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法律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内容摘要】当前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毕业生因工作经验少,社会阅历浅,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法律视角,就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大学生就业现状在就业过程中的维权问题以及法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解读。

第一篇:法律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如何解决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摘要:近年来,法学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法学本科相比更低,这给在校的专科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解决目前的就业难题,需要国家、学校、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法律专科;就业;措施

收稿日期:[HTSS]2007-01-25

作者简介:王倩(1973-),女,山东临沭人,讲师,硕士,从事法学研究。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08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专业,比五年前翻了一番。法律专科生的招生人数一直超过本科生人数,但其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据教育部2006年6月底公布的统计结果:截至6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平均签约率达到50%左右,其中,专科(高职)生签约率约30%。如何解决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法律专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毕业生人数众多,但就业途径少

近年来,法律专业成为大学里的热门专业。除了普通大学普遍设有法律专业外,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也都开设了此专业。据招生部门统计,2006年与2005年相比,大专生的招生增加速度比本科生快3.3个百分点。法律作为热门专业,增长的速度还要更快。与招生人数的增加相反,法律专科生的就业面却越来越窄。据笔者调查的数十个市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考条件中,几乎都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一些企业法治观念淡薄,狭隘地认为,企业不会每天都有法律问题要解决,法律人才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利润,而不去聘请法律人才。即使有些大型企业招聘法律人才,一般也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无形中提高了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门槛。根据中国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的统计:2006年专科生的需求比2005年吸纳的专科生数有大幅下降,降幅达39%,名列需求前20名的专业中只有3个专业要专科毕业生,但法律专业不在其中。

2.学校对学生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

由于我国法学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比较成熟的法学教学经验,绝大多数法学院、系的专科教育没有明确的培养方向。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成为同专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没有充分体现出法律专科教育的目标特色。另外,法律专业的设置比较单一,一般只开设法律事务专业,而没有对法律事务作更详细的划分,这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法律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法律专业实用性人才,“实用性”和“职业性”应是学校培养的重点。但很多学校都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社会所需的法律实用型人才是严重脱节的,也造成了许多法律专科学生面临着学无所用的尴尬局面。

3.毕业生自身能力不强,但就业期望值很高

随着高校扩招,专科生的录取分数也一路走低,这直接造成了毕业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自控能力都很差,而学好法律又需要这些能力。先天不足再加上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法律专科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普遍反映,法律专科毕业生缺乏对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对法律实务的实际运作方式不了解。他们多是单纯地硬搬、硬套法律条文,而缺乏对案件的具体情形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毕业生的能力有欠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但是许多学生对就业却有着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的追求。江苏警官学院关于“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工作稳定的公务员是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并且大多选择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就业,选择到基层或者到西部去工作的不到8%。他们对就业后的收入期望与实际情况也有很大的差距。从社会的人才总需求量来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并不十分困难,难的是摆正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应该说理想和现实的错位,加大了专科生择业的困惑,造成了他们的就业难。

二、解决法律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1.控制法律专科生的招生人数,拓宽就业途径

(1)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控制法律专科生的招生人数

首先,限制没有相应的办学条件的学校开设法律专业。如前所述,高校扩招后,法律院校、系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其中有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根本不具备设立该专业的相应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提升法律专科毕业生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形象的重要保证。其次,在招生制度方面,允许法学类高等院校提出一定的特殊要求。法学类人才从事的主要是审判、检察、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法律职业。这些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很高的,它不仅要求从业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论辩能力,还要有很好的写作能力;不仅要精通法律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社会知识……为了避免就业时的困难,应该在招生的环节上把好关。

(2)组织、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应该拓宽就业途径

首先,组织人事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招考、选调和选拔等人员录用制度。从目前来看,应届法律毕业生就业的首选途径就是参加各级公务员考试,而这些考试的报名条件一般会有学历上的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这就把专科生排除在外了。其实既然国家允许招收法律专科生,就应该给与他们与法律本科生同样的机会,不应有学历歧视。其次,劳动部门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广开就业渠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目前仍有很多尚待完善的地方。就法律专业毕业生而言,举办法律人才市场专场很有必要。目前,多是用人单位直接到高校挑选学生,或者学生通过熟人推荐就业,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门人才市场尚未发展起来。如果能在一定的区域组织专门的法律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就业必将大有裨益。

