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2024-05-18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精选5篇)

篇1: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

【摘要】2014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他是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3年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来,首个获罪的网络造谣者。“秦火火”等人以网络为平台, 故意通过扭曲事实、无中生有等各种方式先后制造出3000多个谣言,造谣对象直指道德偕模、知名媒体人、军事专家等等,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和个人利益,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秦火火造谣事件”使网络谣言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以该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特征以及危害,从而得出关于网络谣言的一般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探究网络谣言的治理措施。旨在为消灭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对于人们了解和辨别网络谣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网络谣言 秦火火 应对策略

I

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e Internet rumors, harm and coping strategies——Taking “Qin Huohuo Disinformation Event” as an

example

【Abstract】On April 17th ,2014, Qin Zhihui event was announced its first-instance judgement by Chao Yang District People’s Court in Beijing.Qin Zhihui(whose screen name is Qin Huohuo)has gained widespread attention because of his intentional rumor spreading which has caused great disturbances.He was the first internet rumor mongers since 2013 after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have established the relevan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Qin Huohuo” and some other people have fabricated more than 3000 pieces of rumors by twisting truth or fabricating some facts.The main objects of their attack include moral models, famous journalists and military experts.Those rumors have seriously damaged the reputation and personal interests of the victims, and have also caused public disorders and negatively effecte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Qin Huohuo Disinformation Event” has pushed cyber rumor to an unprecedented height-becoming a topic of universal concern.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causes, features and harms of cyber rumors.It makes a summary about the general laws of cyber rumor and futher discusses the relevant coping strategies.It aim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 basis for the purifying of network environment.For people who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cyber rumors and be able to identify them, this thesis is of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Internet rumors Qin Huohuo Coping strategy

II

目 录

引言.............................................................1

一、“秦火火造谣事件”及网络谣言概述.............................1

(一)“秦火火造谣事件”回顾.....................................1

(二)网络谣言的内涵.............................................1

(三)“秦火火式谣言”的特征.....................................2 1.内容特征.....................................................2 2.传播特征.....................................................3

二、网络谣言的成因...............................................4

(一)公众信息的不透明性.........................................4

(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开放性...................................4

(三)网民心理认知与知识层次不同.................................5

(四)造谣者和传谣者道德意识缺失.................................5

三、从“秦火火造谣事件”看网络谣言的危害.........................6

(一)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和个人利益.................................6

(二)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6

(三)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国家形象...............................6

(四)误导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舆论.............................7

四、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7

(一)加强信息公开化,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7

(二)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建立长效辟谣机制.......................8

(三)创新网络监管技术,开展防谣技术研究.........................8

(四)提高网民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理性精神与防范意识...............9 结论.............................................................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III

引言

网络带来的便捷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依赖,大多数年轻人都被贴上了“网络人“的标签,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当然也逃不过这个定律。网络谣言作为网络的副产品表现出了一系列弊端:损害个人名誉,对当事人造成精神折磨,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甚至损害国家形象。作为网络谣言的炮制者,“秦火火”等人将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虚拟世界并不意味着法律的盲区,网络造谣终于要直面司法审问。

如何预防和治理网络谣言仍然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广大网民逐渐了解网络谣言的成因,特点和危害,从而找出网络谣言的治理措施,自觉把净化网络空间当做自己的使命。

一、“秦火火造谣事件”及网络谣言概述

(一)“秦火火造谣事件”回顾

2011年5月到6月期间,在拥挤的北京街头,人们经常看见这样一个人:他身穿白色的衬衫和米色裤子,用胶布将一个纸条粘在身上,上面写着“我叫中国秦火火,请关注我”等字样。不断向身边的陌生人求关注,直到人们口头上答应为止。原来这只是“秦火火”自我炒作的一个手段,为了让自己在短时间内迅速的火起来,他才想了这么一个“博眼球”的办法。

2011年“7·23甬温动车事故”一个月后,“秦火火”在微博账号上发布消息称:动车事故中的意大利遇难者获得铁道部三千万欧元的赔偿,如果该赔偿协议是真实的,那么这将打破中国对外个人意外事故的赔偿记录。然而“动车事故天价赔偿事件”只是“秦火火”走上成名之路的第一步而已,接下来他利用“郭美美个人炫富事件”进行恶意炒作,将中国红十字会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他还曾经编造子虚乌有的谣言,恶意攻击公众人物:声称李双江之子并非其亲生;暗指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的妹妹更改姓名和国籍;少将罗援的家人在国外知名公司担任高层的职务;强行给杨澜叩上了股市骗钱和诈捐逃税的帽子。最让广大网民不能够接受的是,“秦火火”等人甚至将矛头指向了道德楷模雷锋,编造所谓“雷锋生活奢侈”情节,污称雷锋形象完全是由国家制造的。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秦火火”共注册12个微博账号,发布和转发虚假信息超过3000条。

2013年8月“秦火火”终于落入法网,因为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受到法律的制裁,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铁窗”生涯。就此备受瞩目的反“网谣”法出台后第一案终于落下帷幕。

(二)网络谣言的内涵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

网络谣言故名思议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的谣言,在了解网络谣言的内涵之前必须先清楚什么是谣言。

“谣言”一词可以说由来已久,“民间流传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这是《辞源》里面对谣言的描述,由此可见谣言的最初含义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谣言大相径庭。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多数都是利用谣言先制造舆论,“大楚兴,陈胜王。”便是陈胜和李广编造的一个非常著名的谣言。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谣言”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然而人们对谣言的定义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谣言的定义也多种多样的版本,其中胡钰版的谣言定义受到了多数研究者的肯定,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我国学者巢乃鹏认为还要加上一个因素,即环境因素:“谣言,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①这个定义对谣言的衡量标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准确的,更有益于人们理性的认识谣言。

网络谣言与谣言的关系就是哲学上所讲的个性与普遍关系,传统谣言的一般特性同样会体现在网络谣言身上,不同的是它的传播介质发生了变化。所以在谣言定义的基础之上,我们不难会对网络谣言做出以下定义:网络谣言是指网络使用者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里,通过一定方式传播的,对其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三)“秦火火式“谣言的特征

