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联盟成效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校际联盟成效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校际联盟是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对缩小校际差距,缓解择校矛盾,提升办学水平,推动教育持续均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现代教育中推进学校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一篇:校际联盟成效论文

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建设探究

[摘要]自2011年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势头迅猛。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发展逐步走向内涵提升,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建设专业集群。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往往将各院校的相同或相近专业进行联合,没有打破校与校之间建制的藩篱,使专业集群建设存在规模优势不强,集群效应不大,专业集群与产业群、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强,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对应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就需要超越原有的体制、机制,开放系统,克服传统专业集群概念的局限。高职院校的校际专业集群建设,是对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前瞻性、适时性、特色性创新,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 理念与原则 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聂瑞芳(1983- ),女,河南安阳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河南 郑州 450046)

一、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建设的理念

1.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是实施机制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的新思路。建设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以开放、流动、竞争的机制,改革高职办学中存在的路径依赖、规模狭小、系统要素配置效率不高、专业设置过于传统、本科化倾向严重、仅将专业作为办学载体等问题。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的发展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操作性变革,而是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发展理念、发展机制的战略性变革与创新,是对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前瞻性认识;是在中原城市群、产业群振翅腾飞,中原经济区大展宏图的大好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构想;是建设中原城市群、产业群、中原经济区持续的智力支撑系统;是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链相衔接的专业人才发展链。

2.构建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建设的创新型组织。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是对接城市群、产业群,实现高职院校信息融通、共筹发展的创新型组织,主要表现为:一是引入中原经济区城市群、产业群产业结构的产业协会组织,与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共建教产合作协会平台,统筹校际专业集群建设的信息融通、资源配置,促进系统的优化、开放、流动,将校际专业集群的智力链与城市群、产业群发展链衔接起来;二是在建立明晰的权责关系制度的前提下,建立专业集群负责人制度,对专业集群内的专业规划、资源配置、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教材体系建设和改革、实践训练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制定合理的规划;三是建立重点建设专业遴选制度,与产业群中的行业支柱产业紧密衔接,制定重点建设专业发展规划,突出职业教育的适时性;四是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变化、发展情况,设计建设与之贴合的专业集群,增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灵活性。

3.构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建設是以各个院校专业的学科基础相近、技术领域相近或相同、工作岗位趋同、服务对象相同为基础,紧密贴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机构调整而进行的。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要突破原有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课程体系趋同、教学内容中的理论与技能基础趋同的弊端,应采用“平台+模块”的模式,即按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对接专业结构的技术标准要求设置,由通识课和职业技能基础课组成的“平台”;按不同的专业(或专门化方向)设置,由体现专业(专门化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模块”,依照职业结构、就业结构要求的技术能力标准确定各模块的课程学时数。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后,掌握了专业集群的职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了产业企业要求达到的基本职业能力,并能够适应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潜力、特长及就业结构的需要,按不同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方向,选择一个模块开展学习。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更强,与社会产业机构调整和岗位要求更加契合,更有利于学生依据自我特长、职业定位和认知来选择学习,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与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动态性一致,实现中原经济区城市群、产业群与高职教育发展链的衔接。

二、构建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的基本原则

1.统筹。中原城市群、产业群经济区域内高职教育资源的统筹,是构建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的基础。通过各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统筹,建立共同发展的组织平台,形成合力,提高服务城市群、产业群经济发展的能力。通过构建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教育发展平台——中原经济区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发展研究论坛或研究协会,实现各高职院校专业资源、技术人才培养、软硬件教学资源、生源与就业途径的统筹,实现高职教育与产业岗位设置、就业需求的融合。通过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内教师资源的集群统筹,扭转原先高职教育研究与产业经济脱节的局面,形成资源共享、质量共升、优势互补的新局面,激发高职院校的发展活力。通过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与产业群的统筹,打通产业结构变化到校际专业集群建设调整的渠道,提升高职专业结构跟进产业结构变化的效率。

