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安全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校学生的安全到底由谁来负责,这与侵权行为法德归责原则有根本的关联。根据伤害发生的不同情形,本文將每种情形的归责结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目前此方面法律规范的不足之处。

第一篇:安全学论文范文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与学探讨

摘要:“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文分析了“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开设的现状,通过“Learning By Doing及PBL”教学方式并结合案例应用探讨了该课程的教与学。

关键词:安全系统工程;教学;Learning By Doing;PBL

作者简介:邓奇根(1979-),男,江西乐安人,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安全系统工程、煤矿瓦斯灾害防治;牛国庆(1968-),男,河南林县人,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安全系统工程、煤矿火灾防治。(河南 焦作 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批准号:TS2286)的研究成果。

一、“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开设现状

1957年西安矿业学院和首都经贸大学在国内率先试办了国内第一个与安全工程相近的专业“矿山通风安全”和“机电安全”专业,开创了安全工程类专业高等教育的先河。1983年,原矿业院校在国内首次设立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1984年,国家教委将安全工程专业作为试办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此形势下,安全工程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101所(2008年,仅计算在教育部备案的),其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

2008年全国共有101所学校有安全工程学士授予权;50余所高校有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授予权;22所高校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其分布遍及煤炭、地质、石油、机械、化工、建筑、兵工、公共安全及安全中介机构等行业。安全工程专业在国内已形成具有较高规模,包括学历教育(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继续工程教育(安全专业人员的短期培训)、职工安全教育和官员安全教育(任职资格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的完整教学体系。

在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1-3]笔者对我国101所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是开设学校数目最多的一门课程,所占比例高达86.24%。“安全系统工程”课程亦是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其知识体系在我国当前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和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将来从事安全技术工作所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如何学好该课程,特别是如何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是教师在教学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二、“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与学

安全系统工程是采用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预先识别、分析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评价并控制系统风险,使系统安全性达到预期目标的工程技术(它是一整套管理程序和方法体系)。其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人子系统、机器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预测、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危险控制。

在“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3]提出“通过授课—得到答案—学会一个解,通过案例讨论—得到方法—学会一个方法,通过实践模拟—学会学习—学会找到方法,通过总结—学会融会贯通”的安全系统工程教学模式。

1.“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师的教

“安全系统工程”其研究对象是工矿企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十分密切的课程;对于各行各业的安全生产都有着技术上的指导意义,其已成为工矿企业用于防范事故发生、减小事故损失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上好这门课,教师应具备相当的行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系统安全分析、预测、评价及危险控制等项目都需要诸多人员共同参与,因此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就形成了“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学原则:加强基础、注重能力、强调团队、突出实践。

(1)课堂理论教学。1)课堂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多媒体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充分利用计算机“集成多媒体展示、便捷超文本链接、大容量信息传输和共享教学资源”等优势功能,恰当地创设案例情境,多方案、多流程设计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其教学网站为: http://122.206.72.31:87/index.asp。

2)讲授形式。破除教师灌注式的讲授方法,采用有讲授,有讨论的方式,并安排一定时间和适当的内容让学生上讲台,培养学生怀疑和批判的意识。讲课模式要注重教学感染力和课堂效果。课堂教学变为教师分析和讲授、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讨论是教学互动性、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对学生积极思维的引导和科学创新的引导。教师必须对课堂讨论进行精心的组织、准备,比如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切入时机、讨论的问题、讨论的发展方向、讨论的结果等。要结合安全系统工程的特点,把安全系统工程的学科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应用学科理论去解释实际工程现象。反之,能够通过工程现象去揭示理论实质。

(2)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课堂教学的升华。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实习教学和课程设计。

1)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是以走向社会、走进企业为形式的学习方法,是大学生体验社会的过程。实习教学的重点是突出大学生的“主动自我体验”。

在实习教学中首先要破除学生的依赖性,其次对实习内容要精心策划、合理组织,再者要改革实习的形式。实习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生产实习环节或假期,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和将来的志向,在实习大纲的指导下灵活地选择实习地点、单位。在实习中学生要将安全系统工程的思想得到体验、发挥和创新,形成学生融入社会的综合能力。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就是学生在“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理论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后进行的最后实战演习。可以利用安全工程学科具有安全预评价和危险化学品专项评价两项资质的有利条件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安全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全面、真实、综合“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得到实战体会。