1.内容特性

(1)凭空捏造,夸大其词

“7·23甬温动车事故”发生后,“秦火火“在微博中声称这次动车事故中,意大利籍旅客家属所获得的赔偿金额高达三千万欧元。这个数字离谱到引起了人们的的关注。他认为只有无限夸大,才会有人关注。通过这个事件“秦火火”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大量的粉丝,在新浪微博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然后他继续用这种方法为自己累积人气,比如在“西门公司”中故意加个字,这样一家小公司就被他摇身一变成了国际知名的“西门子公司”。并借此来诋毁我国著名军事家罗援,达到引起网民关注的目的。

(2)辟谣式传谣 先发制人

以请求辟谣的形式传播谣言,用肯定式的质疑先发制人,占据舆论的最高点。“秦火火”认为肯定式的质疑能够很快带动网友的情绪,诱导他们对事件做出错误判断,给网民造成一种当事人不回应就等于默认了的假象,而且一旦东窗事发还能

① http://npchao.blogchina.com/60185.html

够以“寻找真相”的理由将自己的责任推卸干净。无论是对罗援家人的诋毁中,还是在攻击张海迪的过程中,“秦火火”都用了这种手法。让网民自觉担任“社会不公”的审判者,短时间内便使一些知名人士千辛万苦获得的名誉与地位付诸东流。

(3)内容直观,一目了然

网络时代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受新消息的频率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所以网民对于信息只是被动的接受,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秦火火式谣言”的一个特点就是简单直观,一目了然,这完全符合当代网民接受信息的习惯。网络的多媒体特性,更能够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展现事实,与传统谣言单纯的口口传播相比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网络谣言的细节丰富而精确,符合人们“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认知习惯。“秦火火”直接贴出李双江父子和雷锋的照片,然后再加以文字诱导来迷惑公众。除此之外,他对事件的描述经常使用非常确切的数字,而且对时间,地点等细节的描述也是非常的精确,给人营造一种煞有介事的的氛围。

(4)极具诱惑力,吸引眼球

随着“审丑”心理的泛滥,很多恶俗文化开始在互联网世界生根发芽,甚至愈演愈烈,干露露事件和凤姐事件便是这种文化所衍生出来的产品。这些事件的幕后黑手就是以“秦火火”为代表的一些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秦火火”团队精心炮制加工出各种低俗的花边新闻,来吸引网民的眼球,增加点击率,这些谣言都具有极强诱惑力。一部片名为《母亲冲进澡堂为女儿拍视频征婚》的视频曾经在各大视频网站疯传。以极为夸张标题和暴露的镜头博得大众的关注,在谣言的推动下干露露确实如愿以偿的“火”了一把。2.传播特性

(1)传播快速而广泛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插上了一双翅膀,使谣言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高速传播。“7.23动车事故天价赔偿”的谣言仅仅在2个小时就被转发1.24万次,评论3300余次,而“秦火火”的粉丝增加了1500多人。由此可见,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和影响范围之广远非传统谣言口口传播所能及的。

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高达6.49亿,他们对信息的浏览、发布、转发和评论通过简单的点击一个小小的鼠标就能实现。网络谣言一经传播,就以分秒的速度辐射到网络覆盖地区的每个角落,所以说网民的参与进一步扩大了谣言传播与影响的广泛性。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

(2)公司化和集团化操作

当今社会的网络谣言传播早已经脱离了传统谣言那种以造谣者个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传播模式,公司化和集团化传播越来越明显。当前网络谣言的传播都有专门的推手公司进行幕后操作,“秦火火”曾经所在的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在进行各种造谣活动时各个环节有着明确的分工,发布者、被炒作者,网络推手各安其位。在各种网络推手公司的操控下,谣言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化趋势,并形成一批专门从事发帖工作的网络“水军”。网络推手公司遵循着“先出名,再赚钱”的商业模式。推手公司微博大V、网络水军、网络媒体相互勾结,一个完整的网络谣言传播系统便应运而生。

(3)传播方式隐蔽性和多样化

“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句略带调侃与讽刺的话一语道破了网络传播的一个真相:网络传播是一种隐蔽化的传播。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就像是一个面具,将现实中的人们掩饰起来,在面具的后面人们开始尽情表达观点,发泄情绪。

正如我们所知传统谣言是以口述的方式进行单项的传播,往往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完成。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与传统谣言不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谣言传播的手段更加丰富起来,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贴吧及各大网络论坛,网络新闻,视频网站、博客,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都是网络谣言的集散地。

二、网络谣言的成因

(一)公众信息的不透明性

由于人们对事件乏基本认知和必要的了解,“无风不起浪”的思想便会先入为主,他们更愿意相信谣言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真实成分,逐渐形成了一种在谣言中寻求真相的习惯,这也是网络谣言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之一。

当受众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时候,而政府信息的不透明性或者是模糊性就会不由自主的将受众推向谣言,可以说一旦政府的权威声音集体失语或反应迟缓,各种谣言便会乘虚而入。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对信息的迫切需求与政府提供信息的速度和完整性出现了矛盾,网络谣言便是这种矛盾所滋生出来的产物。当谣言已经造成影响后,政府通常会采取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从而达到阻断谣言传播的目的,但这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大众需要的是真相,而不是把谣言掩盖起来。受众因此对政府产生了极强的逆反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网络谣言根本就不可能完全被掩盖或消除,只有公众信息的高度透明才能从源头上消除公众的疑虑,打消他们追逐网络谣言的念头。

(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只需要一个ID就可以实现匿名发言,无须用真实身份来注册,这样就可以抛弃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担忧和顾虑,把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表达出来。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卸下伪装的面具,露出自己的本性;可以肆意地发表言论,并不会担心会暴露自己真实身份。我们很难识别出发布消息的人的职业、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等。很多网民逐渐形成了一种“反正没人认识我”的侥幸心理,他们没有要承担责任的心理负担,因此造谣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制造谣言,传谣者也可以肆无忌惮的传播谣言。

网络世界是一个包容和开放的世界,这就导致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谣言信息网络中的一个传播点或信息中转站,网络谣言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会携带着参与者个人意见而发生变异,所以说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谣言就像滚雪球一样被越滚越大。网络信息和舆论把关人缺位使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在网络世界也变得更加轻而易举。

