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有感

2024-05-09

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有感(精选6篇)

篇1: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有感

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有感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当今中国的教育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环境以及人口结构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种标准,但求每个人受到的教育资源要公平,保证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义务教育阶段需要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保证机会公平,政府应该向农村地区倾斜,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对学生公平,保证学生教育权益,面向全体学生。中小学教育是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基础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也是当务之急。教育质量是我们今后的工作核心,那么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也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以及教育改革制度也需完善。

建设一个灵活多样的教育体系,为学生创建多个成长成才的通道。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我做起,多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主动走进生活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篇2: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有感

一、《教育规划纲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教育将会借此东风得到深入全面的发展。那么,“优先发展”怎样落实,怎么做才算体现了“教育做先发展”?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办好教育究竟由谁买单?在倡导全民参与办教育的同时,是否会削弱办教育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规划纲要》就提出了主要的任务,分成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分别提出了应该有的任务。

1、学前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这个是至关重要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做好学前教育,教育机构必须历尽全责,而更重要的是向家庭,家长灌输学前教育的方法方式,帮助儿童在小的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可以为以后孩子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建议国家应该出很大的资金和宣传,选一批有爱心,希望从事教育事业,希望回归田园的大学生或者培养一批这样的人,深入到农村,为农村的学前教育服务。我们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思维方式以适应现在的学前领域发展。

2、高中阶段教育,我觉得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人生观建立的过程,就现在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而言,包括我们当时在高中考大学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人生究竟应该走怎样的路,还是相当的迷茫的,我觉得高中阶段,在加强价值观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同时,纲要提出的高中教育多样化,应该是我们非常想看到的。

3、高等教育就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教育规划纲要》在整个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对2020年前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了新的重要的部署,也提出了很多非常新的政策亮点。招是近几年议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对高校扩招以来这样一个形势,我们需要一个客观的估计,正是因为扩招,才使得数以千万计的适龄青年能够由此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从而改变一生,才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能够在人才资源方面显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可以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多数都是模式化的普通白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一个很好的措施,高校与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的联合不但避免了高校里为学而学,脱离实际的弊端,使学生能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利用自身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使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能够利用高校强大的师资科研条件。同时通过这种联合使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做到无缝连接,避免了二次培训和学习的消耗。

在高等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分别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所以我们的科学发展还是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4、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现在相对比较落后的,现在社会上针对职业人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其教育却相对落后,大力发展好职业教育,不但能满足职业人才的需要,还能从高等教育中分流一部分,从而缓解普通高等教育现在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针对继续教育,《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继续教育对现在的下岗人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再就业的途径。特别是针对服务业的再就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通过政府的加大投入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能够解决大多数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到了特殊教育,对于特殊教育的人群,社会和国家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正确的态度,同样是为了稳定社会,发展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比如我校在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做出了第一反应,不但为灾区的人们捐款捐物,还免费为灾区的学子提供学习机会,这养的特殊教育在社会当中应该大力提倡。

三、《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明确了6项改革任务:

1、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强调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2、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思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3、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4、改革办学体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5、改革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6、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四、《教育规划纲要》设计的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

《教育规划纲要》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设计了要在近期启动实施的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10个重大项目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国际交流合作。10个改革试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我们希望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在解决“能上学、上好学”问题上迈出更大步伐;希望通过开展重大改革试点,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五、《教育规划纲要》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考虑。

《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无论是在深入调研、起草文本还是在公开征求意见期间,都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提出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提出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提出要切实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制定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对高校行政化倾向问题,提出要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此外,对创新人才培养、高考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等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成因复杂,由来已久。《教育规划纲要》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措施,支持和鼓励各地各学校大胆试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篇3: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有感

一、《纲要》的性质、特点和意义

1.《纲要》的性质

《纲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 但全面系统地制定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规划纲要, 还是头一次。《纲要》的制定, 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2.《纲要》的特点

《纲要》以60年来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基础为起点, 规划至2020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蓝图, 把语言文字事业放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和谐社会的大局中, 视野开阔, 高瞻远瞩, 提出的总体目标确切, 工作任务具体, 保障措施有力。《纲要》构思深湛, 内容全面, 重点突出, 阐述清晰, 语言简明, 文风朴实。

