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2-09-11

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我国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占高等教育规模 (不含成人高等教育) 的33.04%[1]。职业院校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期间, 为我国各行各业、各个阶层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一直以来, 各个高职院校都以就业率的高低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就业水平, 据2017年就业蓝皮书指出, 2014~2016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地保持在91%以上。在光鲜亮丽的就业率数据背后, 虽能体现出“量”的大小, 却不能反映出“质”的高低。因此, 如何提升职业院校的就业质量, 成为了在“互联网+”背景下新的研究方向。

一、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现状

就业质量是指学生的工作收入高低、工作环境优劣、专业对口情况以及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2]。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 (教学厅函[2013]25号) 文件要求, 高职院校从2015年开始每年年底发布当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笔者就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上公布的近两年各高等院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3,4]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对比分析了专业对口就业率、薪资待遇、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及就业满意度等方面数据发现, 就业质量虽有提升, 但并不明显, 许多高职毕业生在上岗后感觉与中职、高中毕业生在工作环境、工资水平、工作岗位等方面的优势不明显, 对高职教育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薪资待有遇稳中有升, 与本科毕业生还存在有差距

抽样数据显示, 湖南省2016届、2017届高职毕业生平均起薪点分别为3406元月、3599元/月, 与同期普通本科生毕业后的月收入相比偏低, 2016届、2017届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点分别为4085元/月、4376元/月。

湖南省2013届、2014届高职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均有明显增加, 其中2014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为4573元, 与毕业当年月收入3347元相比, 增幅达36.63%。

(二) 专业对口就业率逐年递增, 整体水平偏低

对口就业是指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匹配程度, 是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它间接反映出生源质量、教学质量、管理质量、专业定位等方面的问题, 也是学校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抽样数据显示, 湖南省2016届、2017届高职毕业生平均对口就业率为79.34%、81.29%, 这意味着有两成左右的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相关度。虽说对口就业率近两年有所增长, 但整体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 毕业生离职率偏高, 工作稳定性不强

离职率是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吸引力及员工工作的稳定状况。

抽样数据显示, 湖南省2017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52%, 2016届为48%, 而毕业三年内竟有79%的高职毕业生有过离职经历, 如此高的离职率反映出其就业存在高度的不稳定性。在这些有过离职经历的毕业生中, …49%的毕业生离职是因为“薪资福利水平偏低”, 51%的毕业生则认为“个人发展不够”。

(四)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普遍偏低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是指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薪资福利水平、发展前景等心理感受及满足程度。

据抽样数据显示, 2016届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期待吻合度仅为40%, 其中有38%的毕业生认为所从事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22%的毕业生认为“不符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对母校推荐就业岗位的满意度仅为51%。说明6…成以上的高职毕业生认为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不符合其职业期待, 约一半的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度不高。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从上述现状发现,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仍存在四低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学校专业设置、定位与实际岗位需求有较大差距

1. 盲目调整专业设置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考虑自身发展忽略了高职教育规律和本质, 一味的寻求生源, 哪个专业热门就开办那个专业, 哪个专业不好招生、就业困难就撤销那个专业, 专业教师随时要进行专业转型, 导致专业开办条件缺乏基础, 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达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2. 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

有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就业预测, 导致毕业生专业技能培养跟不上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虽然多数高职院校都强调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与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或企业规模本身的限制, 高职生在这些单位的实习或实践不够深入, 实习单位转化成就业单位的成功率偏低[5]。

(二) 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反馈机制不健全

目前,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采用问卷调查、填写毕业生跟踪登记表等方式形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 这种方式存在较大局限性, 难以反应真实情况, 从而影响了调查结果对教学反馈的有效性。

1. 调查单位的局限性

在对下发问卷调查和登记表的用人单位的选择上, 长期选择相对关系较好, 合作较为紧密的单位, 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对于不熟悉或行业知名企业的调查较少, 从而使调查样本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 导致调查数据不具备典型性。

2. 数据真实性有待商榷

有些调查对象只是碍于与学校的关系, 在填写调查数据时往往采取“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 敷衍了事, 认为这种形式只是一个过场, 反正学校也无法确认数据的真实性, 而且调查的时间仅限于一年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时段, 并不具备代表性。这就导致了数据缺乏真实性的依据。

3. 调查报告缺乏说服力

采集上来的数据往往由学校招生就业干事来负责整理和撰写调查报告, 一方面由于前面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原始数据本身缺乏有效性, 另一方面撰写人的水平高低决定了调查报告的质量, 所以人为主观因素将导致形成的调查报告缺乏说服力。

