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2022-09-11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并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将这些卓越的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这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4第二单元《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为具体案例, 谈谈课堂教学设计与心得体会。

这块内容涉及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的目标是掌握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并在探究氨气和铵盐的性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使他们体会到化学对人类生活及其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让他们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传统的教学设计, 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氨气和铵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然后通过实验验证一下上述结论, 最后来一个知识点的归纳罗列, 这就是传统教育中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从节约时间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模式, 但这些结论不是学生自己理性思维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而是教师从外面硬生生地塞进学生的大脑, 因此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丝毫没有感受到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无益于培养学生的素质, 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达不到新的教学目标。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在把握这堂课时, 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1 设计好新课导入, 激发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新课导入, 能够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很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 提高课堂效率。导入的方式有好几种:从教学内容导入, 从学生学习基础入手复习旧知识导入, 或者根据学生情绪, 结合教师自身特长等等。总之导入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将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结合化学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化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 紧密联系身边看得见摸的着的事例展开教学, 将会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热情, 激励学生的参与欲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如我在设计《氮肥的性质及使用》一课时, 我用PPT展示了几幅校园风景图, 花草树木之所以长的这么茂盛这其中离不开化肥的作用。学生一看自己的校园风景马上就来劲了, 然后我又讲“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 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了很多, 我们来看看过去世界上粮食产量的情况。”然后展示在全世界开始使用化肥前后, 世界粮食产量的数据对比:PPT展示:1800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0.73吨粮食;1978年开始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4.63吨粮食。

如果不施化肥, 中国只能养活2亿多人口, 剩下11亿人就没饭吃。 (引导学生) :“我们班上有56个学生, 如果不使用化肥, 可能只有9个同学有饭吃。”学生惊叹。通过给出数据引导学生感受到化肥的生产和使用离他们的生活很近, 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PPT展示:市面上常见的几种化肥图片, 介绍化肥的种类, 引出氮肥, 介绍合成氨生产工艺, 并解释设计该工艺的科学家由于成功解决了合成氨过程中需要的高温高压, 催化剂等条件, 使化肥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 从而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 并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通过介绍化学家的事迹,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导入, 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对化肥的性质和应用也产生了兴趣, 为接下去的新课推进做好了铺垫。

2 创设生活情境, 领会基础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 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件化学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事实、一项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成就、一幅真实地反映化学现象的插图、一则生动的有关能源或环境问题的报道等, 都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机, 强化自主学习的责任, 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最终形成综合的科学观。新课标也提出,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积极地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我在讲述NH3的性质时, 用PPT播放了1818黄金眼中的液氨泄露的新闻短片:短短十几分钟, 整个天空被浓浓的白雾笼罩, 处处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村民们携家带口惊慌失措向村外狂奔。“白烟”过后, 有2 0人中毒, 15人被冻僵, 其中4人死亡。同时大片的庄稼、蔬菜被熏死……以这样社会上发生的真实故事为背景, 立刻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然后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2) 15人被冻僵说明什么?并请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总结归纳氨气的物理性质 (状态、气味、毒性、溶解性、密度与空气比较) 和用途。同时提出问题:假如你正处在液氨泄漏的现场, 你将如何去做?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 我做适当的引导, 并让他们进行总结归纳。这时所有的学生都会参与进来, 成绩稍差的会说求助:报警110、120, 这时我就适时的表扬他们, 毕竟这也是生活需要的, 让他们更有激情来学好化学。还有部分同学会从刚才归纳的知识点出发寻求各种方法……

3 活动与探究, 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对探究学习的要求是:“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 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然而我们大部分教师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较深, 将探究教学搞成了“注入式探究”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机会, 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 把探究搞成了包办代替一讲到底。其实按照新课标要求, 我们理应方案让学生自己设计, 问题让学生自己提, 实验让学生自己做, 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我们要做的是对探究学习的整合和总结。我在讲解铵盐与碱共热产生氨气这个知识点时, 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是将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于试管中进行加热, 然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当同学们完成书本的活动与探究后, 我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然后让学生利用桌上有的用品自己重新设计一个简化实验也来产生氨气, 可以先讨论后完成。这时同学们就会根据刚才归纳的知识点七嘴八舌讨论一番, 然后尝试——取一张纸, 将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后, 放在纸中用手摩擦报纸加热, 然后检验氨气。把原来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的实验改变成用生活中随处可接触到的材料, 并用摩擦进行加热, 让学生改变对化学实验的固有印象:“化学实验很危险, 动不动就爆炸, 一般都在实验室做, 而且离不开试管, 酒精灯。”通过一个简单的改进实验, 让学生体会到实际上在平常的生活中, 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化学变化, 化学就在生活中, 对于书本上的方程式、物质的性质也就没那么难以记忆了。又如我在演示完“喷泉实验”后, 引导学生分析引发产生“喷泉”的原理, 随后让学生利用引发“喷泉”的实验原理, 思考讨论引发“喷泉”的其他方法。这样一来即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 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变思维与创新意识。

4 以生活场景为背景,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 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深化记忆,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泛性和整体性。小结不能是简单地把新授知识再重复一遍, 而是要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其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小组内总结, 可以问一问这堂课学生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惑, 我通常是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因为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 回归生活意味着科学课程内容直接面向社会, 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从而体现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如在该堂课结束时我就设计了两个生活中的片段让他们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片段一, 有一位农民在仓库里存放了一袋氮肥——碳酸氢铵 (俗称碳铵) , 有一天他发现这袋化肥包装破损受潮了, 就把它拿出去晒, 结果发现没有人偷盗却少很多, 你能从化学的角度替他找原因吗?片段二, 在村子里住着两位农民, 小李和小刘, 他们都种了几亩水稻。小李很勤劳, 不仅买了氮肥硝酸铵, 还同时使用了自己烧制的草木灰 (呈碱性) , 小刘只施用了氮肥硝酸铵, 小李心想自己使用的肥料多, 收成一定好, 结果到了秋收时发现, 自己田地的产量远不及小刘的, 你知道原因吗?等这两问题解决好之后我又提问:如果你是一名技术员, 要指导农民使用化肥, 你能列举出哪些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或者拟出一张化肥的使用说明书?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就是对铵盐性质的一个总结归纳, 并且通过创设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在课堂上学习的化学知识,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得到发挥, 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对象, 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程理念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和深化的一点体会。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努力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景, 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具体化学知识的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 上课是一门学问, 是需要我们用一辈子来悟;上课亦是一种艺术, 需要我们不断追求, 以创造出神奇的效果。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通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这一具体案例的分析, 展示了新课程理念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生活情境,活动与探究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5.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必修) [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6:98~100.

[3] 张凤春, 刘成坤.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教学的实效性[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8, 6:22.

上一篇:发挥网络优势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下一篇: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司法认定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