宣传栏等载体, 粘贴“孝道中华民族的血脉”、“善曲高歌”等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 在学校笃行湖建造中国古典汉白玉游廊, 亭榭楼台, 质朴庄重, 营造出一片流连忘返的美景。

三、强化国家安全观教育, 培养国家安全意识

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国家安全意识与爱国主义的内容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观的理念, 利用每年大一军训的平台, 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观教育, 军训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涉及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 同时, 军事国防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组织学生参观岳麓山抗战忠烈祠、烈士陵园等, 亲身感受抗战先烈“誓死卫国家, 以昭来者;壮气塞天地, 是曰浩然”的英雄壮举;将国家安全观理论知识贯穿到现实事件中, 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如国家公祭日举行公祭活动, 消解学生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判断, 让学生牢记历史, 时刻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安全。

四、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

没有历史记忆便没有历史认同, 在历史比较和中西比较中, 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树立和坚定学生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振兴的理想信念。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了解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寻求民族复兴之路,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才找到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通过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增强民族自信心, 学院创造性地开发了“院长讲坛”公共选修课程, 系统讲解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及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并从世界其他国家对比中, 看到我国的优势和差距, 认识到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 从而增强忧患意识, 树立为建设强大国家的理想信念。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国家观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 将学生国家观教育融入教学、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文化等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核心价值认同以及国家安全观和历史使命感。

篇4: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

欧洲观念中的“国家”实际上仅指国而无家的含义,汉语以国家称国,是中国传统自发衍生的产物。从《尚书》“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说法来看,国家兴起之际,国与家是有等差之分的。由于《礼记》强调家国同构的统治秩序,《尚书》对家的看法已超越了家庭和家政管理的范畴,上升为诸侯国的政治统治形式,这就为国、家并提奠定了基础。是故有“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诸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国家的说法,但并无真正意义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而只有天下观念。

天下观把权威的源泉和中心称为中国,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即是指域内,是九州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卫中国。所以中国之“中”的含义,其一可以解释为向内缩小的聚焦作用,可谓其小无比;其二可以解释为向外扩大的发散效应,亦可谓其大无比。中国古代疆域范围常按聚焦与扩散的规律变化,小到拥有中原地区,大到囊括大半个亚洲。

这种天下观是与历史上华夏文化长期独领风骚相一致的,也与大一统中央王朝重复出现并构成历史主流相一致。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物产丰盈,自给自足,形成了中国人传统而自豪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天朝上国的优越文化心理的长期延续导致封建社会后期中国进入一种自我封闭状态,对当时世界的巨大变动茫然无知,认为自己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视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为蛮夷。

这种天下观反映到民族关系上就是夷夏观,又称为华夏中心主义,是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他们认同的是一个外延可以推及天下的华夏文化共同体及其以此为合法性的世袭君王,他们特别重视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甚至将其看得重于民族实体。是否认同华夏文化,往往是中国人辨别同族与异类、区别文明与野蛮的最根本标志。

夷夏观渊源于传统文化,可追溯到周代封建过程中建立的内外服制,畿内、外服是华夏族政治统治区域,而荒服、要服是较为严格意义上的化外之民——蛮夷戎狄。于是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夷夏之防的种族意识萌发。夷夏观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微和各诸侯国的“尊王攘夷”过程中形成的,汉唐时期逐渐强化。宋明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频繁,夷夏观愈益发达。到封建社会末期,逐渐从民族关系扩展到中外文化关系,从华夏与四夷的关系逐渐扩展到中国(中华民族)与中华四夷之外的民族文化关系。夷作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专称,扩展到中华民族以外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这种夷夏观的扩展反映了中华民族内部关系的某种变化,即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认同,也反映了中外文化冲突的开始,更反映了对西方文化的某种排斥心理。在清代,以前被士大夫称为夷的满洲创建的清朝统治区域,被视为当然之中国。中华、华夏不再是汉族的专称,而是中华民族的代称。西方殖民主义的军事侵略与文化渗透,对于淡化中华民族内部的对立意识起了重要作用。而“夷夏之防”适用范围渐渐转移到中外关系上,视他邦为“未闻礼仪之风”的禽兽之国。

