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级经济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新时代我国的企业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时期,随着现代知识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融合,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中级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发挥出中级经济师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已经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人力资源管理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改革和进步。

第一篇:中级经济师论文范文

2010年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重点详解

2010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报名工作已基本结束,考生正式进入复习备考阶段。与2009年相比,今年中级经济法考试大纲做了相当大幅度的调整,尤其第一章“经济法总论”属于全新内容,理论性强,大多考生感觉空洞,抓不住要点。为使考生在学习中级经济法过程中有个好的开端,打消畏难情绪,笔者将本章内容加以解析,希望对广大考生的学习有所裨益。

一、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产生主要关注如下命题:一是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以后才产生的。二是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规范在各国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任何国家只要搞现代市场经济,就离不开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就需要相关的经济法规范。三是经济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门。

(二)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宏观调控:对宏观的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市场规制:对微观的市场行为的规范和制约。点睛: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但不调整所有经济关系,只调整经济关系中的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

(三)经济法的体系经济法的体系,即各类经济法规范所构成的和谐统一整体,可概括为“财金计划调控法,两反一保规制法”。具体内容,可通过表1来加深理解。

(四)经济法的渊源一是经济法渊源的内容: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二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命题:有些宪法规范对于经济法具有总体上的意义,有些宪法规范就是某些经济法领域的法律的直接立法依据,例如,作为经济法渊源的宪法规范对于经济法只具有总体上的意义,这句话判断为错;全国人大审批通过的年度预算、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涉及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一些政策,也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税法的主要渊源,不是税收法律,而是税收法规;从数量上看,相对于法律而言,经济法方面的行政法规是更为大量的;国务院所属的多个部门可以联合发布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本地具体情况,可以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点睛:上述命题既可单独命题考查,也可以综合命题考查。

例题:下述关于经济法渊源的命题正确的有( )。

A 全国人大审批通过的年度预算、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涉及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一些政策,也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

B 国务院所属的多个部门可以联合发布部门规章

C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本地具体情况,可以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

D 税法的主要渊源,不是税收法律,而是税收法规。

答案:ABD

解析:C项错在“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正确的表述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本地具体情况,可以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

二、经济法的主体

(一)经济法主体的界定经济法主体,指依据经济法而享有权力或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组织或个人。组织:立法机关、执法机关、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个人:本国公民、外国人等。点睛:特别关注命题一同一主体。可以因参加不同的法律关系,而成为多个法律领域的主体。

(二)经济法主体的分类一是从整体形态上分,经济法主体可分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二是根据经济法调整领域的不同,经济法主体如表2所示:

点睛:在我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属于调控主体;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属于规制主体;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个人属于受控主体或受制主体。

例题:下述主体属于调控主体的有( )。

A 中国人民银行

B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C 财政部

D 中国工商银行

答案:AC

解析:在我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属于调控主体;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属于规制主体;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个人属于受控主体或受制主体。本题中的D,中国工商银行属于企业,属于受控主体或受制主体。

(三)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一是主体资格取得的法律依据的差异性: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主要是立法机关和部分执法机关,其主体资格需要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特别是专门的组织法的规定才能取得。受控主体或受制主体,一般不需要有专门的法律作出特别的规定,因为它们首先必须是通常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而市场主体资格的取得的基本条件应当是一视同仁的。其资格的取得主要依据民商法。二是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的特殊性。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具有多源性,或者称“非单一性”。即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主体资格取得依据为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特别是专门的组织法;受控主体或受制主体主体资格取得依据为民商法。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资格取得不同于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在主体职权方面,更强调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职能的行使,更强调其经济管理职能。虽然受控主体或受制主体资格取得依据为民商法,但不排除在市场准入方面,基于产业政策的考虑,由专门的经济法规范对其主体资格或资质条件等作出专门的限定(如注册资本、规模等)。

三、经济法主体的行为

(一)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属性分析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属性,有必要引进“法律行为”的概念。点睛:法律行为包括一切有法律意义和法律属性的行为,并非都是合法行为。但要注意,于法律行为相对应的概念是“非法律行为”,并非“违法行为”。在行为属性方面,经济法主体行为属于法律行为,具体表现:一是具有“社会性”。会对相关主体产生影响,是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产生的桥梁。(如合同行为)二是具有“法律性”。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能够引起经济法主体间权利、义务的发生、变更或消灭。(如征税行为)三是具有“表意性”。体现和表达了行为者的意思或意志。尽管这些意思或意志未必一致。(如质量监督行为)