(三)网民心理认知与知识层次不同

网民为什么会相信“秦火火”的谣言,主要是由于我国网民数量庞大,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网络素养表现出一种良莠不齐的状态。其中一部分人缺乏最基本的辨别能力,不具备自我约束力,很容易就被虚假信息所误导,使得他们不自觉地成为谣言传播的推动者。

网民的从众心理和猎奇心理也是近年来网络谣言风生水起的重要因素。公众对谣言抱有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谣言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众心理使网民自觉的参与到信息互动传播中,他们将获取的信息转载给亲朋好友,在转发过程中又根据自身的偏好对信息进行加工,最后原本真实的事情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变成谣言。人们对新奇事物的追逐,使网络谣言的内容越来越离谱,网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了大众审美的变化。造谣者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故意将事件夸张化、低俗化。

(四)造谣者和部分传谣者道德意识缺失

采访“秦火火”在网络上造谣炒作的原因时,他的回答是:“我在网上叫这个名字,就是想火一把。我的理念就是要制造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大家对我的注意,快速增加人气。”“秦火火”曾经被网友们戏称是“谣翻中国”的网络红人,他用各种方法,企图为谣言披上华丽的外衣,他不择手段求名求财的根本原因就是道德意识的缺失,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编造谣言,滥用网络舆论。

“秦火火”团队和某些网络大V达成协议,互相转发微博,在短时间内便可以扩大谣言的覆盖面,所以网络大V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被经济利益蒙蔽了双眼,为了个人利益突破道德底线。部分网民明明知道是谣言,往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

往作为一个“看客”围观,尤其是当一个名人出现谣言的时候,网民的某些言论攻击甚至比谣言更加可怕,秦火火诋毁罗援少将的微博在短时间内便被转发2558次,评论高达598次,谣言的传播与网民的每一次点击、转发和评论都脱不开关系。

三、从“秦火火造谣事件”看网络谣言的危害

(二)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和个人利益

网络谣言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对于其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尤为明显。“秦火火”诋毁他人名誉、肆意传播某人的家庭情况:称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李双江之子并非其亲生、铁道部发言人全家当官等等。他散布的一些片面的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言论被强加到这些名人身上,一些网民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盲目的对其进行道德审判,相关信息累计被转发达4100余次。

网络谣言的证实需要一个过程,但由于网络世界种种特性,谣言被证实后对当事人就已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并不会随着谣言的终止而立即停止,就好惯性一样总会延续一段时间,有些受害者甚至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除这个心理阴影。即使被证实是谣言,还会有一部分人认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谣言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你,说明你存在问题。因此网络谣言给当事人身心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三)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网络世界中的各种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使人们对所处的社会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人们辨别信息的能力也会逐渐降低。造谣者往往会营造一种“大家都是受害者”的氛围,让人们感同身受,引起共鸣,为的就是激化各种社会矛盾,群情激奋之中,那些自控力较低的人就会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在网络谣言的刺激和诱导下,游行示威、非法聚集和暴力执法活动不断上演,很容易造成社会恐慌。突发性事件往往会成为谣言产生的导火线,造谣者利用人们紧张的情绪制造热点话题,社会和谐稳定受到极大的影响。“7.23甬温特大铁路事故”发生后,“秦火火”故意捏造谣言声称外籍旅客获得中国政府赔偿金额竟高达3000万欧元。这件事在微博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很短的时间内便有成千上万人进行复制转发,参与讨论。迅速激起了人民对铁道部的危机处理方式的不满,使我国政府的善后处置工作陷入了一个僵局。

(三)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国家形象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仇官、仇富的情绪泛滥,社会公平问题和贪污腐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官民矛盾一触即发。网络谣言正是利用这种社会现象和大众心理,把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做为切入点,肆意

渲染普通民众和官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地位,使原本不和谐的官民关系雪上加霜。

“郭美美事件”曾经给中国红十字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民众对于中国公益制度的质疑和抵触使得中国红十字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落到了冰点。很多人缺乏对谣言的基本辨别能力,信以为真,甚至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进行全盘否定,导致民众对政府和社会丧失信心。中国红十字会对“郭美美事件”进行了辟谣,并且对工作流程进行了透明化,由于人们对于公共机构的不信任已经成了定式,公众的舆论压力只是得到了暂时缓解,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并未完全消除。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蛊惑,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常常会把网络谣言的矛头指向我国的党和政府,有关政治方面的谣言会被某些国外媒体强化放大,掀起巨大的眼球效应,国家形象被肆意践踏。

(四)误导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舆论

网络谣言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思想的最佳传播载体,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相因为网络谣言的广泛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通过谣言一遍又一遍的洗脑,网民很容易失去理性,接受“新理念”。自然而然的会对原有的主流价值和主流意识形态离心离德,甚至开始公然反对主流价值观。一个没有正确价值观支撑的民族可以说就像离开水的鱼,虽然可以短暂生存但终不会长久。

网络世界的特殊性使谣言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传播与蔓延,社会舆论在网络谣言的引导下逐渐走向误区,人们对于事件的做出客观判断的能力因为谣言的混淆而大大降低。尤其对于正在形成价值观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对网络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远远不及成年人。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和信息往往会影响了对他们对于国家现有价值体系的客观看法和认知。“拜金”和“炫富”的背后隐藏的攀比心理一旦在青少年当中泛滥起来,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被这些思想腐蚀后的青少年把他们所在的时代定义为“拼爹”的时代,“享乐主义”使啃老一族变得更加理所当然。青少年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以网络谣言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价值观,更是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四、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信息公开化,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造谣者为了引起网民的注意,提高点击率,抓住我国政府的信息透明度不高这一软肋,经常拿政府官员、权利部门和有关机构做文章,刻意将贪污腐败和社会不公等问题放大化,由此激化官民矛盾。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越高,对谣言的生存空间就越狭小。当信息不能通过正当的渠道及时发布出来,在群众无法辨别事情真相的情况下,谣言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了解事物的一个途径,而真相也会随着谣言的扩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

散而逐渐被淹没。因此,要让真相战胜谣言就需要政府信息高度公开化,工作高度透明化,真正做到政务公开,官员财产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政府应该与主流媒体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防谣体系。当谣言发生的时候,政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的查到谣言的相关信息,并通过主流媒体,网站或者微博等网络载体第一时间公布事情的真相,打消公众的疑虑,消除恐慌心理。而且公布的信息要具有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将舆论的主导权完完全全从造谣者手中夺回,而不是单纯的只是辟谣。“7.23动车事故”中铁道部的解释没能提高信息透明度,公众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谣言就会依然存在,只有用事实说话谣言才能够不攻自破。

