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大事年表

2024-04-26

2024届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大事年表(精选7篇)

篇1:2024届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大事年表

2014届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大事年表

世界近代史(16世纪初——19世纪末)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租地农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1607年: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7年:牛顿经典力学建立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17——18世纪:启蒙运动

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美国建立(7月4日成为国庆日)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1787年: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

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

1830年:空想社会主义出现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9年:进化论诞生

1870年:普法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德国统一完成、德意志帝国(1781年)宪法颁布

1875年:法国1785年宪法颁布,共和制确立

1895年:电影诞生

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

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三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

1922年:苏联成立

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928年:苏联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29: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始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1937年: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电子计算机出现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关贸总协定建立

1949年:北约组织建立

1950年: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发展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1955年:华约组织建立,两极格局形成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改革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20世纪6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福利国家发展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东盟成立

1969年:网络技术发明

1970年:日本、欧洲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

1975年:苏联经济停滞

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9年:东欧剧变、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3年:欧盟建立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出现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1860年:第二系鸦片战争

1860年代——1890年代:洋务运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末新政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

1911年:辛亥革命

1912年:北洋军阀统治开始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发展的黄金时期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1924——1927:国民大革命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开始

1936年:西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中国、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9年: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台湾问题产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一五计划开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形成、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百方针“出

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2年:调整恢复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岛素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出现曲折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中美建交

1980年:深圳四个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

1990年:邓小平南巡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篇2:2024届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大事年表

一、英国崛起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1)宗教“异端”运动与威克里夫(14—15世纪);(2)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戏剧(16世纪);(3)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与牛顿力学体系(17世纪);(4)早期启蒙思想与霍布斯、洛克(17世纪);

(5)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掠夺与圈地运动)、《航海条例》、殖民战争与“日不落”帝国的确立(16—18世纪);(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代议制、内阁制、政党政治)的确立(17世纪);(7)英国工业革命、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瓦特蒸汽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与“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城市化的开始(18—19世纪);

(8)自由主义运动的崛起(1832年议会改革、自由党的崛起和亚当斯密《国富论》发表、自由放任思想的盛行)(19世纪);(9)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达尔文进化论与法拉第电磁感应(19世纪);

(10)至二战前始终是世界金融中心(伦敦)(11)其他: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计划》、撒切尔主义(20世纪)。

二、美国崛起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1)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与资产阶级联邦体制与三权分立体制(总统制、共和制)的确立(18世纪);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富尔顿汽船(19世纪);

(3)南北战争与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起飞奠定基础(19世纪);

(4)第二次工业革命、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托拉斯与美国成为世界工业霸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争夺世界霸权,并与英国并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纽约)(20世纪初)

(6)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出现(20世纪20—30年代);(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向社会主义阵营发起冷战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黄金20年”(20世纪40--60年代);(8)石油危机、经济滞涨、美苏争霸处于劣势、美日欧经济三足鼎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解体与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

(9)里根主义、克林顿“第三条道路” 与美国经济走向好转(20世纪80--90年代));

(10)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新经济”出现、“一超多强”局面出现与美国的“单边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三、美国的崛起过程,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美国崛起的成功经验与条件。

1.过程: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世界第一;一战后,美国开始争夺世界领导权;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2.重大问题:国家分裂和黑人奴隶制的存废;29~33年大危机;两次世界大战。

3.经验与条件: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善于利用和发展人才优势;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不断创新的经济制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扩大国内外市场;实现国家统一;勇于创新、善于抓住机遇;优越的地理位置;国土广阔、资源丰富。

四。、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1.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通过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地位:英国有“世界工厂”之称,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五、现今中国选择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为促进“和平崛起”所做的努力。1.原因:

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是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的需要;

③是为了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需要;

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

⑤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友好相处,是中国的对外政策;

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⑦自古以来中国就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A.古代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郑和下西洋);

B.近代中国深知和平的珍贵;