3.《纲要》的意义

《纲要》科学总结过去60年的工作, 提出适应新形势的新目标, 对正确认识、吸收过去语言文字工作成功经验, 创新开展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事业,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语言生活

语言生活, 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掌握和使用状况。其实, 语言生活的含义无比丰富, 它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无数的语言生活, 可以说, 凡是有人类生活及语言存在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语言生活, 大到全球语言生活、洲际语言生活、区域语言生活、族群语言生活、领域语言生活等等, 小到个人语言生活、家庭语言生活、场合语言生活等。另外, 在网络时代, 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越来越活跃, 网络的语言使用也构成了语言生活的主要内容。

国家语言生活, 是指国家层面上对语言文字的使用与管理。本文只讨论《纲要》与国家语言生活的问题。

近期国家语言生活的基本状况, 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

(1) 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语言生活基本形成。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逐渐成为国家语言生活的主体语言, 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在各自区域内发挥其功能作用, 主体和多样共存、功能互补分用的总格局基本形成。

(2) 积极稳妥地推广普通话取得重大成就。

10年前, 我国已有超过50%人口能用普通话交际, 2010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实施的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数据显示, 在河北、江苏、广西三个样本省区, 能用普通话交际的比例均超过70%。这些都表明, 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3) 语言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稳步提高。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目前, 我国制定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已有100多项。另外还有地方标准、部门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些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不断满足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4) 社会语言生活丰富、活跃。

语言文字的新词新语新用法新语体层出不穷, 每年大致产生上千个新词语, 这为社会生活增添了色彩, 也为语言活力注入了新鲜血液。现在, 每年也都会出现与语言文字有关的热点话题, 已连续发布8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绿皮书基本反映了我国语言生活活跃多彩的现象。

(5) 语言关系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

社会发展和语言规划引起语言关系的变化, 我国多语言多方言的状况和与语言有关因素的多元性, 使语言关系的变化和调整过程呈现出复杂性和深刻性。推广普及普通话和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任务仍很艰巨。

(6) 网络语言发展变化很快。

虚拟空间交流的无界性, 使得网络语言应用活跃、频繁、高效和多变, 形成自身鲜明特点。网络语言正在逐步影响现实空间的语言使用, 语言本身也在经历着巨大变化。

(7) 语言生活建设法制化水平越来越高。

2000年通过、200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标志着国家语言生活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 随着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 语言生活建设法制化水平也逐步提高。

三、《纲要》与国家语言生活

《纲要》对我国未来一个时期语言文字使用与管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要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的重要精神和有关规定, 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多做工作:

1.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政策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巩固、发展国家语言生活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基本格局。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有效促进国家语言生活健康发展。

2.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语言关系, 重视语言发展规律, 尊重语言情感, 加强语言服务。防止急于求成和操之过急的做法, 稳步推进各项语言文字工作, 努力建设国家和谐语言生活。

3.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建设。这是贯彻《纲要》和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极为重要的任务, 特别要重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建设, 加强语言及其使用状况的调查、监测和各种语言数据库、语料库建设, 这是语言规范化、信息化的基础工程。而法制化是国家语言生活能够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更要各有关部门紧密协作, 切实予以加强。

4.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增强国家语言软实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们生活、发展的基本能力, 它体现人们的综合素质, 影响着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普遍提高, 必将促进国家软实力的增强, 其意义重大。这需要个人努力、社会重视和国家职能部门的促进, 多管齐下、多头并进才能有较大收效。

5.加强汉语对外交流与传播,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这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纲要》对此也有详述和要求, 在加强国家语言生活建设时, 必须充分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篇4: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有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为此,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自2009年1月7日起,《规划纲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这也引起了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期沙龙约请了一些读者就《规划纲要》如何体现幼教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王小溪(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我认为国家政策有必要同时解决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发展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有限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主要偏向于公办幼儿园,因此造成公办幼儿园越办越好,有的甚至向高标准、豪华型发展。而民办学前教育迄今为止基本停留在粗放型阶段。大部分民办幼儿园规模小、条件简陋、教师工资低、保教质量差。