(二)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

网络世界并不是法律的盲区,当网络谣言的伤害跨过虚拟世界,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并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秩序造成一定的损害,网络谣言上升为民事或者刑事案件,那么造谣者和恶意传谣者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保证虚拟世界的健康发展和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依靠的不仅仅是道德约束,严格的监控管理和法律约束才是更有力的武器。加强网络监控管理,遏制网络谣言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法律是人们做事情的一个准绳,是避免人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手段,谣言止于智者,也止于法治。所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才是治理网络谣言的王道。对造谣者和恶意传谣者依法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用法律手段对互联网环境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管理。当虚拟世界有法可依的时候,网络谣言将会无处可逃。其次就是推行网络实名制,网络的虚拟性使责任难以落实到个人,这时网络实名制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用户必须通过真实的个人信息进行注册,才能够获得虚拟的网络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造谣者和传谣者绳之于法,彻底粉粹他们的侥幸心理。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明确网络世界言论自由的界限,保证网民说话的权利。

(三)创新网络管理技术,开展防谣技术研究

网络谣言的传播依赖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照“解铃还须系铃人”的说法,防控网络谣言也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因此,创新网络技术,开展防谣技术的研究必须被提上日程。

网络管理技术顾名思义就是监管网络信息发布和过滤的技术,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被有效的过滤掉,减少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但由于我国网络管理技术并不是很发达,大量的网络谣言成了漏网之鱼,学习西方国家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为网络世界的畅通保驾护航。

除了监管过虑技术以外,网络谣言的识别跟踪技术对于依法打击造谣者和传谣

者,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显著的作用。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所以很难保证从源头上做到完全的过滤掉,这就需要找到谣言的最初来源,在传播过程中及时控制谣言的扩散。美国A—genceVirtuelle公司研发推了一款叫做谣言机器人的软件,它能够通过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实时识别、监控网络谣言的源头和流向。正如“秦火火”的落网使一切谣言都不攻自破的道理一样,找到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才够能让消除网络谣言传播的根基。

(四)提高网民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理性精神与防范意识

“秦火火”之所以宣称“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就是因为部分网民愿意相信谣言,并且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网民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要具备最基本的知识素养,“别针换别墅”在国外是一个励志故事,而在中国却完全变了味道。经过网络推手的包装与炒作,很多人竟然信以为真,被这样一个常识性的东西骗的“团团转”跟网民知识素养过低有很大的关系。其次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即使纠正错误心理。从众心理,猎奇心理和“看客”心理早已经扎根于部分网民心中,他们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对网络谣言进行“围观”。有的人甚至有意或无意的添上“一把火”,使网络谣言的火苗越烧越旺,进而形成燎原之势。

如果说网络谣言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网民的理性精神就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网络谣言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够使网民产生心理共鸣,自觉把自己放在“社会不公平”者的位置上,这种消极情绪使感性最终打败理性,出于一种发泄情绪的目的而参与到谣言传播中去。这些缺乏理性精神和防范意识的网民经常会处于被动地位,成为造谣者传播谣言的工具,在不知不觉中便充当其帮凶。因此,广大网民要增强对谣言的抵抗力,自觉培养理性精神和防范意识,在谣言面不能做一个被动者,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彻底消灭网络谣言。

结论

互联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意志参与其中并成为主角,网络赋予谣言一双新的翅膀,使它能够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肆意横行。每个人都能成为造谣者,每个人都可以是传谣者,这听起来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在网络世界中成了常态化的存在。如此一来,如何遏制和治理网络谣言成了人们普遍关注一个新课题,随着人们对于互联网依赖性的加强,信息流通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对网络谣言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成了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3-85.[2]周裕琼.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刷书馆,2012:121-130.[3]胡钰.大众传播效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51-153.[4]王晓瑾.试论网络谣言的成因及治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60-61.[5]谢燕.网络谣言的认知与治理路径探析[J].新闻世界,2016,(6):158-189.[6]蔡蔚萍.从网络谣言看信任危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2):41-43. [7]陈红梅.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应对[J].编辑学刊,2009,(6):37—41. [8]刘静,张金平.网络谣言治理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1):73-75.[9]李富强.网络谣言的生成与治理[J].理论导刊,2012,(12):35—37. [10]白树亮.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新闻界,2010,(4):82—83. [11]朱巍.网民应成治理网络谣言主力军,[N],光明日报,2013-08-29(5).致谢

时间如水凝固成冰,一点一滴的融化,四年的大学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即将走到尽头。记得有人跟我说过“高中最纯粹,大学最幸福!”,很幸运自己有机会能够在这里体会到不一样的幸福。大学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友谊,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见证了我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这是我人生中值得纪念的一段时光,也是一段永远难以忘怀的记忆。

论文得以顺利完成,首先,感谢我最尊敬的老师,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定稿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她是我论文的指导老师,更是我大学期间的良师益友,她传授给我的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对待学习和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请允许我把最诚挚的谢意和最真挚的祝福献给老师:谢谢您的帮助,祝您桃李满天下!其次,感谢我最亲爱的同学和朋友,正是由于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我才能够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愿我们青春不散场,友谊万年长!最后,感谢我最挚爱的父母,没有你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也就没有今天的我,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爱你们!