2.持续。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制度设计与安排,激发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的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地提升与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融合度,保证人才供给的智力链持续对应、衔接。在高职教育既有的经验和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设计高职校际专业集群与城市群、产业群内产业的融合途径,从制度和政策上引导高职校际专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建立对话、交流、信息机制,加大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融合度,从流动、开放的机制再造上寻找突破,使专业集群内的教师资源、课程体系资源、实践训练体系资源、专业布局紧密地与产业结构的演进、提升相协调。

3.适时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由于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建设既要考虑当下的人才供需矛盾,又要前瞻性地发现未来区域经济、产业调整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缩短或消除职业教育对职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反应滞后期,从而彻底改变当前存在的一般专业多、前沿专业少,长线专业多、紧缺专业少,紧跟现在需求的专业多、指导未来需求的专业少的局面,顺应高新技术的人才需求。例如: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行业,不能再出现培养的高职人才大大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的情况。

4.利益明晰、责权对等。明晰利益关系,是调动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发展积极性的一项基本原则。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建设机制的特殊性,决定了明晰责、权、利的必要性。因此,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构建一个举办校际专业建设论坛的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吸纳合作单位,制定校际专业集群的总章程,明确合作单位的权利与义务,以统筹、互利、共进、同升为目标,做好产业链与智力链的衔接,发挥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人才支持、支撑作用。

5.政府引导。构建高职校际专业集群,需要政府牵线搭桥,使产业链与智力链衔接起来。在机制创新、政策规范等方面,政府应支持并协调高职校际专业集群与产业经济中的行业协会组织相融合,并在组织设计、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上给予支持,让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与城市群产业群中的产业在信息上融通,改变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脱节的状况,使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更好地服务于中原城市群、产业群的发展。

三、建设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的有效路径探析

1.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建设的目标。第一,流动开放,集聚整合,与产业对接。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的构建,以对应中原经济区内城市群、产业群产业结构的整合、重组和提升,适应经济发展为目的。构建校际专业集群,要突破原有高职院校各自建设、盲目跟风、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流动、开放、资源共享、协同共升的环境,促进资源的流动开放、集聚整合。同时,基于校际专业集群建设的目的,校际专业集群必将更有效地整合、优化专业设置,使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契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第二,发掘构建优化途径,提升高职教育内涵。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建设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构建校际专业集群的路径选择上,要吸纳现行机制的优点,结合校际专业集群建设的原则,构建校际专业集群论坛,走出一条资源共享、协同共升的专业培养与职业结构、就业结构融合的新路,提升高职教育内涵。

第三,消除滞后,创新人才培养思路。高职教产合作协会这一公共服务平台,是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的必然产物,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产业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要求相对应,消除学生专业能力的滞后性。“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前与职后教育贯通起来,更清晰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岗位、行业的对接点,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标准,更符合实际岗位的需求。

第四,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构建的目标之一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校际专业集群的各项机制运行下,必然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化,形成教、产、研一体化。因此,校际专业集群建设与产业协调、与行业合作、与岗位对接,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校际专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头。

2.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的具体路径。第一,依托城市群、产业群发展链,构建高职院校校际专业集群。从促使城市群、产业群、高职院校际专业集群持续发展的视角,以产业链、智力链对接,以产业群内产业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和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人才培养专业结构的融通为建设路径,重点研究城市群经济区域内产业群、产业结构的演进、调整发展态势,明晰城市群经济区域内产业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城市群经济区域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以此消除专业结构的滞后性。

