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阅读现状及成因探析

2022-09-11

2006年,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在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后曾总结说“该读书的时间不读书, 该读书的人不读书, 该读的不读”[1]。2009年4月22日,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 这次调查结果表明, 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但已经有所缓和。在这次调查中表明, 有34.5%表示“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2]。“不习惯读书”主要和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相关, 应试教育给青少年沉重的负担, 他们从小学开始, 除了教科书外, 还要花大量时间消化各种辅助教材, 这样的后果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 或者说使得学生在不需要应试时, 也对阅读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反抗。

随着大学生阅读的多样化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中审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现象, 引导大学生阅读的健康发展, 需要从全方位对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及突出问题进行审视。其中, 阅读倾向是重要方向和前提条件;其次阅读方式是强化手段;再次阅读内容是保障;最后阅读能力的提高是目标。四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从上述四个方面探视大学生阅读之现状, 有利于把握重点, 凸显问题, 有的放矢。

1 阅读倾向

所谓阅读倾向是指“读者个人或群体对阅读所表现出来的趣味倾向”[3]。读者的世界观、职业需要、阅读能力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决定了阅读倾向, 它集中反映了读者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的阅读需要、动机和兴趣。有关研究认为, 同类读者经常有相同的阅读倾向。

1.1 阅读倾向的现状

当下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 掌握较高的学科水平, 可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潮中站稳脚跟。因此阅读倾向于与所学学科相关, 体现很强的专业性;据我校抽样调查显示, 大学生课外阅读所投入时间由多到少依次为英语读物、计算机考级、考研等书籍。英语考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成为诸多人才市场上的敲门砖, 本科就业难的压力也使更多的学生选择考研。因此, 实用性是大学生在阅读中体现得比较鲜明的特点;大学生跨进大学校门, 其对周围的新鲜感表露无遗, 对知识的渴求也空前高涨, 绝大多数同学认为, 多读生活和科学知识性书刊、科普读物, 是快速增长知识和习得技能的重要途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大学生的阅读也倾向于网络化。由于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匿名性的特点, 可以同时集多种媒体于一身,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对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学习内容的丰富乃至思想观念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2 阅读倾向的成因分析

(1) 新时期大学生的阅读动机是多元化的, 其阅读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阅读动机主要源于认知内驱力。大学生现在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网络技术的发达, 让他们面临的诱惑比过去增多了, 休闲娱乐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他们缺少完整的时间规划阅读。同时, 面对就业压力, 他们需要阅读一些对将来工作直接有用的书, 重视一些实用性强的书是可以理解的。在外在功利的导向下, 大学生的阅读内驱力目标明显趋向实用, 更多的是为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学习, 把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现实利益作为是否阅读的标准。究其原因, 大学生行为功利的基础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功利, 即在思想认知上的实用主义倾向。但不容忽视的是, 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也容易使大学生的理想度有所降低, 发生了功利性偏移。

(2) 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思想多元化, 是阅读倾向的形成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阅读倾向有着明显的时代性的特点。当今世界需要大学生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课外知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融洽的人际交往能力、较成熟的思想和人格、团队协作及追赶潮流精神等综合素质, 这样他们可以通过阅读获取诸多方面的“养料”。阅读倾向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2 阅读方式

所谓阅读方式, 是指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的具体形式, 一般可分为快速浏览、选择性阅读、跳跃性阅读、深度阅读等, 也可以分为“读图式”、“摘要式”、“评论式”、“休闲式”等四种。

2.1 阅读方式的现状

随着数字媒体的广泛运用, 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大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在线文献的获取和使用。在使用了数字媒体后, 浏览、选择性、跳跃性阅读所花的时间上升, 而在传统纸质文本上的深度阅读时间有所下降。同时, 由于网络上各种信息充分而富有趣味性, 超文本链接方便快捷, 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阅读注意力不集中。[4]传统阅读仍有空间, 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在当今以文字传播为主的媒体中, 杂志、报纸、图书占据了前三位, 杂志由于种类多、针对性强、阅读轻松、令读者有较强的情感体验, 成为大学生的首选。传统的纸质阅读文本阅读舒适, 更利于精读和深读, 便于携带和保存, 能有效地降低阅读疲劳感, 仍然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对象。

然而, 随着科技的进步, 未来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 人们可以从CD、DVD、VCD、CD-ROM、电视、互联网、手机及各类阅读器琳琅满目的图像、音频、视频传播中“读图”、“掌上阅读”、“互动交流”, 可以说, 互联网正在改变一代青年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2.2 阅读方式的成因分析

(1) 大学生对阅读方式的选择与其所处的成长阶段密切相关。大学生多处于身心躁动期, 具有心理及行为的叛逆性, 具体表现为对传统事物的抵触, 对新事物的好奇以及对时尚的追逐等等, 所以大学生喜欢选择网络等具有更大娱乐性和视觉冲击力的阅读方式, 而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纸质文本的阅读依然与其形影不离。另外, 应试教育造成的学习压力, 使得大学生缺乏深度阅读的兴趣和技巧, 反而促使他们去寻找一些低层次的内容来消遣, 读图式阅读、休闲式阅读深受大学生的欢迎。此外, 大学生相对不太成熟的心智, 以及较差的自控能力和信息选择能力使他们容易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