篇2: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同时,网络谣言还会损害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近日,甘肃兰州出现食盐“涨价停产”等谣言,引发了新一轮抢盐**。部分市民轻信谣言,开始大量购买食盐,很多商场、商铺的食盐被抢购一空。抢购到盐的人短期吃不完造成浪费,而真正需要盐的,尤其是一些餐饮机构,又因抢购买不到盐。陈柏峰说,“与事实偏差较大或完全相左的谣言谎话,借助网络和个别不负责任媒体的传播,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网民,损害许多公众的利益。”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谣言的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点。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首席专家潘允康表示,有些人喜欢求新、求奇,常常抱着“别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态,以寻求刺激;有些人则是从众心理,“别人知道的,我也应该知道”;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即使有些谣言毫无逻辑、漏洞百出也信以为真。

潘允康进一步表示,有些网络谣言可称得上是“妖言”,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它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如同引诱人们吸食毒品一样,慢慢地让人“上瘾”,麻醉人的神经,扰乱人的生理功能,让人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不健康,进而破坏家庭、诱发犯罪,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正常秩序。造谣传谣不是言论自由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政府应该以宽容、包容、虚心的态度,畅通社会公众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公民言论自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社会公众在享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维护舆论环境,根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

夏学銮表示,网络虽然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载体和工具,但网络聊天还是要从人们的嘴里说出去,网页留言也要靠人们在键盘上敲打进去,一言一语都是人们思想的反映。虚拟社会依托现实社会而存在,虚拟社会的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每一个人。因此,每个人在现实社会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并不会因为自己存在方式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

针对“网络谣言也是言论自由的表现”这一观点,潘允康表示,首先,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自由应该是符合国情、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由,即使是在西方社会,如果有言论、谣言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会受到制裁。因此,网络谣言并不属于自由的范围。其次,自由应该是在既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享受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权利。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的社会化以及取得公民资格的最起码条件,就是要遵守法律规范,正确处理社会关系,遵守道德底线、法治底线和事实底线。谣言往往都是有所指向的,无论是针对人还是事件的谣言,都难免会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因此,这不仅仅是违反社会道德的,也是违反法律的,不仅应该坚决抵制,而且应该受到相应的制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认为,网络谣言不仅在我国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亟待治理的问题,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对网络谣言免疫。他举例说,韩国数名艺人不堪网络谣言的压力而轻生;大地震后的日本,谣言90%来自网络。支振锋表示,“言论自由”不应该是网络谣言得以豁免的保护伞。从国际上来看,韩国和日本纷纷表示要出台相关法律来治理网络谣言,英国也试图以隐私等相关法律来揭开匿名这一“互联网斗篷”,美国则宣布“数字世界将不再是一个没有法律约束的疆域 铲除网络谣言需要全民行动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是一个常识。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不再是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在互联网中活动的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一一找到对应。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冲击真实可感,一点也不虚拟。

为此,吴忠民指出,应将遏制网络谣言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管纳入法治轨道,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依法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向波表示,从法制建设角度来说,铲除网络谣言首先要界定网络谣言的概念、由谁来认定;其次,要健全法律,使得互联网信息相关的法律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规定相衔接,完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在互联网上倡导诚信意识。徒法无以自行。支振锋表示,消除网络谣言,更要遵循法治的要求办事,尤其是当公民个人或者组织受到谣言的伤害时,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而如果造谣诽谤,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也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刑事责任,或者接受治安管理处罚。

除了法制建设外,政府的信息公开也是必要举措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表示,治理网络谣言,最有效的办法是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有效地运转起来,让信息公开的速度大于谣言传播的速度,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信息”下,形成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防范网络谣言的制度壁垒。莫纪宏建议,首先,政府应当与主流媒体协作,建立防范网络谣言扩散的预防机制,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防范谣言扩散的预警机制;其次,应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对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加以重点筛选,尽早采取措施来掌控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最后,当谣言在网络上泛滥,具有快速传播的特性时,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公开各种对澄清谣言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让“信息公开”遏止“谣言扩散”。专家们认为,网络世界是一种公共空间,治理网络谣言理应是一种公共行动,彻底净化网络空间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待网络谣言,全社会应该同仇敌忾,达成零容忍的共识。”莫纪宏表示,谣言是社会公害,与每个人有关。一方面,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素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每一个公民都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都要敢于辟谣,和造谣者针锋相对,不让造谣者兴风作浪、蛊惑人心。

许多专家表示,网站与媒体应该自觉承担铲除网络谣言的责任与义务。“为吸引眼球、抢占卖点,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但因此而忽视对信息发布的掌控,对虚假信息视而不见,对造谣传谣听之任之,那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上官酒瑞认为,“为了治理网络谣言,洁净网络空间,网站和媒体不能回避公共使命,应当积极担当责任,成为良好网络环境的守护者。这需要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甄别和监测,尽最大努力对违法信息进行审核,对虚假信息有效过滤,对网络谣言及时删除。而且在谣言出现的情况下,必须积极发布辟谣消息,遏制谣言的放大和传播。”

现如今,网络谣言一词已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也基本都知道网络谣言将带来无法估量的社会危害,但是如何去辨别网络文章的真实性与否依然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办法去避免网络谣言的出现,减小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

网络谣言的出现将会带来一些很严重的危害:

1、网络谣言将会使和谐社会变得不和谐。当下,国家大力提倡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潮,但是网络谣言的出现却会将这一切打破,人们在谣言的影响下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使和谐社会的建设变得艰难重重,和谐社会也将变得不和谐。

2、将会扭曲网络的真正用途。网络在现代可以说是舆论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应该是和谐健康言论出现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谣言的出现,使网络变成了谣言的滋生地和传播平台,这就从本质上扭曲了网络平台的真实用途。

3、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一些比较偏激的网络言论将会使人们得到一些错误的信号,产生一些反国家反民族的激进思想。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网络言论将会造成社会环境的不稳定,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有甚者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既然网络谣言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危害,那么我们就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将这些谣言扼杀在摇篮之中,将谣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1、在全社会范围为开展打击“网络谣言”的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如何辨别网络谣言和事实真相。

2、政府在各大主要的媒体及时的将社会上一些主要事件的真相进行公布。人们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主要就是没有能够及时的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如果政府能够及时的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必将使网络谣言没有立足之地。

3、各网站要建立严格的审核程序。网络谣言的出现也是由于各网站没有严格的审核程序,正因为审核程序的缺失,那些反动、消极的言论才能够出现在网络上。相信只要各大网站建立严格的网络审核机制,谣言必将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4、国家要完善网络立法机制。现如今,法律就是一切行动的准绳,网络在现代是飞速的发展,但是网络立法却几乎没有,国家要尽快完善立法机制,约束网络上的一些不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网络谣言的出现变成不可能。

