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行业论文范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计算机行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传媒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并出现了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对于传媒媒体行业的影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计算机在媒体行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第一篇:计算机行业论文范文

语言服务行业中的计算机辅助翻译

摘要:近年来,语言服务成为学术界的热题,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辅助翻译也日趋成熟,对于语言服务,业界尚未有公认的定义,但计算机辅助翻译已早早进入人们的视线,有了很明确的地位。现多有对语言服务的研究,但少有人将语言服务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结合起来思考。所以基于语言使用服务中的语言翻译服务,现将计算机辅助翻译与语言服务结合起来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言服务;计算机辅助翻译;语言使用服务;语言技术服务

随着全球化发展,近年学术界对语言服务行业的讨论越加激烈,语言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愈加扩大,服务形式也更加多样。语言文字的功能也在各行各业里得到了体现。赵世举将语言服务归纳为是行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内容或手段为他人或社会提供帮助的行为和活动,并根据语言服务的具体内容将语言服务类型分为了六种,如语言知识服务、语言技术服务、语言工具服务、语言使用服务、语言康复服务、语言教育服务[1]。其中语言使用服务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恰是语言翻译服务,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或者更详细地说是语言技术服务的发展,使得现代翻译更偏向了技术性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故,借此机会,探讨一下语言服务行业中语言使用服务、语言翻译服务、语言技术服务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联系。

1.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服务

自北京奥运会以来,“语言服务”一词在中国翻译界和跨语言的服务工作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但对于“语言服务”及“语言服务业”,“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说法,学术界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而“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与辅助工具开发、翻译培训与多语咨询”被划归语言服务,其内在依据也有待揭晓[4]。但随着国家实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迅速加快,文化“走出去”愈加迫切,由此催生了巨大的语言服务需求,而语言服务需求中的翻译服务需求更是重中之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下要求更加专业化与精细化的翻译质量分层,语言服务消费者与提供商之间的协作模式也在不断深化。因为 “全球化+物联网+数据化”从根本上决定着语言[2]。

在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各国交流愈加频繁,不同语言的频繁使用与翻译成为了语言服务行业兴起的必然催化剂,而且产生了服务需求和语言服务内容的新动向,要求未来的语言服务人才不仅要掌握本地化、全球化和内容价值链管理的工作技能,还必须具备出色的多语能力、特定领域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所以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更要抓住这样的语言服务良机,紧随这一潮流,向外传播中国文化。

2.大数据下的计算机辅助翻译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传统的翻译工具,而翻译工具或称“翻译辅助工具”或“辅助翻译工具”,在广义上顾名思义,能够辅助翻译者从事翻译的—不管是实物还是软件,纸质还是电子质,不管给予的帮助是大是小、以何种方式—都是“翻译工具”。当然,狭义上的“翻译工具”,人们多指、惯指MT、CAT这类辅助翻译软件。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成为了可能,而在人工智能驱动的大数据与翻译结合的情况下,传统的纸质词典甚至电子词典已经过时,计算机辅助翻译成为了翻译行业新的工具。通常所说的机器翻译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实现自然语言之间自动翻译的技术,而在大规模语料和超强计算能力支撑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展现出巨大潜力,逐步取代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成为工业界和学术界新的翻译主流技术。人类对机器提出的翻译质量要求与机器翻译能够满足要求的程度之间的差距才是决定机器翻译能够在什么层面走多远的核心问题[3]。

现在的翻译工作模式为:译前处理+计算机辅助人工翻译+质量控制,所以目前翻译界趋向于将机器翻译的功能定位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向用户提供浏览级别、而不是出版级别的文档翻译,由此机器翻译或者说是计算机辅助翻译仍然需要人工的检查与调整。

3.语言服务与计算机辅助翻译

翻译行业的职业化使得翻译不再是个体行为,而是转变为团体活动。翻译是人们通过两种语言作为媒介进行交流活动的过程,而在当今服务行业兴起,翻译转变为职业之后,人们将翻译归入了语言服务的行业。语言服务不仅包含了语言使用服务即语言的翻译服务,还包含了语言技术服务。计算机辅助翻译是机器翻译中的一种,也是语言技术服务中的一种,通过计算机来达到翻译的目的,中间即涉及到了技术的成分,如今的翻译行业正是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译后编辑来提高翻译的效率。翻译正是语言使用服务和语言技术服务的结合体,即使用了两种语言为媒介,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作为手段实现翻译文本的转换,达到服务顾客的目的。

