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校际交流方案

2024-05-08

教师校际交流方案(精选7篇)

篇1:教师校际交流方案

福清市义务教育学校

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实施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是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2012年我市各试点学校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区域内教师交流,取得一定成效。为进一步贯彻实施《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榕政综[2011]93号),福州市教育局、福州市公务员局、中共福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福州市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榕教办[2011]361号),根据《福清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融委办发[2012]27号)精神,全面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优化配置教师资源,组织教师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合理流动,缩小骨干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分布上的差距,促进教师数量、学科结构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使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能够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有较大的提升,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二、工作原则

实施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合理。遵循义务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动员社会各方支持,创新教师管理模式,有序推进城乡、校际间教师合理流动。

2、公开规范。规范教师校际交流的程序和办法,公开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校际交流方案要经教职工讨论、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防止人事腐败现象产生。

3、积极稳妥。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教师校际交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握工作重点和进度,循序渐进。

4、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加大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妥善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引导教师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校际交流。

5、促进发展。保持和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实施“扬峰填谷”计划,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三、工作目标

采取大范围小步骤、稳步推进的办法,2013年秋季起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师校际交流制度,调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逐渐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提升我市义务教育质量。2013年校际交流单位(见附件1)。

四、交流范围和对象

(一)交流范围

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原则上在本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进行。教师校际交流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先实行分片区交流,以区域内优质学校为龙头,分别联合周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形成若干个片区,在片区内进行教师校际交流。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区域性的教师校际交流。

(二)交流对象

市属公办中小学教师均可自愿报名参加交流。截至交流当,在同一所学校(小学以完小为单位)工作满6年的或学校学科岗位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有必要流动者列为应交流对象,每年各校交流人数原则上为应交流对象(在本校连续工作满六年以上的所有教师数)的10%以上。

在同一所学校工作不满6年以及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原则上可不参与交流;为保护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传统项目、特色课程的领衔教师,经市教育局批准,可暂不参与校际交流;因病、孕等原因不能坚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经市教育局批准,暂不纳入当交流范围。学校校级干部交流按照《关于印发<中共福清市委教育工委关于学校领导干部交流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融委教育工委[2008]3号)规定执行。

五、交流形式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合作片区,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校际交流工作。

(一)城乡学校校际协作交流

以城区优质中小学为龙头对口帮扶农村学校,根据学科需求采取教师自愿报名和组织选派相结合的办法,选派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

(二)农村学校片区内轮岗交流

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片区(小学以中心校为龙头捆绑周边小学为片区;中学原则上以镇街为单位,以完中或相对大校为龙头,捆绑周边学校为片区),各片区由龙头校校长任组长、片区其他学校校长为成员,牵头组织、协调、安排教师交流工作。片区交流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交流原则上按对等原则实行(即学科、交流人数对等),也可根据学校实际需求进行师资交流。交流教师的选择应该尽可能保持学科、职称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三)双向选择交流 各片区按照教学工作需要和学校编制情况,采取统一安排与个人申请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交流人员。即由市教育局根据各校应交流对象的具体人数、情况及工作需要等,制定交流计划,将交流指标落实到各交流片区;其次符合条件的教师自愿提出申请,由龙头学校研究拟定实施方案,报教育局同意后予以实施。

(四)岗位竞聘交流

以职务评聘为导向,市教育局确定有空岗的农村学校部分中、高级教师岗位,用于择优聘用异校交流的教师。参加岗位竞聘交流,需由个人提出申请,经市教育局批准,先参加空岗学校的竞聘,竞聘结束后,其人事关系调入。

(五)富余学科教师转岗交流

转岗交流的教师先予以保留原工资待遇。经培训取得转岗学科4门以上高校本、专科主要专业课程进修结业证书,或取得《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转岗培训合格证书》,在转岗学科任教一年以上,由本人提出申请,学校考核同意,经职改部门组织的业务考核合格,相应教师职务评委会通过,市职改办确认转岗学科任职资格后,可竞聘上岗。

(六)中层干部对口交流

校聘中层干部由各片区按对等原则实行(即学科、岗位职务对等),也可根据片区内学校实际需求进行中层干部交流。

六、交流管理及政策保障

(一)建立有利于教师交流的编制、岗位管理平台 市编办负责对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总量调控,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市教育局在编制总量内,按照班额、生源等,具体分配各片教职工编制,并报市编办和市财政局备案。县域内教职工编制可以互补余缺。

片区内统一学校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岗位总量由片区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市公务员局以龙头学校(优质学校)岗位结构比例为最高标准,结合片区内教师队伍职称实际,按片区内各校的编制数核定各校的岗位数。

(二)片区学校管理实行“六个统一”