网络谣言的出现产生了许多危害,相信只要大家能够立足于事件的真相,谣言必将不攻自破

要有效地遏制网络谣言的编造、接受和传播,首先要求网民要有自觉抵制的决心,要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清网络谣言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自己要自觉做到既不造谣、又不信谣、更不传谣。要把抵制编造和传播网络谣言提高到政治觉悟的高度上去认识,把它作为做人的基本素质。其次,要在立法上完善网络行为的法律制度。法律是避免人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当然也是遏制网络谣言编造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目前已有网络方面的立法,但是,由于立法往往落后于实践和其他种种原因的存在,网络立法还存在不少缺陷,还远远不能适应实践需要,所有,完善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三是政府要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准则,及时对错误的网络言行进辟谣。要针对虚假的突发事件言论、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和发布更正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让广大群众即刻明确事件真相。四是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秩序,规范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监督和管理,严惩网络管理者玩忽职守行为。同时,加强网站自我教育、自觉管理、阳光服务的能力,提高网站识别、管理、惩戒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将网络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后,应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的创新。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这就增加了网络谣言防控的难度,所以,建立网络筛选确认制度、评估制度、和信息处理后反馈等制度,对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及时处置网络谣言作用非同小可。一 加大舆情监督引导力度,快速反应,避免不良谣言传播。

对于网络中的热点问题,可利用网站的论坛、新闻、评论等及时披露信息,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正面引导网民的讨论,及时批驳带有恶意的造谣、攻击和污蔑,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导向作用,有效地管制网络公共空间。

政府、专家、媒体等公信力群体对谣言的快速反应和舆论引导对消除谣言解决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必须及时辟谣,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以科学的、权威的声音,让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谣言消弭。信息公开的程度与公民对公信力群体的信任程度成正比。一些谣言之所以能够得逞,或者在极短时间里演化成现实灾难,一定程度上与平素发布的信息信任度不足不无关系。假如这些媒体平素的做法常失信于民,在遇上重大危机或灾难时,社会人心必然轻易浮动。

二 健全网络法制规范,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法制意识。

篇3: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谣言,危害,应对策略

正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网络信息也呈现爆炸式增长势头。而网络谣言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网络谣言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 也极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因此, 构建文明网络世界, 遏制网络谣言, 维护网络安全, 是每一个公民所需要的网络环境, 也是有责任感的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

一、网络谣言的危害。

1、网络谣言破坏了公众对政府、社会以及政治制度的信任。

在网络时代, 网络谣言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一些网络谣言甚至从根本上破坏了公众对政府、社会以及政治制度的信任, 造成公众产生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如2012年3月出现了“军车进京, 北京出事”的网络谣言,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类谣言造成了群众的恐慌心理, 影响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破坏了国家的形象。因此这类谣言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2、网络谣言不但影响了社会稳定, 而且有些谣言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

网络谣言以不真实的事件传播带给公众误导, 而很多网民在未加核实的情况下又助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网民在网络信息查看的过程中, 科学知识的欠缺, 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 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国内一些媒体以及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 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如在2011年3月, 在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后仅一周, 中国多地发生群众抢购食盐的事件,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则“食盐能抵御核辐射”的网络谣言。“抢盐”闹剧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 甚至闹成了国际笑话, 被外国媒体广泛报道, 给国家形象造成了损害。

3、网络谣言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 甚至导致受害人自杀。

一些网络谣言是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而一些网络推手在制造谣言的过程中, 还强化了谣言的扩散, 挟持了网民的意见。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不但给受害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困扰, 甚至有可能导致受害人自杀。如惠州市惠城区法院曾经公开审理了一宗网络诽谤案。被告人李某涉嫌在其朋友郝某莉的网上留言捏造谣言攻击郝某莉“与他人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 导致郝某莉跳楼自杀身亡。李某尽管当庭认罪, 但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却永远地离开了。

二、消除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

1、从技术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两个层面消除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

网络上人人都有发言权, 而且很多发言的网民都是匿名自由发表言论, 很多网民感觉即使发表了不实的言论, 别人也不会知道是自己发表的, 因此削弱了道德约束, 使网络谣言传播者甚至公然挑战法律底线。而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但有技术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要想消除网络谣言, 必须从技术层面以及社会层面上遏止。

2、公民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很多网民在遇到网络谣言的时候, 不辨真相, 迅速转播, 使得谣言危害了社会公众秩序。因此网民在遇到网络谣言的时候, 要认真思考信息真实性, 不要盲目传播, 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遵循法律法规底线、社会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以及信息真实性底线。网民要坚守网络传播法则, 让谣言止于智者。

三、运用法律武器打击网络谣言, 用详实的、清晰的事实打败谣言。

1、运用法律武器打击网络谣言。

目前,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正在全国范围内集中部署互联网造谣以及故意传播谣言行为, 对鼓励传播谣言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进行打击。很多网民在互联网上传播谣言, 尽管署的是网名, 但是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依旧是违法行为。我国《刑法》对网络造谣违法行为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对传播谣言的ID等个人信息也会进行深入核查, 将会同公安机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如2013年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创始人杨秀宇 (网名“立二拆四”) 和员工秦志晖 (网名“秦火火”) 等人被刑事拘留, 揭开了多起网络造谣事件的真相。

2、用详实、清晰的事实打败谣言。

网络谣言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 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因此互联网信息主管部门要不断查处谣言传播网站, 切实维护法律尊严, 用详实、清晰的事情打败谣言。在谣言传播过程中, 现代信息技术使传播速度呈几何形增长, 造成异常严重的后果, 甚至当事实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 谣言依然混淆事实, 给社会以及当事人造成一定的危害。要想摧毁谣言, 不但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的努力, 也需要公民个人的共同努力, 让事实真正击败谣言。

四、用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严厉打击网络谣言。

1、用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每一个公民在网络中使用个人信息的频率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信息泄露也变成了一种可能。作为公民, 要善于在网络上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安全。当个人信息被泄露, 或者有人恶意使用个人信息进行造谣的时候, 公民要善于使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政府以及其他权威机构在遇到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泄露引起的恶意中伤的谣言, 要及时通过相关部门进行遏制, 保护公民的名誉。

2、严厉打击网络谣言。

严厉打击网络谣言, 不但要充分发挥法律的力量, 集中整治, 持续严打, 还要依靠公民的防范意识。网民在网络上看到各种消息时, 要思考如果转发是否会给他人以及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当网络谣言传播的时候, 要抓准时机, 查处幕后推手, 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辟谣, 评析谣言, 要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 及时发布具有公信度的声音。