2.“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学生的学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预习—听课—复习—考试”的教学方法不同,PBL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讨论研究—总结反思”探究式教学模式。[4,5]

PBL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需要通过学生的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去逐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为主,教师则退居后台,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引导作用。PBL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是在课程及实践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创新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系统安全分析、勇于创新的实战能力,使学生具有在具体项目和系统分析的层次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提供源于真实科研的系统真题,训练学生在系统真题的环境中去软硬权衡、综合创新。在一个实际的项目中,必定包含新的知识点,这会促使学生去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因此,创新层次的PBL教学方法可延伸为: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取得成功固然可喜,而方法或结论错误同样也是宝贵的财富。教师应允许学生出差错,应善于引导鼓励学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及时反思,并最终走向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行面向过程的考核方式,即重过程、轻结果,重点考核学生是否认真完整地经历了一个项目分析、评价的过程。因此,创新层次的PBL教學方法还可延伸为:基于过程的学习(Process-Based Learning)。

三、“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Learning By Doing及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提出问题—查找资料—选择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方法—现场应用—结果检验—讨论研究—总结反思—学得知识—表达陈述”的模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开展互动,避免只有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在结合案例讲解具体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或安全评价模型时,发动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请“小教员”或其他水平高的学生进行针对某一实际问题的“专题报告”或作品演示。

在大作业或者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一个监督、指导的作用,老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项目和过程,让学生基于问题学习、基于项目学习和基于过程学习(PBL)。

例如大作业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编制宿舍不安全因素的安全检查表,并采用安全检查表对宿舍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应用故障类型影响与危险度分析法分析宿舍电力系统故障;采用事件树分析法分析使用热得快、违规电器可能发生的事故;利用事故树分析法分析宿舍火灾、宿舍失窃等事故的发生原因;采用鱼刺图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对宿舍进行系统安全分析。要求以每个宿舍全体学生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对自己所在的宿舍进行安全分析、评价,并提交报告。每个单元做一个评价报告PPT,并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进行讲解并与大家共同讨论。这样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探讨并解决实际问题,能起到加深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在课程设计环节,根据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认识实习经验,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设计的思想是让学生采用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预先识别、分析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评价并控制系统风险,使系统安全性达到预期目标。课程设计采用每5人一题,题目不重复,而且是跟安全相关的真题。比如设计题目《××煤矿通风系统安全现状评价》、《××加油站经营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学校危险源辨识研究》、《××食堂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学生宿舍安全现状评价》等等。

为严把课程设计质量关,避免课程设计流于形式,也避免学生互相抄袭,在学生课程设计提交后,还留有一天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答辩,每名学生做一个5~10分钟的PPT,并讲解给大家听。课程设计考核小组由3~5位老师和全体学生组成,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老师会随时提出各种问题。课程设计成绩还将作为课程考试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参考,并作为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起到了“加强基础、注重能力、强调团队、突出实践”的作用。

四、结论

通过Learning-By-Doing及PBL教学模式在“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尝试,得出教学要点: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起点,以项目为导向,强调过程训练,再结合团队研究、答辩验收、开放教学等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综合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对课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安全系统工程”的教学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安全素质的目的。

(2)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发掘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3)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逆反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

(4)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发挥。

(5)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综合锻炼和提高。

(6)学生对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徐德蜀.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傅贵,周心权,等.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64-67.

[3]徐德蜀.安全文化、安全科技与科学安全生产观[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71-82.

[4]“做中学”科学教育计划及关于学习的科学[Z].http://blog.handsbrain.com/weiyu/entry/9978.

[5]王志军.用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23-24.

[6]刘梦莲.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3,64(1):39-43.

