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评审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师评审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转型发展趋势的阐述,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控制评审的关系理论,从而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实践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第一篇:经济师评审论文范文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车辆专业评审准备工作要点浅析

摘 要: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GB/T30013-201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GB/T 30012-201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B/T7928-2003)等标准规范,重点从车辆基本条件、车辆基地基本条件、人员基本条件、运营组织条件等方面梳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车辆专业的各项评审准备工作,结合行业内评审经验,归纳评审准备工作要点,为新开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车辆专业的评审准备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车辆专业;评审准备工作要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轨道交通的作用愈发突出,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正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入或即将投入试运营。

因不少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成立不久,运营筹备工作繁杂,加之人员日趋年轻化,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其首条线路的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准备工作成为难点。

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涵盖了前期土建施工、机电设备安装、系统测试联调,以及后续运营筹备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下面以青岛地铁3号线北段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为例,重点梳理车辆专业的评审准备工作,归纳评审准备工作要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的政策依据

2011年,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通知》(交运发[2011]236号)文件,要求城市轨道交通新线进行试运营前,土建、车辆、设施设备、消防和环保等必须达到载客运营的基本要求,确保运营安全。

2013 年,交通运输部下发《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GB/T30013-2013),为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提供了具体的评审项点。

二、车辆专业评审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是对新建轨道交通项目载客试运营条件的科学评价,是其载客试运营前的最后一道把关。车辆专业承担着车辆检修维护及供车保障任务,其检修及供车质量直接影响开通后的运营安全及服务水平。

车辆专业评审是对本专业试运营各项基本条件及筹备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尤其是通过关键系统功能复测可验证车辆专业与各专业联调的工作质量,进而对其试运行期间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如此递进式层层把关,不仅可以发现并解决车辆专业试运营前存在的重大问题,使其整体运转有序可控、安全可靠,还可以使其从中得到专业辅导,大幅度提升现有管理及技术水平,从而为高质量开通试运营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做好车辆专业的评审工作尤为必要。

三、车辆专业实践情况及评审准备工作要点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工作的政策依据,青岛地铁3号线北段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车辆专业的评审准备工作主要从车辆基本条件、车辆基地基本条件、试运行期间表现、规章文本发布情况、人员基本条件等方面着手开展。

(一)车辆基本条件

车辆专业组织核查了车辆相关技术资料档案(技术图纸、试验报告等),对已到段接管的车辆进行各类功能测试,验证其是否符合《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和《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B/T7928-2003)关于电磁兼容、阻燃、减震降噪、型式/例行试验、应急救援及各系统性能参数等方面的规定,且同时满足合同要求。

此外,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GB/T 30012-2013)、《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前安全评价规范》(AQ8007-2013),车辆专业组织对列车内的安全标识、引导标识、无障碍设施、广播设备、紧急对讲装置、应急照明灯及灭火器等进行专项普查整改,确保车辆上线前满足规范要求。

评审准备工作要点:

1) 车辆相关技术资料核查范围。车辆相关技术资料核查范围包括车辆技术规格书、主要技术图纸、型式试验报告、调试报告、车辆履历簿等。

车辆主要技术资料档案参考清单见表1。

2) 车辆及其配备重点检查项目。车辆及其配备重点检查项目包括车辆紧急照明功能、紧急对讲功能、客室门夹紧力测试、控制中心对客室广播功能(正线)、应急开门功能、车门防夹功能、门控与列控联动功能、紧急按钮功能、超速防护功能、灭火器配备及客室内标识等。

借鉴行业内评审经验,车辆专业评审前应编制完成车辆重点检查项目的功能测试方案备选。

车辆及其配备重点检查项目见表2。

(二)车辆基地基本条件

车辆专业组织核查了车辆基地围蔽隔离设施、列车停放、洗车线、试车线、通风供暖、特种设备、救援设备等设施设备,验证其是否符合《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和《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的规定和要求,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GB/T 30012-2013)和《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前安全评价规范》(AQ8007-2013)有关内容进行必要排查。

评审准备工作要点:

1)库区验收接管及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完成;

2)试车线使用功能正常,且不被占用;

3)主要设备(工程车、洗车机、架车机、镟床等)功能正常并可投入使用,检修计划执行到位,记录完备;

4)备品备件等物资到货,且清单明晰;

5)救援设备功能正常并可投入使用,建立台账;

6)起重机等特种设备功能正常并可投入使用,检测合格证明材料及手续齐全。

(三)车辆专业试运行期间表现

车辆专业于评审前完成电客车调试13列,10列车累计在线里程超过2000公里;制定各阶段详细的行车组织方案,试运行最后20日严格按试运营开通时列车运行图行车,供车8列,上线6列,备用2列,且运营指标达到:列车服务可靠度≥2.5万列公里/次,列车退出正线运营故障率≤0.5次/万列公里,车辆系统故障率≤5次/万列公里,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评审准备工作要点:

1)列车调试完成,满足试运营开通供车需求;

2)完成“试运营准备情况报告”,应涵盖车辆专业接管设备设施状态、供车情况、运营指标完成情况、运营组织及保障情况等;

3)试运行期间即组织试运作,编制生产计划并实施,建立健全车辆状态卡、转轨作业单、请销点登记册、设备检修记录、洗车记录等台账管理工作。

(四)规章文本发布情况

为规范专业管理,严格按章操作,车辆专业发布试行规章文本九十余部。其中包含“列车冲突/倾覆/脱轨/轮对卡死现场处置方案”“3号线电客车故障应急处理手册”“车间电源停送电管理规定”“电客车登车作业安全规定”“3号线电客车日检/双周检/三月检/年检检修规程”“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等涉及生产安全管理、作业流程、技术标准及作业指导书等文本。

评审准备工作要点:

1)除检修规程、操作手册等规章文本应及时发布外,重点关注停送电管理等与安全相关的规章文本是否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电客车应急故障处理手册》是否满足正线运营时故障紧急处理需要。

2)规章文本应执行到位,相关记录、表格完备。

(五)人员基本条件

为满足生产运作实际需要,车辆专业完成车辆专业全员的三级安全教育以及外单位作业人员85人次的安全培训考试工作;完成137人次的上岗证、120人次的特殊工种取证工作,且人数不断增加,满足电客车及设备的日常检修作业对人员的基本要求。

评审准备工作要点:

1)检修人员上岗证(含考试记录);

2)特种设备操作证;

3)特种设备人员资格证;

4)培训台账。

四、结语

新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普遍缺乏试运营筹备及试运营基本条件准备工作经验,应尽早启动试运营筹备工作,全面梳理试运营筹备的主要内容,编制试运营筹备方案,制定筹备计划。

同时,各专业应细化本专业筹备计划,将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涉及的各项准备工作作为本专业筹备重点,尽早熟悉标准规范,从用户需求编制、设计联络、合同谈判、运营参建、联调联试、移交接管、试运行等方面进行全过程介入和合理控制,抓好本专业安全、技术及生产管理,定期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在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前对本专业筹备工作进行全面核查,确保新线如期开通的质量,并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为后续新线的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夏江云. 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准备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13,26(4):78-81.

[2] 沈秀芳,周国甫,胡维撷等. 城市轨道交通新线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的体会与思考[C].上海.2010 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2010: 582-586.

[3] GB/T 30013-2013,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S].

[4] GB/T 30012-201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S].

[5] 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6] GB/T 7928-2003,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S].

[7] GB 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S].

[8] AQ 8007-2013,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前安全评价规范[S].

作者简介:

刘畅(1985-),男,汉族,辽宁铁岭人,大学本科,经济师、助理工程师,轨道交通运营筹备,广州中咨城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咨询师;于校然(198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大学本科,工程师,轨道交通车辆检修。

作者:刘畅 于校然

第二篇:经济责任审计引入内部控制评审理念与实践初探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转型发展趋势的阐述,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控制评审的关系理论,从而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实践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理论;实践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

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贯穿始终,国有企业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企业领导者的经济责任也在发生转变:由经济责任发展到经营责任甚至包括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内容和方法等,也必须与时俱进。

(一)由审财务收支为主转向以审内部控制为主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深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在墨守成规,抓住财务收支不放,而是要在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转向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看病开药。一方面因为企业每年常规的财务审计结果,基本可以满足评价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与财务责任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干部的任期只是一个阶段,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领导干部在完善治理环境、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和加强风险管控方面所做的工作,比数字化的财务业绩,对企业成长与发展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由结果导向审计转向过程导向审计

企业领导干部在其任期的管理哲学及其过程比结果重要,结果有可能在其任期满后出现。因此,应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和现状的审计;既注意一个时期的量化目标审计,更注重这一时期过程变化的审计;既注意静态真实性审计,更注重过程控制有效性审计。为了客观评价领导者的经营业绩与经济责任,应以审查责任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过程这一有机体及其有效运作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力主。

(三)由单一评价指标评价体系转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以供电企业为例,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的发展模式必须要由单一的外延发展向外延与内涵并重转变,由建设驱动型向建设推动、精艺管理并重转变,同时,电网发展向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绿色方向转变。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企业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实体,而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并且生态环境和社会责任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国有企业领导者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甚至更胜于财务责任。为此,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的关系

(一)从国资委、财政部的要求来看,内部控制评审将成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延伸的领域。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西方各国企业掀起了内部控制建设的高潮,一些国内外的中国企业已经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目的是促进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2008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确立了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因此评价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部控制建设的成效,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体现。

(二)从审计结果的运用来看,内部控制评审应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不可或缺的部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从审计内容上看,除了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业规定等情况外,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这样一种监督制度,立足于内部控制评审结果,促进企业提高运行的效率和效果;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增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控制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有效运行;促进企业在出现业务创新、机构重组等重大变化时,及时有效地评估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