1、统一核定编制。按照标准先核定各校的教职工编制数,由市教育局在片区内统一集中使用,各片区龙头学校按照成员校班额、生源等,具体分配各成员校教职工编制,组织教师在成员校之间交流。

2、统一岗位聘任。片区学校统一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按比例设置成员校教师职务岗位,各片区在核定的岗位职数内按学校实际和教学工作需求统一管理使用,可带岗交流。

3、统一课程设置。片区学校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实行同一学段同一课程计划,做到教学进度统一。共同实施课程开发和建设,通过开发共享校本教材、建设共享精品课程,创建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内涵。

4、统一教研活动。片区学校要定期组织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开展听课评课等活动,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共享信息技术平台和资源,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统一质量检测。片区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为目标,以学生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为依据,提高合格率、进步率和综合素质,促进均衡发展。

6、统一教师考核。根据《福清市教职工绩效考评办法要点》,重点从职业道德、工作量、业务能力、专业发展、工作成效五个方面科学考核教师工作。考核结果将作为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提拔使用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岗位管理和考核

1、参加城乡校际协作交流教师的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学校;岗位职称参加原学校竞聘;奖励性绩效工资由交流学校考核并发放;交流期满后,经全面考核合格后方可回原学校任教;考核不合格的,则由市教育局组织“二次交流”,直至考核合格后才可回原学校任教。

2、农村片区轮岗交流教师岗位聘任由片区统一管理,参加交流时保持原聘任岗位职务不变,在交流期间原聘任岗位到期需重新聘任的,绩效考核合格者,参加现所在学校或原学校岗位竞聘。片区成员校在制定统一的教职工绩效考核标准的基础上,组织成员校开展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交流期满后,在交流期间工作不负责任,考核未达到“合格”者,要“二次交流”到较边远农村学校任教。

3、片区内教师交流一轮时限为三个学。每一位应交流教师第一轮交流期满后,回原学校六年后,再循环交流。交流期间的教师可申请调动,经市教育局审批后,人事关系调入新校,但必须继续在交流学校交流至期满方可回调入校任教。

(四)加大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

建设教师周转房是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举措。各学校要消除教师后顾之忧,切实解决教师交流中工作、生活等困难,要根据学校建设规划和教师均衡配置的需要,可采取改建、新建、租借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批具有宿舍性质的教师周转房,切实解决校际交流和农村支教教师的住房困难。市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进一步积极支持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

(五)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组织教师特别是农村校教师为重点的广覆盖、多形式、高质量的拜师跟岗、研修提高学习培训。加强农村骨干教师和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鼓励并组织富余学科教师参加转岗培训,努力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六)奖惩制度

1、职称评聘。凡教师交流到边远农村学校以及城区学校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在交流期间经交流学校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在职称评聘时给予优先考虑。

2、评先评优。建立参加交流教师评先评优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的比例,对交流教师单列开展每评先工作,同时作为今后提拔使用的依据。

3、补贴制度。实行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补贴和班主任津贴制度。参加城乡校际协作交流的教师每月补贴200元交通费,参加农村学校片区轮岗交流的教师每月补贴100元交通费;为鼓励交流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每人每月在原有班主任津贴基础上再给予80元补贴。以上两项经费一年按10个月计算,每学期结算一次,由财政单列补助。

4、处罚制度。本方案实施后,属于应交流对象的教师,均应服从学校分批次参加交流。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交流的教师,绩效考核不得定为合格及以上等次,不得参与职称晋升,并实行高职低聘,三年内不得评先评优、提拔使用。对不认真组织校际交流工作的校长进行诫勉谈话、效能告诫。

七、实施步骤

1、学校宣传。各校要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校际交流”文件精神,明确交流政策规定,统一全体教职工的思想。

2、摸底造册。每年6月各校要对本校编制总额、人员情况、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附设岗位)、工勤岗位情况进行摸底,建立校际交流人员花名册(见附件2)。花名册应在校内公示并上报市教育局人事科。

3、制定方案。学校要根据《方案》要求制定本校具体的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方案,预定每次交流的人数和范围,并通过教职工充分讨论修订后,提交教代会(职工大会)审议通过。

4、组织实施。片区学校应根据实施方案按照岗位基本对应、学科需求基本满足,组织安排和个人申请相结合原则,确定各校参加校际交流教师名单并填写校际交流教师登记表(见附件3)于8月25日前上报市教育局人事科。

八、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成立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人事、财政、编制、教育等有关部门为成员,教育局班子成员牵头协调所包片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各片区也应成立教师校际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教师校际交流工作。

