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论文范文

2022-05-0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证券行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在簡政放权的监管转型背景下,监管当局赋予市场更多的权力,证券行业应不断完善风险监管体系。作为盈亏自负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亟须建立一套内部管理体系,平衡资本、收益与风险,适应行业发展。基于国内外监管机构及先进金融机构的实践经验,提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监管资本相配合,实现证券行业全方位的风险管控。

第一篇:证券行业论文范文

浅析广西证券行业的风险与对策

[摘 要]广西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数量逐年有所增加,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融资平台作用,但总体水平排名仍然处于全国较后的位置。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实施上市(挂牌)“三大工程”大力推进整体行业前进的同时,风险防范也应重点关注。鉴于涉及的风险较多,选择现阶段问题突出、影响较大的股权质押、债券违约、区域股权市场运营、非法证券活动四个风险点进行阐述,分析广西证券行业风险现状,从而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证券;风险;股权质押;债券违约

1 证券行业发展总体情况

1.1 证券市场主体数量有序增长,体系不断丰富

广西境内上市公司目前达到37家,2018年新上市增加1家;新三板挂牌公司,从2015年31家增加到2017年的72家,实现较大的增幅;2721家广西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较2016年新增384家;1家证券公司,1家基金管理公司,27家证券分公司,新增8家;194家证券营业部,新增10家;2家期货分公司,31家期货营业部,减少1家;71家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新增29家。由表1看出,广西证券市场主体数量有序增长,体系不断丰富。

1.2 上市(挂牌)公司数量稳步增长,新四板发展值得期待

截至2018年5月底,IPO在审企业仅1家,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25位;在证监局登记辅导个案的拟上市公司5家,在全国排名靠后;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增长缓慢, 2018年新增5家,在审企业1家,在全国排名第20位;目前在广西北部湾股权交易所挂牌托管的企业有2744家,其中股份公司259家,全区正常运行的股份公司1800多家,为推进公司上市提供了丰富的后备企业资源。

1.3 直接融资规模起伏较大,融资渠道多样化

2015年广西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展迅猛,首次超过千亿元,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景气,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有所降低。截至2018年4月底,全区直接融资348.96亿元,同比增长9.83%。其中IPO融资13.22亿元,增发融资22.33亿元,发行公司债107亿元、企业债5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199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2.41亿元。

1.4 证券交易量收缩,市场活跃度下降

较2015年,广西证券交易总额从5.24万亿元下降到2017年的3.4万亿元,期货成交量3525 万手,成交金额1.8 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7.2%和14.7%。截至2018年4月底,全区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2899.2亿元,仅占全国的0.48%。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和市场行情下跌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对证券投资积极性有所减弱,总体证券交易量呈现下降趋势,市场活跃度不高。

2 证券行业重大风险隐患识别与评估

2.1 股权质押风险

当上市公司急需资金时,控股股东常通过股权质押来获得融资。相比银行贷款和减持套现的融资渠道,股权质押既不需要监管层的重重审批也不会有削减控制权的风险,以“来钱快、融资成本低”等特点,受到控股股东的青睐。但在资本市场的整体背景下,高比例质押、高质押率质押、高杠杆循环质押等,蕴含着相当大的市场风险。为防止股价波动带来未能偿付的风险,值得关注的指标是警戒线和平仓线。当二级市场质押公司的股价下行,触及警戒线,质押方将通知出质人追加担保品或补充保证金,但不作强制性要求。如果股价继续下行,触及平仓线,质押方将要求出质人在隔日收盘前追加担保品或补充保证金,至履约保障水平恢复至警戒线水平,否则质押方将采取平仓措施,有权抛售股票套现。因此,在二级市场的股价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股东的股权质押如果出现大范围的平仓,将有可能引发一定的风险。

目前广西股权质押情况如下:

一是质押家数比例较高。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12日,全区A股37家上市公司中,除南化没有质押数据外,其余36家上市公司都进行了股权质押,全区股票质押家数比例高达97.29%。其中,有23只股票达到平仓预警線,质押市值约为288.518亿元,占全区A股总市值9.95%。

二是中小板企业股权质押比例高。在平仓预警股票中,中小板股票7只,其中天夏智慧、八菱科技股权质押比例分别为72.43%、52.05%,超过股权质押新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2018年修订)》要求上市公司全部股权质押的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50%的红线。

三是计算机、化工、医药等产业成为高比例质押个股的“集中营”。从行业分析看,制造业股票数居多,共有20 只,主要分布在化工、汽车、机械、医药和食品等传统产业。第三产业上市公司有 11只,其中证券资本服务行业有 1只、房地产业有 1只、批发零售业有2只、交通运输业2只、服务业有 5只。

四是从板块的解押压力来说,中小板企业的股权质押爆仓风险要大于主板,且从流动性及经营层面来讲,中小板上市企业大股东在面临质押集中到期的资金紧张易造成基本面恶化而引发股价再次下跌,从而陷入股权质押的螺旋式风险。由于股权质押的绝大部分都是大股东,且质押股份较多,若未能及时采取补交保证金或追加抵押物等策略,强制平仓将会导致蝴蝶效用带来系统性风险。

综合分析,广西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比例除2只股票不符合新规,5只股票质押比例在40%-50%,其他都在40%以下符合新规要求,目前没有出现强行平仓的股票。但随着股票价值的不断变化,未来股权质押风险将是关注的重要。

2.2 债券违约风险

从 2014 年 3 月国内发生第一起债券违约,债券的刚兑被打破,债券违约现象呈现日益蔓延的态势。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新增42家违约主体,涉及债券118只。违约金额方面,截至12月31日,2018年债券市场涉及违约金额达1154.5亿元,是2017年违约金额337.5亿元的3.42倍。其中高风险债券除了大量民营企业,还有很高比例的地方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性规律的历史统计,企业债务违约的情况常常跟随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而同向变动。2018 年的违约主体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机械设备等强周期性行业。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的经营来看,部分企业主营业务不突出,盲目追求业务发展多元化,通过大规模举债来扩大企业规模,致企业财务杠杆过高、债务结构不合理。

广西债券融资规模从2015-2016年呈现增长态势,2017年规模有所下降。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券(包括短期融资融券和中期票据)融资占比都在50%以上。