(二)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基本分类如表3所示:

上述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基本分类中,注意:调制行为是经济法主体为了特定经济目的而在经济领域实施的,具有主导性。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所从事的具有经济法意义的博弈行为,可能是经济法给与肯定评价的,也可能是经济法给与否定评价的。其中,横向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在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中所从事的各类行为;纵向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针对国家的调制行为所实施的博弈行为。

(三)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其他分类一是从主体角度分类,从主体角度,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单方行为和非单方行为、自为行为和代理行为。二是从行为对象角度分类,依据行为对象,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抽象行为和具体行为。前者是针对不特定对象作出,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后者是针对特定对象,仅具有一次性法律效力的行为。三是从行为效果角度分类。依据行为效果,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

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另外,法律行为还可分为合法行为和非合法行为、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点睛:对于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其他分类,注意领会如下命题,这些命题可以在判断题或者选择题中进行考查:一般来说,调制行为是国家单方行为,而市场主体的横向对策行为发生于多个市场主体之间,因而可以是非单方行为;调制行为往往是抽象行为、要式行为;对策行为一般是具体行为,可以是要式行为,也可以是不要式行为;调制行为可能是积极的行为,也可能是消极的行为。

(四)行为的相关要素经济法主体基于一定的认知能力,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一定的手段,会在客观上形成一定的结果。这些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对于分析经济法主体的行为,特别是分析评价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十分重要。一是主观方面:行为目的和认知能力。行为目的,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调制行为目的:首先要实现促进和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等经济目标,并进而实现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等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最高目标。受控主体和受制主体的对策行为目的: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力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认知能力。超乎主体认知能力的行为,涉及是否要承担某种法律责任以及相关行为的有效性。规范经济法主体的行为,要对其认知能力予以特别关注。二是客观方面: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行为手段作为实现经济法主体行为目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对于确保行为目的的有效实现,十分重要。行为结果可能与预期目标一致,也可能同所希望实现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五)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层级性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层级性,即分为基础性行为和高层次行为,在经济法上是普遍存在的。一是宏观调控法。预算收支、国债发行等是基础性行为,但对这些行为的调控则是高层次行为;征税行为是基础性行为,而税收调控行为则是高层次行为;货币发行是基础性行为,而通过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金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实施的调控则是高层次的。二是市场规制法。市场交易是基础性的,规制市场交易的行为则是高层次的。

(六)经济法主体行为的评价从法治的角度看,对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各种评价,最终应当强调法律评价。注意如下命题:(1)对经济法主体的各类行为,都可以进行法律评价;法律评价的重心是对行为的合法性作出判断。(2)对经济法主体的行为进行法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行为进行法律规范,以使相关主体能够更好地把握可为、当为、必为和禁为的事项和程序,从而可以依法作为或不作为。

四、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一)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界定经济法主体的职权:经济法主体中的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依经济法所享有的调控或规制的权力,是必须依法行使且不可放弃的。经济法主体的职权同时也是经济法主体的职责。经济法主体的权利:是经济法主体中的受控主体和受制主体依经济法的规定而可以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要求其它主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这种权利是可以放弃的。经济法主体的义务:是经济法主体中的受控主体和受制主体依经济法的规定而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义务是不可以放弃的。经济法主体的职权或权利,是其从事合法行为的依据。

(二)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的职权一是职权的分类与职权法定。职权的分类。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的职权,总称为“调制权”,分为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两大类。具体分类如表4所示,除了上述基本分类外,根据调控或规制的具体领域,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具体分类如表5、表6所示。职权法定。“职权法定”的表现:(1)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的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具体地规定于各类经济法的法律、法规之中;(2)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的“调制权”与宪法联系非常密切。

(三)调制权的分配一是调制立法权。在我国,调制立法权实行“分享模式”。既可以主要由立法机关独自享有,也可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来分享,如国务院及其部门(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等。二是调制执法权。调制执法权,往往采取比较集中的模式,主要由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来分别行使。国务院所属职能部门分类两类:宏观调控部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点睛:注意如下这个命题,往往在判断或选择题中考查:从享有调制权的主体来看,同一主体可能既享有调控权,又享有规制权,如发改委。

(四)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的主要职责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的主要职责包括:贯彻法定原则(主要是主体法定、职权或职责法定);依法调控和规制;不滥用或超越调制权、不得弃权。上述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的主要职责中,核心是依法调控和规制。