(責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邓奇根 牛国庆

第二篇:简析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安全责任

摘 要 在校学生的安全到底由谁来负责,这与侵权行为法德归责原则有根本的关联。根据伤害发生的不同情形,本文將每种情形的归责结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目前此方面法律规范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学生在校安全责任 学校侵权 归责原则

2009年12月12日,普宁三中初三三班学生吕某和李小楠因小事发生争执,吕某将李小楠打伤,导致其大腿骨骨折。

2010年年初,湖南、福建、广东、江苏等地先后发生了针对中小学生的恶性伤害案件。

以上发生的事件和得出的数据令我们触目惊心,近几年来,像这种中小学生安全受损的类似事件时有发生,并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如果一个社会事件总能引起人们的争议,那一定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所欠缺。学生在校期间安全和健康受到损害,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呢?校方,家长还是造成损害的第三方?这是本文中要探讨的问题重点。由教育部颁布的于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处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此类问题的具体情形。下面以学生在校受到的伤害情况分类为线索,从民法角度上对每一种伤害情形进行规则和理论上的分析。

一、校方致损情况

马华芳老师在《浅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事故归责原则》一文中将这种侵权行为分为三种类型,下面就这三种情况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一)学校的直接侵权行为。

此种情况主要是指校方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侵犯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行为。而校方的行为既可以是法定代表人的行为,也可以是在学校安排下的教职工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学校本身的制度缺陷和管理疏漏,这种情形一般都由校方承担直接的侵权责任,除非有明确证据表明应由行为人承担责任。《处理办法》中关于学校的直接侵权行为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九条的2、4、5、6、7、8、11、12等八项。

(二)学校因教师的相关职务侵权行为而构成的间接侵权责任。

这一类包括的情形主要是教师违反学校规定进行的教学行为。例如体罚学生,未经校方允许擅自令学生从事危险性活动等情形。出现此类问题既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因为教师是违反了学校规定实施的行为;又不能完全归咎于教师,因为教师从事的是与其职务相关的行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学校和教师之间出现了管理上的偏差,导致了对学生的损害后果。我们可以参照雇主与雇员的担责体制来分析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即学校对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过程中所为的侵权行为必须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由于教师因从事教学活动造成的侵权损害后果应由校方按照雇主责任方式承担间接责任更为恰当。

(三)学校因配备的设施或提供的食物不符合规定致学生损害而构成的间接侵权责任。

在《处理办法》的第九条的1、3项中有所体现:学校的公共设施,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我国对此类情形实行的是过错推定原则,即除非学校有证据证明损害是由不可抗力、第三方过错、受害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否则推定为学校过错,并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

二、学校意外事故致损情况

主要是指在校内发生但与学校过错无关的伤害。这种伤害若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且并无不当的,学校不承担责任,应由监护人承担。《处理办法》第十二条中对此类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如地震,台风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损害,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学生自杀或自伤的等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损害等。

三、第三人致损情况,此为校外人潜入学校行凶所造成的伤害

此种伤害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若学校尽到了照管义务,受害人仍然受到损害,则该损害后果应由加害人负赔偿责任;如果无法确定加害人,则应由学校负赔偿责任,因为学校没有适当履行照管义务。由此可见,导致学生安全受损的主要过错方是校外第三人,因此在追究赔偿责任时也应当首先考虑加害人的责任,只有在无法确定加害人时——同时校方也有过错——才由校方承担赔偿责任。

四、校内学生致损情况,此为学生之间发生侵权行为造成伤害

对此种伤害应由过错方的监护人承担责任,如果校方有过错的,也应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若学校已经尽到了应有的管理义务,如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安全规范教育等,则学校可以免责,由造成伤害方的监护人自行承担责任;若在发现吕某和李小楠发生争执之后未进行及时制止,或者在李小楠受伤后没有及时通知其家长,因此类学校没有尽到适当义务原因导致的损害,学校和加害方监护人共同承担责任。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安全责任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虽然我国学者在此问题上仍有不同意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我国目前对于学生在校安全责任规定尚不够完善,不能单纯地通过过错责任来归责,因为相对学校而言,学生仍是处于弱势地位,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可以适用过错责任为主、无过错责任为补充的归责原则来规范我国学校对学生的安全责任。这就需要我们从校方、监护人、造成损害的第三方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探讨学生安全责任问题,从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弥补了我国在此方面的法律漏洞,完善我国法律制度,加快法制建设,使在校学生的安全得到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作者: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法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民法)

作者:曹亚琳

第三篇: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

摘要: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是教育部于2018年4月提出的国家安全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安全学建设也成为国内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热点与学科建设的新动力。然而,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建设发展很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学科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科划分与界定模糊,未形成稳定的学术研究共同体等。国家安全学的发展与完善,应明确国家安全学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制度,强化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国家安全学研究共同体和平台发展,加快国家安全学专业期刊和文献资料库建设。