2.学校要积极改革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重任,学生认识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首先是在学校养成的。要使法律专科生就业时有竞争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就要面向市场需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

(1)根据市场需要设置实用和急需的专业

法律专科教育的目的在于急社会之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法律人才,所以在专业设置上要通过对法律职业岗位的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设置出更适合社会需要、更受社会欢迎的专业。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家和社会对涉外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我国目前非常缺乏这类人才,因此可以考虑设置法律英语、涉外经贸法律事务专业等等。设置了合适的专业后,就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具体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以及以后的就业期望等。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也应该不同,专科教育的重点就要体现出“专”字。

(2)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案例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

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法为主,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必须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

首先,实施案例教学和诊所法律教育。案例教学,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文字形式,再现一个法律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从中提出法律制度完善问题或者法律适用问题,引发并组织学生讨论,使之由此掌握法律知识,获得法律技能,形成法律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适应学生构建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知程序,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诊所法律教育,则是指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律师或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参与到律师通常所做的行为中来,包括为当事人代理诉讼等。广义来讲,诊所法律教育包括了作为法律角色的学生在某种受到指导的环境之中,通过开展某些有效的形式,如法律援助,有意识地让学生直接参与司法案例的处置,从而将法律理论、法律条文融会贯通到法律咨询服务和诉讼代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掌握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操作运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意识,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专门人才。

其次,组织好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法院旁听、律师事务所见习等。法律教学单位及任课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典型的案例,组织法律专科的学生去法院参加旁听。借助旁听,让学生直接目击庭审的全过程,学习、观摩法官、检察官、律师运用法律知识的技巧和风采,了解庭审的程序,加深对所学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可以联系一些律师事务所或法律服务所让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去见习,通过和当事人的直接接触了解真实的案例,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涉法问题中以法律的思维考虑问题,提高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操作手段以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评价上,要以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

考试制度是教学评价制度的核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应,目前法律专业的考试内容一般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为主,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以采用口试、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作为评价法律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4)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指导学生务实就业

学生从一入学,学校就应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择业观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新型职业观和“先就业、再择业”的新型就业理念。鼓励他们拓宽视野,到公检法系统以外的单位寻找就业机会,特别是引导毕业生到山区、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指导他们就业和创业并举,参与竞争,自主创业。

3.毕业生要提升、完善自身素质,降低就业期望值

法律专科学生应针对就业市场,选择自己的目标,调整学习锻炼的方向和策略,及早做好择业的准备。尤其是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好专业。在校期间应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并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要降低就业期望值,专科毕业生必须冷静面对现实,积极调整自我认识,务实寻找就业机会,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工作。应该看到,基层部门或者我国西部地区还是非常需要法律专科人才的。

参考文献:

[1]贺卫方.中国法律职业:迟到的兴起和早来的危机[J].社会科学,2005(9).

[2]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

[3]朱林,邓荣华.关于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5).

〔责任编辑:东升〕

作者:王 倩

第二篇: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法律问题

【内容摘要】当前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毕业生因工作经验少,社会阅历浅,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法律视角,就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大学生就业现状在就业过程中的维权问题以及法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解读。

【关 键 词】劳动权利 就业权益 劳动合同法

一、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所拥有的基本的劳动权利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应当知道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劳动者和作为劳动者在我国的法律中具有哪些基本的权利,掌握这些权利是选择就业的前提保障,这些权利规定在我国的《宪法》和《劳动法》中主要有下述几方面的权利。

(一)劳动权

我国《宪法》、《劳动合同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我国公民的就业权,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法律对劳动权的规定,对每一个选择就业的人来说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就权利来讲,首先是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自由;再者是享受国家对劳动者所创造的就业条件和劳动保护。同时劳动权又是一项义务,是作为一个公民为国家建设应当尽的一项基本的义务,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要求它的公民要履行其为社会建设的责任,只有有了劳动者的劳动,才能有进步、繁荣的社会,因此一个社会要进步必须有劳动者的参与,从这一点来说劳动权又是一项义务。

(二)劳动报酬权

劳动者付出劳动,同时获取其报酬是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一项权利。作为择业的劳动者应理解这一报酬有两层含义,一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约定报酬的权利,二是用人单位必须遵守劳动法有关规定支付劳动报酬。其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有关劳动报酬的约定必须符合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即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保障水平。二是有关工资支付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以货币的形式按月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三是有关特殊规定,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和婚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工资。