第二,围绕城市群、产业群发展链的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构建校际专业集群的专业结构。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很高的关联度,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以产业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为依据,与产业群中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具有一致性。高职校际专业集群中专业结构的构建、调整,要依托城市群、产业群发展链中的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态势,针对产业结构的职业结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满足产业结构中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需求,在培养口径和培养方向上实现与产业结构中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协调,逐步形成城市群内产业链和智力链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第三,整合中原经济区内的职教资源,实现校际专业集群智力跟进。在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校与城市群、产业群产业协会共同构建的高职教产合作协会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群内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与校际专业集群内的专业结构信息,先组建高职院校内校际专业集群的核心专业,构建专业群,以核心专业为骨干,以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师资队伍群为基础,以专业培养方向适应产业群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以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演进、变化、拓展趋势方向为目标设置专业群。要全面整合中原经济区内的职教资源,以品牌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职业院校为龙头,在信息、人才培养资源的流动、开放机制下,结合高职校际专业集群与产业协会组织的人才培养供求信息,明晰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实现高职教育校际专业集群与中原经济区内城市群、产业群各产业的联系与融通。

第四,要素整合、资源系统优化、资源共享、构建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教学资源。创建优质、共享型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教学资源库;构建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等整合各种资源要素、优化系统、共享资源的机制,逐步形成大批明晰产业技术标准要求和岗位规范的实训教师;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同步、协调的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教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能力要求;融合产业企业的文化价值和职业精神、职业责任的职业规范。

第五,组织、培养、造就、提升师资水平。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是优质的师资资源。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流动、開放的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践技能提升提供了基础和平台,特别是能够为校际专业集群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提升提供新的机制,与产业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相衔接。同时,要组建并形成优质的师资团队,要注重专业经历、实践经验、年龄构成、学历结构、学缘分布的合理性。通过组织、培养优质的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教学团队,将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教育教学与中原城市群、产业群的发展联系起来,使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成为一个学习型、发展型组织。

四、结论

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可以有效破解专业集群内部化、个体化的狭隘,是一个包含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训体系资源、校企合作、教产合作、产学结合在内的开放系统。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可以突破现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瓶颈,从交流、开放、融通中获得新的信息和经验,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共享。建立高职校际专业集群,以融入市场、产业的路径和机制,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相衔接,形成支撑中原城市群、产业群产业链的智力链,必将成为高职教育的新选择。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发改委.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finance.jrj.com.cn/2010/02/2317256998310.shtml,2010-02-23.

[2]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

[3]邵庆祥.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吴小蕾.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作者:聂瑞芳

第二篇:校际联盟: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际联盟是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对缩小校际差距,缓解择校矛盾,提升办学水平,推动教育持续均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现代教育中推进学校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柳林川学区(宝塔区实验小学为中心校,柳林小学和村七里铺小学为成员校)按照市、区有关文件精神及区教育局校际联盟工作要求,立足学区实际,精心安排部署、夯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有力地推动柳林川学区校际联盟工作协调发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以中心校校长为学区长的领导小组和相配套的工作小组,制订了明确的工作职责,为校际联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组织保障。二是召开专题会议,自校际联盟工作开展以来,柳林川学区召开了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三级管理会议,三校联席会议,“一室三中心”会议等累计126次之多,有力地推动了校际联盟工作顺利实施。三是制定制度方案,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柳林川学区制定了校际联盟工作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发展规划等十八项制度和方案,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二、教师交流,深度融合。一是跨校兼课交流。柳林川学区深入开展教师交流工作,区实验小学先后有1名中层和1名业务骨干交流到柳林小学,3名中层和8名业务骨干交流到村七里铺小学;柳林小学1名中层和1名一线教师交流到区实验小学;村七里铺小学2名中层和3名一线教师交流到区实验小学,自2013年后半年校际联盟工作开展年以来,跨校兼课交流累计中层6人次、教师11人次。二是名师引领交流。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引领课、精品展示课、高效课堂、送教活动、专题讲座等活动,累计19次84节、讲座15次,充分发挥了学区名师优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教师深度交流。