关键词: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我国驻外使领馆安全保障体系研究”(18BZZ047)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项纲领性要求之一②,并在十九大表决通过后写入党章。为了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开展国家安全的系统研究与人才培养,2018年4月14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③,随后批准一批在国家安全研究方面有基础的院校分别在一级学科下按照二级学科培育或设置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并將国家安全学列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但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基本范畴、学科知识体系、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等都亟待确立和完善。

一、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现状

2018年,教育部根据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国家安全相关学科建设情况,批准了13所有前期研究基础的高等院校设置国家安全学。目前设立了国家安全学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新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这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国家安全学相关教学科研部门或科研创新平台,并开始招收培养国家安全学专门高层人才。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国家安全学建设既有相同点,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特色。

(一)国家安全学建设的相同特点

一门学科的独立在于其有着特殊的规定性,包括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等。虽然国家安全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基于国家安全研究和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主导设立的,但是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崛起也有着其特殊的社会背景、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

首先,形成了较为厚实的学科建设基础。虽然目前学界对国家安全学的认识有较大差异,但关于学科建设的基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论述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国家安全会议精神、《国家安全战略纲要》等是国家安全学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渊源。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安全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是国家安全学建设的知识源泉和实践基础。第三,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及其确立的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方针、中长期目标、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等,为国家安全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四,国家安全教育的普及和国家安全日的设立,为国家安全学的应用和社会化提供了通畅的途径和宣传舆论基础。第五,国外关于国家安全的理论研究、学科发展和高端智库建设经验等为国家安全学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第六,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社会学、公安学等学科对国家安全问题的长期探索和交叉研究促进了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兴起,推动了国家安全学建设进程。

其次,在学科性质上将国家安全学视为交叉学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论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规定,国家安全学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安全等多个领域,属于大融合、大交叉的新兴学科。根据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国家安全学的建设情况,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国家安全学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指导;政治学从国家权力运行与配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外交关系等方面为国家安全学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矛盾认识与发展、社会阶层流动、民族宗教问题等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管理学从城市与区域发展、公共政策管理、国际事务与外事管理、情报学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研究国家安全战略;法学主要研究以刑法、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法等为基础的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军事学主要从国土安全和军事保障等方面研究维护国家军事安全的前沿理论和实践路径;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安全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公安学主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政治安全、国家安全情报、反恐怖、海外安全等角度研究国家安全问题。目前,国内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均按照交叉学科概念建设国家安全学,同时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力求将国家安全学打造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学科。

再次,以二级学科培育、建设国家安全学。武汉大学依托全国设立的第一个信息安全专业以及首批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学科优势,建立了“国家网络安全学院”,以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进行本科、硕士及博士生的招生。此外,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直接设置“国家安全学”二级学科,分别隶属于政治学、公安学和法学;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分别设立国家安全相关二级学科。

最后,基本建立了国家安全学学位制度和课程体系。目前设立国家安全学的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已初步形成了国家安全学相关的学位制度和课程体系,国家安全学本科、硕士至博士培养方案均已相对完备。其中,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了国家安全学或相关学科博士学位点;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吉林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设有国家安全学或相关学科硕士学位点。国家安全学或相关学科学历、学位教育体系的建立,反映了各教育科研机构持续发力国家安全学建设,提高国家安全学教学水平,力求在国家安全学建设上确立優势,这客观上推动了国家安全学的制度化、专业化进程。