(三)劳动保护权和劳动保障权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应受到保障的权利,〈〈劳动法〉〉52条对劳动保护作了具体的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要提供安全、卫生、特种劳动作业者的身体保障措施的条件。

(四)职业培训权

职业培训是劳动者为提高职业技能或就业能力而进行各种业务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权利。<劳动法>第63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的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费用,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权是实现劳动者的劳动权的重要前提条件,特别是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完成各项劳动任务。

(五)社会保险、福利权

社会保险、福利权是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获得物质帮助和补偿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条件,改善福利待遇。

除以上权利外还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都是作为选择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首先应当掌握的劳动者的劳动权利的内容。

二、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受到就业歧视。该现象很多,如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的性别歧视;非本地生源受到的地域性歧视;因某些实际并不影响就业的疾病,如浙江招考公务员淘汰乙肝病毒携带者引发纠纷;还有身材相貌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和血型歧视等等。就业歧视本身侵害了大学就业时的合法群益,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巨大阻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二)个别高校不顾学生利益

各大学校都是以学生为本来引导学生的就业,但是某些个别高校不为毕业生在择业期内保管其档案、户口甚至违背毕业生意愿强迫其就业;不能及时、公开、公平的了解就业信息等等,都导致大学毕业生处于被动地位,其合法权益屡受侵害,就业质量不高。

(三)招聘单位和中介的陷阱

招聘单位和中介的就业陷阱多如牛毛,如以招聘为名盗取个人信息,如利用大学毕业生提交的身份证复印件开银行账户进行非法勾当,将大学毕业生当做“替罪羊”;招聘单位通过向应聘大学毕业生收取风险抵押金、培训费、建档费等各种不合理费用骗取钱财;职业介绍机构提供虚假信息,假招聘,侵吞中介费及中介机构与用人单位联手坑骗求职者;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招聘时以高薪为诱饵,进入单位后却违背承诺;试用期陷阱,通过延长试用期盘剥廉价劳动力;签订“一边倒合同”来侵害毕业生的群益等等。这些都需要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多加防范。

三、《劳动合同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表明,这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强调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者的法律保障,对于实现依法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简称《劳动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予以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无疑给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一)《劳动合同法》强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制度保护

1、强调劳动合同签订的强制性,并明确用人单位是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主体。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签订劳动合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者维权的基础。同时,有关部门不断制定和完善适用于不同行业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明确用人单位对劳动条件、劳动内容、工资报酬、职业危害的告知等法定义务,指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内容规范的劳动合同。

2、强调确定职业稳定性,保障大学毕业生就业者的生存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防止试用期滥用。《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等条款确定了试用期期限,同时,保护劳动者试用期间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权利。此外,第二十一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等条款严格规范试用期劳动关系的解除条件以及违法规定的法律责任。第二,制约合同短期化。《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第十四条规定了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义务和签订条件。

首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与《劳动法》相比,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等条款;工作地点条款;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条款;社会保险条款;职业危害防护等条款。

(二)《劳动合同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合同中的权利保护

1、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劳动合同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制性保护。《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聘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法律对用人单位的义务以及劳动者的知情权都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进行了强制性规定,劳资双方在进入试用期后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劳动合同法》又规定劳动合同应具备“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条款。这就意味着,在试用期内,用入单位必须为大学毕业生购买社会保险。所以,大学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试用期间,应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要求购买社会保险。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1月后,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将因此赔付劳动者双倍的工资,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没有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条规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制性保护,对大学毕业生的权益保护落到实处。

2、限制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廉价劳动力《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试用期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一变化的轨迹始终伴随着经济改革、社会发展需要的推动而发生、发展。在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目的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劳动报酬,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存。如第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到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极大地提高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这些规定的直接效果是能有效地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3、限制用人单位乱设高额违约金。在保护大学毕业生的自主权益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其强势地位,常常在劳动合同中设置不平等条款,如设定高额违约金,限制大学毕业生在职场上的自由流动,妨碍了大学毕业生择业自主权的行使,并由此引发大量劳动争议。《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只可以对两类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一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如果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同时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也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二是对负有保守商业秘密和保护知识产权义务的人员,用人单位可以与之约定竞业限制,若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的约定,应当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除这两类劳动者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不符合规定的违约金。因此,《劳动合同法》的明确规定对限制用人单位乱设高额违约金,保障大学毕业生的自主选择权,对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灵活就业、稳定就业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作者:吴晶