何月兰(桂林市教育局):

而目前,我国公办幼儿园数量相当少,大多数孩子是在民办幼儿园里受教育的。从事业发展需要来看,国家对民办幼儿园应给予鼓励扶持,然而对民办幼儿园的规范政策又相对较少,存在教育管理上的“盲区”。因此我建议政策制定时要将公办、民办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师资培养、教师待遇和社会保障统筹考虑。

南京市沿河幼儿园全体教师:

幼儿教育要公平协调发展,我们认为集体园也不应该被忽略。据2007年调查统计,南京市有集体园77所,收托幼儿近2万名。虽然集体园教师和公办园教师承担着同样的重任,但在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方面却有着天壤之别。工资低、没有房贴以及教师应有的补贴等福利保障,这不仅影响了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也严重制约了幼儿园的发展。一方面,一些优秀教师频频跳槽,使得教师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集体园长期不能引进年轻教师,教师队伍老化。此外,由于集体园开办时间长,幼儿园还要支付退休教师23%的退休工资,入不敷出。教师们不免有些恐慌: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奉献了青春年华,而一旦幼儿园生源减少时,我们将何去何从?所以我们也强烈呼吁政府关注包括集体园在内的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发展,在规划政策时一视同仁地对待。

刘华(深圳市教育局):

解决学前教育的低水平状况,解决长期以来只有少数人享受优质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状况,办法只有一个,将学前教育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围中去,提供面向公众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公共学前教育服务,建立起面向公众的公共学前教育财政支持体系。

在考虑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范围时,必须跳出长期以来一直桎梏我们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即要从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公办、民办属性分类中跳出来,立足面向公众、面向全社会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只要是向公众提供了合乎标准的学前教育服务,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政府都应当承担责任,财政都要投入,都要一视同仁地支持、管理和监督。应当有计划地增加财政对学前教育的供给,并通过改变原有财政供给方式扩大财政的受益面,通过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将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纳入到教育机构管理范围中去,通过改变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将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纳入到整个教师队伍进行管理,从而促进学前教育的公平。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应当有明确的学前教育比例。只有这样。公共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那么,面对地区间极不平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如何既立足各地实际又满足基本的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呢?

首先,要明确学前教育在政府公共服务中的具体位置。我认为,可以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而一般公共服务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一般公共服务一类和一般公共服务二类。目前义务教育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学前教育属于一般公共服务。那么,到底是属于一般公共服务一类还是二类。可以根据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情况给予具体考虑。

其次,应该明确政府具体承担的责任以及政府与公众分担的费用,并列出各地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时间推进表,向社会公布。比如,列入一般公共服务一类或二类的学前教育,政府具体承担什么责任,财政经费投入到什么程度,政府与家庭如何具体分担学前教育经费,都应该让民众知道。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可以作为参考,如为所有教师提供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用的财政资助,向困难家庭发放“学前教育券”等。香港地区的经验就更值得我们借鉴。2007年前香港政府按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学前教育机构给予资助,2007年起则向所有香港户籍的学前儿童发放可充抵一定学费的“学券”,通过设定条件。使所有能使用“学券”(即可以得到财政资助)的学前教育机构都能在一定时间内有合格的教师和提供一定标准的学前教育服务。

李世霞(青岛市教育局):

我认为,首先应该明确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实施标准化建设,缩小差距,充分体现教育公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明确幼儿教师身份、地位和编制,使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社会地位得到保障,确保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其中,要注意保障农村幼儿教师权益,稳定师资队伍。一要探讨研究有关政策,分阶段、逐步把农村幼儿教师的职称评聘和资格认定纳入现行教师序列;将中小学剩余的教师编制适当充实到乡镇以下农村幼儿园。以增加公办教师的数量。减轻农村幼儿园经费支出的负担;制定有关政策,从税收中列支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非公办农村幼儿教师部分工资及养老保险支出。二要完善培训体系,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议将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培训整体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