2、提高认识。要正确把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积极宣传有关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各校要顾全大局、端正态度,提高对校际交流工作的认识,认真做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要消除教师后顾之忧,切实解决教师交流中工作、生活等困难,为参与校际交流教师创设良好工作平台和条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业务潜力。

3、认真实施。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实施过程要以人为本,注意科学、合理地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防止方法简单化,既要积极开展、注重实效,又要操作有序、维护稳定,坚决杜绝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促使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附件1:

2013年福清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际交流片区

一、城乡学校片区:

1、侨 中、洪宽中学、北亭中学

2、二 中、康辉中学

3、融城中学、龙江中学

4、元洪高级中学、里美中学

5、滨江中学、元樵中学

6、实验小学、崇文小学、宏路中心小学

7、城关小学、音西中心小学

8、元洪附小、玉塘中心小学

9、滨江小学、北亭中心小学

10、瑞亭小学、龙江中心小学、龙江中心二实小

11、融西小学、石竹中心小学

12、玉屏中心小学、玉屏中心石井小学、音埔小学、石门小学

二、农村学校片区:

1、小学:

乡镇中心小学片区——镇中心小学与所辖完小学校

2、中学:

宏路、石竹片区——宏路中学、姚世雄中学 海口片区——海口中学、元载中学、柏仙中学 城头片区——城兴中学、城头中学、五龙中学、新楼中学

东张、一都、镜洋片区——东张中学、一都中学、良镇中学

渔溪、新厝片区——虞阳中学、民乐中学、梧瑞中学、江兜华侨中学

丄迳片区——梧岗中学、上迳融侨中学

江阴片区——江阴中学、高厝中学、高岭中学、玉南中学

龙田片区——龙西中学、龙田中学、龙东中学、上苍中学、西亭中学

江镜片区——江镜中学、南宵中学、临江中学、林厝中学

港头片区——港头中学、占阳侨中、芦华中学、锦江中学

高山片区——高山中学、育才中学

三山片区——三山中学、华南中学、侨心中学、海瑶中学、瑟江中学、嘉儒中学

东瀚片区——东瀚中学、祖钦中学

沙埔片区——沙埔中学、六一中学、荣昌中学、天恩中学

以上各片区由龙头校(加下划线为龙头校)的校长任组长、片区其他学校校长为成员,牵头组织、协调、安排教师交流工作。

篇2:教师校际交流方案

实施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是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推进硋灶中心小学片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根据融教〔2013〕301号文件精神,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交流范围和对象

(一)交流范围

教师校际交流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先实行分教学片区交流,原则上以硋灶中心小学为龙头分别联合周边完小、初小校,形成教师校际交流片区,在片区内进行教师校际交流。

(二)交流对象和确定交流对象的方法

所有拥有教师职称的教师,截至交流当,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均列为应交流对象。每年学校交流人数原则上为应交流对象(在本校连续工作满六年以上的所有教师数)的10%以上。

在同一所学校工作不满6年以及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原则上可不参与交流;为保护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传统项目、特色课程的领衔教师,经市教育局批准,可暂不参与校际交流;因病、孕等原因不能坚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经市教育局批准,暂不纳入当交流范围。

确定交流对象的方法:先由学校组织相关老师学习有关文件、方案,然后由所有要参加交流的教师自愿报名。自愿报名交流的教师,优先安排要交流到的学校。若报名人数没有达到教育局下达的指标数,各校就组织本校所有未报名而应参加交流的教师按年龄从小到大进行进行排队,年龄小的先行交流,往后每年均 按此顺序逐年安排。二.交流形式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合作片区,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校际交流工作。

(一)农村学校片区内轮岗交流

片区由中心校校长任组长、片区其他学校校长为成员,牵头组织、协调、安排教师交流工作。片区交流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交流原则

上按对等原则实行(即学科、交流人数对等),也可根据学校实际需求进行师资交流。交流教师的选择应该尽可能保持学科、职称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二)双向选择交流

校际交流按照教学工作需要和学校编制情况,采取统一安排与个人申请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交流人员。即由市教育局根据各校应交流对象的具体人数、情况及工作需要等,制定交流计划,将交流指标落实到各交流片区;其次符合条件的教师自愿提出申请,由中心小学研究拟定实施方案,报教育局同意后予以实施。

(三)富余学科教师转岗交流

转岗交流的教师先予以保留原工资待遇。经培训取得转岗学科4门以上高校本、专科主要专业课程进修结业证书,或取得《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转岗培训合格证书》,在转岗学科任教一年以上,由本人提出申请,学校考核同意,经职改部门组织的业务考核合格,相应教师职务评委会通过,市职改办确认转岗学科任职资格后,可竞聘上岗。

