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煤矿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生产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煤矿安全管理的质量,也不利于我国煤矿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联合煤矿生产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的意识,认识到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推动煤矿产业的进步。

第一篇: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严格安全管理规范 确保燃气管理安全

2020年9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规定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一部引领首都燃气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法规。本文详细论述了《条例》修订的背景过程和主要修订内容,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新《条例》的贯彻落实。

一、《条例》修订的背景和过程

为适应北京市燃气行业初期快速发展的需要,规范市场环境,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2006年11月召开的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部《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并于2007年5月1日正式施行。

(一)《条例》修订的必要性

《条例》实施十多年来,对加快燃气设施建设、发展首都燃气市场、提高燃气普及率、保障燃气供应、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运行对天然气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燃气市场结构的变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和各类用户用气的需求变化等,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供应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使用安全管理薄弱等。特别是近年来燃气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管理形势比较严峻。原《条例》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城市发展和城市燃气供应精细化管理的新需要。

(二)《条例》修订的工作基础

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抓好燃气安全管理工作。燃气行业主管部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聚焦燃气安全管理突出问题,区分轻重缓急,进行探索实践,为《条例》修订奠定了实践基础。一是编制出台《北京市液化石油气发展建设专项规划》,实施液化气气源供应特许经营制度,优化布局全市液化气供应体系。二是与城管执法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和使用安全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供气企业和用户的安全主体责任。三是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和城管执法等部门联合印发《办理盗窃燃气、破坏燃气设备设施违法犯罪案件的工作意见》,为严惩违法行为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法律制度,积累了有益经验。

(三)《条例》修订的主要历程

为有效防范和应对燃气安全隐患,加强燃气管理,提升燃气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条例》修订列入2020年立法计划,并成立工作专班。从1月开始,各项工作紧锣密鼓,环环相扣,有序推进。4月中旬,专班领导带队多次到北京燃气集团、北燃实业集团、北京液化气公司开展专题调研,听取50余个市区相关部门、众多用户和燃气企业的意见;多次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广泛听取修法意见建议,并书面征求了20余个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就重点难点问题与相关部门反复协调。在修订草案报送人大常委会一审之前,即政府调研起草阶段,工作专班对条例的修订思路、核心条款、制度设计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对主要修改内容达成了共识。经北京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同意,修订草案经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后,2020年9月10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七十四次党组会议研究了《条例》的立法工作情况,并形成书面报告正式报送北京市委。9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

二、《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

新的《条例》由原来的七章五十三条修改为七章七十二条,主要的修改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明确安全监管的总体要求,统筹燃气事业发展

发挥燃气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将燃气气源和种类、燃气设施建设要求、燃气安全保障措施和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管理规范等内容纳入燃气发展规划(第七条);同时,对企业开展燃气经营活动的,增加了应当符合燃气发展规划要求等许可条件(第十六条)。

明确了城市管理、城管执法、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和消防救援机构等部门的监管职责(第四条)。

建立燃气供需状况的监测、预测和预警机制,健全燃气应急储备制度,加强对用气供需的整体统筹(第十四条)。

推动减少瓶装液化石油气的使用,授权市政府根据燃气发展和燃气管网建设情况,制定瓶装液化石油气的替代措施,划定禁止和限制瓶装液化石油氣使用的区域,并向社会公布(第十五条)。

(二)明确燃气供应企业的安全管理规范,保障燃气安全稳定供应

创新燃气经营许可实施方式,明确本市对管道天然气经营、瓶装液化石油气气源供应实行特许经营(第十七条)。

规定本市实行瓶装液化石油气实名购买制度,燃气供应企业应当如实记录用户基本信息及气瓶相关信息(第二十四条)。建立瓶装液化石油气直接配送制度,明确非居民用户购买瓶装液化石油气的,由燃气供应企业统一配送、安装气瓶,提供用气安全检查服务。居民用户选择直接配送方式的,燃气供应企业也应当提供用气安全检查服务。逐步推进居民用户购买瓶装液化石油气直接配送(第二十五条)。

明确液化石油气充装企业应当从取得特许经营权的气源供应企业采购气源;销售的瓶装液化石油气应当来源于燃气发展规划确定的服务区域内的充装企业。燃气供应企业应当按照规定逐步建立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第二十六条)。

明确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门发现燃气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有权责令立即排除,要求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第五十条)。燃气供应企业因故关停的,由城市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企业做好相关安全处置工作(第五十四条)。