其次。要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制度,解决学前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明确各级政府的办园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一是加大现有公办园的投入力度;二是建立更多的公办园,增加财政拨款公办园的数量;三是要确保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成后及时交付教育行政部门办成公办幼儿园。要规定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及公办园所占本辖区内的比例数。

最后,要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加强专项督导,明确政府职责,落实相关政策,保证实施效果。在教育示范区(市)、教育示范镇(办事处)的评选中,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镇(街道)中心幼儿园是否达到市级示范标准、农村幼儿教师待遇落实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督促各地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督查结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王燕兰(江苏省省级机关第一幼儿园):

作为一线的园长,我非常赞成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这样园长经济压力会相对减轻,可以将注意力从经费转入教育,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幼儿园质量提升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上。

王海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应该说,学前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政府职能缺位、教育经费不足、教师队伍流失、民办幼儿园政策界定不清等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学前教育现实属性不明的问题。从学前教育的根本属性,即公益性来看,我国政策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公益性是指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核心是“公共性”。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即效用的不可分性,如学前教育应该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而不只为某些阶层独享;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个个体或群体享受了学前教育并不意味着其他个体或群体的权利剥夺;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学前教育的受益面是多维的,并不会使其他付费者的权益排斥在外。

而从教育投资主体的公共性来看,意味着政府公共资金的到位,因为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一般来说,公益性事业成本大、周期长、收益低,私人资本的逐利性会驱使其投身其它非公益性事业。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民间资本发育不足、社会非营利性机构相对匮乏。各级政府便成为举办公益性事业责无旁贷的第一主体。

然而,学前教育公益性并不是完全脱离私人利益的抽象公共利益,它建立在私人利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因为公益性中的“公”是由无数的“私”组成的。在学前教育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私人资本的卷入、市场化的机制并不会遵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而是要在政府公共资金的引导下“合理营利”。

当下,各级政府和民众必须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对于社会和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未来人力资源的战略意义,将“发展学前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新时期的共识,将学前教育的根本属性,即公益性明确写进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余琳(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

凸显学前教育的公益性质,除了明确政府对学前教育应有的投入,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人体制外,我建议在体制上应坚持政府办园为主,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各种形式幼儿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各地可根据地方经济的差异,进行如下几方面的调整:

完全的公益性。即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基本达到现在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水平,并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普遍的公益性。以公立幼儿园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需要加大教育管理部门的投入,增加公立幼儿园的数量及相应的事业人员编制。并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园的价格以及质量的控制。

维持性的公益性。以公立幼儿园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以一定的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为主要手段来维持较好的公益性。

不同地区还可尝试充分利用公立幼儿园长期积累起来的品牌、师资和设施的优势,在收费上进一步放开。将投资于这些公立幼儿园的教育经费逐步抽出,用于举办和支持以解决低收入家庭为目的的公立幼儿园。

贾宗萍(南京市中华路幼儿园):

为了教育良性和均衡发展,在经费方面,可以调整财政投入体制,积极探索发展学前教育的新模式,如完善学前教育收费政策,提高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各级财政预算增加学前教育发展的专项经费,不断提高幼儿园经费的拨付比例,并用定额发放补助经费等方式解决学前教育的经费问题,如南京市对低保家庭子女入园减免保育教育费160元人/月。海门市对乡镇幼儿园给予每生每年补贴400元的定额补助(市乡财政分半负担);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对幼儿园项目优惠收费等。

梁慧娟(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教师队伍发展方面,我建议:

1、完善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教育制度,提高教师供给质量

就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现状而言,幼儿园资格制度亟须在明确幼儿园教师的法定身份、保障幼儿园教师质量、提升幼儿园教师职业专业地位和待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幼儿园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其中“提高法定资格的学历要求”的做法不能全国“一刀切”。而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以免适得其反,致使合格幼儿园教师短缺的问题恶化;借鉴发达国家的“初检一实习一正式合格”等做法,完善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加强对申请者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察;建立多级晋升的幼儿园教师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定期再认证制度;完善国家教师资格分类管理,规范幼儿园教师资格与更高级教师资格的融通问题,目前一些国家较为成功的做法是幼、小教师资格“互通互认”,并相应建立起融通的教师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国家还应通过保障对幼儿园教师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质量监管制度、根据地区差异分类推进幼儿园教师培养层次调整工作等措施来加强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的管理。