C.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结盟与不结盟); ⑧“核时代”除和平崛起外,别无它途。2.努力:

①从中国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③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④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⑤坚持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⑥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如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进行裁军和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等;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如加入APCE、与欧盟、东盟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等,积极构建睦邻友好关系,如倡建上海合作组织。

六、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一1956年)的重大举措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①政治:结束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及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根基;

②经济:恢复了国民经济、建立了国营经济并开始工业化,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为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

篇3:高考历史中外同步复习策略初探

一、高考复习策略亟待更新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否便于学生接受和运用,直接制约着复习质量和效益,因此整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改造,是高考历史复习策略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尝试。有机改变原有的篇目章节划分所造成的静态、割裂、封闭,使之动态化、条理化、集约化。比如把各国的历史按阶段放到特定的世界大背景下考察,也可把某一阶段”定格”后对不同朝代、国别进行“静态”观察,以得出阶段特征,还可以把中外历史分门别类地作横向与纵向比较,以获得规律性认识。这种比较、分析的复习方法,既有大跨度、高概括,又有小切口、深分析,顺理成章,合乎认知规律,使学生一目了然。

所谓的“传统法”即先中国古代史、再中国近现代史、最后世界近现代史的既定程序,从基础到专题再到综合的三轮模式,该法在80年代开始形成,到90年代初走向完善,曾经是被广大师生普通使用的备考良方。

但当今教育改革的冲击波猛烈震撼着传统的教、学、考阵地,以高考内容和形式为契机的改革已初露端倪。为此要求广大师生应奉行前瞻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性精神,处理好高三教学进度、难度、广度和深度,进而对教与学、知识与能力、古今中外历史、学科内外综合等作恰当安排,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提高应变能力,克服封闭性和依赖性,以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法”已明显滞后,遭遇了各方面的强力挑战,比如形势发展变化的挑战、素质教育要求的挑战、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挑战、新教材建设大趋势的挑战、史学研究新成果进展的挑战。这种严重依赖教材的固定程式,容易限制教学视野,忽视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心理需求,只是呆板、狭隘地满足于就事论事、习惯于静态分析、侧重于罗列史实等方面,较为偏颇。中国与世界史互相割裂,无视世界历史是有内在联系的人类社会的客观有序过程。长此以往,历史复习将陷于纷繁的枝节头绪中而漫无边际,无疑加重了师生的教学负担,因而若仍然因循守旧,沿用死记硬背或照本宣科之旧习,即必定无所适从,何况教材的相对稳定和高考的革新总是一对矛盾体,而世界全史在史学研究中的成果已经运用到中学教学改革中,而近年高考频繁出现中外历史渗透的趋势,于是乎在继承传统复习方法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活化教材,突破思维定势已势在必行,新高考历史复习策略呼之欲出。

二、“中外同步法”优化设计构想

现行高中历史课本共五册,800多页,约100万字。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短期内要牢固准确地掌握诸多史实、概念和线索,谈何容易?教师应以教学信息资料有选择地包容、摄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性为基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关键。教师先跳进题海,再让学生跳出题海。这样通过精讲、精选、精练,使学生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学习,把求知作为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大家突破教材和课堂束缚,在知识的广阔天地中游刃有余,走出苦读厌学的怪圈。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要求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确保复习时序、目标的计划性;强化热点、疑难和薄弱环节的针对性;激发学生课堂听讲与课外吸收、消化的积极性,尤其应致力于改善教学策略和传授学习方法,例如诱导学生思考、梳理知识结构、整理教学内容、发掘隐性联系、促进能力迁移等方面,切忌简单机械地重复。本着“减负增效”的根本宗旨,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标与教材的立足点上,从宏观上不拘泥于教材,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化的变通处理,分解原有编排序列板块,通过变换视角、活化组合、切块归纳和立体分析,紧抠若干固有的内在联系,借助主题、线索和时空,寻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纵、横两个方向为”能力立意”作文章,以便构建点、线、面的网络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使师生从繁琐的重复低效劳动中解脱出来。