截至2017年6月26日,广西信用债存量债券涉及发行主体74家;存量债券余额3261亿元,余额比重1.03%,债券余额规模在全国位列第22位;债券数量464只,债券数量比重为1.56%。截至2017年6月底,广西平台类发债企业和金融类发债企业均无违约事件发生,但工商类企业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已出现实质性违约,同时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市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信用等级被评级机构下调。

截至2018年10月31日,广西城投企业共计40家,存续期城投债共计215只,债券余额共计1685.95亿元,规模平稳增长。从主体评级情况看, 以AA企业主体为主, 有23家,占比57%,AA+企业有14家,AAA企业3家。从债券到期情况看, 广西2019年地方债券、城投债还本付息总额为2312.92亿元,偿债压力为105.59%;其中城投债为1699.34亿元,偿债压力为77.58%。2019年到期城投债中,南宁市379.65亿元全国排名第5位,2019年进入回售期城投债中,南宁99市亿元全国排名第8位。从负债水平看,南宁城投企业资产负债率最高,达64.5%;从偿债能力看,来宾、钦州、防城港、柳州四市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负债比值均为负,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偿债能力较弱。根据光大证券EBS固收研究数据,广西城投债风险:基本无风险的11个,风险较低的29个。截至2018年10月,广西城投企业暂未发生涉及融资贷款逾期等方面的信用风险事件,也尚未发生公开债券违约事件。

虽然自2014年以来,广西正菱、丰浩、中美天元等大型企业债务风险和信贷风险事件,2015年6月13日到期的中票“12桂有色MTN1”兑付风险相继发生。从债券违约发生的行业看,属于强周期性行业,严重产能过剩,需求明显减弱,产品价格深度下跌,导致出现行业性亏损,相关企业盈利恶化、持续亏损,不断侵蚀现金流和净资产,使企业逐步陷入流动性困境。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这些行业基本面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违约风险也有所降低。加上银行贷款投向偏好倾向于“国进民退”,青睐政府基建项目和相关主体,城投债实质违约风险并不会明显上升。

2.3 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运营风险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是为特定区域内的内企业提供股权、债券转让和融资服务的私募市场,是公司规范治理、进入资本市场的孵化器,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对于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股权交易和融资,鼓励科技创新和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具有积极作用。隨着区域性股权市场在规模、数量等指标逐渐攀升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诸如挂牌企业少、融资能力有限、投资者少、交易制度匮乏等问题。

经过市场整顿后,广西北部湾股权交易所是全区唯一合法的区域股权市场运营机构,目前挂牌企业2743家,托管企业263家,中介机构208家,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达4.85 亿元。挂牌企业和融资规模均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与彼邻省份相比,融资规模差距较大。目前设置有创富板和创新板,主要依靠收取融资服务费、交易手续费及财务顾问费等实现盈利。但是这样的盈利模式不能有效支撑中心的发展,损害大股东的利益,已有证券公司股东选择退出区域性股权市场。目前已实行的融资方式只有股权转让融资和私募债融资,融资方式单一,提出的多元化融资方式未见付诸实现。从一些发展较好的股权交易市场来看,都已实现了多元化融资方式。例如与广西同是西部地区的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中小微企业,已使用股权质押、增资扩股、融资租赁、债券发行和集合票据发行等多种融资方式,成为服务本省、辐射西北的重要股权交易市场。平台建设速度慢,挂牌企业行情、投融资信息、挂牌企业财务数据披露无法在网站中查询,不利于投资者掌握信息。

从涉及的业务看,2017年在北部湾股权交易所备案的两支私募债券到期未能还本付息,造成债券违约事件的发生。分别为“北部湾风帆债-百花医药”私募债券及中联物流1期私募债券,归其原因在于受经济下行和私募债存续期间,企业扩张过快,导致资金链断裂。

从中介机构会员实力看,北部湾股权交易所有208家中介机构会员。虽然会员数量有一定规模,但总体实力不强,会员对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综合会员和推荐商会员中,商业银行和证券期货公司分别只有 8 家和 3 家,其他绝大多数会员是广西本土的投资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公司等。在服务手段不足、转让不活跃的情况下,各市场主体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基于广西北部湾股权交易所的发展现状,整体仍然偏低,面临着挂牌企业少、融资能力有限、投资者少、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导致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判断广西北部湾股权交易所风险适度。

2.4 非法证券活动风险

非法证券活动主要分为非法发行证券、非法设立证券交易场所或者证券公司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以违法主体多元化、侵害对象的不特定性、快捷性、专业性等特点,导致监管难度较大。非法证券活动的猖獗既有证券市场不完善的外部环境,又有证券法律法规知识匮乏。不法分子抓住投资者的暴利投资心理,谎称自己有内幕信息,可以提供大牛股等手段骗取投资者高额的信息费、会员费。更有甚者,不法分子开设证券黑市、设立“原始股”“将在海外上市的股票” 等形式等来诈骗钱财。此外,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主要依靠非公开媒体传播的小道消息来获取不完全的股票信息,存在着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法经营证券活动的猖獗发展,并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2014年,广西证监部门共受理了7起涉嫌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线索,查处1家企业涉嫌非法发行股票,1家企业涉嫌非法开展证券投资咨询活动,均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涉案金额2200多万元。2017 年,证券监管部门将2家企业涉嫌非法集资或诈骗线索移送公安部门查处;严厉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移送非法证券期货活动案件线索1起,回复非法证券期货咨询意见9份。对各类交易场所、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现场检查4家次。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从严打击非法证券活动,加大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广西资本市场秩序持续好转,生态环境明显净化。但随着非法证券活动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加大互联网非法证券活动的监管,将成为重心。广西非法证券活动风险适度。

3 防控证券行业重大风险的对策建议

3.1 组建纾困基金,缓解民营企业股权质押危机

组建纾困基金,驰援本地上市的民营企业,从债权型投资和股权型投资两方面入手,构建风险共济机制。债权型投资主要是以“转质押”方式提供股票质押融资支持,短期内得到缓解上市公司大股东流动性问题;股权型投资主要包括:协议受让上市公司股份、认购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重组控股股东等模式。股权型投资主要适合有意愿出让较多股权、或股东有减持意愿,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债权型投资或是解决燃眉之急,股权型投资是解决民营企业债务问题的最终途径。“纾困”资金要坚持“救急不救穷”的原则,筛选出救助标的,明确受助企业和大股东承担的责任义务,确保救助不偏离“市场化、法治化”。在不引起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改善上市公司流动性,释缓可能存在的强平和爆仓风险,保持 A 股市场的平稳运行。