此外,中国长期处于“家天下”的时代,中国入深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熏染,君主专制统治观念根深蒂固,总是把朝廷与国家等同起来。,报效国家即报效朝廷,也习惯了把自己称作臣民或子民,而非国民,因而国人麻木在奴隶般的王朝统治里沉睡不醒,盖数千年来,不闻有国家,但闻有朝廷,每一朝之废兴,而一国之称号即与之共存亡,不晓得国家与国民的关系,以国家为君主一姓之私物,而国民则为君主之奴隶。而且,自古以来,明君和清官一直是中国老百姓顶礼膜拜的偶像,也是他们太平盛世愿望的寄托之所,因而忠君始终是国人最高的道德理想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为不可逾越的伦理天条。可是,当近代史卷翻开的时候,国人已朦胧地意识到要想济世匡时就应该走出王朝政治的梦乡。

鸦片战争中英军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华帝国腐朽的大门,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亦使讲究礼仪道德的天朝失去了往日“协和万邦”、“宾服蛮荒”的威严,打破了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的政治神话,传统的封建文化已无法阻挡西方文化的冲击,夷夏观反映的民族虚骄意识与狭隘的世界方域观在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面前被击得粉碎。面对旷古未有之变局,士大夫中的先知先觉者开始睁眼看世界,开始了中国人在认知上由天下转变为国家的艰苦历程。正如姚莹所说:“四海万国俱在目中,足破数千年茫昧。”魏源对于那种囿于九州但不知“寰瀛之天下”的保守世界观作了批评,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一致,不应该称夷狄,西方国家是比中国更强大的文明国家。这种新的世界观,打破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华夏中心观念,中国人第一次不得不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的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些洋务官僚也认识到,中国已到了落后挨打的地步,必须放弃华夏中心的天朝观念,走向世界。随着国际法传人中国,迫于外交形势的压力,中国人开始接受并运用其核心内容——国家主权平等原则。郑观应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能相统属也”。“夫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他人不得夺。良以性法中绝无可以夺人与甘为人夺之理也,固有均势之法,有互相保护之法。国无大小非法不立。”明确表述了国家主权平等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人开始关注一些外交问题,如关税自主问题。薛福成在谈到中国税则问题时明确提出要关税自主,他说:“万国公法有之曰,凡欲广其贸易,增其年税,或致他国难以自立自主,他国同此原权者,可扼之以自护也。又曰,若于他国之主权、内治有所妨害,则不行。”再如治外法权,曾纪泽指出,列强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乃“系交涉之变例,为欧美两洲各国之所无”,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随着中外交往频繁,晚清人士对国家主权范围的认识越来越广,萌发了近代领海、内河及铁路、电信等主权意识。从他们运用这一原则展开外交斗争来看,他们已初具近代民族意识。

与天朝上国观念破灭和国家主权观念产生相同步,先进的知识分子还把西方的民主观念引入中国。魏源首先对西方民主政治表示向往,他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认为议会制的好处是能集思广益,对国王有监督权,有利于英国政治健康发展。他更推崇美国的民主共和制,认为总统选举既周到又公正。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人受西方民主观念影响,对中国专制政体产生怀疑。随着民族危机加剧和西方影响的深入,早期维新派把关注点置于政治上,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国内政治,所以洋务派的做法是舍本逐末。马建忠认为,西方国家强大的真正原因是实行了人人有自主之权的立宪政体。薛福成也认为西方各国政治,当以议院为最好,中国改革弊政之关键是建立民主议会。郑观应认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多隔阂,志必乖违,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必仍至于不公不法,环起而陵蔑之。故欲藉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每有举措询谋咸同。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朝野上下,同德同心,此所以交际邻邦,有我薄人,无人薄我。人第见其士马之强壮,船炮之坚利,器用之新奇,用以雄视宇内,不知其折冲御侮,和众志以成城,致治固有本也。”早期维新派提倡民主议会制是对中国君主专制的大胆否定,为中国废除专制,建立民主,做了开路先锋的工作。

