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空巢家庭成因及身心诉求探析——基于江苏省苏州市的调查

2022-09-10

当前, 我国存在着着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失独空巢家庭”, 亦称“失独家庭”。广义是指所有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 狭义是失去独生子女且不能生育也不再领养的空巢家庭。

网易新闻称, 在2050年, 预计失独者增至1100万。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 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就很难摆脱困境, 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1]。苏州市从80年代起就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也是导致其在苏南地区失独现象最为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苏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 苏州市有独生子女死亡家庭2554户, 涉及对象4675人, 约占江苏省失独人数的三分之一。 (1)

本研究将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基于苏州市现有对失独家庭的调查摸底, 试图从失独空巢家庭不同的失独原因呈现该群体的生存发展的状况, 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生活现状, 剖析他们的真实需求, 根据不同的失独成因, 分析其身心方面的共性和个性需求, 为相关决策服务。

一、失独成因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一旦失去了唯一的子女便不得不沦为失独空巢家庭。这种残缺的家庭其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 孩子死亡后, 家庭结构容易发生巨变, 导致夫妻感情破碎、离婚等。[2]首先在心理上, 失独家庭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 身心往往受到较大刺激而陷入焦虑、压抑、悲痛和恐惧等情绪中, 对未来失去希望, 对生活失去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 极有可能出现偏激行为。在经济上, 失独家庭面临较大的“未来风险”, 即“老无所依”。独生子女是一家人的希望, 尤其是在中国还部分依靠“养儿防老”的社会中, 失去子女意味着自己年老时将无人供养, 无人照料, 无人陪伴。正如一位失独老人所说:“我不怕死, 我怕老。”同时, 在失去独生子女之后, 家庭凝聚力和解决问题的能量都有下降。在失去成年子女赡养他们老年生活这一最传统的方式后, 只能依靠社会和政府。

而失独家庭的不同成因也造成了其面临困境的不同。在对失独家庭的成因分析中, 主要将其分为“因病夭亡”和“意外夭亡”。因病夭亡指内在的健康原因导致的死亡, 例如病死或老死, 但在失独家庭中, 子女自然老死的情况显然为零。而死于其他原因都归入“意外夭亡”, 例如车祸、溺水、自杀、死刑等。根据苏州市计生委2012年《苏州市独生子女死亡空巢家庭基本调查报告》, 共对1756户 (1754名独生子女死亡, 其中一家连续2个独生子女死亡, 另3家在子女死亡后离婚变为6家) 独生子女死亡空巢家庭的失独成因做了统计。

在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原因方面, 我们将死于疾病归入“因病夭亡”, 而死于其他原因的都归入“意外夭亡”, 数据显示, 因病夭亡为774人, 占44.13%, 意外夭亡的人数为980人, 占55.87%, 高出因病夭亡11.74个百分点。很明显, 因病死亡已经成了头号杀手, 车祸丧生的比例也占据了1/4。

(一) 失独成因分析———因病夭亡

调查发现, 因病夭亡占很大比重, 我们又将因病夭亡也就是因病夭亡分为先天性因病夭亡和后天性因病夭亡。先天性疾病导致死亡的比如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免疫缺乏症, 先天性畸形等, 后天性病发致死比如有恶性肿瘤、白血病、精神病、尿毒症、瘫痪、重度烧伤、重大器官移植手术等。因独生子女先天性疾病致死的此类家庭大多数在孩子出生时就倾尽全力治疗, 在存活希望渺小的同时且也做好孩子离世的心理准备, 精神痛苦与因后天性疾病而导致死亡的独生子女家庭稍显弱一点, 在生命周期早期出现的生存风险可以通过补偿性生育得到消解, 心有余力的家庭会继续申请二胎或选择去福利机构领养孩子, 而没有再生育或领养的家庭也不会像独生子女意外夭亡的家庭那样, 他们几乎不会认识到这是独生子女的潜在风险, 他们更多的是担忧以后生活的经济保障。

笔者通过走访得知, 一位现居太仓的邵姓46岁母亲, 去年9月, 儿子被诊断出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医生列举的各种致病原因, 孩子都没有接触。夫妻二人已经四十多岁了, 无力再要一个小孩。为了治好孩子的病, 卖房借债, 举家负债240万, 至今无力偿还, 陷入困境。

由此可以看出, 患后天性大病而因病夭亡的失独家庭, 子女大多在生命周期晚期重病大病, 治疗不易, 在医疗医药方面的支出需求巨大, 子女生前治疗花费了大量的财力, 大多举债治病。穆光宗提出:独生子女的“成人风险”是指独生子女伤病残亡的风险。其风险性就在其惟一性。特别是大龄独生子女死亡对一个家庭及其整个亲属网络精神上的打击几乎是十分沉重的[3]。因独生子女因病的失独家庭最迫切且直观的需求是物质援助, 尤其是经济援助。独生子女因病死亡的家庭因医疗而返贫的比例高达50%, 而现行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政策在这方面的救助力度非常有限。