总之, 网络谣言给社会以及公民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作为网络监管职能部门, 不但要确保信息公开, 从源头上治理谣言, 对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些群体性实践要实施公开事实真相, 并依法严惩造谣者以及恶意传播者。只有建立健全网络传播相关法律法规, 才能更好地让公民享受现代网络传播便捷便利的同时拥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陶国根;魏星河;;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10期

篇4:金融危机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金融危机;成因;危害;应对策略

一、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

1.美国“低储蓄、高消费”模式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具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特别是近几年来,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和低利率的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对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也促使银行千方百计向信用度极低的借贷者推销住房贷款,与此同时,美国大量居民还可以利用住房抵押贷款再融资来获得更多贷款。从2001年至2005年的四年中,美国自有住房者每年从出售房屋、房屋净值贷款,抵押贷款再融资等套现活动中平均提取了近1万亿美元的“收益”,作为他们日常消费开支。美国的储蓄率为负数,欠债的人多如牛毛,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日子,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金融衍生品泛滥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

所谓金融衍生品,指的是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这样一来,不仅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了,而且这种证券既可以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断交易,还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流通。也就把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由局部问题变成全局问题、由地区问题变成全国问题,以致全球问题。

3.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失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轻视国家干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也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首先,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股价惨跌,直接对股市大盘造成冲击。受危机影响,去年7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去年9月,世界最大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公司寻求政府保护;紧接着,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均遭到重创,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这标志着去年开始的次贷危机终于将美国拖入自1929年以来罕见的严重金融危机。

其次,国际主要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从美国纽约到英国伦敦,从法国巴黎到德国法兰克福再到日本东京,西方主要经济体的股市动荡不已,总体是持续下跌势头。到去年9月份,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全面的金融危机,西方主要经济体的股市遭到更大压力、频频出现暴跌。

再次,这场金融危机已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受出口需求减少信贷紧缩等不利因素影响,2008年亚洲经济增长率预计为6%,低于2007年的7.5%,而2009年这一数字将大幅降至4.9%。被视为“富国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数据表明,2008年第三季度,该组织成员国的经济7年来首次出现0.1%的负增长。预计2008年第四季度为负1.4%,其中美国为负2.8%,欧元区和日本为负1%。据此,发达国家的经济已全面进入衰退。因此,已有学者将这次金融危机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

三、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

面对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互相携手才能将其带来的风险降到最小程度。正如胡锦涛主席2008年10月24日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的那样:“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1.携手抵御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首先,美国于去年9月底,提出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制定的最大规模金融救援行动。10月3日,众议院通过这一方案,布什总统迅速签署了这一方案;

10月12日,欧元区15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有史以来的首次首脑会议,并通过了一项联合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计划,德、法和英国等国根据这一计划,随即纷纷出台了各自救市举措;10月之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的措施日渐清晰,一场世纪大救援全面展开,从西方7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汇聚美国华盛顿,11月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8年会召开;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到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以及2008年亚太经济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从主要经济体数次联手降息,到各国相继出台刺激经济、稳定金融市场举措等等。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应对举措。

其次,11月22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重振经济信心,保持本地区长期增长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主张,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个招数”。

“第一招”,承诺要保持密切协作,采取全面行动应对当前危机。

“第二招”,坚决反对保护主义,支持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制。

“第三招”,重申“茂物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第四招”,认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的成果,支持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2.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胡锦涛主席在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世界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此必须把重点放在国内,而不是救助陷入危机的外国经济体和金融机构。

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我国自去年9月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需显著减少,经济发展遇到了困难日益显现的现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公布了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和4万亿元投资计划,包括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公布今后两年4万亿元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计划,明确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工作要求。

上述这些举措就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身就是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美欧日股市进入“寒冬”.辽宁日报.2008年11月22日

[2]APEC四招应对金融危机.新商报.2008年11月24日

[3]世界经济衰退何时触底.光明日报.2008年11月26日

[4]IMP预计明年亚洲经济增长:亚洲4.9%,日本0.2%.新商报.2008年11月26日

[5]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中国社科院研究院

[6]过度创新与金融风暴——初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危害及应对(上).人民日报. 2008年11 月5日

[7]“透支消费”何时成为危机的渊薮——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1日

[8]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哪些警示.光明日报.2008年11月24日

[9]震撼世界金融的60天——全球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纪实.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

篇5:网络谣言扩散动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关键词:网络谣言,谣言扩散,谣言治理

一、网络谣言扩散动因分析

近年, 网络谣言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打击的同时, 新的谣言也不断涌现, 它们以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在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疯转。网络谣言迅速扩散主要由社会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三个方面共同促成的。

(一) 社会因素

(1) 网络时代的信息不对称。网络谣言产生扩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众没有掌握充分信息。信息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信息不公开, 公众无法获得相关信息或得到的信息较少;另一方面, 信息公开, 但公众因选择性接收信息而不能掌握全面信息。这两种情况会导致掌握信息的一方与不掌握信息或掌握部分信息的公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造成公众对事件的曲解, 容易滋生谣言。[1]

尽管网络信息时代, 信息获取的机会越多、渠道越便捷, 公众利用网络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 从这方面来看, 信息不对称现象有所缓解。但公众根据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等偏颇吸收自己需要的信息, 忽视其他信息, 也不能全面掌握事件信息, 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2) 社会公信力危机。社会公信力危机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 政府公信力、媒体公信力下降, 公众对发布权威信息的政府部门不信任、对报道事实真相的主流媒体不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 媒体的经营管理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媒体经营活动渗透到新闻策划、报道、制作的全过程, 导致假新闻泛滥。[2]一些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一味迎合受众猎奇心理, 盲目追求时效性, 将没有核实真假的信息发布出去, 出现了更多假新闻。部分媒体从业者违反职业道德, 搞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 长此以往, 媒体的可信度必然遭到质疑。这种环境为谣言提供了传播空间。

(3) 社会不安全感。中国的发展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众多舆情事件触及了中国现阶段社会安全、利益分配等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积压, 网络舆论激化了社会矛盾, 引发了网络群体性事件。

风险社会中各种危机随时可能发生, 当出现了某类事件的谣言时, 处于不安全社会中的公众无法做到置身事外, 出于确保安全的目的出发转发信息, 却没有求证信息真伪, 形成了谣言的群众基础。