3.2 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公司治理能力,积极应对债务压力

在经济下行阶段,一部分落后产能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被市场出清,发行人应在当前经济调结构的大背景下,专注自身核心业务,加快产业升级,提升抗风险能力。发债企业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事前风险评估,择优进行风险适宜的投资方案,强化过程跟踪管理,及时发现问题,继而管控调整,转移和减小风险。建立财务指标预警制度,预警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过低的资产流动性等,保持企业偿债能力的管控,预防债券违约。优化公司负债结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资产结构合理确定长短期负债的比例,长期资产占比较大的企业尤其需要避免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将加强债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多举措化解防范其债务风险。

3.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资者保护条款

债券本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防范债券市场风险产生和进行风险识别的重要环节。建议未来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的量化标准,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频率,实行违约可能的预披露等,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加大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举债行为的监督,降低企业与债权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健全市场化的信用评级制度,使债券风险状况在市场机制的有效调整下得以量化和评估,使投资者和市场管理者正确地识别风险状况。

另外,还需完善投资者保护条款。应借鉴国外债券市场的经验,引入交叉违约、加速清偿、限制性条款等偿债保障条款。作为事前防范规则,限制条款、交叉违约、加速清偿等偿债保障条款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发行人的风险水平并保障投资者在发行人信用状况发生重大改变时享有退出选择权。在处理违约时,预期违约与现实违约应该享有同等的保护权利。

3.4 明确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法律地位,促进规范发展

《证券法》是规范资本市场各方行为的基本法律,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服务私募证券转让的平台,理应纳入《证券法》规范的范畴,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其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股权市场应遵守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业务及监管规则、政府指定监管机构制定的监督管理办法。

坚持落实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7〕178号文件精神,兼顾创新与规范发展,发挥中小微企业首发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后备资源培育的功能,强化市场监管,防范和化解风险,保障市场规范稳定运行。建立合格投资者制度,加强风险教育工作,培育一批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资者。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向市场参与方公布挂牌企业和私募证券相关信息,促进各市场参与方有效控制风险;同时,向市场参与方详细说明交易模式、权利和义务,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完善市场信息系统,将运营机构及开立投资者账户、办理登记结算业务的有关机构信息向监管部门报告,并将信息系统与证监会指定的监管信息系统对接。清理和杜绝跨区域经营,防范和化解可能产生的风险。

3.5 强化证券监管,健全防范和打击非法证券活动长效机制

政府部门要理顺证券监管体制、加强统一监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巡视检查,联合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公安机关等,严查网络证券非法活动,及时掌握相关动态,从源头上杜绝非法经营或诈骗行为的发生。通过打击非法证券活动宣传,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提高对非法证券活动的辨识能力,增强防范意识。完善打击非法证券活动的政策法规和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健全防范和打击非法证券活动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非法证券活动蔓延势头。

参考文献:

[1]叶映红,广西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及发展建议[N].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

[2]林婷.林煜屾,新形势下非法经营证券投资咨询活动的防范与惩治研究[J].发展研究,2017(5).

[3]朱宇轩,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研究[D].北京邮电大學,2018,3.

[4]陆天,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研究--以银亿股份为例[D].广西大学,2018,6.

[5] 中诚信国际--中诚信国际城投风险地图系列:城投风险地图系列【宏观研究】[EB/OL],2018-11-15

[6]孔令贵.徐涛等,关于区域性股权市场政策环境优化与规范发展的报告[R]中国证券报,2018-11-23.

[作者简介]廖玲玲(1982—),女,汉族,广西桂林人,讲师,经济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金融、证券投资。

作者:廖玲玲

第二篇:监管转型与证券行业经济资本管理

摘 要:在簡政放权的监管转型背景下,监管当局赋予市场更多的权力, 证券行业应不断完善风险监管体系。作为盈亏自负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亟须建立一套内部管理体系,平衡资本、收益与风险,适应行业发展。基于国内外监管机构及先进金融机构的实践经验,提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监管资本相配合,实现证券行业全方位的风险管控。建议监管机构完善监管资本的计量方法和限额管理方案,证券公司逐步推动经济资本在证券公司内部发挥管理风险限额、指导绩效考核、优化资本分配的作用。而监管机构通过培训、传导的方式,进一步完善行业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管理方案,推动两者相互协调配合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监管转型;经济资本;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邱兆祥,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金融理论与实践、经济金融学科建设研究;庹忠梁,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风险管理和量化投资研究。

引 言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证券市场的改进和完善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发展成为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因素,甚至影响到全球资本市场的运行。沪深交易所数据显示,2015年末我国沪深两市总市值突破5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1《中国债券市场:2015》报告显示,2015年末我国债券市场债券余额突破46万亿元,成为继美、日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2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证券市场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将日新月异,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相比国外成熟市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时间短、体系仍待健全,而国内证券公司与国外投资银行相比也存在市场经验不足、管理水平落后、业务发展缓慢、风险意识薄弱等特点,在国内外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国内证券公司能否持续稳健运营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在国外环境日益错综复杂、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适时提出监管改革和风险全覆盖要求,既符合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要求,又保障了金融机构稳健持续经营,是当前和下一阶段我国经济金融良性发展的迫切需求,必将为我国金融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监管改革转型的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严峻的同业竞争,我国证券公司如何应对并健康成长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这既关系到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又关系到证券市场的繁荣稳定。本文探讨了当前形势下我国证券行业监管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借鉴国内外金融行业先进经验,提出了外部监管资本和内部经济资本并重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案。本文第一部分,回顾了我国证券监管政策的历史表现及目前的改革方案,探讨了监管转型的思路与方向;本文第二部分,梳理了国内外监管机构对证券行业的监管方式及先进金融机构将经济资本运用于内部管理的措施,为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和证券公司提供了先进的经验;本文第三部分,提出监管转型和证券行业经济资本管理的具体方案,指出监管机构应与证券公司协同发展,经济资本作为证券公司的内部管理工具,也应与外部监管资本相辅相成,实现证券行业良性发展;最后一部分给出了本文的总结。