三、管理统一,教学同步。柳林川学区实行学校管理“九统一”(即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教育科研、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评价激励),教学管理“五同步”(即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评比、同步应用)。一是统一教学活动,实现课程设置互通有无、课程资源同步使用、教育科研同步实施,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每月一次的大教研、每学期一次的班主任论坛及按阶段开展的学区教师赛教,教案作业、听课记录、业务笔记、读书笔记的展评等,促进了学区优质资源共享,构建柳林川学区教学活动新常态。学区累计开展教学活动43次。二是统一质量检测,柳林川学区各年级质量检测和六年级月考同步开展,同一时间不同校区对同一年级同一科目进行检测,每次使用的试卷均由中心校提供,检测结束后对成果进行分析,通过多媒体设备搭建三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分析研讨会,教师在交流互动中总结成败得失,以全面提高学区的教学质量。三是统一教师培训。柳林川学区通过技术培训、业务学习、学历提升、青蓝结对、名师引领等形式,构建学区教师自主培训新模式;通过专题讲座、观看视频、片段赏析、教育科研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校本培训;通过为学区教师搭建省、市、区等各级各类外出培训平台,助推教师梯队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几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教师培训26次,培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如,2016年在西安举办的第十二届“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聚焦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柳林川学区安排校际联盟三校语、数、英各科共97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四是统一资源共享,校际联盟工作开展以来,柳林川学区中心校先后为学区三校提供教案、听课记录、学习笔记、业务笔记、政治笔记等累计1150册;为村七里铺小学提供广播设备1套,学生课桌凳150套,教师办公桌椅15套;设计提炼了中心校“四三二一”的校园文化,“四”指的是革命传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三”指的是主题教育、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二”指的是主题实践活动和“两节一会”活动,“一”指的是一个办学理念;柳林川学区还多方协调为村七里铺小学争取资金4万元,改善了学区薄弱校的办学条件,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校际联盟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区多校”的管理思路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确保校际联盟工作有效推进。

四、规范机构,盘活资源。一是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职能作用,组建了名师工作团队,建立了名师引领机制,开展了名师送教、名师带徒、名师课题研究等活动,吸纳校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为学区教师做示范课18节、观摩课8节,带动学区教师专业快速成长。二是以素质教育管理中心为依托打造德育共同体,以“学雷锋”“清明祭扫”“两节一会”(即艺术节、科技节、趣味运动会)“革命传统进校园”等活动为抓手,统一安排、同步开展,拓宽了学区育人渠道,搭建了师生才艺展示的平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校际联盟工作的开展,柳林川学区打造了“家长培训”“班主任论坛”“两节一会”3个德育活动共同体,在定期开展的活动中,不断交流研讨,不断完善学区素质教育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优化教学管理中心活动,科学规划大学区课程计划、教学进度、质量检测及综合评价,以学区为单位,统一组织教学质量检测72次。四是统筹安排教研管理中心活动,整合资源、拓展渠道,创造全面开放、共同发展的教研环境,科学规划大学区的课题研究工作,共同承担课题5个,其中市级3个、区级2个,个人承担的微型课题52个,开展校级活动8次。

五、统筹招生,均衡发展。为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柳林川学区坚持“就近入学、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一年级新生的入学工作,制定了《柳林川学区幼升小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展板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新生招生工作中,区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人数始终控制在60人以内,村七里铺小学一年级新生人数逐年增多,促进教育均衡,带动薄弱校全面发展。

六、加大宣传,扩大影响。一是通过电台、报纸、展板、画册、简报、电子屏、校讯通平台以及媒体网络等形式宣传报道100多次,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对校际联盟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二是制作《“两节一会”画册》《学生征文集》《教师论文集》《文明礼仪伴我行》《美育童心—艺术教育成果荟萃》《德润人生—学校班级风采展》等校本教材和活动画册共计15册,这些校本教材和活动画册收录了校际联盟三校教师和学生的作品,有论文、随笔、案例、学生作文及学区活动图片等,促进校际联盟工作不断向前。