(四)中层干部对口交流

校聘中层干部按对等原则实行(即学科、岗位职务对等),也可根据学校实际需求进行中层干部交流。考虑到中层干部目前无法按对等原则实行交流以及学校交流工作过渡期安定稳定的需要,经中心小学校际交流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今年校聘中层干部原则上暂不考虑交流。

三.岗位管理和考核

1、参加城乡校际协作交流教师的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学校;岗位职称参加原学校竞聘;奖励性绩效工资由交流学校考核并发放;交流期满后,经全面考核合格后方可回原学校任教;考核不合格的,则由市教育局组织“二次交流”,直至考核合格后才可回原学校任教。

2、农村学校轮岗交流教师岗位聘任由中心小学统一管理,参加交流时保持原聘任岗位职务不变,在交流期间原聘任岗位到期需重新聘任的,绩效考核合格者,参加原学校岗位竞聘。中心小学在制定统一的教职工绩效考核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各校开展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交流期满后,在交流期间工作不负责任,考核未达到“合格”者,要“二次交流”到较边远农村学校任教。

3、教师校际交流一轮时限为三个学。每一位应交流教师第一轮交流期满后,回原学校六年后,再循环交流。交流期间的教师可申请调动,经市教育局审批后,人事关系调入新校,但必须继续在交流学校交流至期满方可回调入校任教。

4、各校要为参加交流的教师提供正常住房,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交流教师要主动服从交流校的课程安排,主动参加教科研等活动,在职称评聘时由交流校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原学校应在参加交流的教师的三年交流工作结束后,恢复其在原学校担任的职务。

四.奖惩制度

1、职称评聘。凡教师交流到其它农村学校,在交流期间经交流学校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在学校有空缺岗位的情况,职称评聘或职称工资等级晋级时给予优先聘用。

2、评先评优。对交流教师考核合格的,在交流期间至少评一次镇先进,考核特别优秀的推荐评选市及以上的先进,同时作为今后提拔使用的依据。

3、补贴制度。参加农村学校片区轮岗交流的教师每月补贴100元交通费,为鼓励交流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每人每月在原有班主任津贴基础上再给予80元补贴。以上两项经费一年按10个月计算,每学期结算一次。

4、处罚制度。本方案实施后,属于应交流对象的教师,均应服从学校安排分批次参加交流。被确定为应交流对象而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交流的教师,绩效考核不得定为合格及以上等次,不得参与职称晋升,并实行高职低聘,三年内不得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由于教师交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校的课程安排等工作,因此,没有参加交流的教师应顾全大局,无条件服从学校的课程安排,否则将按教育局有关教师绩效考核的文件规定处理。

篇3:对高校学生校际交流新举措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际交流,新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校际交流与合作是指多个高校之间通过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上进行合作,互派教师、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互访学习,是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途径,其意义不言而喻。对学生而言,跨校园、跨文化的培养方式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受教育机会,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人际交往与环境适应能力,提高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校际交流发挥了各校特色专长与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双向交流与学习,补差提优,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发展。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形成更加开放的办学理念,优化专业结构和学科建设,共享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提高办学质量[1]。

1 校际交流与合作模式

校际交流与合作按办学方式可以分为学历教育项目与非学历教育项目,由于政策审批、学习成本等因素,除一些院校的中外合作专业,国外知名大学的国内分校外,多数院校多以非学历教育项目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本文中主要讨论的也是非学历教育项目,其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联盟培养、区域合作、互访交流、单向交流等[1]。

1.1 多校联盟培养

为了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扩大办学知名度,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且各具优势与特色的高校,如大家熟悉的美国的“常青藤联盟”,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国内的“九校联盟”,均为通过结盟合作汇集力量,共享优质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协作发展,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更多的高精尖人才。

1.2 区域合作培养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政府积极引导、高校自愿合作,如苏、沪、浙三地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的长三角高等教育联动计划,以“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基础,学校签署协议自愿参与,在区域内高校推进学分互认,鼓励学生在合作高校流动学习,辅修学分,共享区域内优质资源,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社会竞争力。

1.3 互访交流培养

与较为局限的高校联盟和区域合作相比,互访交流合作面更广,如山东大学的“第二校园经历”,先后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近30所高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学生在各合作高校近百个优势学科专业进行交流学习。南京医科大学与南方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优势资源,学科互补、共享师资力量,互派优秀学生跨校选课、辅修专业。

1.4 单向交流培养

主要为单科性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签订的单向交流培养项目。如南京医科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逐步开展了同城校际合作联合培养,与东南大学举办双学位专业,与南师大、河海、南航等院校合作,开展长学制专业通识教育培养,搭建校际合作平台,拓宽办学途径,实行资源共享,以对方的优质资源带动本校整体水平的提高,让学生有机会体验不同的教学风格,感受不同校园文化的熏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素质[2]。