一、证券行业风险监管回顾

(一)我国证券行业监管回顾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其特殊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一直是在监管的规划和引导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监管机构一方面学习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一直扮演着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很强,主要体现在监管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干预来对市场进行调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监管调控不完全依赖于法律,相当大一部分依赖于政策导向。《证券法》作为规范证券市场参与者行为的根本大法,赋予了监管机构监管权力,但这种政府主导型的监管模式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1],导致监管分工不明确、监管效率低下,过多干预市场但不能有效维持市场稳定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调控的方式多种多样。领导人讲话、官方媒体、交易制度变更、印花税调整、入市门槛设置、维稳资金进入与退出等多种因素调控股市涨跌,甚至敏感时期的临时性管制措施和非正式发言等都会给证券市场带来巨大影响。总的来看,监管手段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相当的创造性,只要是能够调控证券市场走势的措施都有可能采用。机构投资者或者个别有消息资源的投资者存在信息优势,容易形成庄家操纵的局面,损害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監管覆盖面广,几乎涵盖证券市场所有环节。通过一系列监管措施掌握市场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包括高管资格审批、IPO审核、IPO发行节奏调整、上市公司再融资、企业兼并收购和破产重组审批、公司退市核准等。监管机构对经营许可、现场检查、登记报备等具有相当的权力,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参与者的准入、退出及日常行为。重审批、轻监管,调控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程度可想而知。

第四,不进行预期管理,对证券市场造成较大波动。由于政策干预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临时性、功利性、易变性和不确定性,市场难以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导致市场参与方产生一种特殊的既有“政策博弈”又有“政策依赖”的现象,滋生政策投机行为[2]。另外,这种调控弱化了证券市场信息传递机制和资源配置功能,不利于资金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常规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变化将影响股市外,调整新股发行政策、交易规则、费率都曾对股票市场带来冲击,甚至监管机构在敏感时间点的表态、舆论导向等消息层面的因素亦将引起股票市场的异常波动[3][4][5]。史代敏(2002)的研究表明,政策因素对股票市场的冲击非常大,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使当月的日收益率波幅接近平常水平的2倍。在经历了2015年A股市场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再到千股涨停的奇观,以及“熔断机制”推出后股票市场断崖式下跌的惨状后,肖钢本人在其最后一次参加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这次股市异常波动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不成熟,不成熟的交易者、不完备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不适应的监管制度等,也充分暴露了证监会监管有漏洞、监管不适应、监管不得力等问题”[3]。

(二)風险监管体系转型

早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先手棋”。作为新兴转轨市场,“政策市”的特征一直饱受诟病,传统的监管体系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决策相冲突,亟待转型。

证券市场的监管转型一直在路上。我国在2000年9月引入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2006年7月颁布《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对证券公司监管体系进行了重构。净资本又称为监管资本,是参照Basel协议监管框架对证券公司资本充足性提出的要求,保障了证券公司一旦倒闭能够防范风险外溢,保护客户及债权人等相关各方不受损失。从发展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从无到有,从粗放式管理到以净资本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对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证券公司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随着行业创新不断深入和2015年以来的股票市场异常波动,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指标体系逐渐暴露出其急需适应当前行业形势变化进行调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中注重控制规模而非控制风险的理念,不能对证券公司实际面临的风险进行计量与控制;二是业务规模控制指标对证券公司经营发展造成约束,干扰了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三是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计算缺陷,增加了证券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成本;四是证券行业业务发展和风险累积受到股市波动周期的显著影响,逆周期调节机制的缺失将影响对证券行业风险的管控,容易形成负反馈,加剧市场的波动。证券行业正在迈入新的发展周期,在行业飞速发展与不断创新过程中,业务发展和创新速度、制度约束和风险监管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

2016年以来,监管当局注意到这一现象,提出简政放权和监管转型的要求。《证券法》的修订已经被人大常委会提上日程。证监会取消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不断简化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行为,深入推进市场监管转型。在取消上述行政审批事项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过程中,为做好衔接工作,证监会明确了相关事项取消的后续管理方式和工作安排。根据审慎监管原则,通过制定管理规范和标准,完善监管手段,加大事中检查、事后稽查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和有关业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针对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证监会今年以来修订出台《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借鉴BaselIII对银行系统的监管方式,调整了净资本监管指标的计算方式,按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不同风险类型计算风险资本准备,优化杠杆率指标,将表外资产纳入指标管理,同时提出流动性风险指标监管要求。新的风险指标监管体系通过资本杠杆率、风险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等四个核心指标,提升了风险计量的针对性,增强了风险覆盖的完备性,初步建立了监管指标的逆周期动态调整机制。总的来看,新的风险控制指标监管体系放松了对净资本的管制要求,突出了净资本作为监管资本的特性,同时证券公司杠杆指标“表内外总资产/核心净资本”最大可达12.5倍。本次监管指标的修改,符合证监会转变职能、放管结合的监管思路,给证券公司在证券市场中发挥自身职能、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净资本及流动性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监管导向下,各证券公司自身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作为风险经营机构,证券公司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管理。但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证券公司的生存之道是创造收益。因此,证券公司需要在有限的资本约束下,在风险承受的前提下,为股本创造最大的收益,实现资本、风险、收益间的平衡。“经济资本”概念的提出既符合监管转型的思路,又能将监管资本、风险与收益连接起来。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经济资本的计量,二是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经济资本预算分配制度,三是以风险调整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以监管转型为契机,构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正当时。

二、境内外经济资本管理实践及经验总结

净资本和经济资本是BCBS(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4年提出的监管框架下常用的两个概念,两者都是为了缓冲金融机构的非预期风险损失[6]。从证券公司的角度来看,净资本侧重于外部监管要求,而经济资本侧重于内部管理需要,兩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少文献都提出将监管资本要求向经济资本靠拢,Goody和Howells(BCBS,2006)提出BaselII第二支柱的目标就是使监管资本要求与经济资本需求保持一致。[7]欧盟在2010年《资本金要求指示》(Capital Requirement Directive,简称CRD)修正案中将投资银行的监管资本直接等同于经济资本。尽管目前来看,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资本管理方面存在差异,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监管机构对监管资本敏感性要求的提高和与金融机构实际风险相符性要求的提升,两者的趋同与收敛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比国内而言,经济资本在国外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具有较长时间的实践应用,可以为国内监管当局和证券公司学习和借鉴。而相比证券行业而言,国内银行业及保险业在经济资本管理方面也有较多本土化的实践。本部分内容梳理了国内外监管机构及大型金融机构经济资本管理方案,可以指导国内证券行业的经济资本管理。