例题:下述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的主要职责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 贯彻法定原则

B 依法调控和规制

c 不滥用或超越调制权

D 不得弃权

答案:B

(五)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的权利一是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的权利,可以统称为“市场对策权”;二是市场对策权是接受调控和规制的市场主体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一种自由权,市场主体可以享有接受或拒绝非强制性的调空和规制的权利;三是市场对策权可以分为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对策权和市场主体对调制行为的对策权两类,在具体形态L可能体现为:竞争权、消费者权利、纳税人的权利等。其中竞争权包括公平竞争权和正当竞争权;消费者权利包括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

(六)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的义务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的义务分为两类:一是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义务,二是依法竞争的义务,对依法竞争的义务,要注意:对依法竞争的义务要做广义的理解,一些企业通过税收逃避、非法集资、虚假上市等手段来获得一时的“竞争优势”,这事实上违反了依法竞争的义务;对依法竞争的义务要做动态的理解,各类主体如消费者都可能成为竞争者,因此依法竞争的义务是各类市场主体都应当履行的。

(七)经济法主体权利义务的特殊性一是从权利义务的配置来看,如果职权和职责分别归人广义的权利与义务之中,则在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的配置上存在着“不均衡性”。即调控主体、规制主体权利多,受控主体和受制主体权利少。二是在法律规范分布方面,存在着权利规范和义务规范在主体分布上的“倾斜性”。即权利规范的分布向调控主体、规制主体倾斜,而义务规范的分布向受控主体和受制主体倾斜。三是从权利义务的对应程度来看,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具有“不对等性”。一方面,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不是平等主体,不能像民事主体那样至少在理论上权利义务对等;另一方面,与行政法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相比,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的不对等要更“温和”一些。

五、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

(一)经济法责任的分类一是依据法律门类的标准,根据经济法主体违反的经济法的法律部门的不同,可以将经济法责任分为两类:违反宏观调控法的责任违反市场规制法的责任。二是依据法律主体的标准,根据违法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经济法责任分为两类: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违法责任、受控主体和受制主体的违法责任。

(二)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与特殊性一是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并不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其独立性。具体表现:经济法主体的责任同其他部门法主体的责任有明显不同。例如,同民事责任比:(1)由于经济法上的调控和规制主体与市场主体并非处于同一层面,各自负有不同的职责和义务,因而他们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必然与平等的民事主体所承但的民事责任有很大区另0(如调控主体与市场主体);(2)不同类别的经济法主体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可能有很大差别,而民事主体所承担的民事义务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则一般是无差别的(如立法机关与执法机关)。经济法与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一样,都是重要的部门法,违反这些不同的部门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当然也是不同的,二是经济法责任的特殊性:责任承担上的双重性(本法责任与他法责任);责任承担上的非单一性(多种责任竞合,如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竞合);经济法责任的经济性

(三)经济法责任的类型一是按照承担责任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经济法责任分为调控和规制主体的责任、接受调控和规制主体的责任。同时,上述责任也可细分为国家责任、企业责任、社团责任、个人责任等。二是按照追究责任目的的不同,可以将经济法责任分为赔偿性责任和惩罚性责任。三是依据责任的性质,可以将经济法责任分为经济性责任和非经济性责任,或称为财产性责任和非财产性责任。前者如罚款、罚金、没收;后者如政治性责任、社会性责任、道义性责任等。

(四)不同主体的责任差异与司法救济一是责任差异。经济法主体的身份和地位、行为目标和宗旨有别,各自的法律待遇,享有权利或权力的法律依据不同,相应的义务各异,因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二是司法救济。市场规制法领域,规制主体的责任一般可以特定化,因此可通过司法途径来追究其责任。宏观调控法领域,调控主体的行为往往被认为属于抽象行为,因而在现行制度上不可诉,追究其责任比较困难。

(五)赔偿性责任和惩罚性责任一是赔偿性责任。经济法主体可能承担的赔偿性责任有两类:国家赔偿,其主体是国家,经济法的国家赔偿,不是狭义上的行政赔偿或司法赔偿,而可能更主要地是立法赔偿;国家还可能承担一种“实际履行”的责任,如必要公共物品的提供;国家赔偿责任主要是由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来承担的。二是超额赔偿,其主体是市场主体,各种法律制度所涉及的赔偿责任主要包括类:等额赔偿、少额赔偿、超额赂偿。二是惩罚性责任。惩罚性责任适用的条件。当违法者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给更多的或不特定的主体,造成了更大范围的秩序上的损害。就必须在尽量补偿私人损害的同时。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惩戒和处罚,从而使其承担惩罚性责任。经济法上惩罚性责任的形式罚款、倍用减等、资格减免等。