(三)明确燃气用户用气规范,加强燃气供应企业保障责任

明确燃气用户应当对燃气使用安全负责,由燃气供应企业加强对燃气使用安全的服务指导和技术保障(第五条)。

明确燃气供应企业受理非居民的用气开户申请的,应当对其用气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得与其签订供用气合同,不得供气(第二十条)。

明确燃气供应企业定期实施免费入户安全检查(第二十三条);用户无正当理由拒绝安全检查,或者存在安全隐患且拒不整改的,燃气供应企业应当对其暂停供气或者限制购气(第三十一条)。

明确燃气用户应当安装、使用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设施设备、燃气燃烧器具和安全保护装置等(第二十七条)。

明确不得向签订供用气合同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购买燃气等一系列安全用气责任(第三十条)。

对燃气供应企业和用户之间的燃气设施维护、维修责任,以及相关费用承担作了具体规定(第三十三条)。

(四)健全燃气设施保护机制,防范燃气设施安全事故

要求建设单位与燃气供应企业在施工前共享燃气管道安全防护信息,查明地下管道信息资料,组织制定安全保护方案,签订安全监护协议(第三十七条)。

要求施工单位负责落实安全保护方案,监理单位发现地下管道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或者暂时停止施工(第三十八条)。

明确燃气供应企业应当履行施工现场指导等安全监护责任;发现工程施工未签订安全监护协议或者未制定安全保护方案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向执法部门报告有关情况(第三十九条)。

针对盗用燃气和损毁燃气设施,健全了行为认定的技术支持和行政执法机制(第四十六条)。

(五)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对本次修订新增的需要规范的内容逐项增设处罚措施,包括燃气供应企业实施安全检查、瓶装液化石油气直接配送和向存在安全隐患的用户供气等(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

对原条例已规定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包括未经许可从事燃气经营活动和用户违反安全用气规范等,按照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等上位法,提高罚款额度,加大处罚力度(第五十五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六條、第六十七条)。

此外,新增一条作为第七十条,与北京市街道、乡镇综合执法等相关规定做好衔接,为开展燃气管理基层执法活动预留了空间。

为适应燃气管理重心由注重事业快速发展转向强化安全管理规范的需要,本次修订设计了严格的燃气安全管理制度,以实现以下三个管理目标和要求:

一是全覆盖。将燃气管理规范从管道燃气扩展到瓶装液化石油气,加强气瓶充装、存放、配送和使用各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

二是全链条。细化燃气供应企业的安全供气责任和安全用气服务保障责任,强化燃气用户的安全用气责任,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筑牢全链条安全防线。

三是全方位。加强市政燃气管道及其周边范围的安全保护要求,落实建设工程施工各方的地下管道保护责任,明确用户燃气设施的维护、维修责任,全方位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三、持之以恒推进《条例》的贯彻落实

为更好地推动《条例》走进千家万户,将贯彻落实新《条例》转化成每个居民的自觉行动,按照北京市贯彻落实《条例》动员部署大会要求,市级燃气主管部门制定了工作方案,并陆续制发相关配套文件。

(一)落实各方法定责任

一是进一步细化燃气供应企业承担的供应保障、安全生产和用户服务等主体责任,细化燃气用户承担的用气场所安全、用气设备设施安全、正确操作使用燃气和燃气燃烧器具的主体责任。

二是联合市场监管、应急管理、消防救援、道路运输和城管执法等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好各自涉及燃气的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职责。

三是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按照《条例》规定,将燃气使用安全纳入各自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管理范畴,细化工作内容,督促抓好落实。

四是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和各区政府进一步规范和明确街道、乡镇承担的燃气监督检查职责和行政执法职责,建立台账,掌握情况,引导居民向合法供气企业购气并形成固定服务关系,发现和打击气贩游商等非法经营行为。

五是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查处燃气供用气违法行为的执法裁量标准,确保科学公正执法。

(二)加强普法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条例》宣传贯彻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分期分批组织全市城市管理及相关部门、燃气供应企业、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和燃气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专题培训,全面细致解读《条例》的章节、条款。通过电视台、电台、官网和纸媒等媒介,向社会广泛宣传《条例》的工作内容,营造安全、科学、节约使用燃气的社会氛围。