(一)境外经济资本管理实践

1. 境外监管机构的管理模式

当前境外证券业风险监管主要以净资本或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净资本监管模式,如美国及中国香港,要求流动性资产在负债的一定比率之上;另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模式,如欧盟、日本及中国台湾,要求具有偿债能力的资本保持在风险资产的一定比率之上。

普华永道对全球银行业的调查表明, 信用风险占到商业银行风险总量的65%, 除此之外, 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和关注的主要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是在参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基础上,以资本充足率8%为基准,根据各类业务的历史风险状况和本行的经营发展战略,采取内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对某些属于鼓励发展类业务,商业银行则设定较低的经济资本系数,使之相对应的风险权重低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风险权重。计量市场风险的常用技术有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少数商业银行(如中国建设银行)运用VaR计量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设定为前三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的一定比例。

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中国建设银行采用增量配置法,通过三个环节完成:首先,年初由总行根据全行发展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明确资本充足率目标,提出全行的经济资本总量和增量控制目标,对分行进行初次分配;接着,总行根据各分行反馈的情况,在总行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分配;最后,总行根据战略性经营目标,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战略性分配。

2. 保险业的管理实践

2015年2月16日,保监会连续发布了《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1-17号)〉的通知》(保监发[2015]22号)、《关于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实施过渡期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财会[2015]15号),自2015年1季度,中国保险业进入了偿二代过渡期。在经济资本管理实践中,保监会走在保险公司的前面。

保监会着重从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机制等单方面来加强保险行业监管。首先,保监会从吸收损失能力的角度对保险公司实际资本进行定义和规范,将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细化对资本的监管。其次,保监会重点对保险公司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做出规定,按照保险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类型采用综合因子法进行风险计量,同时增加了战略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定性监管要求,并辅之以压力测试手段对极端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价。最后,保监会制定专门的风险监管评级方案、信息披露办法和报告流程,对保险公司进行监管。总的来看,偿二代时期,保监会的监管措施实现了与国际机构的接轨,推动了保险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償二代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开发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型,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这一点集团性的保险公司走在了前列。目前国内大型保险集团,如中国再保险集团、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保险等已在公司运用经济资本进行内部管理。以中国再保险集团为例,公司在遵守保监会最低资本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开发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在经济资本计量方面,中国再保险集团已率先建立起集团层面的经济资本计量与汇总方案,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计量方法,如Credit Metrics模型、VaR模型等来计量集团的经济资本,进而采用RAROC对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进行度量,定期评估并向管理层报告。在经济资本的配置方面,中国再保险集团正在逐步尝试将RAROC指标与资本分配相挂钩,对于海外业务已采用RAROC指标进行资本金的分配。

(三)境内外经济资本管理经验总结

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先进的金融机构均已采用或者正在尝试使用经济资本管理工具,它们在经济资本管理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先进经验,为我国监管机构和证券公司提供了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样本。

1. 充足的资本是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

从这些先进机构资本管理理念来看,它们都是在监管机构要求或者自身管理要求下保有充足的资本金作为风险缓释,并支持业务发展的需要。无论美国模式还是欧盟模式,“资本”概念是监管机构极为重视的一个指标,无论是资本与负债的比较,还是资本与风险的比较,监管机构都要求证券公司持有足以满足公司运营的资本。这一点也体现了监管机构对利益相关方及合法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风险传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风险收益对应论的管理理念

在经济资本配置方面,先进金融机构都具有经济资本与风险预算的理念及特有的平衡方式。公司内部治理不再以所拥有的资金多寡或者获利大小来进行资本配置,而是以各业务单元承受风险的大小与可承受风险值为基准,配合各业务单元的获利能力与市场前景等,进行资本金的分配。

3. 有效计量经济资本的技术与模型

在经济资本计量方面,先进金融机构重视风险计量技术和风险模型的开发,注重针对自身的风险特征研发风险管理技术,提升风险计量的准确性与有效性。這些机构采用内部评级法、违约损失模型、VaR模型、CVaR模型、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等多种高级计量手段,准确度量各种风险与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将风险管理理论、资本管理理论、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学、统计学等融合进日常风险管理中,使风险限额、绩效考核、资本配置等管理方案更加科学有效。

4. 可靠的经济资本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经济资本管理涉及公司内部大量的信息,可靠的数据来源是风险识别、分析、计量、监测、评估的基础。这其中既需要外部数据,包括经济数据,政策数据,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等不同市场的数据,也需要各种内部数据,包括经营数据、投资组合数据、个券数据、财务数据、客户数据等,而各种风险模型涉及大量统计处理、相关性分析、数据模拟等复杂的处理手段。在证券公司经营业务范围不断扩张的同时,风险的时效性要求更加紧迫。这些先进机构能够有效地计量、报告公司层面及各业务单元的风险状况,无一例外都有赖于强大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三、我国证券行业经济资本管理方案建议

从国内外监管机构和先进金融机构的管理经验来看,在现阶段证券行业构建监管资本与净资本协同发展的证券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势在必行。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证券公司内部管理工具,与外部监管资本净资本相辅相成,实现证券行业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一)监管当局推动经济资本管理方案的应用

与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具有先进的人才储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强有力的执行权力。借鉴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的经验,宜由监管机构推动经济资本管理方案的实施,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对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实施全面监管,为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 完善法律制度

从立法的角度不断完善现有的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引导和鼓励行业构建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适应证券行业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证监会应加强与银监会、保监会的合作,借鉴巴塞尔协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发布的《对金融集团的监管原则》,不断修改完善《证券法》等相关法律规范,对监管机构的职能与证券公司的监管要求进行法律约束;证券行业的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对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立内、外部风险管理的协同机制、协同技术,才能真正达到有效控制投资银行风险的目的。