2 校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际交流与合作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取得成绩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2.1 制度规范与运行机制不到位的矛盾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要求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人才培养开放度,各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类型和办学特色,建设重点优势学科合作群,实现优势学科资源互补,派遣学生前往合作学校交流互访,实行个性化、综合化人才培养。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安排人员负责拓展和联络,并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为保证教育质量,规范校际交流与合作,应不断改进合作模式与运作机制,保证质量。然而实际操作中,由于各校管理体制不一,综合实力、办学特色、学科优势以及文化传承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合作交流项目设置的重复性和运行管理的随意性,共享资源的分散性、重复性和不平衡性,管理与运行机制缺乏全局性、有效性、权威性和长期性,在专业互通、学分互认、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评价等方面落实不到位,影响和制约了项目规模的扩展,惠及的仅限于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且交流互访的学生课程衔接不畅,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培养水平作用有限,更多的只是为了扩大知名度,顺应发展潮流而被动开展,没有脚踏实地落到实处。

2.2 师生共享优质资源与可供服务不足之间的矛盾

校际交流与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和规范的运行机制,能够充分挖掘合作学校优势学科资源,使师生能够便利地共享优质资源,在课程资源、教学设备、校园文化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保障,将多种教育资源、教育环境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宽广的教育平台,从而使学生领略跨校园、跨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创新和拓宽师资培养的渠道,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但由于行政条块分割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在校际交流与合作中,真正能够提供给教师与学生的服务有限。对学生而言,派出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缺乏细致的了解,指导教师在项目开始前仅提供简单的交流互访项目介绍;在互访进行过程中,易出现双方学校均缺乏专人与学生保持联系,关心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项目结束后,也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召集学生座谈、研讨学习感受及对学习成效的评价,且昂贵的学习费用也使很多优秀的学生止步,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3 校际交流与合作的举措

3.1 开辟多层次多渠道校际交流模式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内涵式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扩大合作办学。校际交流合作应本着自愿平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便捷多样的非学历项目开始,高校之间签订协议,逐步过渡为通过政府介入,政策磋商建立制度保障,由教育管理部门主导组建高校联盟达到体制融合;由同城高校结盟不断扩大到区域性的高校联盟,相互提供教育资源,创造一个资源丰富、开放式的教育平台;由点对点的高校合作逐步扩大到同类型高校之间以及与行业协作办学,结成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体系,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由国内院校扩大到创建和参与国际化、全球化的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体系,同时坚持走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如积极参与“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建立国际化、前瞻性、独立性、权威性的校际交流与合作联合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综合能力强,有国际化意识的专业人才[3]。

3.2 推进校际交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加强宣传与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校际交流活动。目前国内的学生校际交流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不仅要加强宣传力度加以正确指导,更要重视交流学生数量的扩大引导和支持学生参加校际交流活动,根据院校生源特点,利用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名师讲坛等形式介绍校际交流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参加校际交流活动可以去接触不同地域与环境的师生,体验不同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不同的教育学风格与教学内容,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多元化的开放意识,吸收先进科技文化知识,锻炼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提高学生参与校际交流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注重交流的层次质量的提高,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高水平的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开拓高层次的学生交流项目,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开展学生联合培养、交换学习、合作科研、短期游学、暑期培训、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满足不同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需求,增强校际交流项目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所学专业,利用更多的教育资源进行自我发展,从而促成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培养[2,3]。

完善组织与管理,优化日常运行机制。规范的组织管理是校际交流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组织保障。通过建立制度、规范管理,打破现有的条块管理框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参与校际交流的学生从申请、筛选、交流、考评等方面进行全程追踪,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确保校际交流活动有序开展和运行。

对双方学校而言,均需安排专人负责。从项目开始起,派出学校应加强宣传力度,拓宽与学生的沟通渠道,通过网络、座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及时充分地获取信息,深入细致地了解相关政策;在学生开始交流后,做到管理不断线,与接收院校的管理部门及时沟通,协调好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事务。接收学校应定期与交流学生做好沟通交流,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双方学校要根据校际交流的模式和特点,制订学生校际交流的实施计划和目标,办事流程、规章制度、教学计划和学习要求。同时,落实课程衔接、学分互认、考核及交流奖学金等各项工作,制定实施学分转换的统一标准,为学生校际交流提供科学的规则,做到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势互补。增加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对学生的选课规划指导,方便学生获取准确信息,让学生有机会去学习交流学校的优质课程或感兴趣的课程,拓宽知识面,真正从交流合作项目中受益,保证校际交流的质量[3,4]。

