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专业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针对在非英语专业特别是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利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这一形式训练学生口头报告的能力以适应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然后解析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交互性和任务型等特点。重点阐述在新教学环境中,笔者如何具体实施操作,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任务式学习。

第一篇: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交通运输专业研究性教学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林桦(1963.1-),女,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

【摘要】研究性教学主要培养有探索能力和全局性能力的学生,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交通运输专业对研究性教学的需要,研究和提出了交通运输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交通运输专业;对策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打破原有的凝固、完整的学科逻辑和机械的顺序;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之中,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思维方式从单纯的教师思维到复杂、多向、多元的师生共同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学理论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研究教学问题的方法论。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现代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确立新型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

2交通运输专业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成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交通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先导,随着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对交通运输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强调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显著的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交通运输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交通运输发展的要求。

3交通运输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对策

3.1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核心,国内高校已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采用宽口径专业教育方式,实施学科大平台课程建设,按专业按大类进行招生、人才培养和组织教学工作,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夯实和拓宽学生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建设多学科交叉的集成科技实践平台,使学生有机融合所学知识进行科技实践创新,从而巩固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素质。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应用实例融入课程内容中,使专业课的教材内容时刻呈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提升专业课程知识领域的深度和难度,对新课程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3.2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要培养高素质的交通运输管理人才,需要探索和尝试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使学生会学习,增加创新能力和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进一步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在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支持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形式扩大信息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转变,采用参与式、讨论式、自学辅导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实施学生科研能力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

3.3建立适用的实践教学模式:要培养更高层次的交通运输复合型人才,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而交通运输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分散、综合性与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结合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应以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知识体系、人才能力结构的协调为主线,构建由基础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和创新实践环节构成的多层次、系统化实践教学框架体系。基础实践环节包括认知型实验、认识实习、工程实践、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环节包括专业技能实训、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综合实践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创新实践环节包括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交通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科研训练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3.4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实行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经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交往素质,必须转变观念,以人为本,终生不懈的学习和探索;善于发现问题,从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出发,激励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活动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教学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在研究性教学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研究探索过程以及全面发展进行科学评价。增强教师的自觉性和使命感、责任心,把研究与教学融合起来,使研究成果与研究经验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真正投入时间、精力把研究性教学深入到教学各个环节和方面,实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学与研究的合流,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要求学生学会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把研究与学习密切联系起来。

3.5提升创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和水平: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条件。努力促进教学管理向信息化、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建立跨校、跨地区、跨国的共享机制。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运行与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严谨科学的选课制度,建立现代化的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教学资源配置管理。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需要建立研究性的教学管理队伍。研究性教学需要转变管理思想,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环境,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研究新思维下的教学管理及其改革,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培植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建立研究性教学管理队伍,要求教学管理者要成为教育教学的学习者、研究者,通过教学管理人员管理品位与格调的提升,推进教学管理学术化建设,把研究理念、自由思想带进管理活动,以推动管理创新、建立学术性的管理文化。

3.6营造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研究性教学实施与推进需要一个民主、自由、安全的优质外部环境,需要在校园中营造一种人人崇尚新生事物、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向上、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浓郁氛围,给师生提供适当的实践空间,鼓励学生成立各类学科研究小组,协助组建研究协会和开展其它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活动。

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要顺利开展研究性教学,学校应加大教学设施与设备的经费投入,大力建设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电子图书馆和校园网络,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程,努力实现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拓宽学校的信息空间,确保师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支持系统与安全平台。

参考文献

[1]刘秀伦,蒋泽. 高等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刍议.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李福华. 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 高等教育,2004.6

[3]马泗,彭其渊,王琳,朱志国.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作者:林 桦

第二篇: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在非英语专业特别是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利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这一形式训练学生口头报告的能力以适应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然后解析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交互性和任务型等特点。重点阐述在新教学环境中,笔者如何具体实施操作,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任务式学习。实践表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仿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模拟会议;口头报告;科技英语写作