2、多渠道加大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以增加对高质量教师的公共需求

在越来越多的政府承担对早期教育的公共责任的背景下,一些国家纷纷加大对早期教育的投入,客观上增加了对高质量教师的公共需求,使得高质量教师有机会通过申请公办教师职位改善自身的地位和待遇。

在投入方式上,各国主要采取了两种做法:其一,是将早期教育的部分学段纳入义务教育或免费公共教育体制。普遍的做法是将4岁~5岁儿童的教育纳入免费公共教育体系。其二,是专项投资针对弱势群体儿童和处境不利儿童的早期教育项目。如美国的“提前开端(Head Start)”项目,英国的“确保开端(Sure Start)”项目。我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幼儿教育财政情况确定优先采取哪一种做法。

3、合理设置幼儿园教师编制

一方面加快制定符合幼教用人需求的新编制标准,另一方面还要调整公办教师编制的配置结构,其中。财政教师编制配置的结构性调整更为迫切,而这一调整必须以幼儿教育财政投入的结构性调整为根本前提。

4、将各类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政策必须打破目前的“身份管理”格局,确保非公办教师能够享有与公办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为此,首先,要实现政府对整个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统一行业管理。这要求国家先要把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学前教育都纳入政策管理范围。其次,在教师制度层面,要通过完善幼儿园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来加强对非公办教师质量的监管与扶持,逐步提高非公办教师队伍中合格教师的比例;要探索建立非公办教师工资和养老保险待遇制度,如尝试“最低工资制”和“协议工资制”;通过完善法律救济制度、规范幼儿园教师聘任制、培育幼儿园教师中介组织等做法来完善非公办教师权益保障的制度体系。

张海凤(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贵阳市近两年对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和膳食问题的调查表明,贵阳市农村儿童营养状况仍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其中以慢性营养不良为主。同时,38.5%的幼儿园无卫生许可证,94.6%的幼儿园厨房无防蝇、防鼠、防蟑螂措施,一些幼儿园厨房面积小,潮湿且不通风,一些幼儿园一个星期买一次菜,什么便宜买什么。食品卫生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

人员配备不足,经费严重匮乏,是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为学前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证农村幼儿园有充足的人员编制。幼儿园每个班的保教人员配备,最低限也应达到“两教一保”,从而保证班级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同时政府应将幼儿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使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也能享受到作为公共产品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也使幼儿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主持人:

篇5:读《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有感

此纲要是我国对从2010~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它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战略,第二部分是发展任务,第三部分是体制改革。

第一部分提出了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其次还提出了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第二部分是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别是强调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等的具体改革内容。第四部分包括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在读完本纲要后,对几个方面的改革我很有感触,其中感触最强烈的是第二部分第九章的民族教育,因为我自己是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湖南省张家界,来到了中央民族大学后,更让我体会到了浓厚的民族气息,在民族教育改革中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与外界教育资源的差距,通过国家的改革政策我相信,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将会得到一步步的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能得到非常优秀的教育。

篇6: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有感

汇报材料

我校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全校教职工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纲要》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对教育中的一些细小环节的充分关注,处处凸显着教育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纲要》向我们描绘了教育味蕾十年的发展前景,提醒我们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普及学前教育、巩固好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等都紧紧围绕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个说的好,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要以人为本均衡公平地发展。发展国力要以提升人的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要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结合实际工作,我校再谈几点认识:

一、以人为本。《纲要》再一次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德育为先。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具体地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及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将纲要落到实处。

三、教学改革。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教改,是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交流和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和空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

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的,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着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所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上来,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纲要》提出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四、教师队伍。《纲要》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国家提倡教育家办学,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教育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纲要》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纲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非常突显,要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纲要》提出了今后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和发展任务,对我国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纲要》对今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树立新的科学质量观,我国教育必将跨入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新阶段。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加强课程建设,团队合作,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彰显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领会《纲要》精神,研究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自身发展计划,抓住机遇,谋划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文明是什么作文下一篇:游泳_游泳的作文300字_三年级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