统一考评标准,规范教学效果评价。校际交流的目的是通过革新人才培养方式,以行业准入标准为指导,培养社会所需的多元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判断这一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依据,是进行严谨科学的教育评价。由于不同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方式不同,其教学评价标准也不同,这就需要合作高校在了解交流学生的课程信息、课程类型、授课学时、学习量、学分等级、学分累计等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选课制度,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互认、学分转换指标体系,统一学分计算方法,规范课程评价和成绩评定标准体系。发挥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单纯的分数考核为创新的综合素质评价,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吸收行业学会等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知识技能的鉴定认可,真正培养服务社会的创新型人才[4,5]。

多方筹集资金,保障校际交流与合作的经费。充足的经费,是保障校际交流与合作正常、有序、高效运行的需要。由于校际交流项目最初仅是少数学有余力,成绩优异的学生,由所在高校推荐参加,相关的费用一般由学校从教学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金额,作为专项经费使用;而随着校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向持续纵深发展,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本已紧张的教学经费显得不足,而作为受教育的学生,参与校际交流项目,接受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是在传统学校教育之外的一种人力资源投资,自身也应承担一定的费用。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部分成绩优异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仅凭自己承担显然是不够的,要保证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由政府财政资助,通过设立政府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减免品学兼优学生参加项目的费用,激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的校际交流活动。高校也可以积极争取如社会资金、各种捐赠、行业企业资助等,在校内设立学生校际交流专项奖励与助学基金,对学生校际交流学习给予经费支持[1,4]。

参考文献

[1]沈雪芹.本科生校际交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5):42-44.

[2]武永花,赵宁.独立学院推进学生校际交流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4,1:108-109.

[3]龙晓英,董发勤,王基生.校际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3):49-52.

[4]裴然.基于育人为本的校际交流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4,07:80-83.

篇4:教师校际交流方案

笔者因为负责厦门市“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区管校用”管理体制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的调研》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相关信息,对厦门市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推进教师校际交流的条件和经验

1.厦门自身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条件

一是经济发达。厦门市作为经济特区,经济较为发达。2014年,厦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625元,公办教师的收入比人均收入更高,特别是从2008年12月实行绩效工资以后,全市公办教师的工资收入基本持平,6个行政区内同一级别的教师工资收入相同,基本实现了同城同工同酬,这是教师校际交流的基本条件。

二是交通便捷。厦门市教育系统现行的体制分为: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和6个区属学校。现有的6个行政区,各区范围相对较小,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分布的范围虽然较广,但都分布在岛内和岛外的区行政中心,绝大多数教师住在市区、区中心城镇,随着教师工资的不断提高,教师拥有私家车的比例迅速提升,交通便捷,这是教师校际交流的有利条件。

三是校际差距较小。根据《厦门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厦门市从2011年起免除全市义务教育课本费和簿籍费,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同时,加大力度缩小校际差距,2012年完成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一教学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标准。2012年起全市统一了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标准,并逐年提高。这也是教师校际交流的有利条件。

2.国内外的理论支撑和成功的经验

一是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已经对教师流动的必要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如美国学者卡磁(KATZ)的组织寿命学说,库克(KUCK)的曲线理论等,为厦门市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是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国外案例。日本的教师流动机制已经实行了几十年,比较规范化,透明度很高,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向轮换流动。韩国的教师流动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范围,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瑞典根据学校的位置、交通、医疗、工作环境等条件制定出若干工资制度或津贴制度,以保障边远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从而激发教师流动的积极性。

国内经验。河北、成都等地先后进行“区管校用”的教师流动机制试点,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厦门各区内也有教师流动的经验可供借鉴。有的区就实行“区”管校用的教师流动机制。这里的“区”就是中心小学(以前叫学区),学区内所有教师的人事、工资等归中心小学管理,各学校只负责使用,中心小学根据各学校的实际需要,每年暑假对所有教师进行人事安排,教师在中心小学各校进行流动。这就如同一个“区管校用”流动机制的微缩景观。

二、推进教师校际交流的具体措施

教师交流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只有顶层设计先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在厦门市翔安区义务教育学校对教师开展过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的看法。结果显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相对比较偏僻的学校中95%的教师对此表示认可;重点学校、区位优势明显的学校中80%以上的教师表示担心。大多数教师担心流动的不公平、不透明,缺乏制度保障。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保障教师流动制度的推行。

一是制订教师流动的定期性制度。具体规定教师流动的年限,如在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必须流动,新参加工作未满3年不能流动,女教师怀孕期不参加流动等。这样即使教师流动到农村学校、薄弱校,或者相对比较偏僻的学校,也可以安心工作,从制度上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是制订教师流动的义务性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教师必须参与流动,打破封闭状态,让教师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制订教师流动的程序性制度。规范教师流动的程序,具体规定每年什么时候教师填报流动的意向,怎样流动等。只有制订具体的流动程序,才能保证流动的公平性与透明度。