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是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国际化视野下,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单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备实际运用科技英语的能力,以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鉴于此,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然而,阅读、写作科技英语论文,特别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口头报告,对于许多研究生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究其原因是日常极少使用科技英语。以笔者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硕士研究生的英语课程包括外语学院教师教授的144学时的“基础英语”和本学院专业课教师讲授的18学时的《专业英语》。可见,研究生所获得的交流技能与学时数未成正比,表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形式需要改进。在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里提到,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阅读和翻译机械工程领域的英语文献和资料,掌握科技英语的表达方法,并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听、写作和说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严重滞后于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同时,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工程领域研究生来自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工程、工业设计、材料成型及过程装备与控制等不同专业,若仍采用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即以科技英语文献材料为载体,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产生诸多问题。首先,因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很难兼顾广度与深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不平衡,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与实践性强的《专业英语》课程不适应。笔者所在的课程组藉着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自担任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以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课程中融合“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口头报告,藉着“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这种实用性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熟悉国际学术会议流程,并在这种情景中使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信心被建立。本文组织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详细介绍实施“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具体方案;第四部分总结实施教学改革以来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五部分为结论。

一、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自身的认知结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学习者通过其个体对某知识单元以往的经验,进行解释,从而由此知识种获得自己的内部表述,这样就内化了新的知识单元。探索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正是建基于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专业英语》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模式取代了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灌输式和填鸭式讲授模式。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中,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学习模式代替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样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这种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中起到帮助、引导和促进作用,而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口头报告(Oral Presentation)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阶段以及就业后都会用到,也是中国研究生十分欠缺的。口头报告也是一项重要的可移植技能,如商务环境中的产品推介,在不同场合名字不同而已。在中国的教育中,由于教学资源不足,从小学到大学本科阶段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是教学班级编制中学生人数偏多,这就导致采取口头报告这样的教学形式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流形式,只能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偶尔采用。到了研究生阶段,相比以前的教育阶段而言,学生人数大幅下降,尤其是到了研究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之后,研究生有众多的课程可以选择,班级规模随之缩小,这样就可以采用小班授课,这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实行口头报告式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把对口头报告的了解与训练引入到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中,可使学生的口头报告训练转化为国际交流技能。

2.需求分析。研究生使用英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每一个专业领域中,一般都需要检索阅读新近发表的英文文献,从而熟悉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这里主要涉及到运用“读”的技能。二是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之后,完成此研究还需要最重要的一步,即将研究结果整理好并撰写英文科技论文,这里主要涉及到使用‘写’的能力。三是将自己所撰写的英文科技论文投稿到个人的研究领域中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论文被录用后,需要参加学术会议,并参会做英文口头报告或墙报交流,报告结束后与同行专家用英文进行交流,这里主要是使用“听”和“说”的能力。绝大多数同学经历过大学四、六级英语以及考研英语,具备读写能力。但长期的哑巴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较弱。为了确定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需求性,我们在课程开课之初进行了随机访谈,对象主要是学习《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经数据统计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这门课程时学习动机非常明确,都是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写作和交流技能得以提高,可为以后在工作中运用科技英语奠定基础。其中89%的学生提到他们选修该课的目的是为了撰写论文和学术交流,而这当中73%的学生提到他们的动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而无明显学习动力仅仅只是为了修满学分的学生占2%。然而,部分同学错误以为中文写作加上金山快译或者百度翻译等就等同于专业英语写作。对于这部分同学,因着没有很有效的练习,在真正撰写英文科技论文时,他们显得无从下手;导致他们所撰写的英文科技论文语法和表达混乱,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前后矛盾。对于专业英语交流他们也会误以为只要提前预备好即可。以上需求分析结果表明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专业英语》是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必需的前期准备课程。专业英语写作与交流能力也是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必备的一种语言应用技能,必须通过学生本人的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无法仅靠教师的讲解灌输培养。只有学生分享部分课堂时间,在各项语言实践活动中都能有积极参与的心态,不再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如此,学生才有望全面提高其综合应用科技英语的能力。