该策略结构的轮次、任务、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轮(强调学科内综合为主)

第一阶段:中国古代史(先秦—两宋)新课讲授,熟悉课本,上学期前两个月。主要方法是用专题和条块结合的方法,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流,政治主要讲述朝代更替和开国治世;经济主要讲述统治者的经济发展政策,土地政策;文化主要讲述各朝代的文明成果;民族交流主要讲述各民族间的交往。

第二阶段:中国古代史(元、明、清)、世界近代史(14~19世纪),单元交叉复习拓宽视野,下半学期用二个月完成。方法以时间为序,结合实际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进行横向联系。采用对比法,14世纪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对比,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入手,注意细化到朝代的更替。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20世纪),单元交叉复习夯实基础,2月到4月底完成。线索分为:第一,殖民史和抗殖民斗争,世界战争史(这一节中就可以很好地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融入);第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融入);第三,各国政治史发展历程。第四,共产国际运动史(把中国共产党探索历程和建国发展融入,同时把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发展做对比,更好地了解国情,立足发展)。

第二轮(大综合)专题复习,精讲精练,教师点评为主。拔高学科能力,5月初到6月初完成。重点、热点、薄弱环节突破、查漏补缺,提高适应文科综合考试能力,教师注意三科的平衡协调、注重精练、以学生自学为主。

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轮第一阶段在中国古代史(先秦—两宋)新课讲授中还要简要补充相关知识,点到为止,如先秦(四大文明古国等);秦汉时期(罗马帝国、印度佛教等);隋唐(欧洲黑暗的中世纪、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等);五代、两宋、辽、金、夏(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等)。紧接着第二阶段先讲授元朝部分,补充(四大发明外传等);再复习上册世界近现代史第一、二章(其中16~18世纪的亚洲包括中古史明清内容;然后转入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上世界近代史第三、四、五章和中国近现代史第二、三单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和深化),以上为第一学期内容。第二学期属于第三阶段,复习步骤为:世界史下册第一章为开端,把中国近现代史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革命)和世界史下册第二、三章(一战、二战)相融合,紧跟中国近代史第五、六、七单元(1927~1945)和世界史第四章(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融合;再次在世界史第五章后继续中国近现代史八、九单元(1949~1976年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与曲折);再次完成世界史第六章和中国近现代史十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统战、民族、外交等;最后为世界、中国的科技文化(也可放在专题史)。第二轮第四阶段主要进行专题复习,第一步着重中外近现代史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科技,中外对应并列展开,先世界后中国;第二步落实中古史,基本采用传统方式。第五阶段为综合复习,促使学生稳扎稳打,实现最后冲刺。

此外,在平时复习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优化处理,有意识地实现迁移,学会织网和点金术,譬如:明、清时期对照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传教士来华,尤其比较中西方衰落与崛起,重点强化皇权与确立王权;重农抑商与重商主义;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扩张与闭关自守的海禁;近代科技的曙光与传统科学的夕阳;农民起义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农本经济的破败与工业革命浪潮。近代史则主要注意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的巨大落差;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不同命运;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划时代意义;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配合。当代史主要复习1949年新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建国初中国学习苏联;中国的“大跃进”与西方经济的“黄金时期”;东亚儒教文化圈与经济奇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苏联、东欧剧变;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由此通过逐步点拨和示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目标要求,驾驭历史线索与规律,摒弃唯书唯上的积弊,从单调、繁琐的听、抄、背中解放出来,由此步步为营,以增强学习的成功欲、新鲜感和吸引力,提高备考质量,为高三复习打下扎实基础。