第三篇: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风险防范问题探析

摘 要:近些年高职法律专业面临的就业风险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逐渐降低,从多个角度分析造成就业风险的主要原因,并创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严格控制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促使社会供求关系矛盾得到缓解。本文针对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风险防范问题进行探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推动高职法律专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法律专业;就业风险;防范问题

随着法律专业学生的逐渐增多,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较高的风险,高职院校没有选用具备专业的教师,使学生专业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政府部门设计的岗位要求过高,给学生就业带来严重阻碍,导致学生就业风险逐渐增加。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师资专业水平,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风险,从而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1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

1.1社会对法律专业需求不高

当前,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风险很高,社会对法律专业需求不高,高职学生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随着高职法律专业学生的逐渐增多,对岗位需求量逐渐增加,社会没有给法律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位,导致很多法律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风险和就业压力,社会法治环境不佳对法律专业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法律专业学生的发展,使法律专业学生不能顺利找到工作。一些用人单位给予毕业生的薪酬不高,使毕业生的失业率逐渐增加,造成法律专业就业存在风险,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1]。

1.2供求关系失去平衡,政策和法律的限制

法律专业对大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需要通过相关的司法考试才能进入相关单位,在法治环境不佳的情况下,社会对法律专业的人才需求不高,造成供求关系失去平衡,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不利大学生就业和发展,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就业风险的存在直接降低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利于法律专业建设。在司法考证制度中明确提出只有本科学历才具备考试的资格,一些高职学生只有通过自考才能完成学业要求,如果没有通过相关考试将不允许参加司法考试,这些政策的限制使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大学生陷入困境,教育部门以学历作为考察学生的标准,没有给高职大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风险,政策和法律的约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2]。

1.3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不高,专业过于形式化

目前,高职法律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学生的就业导向去设置,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用的事例不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法律专业课程过于形式化,导致学生专业素养不高,不注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正式的纠纷案例,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高,法律专业的教学课程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没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法律专业大学生难以满足岗位需求。此外,实习内容过于形式化忽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就业风险逐渐增加。

2高职法律专业毕业上就业风险的防范措施

2.1创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严格限制招生人数

针对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风险,要多增加一些与法律专业对口的岗位,积极创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严格控制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有效缓解社会的供求矛盾,推动法治建设的稳定发展,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要与时俱进,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并为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在毕业时能够明确就业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社会和用人单位要为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就业岗位,政府努力创设良好的法治社会,提高对法律专业毕业生的重视程度,采用多种方式调节社会供求关系,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有效降低毕业生就业风险,确保社会供需关系始终保持平衡状态。

2.2健全相关法律和政策,注重培养人才

教育部门针对高职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要降低考试要求,确保高职大学生拥有考试资格,建全相关法律的政策,有效降低毕业生的就业风险,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大学生要放宽考试要求,避免一些不是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占用司法考试名额,为高职法律专业大学生提供发展和就业机会,大学生只需具备专业学历证书就可以报考司法考试,这样一来确保高职大学生能够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使高职法律专业学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要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优秀人才,能够有效防范就业风险的发生,从多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改革和创新法律专业的教学方法,为大学生日后更好地就业提前做好准备,通过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促使高职法律专业的大学生顺利找到工作[3]。

2.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师资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逐步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平,所选用的教师必须要具备专业知识,并拥有丰富的法律教学经验,这样才能传授给学生系统的法律知识,使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此外,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確保办学的经费得到保障,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促使大学生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为毕业生日后更好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4]。

3总结

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的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相关政策的限制,专业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实践性教学创新能力不高,不利于学生的日后的就业。高职院校要采用相应的防范措施,创设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注重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使法律专业大学生具备专业素养,有效降低毕业生的就业风险,促使法律专业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刘红霞,曾先锋.法律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现状分析及策略[J].职业时空,2015,(03):94-96+100.

[2]张亚强,杨力,刘玲霞.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风险问题探析——以陕西南部高校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3,(05):10-15.

[3]肖贻杰,刘范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构成因子及现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76-81.

[4]高莉.高职法律专业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12):87-89.

作者简介:

贾会祥(1981~),男,汉族,研究方向:法律。

作者:贾会祥

上一篇:旅行社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保险研究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