(三)及时出台配套文件

《条例》的规范运行离不开各项配套文件的出台实施。市级燃气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发挥牵头作用,会同各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加快配套文件制发速度。这些配套文件主要包括:修订出台居民和非居民燃气供用气合同,修订出台燃气供应企业对用户安全巡检的管理办法,制定出台瓶装液化石油气实名制购买和配送管理办法,制定出台推广应用智能化燃气计量表和户内安全防护装置的支持政策,制定出台加强出租房屋燃气使用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强化施工作业对燃气设施的保护措施,等等,切实保障《条例》良性运转和取得实效。

学习贯彻落实《条例》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燃气企业和广大用户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履行法定义务,推动《条例》落细落实,促进燃气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首都能源供应更稳定、更安全,人民群众增添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荣荣)

作者:蒋志辉

第二篇: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管理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在煤矿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生产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煤矿安全管理的质量,也不利于我国煤矿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联合煤矿生产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的意识,认识到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推动煤矿产业的进步。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具重要的地位,不仅关系到煤矿的生产质量,对经济效益的实现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在煤矿安全管理過程中,应该加强法制法规的建设,保证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行为的安全性,从而有效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质量。本文主要研究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煤矿 安全管理 行为安全管理 应用研究

1 煤矿安全管理中的行为要素分析

首先,煤矿企业的管理者要结合煤矿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市场的行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目标和管理条例,从而确定安全生产的操作流程和基础应急方案,方便管理人员在生产现场随时监督。其次,管理者也应该认识到安全思想和意识的重要性,为生产人员定期开展必要的安全讲座和培训,加强人员之间关于安全信息的交流,从而使其能够安全操作设备和机器,提升设备使用效率的同时,改革并优化煤矿生产条件。再次,还应该健全建设安全生产和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之间的权利和职责,分工明确,严抓生产和管理质量。最后,管理者需要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工作的交流会,解决生产和安全管理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加强煤矿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促进煤矿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确定合理的安全工作政策和管理目标,是保障煤矿生产管理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也是优化行为管理质量的准则;通过修订安全操作流程,总结安全管理经验,是实现安全管理目标的基础;展开安全培训工作,保证安全管理信息的即时共享,建立激励制度激发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是促进煤矿安全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各要素之间环环相扣,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发展,不仅构成了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也影响着煤矿安全管理质量的发挥,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1]。

2 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了对行为过程的监管

在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组织规划中,生产人员作为煤矿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主体,其行为将直接影响到煤矿安全管理的质量,因此,强化对生产人员行为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很多煤矿企业管理者过于重视生产结果,忽视了对生产过程的监管。例如在煤矿开采和运输的方面,仅对矿工的行为严加监管,却没有监督整个开采流程,导致很多环节技术不规范。再加上煤矿企业人员行为和考核之间的关系不紧密,对矿工和生产人员行为进行统计,无法真正意义上反映整个煤矿工作流程。导致的结果就是管理者过于重视对矿工安全的统计结果,却没有及时改进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不安定的因素,缺乏制度的执行力,也没有对过程控制予以应有的重视,使得煤矿开采和运输人员严重缺乏安全意识,一不小心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2.2 重视检查而忽视了参与行为的重要性

在整个煤矿产业中,安全管理人员需要承担煤矿开采、运输、生产等多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其责任相当重大。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很多煤矿企业中的矿工和生产人员都没有积极参与到生产安全管理和行为安全管理等工作中,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度。与此同时,虽然很多煤矿企业的管理者和行政人员已经制定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但是这些条例却没有落实到安全生产的实处,也就是在具体的生产工作和安全管理中没有体现,因此很多生产人员和矿工都是在被动的状态下从业工作的,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相当薄弱。再这样的管理状态下,不仅无法保障矿工和生产人员的自身安全,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煤矿工作的有序展开。

3 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管理的应用研究

3.1 行为安全管理的前期准备阶段

首先,应该建立一支行为安全管理小组。煤矿企业需要认识到明确分工的重要性,推举矿长、负责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生产小组的租场以及基础工人等。矿长负责每天工作任务的下达,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安全行为的监管,并及时督促各部门生产工作的执行情况。其次,煤矿企业的领导小组也应该定期接受行为安全管理的培训和指导,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视察的内容、考核机制的建立和评估等,从而促进有效煤矿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最后,应该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合理监督和评估,专业人员通过分析煤矿企业的生产数据和企业利润等,对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安定因素进行排除,从而为煤矿企业营造安全舒适的生产环境,保障煤矿产业的有效发展。