(二)国家安全学建设的差异性和特色

首先,资源优势和研究侧重点不同。由于国家安全涉及领域比较广,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相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依托自己现有的学科基础开展建设,因此其设置的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也不尽相同。武汉大学依托首批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学科优势,侧重网络安全方向的研究。清华大学基于其世界一流水平的理工科,侧重科技安全,尤其是核技术安全领域的研究。复旦大学依托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两个教育部“双A”学科及其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咨政、传播为一体的学科单位集群,侧重社会、国际安全领域的研究。国防大学基于其军事学研究资源及体系,侧重政治、军事安全领域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主要依托其公共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对外交流合作的资源,侧重政治、公共管理、反恐怖主义领域的研究。北京大学依托政治学和政府管理学院,以政治学与管理学学科交叉为视角,侧重政治、国家管理、地区治理安全领域的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基于其深厚的理论实践基础,偏重政治、社会安全的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结合长期的政治安全保卫学教学、反恐怖研究及公安业务实践经验,注重政治安全保卫、首都安全保障、反恐怖和国家安全情报等研究。华东理工大学依托其理工科优势以及长期运用科技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以信息、社会、生态等安全领域为重点研究方向。西北政法大学发挥其地缘优势,基于其西北地区反恐怖实践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注重政治、社会、文化安全和反恐怖主义法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将国家安全学作进一步的细化区分,侧重政治、社会、资源、文化安全等领域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其中国经济政策、国际经济政策和中国外交政策等领域智库建设的基础上,注重政治安全和外部安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基于遥感科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侧重国土安全方向的研究。国际关系学院依托行业优势,侧重政治、社会、管理、情报等方向和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基本理论的研究。吉林大学基于外交学视角,侧重外部安全、文化安全研究。兰州大学依托其地缘学科建设特色和优势,侧重反分裂理论与反分裂斗争的实践、中国西部边疆安全和反恐怖主义的研究。新疆大学依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和地缘、文化、语言优势,侧重文化、社会安全及反恐怖方向的研究。从目前国家安全相关学科的设置情况来看,国家安全学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建设初期会促进学科发展的“片面的深刻”和“深刻的片面”,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不利于学科基本范畴、知识体系和学科规范的建立,这也是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建立在社会强烈需求基础之上的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其次,学科分类和授予学位不同。由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依托不同的一级学科设置国家安全学,因此其国家安全学归属的一级学科或门类各异,人才培养授予的学位也各不相同,涉及法学、工学、教育学、军事学、管理学等。对于国家安全学或相关学科,武汉大学将其定位为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清华大学定位为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复旦大学定位为政治学与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定位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国防大学定位为军事学、哲学、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西南政法大学定位为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定位为公安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华东理工大学定位为化学、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西北政法大学定位为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陕西师范大学划归为民族学、生态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世界史等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位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定位为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国际关系学院定位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吉林大学定位为外交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兰州大学定位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新疆大学定位为马克主义理论和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再次,依托的学科平台不同。由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科基础和学科归类的差异性,国家安全学建立和发展依托的学科平台也不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独立的国家安全学研究平台。主要有武汉大学的“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国防大学的“国家安全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的“国家安全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国家安全学院”、“国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和“边疆安全与平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新疆大学的“国家安全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二是在相关学院或学科下设置的二级研究平台。主要有清华大学的“公共安全研究院”,属于工程物理系下的研究平台;复旦大学的“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属于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下的研究平台;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属于公共管理学院下的研究平台;华东理工大学的“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属于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下的研究平台;西北政法大学的“国家安全学院”,属于反恐怖主义法学院下的研究平台;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研究院”,属于地理科学学部下的科研平台;国际关系学院的“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与协同创新中心”,属于公共管理系下的科研平台;吉林大学的“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属于公共外交学院下的科研机构;兰州大学的“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属于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下的科研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家安全研究室”,属于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下的科研平台。

最后,人才培养的专业和层次不同。因为各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基础、学科归类及学科发展依托的科研平台等方面的不同,国家安全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层次规格也不同。清华大学计划开始国家安全学硕士、博士的培养,并拟定了培养方案;武汉大学招收“网络空间安全”方向的硕士、博士生;复旦大学招收“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公共政策”等方向的硕士、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招收“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方向的硕士、博士生;国防大学招收“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向的硕士、博士生;西南政法大学招收“侦查学”、“国家安全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招收“政治安全保卫学”、“反恐怖主义学”、“国家安全情報”方向的硕士、博士生;华东理工大学招收“国家安全管理”方向的硕士生和“社会安全与治理”方向的博士生;西北政法大学招收“西北地区反恐怖主义法律研究”和“文化安全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生;陕西师范大学招收“国家安全战略与实践研究”、“国家安全制度和国家体系建设研究”及“总体国家安全观”方向的硕士、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当代全球问题”和“国际战略与中国外交”方向的硕士、博士生;北京师范大学招收“自然灾害学”、“安全科学与工程”方向的硕士生;国际关系学院招收“国家安全理论”、“国家安全管理”及“情报研究与分析”等方向的硕士生;吉林大学招收“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国周边外交”及“大国外交”方向的硕士生;兰州大学招收“国家政治”、“国际关系”方向的硕士生;新疆大学招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亚欧区域国际关系与安全”和“中国政治发展与边疆治理”方向的硕士生。