七、硕果累累,扬帆远航。柳林川学区校际联盟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与领导下,在学区三校领导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度、2015年度柳林川学区连续两次被宝塔区教育局评为延安城区校际联盟综合考评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度柳林川学区中心校——实验小学被延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素质教育优秀学校”、被宝塔区教育局评为学校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成绩仅仅代表过去,我们要以这些成绩为动力,立足学区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更新工作形式,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使柳林川学区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推行校际联盟中,柳林川学区在前行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巩固成果,深化提高,并确立了今后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即实现“两个基本”(明确“志同道合聚心智,资源共享促发展”的基本内涵,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基本要求),突出“两个转变”(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尊重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体现课程和活动的可选择性;突出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力求学校本身发展,而且还追求学校发展与校际间发展的相互影响,争取联盟学校共同发展,既着眼学校内部发展,更注重学校外部的发展),依托“两个支撑”(依托学校文化支撑,将学校自身文化作为隐性课堂,定位在学生和教师对学校氛围的创设上,关注师生的实践行动,形成联盟学校共同文化;依托学科教学和美育教学的艺术特色,支撑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构筑“两大平台”(构筑教师交流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育者心灵碰撞、思想交流和智慧融合;构筑联盟学校制度建设平台,促进三校共同发展),充分挖掘学区教育资源,抓住机遇、创新机制、盘活资源,努力实现深度联盟、教师交流、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校际联盟新格局,打造宝塔区柳林川学区优质教育品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作者:雷新梅

第三篇:校际牵手谋发展师资提升创品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小学,作为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办学历史悠久的老校,其特色鲜明,在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工作中。有幸成为沙区教育局统一部署的均衡化发展第二协作组的牵头校,学校和雪莲、四十七、五十五、五十六、七十这几所小学协作捆绑在一起共同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是拓宽校际人才交流途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第一,充分认识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及优秀团队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是教师交流任教。自2010年9月起。第二协作组内首批互派教师交流任教活动正式启动,共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五个学科。由最初一个月的短时交流任教,到本学期开始的为期一年的教师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教师学科不配套,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促进了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是加强干部交流任职。2010年9月起,沙区教育局调整了部分干部进行校际间交流,交流到我校的是第四十七小学的教导副主任,在近一年的交流过程中,透过工作的点滴细节使他感受到不同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方式。第二,充分认识教育管理方面的交流沟通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组内协作校及各协作组间的校级、中层领导干部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协作校领导班子联动发展联席会制度。建立多层面、立体化交流平台。第二协作组协同其他协作组部分领导、教师共同组织开展了“观名校校园文化。促沙区学校发展”活动,既感受了外区三所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强化了优质教育资源意识,达到了启迪思维的目的。

二是拓宽校本研究途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第一,教研活动同步。协作校通过举行集体备课、观摩课、理论讲座、校本培训等校本教研活动,加强协作校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与沟通,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第二,常规教学同步。协作校不断加强教学常规、教学进度检查等实质性措施、方法的沟通与交流,逐步建立起了“教学业务一体化”机制。形成了优势互补。第二协作组多次开展教师培训及质量检测活动,有效推动了组内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推进。

三是拓宽教育科研月合作交流途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11月在沙区教育科研月中,协作组内学校以深化展示联动发展共同体的教科研水平为主旨,安排了“教育管理焕生机、教育科研赢发展”等六大板块,各校教师均参与每个版块的活动,或参加智慧讲坛、现场评课、课题沙龙、校际间师徒结对等活动,为各校领导、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和共同进步的平台。

四是拓宽德育工作交流途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协作组为德育工作搭建了宽阔的舞台,拓宽了协作校教师的教育视野。如在协作校中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在6所协作校中深入研讨“如何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如何建立班级的激励机制”等议题;协作校协同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如共同参加开学典礼。让不同学校的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感受等。去年。由协作校第七十小学主持召开的德育课题展示交流活动为协作组内德育课题的有效开展打开了思路。成为班主任通往研究型教师的助力器。

捆绑发展让学校得到长足进步,在均衡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努力让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重:在步履间我们丰盈心灵、积蓄力量,努力朝着优质教育这一均衡化发展的目标一路前行。

作者单位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小学

(编辑 罗登廉)

作者:崔迎春

上一篇:施工进度控制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创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