3.2 具体观察的阶段

首先,应该编制有效的行为安全观察检测表。煤矿企业中行为安全管理小组的各成员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本部门的经营效益,并依据煤矿生产的行业条例等,对生产中不安定的因素和事故进行调查,从而确定其影响因素。例如调查矿工和生产人员的身体素质是否完善、防护装备是否科学以及操作是否符合规范等。其次,有效下达安全命令。企业中行为安全检测和观察小组需要对安全行为的事实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分析后的结果下达给每一个成员,提升其安全意识。再次,对观察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包括使其准确了解生产人员的行为,确定安全行为的种类,并掌握不安全行为的特殊性,从而做好定期的观察和记录工作,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做好数据记录工作。小组中的观察员应该将观察的重点放在安全行为的次数,并将最终结果统计出来,做好数据存储,以便由专家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2]。

3.3 行为安全管理的干预和反馈

第一,对生产人员的行为进行观察。在观察企业安全行为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不安定的行为和潜在行为,需要及时采取制止措施,并严格纠正并指导,从而保障员工的身心安全。第二,做好数据的分析和总结工作。利用有效的现代化办公软件等,对观察期矿工的行为进行记录,并整理成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软件中,深入分析数据的变化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改进。第三,及时公布观察结果。观察人员在统计完数据之后,还应该向专家请教数据存在的规律,并将分析结果公布出来,以提升企业上下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为后续的煤矿开采和运输工作奠定安全基础。第四,企业管理者应该定期建立赏罚机制,为了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表现良好的观察员、管理者以及矿工等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升其工作的效率,从而不断完善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质量。第五,定期并及时调整生产人员的关键行为。领导小组需要定期汇总观察员手中关于矿工安全行为的数据,针对其关键行为进行必要调整,如技术工艺精准度、设备的操作规范等。同时,针对安全观察表的内容,还应该将事故频发的行为进行纠正,在全面提升企业安全意识的同时,为煤矿安全管理奠定基础。

4 结语

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煤矿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当前行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形势,做好安全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组建一支高效的观察小组,对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干预并反馈安全行为,消除煤矿生产中的不安定因素,在全面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意识的前提下,维护其安全管理质量,从而促进煤矿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雷鹏灿.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管理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2):68-69.

[2]姚敬泽.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5(7):52-53.

作者:秦爱民

第三篇:新能源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安全管理方式探索

摘要: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以及激励之下,国内的新能源这个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新能源公司进行实际运行期间,应当对安全管理这项工作加以高度重视,这样才可确保企业正常运行,这同时也是企业取得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本文在对新能源公司安全生产的实际状况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新能源公司进行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展开探究,希望能为新能源公司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企业;安全管理;管理方式

前言:伴随生态环境日益严峻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升,新能源这个产业应运而生,而在国家大力扶持之下,新能源这个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运用大量新型设备以及技术。因为新能源有关设备长时间运用,多数运转部件出现严重磨损,机组设备出现明显的老化问题,频频发生设备故障,使得维修工作日渐频繁,故障频率持续增加,导致安全管理变得越发困难。为此,对新能源公司进行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展开探究显得非常必要。

一、新能源公司安全生产的实际状况和现存问题

(一)设备安装实际状况较差

在新能源公司当中,电力设备属于基础设备,电力设备是否可以稳定、安全运行,直接影响企业生存以及发展。如今,不少新能源公司都存在作业线长、施工面广这些为危险点,这给现场设备的具体操作以及维护带来较大风险。一般来说,新能源类的发电设备平均寿命是20-25年,多数都是十年之前投产的。因为当时具有的技术条件十分有限,在工程设计以及规划期间无法满足相应的安全要求,同时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会伴随设备产时间的运行产生老化、疲劳情况,之后故障频率会持续增加。而伴随技术逐渐进步,技术与设备的更新速度会越来越快,且单机容量也在不断提高,使得老旧机组渐渐暴露出很多故障,导致风险防控遇到较大困难。如今,各大新能源公司都在着手对老旧机组以及设备技术进行改造,借此提升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进而对安全管理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二)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切实落实

现阶段,新能源公司的电价补贴实际发放并不到位,多数新能源公司的资金链都出现断裂现象,不得不进行重组。这样一来,导致新能源公司不断进行兼并重组期间,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如今,在不断进行兼并重组这个背景之下,很多光伏电站与风力厂都在短时间当中对母公司进行频繁更换。新能源公司在集团化这种管控模式之下,主要把管理以及控制当作核心工作,导致分类指导与灵活授权逐渐被弱化,致使新能源公司难以给安全管理这个团队建设投入太多精力,进而导致安全生产以及管理机制缺少创新力,制约企业发展。不同企业制定了差异性的安全管理有关制度以及管理模式,进行兼并重组期间,使得现场的安全管理逐渐被弱化,导致管理制度无法落实到位,进而影响整体管理效果。