二、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根据当前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差异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学科建设中目前尚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进程。

(一)国家安全学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首先,学科基础理论尚不成熟。以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国家安全学科硕士、博士生招生考试的推荐参考书目为例,目前笔者仅发现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硕士生招生考试的推荐参考书籍有《国家安全战略学》,其他机构招收国家安全学科硕士、博士生的推荐参考书籍均为本校一级学科相关参考书籍,并非国家安全学科的基础理论书籍,如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硕士生招生考试的推荐参考书籍为《政治学概论》、《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等,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硕士生招生考试的推荐参考书籍为《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等,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硕士生招生考试的推荐参考书籍为《军事基础理论》、《战略学》、《军事管理学》等。这样的现状反映出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尚不成熟,无法直接应用于国家安全学方向学生的招考。

其次,学科专业教材较少且内容不一致。国内可用于国家安全学教学的专业教材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国家安全学研究及学科设立较早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仅有西南政法大学彦铮教授主编的《国家安全学》、国际关系学院刘跃进教授主编的《国家安全学》和李文良教授主编的《国家安全管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毛新娟教授主编的《国内安全保卫学》、军事科学研究院王桂芳教授主编的《国家安全战略学》等。与其他相对成熟的学科相比,这些现存的教材远远无法支撑国家安全学教学的需要。同时,国家安全学教材的内容、理论视角、作者观点等也都不相同,存在“各抒己见”的情况,如西南政法大学的《国家安全学》侧重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国内安全保卫学》注重公安实践研究等。这种情况使国家安全学无法形成学科知识的有效统一,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体系差异较大,无法构建完整的国家安全学教学体系。

再次,缺乏专业的学术期刊及文献库,且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学科组织化的标志是“编辑学术期刊,以保证学科知识生产的前沿性和成果的交流”④。学术期刊是一个学科的建设制度化的标志之一,也是该学科最前沿知识交流与展现最重要的平台。专业学术期刊的数量多少,也可以直接反映该学科的发展情况。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得知,当前与国家安全学直接相关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仅有《国际安全研究》、《情报杂志》、《情报科学》、《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和《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等专业期刊,其他与国家安全学相关的论文大多发表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期刊上。同时,关于国家安全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以“国家安全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发现文章255篇,其中以“国家安全学科”为主题的文章仅有52篇。无论是学术期刊的数量还是学术论文的数量,都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需要。此外,国内目前还缺乏专业的国家安全学期刊文献库或图书馆,无法及时高效地搜集国家安全学专业文献,分享国家安全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这也影响了国家安全学制度化、专业化建设进程。

(二)国家安全学学科地位和性质仍待确定

国家安全学是一门交叉范围较为广泛的学科,相对薄弱的理论基础造成其在与相关学科交叉发展中出现了学科定位模糊、界定不清的情况。

首先,建设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仍需积淀。目前,国内高校仅有武汉大学设立了与国家安全学相关的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但其无法涵盖国家安全学的其他领域。这反映出当前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界定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学术界对于是从国家安全的所有领域建设相对全面的一级学科,还是从一个或数个相关领域建设一级学科的问题仍然未形成有效共识,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仍然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探索。

其次,国家安全学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需要明确。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基本上都将国家安全学设立为二级学科,但是其所属的一级学科却差异较大,甚至出现了大相径庭的情况,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国防大学列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下,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列在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列在法学一级学科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列在公安学一级学科下,北京师范大学列在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等等。这样既可以归属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公安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又可以划入核科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还可以划入军事学、经济学等综合学科的局面,直接导致国家安全学在学科理念与建设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无法进行统一高效的国家安全学研究,进而造成国家安全学研究的分散化、碎片化状态,无法建立完整统一的国家安全学学科。

再次,国家安全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未形成完整的国家安全学研究方法体系也影响了学科的划分与界定。目前,国家安全学社会科学领域多应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社会科学方法,而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核技术安全等自然科学领域则直接应用本学科方向的研究方法,这导致国家安全学研究方法依附于其他学科,无法形成相对独立的国家安全学研究方法体系,也影响了国家安全学科地位与性质的确定。