(二) 失独成因分析———意外夭亡

在样本总数里55.87%的意外夭亡中, 车祸、意外占据前二位。车祸丧生的比例已然占据了1/4。除此以外, 水火等突发事故, 甚至自杀的行为都会造成失独家庭的产生。上海的星星港也在这样的背景下, 成为了有一定知名度的疗伤聚集团体。这些现实使我们意识到, 问题是严重的, 而我们的行动还不够意外夭亡造成的失独情况大多是具有突发性与不可控性。在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 儿童寒暑期安全事故屡见于报端, 这样的事情令人痛心, 但是在这里,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还在育龄内的年轻父母可以选择再度生育, 而对于子女成年后遭遇变故的父母而言呢?如在走访过程中的小炜母亲, 在第一个孩子脑瘫死亡后选择再度生育, 但第二个孩子夭亡后她已过育龄, 已无力再生育。数据显示, 苏州市2000年以前死亡的独生子女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这些家庭中父母多半已经退休, 收入锐减, 大都已失去生育能力且没有第三代, 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由于丧失唯一的子女, 他们每天都忍受着极大的精神痛苦, 特别是失去孩子后的心理问题, 如与伴侣及家人的相处, 如何适应社会生活, 如何提高慢病防治知识, 得病后焦虑情绪的控制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些家庭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慢性疾病困扰着他们, 缺乏科学的防病方法。他们比之常人对于感情和健康的需求更为强烈。

独守“空巢”的失独家庭成员父母极易产生心情郁闷、沮丧、孤寂, 食欲减低等心理失调症状。这些人员中有精神忧郁的、有由于家庭变故, 夫妻双方离婚一方由于缺乏生活技能无法适应生活的、有由于没有爱好, 生活没有目标的, 有的不愿走出家门的。有的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迟迟走不出的, 恰恰是需要重点留意的, 因为若有所疏忽, 他们不是没有可能做出过于极端的反应 (自我身体的伤害, 自我了结) 。意外夭亡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就是具有这样的破坏性, 足以摧毁一个人, 一个家庭。这也就是说失独父母在遭遇变故后, 境遇的改变是未曾有过心理准备的。正因为如此, 失独父母才会走不出来, 这是人之常情。在对于这样的失独家庭的帮助中, 物质性的确必不可少, 那除了钱以外的呢?精神“复健”才能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发挥其自救能力, 重新具备生存的能力[4]。

二、失独家庭生存现状及发展困境

(一) 独生子女家庭的生存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得到推广和落实, 出现了一大片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的唯一性, 使得其不得不承担诸如养老在内的一系列责任。而一旦这个“唯一的责任承载者”出现意外死亡后, 该家庭不得不面临一系列困境。人口学家穆光年称,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 [5]具体表现为成长风险、成才风险、家庭养老风险、社会发展风险、国防风险等五大风险。核心家庭作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模式, 孩子离开家庭就意味着空巢期的开始。而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家庭化可能进一步转变为残缺无后家庭, 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伤痛。因其子女的唯一性导致在子女遇到意外时, 比如独生子女的重大疾病或残障甚至夭折、意外死亡, 这不仅转变为整个家庭的危机, 甚至导致弱势家庭的形成。父母不仅无法收回其之前养育子女的成本, 而且还要遭受巨大的情感和心理打击, 使得子女之前对父母产生的效用、心灵满足感化为零。而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大, 生育的可能性逐渐降低, 使家庭面临诸多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养老和精神健康损失风险[6]。独生子女家庭的这类风险在子女死亡后则变为现实的困境, 家庭发展遭遇严重的困难。

(二) 独生子女死亡空巢家庭面临的困境

独生子女是父母的精神和养老支柱, 当独生子女发生死亡后, 其家庭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各种困境。《苏州市独生子女死亡空巢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提到, 失独家庭的困境主要为以下方面:

1. 痛失子女, 生活希望破灭

大龄独生子女死亡对其家庭以及与这个家庭有血缘关系的整个亲属网络的打击, 具有巨大杀伤力和毁灭性。老人们精神上、心理上孤独寂寞, 感觉生活单调, 无所依托, 特别是刚失去孩子的失独家庭, 情绪激动悲痛, 走不出失去子女的心理阴影, 生活缺乏勇气和信心。

2. 年事渐高, 生活诸多不便

由于独生子女因病死亡占44.13%, 很多家庭为了治病, 倾家荡产, 最终因病致贫, 经济条件堪忧, 较多家庭在一夜之间变为弱势家庭。如太仓市调查, 占52%的家庭为了给独生子女治病, 倾其全家所有, 最后落得人财两空。

3. 生病住院, 无人照顾陪伴

部分失独空巢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多体现在缺乏人力帮助和精神帮助, 他们即使有退休金也失去了生活料理、病后照料和精神慰藉者。而当子女死亡后, 家庭发生二次变故, 夫妻关系破裂致离婚的家庭也在增多。

