奂山文化研究之山市成因探析

2022-09-11

奂山, 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西北十五里处, 是山势自然平缓的一座普通小山, 明清之际, 其体貌大概与今迥然有异。清朝名士唐梦赉所撰《焕山寺募簿序》云, 奂山“孤峰叠翠”。清乾隆版《淄川县志》卷首王子逊所绘《般阳二十四景图》:“山下诸泉岔流, 迩日山市叠见”。文人名士均以诗歌等形式铺陈了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奂山山市奇景, 奂山山市明清之际先后被列为淄川八景、二十四景之一。由此可见, 清初之奂山当是砂岩覆盖, 巉巗峭拔, 众泉喷涌, 古松盘屈, 香火缭绕, 山市频现, 属奇异灵秀之山。蒲松龄所撰《山市》一文方使奂山闻名遐迩, 蒲翁以其如椽巨笔, 不数语便将山市奇观描绘得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写尽了山市的神奇与变幻。

奂山山市为什么会“迩日叠见”, 古人因知识所限, 未能给出一个科学的回答, 仅作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描述记录, 提出了种种想像与猜测。

查找有关史料, 山上发生蜃景较有名者, 有四川蓥华山、山东泰山、诸城卢山和淄博奂山。蓥华山太子城的山市先由光带幻现出城墙城门, 宫殿楼观, 人马车骑, 人物活动如真如幻, 后又突然隐去。泰山的碧霞祠出现蜃景时是在碧霞祠上方的天空中再现一座碧霞祠。傲徕峰出现蜃景时会有两个傲徕峰上下离置。诸城卢山先由“青黑气屏挡如障”, 又“五嶂结为浮屠, 有僧来往, 杰阁摩天, 飞檐厂楔, 气象直欲吞日, 紧与浮屠对”, 最后, “景物消散, 唯烟雾掠耳”。

比较后会发现奂山的蜃景跟蓥华山太子城及诸城卢山的蜃景颇相似, 而跟碧霞祠、傲徕峰则部分相同。究其成因, 不外有二。

1 由于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蜃景现象

有关蜃景则有多种说法, 然而, 现代科学已对大多数蜃景作出了正确解释, 所谓蜃景就是光学幻景, 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它是生活中现实事物的一种真实的反映, 是大自然的一种美的馈赠。

由于空气密度不同可产生夏季蜃景和冬季逆温蜃景。在近地面层气温变化大, 当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变化反常, 空气密度随高度强烈变化, 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传播时发生异常折射和全反射, 再经过折射进入观测者眼帘就能造成蜃景, 由于空气层温度反常的具体情况不同, 会出现倒立的下现蜃景和正立的上现蜃景两种不同形式。下现蜃景一般是在大陆的沙漠地区出现。上现蜃景一般产生在夏季的海边和夏季水汽丰富的大陆山区的早上和傍晚湿气较大的时候。有时陆地上冬季在逆温现象下也可以产生上现蜃景, 尤其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的地形逆温。《嘉靖淄川县志·杂志》、乾隆版《淄川县志·山川》所载嘉靖年间张公所见之山市以及蒲松龄《山市》所记山市应出现在冬季, 当时奂山南麓的“奂山道”是淄川以至山东东部的青州登州等地通往济南府的官道, 沿途就有不少市肆摊贩, 路上行人很多, 为奂山蜃景主要观测点。在寒冷季节, 南北山坡辐射冷却的空气, 在清晨下泻堆积于此, 造成深厚的地面辐射逆温。另外, 清晨日出, 自东向西过奂山道, 附近山顶、山岩或远处平地为实物景色在东来晨光照耀下可形成蜃景出现于奂山上空, 奂山的东、东南等山头或山岩或其上的建筑物往往是蜃景出现所凭借的实物或实景。奂山的蜃景变化频多, 是因为造成奂山蜃景的条件如:光源太阳位置及强度的变化、逆温条件的变化、云雾烟尘的影响等随着时间而在不断变化, 这些变化自然会影响奂山蜃景的出现及状态。