(三)从内部控制评审内容来看,其中对管理层的评价与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一致。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管理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规定企业领导人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从目前众多央企的内部控制建设案例中可知,无一例外的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可见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只有得到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才能对内部控制建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企业资源,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审正好可以评价“一把手”对其全力投入和坚强领导的保障程度。

三、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内容

国有企业内控建设虽然各有异同,但寻其规律都始终坚持COSO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内部控制框架。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不像专项的内部控制评价一样从五大框架从发,纵深的发掘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效果等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而是应从企业领导人为责任主体出发,重点评价对企业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管理机制和活动。

(一)权力制衡机制

评价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建设要求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之间的制衡机制,并通过有效的决策机制和控制机制,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权力制衡包含两个层次的机制:第一层次是指企业内部人员职权架构是否科学合理,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是否分立;第二层次是指企业纵向的授权关系是否明确,是否符合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原则,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对员工的激励功能。在评审过程中应当关注: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是否明确界定关键领域的权、责以及建立适当的监督渠道;企业是否依照现代企业权力制衡的原则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企业领导干部是否贯彻执行决策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是否明确,党内监督是否落到实处;在评价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还要调查企业组织内部各层次、各部门单位的横向和纵向协作关系,明确各层次管理者用权的合规性,继而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权力配置制度和组织沟通效果。

(二)核心控制职能评价

核心控制职能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整体导向,企业的性质、规模不同,所属的行业及产业类型不同,其核心控制职能也不相同。例如供电企业的核心控制职能是电网安全运行控制和供电服务质量控制,因为供电企业的安全控制和服務质量控制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事关民生,若将财务控制与安全控制和服务质量控制割裂开来审计其经济责任,显然有脱离重心的倾向。而供电企业领导人员是否以安全控制和服务质量控制为中心,建立并完善了以各类规章制度和流程的运行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转,既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又与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可见,在评审过程中应当关注:企业的安全风险体系的建设和运作情况,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情况,安全文化的影响力,服务质量体系建设和运作情况,服务质量反馈渠道是否畅通和有效,服务创新是否与时俱进,以及用户满意度等。

(三)内部控制系统完备程度评审

内部控制除了被狭义的认为是在企业的基本流程上保证程序的正确和规范外,更多的是被广义的认为是企业系统的管理机制,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除了关注权力制衡机制和核心控制职能外,还应关注内部控制本身的完备性,确保机制中各体系相互交叉和融合,以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例如内部控制软系统建设情况,包括管理者哲学和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建构机制和渠道;风险管控工具系统的建设情况;基本业务流程固化上信息系统的运用程度;核心的风险控制点嵌入业务流程的程度;监督体系的建设情况,监督产生威慑和督导机制的体现形式;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健全性和有效性等。

(四)内部控制风险管控有效性评审

目前国有企业面临两大特点就是高变革和高成长。高变革包括环境的变化与企业内部的变革,高成长主要体现在外延式的规模增长。国家的政策环境、商业环境、治理环境的变革对国有企业规模的变化、行业的变化、国内外需求的变化产生新的风险管理需求。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资产规模的增长、收入规模的增长、经营现金流的增长,加大了企业风险控制的需要。因此,在内部控制风险管控有效性评审中应关注: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企业的新增长点在哪些方面;企业在变革中主要面对的风险类型及管控措施是否适合;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面对多变内外环境的应变机制等。

作者单位:广东电网公司监察审计部

作者:谢巧云

第三篇:等级评审进行时

展望2013年行业中的热点和焦点,医院等级评审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核心事件之一。目前,各地已经陆续开展了医院等级评审工作,2013年将达到高潮。

此次新的医院等级评审建立在信息化、专业化基础之上,更大程度减少评审专家在医院现场停留的时间,通过信息化手段调取医院在评审周期之内所有医疗服务的数据材料,未来医院等级评审将过渡到信息化的评审。在评价方法上,新标准采用现场跟踪检查、书面评价、数据分析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评审思路方面强调PDCA循环与安全质量的持续改进。

翻开《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可以发现,无论是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评审项目,还是其他评审项目,随处可见需要信息系统调取数据来支撑的评审内容。

关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在第六章第5节中给予了详细说明。作为医院管理相关章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信息化建设组织、制度保障、技术支撑作用、信息交换与互联互通、信息安全、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具体要求。另外,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要求则遍布于实施细则的全部章节中,据北医三院信息中心对评审内容的分析,明确涉及信息化的条款总共有72款,其中核心条款10款,分别占比为11.32%和20.83%。本期专题将通过对医院等级评审的详解、顺利通过评审的医院案例介绍,以及正在准备迎评医院的了解,全面展现新的医院等级评审的核心思想,以“迎评——应评”为主线,详细介绍信息化建设在此次评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各家医院应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应对评审。

上一篇:设备工程师论文范文下一篇: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