(三)国家安全学的学术研究共同体还没有形成

“学科制度化表现为不同的学科把研究者合理分成了一些不同的知识群。”⑤ 形成研究层次分明、稳定高效的学术共同体是一个学科制度化、成熟化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无法形成学科研究者的集聚效应,各自分散的学科研究者无法联接成学术共同体进行专业化、制度化、整体性的国家安全学研究,进而直接导致国家安全学研究无法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利于国家安全学的建设与发展。

首先,缺乏国家性、区域性与地区性的各层次国家安全学学会组织,导致无法有效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研讨会,国家安全学各领域学者不能有效沟通交流,分享研究成果,这加剧了国家安全学学术研究分散化的局面。

其次,尚未出现国家安全学研究民间组织,这限制了国家安全学学术研究主体的广泛性,不利于国家安全学知识的宣传、推广及应用,无法有效地集聚民间智慧共同建设国家安全学,也影响了国家安全学的研究与建设进程。

三、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美国国家安全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而我国国家安全学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因此任重而道远。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社会急需、行政主导确立的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需要按照学科发展规律来确立学科意识和学科规范,学科制度化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一)明确国家安全学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制度

目前,全国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普遍依托一级学科设置国家安全学二级学科,造成国家安全学基本范畴、研究对象、知识体系的碎片化,不利于学科意识、学科制度和学科规范的建设。

关于国家安全学的学科设置问题,有学者建议,将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安全划入国家安全学社会科学类,将国土、科技、信息、生态、资源以及核安全划入国家安全学自然科学类,将军事、经济安全等综合类以其专业方向再进行区分,在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下按照“国家安全学社会科学类”和“国家安全学自然科学类”分别建设二级学科,理顺国家安全学体系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并基于此分类再进行学科交叉研究。⑥ 为了避免国家安全学学科知识碎片化和促进学科知识的系统化,一个比较可行的路径是设置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将相关的技术研究作为国家安全学相关领域的支撑,并统一授予法學学位,也可以考虑根据国家安全研究需求分别设置“国家安全学”、“国家安全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并分别授予法学、工学学位。

在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方面,目前适宜开展国家安全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毕业去向以国家安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国家安全战略、法律、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相关部门为主,等国家安全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和国家安全产业兴起后再适时开展国家安全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可以首先鼓励有行业特色的院校,如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依托行业优势开展本科生培养的先行先试工作。国家安全学学位制度确定后,可以根据学科的发展状况,采取联合学位授予制度,促成教学水平相近、学科方向相似的国家安全学社会科学类或国家安全学自然科学类的单位联合培养学生,加快国家安全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二)强化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研究

“一门新学科在生长初期……其价值观念需要从其他成熟学科那里获得”⑦。目前,国家安全学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因此从其他相对成熟且与国家安全学交叉的学科汲取理论经验是国家安全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建立“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招收硕士、博士生,深化对国家安全学理论的研究、探索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门类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已经形成了13大门类111个一级学科,这为国家安全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国家安全学建设要在汲取成熟学科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加快自身的理论独立,形成与社会学、政治学、外交学、军事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区分,促进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应不断加强国家安全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形成国家安全学独立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通过研究方法体系的完善推动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其次,组织编写具有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可的国家安全学教材。国家安全学领域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求必须有权威性的教材与教学标准,因此需要加强国家安全学建构的顶层设计,由国家安全或教育领域的权威部门主持,集结国家安全学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编纂权威性的国家安全学教材,并研究制定《国家安全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国家安全学教学的原则、任务、目标、方法及学科发展规划等,促使各院校和机构在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建设国家安全学,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国家安全学人才,彻底改变现在“各自为战”的教学局面。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或教育部也应当成立学科建设标准研究机构,为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建设制定纲要和准则,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三)推动国家安全学研究共同体和平台发展

当前,建立多类型、多层级的学术研究共同体、科研平台和高端智库是推动我国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由国家安全委员会或教育部组建国家层级的国家安全学学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国内国家安全学研究机构召开研讨会、交流会或成果推介会,促进学科研究者之间的联系,营造国家安全学整体研究氛围,推动国家安全学整体研究进程。