光经过大气透镜系统的折射也可产生蜃景。假如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点决定了那里有较为复杂的气候条件, 那么在那就有可能在高空或地面附近形成不同密度的大气团, 形成不同类型的大气透镜系统[3]。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带着大气透镜一同运转, 这样所成的像也跟着移动变换, 另外, 由于大气透镜上下变动或水平曲率发生变化可导致焦点上下漂移, 所以看到的影像有时又好似在飞行, 当然在不同位置观测, 由于大气透镜也就是高空的冷气团物距不同, 可成虚像或实像, 当然也可能在某一位置根本看不到像, 蒲松龄《山市》中“倏忽如拳如豆, 遂不可见”说明了影像的飘移, 前文所推测的奂山道的观测点及赵金昆《焕山山市记》中“浴孝河, 举目西望”都印证了山市的成像及观测位置, 同时这都是符合光经过大气透镜的折射而成像这一原理的。

当然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 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 当大风一起, 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 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 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 那么所有的幻景就会立刻消逝。

2 由岩石电磁感应而产生的电磁转化现象

目前已有的奂山山市分析材料, 都是作为一种光学幻景来分析, 但据民间传说奂山山市有时还会伴以人声鼎沸之音, 当地居民又称之为“阴集”。据史书记载, 湖南武陵源、四川落凤坡等古战场曾有过此类现象。假若传说为真的话, “鬼市”的成因就不单单是一种光学现象, 而有可能是一种更加复杂的电磁转化现象, 这一“神秘现象”的产生可用电磁理论来分析。

录像机之所以具有录放功能, 是由于有一种特殊的可用于记录语言、图像信息的磁性材料。在录或放时当磁性材料在电流作用下被磁化及感应以后会使信号与声音、图像相互转换。那么在自然条件下奂山能否具有类似于录像机的这种录、放像功能呢?清顺治时王士贞作《登焕山》一文中提到“铁锈石苔纹”就是对于奂山岩石的形象描述, 由于奂山形成于三迭纪与寒武季交替时期, 山体周围有大量裸露的铁磁性矿物--铁质砂岩, 蕴藏着含有大量铁质的硬磁性材料, 在闪电 (由带电雷雨云的强电场引起的一种大气击穿的放电现象) 的作用下可能发生岩石被磁化并保留一部分磁化强度 (剩磁) , 同时也就保留住一些外界信息 (如声音或图像) , 这些外界信息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产生一个可逆的转化过程, 这就是蒲翁在《山市》中所提到的“鬼市”。

另外, 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 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 地下电流又会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 假如当地的地磁场在短期内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发生了变化, 就有可能产生异常的电磁感应现象, 进而产生类似于录像机的录放功能, 从而呈现令人惊恐的“鬼市”现象。

岁月交替, 星转斗移, 随着当地居民劳动范围的不断扩大, 拓荒垦田者有之, 伐树充薪者有之, 结果奂山植被频遭破坏, 加之自然环境自身的变化, 再加之一些特殊的外界自然状态的不可再现性或不可预见性, 自民国起, 便再也无从寻觅“鬼市”的踪影了, 但在当地居民中仍然流传着这一说法。时至今日, 奂山山市已难再现, 但奂山作为淄博市的地方名山, 文化底蕴丰厚, 历史文化悠久, 承载了淄博市的蜃景、宗教与蒲学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

摘要:蒲松龄所撰《山市》一文使奂山闻名遐迩, 奂山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通过分析奂山山市有关的诗文、叙实性的志述以及民间传说,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其成因, 并用发散性思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奂山,蒲松龄,山市,成因

参考文献

[1] 刘德宝.般阳名胜[M].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4, 2.

[2] 王鹏飞.泰山碧霞祠、傲徕峰蜃景和奂山山市分析[J].山东气象, 2002, 1.

[3] 陈跃.穿过大气透镜的UFO现象[J].飞碟探索, 2000, 3.

上一篇:刍议如何有效提高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下一篇: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在数据挖掘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