篇4:中外历史结合 指导高三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A)—0040—01

“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的。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了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全球史观”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历史研究,而且也影响到高考历史命题。从一些地区高考命题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比较多的素材来源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笔者在组织高考复习的过程中,从全球史观出发,进行了中外历史结合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笔者认为,现行高中教材,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开编写,提供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这正好为高三进行中外历史结合复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笔者构思、组织了20个中外历史结合的问题,每个问题又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其可以从比较独特的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20个问题是:①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②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比较;③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与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思想;⑤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的康乾盛世;⑥欧洲近代科技的曙光和中国传统科技的晚霞;⑦工业革命、列强的扩张和两次鸦片战争;⑧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的革命和改革;⑨19世纪中期的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0}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列强侵华方式的新变化;{11}亚洲的觉醒;{12}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3}一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中国革命的新发展;{14}中俄两国的革命道路;{15}二战前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16}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17}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巨变;{18}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19}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关系与新中国的外交;{20}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崛起。

例如,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思想”中,列出的小问题是:(1)恩格斯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请介绍你比较熟知的三个领域的巨人(各一位),并说明他们所取得的主要成就。(2)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意义和局限性各是什么?“日心说”战胜“地心说”的漫长过程给我们哪些启示?(3)说明社会契约思想在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反封建方面的进步意义。(4)中国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他们为什么没有产生像欧洲启蒙运动那样的历史作用?

经过实践,我感觉到这种教学思路适合于高三第二阶段复习,因为中外历史结合复习,必须有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基础。这种复习方法的好处在于:其一,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环境下进行考察,以全球史观为指导,树立了“大历史”的观念,学生感觉新颖,因而学习兴趣浓厚,课堂讨论比较热烈,效果较好。其二,中外历史相互结合,避免了过去那种单纯只复习中国史或世界史造成的顾此失彼、不能融会贯通的现象,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其三,进行了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尝试,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其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它不是现成的、由教师完成的,而是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完善的。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5:高中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苏联解体

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篇6:2024届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大事年表

例1、阅读以下材料: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中国近现代史上共有过多首国歌,较具代表性的有:

材料一:1912年1月1日,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歌词是:

“东亚开化中华早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国荣光

锦绣山河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①歌词中“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是什么意思?

材料二:1920年段祺瑞政府选用的国歌仅四句16字,歌词是:

“卿云灿兮

纤缦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日复一日)。”

②此歌未能广为传唱,为什么?

材料三:1924年,孙中山给黄埔军校写的训词为:“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久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训词鼓励黄埔师生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就以此作为国民政府的国歌。

③歌词中的“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成立时的纲领有哪些不同?

材料四: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新政协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新国歌,它是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歌,由著名诗人、剧作家田汉1935年在上海监狱中挥笔疾书而成,人民音乐家聂耳饱蘸激情谱曲: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前进!进!!

④歌词中的“敌人”在当时是指谁?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答案:

①推翻君主专制,学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

②此歌为军阀混战的旧中国粉饰太平,遭到国民的唾弃。

③反帝,主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节制资本。

④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中外知识类比分析

在近几年历史高考中,知识和能力立意已成为高考的大方向。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尤其重要。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力求夯实知识基础,练就学科能力。

首轮复习,考生必须理清单元知识,把握阶段特征,挖掘各个考点知识,掌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理解其基本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外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特征。

例如,2008年是戊戌变法110周年,复习“戊戌变法”时,明确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除了解其背景、过程、结果外,还需了解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机遇。

同时,还可将它与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比较。也可与世界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

在复习中,除正文部分外,学生还要注意前言、大事年表、材料、图表、注解、习题、黑体字等,以免造成知识上的遗漏。

复习要联系现实。例如:2008年是戊戌变法11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因此复习中应注意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变法。

中日关系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007年是抗战全面爆发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因此更应注意。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上的中日关系、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现代史上中日关系的演变。注意分析近年来日本国内极右势力十分活跃的主要原因。

篇7:2024届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大事年表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中国古代诗词

诗言史、诗言情、诗言志,历史题材的诗词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教材,其间储存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借助诗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诗入题,展示历史文化的博大和深厚,也使严肃的试题多了些诗情画意的味道。