3.教学模式的特点。基于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信息化的特点,笔者在《专业英语》课程的设计中,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藉着这一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是获得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真实自然且有意义的活动获得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因此,该教学模式具有交互式和任务型等特点。(1)交互式教学模式。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下实现的交互活动有三个层面,即学习者与机器间的交互、同学之间的交互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上在先修课程文献检索中所积累的知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在科技文献数据库中进行信息检索,然后泛读进行文献筛选,找出所需精文献后进行精读,完成文献综述型科技论文或课题背景下的研究进展型论文。并通过我们所建设的课程网站,学生注册用户后,可在网上递交论文及其所撰写的英文科技论文的摘要及全文,从而实现了人机交互。在学生与教师间的交互过程中,通过课程网站、QQ交流群、微博等交流平台,教师可将教学安排和学习要求发布给学生;通过这些交流方式,学生也可把自己对学习专业英语的需求和建议反馈给教师。这样,学生的需求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予以充分考虑,从而就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其难易程度及时进行调整。比如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为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现专业英语的时效性,使课堂得以丰富,在科技文献的具体案例讲解时,我们尝试就最新发表在机械工程领域的权威期刊的英文科技论文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并依据这样的具体案例,使学生阅读专业英语的技巧和写作能力得到培养,这得益于通过案例呈现了论文的格式要求和框架结构,和学生一起学习并分析文中的用词和表达及逻辑与推理,讲解文中的数据展示方法和分析结果的思路。同学之间的交互过程主要体现在同学们在小组讨论时观点的交流和碰撞、需要团结与协作完成小组作业以及评阅其他小组成员或自己小组成员的论文等过程中。比如以写作摘要为例,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基于建构在领会摘要写作格式和语言的基础上,在课后写作自己的英文科技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利用课外时间小组成员可通过聚集在一起就各自的论文进行相互讨论和修改,小组成员的交流和讨论也可通过网络进行,经过协作和讨论多次后,英文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学生就能掌握。基于相同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写作讨论和修改后,论文的各个部分可完成,从而形成一篇具有完整结构的论文,并最终定稿。然后学生基于所完成的书面论文,准备发言提纲,并就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上如何进行论文的交流发言进行准备。藉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逐渐扩大协作学习的范围,且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活动的始终都在进行协作学习,并且协作过程中离不开交流这一最基本的环节,经过这样的实践后对写作专业英语论文学生就不会再有畏惧心理,这奠定了学生日后发展的基础。实践结果证明,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建构从而学习理论知识与这种三个层面的互动(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和人机互动)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实际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得到培养。(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式学习以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围绕各自在研究生阶段所要开展的课题进行的探究性学习。该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模拟真实的项目中建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实现在实际工作中的迁移。该模式指导下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课堂背景下,学生通过完成各项目,亲历国际会议的各环节,获得直观体验,全面锻炼英语听说读写译及跨文化交流等各项技能。

据此理念,我们取消了期末考试,而是设计一次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并围绕这个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制定了以下评估项目:项目①: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如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主要来源是具有权威性的英文科技文献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等,然后根据所检索文献的不同类型进行泛读或精读,从而进行信息加工;项目②:参与组织和筹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项目③:参加模拟国际学术会议;项目④:制作墙报(Poster)的效果;项目⑤: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结束后的学生自评。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后就自然完成了考试。项目驱动式教学最强调的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它的优势主要为合作式语言学习取代个体语言学习、培养实际能力代替获取书本知识、实践多项技能取代训练单项语言技能,体现了课堂语言教学的真实性和社会化。

二、课堂具体实施方案

笔者至今已连续4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举办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以下简称模拟会议)4届,实践效果较好。模拟会议的操作过程包括会前准备、会议进行、会下交流和会后总结。