总之,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国传统天下观被打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来自西方的国家主权平等观念和民主主义观念,这意味着近代国家观念的萌发。

甲午战争后,丧权辱国的现实危难驱动着爱国志士形成近代国家观念。翻开当时的中文报刊,保国、保种、合群等文字赫然醒目。梁启超在《时务报》中断言:“地者积人而成,国者积权而立,故全权之国强,缺权之国殃,无权之国亡”,凸现了民权和主权意识。同时,甲午战败激发了国人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和自救意识,导致国民意识更新,即用近代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取代过去的夷夏观、臣民意识。近代国人认为,只有高举近代意义的民族主义的大旗,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国民,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才能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梁启超曾强调“自主独立之国民,为今世文明之国所最尊重者”,“故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而已”。以上这些新思想初步表征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希望建立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其中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以上书、请愿、宣传等方式,在保留封建君主的前提下,召开国会,制定宪法,成立责任内阁,建立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国家。同时培养民智、民德、民力,使群众逐渐具备国民资格。这一派以梁启超、张骞等人为代表,他们在清末开展了长达六年的立宪运动,以期建立英国式的分权立宪的国家形态。但他们的失败,说明君主立宪制是行不通的。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更深,其革命性更强。他们主张革命排满,推翻清王朝,消灭君主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他们的排满思潮已不同于往昔的反满兴汉、讨胡诛妖,而是与争民权、求革命的思想结合起来,已属于近代民族主义范畴。鼓吹排满革命最力的章太炎,他宣称,今日为民族主义时代,种族之界必不可破。在《訄书·原人》中要求“秩乎民兽,辨乎部族……一切以种族为断”。就在众多革命派高举排满革命旗帜时,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举起了满汉一家、合族救国的大旗。梁启超提出“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国外之诸族”的主张,希望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康有为也强调“只有所谓小国,无所谓满汉”,并建议将这一共同体名为中华。中华民族这一包括中国国内各族在内的共同体概念形成了。革命派在批判改良派的同时,认同了“合族”反帝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由驱除鞑虏到反满,再到只:反对少数害汉人的满洲人,进而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张,希望把五族合为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一个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同时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的另一个含义即反帝。此后到五四运动合族反帝标志近代民族主义成熟,加上此前清王朝的灭亡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观念基本形成。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使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在国民中得以普及,同时加强了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由皇朝体制向民主政治的嬗替,成为近代国家形态构建的思想先导。

篇5:观安全教育有感

上午,我观看了福建公共频道的安全教育,深有感触。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有人说,是聪明智慧,有人说,是家财万贯,其实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不是有一句话说生命是革命的本钱吗?世上没有不弯的路,人间没有不谢的花,灾难宛如天边的雨,说来就来,你无法逃避,无法退却,因此,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防范于未然。

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因此,为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和不被他人伤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从点滴养成做起,绷紧安全这根弦,决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严格按规程办事,让事故远离我们,真正做到事故苗头不在我身上发生,不在我们身边出现,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如果在教室里发生地震,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不要拥挤,以免发生踩踏事故。如果在家里,要躲到较近的坚实的家具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二、当火灾来袭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室外着火,门已发烫时,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窜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并泼水降温。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不要盲目跳楼,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排水管等逃生,或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紧拴在窗框、铁栏杆等固定物上,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脱离险境。

三、走路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路边行走。横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遵守交通信号,红灯停,绿灯行。不钻(跨)越交通隔离设施。不在汽车临近时或车辆前后横穿马路,不在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小孩不在马路上追逐猛跑、嬉戏、打闹、游戏,不要边走路边看书。夜间步行要尽量选择穿戴浅颜色的衣帽和在有路灯的地方横过马路。

四、在没有家长带领,孩子不能偷偷地结伴去游泳。不能去不知水情、地方很偏僻的小河、池塘里游泳。为预防抽筋,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用水淋湿身体的各个部分,不能马上下水。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嬉戏玩闹,在没有大人及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不能逞能比赛。

篇6:观安全教育有感

每一年,有多少的生命被夺走,有多少个家中被毁坏,有几个要丧失家人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是有交通规则,每一个人都能主动遵守交通规则。相信一定能够防止一启接一启的交通事故。让交通法规在我大家心里长根吧,让我们紧紧记牢:遵守交通规则便是珍爱生命!