4. 步入老年, 养老担忧重重

调查显示, 还有5.90%的父母未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 养老问题较为突出, 经济状况有待改善。当子女死亡后, 父母无心工作, 导致辞职或提前退休, 家庭收入名下减少。如果遇到重大疾病或者突发事故, 家庭抗风险能力更差。随着年龄的增大, 医疗、养老问题已成为失独家庭的最大心结。

5. 力不从心, 无法再生或领养

据调查统计, 这些失独的父母年龄基本都集中在45-60岁, 中年丧子的家庭中有些经济困难, 有些年纪较大, 精力不足, 这些都造成了他们不愿去领养或再生育。

三、如何解决失独群体的共同诉求

失独家庭, 并不是简单地作为弱势群体等待着国家或者社会给予他们以特殊的帮扶和优待。现实的情况是, 在意识到孩子回不来后, 他们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改变生活现状, 从而适应社会环境。他们结合实际需求提出相应要求, 并希望通过与国家机关的沟通, 达到诉求。[7]笔者结合失独者的上访要求与实地走访得到的失独者诉求, 提出以下建议:

(一) 物质补偿, 养老医疗是关键

49岁以上的大龄失独者理论上已失去生育能力, 子女的离世意味着家中经济状况的恶化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失去主要劳力等) 。大龄失独家庭已然无法享受到“单独二胎”, 所以失独者的政策倾斜目前实际上更多是维护利益, 而未能到“未雨绸缪”的程度。对子女因病夭亡的失独家庭来说, 政府的补贴要到位, 失独父母更倾向于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经济水平给予额度足够的一次性补偿和年度 (季度) 补贴。建议能为失独父母退休后实行100%退休金, 失独群体也表明, 希望针对其群体的特困人员, 由政府承担缴纳其养老金, 看病时的门诊费用, 住院自理部份及护工费用, 对失独老人看病开设绿色通道。

失独者的情况较为特殊, 其身心具受创伤, 怕回忆更怕众人异样的眼光, 使其在阴影中徘徊难以甚至不敢走出家门, 所以实际操作时, 失独父母更愿意社区一线工作者采取更合适的方式去将服务送到失独家庭中。

(二) 家庭重构, 再婚也能抚慰伤痛

自70年代以来, 我国的家庭结构主要为独生子女家庭构成的核心家庭。在实地调研中, 我们特别关注到失独母亲在遭遇不幸之后, 大多还会面临另外一个两个心酸的问题:能不能接受其他孩子以义子义女身份进入原有家庭?即使主动在福利院领养也避不开这个问题。如果丈夫坚持“续香火”离婚另觅伴侣, 怎么面对同时失去两位亲人的现状?若独生子已婚而不幸离世, 媳妇改嫁, 从人丁兴旺到门庭冷清, 又如何处理落差巨大的心理变化?有失独者提出, 单身失独者是否适合与非特殊人群重组家庭?而社会群众是否对他们存在心理歧视, 是否愿意接纳他们, 不排斥他们?这都是趋待进一步解决的。

(三) 归属问题, 三社联动创建专业平台

失独群体在寻找政府帮助时, 遇到相互推诿或相关部门不知其所询问问题的情况, 也存在计生委、社区机构、民政局轮番对他们进行例行走访, 他们表示虽然政府工作人员也是善意, 但每次的走访面对不同的人仍会屡次揭开伤疤, 这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及精神压力。而太仓市民间组织连心家园是个很好的范例, 其为全市300多户失独家庭专门建立的关爱中心。因此建议省人口计生委自上而下牵引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联合, 设立专门机构, 开通专业平台, 建立失独养老院。主要职责是对老龄失独父母的生老病死及相关程序实行统一管理, 真正使他们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摘要:近年, 失去独生子女的空巢父母这一群体, 正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失独问题是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负面效应和现代社会多元风险叠加的产物。“失独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以苏州市“失独空巢家庭”为调查对象, 试图从更微观的角度, 将失独原因分为“因病夭亡”和“意外夭亡”两类, 剖析其导致身心诉求的差异, 深入了解不同情况下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需求。

关键词:失独家庭,失独原因,身心诉求,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参军.失独家庭:疼痛谁人帮抚平[J].中国社会保障, 2012 (12) :56-58.

[2] 张必春, 陈伟东.变迁与调试:失独家庭稳定性的维护逻辑——基于家庭动力学视角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52 (03) :19-26.

[3] 穆光宗.“独生子女”风险论[J].绿叶, 2009 (08) :30-35.

[4] 南菁, 黄鹂.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及帮扶对策研究述评[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20-23.

[5]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J].人口研究, 2004, 28 (01) :33-37.

[6] 周沛, 周进萍.独生子女风险及其保障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 2009, 1:018.

[7] 陈雯.从“制度”到“能动性”:对死亡独生子女家庭扶助机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2, 2:114-119.

上一篇:浅谈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下一篇:组合式的封闭形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