2. 优化计量手段

监管机构一方面要坚持以最低资本要求为监管基础,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另一方面在行业内完善现有风险覆盖率和资本杠杆率计算方法,保障监管资本能够覆盖风险资本。监管机构及行业自律组织借鉴国内外及行业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学习论证,加强对证券公司的培训,帮助证券公司完善风险资本的计量方法,实现行业内风险资本指标科学统一的计量,比如针对信用风险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针对市场风险的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针对操作风险的基本指标法和高级计量法等。鉴于目前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监管机构可以从简单的计量方法入手,在科学统一的计量基础之上,建立全行业的监管资本要求。然后引导行业建立针对自身特点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逐渐实现精确计量,提高风险计量的敏感性。监管部门与证券公司双方通过不断协同、不断进行纠错式的相互学习而使经济资本配置和净资本监管在行业资产配置、资本结构优化和绩效评估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构筑起有效的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屏障。

3. 加强检查督导

监管机构应对证券公司的资本充足性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检查,评估证券公司的内部评级法、高级计量法等风险计量模型是否达到了最低的资本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同时收集行业信息,分析总结监管经验及行业先进管理方法,在行業内传导。在信息披露方面,监管机构应充分发挥市场的督促作用,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及时了解相关证券公司的风险水平和经营状况,以形成市场化的证券公司评级和定价机制,从而形成市场激励。监管机构应督促证券公司建立一套信息披露政策、披露内容、控制流程等,定期进行披露。

4. 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市场和行业的研究,建立监管资本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市场的“稳定器”,在防范行业系统性风险中发挥主导作用。监管机构通过组织研究行业力量,建立能够反映系统性风险的监测预警体系,如宏观经济指标、股市波动率指标、客户保证金变动、市场交易量指标等,解释证券市场景气程度和风险等级。根据监测结果,对监管指标进行逆周期调整,使监管指标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这样一方面传导了监管意图,进行预期管理,另一方面在市场过热时能够防范周期性强的业务风险扩大,在市场回落时通过降低监管指标要求,能够鼓励行业的扩张。

(二)证券公司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管理方案

证券公司在保障监管资本充足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设定能够覆盖公司运营所需承担风险的经济资本限额。在日常经营中,充分发挥经济资本在战略制定、业务规划、资本分配、业绩评估、内部沟通中的作用,从上而下贯彻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构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管理方案。

1. 经济资本限额管理

证券公司应树立风险调整绩效管理的风险文化,经营管理层将资本、风险、收益并重管理,将经济资本、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指标作为衡量公司及各层级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以此在公司各层级建立起资本金管理及战胜风险获取超额收益的经营文化。经营管理层授权相关部门开展针对经理层及相关员工的培训,传导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及管理理念,推动经济资本在一线员工中的普及与应用。

年初,经营管理层将反映风险偏好的经济资本作为限额管理指标之一并提交董事会审议。在限额的设置中,涉及公司各业务部门,财务、资金、风险管理及IT部门。首先,各业务部门提交资金使用计划、利润计划、历史经济资本占用情况及收益情况,财务部对相关数据进行核实调整,确保数据口径的一致性,资金部则需要根据监管资本充足性要求及在保障公司流动性充足的基础上,确定公司可以分配的资本金。風险管理部据此测算出公司需要准备的经济资本数量,将此与董事会风险偏好相比较,并与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协调,将商讨方案及结果提交董事会。

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风险管理部将经济资本进行分解至各相关资金使用部门,进行限额管理。在日常运营中,风险管理部重点对风险限额进行监控,对各业务部门的日常风险限额进行有效计量,可参照巴塞尔协议标准法或构建内部模型法进行测算并不断检验优化,对于超出限额的业务部门进行预警,保障公司风险偏好的有效执行。

2. 风险绩效评估

风险经营是证券公司经营的本质。为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证券公司应逐渐转变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思路,在各业务线运作时,应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建立基于RAROC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各资金使用部门建立风险、收益对应的投资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存在,甚至为了追求高额的奖金或提成而将公司置于高风险的处境。

证券公司可参考巴塞尔委员会在2010年发布的Range of Methodologies for Risk and Performance Alignment of Remuneration,构建风险绩效管理框架和流程,建立管理方法及其完善机制,设立相关指标,推动风险绩效管理在公司内的应用和指导作用。

证券公司应逐渐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将RAROC指标纳入部门考评中去。财务部门会同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自资金使用部门的收益、资金成本、经济资本占用情况等进行核算,生成RAROC报告,在充分计量相关部门经济资本的基础上,对收益进行调整。管理层基于报告进行动态评价,结合战略发展和风险偏好对相关部门的表现进行综合判断,作为资源分配的指导。证券公司还可以建立与绩效评估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和奖金池分配方案,引导各业务部门和员工统筹考虑收益与成本、市场与风险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评判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的经营绩效。

3. 经济资本分配

作为营利性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股东希望在有效的资本金约束下,创造出最大的收益,这正是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基于经济资本计量和绩效评估结果,证券公司可以建立内部资本分配机制,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证券公司的经营预算可首先在保障监管资本充足和满足公司流动性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可以新增的资本金总额;然后,根据各单位资本金申请额度及行业表现,测算其风险收益水平,如高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低风险高收益等,确定最低、最高资本金配置增量水平,对于表现好的业务可以在申请额度上增加一定比例,而对于表现较差的业务则调低一定比例;接着,利用历史平均表现及对下一年RAROC预估或RAROC要求,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将新增资本金配置向RAROC高的业务倾斜,使公司总体EVA最大化;最后,公司需根据发展战略、业务影响程度等进行定性调整,形成年度资本金配置方案。证券公司应建立定期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情况优化经济资本配置方案,提高方案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4.风险系统建设

证券公司应建立适应公司业务发展和经济资本管理要求的风险信息系统,建立风险数据库,进行数据积累、整合和筛选,作为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风险信息系统应具有对接各业务条线的功能,能够采取客户信息、持仓信息、交易信息、财务信息等内部数据,同时能够对接外部资讯系统,获取市场信息、宏观经济信息、证券信息等外部数据。同时,系统应该能够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除了简单的分类汇总外,还应具有测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功能,能够实现对VaR值的计算、敏感性分析甚至灵活地开展压力测试。证券公司應根据自身业务实际情况和经济资本管理实践,搭建复杂程度与之相配套的信息技术系统,进行经济资本限额监控、相关业务绩效评价、年度经济资本预算管理,通过风险系统实现经济资本管理的自动化、流程化、智能化,能够满足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