3.1全球化背景下以语言服务行业重新定义翻译

传统的翻译只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转化过程,通常包含口笔译。在翻译中,“翻译”的行为主体是“翻译者”,行为作用的对象是“语言”,行为活动是“翻譯者对语言进行加工处理”,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要求的工作,有付出、有收获的劳动,其结果是“需要翻译的语言”变成“翻译好了的语言”,完成了“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言的转换”。一言以蔽之,“翻译,是以语言信息转换为内容的劳动过程[4]。

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更倾向于归为语言服务,所以在语言服务行业兴起并与翻译结合后,翻译和翻译服务正在突破原有的局限,汇入到当今内涵更为丰富、领域更为广阔的语言服务市场。而“语言服务”概念的提出,尤其是语言服务市场已经形成的事实,再次证实了翻译职业化时代的来临。语言服务范畴中的翻译服务已经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笔译或口译服务,还包括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如翻译与本地化服务 、语言技术和辅助工具研发、翻泽培训与多语信息咨询等等[5]穆雷根据时代发展将“翻译”重新定义为“语言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各种介质的转换传递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信息的行为”,而语言服务则应包含一切为实现信息转换目的而有意识开展的服务或技术研发活动[2]。

3.2语言翻译服务中,人仍然是主导

语言服务行业包含了语言使用服务,语言技术服务等等不同方面。语言使用服务中,使用最多的正是翻译服务,而在翻译中,计算机辅助翻译不可或缺,是语言技术服务的体现,它们相辅相成,不断促进翻译的发展与语言翻译行业的兴起。但在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不少人倾向于翻译发展到最后的时间段时,机器翻译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人工智能翻译比如正在研发的神经翻译将很快取代人类,不再有翻译这个职业,也不再需要人类作为翻译来浪费人力资源,应将人力投放到其他领域,这是不准确。

虽然从语言服务行业整体来看,机器翻译在不断地降低人类对于翻译过程的干预程度,但由于自然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用机器翻译将一种语言恰如其分地翻译为另外一种语言仍然存在很大的质量提升空间[8-9],目前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尚不能支撑全部机器翻译结果均符合人工翻译的质量标准,我们可以说语言服务行业虽然在逐步减少人工干预,但现在人在这一行业仍然是主导,所以在翻译界做出类似“机器翻译取代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很快会将大部分译者變成译后编辑”这样的结论还为时尚早。

3.3语言服务中的翻译劳动

在翻译融入语言服务行业后,语言翻译服务中的翻译劳动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即有了明确的服务对象,为翻译顾客提供翻译劳动,服务供应方和服务接受方的角色与关系变得明显起来;语言翻译服务也有了明确的服务需求,即为有翻译需求的顾客提供针对性的翻译劳动,以需求为导向,翻译服务的目的性、功利性凸现出来;翻译服务也有了明确的服务价值,因为劳动本身即在创造价值,翻译劳动在创造价值;指向服务价值——劳动本身具有价值,并且基于供需双方的交换关系,翻译服务成为商品,交换价值或商业性附加在翻译服务上。翻译不再局限于文本与文本的交换或是面对面的口译,随着网络发展,翻译也需要紧跟时代,逐渐发展为商品,通过公司来接触顾客,接触到翻译服务工作,完成翻译劳动,创造价值,为顾客服务,逐步成为服务行业的一员。所以对于广大语言服务商来说,理应抓住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代表的新技术机遇,借助技术来提高语言翻译服务的效率,减少人工翻译的操作性失误,促进翻译语言服务的规模化生产,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推进人机协同、人机耦合技术的应用,提高翻译效率和专业水平,探索在用户需求、翻译成本和数量多重压力之下的破冰之路[3]。

3.4语言服务与计算机辅助翻译以及翻译本地化

根据袁军“语言服务”可以这样界定:语言服务以帮助人们解决语际信息交流中出现的语言障碍为宗旨,通过提供直接的语言信息转换服务及产品,或者是提供有助于转换语言信息的技术、工具、知识、技能等,协助人们完成语言信息的转换处理,或者语言服务是通过直接提供语言信息转换服务和产品,或提供语言信息转换所需的技术、工具、知识、技能,帮助人们解决语际信息、交流中出现的语言障碍的服务活动[4]。当然,在计算机辅助翻译使用更多时,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译后编辑也是不可忽视的步骤,译后编辑是专业化的职业,随着翻译市场需求的快速增加,翻译交付时间的缩短,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译后编辑将在语言服务实践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发挥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高效率,人工翻译的高质量,提供更专业的语言服务,将计算机辅助翻译、人工译后编辑、翻译项目管理相结合将是未来翻译发展的趋势。