四是制订相应的津贴制度,激励教师参与流动。针对流动到农村小学、薄弱校、相对比较偏僻学校的教师,制订相应的激励制度,在评优评先和职称的评聘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同时,进一步修订与教师流动相配套的考核制度,治庸治懒,并逐步建立起教师的退出机制。

五是制订校长流动制度。校长首先是教师,必须积极参与流动;校长是学校的一面镜子,必须带头流动。如果校长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能带头进行流动,那么,教师流动的阻力将会大大减小,教师对流动的认可度将迅速提升。校长流动本身有利于开展工作,更能显示出校长的才能。

六是新招聘教师时在合同上规定6年后必须进行交流。从招聘时就为今后的教师交流做好规划。

三、推进教师校际交流应注意的问题

1.保护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中学,体育教育尤其田径是其特色。从2009年起至今,学校田径队连续7年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比赛,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有一支业务精良、乐于奉献的体育教师队伍,学校的硬件也围绕体育特色进行规划和建设。如果一味地为了均衡发展而将这些优秀的体育教师流动到体育薄弱校,势必会影响学校的办学特色,也会挫伤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2.注意区别“教师派位”和教师校际交流

近年来,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国各地“小升初”纷纷采用就近入学、电脑派位的方法,将同一片区内的小学生随机地派位到对应的初中。这一做法因其公平而备受推崇,因此,有不少家长、学者纷纷提出教师也采用随机派位的方法。

但笔者认为,“教师派位”是不科学的。只有将老、中、青,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男、女教师等合理搭配,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一所学校的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来之不易,“教师派位”会对学校的文化产生较强的冲击力,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学习。

篇5:校际交流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市局、教站工作精神为指导,以课堂改革的推进为主线,以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管理的落实为抓手,积极开展校际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校际交流,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进一步让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成长,努力打造骨干教师团队。创造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参与单位:荔波县瑶山乡王蒙小学、都匀市大坪镇老马寨小学、都匀市大坪镇平庄小学、三、活动时间: 2008年4月18日

四、活动地点:荔波县瑶山乡蒙小学

五、活动方式:

选定教材,确定上课的年级和科目。老师共同参与,分组进行集体研讨(集体备课、试教、修改教案)。确定老马寨的两位老师执教一节语文和一节数学,小学的执教一节语文。上午进行观摩课的听课,下午执教教师进行说课,全体老师对观摩课进行评析和交流,并进行专题研讨,学校领导探讨学校管理和“两基”工作等。

六、活动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老马寨小学梦祥燕执教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画风》——小学潘选老师执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老马寨小学陈宗雪老师执教

七、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分组研讨,试教,确定教学设计。

2、交流阶段:4月18日

3、总结阶段 :4月19日——4月25日

备注: 赴荔波小学参加教研的有大坪镇辅导站领导、老马寨小学所有教师(9人)、平庄小学两名教师代表。两地距离遥远,为了确保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人员在4月17日下午4点从马寨出发,预计于傍晚7点到荔波县城住宿。于4月18日早上奔赴王蒙小学开展校际交流活动。

老马寨小学

篇6:校际交流方案

校际交流活动方案报告

刀坝乡教育办公室: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开展校际交流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兰克寨小学、榔木小学、罗南溪小学联合特邀请木黄镇建厂学点,定于2013年3月28日在建厂学点教学区内开展一次主题为“交流文化增友谊,共研教理促提高” 的校际交流教研活动。为了搞好这次交流活动,特拟定此方案如下:

一、成立交流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杨万章(校长)陈红(校长)田江勇(校长)

副 组 长:陈叶(教导主任)刘宇慧(教导主任)杨光军(教导

主任)

成 员:三校全体教师

教研活动:语文、数学教学探讨活动

二、活动主题:交流文化增友谊,共研教理促提高

三、活动时间:2014年3月28日

四、活动地点:建厂学点辖区内学校

五、参与活动人数:建厂学点35人、兰克寨小学12人、榔木小学9人、罗南溪小学7人,兰克学点行政3人,共66人。

六、活动经费:①生活费,建厂学点辖区内学校就餐两餐。参加活动

教师80元/人,兰克寨小学960元,榔木小学720元,罗南溪小学560元,各校统一在生均经费中列支,财务人员安排统一经费缴在建厂学点财务处。②车旅费。参加活动教师70元/人,兰克寨小学840元,榔木小学630元,罗南溪小学490元,三校统一安排车辆,当日出发,当日返回。