中小学校意外事故中,交通事故也占许多。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看交通信号灯。在沒有斑马线时,要靠右边走。行走时,不可以去看书,不可以玩耍和玩耍,不可以超越大马路护栏,要走天桥或地下通道。不要在车子即将回来时,横穿马路。骑自行车的人不可以超重,不可以带人行车,不可以忽然加快或忽然降速,不可以作急转弯,假如要拐弯,应伸出手提示,让路人有所准备。

根据观看《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我都知道许多灾祸的防范措施及其逃生方式 。学生们,大家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假如连生命都没了,还谈哪些课业呢?关怀生命,让我们一起扛起安全性的天上。

篇7:观暑假安全教育有感

今天我看了安全知识教育专题片后,心情非常激动。

虽然我们看起来很安全,但危险却向我们逼近。其中有自然灾害和人造灾害,自然灾害方面讲了关于火灾、地震、水灾、龙卷风方面的一些知识,人造灾害方面讲了车祸、溺水等。教导同学们如何自救自护,如何减少交通事故,如何预防家庭火灾及家庭避震的方法。电视里放了一些这方面的视频,还请这方面的专家讲话,让我们对这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以后一定要注意安全,学会怎样避灾,保护好自己。请同学们记住:“安全第一”。

篇8:观《亮剑》悟安全

这个剧情, 让笔者联想到一个问题,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如果某一个在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单位 (岗位) 发生了事故, 所有的不利因素都在朝着这个单位 (岗位) 聚集, 反过来, 这个事故对相邻单位 (岗位) , 乃至对整个系统都有扩大蔓延之势。那么, 此时应如何处理, 又应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

感悟一应该系统地考虑安全生产问题

在《亮剑》的剧情中, 对一个小县城的攻打, 引发了整个地区的混乱, 表明战场态势即使看似杂乱无章、毫无联系, 但其实是系统的、相互联系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现代安全生产工作, 不仅由于本企业的联合生产而环环相扣, 且已经呈现出了跨企业、乃至跨区域的特点。在这庞大、复杂的系统中, 各单位 (岗位) 应该时刻考虑到自身在系统中的位置, 自己的单位 (岗位) 出现问题, 会波及到哪个单位, 进而对系统产生何种不利影响, 应该如何避免和消除;同样, 系统中其他单位 (岗位) 的事故, 对自身有何影响, 尽管自身好像是完全被动的, 但也应该从人员操作、设备的精心保养、升级换代方面提高本单位抗击事故的能力, 并且积极制定可能的事故预案, 训练人员、储备物资, 做到有备无患。

感悟二无组织的行为和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

在《亮剑》的剧情中, 围绕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导致的晋西北“乱战”, 虽然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 但对于安全生产来说, 笔者认为, 这却是一个反面教材。因为李云龙不经请示而发动进攻, 而且对进攻导致的后果完全没有考虑, 所以这次胜利带有很大的侥幸。

在安全生产中, 如果指望因某人的不遵守劳动纪律, 擅自行动导致事故发生, 从而取得某种意外的收获, 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同样的, 生产系统中某些关键的部位由于隐患或缺陷发生了违背人们意愿的误动作和破坏, 也可以看作是设备设施的“无组织”状态, 同样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当然, 这种“无组织”状态是和人的“无组织”行为密不可分的, 因为再先进的设备设施也是要人去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和维护的。