其次,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心,组建次层级的国家安全学学术组织,并结合各机构自身的国家安全学建设方向,加强学科联合和技术整合,形成学科建设的集聚效应。同时,积极倡导建设“国家安全学研究高校联盟”、“国家安全学研究科研联盟”等组织,形成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国家安全学研究平台的联合与资源共享,加快国家安全学在某一领域或部分领域的重点突破。以美国科学家联盟为例,美国科学家联盟由18人组成一个专业办公室,主要负责扩大美国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组织学科关联会议,并对公共问题提出科学建议。我国国家安全学学术组织,可以借鉴此经验成立专门的学术联合委员会,定期组织各院校或相关学科进行学术交流,形成国家安全学学术研究联合体。

再次,鼓励和支持民间科研组织对国家安全学研究的投入,集聚民间的智慧和力量,成立民间国家安全学学术组织。以美国华盛顿地区的民间研究中心为例,美国仅华盛顿地区就有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安全政策中心、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卡托研究所、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私人独立的国家安全研究机构,形成了广泛的民间国家安全学研究群体。⑧ 成立民间国家安全学术组织,既可以推动国家安全学研究,也可以扩大国家安全学的宣传教育,提升国家安全学在国内的影响力与普及性。

最后,推动各教育和研究机构建设独立的国家安全学科研平台。独立的科研平台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场所和依托,是完成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将国家安全学科研平台设置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机构,这导致国家安全学无法摆脱其所属一级学科的限制而独立进行学科建设,必然会对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的构建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当推动国家安全学独立的科研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安全学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共同发展。

(四)加快国家安全学专业期刊和文献资料库建设

在建设国家安全学研究共同体的同时,必须加快我国国家安全学专业期刊建设,形成与各层次研究组织水平相匹配的期刊阵营,并建立国家安全学专业期刊库及图书馆,推动学术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推动国家安全学发展的实际效果。

首先,在国家安全学建设初期,由国家层面筹建、国内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主办,创立以“国家安全学学报”为名或直接含有“国家安全”名称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从而由上至下地带动其他国家安全学学术期刊的创办和出版。同时,对国家安全学学术期刊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的分类,使国家安全学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研究都有与其研究领域和方向相对应的期刊。还要大力推动研究机构、媒体报刊业、各类型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创办与国家安全学相关的期刊,形成多层次、多水平、全方位的学科专业期刊阵營,推动国家安全学形成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以美国国家安全学期刊为例,美国国家层面的安全学刊物或索引有《国土安全》、《美国国会信息服务索引》、《美国政府出版目录》等,美国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安全学期刊有哈佛大学的《国际维和》和《冷战研究杂志》、马里兰大学的《军队与社会》、美国海军学院的《美国海军学院月刊》等,美国私人出版机构的安全学期刊有《国家利益》、《战略研究杂志》、《冲突与恐怖主义研究》等,已经形成了国家、大学或科研中心、民间机构等不同层次、相对完整的国家安全学期刊出版体系。

其次,建立国家安全学专业文献资料库。基于国家安全学建设的迫切性,亟需组建独立的国家安全学期刊库或国家安全学图书馆(档案馆),汇集当前国家安全学最前沿、最先进、最具权威的各种专著、期刊等,以供研究者或兴趣爱好者搜索阅读。以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为例,美国学者于1985年联合在一起成立了国家安全档案馆,档案馆收藏了美国政府已解密的国家安全相关政策文件、安全学领域出版的学者专著与期刊以及组织学者研究并撰写的安全领域的最新成果等。⑨ 因为学科建设的特殊性,我国的国家安全学期刊库或图书馆建设应当以政府机关为主导,设置明确的规章制度,防止以借阅为名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注释:

① 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4月16日,第1版。

②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③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教思政〔2018〕1号),2018年4月9日。

④⑦ 李铁君主编:《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4页。

⑤[美]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页。

⑥ 周光丽:《建设世界一流工程学科:“双一流”高校的愿景与挑战》,《现代大学教育》2019年第3期。

⑧ Donald E. Abelson, American Think-Tanks and Their Role in U.S. Foreign Policy, Macmillan Press and St. Martin’s Press, 1996.

⑨[美]伯特·查普曼:《国家安全与情报政策研究》,徐雪峰、叶红婷译,金城出版社2017年版,第386—387页。

作者简介:郭一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38;靳高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100038。

(责任编辑 刘龙伏)

作者:郭一霖 靳高风

上一篇:影视剧论文范文下一篇:语言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