(二) 技术因素

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成为信息发布者, 个人话语权放大,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舆论场成为公众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的平台。网络匿名性使部分网民自以为可以摆脱道德约束和法律制约, 不必对网络言论承担任何后果, 因而随意发布匿名信息, 炮制网络谣言。而网络把关人缺位使没有经过甄别、筛选的信息不受限制地发布到网络上, 网络谣言因此有机会进入公众的视野。

网络谣言的受众群体庞大, 在网民转发和评论过程中, 其影响力也急剧扩散。当谣言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时, 它从传统的人际传播领域走向大众传播渠道, 披上了“信息”的外衣, 增强了伪装性和欺骗性, [3]具有不可控性。

网络信息监管技术落后使得谣言信息不能被及时删除清理, 对其治理也相对滞后。“关键字过滤”等信息过滤、屏蔽技术手段只能对已经在网络扩散的谣言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而新的谣言内容在缺少把关人环节的网络信息传播中继续发酵。

(三) 心理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得不到解决, 滋生了公众的不满情绪和心理, 网络谣言迎合了公众心理, 调动了公众情绪, 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1) 从众心理。个体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 其判断、认识、行为等都受到社会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 在社会群体压力下, 大部分个体会产生从众心理, 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保持一致, 只有少部分人能保持独立性。群体中的主流意见在大多数人的支持下越来越强势, 持不同于主流意见的少数人群在强大的群体压力下, 害怕被社会孤立, 他们要么改变原本持有的意见转而支持主流意见, 为主流意见发声, 扩大主流意见的影响力, 要么选择沉默, 不再发声, 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 其他意见的沉默从反面增强了主流意见的呼声。在群体压力下, 公众依附群体意见, 逐渐弱化独立思考、自我判断能力, 盲目跟风轻信谣言, 信谣群体扩大, 形成流瀑效应。

(2) 泄愤心理。公众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解决, 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发泄情绪、释放压力的空间, 网络的低门槛、匿名性等特征成为他们的首选平台。[4]当网络谣言体现社会不公时, 就能使网民产生心理认同, 引起他们的愤怒情绪。在情绪感染下, 公众变得不理性, 他们不再在乎谣言是否真实可信, 只要能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他们就会转发并用激烈的言论评论谣言信息, 使谣言再次扩散。

(3) 窥私心理。窥私是对他人隐私的好奇感和偷窥欲。人们总是对越私密的事越好奇, 甚至会隐私窥私行为, 但由于受道德规范约束, 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窥私欲被压制, 而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放大了公众的偷窥欲, 从网络获知他人的隐私信息, 并将其放于网络传播, 网络谣言由此产生。一般而言, 公众人物、明星艺人的私生活和高层人士的“秘闻”类的网络谣言正是抓住、迎合了受众的窥私心理。[5]网络谣言中包含的个人隐私信息能引起公众对其的好奇心、偷窥欲, 想要探究其真实性或深入了解隐私内容, 谣言也就扩散开来了。

二、网络谣言治理的应对策略

谣言经过传播后, 尽管被证伪, 但其危害已经显现。网络谣言无法根除, 但可以防治。针对谣言扩散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对网络谣言治理有积极意义。

(一) 及时公开事件信息

网络谣言的出现, “满足了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公众对信息的渴求, 缓解了信息缺乏引起的紧张不安心理”。[6]因此, 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及时公布事实真相, 建立一套信息发布机制和辟谣机制, 提高信息透明度, 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 有利于抑制网络谣言的扩散。

(二) 提高网络信息监管技术

网络的匿名性、把关人缺位、网络监管技术落后是网络信息监管的短板。尽管我国已经开启网络实名制, 但一直存在争议, 没有完全落实。因此, 有必要有效落实网络实名制, 当公众以真实身份在网络发言, 网络谣言将有所下降。同时, 设立网络把关人, 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 及时发现、删除网络谣言信息, 使网络谣言无法进入传播渠道。

(三) 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包括社会公众认知媒介、使用媒介、参与媒介的能力。[7]针对网络谣言治理, 更重要的是提高公众对媒介的参与能力, 他们不仅要接受、处理信息, 还要生产信息, 这就要求公众在网络上要谨慎发言, 不要哗众取宠, 发表不当言论。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资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对在校生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有利于普遍提高社会公众媒介素养, 培养公众的理性发表网络言论的习惯。

(四)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随着《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专门法规相继出台, 传播网络谣言的严重性受到网民重视, 这对恶意发布、传播谣言信息的造谣者、传谣者有一定威慑作用。但还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的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8]而现有法律对造谣者、传谣者的惩罚力度不大, 传播谣言犯罪成本低代价小使得造谣者有恃无恐。针对这些问题, 必须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一方面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严厉打击造谣者和传谣者;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造谣者的惩罚力度, 提高其犯罪成本, 使造谣者不敢编造恶意谣言。

三、结论

网络谣言的扩散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环境因素和网络技术因素是网络谣言的助推手, 公众复杂的心理因素支配其行为, 推动着谣言扩散, 在这种环境下每一位互联网用户都可能成为谣言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 波及范围广, 隐蔽性强等特点, 较传统媒体时代而言社会危害进一步加深, 因而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治理网络谣言。例如, 及时公布事件信息, 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 扼杀谣言生成空间等。

参考文献

[1]匡文波, 郭育丰.微博时代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以“7.23”甬温线高铁事故为例[J].国际新闻界, 2012 (02) .

[2]陈阳.重塑媒体公信力[J].视听界, 2013 (06) .

[3]肖红慧.治理网络谣言[DB/OL].人民网,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0703/c346003-18435241.html.

[4]孟鸿, 何燕芝.受众心理分析视角的网络谣言治理[J].重庆社会科学, 2012 (10) .

[5]邱少明.规避五种心理以遏制网络谣言[DB/OL].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118/c40537-23577425.html.

[6]陈强, 方付建, 徐晓林.网络谣言扩散动力及消解——以地震谣言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22) .

[7]李静宇, 高雪.新媒体语境下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途径[J].新闻世界, 2013 (06) .

上一篇:我学会了独轮车作文下一篇:“多彩暑假”夏令营活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