感悟三救援更应该是有组织的行为

在《亮剑》的剧情中, 各地的中国军队虽然不明就里, 但依然坚守自己的防区 (岗位) , 阻击敌人 (不利因素) 向平安县城 (事故核心点) 靠近, 这才为李云龙打下平安县城创造了条件。

因此, 面对突发事件时, 首先要做的不是漫无目的地奔赴救援, 而是要保证好自己管辖范围内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否则, 在发生事故后, 外来的救援人员与本单位的事故处理人员挤成一堆, 往往造成事故点乱成一团, 不仅占用了空间、浪费了时间、分散了精力, 甚至可能因盲目救援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伤害, 使事故态势进一步恶化和扩大。

大型联合企业中, 各个子系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每级、每个子系统中, 都有安全保护的职能或者功能。如果所有人都能在突发事件时, 坚守自己的岗位, 听从统一的指令, 从自身所在子系统的环节遏制或者终止了事故的恶化与蔓延, 这就是对事故点、对整个生产系统做出的贡献。当然, 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 在统一的指挥下, 对事故点做出直接的积极救援, 也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篇9:观安全教育片有感

游泳因为溺水死亡的人数起来赵多。20xx年就有11起溺水死亡事件,共死亡率60人。村发生事件较多是因为池塘,小河。中小学生因为夏天天热,放学就去游泳,造成溺水死亡。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服从父母和学校的安排。

学生发生的交通事故在20xx年中占8%,就有3732因为交通事故死亡,或残废。

中小学生对火灾的防范意识也不够。在20xx年1月到5月份就有111275起火灾发生受伤616人。中小学生发生火灾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有些学生的火灾防范等知识不够重视,二是因为一些中小学生一遇到火灾而紧张,乱了次序,从而导致没有安全离开。

篇10:观安全教育片有感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党的阳光雨露的滋润,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有父母的精心呵护。现在我们的安全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每一个小学生一定要要珍爱自己生命,时刻铭记安全。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如歌的生命,世界上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生命不象财富那样失而复得,也不象离离原上草周而复始。生命是宝贵的,是五彩缤纷的,同时生命也是脆落的。因为人生旅途中的遭遇往往是意想不到的。大家经常在报刊上,电视里看到,有的同学在游泳时出事故,有的在公路上出了车祸,有的中毒死亡,有的触电死亡,有的玩火死亡,有的从楼上摔下……谁失去了生命,不仅仅是自己失去了一切,葬送了宝贵的生命,还要给活着的亲人留下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眨眼间摧毁了。难道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没有提醒吗?不!老师经常提醒,家长时时叮咛。可是有些同学却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在我们学校从领导到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把我们的安全几乎天天记在心里,时时挂在嘴边。然而,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在快乐的玩耍时刻,在归心似箭的回家途中,有些同学就忘了“安全”两个字,忽视了安全问题,把安全抛在脑后,这样就让关心你们的老师和家长时时担心着,时时牵挂着。同学们,要知道当我们做错一件事的时候,可能损害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利益,而且只要我们愿意就还有改过的机会,然而如果我们忽视了安全问题,发生了不安全的事故时,我们可能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再也没有机会去反省,去悔过,再也没有机会享受党的阳光雨露的滋润,再也没有机会聆听老师的谆谆教导,再也没有可能得到父母的精心呵护。

篇11:观安全宣传教育片有感

——逾越红线的代价

为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 “安全生产月”活动会议和文件的精神,6月5日在公司的组织下观看了安全警示宣传教育片《盲洞·迷途》及安全生产微电影《生命刻度》。

总书记在讲话中庄严宣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那么,什么是红线?红线就是生命线、高压线、警戒线,是抓一切工作的底线。是一条不能触碰、不可踩踏的高压线,这是一条必须严防死守、坚决守护的红线,这是一条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的执政底线。