本地化是对“产品”或“数字内容”进行语言和文化上的改编,使其能够在目标地区或国家出售并使用[6]。本地化翻译是语言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语言翻译服务类同于本地化翻译,为了适应当地文化与社会环境,翻译服务需要切合当地特色,进行本地化,做到语言翻译服务的本地化。而在语言翻译服务中,计算机辅助翻译是当今时代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翻译服务的发展会推动语言技术服务的提高。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只有语言翻译服务的需求足够时,语言技术服务才会随之进步;在语言技术服务中,计算机辅助翻译即是其重要内容。在推动翻译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时,加快推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为语言翻译服务服务,所以语言翻译服务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4.结语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全球化推动语言服务行业的兴起,也加大了对语言翻译服务的需求,而语言翻译服务发展的同时又需要语言技术服务的支持,所以语言服务行业中,计算机辅助翻译是值得重视的部分。虽然至今语言服务仍然没有公认的定义,但是不少都认同翻译是语言服务中的重要部分,而在研究当今对语言服务的主流态度后,发现语言翻译服务与语言技术服务虽然是语言服务的不同两大块,但它们互有联系,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赵世举. 从服务内容看语言服务的界定和类型[J]. 北华大学学报, 2012: 4-6.

[2]田国立, 王传英. 应用翻译研究与语言服务——第八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综述[J]. 上海翻译, 2019: 88-90.

[3]官凤霞, 费一楠. 人机时代专利翻译前景分析[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9: 64-67

[4]袁军. 语言服务的概念界定[J]. 中国翻译, 2014: 18-22.

[5]谢天振. 从翻译服务到语言服务[J]. 东方翻译, 2018:4-8.

[6] 徐珺, 吴萍.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本地化翻译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 外语教学, 2019: 87-91.

[7] 崔启亮, 论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J]. 中国翻译, 2014: 68-73.

[8] 李亚超, 熊德意, 张民.神经机器翻译综述[J].计算机学报, 2018(12):2734-2755.

[9] 张政.机器翻译难点所在[J].外语研究,2005(5):59-62.

[10]李现乐.语言服务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8: 51-57.

作者:聂文敬

第二篇:计算机技术在传媒行业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传媒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并出现了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对于传媒媒体行业的影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计算机在媒体行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前传媒信息交流和流通越来越快速,并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催生出了新媒体行业。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形式发展十分迅速,而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从信息的采集于编辑到信息的发布与传播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参与。

一、计算机技术对媒体的影响

(一)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我国传媒行业中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过去人们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广播、电视以及纸质媒介进行传播,而这些传播方式都收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出现后,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成为了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并且通过网络途径所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人们突破了过去传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通过网络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

(二)使得信息的内容发生了改变

随着计算机技术处理能力和运行水平的提升,当前通过计算机技术所传播的内容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过去受到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人们习惯于用文字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在计算机技术出现早期,信息的传播形式还主要是以文字为主,而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和运行能力的提升,信息开始越来越多地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当前短视频平台的流行是媒体内容形式从文字传播为主向视频、图片形式转變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无线设备逐渐成为了传媒行业的重要载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前移动通信技术越来越成熟,这使得通过无线设备方式传输信息的效率和便捷程度大大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使用无线设备作为主要获取信息的方式,因此智能手机等无线设备也越来越成为了传媒行业传输信息的重要载体。智能手机等无线设备除了能够提升信息的传输效率之外,还能够通过评论和转发等形式使得阅读传媒信息的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信息发布者之间进行观点交流和互动,这能够进一步推动信息的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在媒体行业中应用的现状问题

(一)相关技术手段并不完善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传媒行业的深入应用可见,要想推动传媒行业的发展,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传媒行业中的应用必不可少,然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步较晚,直至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接触和引进计算机技术,这导致我国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传媒等行业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技术方面的难题将难以及时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计算机技术在传媒等行业中的应用。

(二)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在传媒行业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于推动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然而当前部分传媒行业从业人员未能够深刻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于发展传媒行业的重要程度,这导致计算机技术在传媒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应用不足的现象。

三、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媒体行业中应用的措施

(一)促进媒体之间的融合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传媒行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多种计算机技术与传媒行业的融合形式,为了推动计算机技术与传媒行业实现更好地融合,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对传统媒体形式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进行深度分析,构建一种多样化的立体结构的传媒生态。