中国古代史

1.“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历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1959年视察殷墟时留下的著名诗句。下列文物出土于殷墟的是:

A.青铜立人像 B.司母戊鼎 C.编钟 D.唐三彩 2.《诗经》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种现象出现在: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该诗反映了奴隶社会何种社会制度

A.分封制和井田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 D.宗法制与井田制 4.“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从引文的体裁特征判断,它们出自

A.楚辞体《离骚》 B.纪传体《史记》

C.编年体《资治通鉴》 D.叙事体《通鉴纪事本末》 5.“宣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楹联褒扬的是

A.黄帝 B.孔子 C.孟子 D.司马迁 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朝李白的《古风》诗颂扬了秦始皇哪方面的业绩?

A.统一中国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文字 D.统一车轨 7.“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朝章碣的诗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反击匈奴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灭六国 8.“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秦朝民谣反映了百姓痛恨的是: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土地集中 D.兵役繁重 9.“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的诗高度评价的政策是:

A.战争政策 B.和亲政策 C.汉化政策 D.开放政策 10.“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哪一部史书的评语?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1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该诗反映了汉朝什么制度的惨无人道?

A.赋税制度 B.徭役制度 C.兵役制度 D.察举制度 12.“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大漠),独留青冢(墓)向黄昏”。杜甫这句诗的典故出自于 A.昭君出塞 B.甘英出使大秦 C.张骞通西域 D.文成公主入藏 1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农耕文化的发达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旅游业的发展 D.战略位置重要 14.“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对联颂扬的历史人物是 A.司马迁 B.班固 C.司马光 D.文天祥

清华北大家教中心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北京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15.“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描绘了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这是一首:

A.鲜卑族民歌 B.北方汉族民歌 C.匈奴族民歌 D.羯族民歌 16.“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在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洛阳在历史上曾经是下列哪些王朝的都城? ①东周 ②西汉 ③三国时的魏 ④北魏 ⑤北宋 ⑥清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⑥

17.李白诗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里咏叹的古都是: A.西安 B.洛阳 C.南京 D.杭州

18.造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是: A.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 B.王公贵族和大臣在各地广建佛寺 C.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

D.社会动荡,佛教教义对部分社会群体的诱惑力 19.造成“世胃嗫高位,英雄沉下僚”的主要原因是: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士族制 20.(2005·上海卷第6题)“檐yan剪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 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21.(2005·全国文综卷I第18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22.(2007·山东文综卷第11题)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晚唐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王导、谢安两家的破落

B.唐都长安的景色

C.唐末农民起义打击士族制

D.士族制度的衰落 24.“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该诗句是说唐太宗:

A.善于用人 B.虚心纳谏 C.科举取仕 D.勤政爱民

25.晚唐时有一位家住余杭的读书人决定到长安游历并求取功名。当船驶入长江后,他决定到诗人韦庄发出过“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感慨的古城参观游览。这座古城最有可能是:

A.洛阳 B.建康 C.燕京 D.汴梁 26.杜甫“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的诗句主要描绘的是唐代的:

A.海上交通 B.商品交换 C.冶炼业 D.造船技术 2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忆昔》诗渲染唐朝盛世经济状况的实际目的是:

清华北大家教中心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北京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A.歌颂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B.怀念唐玄宗前朝的清明统治 C.因生活贫困而怀旧 D.借怀旧表述对现状的不满

28.“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中唐诗人张渭的《题长安壁主人》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人际关系的淡漠 B.社会风气的败坏 C.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D.价值观念的更新 29.“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唐朝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本国》诗反映了: A.西域各族对西汉的向往和敬慕之情 B.吐蕃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北宋人民与契丹人民的友好往来 D.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30.“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些唐诗反映了唐代 ①农业得到发展

②江南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 ③存在不合理的开发现象 ④中后期战火不断 ⑤人口增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③④ D.③⑤

31.下列诗句描绘了隋唐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中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的是: 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麇林鹤来交游 32.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社会现象发生在