影片《盲洞·迷途》主要解析了吉林省吉煤集团八宝煤矿“38226;29”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吉林省长春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68226;3”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山东省青岛市“118226;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露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及近4年来中石油下属企业在辽宁大连发生的5起事故。而影片《生命刻度》则通过一个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庭,在事故之后长久挥之不去的巨大痛苦和艰辛,警醒世人,事故害人又害家,安全就是幸福。荧屏上,泣血的场面,深深的刺激着我们的视觉神经,让每一个人揪心、叹息。深刻剖析事故原因,无一不是因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思想麻痹大意,安全监护不到位,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

影片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最为深刻——企业不消灭事故,事故就

会消灭企业。是啊,影片中,事故现场触目惊心的血泊,一具具冰冷的、遍体凌伤的尸体,遇难者家属哀戚的神情,大火过后的废墟,不正是给我们最好的诠释吗。

李白曾有诗曰: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然而,对于在事故中遇难的家属来说又此能是一个恨与痛所能代替的? 就因为少了对安全的重视,就因为对事故的麻痹大意,就因为一个人的违章指挥,却让多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让多少个家庭支离破碎,让多少人永远活在痛苦之中。所有的一切都让我的心深受震撼,一幅幅惨烈的画面,一张张苍白的面孔向我们诉说着生命是如此脆弱,同时也在警示我们,这就是逾越红线的代价!

看过影片后,我沉思,反省,对自己以前的一些想法感到羞愧,同事亲人的提醒和嘱咐自己不但不听从反而觉得他们是大题小作,是唠叨。善良的人们啊,我想此刻你们的心情和我一样,很沉痛,可是沉痛不是单纯的落泪,不是为时已晚的追悔。而是从这一刻起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定时的自我检查,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上报解决安全隐患和危险源,和同事做好配合与沟通,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同事的负责。“万一万一”就是一万次的有惊无险并不代表一万零一次的安然无恙,仅有一次的失误或许对我们来说都将是一场无可弥补的灾难!影片中中石油事件告诉我们“当一系列的偶然聚合到一起,就成为必然的悲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不愿意这样的事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更不愿意伤害到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把历史上的事故当作今天的事故看待,警钟长鸣;把别人的事故当作自己的事故看待,引以为戒;把小事故当作重大事故看待,举一反三;把隐患当作事故看待,杜绝侥幸。用最坚决的态度牢牢坚守“红线”,敬畏“红线”,自觉坚守“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

动力部综合检修钳工班

篇12:观国家安全教育观后感

一、罗素之于教育目的

对于教育目的, 罗素认为:“在考察如何施教之前, 最好首先对我们所欲取得的成果有一明晰的观念;首先我们必须对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持有某种观念, 然后才能对我们认为最优良的教育持有明确的意见。”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想品性, 他相信:“只要在身体、情感, 以及智力上给予年轻人以适当的关怀, 所有上诉品质均可普遍形成。”[1]P27

教育目的是一个价值问题, 在讨论这个价值问题时我们需要一个价值框架, 或者说一种价值的坐标系, 依据这种价值坐标系, 人们可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2]在现今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第一种是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持该种价值取向的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顺应个体自然发展, 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 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只在有助于个体发展时才有价值。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便是该种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第二种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此观点认为个体只是教育加工的材料, 个体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体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延续, 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衡量。

分析罗素的教育目的观, 从总体上来说是以“人本位”为基础的。他批判传统教育中绝对的“社会本体论”的价值观, 认为在这种以学生“达到目的的工具”的价值取向下, 国家、教会、校长和父母“没有一个真正考虑了儿童的利益, 因为他们都希望儿童服务于与儿童自身利益毫不相干的某个目的。国家想让儿童为它的扩张服务, 并希望他们能维护现存的统治方式。教会想让儿童成为支持教会权力扩大的力量。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上, 校长对其学校的考虑, 同政府对其国家的考虑如出一辙, 并且他还希望儿童能为学校争得荣誉。父母则想让儿童为家庭争得荣誉”。[3]罗素认为, 这种忽视了儿童本身发展的需要的教育, 是以一系列的牺牲为代价的。英国公民以理智、同情心、仁慈、想象等品质的丢失为代价换取了统治集团培养标准化公民的成功, 而这些牺牲了的品质却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