作者:刘春霖

第二篇:新时代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新时代我国的企业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时期,随着现代知识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融合,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中级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发挥出中级经济师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已经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人力资源管理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改革和进步。企业中的中级经济师,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支撑,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综合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企业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文章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针对中级经济师的实际作用,提出了新时代中级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以此实现新时期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新时期企业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企业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

从我国目前的很多企业发展情况来看,自身缺乏人才储备是比较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更加注重的是技术,对于人才并不如以前那样重视。导致很多专业科技人才被人们所忽视,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较为严重的影响。而且企业忽视人才,注重科技,并不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发展空间,反而会导致企业由于没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出现较为严重的人才缺口。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仅仅具有高新技术,不具有相应的人才,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未来发展停滞不前,无法实现企业的改革和进步。

(二)企业没有特色的管理体制

我国目前的企业种类繁多,不同行业的企业都有自身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没有特色的发展管理系统,必然会导致企业自身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一些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过于单一,没有自身的特色,随着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人力资源的流失,逐渐丧失发展空间,出现了企业的发展停滞。从员工的聘用开始,就需要充分提升企业的特色管理体制的建设,逐步实现合理培训,提升员工的未来发展空间。从企业文化的发展入手,确保企业具有特色的管理体制,减少问题的发生,确保企业的良好发展和综合性人力资源管理。

(三)奖惩机制不健全

在进行企业发展的时候,奖惩制度的建立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但是由于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中级经济师的应用,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奖惩制度建设不完善,很多时候奖惩制度的建设和应用并没有从实际出发,导致奖惩制度无法充分发挥出其本身的作用。一些员工虽然在奖惩制度的作用下有了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随着奖惩制度漏洞的出现,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逐渐丧失,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问题。中级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提升奖惩制度的建立健全水平,从经济的角度,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确保员工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四)人力资源没有长期规划

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建设,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提升员工的长期规划水平。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继续采用原本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模式,会导致员工的聘用和辞退不符合实际要求,无法进行长远的规划和管理。很多时候企业的发展由于市场情况的变化,导致人才的培养流于形式。在进行岗位分配的时候,需要结合中级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确保人力资源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企业综合工作水平的全面开展。

二、新时代提升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改善原有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为了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必须要注重中级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对原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都在进行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通过合理的应用中级经济师的经济管理作用,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实现管理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如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没有进行全面的控制,导致阶段性人力资源松动,必将出现人才的流失,导致企业的发展后继无力,在加上经济师没有从经济的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和改革,使企业的未来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阻碍,甚至出现企业的逐渐落后,逐渐丧失发展主动权。

(二)促进员工培养模式多样化发展

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中级经济师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入手,结合不同的人员,进行员工多样化培养,提升员工的综合发展空间,为员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规划。对于企业的不同部门,需要首先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部门发展要求的发展目标,对于不同部门中的员工,要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提升员工自身的工作热情,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另外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要提升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手册的发放,实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逐步融入企业的发展中,全面的激发自身的工作热情。企业可以通过举办相应的活动,实现员工融入感的提升。中級经济师从经济的角度对企业员工多样化发展进行了分析,确保了企业员工更强的企业认同感,通过不断提升对员工的投入,可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综合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更好的保障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经济师,更新考核标准

对于企业来说,以往的考核标准是较为被动的,而且综合的绩效考核标准并不完善,整体的考核体系存在漏洞,很多管理人员没有激励认知,仅仅是对员工有相应的考核认知,整体的考核较为肤浅,仅仅是停留在薪酬的角度,考核标准疏于形势。因此在进行具体考核的时候,需要提升考核的综合性。通过对中级经济师的合理应用,对考核标准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提升考核的深度,将考核与以往的绩效管理综合性使用,发挥出考核的重要作用。对于不同的岗位,要建立健全综合性考核方法,提升企业发展方向的合理把控,减少决策失误的同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考评种类的控制,减少考评中员工的应付情绪。对于考评得到的结果,必须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确保问题的及时处理,实现企业发展空间的提升,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四)针对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都有不同的发展方向。经济师作为直接参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员,需要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市场的发展动向,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融合,逐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发展空间。对于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要公平对待,制定员工发展规划,提升每个员工的发展规划水平,明确员工的发展方向,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新时期企业的发展所依靠的主要是人才,人才目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支撑。因此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出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中级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和改革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兴衰。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要充分的应用中级经济师,合理把控经济市场,提升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和经济市场的联系,逐步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其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需要应用经济师的判断,发现员工的優点,注重员工的培养,确保逐步提升每个员工的创新精神,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实现企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利平.试议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J].知识经济,2014(08).