(三) 各就业平台数据不统一, 难以形成有价值的就业质量报告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就业平台, 上级教育管理机构也有自己的就业平台, 政府机关也有就业平台, 还有很多招聘网站等民间机构同样有就业平台, 不同类型的平台都有自己关注的数据和服务受众, 哪个平台更权威, 哪个平台上的数据更真实有效, 似乎没有定论。

1. 数据的来源不统一

各个高校、教育机构、政府平台、民间机构都由自己的数据来源途径, 其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权威性都没有衡量的标准, 更没有统一的规定。显然其中许多的数据是可以共享共用的。

2. 数据格式不统一

每个就业平台都是一套完整的软件系统, 后台数据库的格式都是由软件开发机构定义的, 虽然有些数据含义相同, 但在不同的平台上这些数据还是由于格式的不统一难以兼容, 需要利用复杂的技术手段进行格式转化, 增加了实现的难度。

三、提升职业院校就业质量策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对于职业院校的就业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一直以来, 就业质量的高低关乎高职院校的命运, 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 打造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平台, 形成高效的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 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全面提升就业质量, 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 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要把复杂的就业质量建设目标变为可以量度、计算、比较的数字和数据, 为政府决策和评估高职教育提供参考[6]。笔者认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由政府主导, 学校、教育管理机构、就业管理机构、权威就业服务机构 (如智联招聘、51job) 、权威数据调查研究机构 (如麦可思) 等教育、就业服务行业相关的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统一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长远的现实意义, 各个机构可依据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 各个机构之间的数据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共享, 达到数据的一致性。

(二) 构建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就业指导与管理的一站式服务

传统的就业服务平台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职业院校可参照统一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构就业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面向在校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其他就业管理、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

作为智慧就业服务平台, 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化的就业网站, …而应该是包含就业信息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新媒体工具等一系列多元化的网络综合体。

学校可以运用平台向在校学生宣传有关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在平台上召开网络招聘会;运用网络新媒体工具来实现在校生、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师、用人单位等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展个性化服务, 针对专业、特长、性格等, 设定职业发展规划, 将就业指导融入整个大学生涯。

(三) 加强与其他就业服务平台的合作, 整合就业信息资源, 实现个性化就业服务

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既不能局限在毕业班级, 更不能局限在供需双方, 应与社会其他就业服务机构合作, 利用平台相互联动, 为学生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

在统一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下构建的就业服务平台, 应提供外部接口, 实现各个就业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 相互数据共享, 及时掌握动态就业信息, 推动学生精准就业。

通过就业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和数据共享, 可以给学生提供从入学、毕业、入职、发展的终身就业服务。

(四) 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就业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 提高就业数据的可信度

大数据时代涌现出了很多专业的数据研究机构, 引进第三方数据机构做专业的数据分析也是大势所趋,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数据的分析量越来越大, 要使跟踪数据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 专业公司会做得更完善[7]。

在就业服务平台上的学生就业数据和用人单位招聘数据实时存储, 并利用大数据手段挖掘、分析就业质量数据, 生成的就业质量评估报告具有公允性, 极具参考价值。同时可构建毕业生就业分析系统、就业数据跟踪系统、市场需求反馈系统等功能模块, 形成良性的反馈机制。

(五) 依据就业质量报告, 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院校要根据就业质量评估报告中得出的数据分析结果, 及时了解各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流程进行优化和调整, 包括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与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等方面,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只有高质量的学生, 才能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同时, 要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 改进或淘汰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地专业, 加快需求旺盛的新专业的建设。

四、结语

职业院校就业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一个长期不断改进的过程, 要提升就业质量, 需要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智慧型就业指导与服务平台建设、就业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专业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共同发力,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信息化的手段, 不断提升就业质量, 实现教学保就业, 就业促教学的良性发展轨道。

摘要: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并对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 充分发挥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就业服务机构、数据调查与质量评估机构、学校、企业、就业指导与管理平台等各方优势, 提出了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就业信息资源融合、就业大数据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升就业质量的策略, 有利于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就业质量,互联网工具,就业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

[2] 贾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就业力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3 (21) :11.

[3] 湖南省普通高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http://www.hunbys.com/zlbg_2016/zlbg.jsp.

[4] 湖南省普通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http://www.hunbys.com/zlbg_2017/zlbg.jsp.

[5] 嵇新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质量提升研究[J].中国商贸, 2014 (13) :211.

[6] 周睿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8 (2) :31.

[7] 臧其林.大数据时代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5 (24) :20.

上一篇:深化改革,高效轻负——谈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下一篇:中高职三二连读课程体系探析——以会计专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