(二)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传媒行业的深入应用,在传媒行业发展过程中培养懂得计算机技术和传媒设备的复合型人才以及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传媒人才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对这些相关人才的培养,在计算机领域才能够建立起专业的新闻采编中心,培养一批专业的新媒体人才队伍,对当前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形式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性地利用这些传播形式的特征对传播信息进行编辑,使相关信息具备更强的传播力,而在新媒体时代,传媒人对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的编辑和剪辑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因此在培养高水平的传媒人的过程中必定离不开对其进行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培训。

(三)加强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新媒体行业的重视程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传媒行业,并对传媒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未来传媒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将计算机技术与传媒技术的融合,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充分地应用,从而实现了对新闻话题及相关素材的及时采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途径发布信息,增强传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除此之外,在未来计算机技术与传媒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使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地为传媒发展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曾彬.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分析[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3):30.

[2]谢宇霞.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17):34-36.

[3]刘苏瑶.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J]. 中国传媒科技,2016(07):64-65.

作者:梅思恒

第三篇: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结合西安邮电学院的办学定位和行业特色,我校在计算机工程方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模式、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地方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对我校的探索与实践过程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校企合作

1 研究背景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设有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高校有800多所,仅次于英语专业。2008年,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达10.7万人,占工科招生人数的10.9%。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创造了重要条件。但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力越来越低,录取分数逐年下降,学生的专业优越感越来越低。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本专业仍然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现象,昔日的热门专业成了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红牌专业之一。出现这种现状,除了因为各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办计算机专业外(据统计,现有开办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有一多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办专业的),还与各高校都信奉“高水平”办专业理念,都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形成以一个模式办计算机专业有关,这就造成了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的局面。

早在本世纪初,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就针对已经逐步显现的苗头,开始了在我国分类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研究工作,并在2006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研究型(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两种)和应用型(信息技术型)三种培养规格框架,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和服务对象确定专业培养方向。为了进一步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办学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2007年全体会议上决定,以《规范》为参考,开展科学办学的试点工作,并报教育部,将这项工作作为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实施。西安邮电学院作为“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项目的4所参加院校之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两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本文就近年来在计算机工程方向开展的教学研究情况进行介绍。

2 特色鲜明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特色是专业生存的关键。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地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成为整个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在软件外包、两化融合、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会急需大量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在任何专业领域,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很有限的,而社会大量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如果高校不顾自身条件、行业特色和生源情况,盲目照搬“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必将失去自己的特色,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颁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中给出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四个方向的办学思路和要求,必将为各校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计算机专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国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结合物联网产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发挥围绕邮电通信行业办学的优势,坚持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思路和特色发展道路,探索主动回归工程教育,形成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科研带动、合作培养”的专业办学特色。通过省级特色专业点建设(本专业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带动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建设,办出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特色专业。这样的办学特色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宽基础教育和企业岗位专项知识有机地结合,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 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3.1 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为了适应人才需求多样性的要求,我们依托邮电通信行业,在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方向的试点工作。在计算机工程方向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相互依存和支撑的两个专业方向,即嵌入式系统方向和计算机通信方向,建立了具有计算机通信和嵌入式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并实践了计算机专业新型多元化培养模式。以培养过程的多元化应对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就业去向的多元化。通过建立学科交叉式培养模式,我们培养出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以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西邮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为依托,政府指导支持,电信运营商、软件企业积极参与的产学研合作计算机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多元化培养模式,就是在高等教育结构多元化的大趋势下,以培养体系的多元化应对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就业去向的多元化。承认学生差异,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学科交叉和与企业的合作,形成既满足社会需要,又符合学生个性,且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的多样化工程技术方向。

不论是教育部2008年启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项目,还是近期刚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都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共同采取措施,破解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难题。近年来,我们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软件园、北京软件园、大连软件园、深圳软件园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其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他们也为园区企业牵线搭桥,推动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企业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

3.2 建立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出现结构性就业困难的原因,除了学科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技术发展的现状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基于学科知识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后,由师傅带徒弟式的一年期实习方式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企业需要能立即投入到项目开发中,为企业创造财富的零适应期员工,这就向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捉出了挑战。传统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

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牛产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场地、时间等的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以课内实验为例,尽管各学校从教学组织、考核等方面对课内实验环节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但由于学生自身对课内实验重视不够,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实验任务,要求课外预习,但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前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加之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很难顾及到所有学生,造成目前课内教学效果不理想,直接导致随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作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证。