[2]孙岩智.浅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知识经济,2016(01).

[3]李丽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1).

[4]李娜.以经济师经济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问题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8(13).

[5]王中莹.以新思路推动中级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J].全国流通经济,2018(07).

[6]李雪.探析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8(30).

[7]曾俊晖.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7(23).

[8]陈梦霞.浅论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J].纳税,2018(08).

[9]郭晓红.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经济师发挥的重要作用[J].财经界,2019(06).

(作者单位:滨州市滨城区里则街道办事处)

作者:仇晓霞

第三篇:学术型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

摘 要:本文对新疆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学术型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效果的实证调查,分析其所在问题,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多元化授课;充分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及多媒体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法,进行跟踪性调查,不间断召开毕业生及校友交流会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探讨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探讨,对解决方案的寻求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中对经济学的假设与模型的设计的应用都有许多重要的作用,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又普遍存在着诸多不足,鉴于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生在学习后的学习效果反馈,通过此调查希望找出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研究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言献策。

一、实证调查分析

为全面了解此项工作的实效性,笔者本着能得到客观的,学生坦诚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在该门课程授课完最终考核成绩公布后的前提下,笔者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014届和2015届新疆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以及2014级高校师资人才培养计划经济管理专业10名学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以及国际贸易等10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在实际的科研分析过程当中都需要扎实的经济学理论支撑。

针对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做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7份,有效问卷占到98%。问卷设计内容包括:受调查学生的年级,性别,专业这三项基本信息;最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形式,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以及对该门课程授课老师提出的意见建议。

受调查的男生与女生人数各占总人数的一半。在这门课程的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可以非常直观的,相对客观的反映这门课程的最终效果,其中12%的学生,认为掌握的很好,37%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较好,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掌握的一般,认为自己掌握的很差的同学为0,这反映出学生总体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算非常理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6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适中,3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较难,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生都有初级经济学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的难度算不上很大,其中5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最大的部分在于经济学理论和思想过于深奥,31%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薄弱是学习该门课程的瓶颈,还有12%的学生认为曲线太过抽象,由于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假设与数学推到相结合的课程,所以任何一部分知识的薄弱都会对课程的把握产生影响。经过统计处理,结果详见表3-1。

分析过程中,教材是重要参考依据,尤其研究生学习阶段,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范里安编著,对于课程教材选择是否满意的调查中,发现55%的学生较满意,38%不满意,另外有4%和3%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很满意和很差,表明学生对教材选择的满意度整体满意度处于中上等水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教材作为参考。在调查“值得继续努力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方面,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介绍学科新动态,新发展方面做的比较好,当然也有20%多的学生选择了较差。在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清晰准确程度的调查中,选择“内容比较清晰”的占到了46%,選择“内容单一”的占27%,剩下的15%。对这一环节很满意,显示了教师在该环节的水平总体是良好的,也有少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需要继续下功夫。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分析。1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11%的學生认为自己掌握了25%到50%的内容,6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50%到70%,还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总体达到了老师的预期水平。在学习方式的调查中62%的学生偶尔复习或者预习,19%在课堂之外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仅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4%从不复习和预习,只有15%的学生定期复习和预习,可见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

在对教师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环节的调查中,有43%选择延长学时,案例教学,这是值得所有任课老师欣慰的一点,不同于大多数课程学生要求缩短课时的呼声,该门课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那么低,可以认识自己的不足,他们希望增加课时,增加案例,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27%的学生建议选择浅显的教材,对于这部分学生,就需要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引导他们重新系统的回顾初级微观经济学,为后期深入学习做准备;23%的学生认为老师可以组织更多的课堂练习,这部门学生可能是有考博意向的学生,有7%的学生认为应该压缩教学内容。