(三)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在新能源公司当中,工作人员主要由应届毕业生、其他电力公司分流人员以及社会当中的招聘人员组成。伴随新能源公司快速发展,急需专业性的技术人员,除了一些人员是从其他电力公司转入的之外,多数人员都是各大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这些人员缺少实践经验,无法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进行充分结合。同时,新能源公司为对经济效益进行保障,设置的场站定员的编制比较少,一个装机容量很小的场站在岗的生产以及运维人员仅有几人到十几人,这些人员难以对具体工作需要进行满足,现场人员承担着繁重任务。在现场交接班实际情况制约之下,对生产和运维人员进行的培训并不到位,导致其缺其缺少安全意识。

三、新能源公司进行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排除老旧机型的安全隐患

因为老旧机组整体经济效益以及安全性非常低,如今各大企业都应当积极改造老旧机型,排除老旧机型的安全隐患,提升设备实际运行水平以及安全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此,新能源公司需提升电力设备整体安全性以及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平时工作期间,强化对于发电设备的检查以及维护工作,保证机组处在最佳运行状态。企业每年可以进行预防性的试验工作,对设备隐患进行及时发现以及消除。企业不仅要对发电机组实施安全管理,同时还需对于网络通讯这些辅助设备展开安全防护有关工作。而且,企业还需对设备实施消防管理,特别是对发电机组进行消防改造,可以及时对火灾进行探测以及扑救。此外,新能源公司还需完善消防应急机构,配备充足的消防设施。对风力发电这个系统进行消防管理期间,新能源公司可把防火分隔这个装置当作基础,综合考虑发电机的湿度、温度与共振频率,可以在不同区域安装探测装置,对发电系统出现的火灾风险加以有效控制。企业可在光伏发电这个系统当中设置防火隔离带,这样可以防止火势蔓延,有效降低因火灾导致的设备损坏以及财产损失[1]。

同时,为保证现场人员正确规范使用合格安全的工具,各企业需要把安全工器具与生产工器具管理工作做好,构建完整的工作流程以及监管机制,并且制定日常使用规范、流程和报废标准,以防发生事故。

(二)构建健全的安全管理有关制度

新能源公司需构建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符合的安全管理这个体系,同时确保这个体系可以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安全管理这个体系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安全管理进行的顶层设计,是企业实施安全管理的指导文件。如今,新能源公司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需求,参考体系范本来对安全管理有关制度进行编制,构建三标体系。企业对规章制度进行编制以及修订之前,需组织安全管理、生产以及场站进行对照,把制度文件和实际生产运行之间存在的差异找出来,逐条进行分析,进而对解决方法进行明确。此外,管理部门还需实时监督以及检查体系具体运行情况,在必要之时实施经济考核,进而对制度进行切实落实[2]。新能源公司可以每3-5年对安全管理这个体系进行修订,进而适应国家以及行业标准具体变化与企业整体发展需要。

(三)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

新能源公司需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强化企业整体实力。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员工与各个部门当中的安全人员应当参与安全教育和培训,形成一定工作能力。同时,企业还需对基层员工加以重视,尤其是对新进毕业生实施日常安全培训以及教育。把内部培训和团队培训进行结合,有效提升员工具有的安全技能[3-4]。在新能源公司当中包含不少新员工,企业需制定针对新员工制定系统性的培训计划,让员工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进行充分结合。此外,企业还需对实习生具体数量加以控制,避免員工盲目上岗,有效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促使其积极参与到安全管理当中,进而促使企业能够进行安全生产以及管理,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结论:

综上可知,如今光伏与风电类新能源公司整体规模较小,点多面广,人员较少,导致企业进行安全管理期间存在不少问题,如设备安装实际状况较差,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切实落实以及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等。为此,企业需要对安全生产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并且对安全管理进行规范化以及标准化,排除老旧机型的安全隐患,构建健全的安全管理有关制度,同时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而推动新能源公司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玉明. 新能源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安全管理方式探索[J]. 安全,2018,39(8):52-53.

[2]郭万望. 新能源电力企业债权融资效率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2017.

[3]寇运国. 技术轨道视角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经济评价与预测[D].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

国家电投集团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 江苏 盐城 224000

作者:王庆春

上一篇: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