然而, 罗素并不坚持绝对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取向, 而是从理想的人和理想的社会两个方面入手, 注重达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的统一。在教育与人的发展方面, 罗素认为只要顺应自然法则, 使儿童的本能或冲动得到良好的引导和积极、充分的发展, 是可以培养出完美的或理想的人来的。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方面, 罗素认为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人们

在罗素看来, 培养为所有人所应具备的普遍的品性才是根本的教育目的。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我们必须明确:有些品性只宜于为某些特定的人群所独有, 还有一些品性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 来构筑我们的教育。”而活力、勇敢、敏感和智慧这些人们都应具有的品质构成了罗素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

二、对我国教育目的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将我国的教育目的确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分析我国的教育目的, 其中正包含了罗素教育目的观的两个方面, 一是要指明教育要培养出具有何种身心素质的人, 即要使学习者在知识、智能、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使学习者形成鲜明的人格个性。二是要对教育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即指明教育培养的人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诚然, 我国的教育目的将教育的发展作了明确而美好的规划, 但现实中对“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却存在着诸多亟须纠正的误区。

1. 忽视个性的发展, 追求“通才”的教育。

正如上文中对“全面发展”的解读,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普遍具有的良好品质的人, 而不是无所不能的“通才”。罗素在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明确:有些品性只宜为某些特定的人群所拥有, 还有一些品性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需要伟大的执政官员, 但同时农夫、磨坊主和面包师也不可或缺。能成为伟人的那些品性, 如果成为普遍现象, 在某种意义上, 恐怕也非人们所情愿见到。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 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但是, 放眼社会, 随处可见的早教班、兴趣培育班, 以及个性课程班立志打造的是琴、棋、书、画皆通的“新一代”。或许, 孩子报名书画班乃出自其兴趣, 但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孩子对琴、棋、书、画都有发自内心的兴趣。罗素说:“习惯和技能仿佛是为本能而开凿的一条水渠, 按照水渠的方向, 本能可以导向不同的地方。”当家长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寄予子女身上时, 本能和个性就被扭曲了。在繁重不堪的学习压力下, 儿童过早地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随之愉快被剥夺了, 取而代之的是烦恼的到来, 在烦恼不断增加的过程中, 儿童的发展之路也变得愈加艰难。个性, 是人存在于社会而区别于他人的主要特征, 是每个人具有并独有的, 若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 而追求整齐划一的“通才”的培养, 不仅会使个人失去活力, 而且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 应试教育下的德智体美发展的不平衡。

再来看我们的学校教育, 不管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多么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流仍然是应试教育, 升学率仍然是压倒一切的硬性指标。为了提高升学率, 学校采取“题海战术”的方式, 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 破坏了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和谐性。同时, 以培养在数学方面有特殊能力的学生为目的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经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这种以发掘某方面特殊才能为目的的培训班占据了学生的大量时间, 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发展为代价, 在分数的跑道上不顾一切地奔跑, 从而破坏了人的德智体发展的和谐。张伯芩先生在出任南开大学校长时, 便留意到智育不可忽视与其他诸如德育、体育的和谐发展而单独强调。他提出, 学校的教育并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读书写字, 而是要促进学生品格的完全;要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培养具有自制能力, 能通力合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局的人才。在张伯芩先生的努力下, 南开大学的学生显得富有朝气和活力, 并在之后的办学中始终发扬着德智体和谐教育的精神, 成为中国教育界的典范。目前, 不少学生心理素质差, 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社会责任感缺失, 等等, 这些现象的产生不能说与现行的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无关。在饱尝了这些现象所导致的苦果后, 我们不得不在教育目的与教育方法的关系上进行反思: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本能的自然发展的基础上, 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和多样性,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和个性潜能, 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4][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2]熊华生.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维度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7) .

[3][英]伯特兰·罗素.自由之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优秀高三作文800字下一篇:站立,成就生命的高度四川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