(2) 数字媒体对大学生阅读方式的影响。数字媒体具有与传统阅读不同的优点:信息量大, 内容丰富;集图文、声情于一体;容易获取, 更新及时。但传统阅读的内容一般比较深入和翔实, 从专业性和权威性而言, 大学生对纸质文本有更深的认同感和信赖感。因而, 浏览扫读、跳跃性阅读、选择性阅读多适用于数字媒体, 而重点阅读和深度阅读仍然更多的被使用于纸质媒体。由于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果不注重加强对其进行阅读引导, 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里迷失方向。

在数字媒体时代, 传统阅读文本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 是网络信息资源所无法取代的, 要努力培养大学生对传统阅读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唤起大学生情感与心智互动。

3 阅读内容

3.1 阅读内容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大学生把大量的课余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之中, 对专业书籍的关注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前沿、拓展加深知识面, 能够开拓思路, 巩固所学知识, 对课堂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当前, 大学生对文学类书籍的阅读较为感兴趣, 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首当其冲。文学名著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永恒的魅力, 成为大学生渴求的阅读目标, 大学生渴望通过对传统经典的阅读来提高自身修养, 也充分反映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审美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成为大学生的共识, 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司法考试、会计师考试等资格证书成为大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的“敲门砖”,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考研热不断升温, 大学生把“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作为追求目标, 考证、考研类书籍身价倍增, 借阅率居高不下。读名人传记、励志类书籍可以帮助大学生汲取精神营养, 成才动力, 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在书籍中寻找成功的因素;读史可以明志, 这是大学生喜欢阅读历史的重要原因。一向被认为被大学生忽视的哲学思想类书籍, 也有18.4%的学生选择阅读, 说明部分大学生的阅读正在逐步趋于理性。[5]此外, 经典著作、读图类书籍、另类作品等也颇受大学生青睐, 当前大学生阅读的内容呈现时效性和多元化。

3.2 阅读内容成因分析

前述大学生阅读内容虽然丰富多样, 但却有着“浅显化”的烙印, 究其原因, 正是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所致。快餐文化通常表现出网络化、草根化、产业化等多种特点, 各种形式也相互交叉、融合派生出了几乎涵盖当代大学生所有业余生活的文化现象, 其具有流行性、商业性、短暂性、娱乐性等特点, 对大学生阅读内容有着直接影响。

从积极影响方面看, 快餐文化有其耗时少、便利快捷、容量大及丰富等特点, 与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流行文化敏感、极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十分匹配, 也是深受大学生偏爱的重要原因。以电子书阅读为例, 我校学生的抽样调查中, 超80%的学生经常阅读电子书, 其中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而且快餐文化通过文化参与、文化传播和意义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成长困惑, 充实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也更具有时代性。

从消极影响方面看, 首先快餐文化往往用来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 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 其本身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其次, 快餐文化有着较为明显的商业性, 往往作为营利的工具, 强化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娱乐功能等, 极易误导追求感官享受、崇尚世俗功利、偏离价值取向等。

4 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读者对读物的认知能力, 是读者心理活动与有关知识、技能的总和。阅读能力主要有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选择能力、评价能力等。

4.1 阅读能力现状分析

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大学生, 高考的压力使他们更加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则较少, 对一些学生来说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存在, 很多学生不具有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 限制了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这无论对其知识结构的建立, 还是社会化水平的提高都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如果大学生注重高效阅读训练, 就能在阅读过程中迅速准确地捕捉信息, 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思考体系。

此外, 网络的开放性与互动性, 使阅读的广度无限扩大, 让阅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目前阅读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引导人们持续、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因此, 面对新兴媒介的不断发展, 阅读对象的不断拓展, 高效阅读能力培养中的重点就是:注意力的控制与分配能力, 即信息判断力;阅读素养;信息查询和搜集能力。

4.2 阅读能力成因分析

(1) 教育模式的局限。全面素质教育虽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 但在教育实践上并未真正地推及开来,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模式, 使得学生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阅读教育和培养, 致使他们的人文素养不够厚重, 精神气象单薄而不够从容, 影响甚至导致大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2)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是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证书, 学生也更多地去关注此类书籍的阅读, 从而忽视通过阅读获取其他知识和培养其他能力的选择, 阅读能力匮乏也就显而易见。大众文化的流行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消遣娱乐性阅读在流行中变成时尚。同时, 社会功利化也会影响大学生阅读取向, 消遣娱乐性的阅读首当其冲, 大学生深陷其中而往往缺乏理性思考。

(3) 有效导读的缺失。目前, 很多高校尚无有效的、针对性的导读机制, 即是鲜有也只是停留在提供必读书目的表层上, 理性的书评活动匮乏, 有组织的读书活动稀少, 文献检索教育也只是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 没有使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真正提高。

由于长期教育模式的影响, 使得大学生阅读兴趣锐减, 阅读能力衰退, 进入高校后又缺乏有效引导, 致使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

摘要:当前在大学生阅读中, 阅读倾向、阅读方式、阅读方式和阅读能力是四个重要环节, 大学生随着大学生阅读的多样化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其中, 阅读倾向是重要方向和前提条件;其次阅读方式是强化手段;再次阅读内容是保障;最后阅读能力的提高是目标。四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从上述四个方面探视大学生阅读之现状, 有利于把握重点, 分析问题, 有效地引导大学生阅读的健康发展, 更好地彰显大学生阅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

关键词:阅读倾向,阅读方式,阅读方式,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2006, 4.

[2] 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2009, 4.

[3] 张元璞, 厉淑纯.读者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0:41~47.

[4] 黄晓斌.数字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 图书情报工作, 2008 (2) :53~56.

[5] 张颖.天津市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 :62~67.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临床分析下一篇:化工行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