A.汉文帝时期 B.隋文帝时期 C.唐玄宗时期 D.唐太宗时期 33.唐朝元稹的《连昌宫词(节录)》诗:“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诗中的“妃子”是指:

A.赵飞燕 B.武则天 C.杨玉环 D.慈禧太后 34.“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张祜的诗反映了唐代哪一城市经济繁荣的信息?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成都

35.郭沫若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概括了谁的伟大成就?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36.“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A.筒车 B.翻车 C. 曲辕犁 D.水排 37.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则材料反映了①唐初经济发展状况②唐政府征收茶税③唐代某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④唐代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38.“圆鬟垂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下列有关白居易首这诗歌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髻椎面赭”原是少数民族的妆梳习惯 B.反映了当时的民族融合状况

C.白居易对当时的民族状况高度赞扬 D.唐代中后期出现了反对胡化的动向 39.9世纪中后期的诗人陈陶的《陇西行》写道:“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下列对该材料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这可能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的事情 B.这可能指的是金城公主入藏的事情 C.黠虏可能指的是吐蕃 D.黠虏可能指的是契丹 4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清华北大家教中心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北京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词的创作风格是: A.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B.豪迈奔放,气势磅礴 C.缠绵悱侧,一往情深 D.风格沉郁,悲惨凄凉 41.“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其中的“匈奴”指: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42.岳飞词云:“靖康耻,犹未雪。”“靖康耻”是指:

A.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B.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对金称臣 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 D.金军掠走来徽宗、钦宗,北宋灭亡 43.“怒发冲冠,只缘二帝蒙尘(注:指两位皇帝被掳走),壮志欲餐胡虏肉;精忠报国,而竟千秋遗恨,英雄未复旧河山。”下列选项中与此联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白登之围 B.安史之乱 C.靖康之变 D.土木之变 44.“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对联中的“忠骨”、“佞臣”分别指:

A.魏征、杨国忠 B.岳飞、秦桧 C.周恩来、江青 D.孙中山、袁世凯 45.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西湖景色秀丽迷人 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

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46.某一寺院的墙壁上题着这样一首无名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 这首诗主要反映的是 ①临安交通发达

②那时已经有交通地图了 ③人民渴望收复失地 ④南宋统治腐化苟安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47.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写的习俗发生在

A.元旦 B.端午节 C.春节 D.中秋节

48.“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此诗赞颂的是:

A.杜甫 B.苏轼 C.辛弃疾 D.陆游 49.“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宋代文人刘迎的诗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看,最佳分析是:

A.宋辽民族交往十分密切 B.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C.宋辽对峙局面形成 D.尽管出现战乱,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可阻挡 50.“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李纲的《述怀》诗中的“胡骑”是指: A.辽兵 B.金兵 C.元兵 D.清兵 51.明亡后,某位明朝遗老说某些人:“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因此他将 A.反对理学和心学,提倡民主启蒙思想 B.从才德两面,全面地批判这些人 C.反对空谈义理,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 D.弃文从武,联络起义军,为君王报仇 5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其出现的背景是

清华北大家教中心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北京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A.宦官刘瑾专权 B.权臣严嵩当道

C.崇祯帝时,宦官魏忠贤专权 D.明朝后期,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 53.反映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D.“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54.“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此联称颂的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刘铭传 D.左宝贵 55.“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此联是对何人作品高度而又恰如其分的评价?

A.罗贯中 B.吴承恩 C.吴敬梓 D.蒲松龄 56.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接替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B.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C.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57.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B.实施该政策后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清华北大家教中心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北京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参考答案

1—5:BCAAB

6—10:ABDBA

11—15:CABAA

16—20:BCAAD 21—25:CBDCB

26—30:ADCDB

31—35:BCCCB

36—40:ABCDB

41—45:BDCBC

46—50:BCDDB 51—55:CDDBD

56—57:BB

清华北大家教中心

上一篇:【德育教育】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下一篇:关于感悟父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