合计经费:兰克寨小学1800元,榔木小学1350元,罗南溪小学1050

元。

七、活动议程:由建厂学点安排。

特此报告

兰克寨小学

榔木小学

罗南溪小学

2014年3月20日

兰克寨小学、榔木小学、罗南溪小学与木黄镇建厂学点

校际交流活动安排事项

1、带队教师安排:

总带队:

兰克学点副校长(陈德平)兰克学点教导主任(陈长富)

各校带队人员:

兰克寨小学(杨万章)榔木小学(陈红)罗南溪小学(田江勇)

2、观摩探讨课执教教师及内容:

⑴榔木小学毛湖霖执教六年级语文《灯光》;

⑵教案、说课稿双面打印60份。

3、观摩探讨课主评教师:兰克寨小学教导主任(陈叶)

4、车辆安排:

杨胜富、安世龙、陈叶、田兴扬、李应周、张著龙乘坐陈德平的车; 任小斌、安永海、熊廷江、谭恩凤、安祥红、张著相乘坐陈长富的车; 谭红琴、毛湖霖、张翼、张羽淮、刘宇慧、田江萍、杨昌勇乘坐安永锐的车;

陈明贵、李应强、张羽璠、杨光军乘坐田江勇的车;

杨万章、陈红、张羽学、唐国会乘坐张华军的车。

5、参加篮球友谊赛人员:唐国会、张华军、陈叶、熊廷江、陈红、田江勇、任小斌。队员自带球服和鞋。

6、各校财务人员安排好活动经费。

7、校长交流材料发言由陈红校长负责。

8、3月28日早上最迟6点从下寨坝出发,各教师准时不误。

9、校际交流活动教师名单:

兰克学点领导:陈秦刚、陈德平、陈长富。

兰克寨小学:杨万章、杨胜富、安世龙、陈叶、田兴扬、李应周、张著龙、任小斌、安永海、熊廷江、谭恩凤、张羽学。

榔木小学:陈红、谭红琴、毛湖霖、张翼、张羽淮、刘宇慧、田江萍、安祥红、张著相。

罗南溪小学:田江勇、陈明贵、李应强、张羽璠、杨光军、杨昌勇、安永锐。

注意事项:

1、安全工作。驾驶员认真驾驶车辆,教师按照指点的车辆乘坐,教师服从统一安排,各教师注意途中和活动期间人身安全。

2、遵守活动学校的安排议程,不乱动用兄弟学校的财物。

3、教师穿戴要整洁,注意教师形象,具有集体和大局意识。

4、各教师带上听课记录本和自己所需物品。

篇7:校际交流活动方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校际交流活动方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为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学习和借鉴兄弟学校高效课堂成功经验,为丰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研活动的形式,促进校际间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校与校教师间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学校研究决定,我校将与**小学开展“教育手牵手,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研讨”校际交流活动,为使此项工作顺利、深入地开展,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为指导,以校际教研为平台,以优秀教师为主导,以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为载体,零距离地接触课堂教学,面对面地与教师互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协作目的通过相互学习、研讨、协作和共享等方式,使先进经验得到推广,优质资源实现共享,从而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双赢互惠,均衡发展。

三、组织机构

组长:**(**校校长)**(**校长)

副组长:*

成员:*

参加人员:*

四、职责分工

**:负责校际交流的联络协调工作。

**:负责校际交流的安排部署和技术指导。

**:负责校际交流中的多媒体调试和管理及后勤保障。

**:负责校际交流中的信息报道、活动记录、校际协调等(兼照相)。**:负责校际交流中语文组交流活动。

**:负责总的信息及通讯报道

五、活动主题:教育手牵手,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研讨

六、活动时间:2012年11月30日下午(星期五)

七、活动地点:**校

八、活动程序:

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研讨(语文组)观课(上课教师**四年级**、**四年级**老师)

2、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研讨(语文组)议课(两校语文组教师)

3、学校管理两校交流

4、晚餐后全体教师乘车返回**,活动结束。

九、活动要求

1、两所学校为确保交流活动的正常开展,语文组参加活动教师30日的课程由数学组教师上(除语文教研活动班级)。

2、所有参与人员必须准时参加,带好笔记本和听课本,做好观课记录和研讨交流的记录。

3、教师在观课、议课过程中自觉遵守会场纪律,认真聆听别人的授课和发言,不得交头接耳。

4、指定中心发言人必须认真做好准备,发言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合理。其他教师要大胆发言,诚恳交流。

5、交流活动结束后,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必须上交观课记录和交流材料到教导处收集整理归档。

6、教导处和各教研组要认真总结,写出活动小结或活动简报整理归档。

十、经费预算(见附表)

上一篇:温州市2010年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下一篇:高尚的名言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