近年来,我们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以传统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为基础,以开放实验、兴趣小组为补充,以参加各类各级别的学科竞赛为激励手段的多位一体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提高课内实验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以开放实验、兴趣小组为基础,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为推动,以基于项目的导师制训练为抓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005年以来,我校先后组建了嵌入式系统兴趣小组、Linux兴趣小组、Web开发兴趣小组、FPGA兴趣小组等,完成了几十个项目。通过基于项目的开放实验、兴趣小组的锻炼,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在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邀请赛以及挑战杯等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3 探索校企合作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提出的实施方案,要求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在企业设立一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地去作毕业设计。目前,国家、地方政府及高等学校要分别采取措施,研究制订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各类鼓励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财税政策、实习安全与保险政策以及鼓励教师参与工程教育的聘任与考核政策等,为实施“卓越计划”,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面对近年来高校扩招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在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先后与北京神州数码、沈阳东软、西安康耐克、西安用友、北京文思创新、德国西安英飞凌、西安NEC、深圳易思博、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等大批有影响的IT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探索出“3+1创新教育实验班”、“与企业对接定制培养”、“企业参与以紧缺行业需求为目标的就业培训”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构建出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具有针对不同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且贯穿了不同方式所共有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本科教学为根基,以校内校外联合实习双基地为载体,以共同组织教学和管理为手段,以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到合格员工为目标,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在教学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认识,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思想过得硬、作风过得硬、技术过得硬”,力争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开展了多种具有企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紧跟前沿技术,并以项目设计为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实现“零适应期”就业。

3.4 建立l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

在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下,新型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改革将会遇到种种困难。改革不仅需要克服内部形成的习惯和阻力,还需要从组织机构、人员条件、政策环境上予以充分认识和保证。2005年,我们成立了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该中心2005年成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授牌的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6年成为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合作院校、软件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成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IT人才培训基地;2007年评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实验区;2008年成为深圳软件园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高校实训基地。

实训中心是联系政府与企业的纽带。作为校企合作的窗口、纽带,实训中心是解决教育与产业脱节问题的新的机制创新。实训中心的建立突出了教学改革目标,成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试验田。实训中心定期聘请企业各层次人员到学校讲学,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尽早了解企业的需求;实训中心为青年教师联系企业,进行顶岗工作,使更多的青年教师具有企业工程开发的经验,满足工程型人才培养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实训中心是对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校企联合制定与组织实施面向某一技术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各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涉及的学分置换和学籍管理、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形成的较成熟的东西适时地反映在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使更多的学生受益等问题,都是传统教学过程中未曾遇到的问题。这些工作的开展逐渐显现了原有教学管理体系的不足。为满足与企业合作的需要,需要赋予实验区传统教学管理机构所不具备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包括教学改革试点、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就业服务与指导以及学籍管理(学分置换)等功能,IT实训中心成为集管理、实践教学和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型教学管理机构。

实训中心担负校企合作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近年来,我们特别重视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图3为近年来实训中心建立的校企合作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我们采取了内外结合、校企互动、订制培养、就业对接的方式:同一家企业既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同时又是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校外功能对接,互为补充;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管理,各有所侧重;实习实训和课程内容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设置和调整,校外实习是校内实训的衔接和延续;最终实习考核的结果以在企业就业为目标,以胜任企业要求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为检验标准。

以双基地合作伙伴北京神州数码融信软件公司为例。双方的合作模式是由学院提供校内实习基地的实验设施和场地,企业承担教学费用。有意参加培训的学生先由企业招聘,对于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学校根据企业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他们进行前期培训。培训从大三暑假开始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第一阶段的技术培训。这期间,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西安邮电学院的学生,又是神州数码的见习员工。在校内实习基地培训过程中,经考核通过者将成为企业的见习工程师,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参加真实的项目实习。参加项目两个月后,对学生进行适岗度考核,通过考核后,学生将成为神州数码的正式员工。同时,企业为不被录用的学生出具见习表现证明,以便学生重新求职。被录取者继续参与企业开发项目,同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在学校通过答辩,毕业后正式入职。

4 结语

在教育部“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我校在计算机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希望对地方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未,关于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4-6.

[2]柴巧叶,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推进我院计算机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7(16):43-45

[3]杨爽,计算机专业多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92-94.

[4]王陆海,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3):16-18.

作者:王忠民 王陆海 韩俊刚

上一篇:学校图书馆论文范文下一篇: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