从调查结果反映出, 83.15%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习目标普遍明确(由于主要以获学分为主要目标,同时为今后考博做准备),认为考核形式及上课形式应该呈现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度、案例教学丰富度、认知实习指导程度方面都认为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受多种因素制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理论与现实教学存在较大距离,学生缺乏兴趣,课程安排难度大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本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理论内容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授课过程多采用理论授课短渠道教学模式,出现学生理论知识含混不清,应用实践理解不深的现象。首先是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中级微观经济学设计的理论模型以及数学函数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学科严重脱离实际的感觉,觉得学这门课程无用,觉得乏然无趣,旷课率极大攀升,最终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恶性循环。其次是课程安排难度大,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学懂内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大部分研究生由于英语过级的压力,或打工兼职等一些活动,以及跟导师做课题的需要,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问来看相关书籍,因此学生们更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完所需的一切知识与模型理论,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在设置上有一定偏颇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在以往授课中涉及内容总想着面面俱到,覆盖到教材的全章节。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中就显示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不突出,且未给学生给学习自主性的空间。自行查阅资料,读文献,并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农业经济中的现实经济问题。例如目前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中的一系列经济学思考,经济学模型的假设与推理。实行满堂课的灌输、未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对显的不足。

(三)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

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第一,偶尔出现颠倒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主次关系。《中级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只能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内容较多学时较少的情况下,教师注意案例教学不能占时过长,不能影响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不能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特有研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这样会削弱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第二,案例与课堂教学的需要紧扣程度不高。案例的编写有时不能紧扣课堂教学的需要,不能仅仅为引发学生的兴趣,引案例。撰写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与阅历来控制案例的难度。案例应该有鲜明的主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1]。

(四)专题讲座、专家讲座学时相对不足

目前,该门课程的理论学时设置在50-60学时之间,每学时50分钟,实践教学学时0~2周,专家讲座学时相对不足。教师最大的困惑是: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无法完整开展实践教学。在目前课程专题讲座学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学专题讲座、讨论远远不够,只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学能力等。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上的先进性、前瞻性、积极性显的尤其不足,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分析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人才。

(五)教学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考核方式目前显的有些单一,缺乏灵活性。中级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而试卷内容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以及计算组成。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于考试内容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極大地削弱了考试分数作为一个科目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能力不相符,最终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声誉。

三、实行科学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

教师应积极开展科研、生产工作,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承担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从事实际科研项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撰写专业论文或著作。授课教师应把自身尽快转化成专业人士,并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广泛获取信息,提高专业技能,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改变单一教师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多元化授课

中级微观经济学,涉及60个学时,仅由一名教师来授课,方式、方法上难免显的一陈不变,上课的风格也是比较单一。可以尝试由三名主攻经济学课程的多位教师共同分段完成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这样可以调整学生上课的新鲜感,以及与教师的互动状态。提高学生的学生效果,也降低授课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的时间冲突,让教师能够很用心的完成他所负责的章节知识的讲授。同时可以避免因个别教师外出进修或者出差过程,造成课程量积压,而使后期集中上课带来的学生强度大,学习效果不佳的状态。

(三)多种教学方式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设置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的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开辟学生自由讨论板块,学生可以在此论坛发表自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认为授课老师有待改进的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实时更新的教学反馈信息库,为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事实依据。此外,借助“翻转课堂——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课程+专家讲座+经济学课题专题讲座”组合的教学模式,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撰写专业论文,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借助“慕课-中国大学MOOC”的形式做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全方位立体式的进行教学方式与模式的大胆尝试与改革。

(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应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指标应涵盖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测验、讨论、课程论文、出勤这几个方面,期末考核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改以写专业论文为主,注重专家讲座的思考反馈、学生借助互联网自主學习效果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也改变以往的由一名教师掌握一门课程的成绩,而变为多名教师共同以答辩的形式,给出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最终考核成绩体现出更加的客观性,降低一位教师评判的主观性可能。

(五)采用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跟踪毕业生去向和成长轨迹

对本专业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问卷跟踪调查,在问卷中设计学习需求、学习偏好的教学方式、受欢迎的讲授内容等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结果,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追踪了解毕业研究生在企业和单位工作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探讨所设课程对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研究生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并通过比较不同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探讨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对其后续发展的作用,及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今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苏海洋,独立学院“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一一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教改课改,2015(12):76-77

[2] 田园,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J]. 河南农业,2009(6):39-40

[3] 刘志彪, 王国生. 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

作者:陈玉兰 宋玉兰 曹健

上一篇:管理学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土木工程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