结 论

风险经营是证券公司的经营本质,作为金融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风险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金融监管迎来了改革的契机。在简政放权的监管转型背景下,证券行业乃至证券公司都需要主动去迎接这个转型时代的来临,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的变化。

本文研究了国内外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国内银行业、保险业的先进案例,提出净资本监管与经济资本管理相协调的证券行业管理方案,为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与证券公司转型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监管机构通过逐渐优化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使监管资本与证券行业风险属性相匹配,能更好地起到监管作用,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发生。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优化风险指标计量方法、加强监管督导和优化逆周期调节机制,监管部门与证券公司双方通过不断协同、不断进行纠错式的相互学习而使经济资本配置和净资本监管在行业资产配置、资本结构优化和绩效评估三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构筑起有效的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屏障。

证券公司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公司内部营造风险绩效文化氛围,既能与监管要求相契合,又能平衡公司内部资本、风险、收益等方面面临的矛盾问题,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证券公司能充分发挥经济资本在战略制定、业务规划、资本分配、业绩评估、内部沟通中的作用,既能使资本满足监管要求,又能与战略目标和风险偏好相结合,提升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吴越、马洪雨:《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监管权配置实证分析》,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 李文华:《路径依赖与证券监管转型对策初探》,载《金融与经济》2014年第4期.

[3] 史代敏:《股票市场波动的政策影响效应》, 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 8期.

[4] 胡金焱:《中国股票市场宏观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 载《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 6期

[5] 张新红、叶诚:《中国股票市场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 载《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 4期.

[6]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 in Basel, June 2004.

[7]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Basel II: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 in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June 2006(128).

[8] 張国俊:《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进展与效应》,载《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5期.

[責任編辑 国胜铁]

Key words: regulatory transition, economic capital, risk management

作者:邱兆祥 庹忠梁

第三篇:浅议我国证券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

证券市场发展成熟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行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下,要求我国必须具备一批具有坚定政治信念、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复合型证券行业人才,提供全面有效的分析、支持和服务,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推动证券市场和中国经济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我国证券市场乃至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证券行业高端人才指的是:一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具有扎实广博的经济和金融理论知识;三是熟悉现代金融业务和技能,善于从事资本运作;四是掌握外语、现代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懂法律;五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风险防范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和效益观念。但是具备这种复合素质的“证券人才”在整个队伍中的比例还很小。全国证券行业从业人员中拥有硕士学历的不足1%,这说明较高层次人才比例明显偏低,至于熟悉国际惯例、法律,具有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和业务经验的国际证券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证券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人才结构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从业人员的数量庞大和高端人才匮乏并存。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去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从而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也具有其迫切性。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银行、证券、保险业,大批的外国金融企业占领中国金融市场,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想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做大做强,必须加强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再次,我国的金融市场要走向国际化,也需要培养一批高端的人才去熟悉和了解国外金融市场,借鉴和提高我国的证券市场。

近几年,我国的证券业发展很快,但证券行业的人才缺口还是很大的。主要是由证券行业本身的行业特点所决定的,证券行业是人力资本最密集的行业之一,对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不长,大多数证券人才来自银行业,从其他行业来的也不少,人员错综复杂,无统一的思想理念,也缺乏统一规范的培训。在市场快速发展前进的时候,人才培养未能跟上,导致证券高端人才的供需出现了脱节现象。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适应金融新形势的证券高端人才供不应求,而大量由学校培养出来的却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要,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为此,必须对传统的证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证券人才培养模式。

高端人才培养问题是证券市场逐步开放中的战略问题。资本市场的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资金、机构都不成问题,所缺的恰恰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改革的步伐。目前我国证券高端人才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相对规模较小。证券行业人员队伍的发展与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基本是相适应的,但在相对规模和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证券行业人员与世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绝对数量不少,但是相对于我国证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规模仍然偏小。

二是我国证券行业人才结构虽然不断改善,但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匮乏。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迅速发展,至今只有20多年时间。因此我国证券行业实践累积时间较短,行业人才队伍虽然迅速发展,但有关体系建设仍需探索和完善。目前,在我国证券行业人才队伍中突出表现为“五多五少”: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操作性人才多,创新性人才少;单一行业人才多,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少;产品营销人才多,研发和风险管理的人才少;熟悉国内资本市场和业务的人才多,熟悉国际资本市场和业务的人才少。

三是行业内各机构对证券人才培训方面投入不小,但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明显。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没有针对不同培训对象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体系。同时,没有建立普遍的培训评估机制,培训效果运用不足。各机构专业人才培训成绩与职务晋升薪酬福利脱节,不利于调动专业人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一部分证券高端人才得不到重用或流失也加剧了人才的匮乏。中国人讲人情,在诸多的人情关系下,难以做到排除各种压力重用和提拔人才。很难通过专业标准,把握原则,独立判断事务,这是中国专业人才选拔、晋升与国外相比差异巨大的地方。美国几家著名的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跨国公司都是按照市场的要求,坚持原则、规范行事、选贤用能,有很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所以这些企业蓬勃发展,得到了市场的肯定。这些企业中坚持原则与规范的高端人才在市场上千金难求也是明证,而安然等则是最好的反证。

国外对于证券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从大学到就业后都有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以美国、加拿大的高职教育为代表,以能力为基础,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主。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织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并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该模式重视及时反馈,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个别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以形成性评估为主,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高职学院,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企业、工厂和学院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学员要先向有资格招收学徒的企业、工厂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订合同,当工厂、企业的学徒工,同时又在教育机构进行学习。

通过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模式的分析,能够发现:一是定位都比较准确,与普通教育有鲜明的差别,主要以培养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二是重视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联系十分紧密;三是打破了直达车式教育的传统模式,建立了一种交互的多轨式的可分段选择的升学渠道,架设了高等教育的“立交桥”,增加了灵活性;四是重视课程建设,强调以就业市场为向导;五是坚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学生毕业时能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这些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好的启示。

在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同样给予他们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美国券商对证券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基于其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培养内容、时间计划、培训深造安排上都会有不同的侧重。就整体而言,表现卓越的券商不仅长期、持续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投资分析与服务方面的培训,还会聘请各种外部专业咨询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分析金融行业问题、提升员工能力等,并据此融合现有手段或技术开发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应用工具,然后应用到培训内容中。人才培养的另一个特点是整个培训体系和其职业生涯紧密结合,从新进入公司开始就会有不断的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习安排,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并配以一系列的考核。美国券商能够有卓著的声誉,是庞大而严密的培训与考核体系进行长期培训和淘汰的结果。

对于我国证券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我认为应该从高职教育和工作实践两方面共同努力。

一、对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1.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紧靠市场。

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使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市场、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相结合,使之成为主要从事应用和操作的高级管理和专业人员,毕业后能很快顶岗工作。在教学内容上,实践教学应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职业定位,着眼于不同行业发展的技能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证券投资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打破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精练,重点须突出,紧扣专项能力培养的需要;知识结构应服从能力结构,明确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过硬的技能,理论知识重在学以致用;文化、基础课程要为专业课程打基础,理论课要为实训课提供知识支撑,并与之紧密结合。

证券投资专业课程重构具体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证券投资专业课程要系统化。在基础理论方面,应开设财政与金融、证券投资原理、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在应用理论方面, 应开设证券投资分析、公司理财、证券投资基金等课程。其次,证券投资专业课程要微观化。一方面是对现有课程进行微观化处理, 去掉那些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或者已经过时的知识, 补充一些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新知识, 并使这些知识更具有操作意义,如股指期货知识、融资融券知识等;另一方面是根据证券投资微观运行的需要,增设一些新的微观证券课程,如网络证券、证券电子化、证券会计等。第三,证券投资专业课程要国际化。这方面的课程应该包括外汇操作、国际结算、国际惯例、国际谈判等课程。

2.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国外的高职教育模式有可借鉴的经验,我国虽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体制、政策、经费等原因,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应与用人单位需要紧密结合。学校应与证券、期货、基金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联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长期稳定实习实训场所得到企业指导老师的指点和帮助,有机会在企业定岗实习,能够学到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缩短毕业后岗位适应期限。校企在合作中可将各自收集到的情报和信息进行交流与共享,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共同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

3. 高职院校应以市场和企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

国外高职教育具有专业能力教育、补偿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服务等多种功能。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诞生至今,多数学校都把90%以上的精力放在学历教育上,这是缺乏竞争力及社会认同的根本原因。必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学校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不拘形式、主动适应、优化结构,才能使学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从而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

二、就业以后的人才持续培养

(1)为了满足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需要,需要学习国外金融业的业务状况及管理方式,安排员工到国外培训,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获得方式。就公司财务管理、贷款项目评估、资产负债管理及金融创新等银行风险管理内容进行培训。了解美国证券从业人员对宏观经济、市场动态的认识和判断方法。

(2)证券行业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高风险性,这就要求证券人才不但熟悉相关业务知识,还必须具备驾驭高风险金融市场经营的能力。因此,需要对现有高层次管理人才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金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证券行业需要具备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混业经营的逐步开展,要求证券人才掌握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等多种专业知识和运作技术,能胜任为客户提供多途径、多方位理财咨询和策划,跨行业进行运作。除了对业务知识进行培训,还应根据情况提供计算机、英语、法律等知识的课程培训,以提高证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4)员工培训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培训可分为基本、高级、扩展及后续等四个类别,各类别培训方式对培训对象及培训目标都要有具体的规定。每年,每位员工要与上司讨论下一年的培训计划,确定自己的“培训路径”。选择参加何种培训项目和课程,取决于目前工作的需要,以及本人现有的知识和能力。

(5)我国可以试行建立提高金融理论与技能发展基金,通过资助金融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技能。

(6)加快现有人员存量的“盘活”和培养,建立自己的“造血”功能。面对国外券商大举入境的挑战,要提高竞争能力,从国外聘用大批人才不太现实。首先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根据证券行业发展战略,确定各类人员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经费、教材等相关措施。要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按照既定目标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并跟踪比较、分析核算培训成本及效益,防止零打碎敲和资源浪费。第二,要把高端证券人才作为培训重点,加大培训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分层次、多渠道地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市场应变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第三,实施各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确立上岗资格,使基层员工精通岗位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并鼓励员工掌握多种业务知识,具备多项上岗资格,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员工岗位轮换和交流的力度,为培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7)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证券人才的同时,注重鼓励和吸引海外证券相关人才回国效力,还可以积极主动地吸纳国外证券机构的人才。

(8)开展多种形式的证券培训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国外一些着名的培训组织合作办学,聘请国际金融、证券领域的外国专家来华讲学,举办国际性的研讨会等。

从企业方面来说:

1.建立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的企业文化氛围。营造好的文化氛围要建立明确的组织目标,激发工作热情,有计划地提供工作轮换、授权、更富挑战性地工作机会,赋予职业成就感,鼓励参与与创新。

2.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建立证券行业人才后备库。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为证券行业人才提供应应聘、培训、提升的机会。

3.加强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我国证券行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首先,要求所有专业人才每年都参加一定工作日的学习,通过培训加快本行业人才的知识更新,适应世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其次,在培养方式上,应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金融专业、国际金融组织或行业内其他市场主体的合作培养。

4.健全用人机制。首先应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坚持任人唯贤的人才使用原则,重视高端专业人才;其次要完善考核聘任制度,根据不同部门将考核内容相对量化、公开化,使考核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使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必须建立起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务实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队伍,适应日益发展的证券行业的要求。

同时,应建立证券业务及时咨询支持系统。当证券人员遇到业务难题时,有时在学过的理论或现有的资料中找不到满意的解决办法。建议能够建立一个由国内外专家为主体的咨询库,依靠在理论分析研究、监管部门和证券机构工作过的专家,及时为证券从业提供咨询服务。必要时给予专家论证服务。还可以建立金融证券典型案例库。近几年,我国金融业出现了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但至今为止没有哪一家学院或金融机构进行过系统的收集和分析。如果能够建立一套金融典型案例系统,不仅可以丰富并深化现有的金融教育内容,而且可以为从业人员提供真实生动、说服力强的咨询服务。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一支高标准高素质的证券人才队伍显得越来越迫切。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动荡,也需要我们具有清醒的头脑,把培养提高证券高端人才队伍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作者单位:方正证券长沙五一中路营业部)

作者:范金铸

上一篇:职工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司法体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