1.会前准备。实践表明,会前准备对模拟会议是否成功影响很大。在举办一次模拟会议之前,需要三个方面的预备工作,一是平时阶段的不断预备,二是模拟会议临近时的筹备,三是模拟会议举办时的最后预备。(1)常态化工作。为了使所举办的模拟会议达到良好的效果,最主要的准备就是牢固掌握《专业英语》的知识点及重要的词汇量。在模拟会议当中,学生能够进行一个综合训练,同时也能体现和提升学生使用专业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平时就让学生能够重视这种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以下几点认真仔细讲解给学生,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此进行经常性实践。第一将国际学术会议的具体活动内容、会议相关信息和获取渠道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以此查找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信息。第二将会议论文内容、格式要求、语言特点、投寄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尤其是专业学术论文的主体结构和写作技巧等认真详细地讲授给同学,并要求学生在撰写自己提交大会的论文摘要(300字左右)和全文(2000字左右)时,应结合各自已经在开展的或将要开展的课题。第三给学生讲解报告学术论文时如何开场与结束,让学生掌握交流学术论文时如何进行逻辑展开,避免照搬书面学术论文的框架,学生还应熟悉口头表达时的基本方法,这些都离不开学生在日常进行经常性实践。同时要求学生依据其所撰写的书面论文,预备论文交流时的提纲,并在会下进行会议论文宣读的模拟训练。第四向学生讲授如何就发言人的报告进行即席发问,作为报告人如何就这些问题进行回应,如果遇到问题无法回答时如何委婉地予以回避;同时会议主持人,由所安排的学生轮流担任,并要求他们对会议中的常用句式、术语、组织会议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工作等熟稔于心。所有这些内容讲授和实践,都是为能够顺利举办模拟国际会议进行准备。此外,在每学期的第一讲课中教师就要明确地提出期末将安排一次模拟会议,以此作为考查学生在本学期中综合训练成果。这样学生在本学期的各阶段学习中会产生压力并一直为此进行准备。(2)近期准备。近期准备可在课程进行约一半时开始,主要是成立组委会、学术委员会及会议主持组。由于学习《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来自三个不同的专业,同学们的研究方向共通性较小,这样我们所组织的模拟会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跨学科特点,因此全班按专业方向分为6~7个小组。组委会一般由各组组长组成;学术委员会则由每组推举1名同学组成;会议主持组有4~6人,由学生自愿报名结合教师协调组成。组委会、学术委员会及会议主持组均有1名负责人,由选举产生,负责人负责安排组内成员如何分工协作、控制各自小组的工作进度,并适时联络其他小组的负责人就有关事宜进行协调与衔接。表1总结了各组的职责。模拟会议的总策划由主讲教师担任,并具体负责制订评分标准、审定会议议程、讲评会议活动等。为达到真实效果,模拟会议的基本程序完全依据实际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的流程。(3)临场准备。临场准备比较简单,在正式开始模拟会议的前一天,由组委会负责对场地进行布置,保证会议场地可正常使用,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调试到位,准备饮料(会间休息时饮用),最后确定大会议程等。

2.会议举行。正式开始会议后,由主持人发言宣布会议开始,然后开幕词由所邀请的学生扮演“嘉宾”致辞,接着主持人简单扼要地就2~3位主题发言人得情况进行介绍,邀请他们就共性较大、普适性较强的题目做15分钟左右的大会发言,并对观众的即席发问进行答辩。茶歇10分钟以后,开始分组会议报告。1~2名主持人配置在每个分会场,分会场的发言人报告论文并回答听众的提问,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最后,主持人邀请“嘉宾”致闭幕词,并宣布会议闭幕。从模拟会议顺利举办的角度来看,需要着重的工作有三方面:(1)主持人在会议中的发言。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交流活动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主持讨论会。所以在开始一场模式会议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介绍会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责任。如整个会议的程序应在事先有充分的了解,所主持分会的发言顺序、发言人姓名、讲题都应熟记于心,通过宣布的信号就发言的时间进行控制。同时要求会议主持人应把握几个要素:一是掌握时间、催促发言、协调分歧、活跃气氛、维持秩序和总结归纳;二是训练主持人学习如何宣布开会、介绍和感谢发言人、问答讨论的组织、宣布中途休会或会议结束等一般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资料检索和练习,事先准备模拟会议的开幕词和闭幕词以及主持的句式和用语。以此能够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和技能[8]。(2)论文报告人的发言。国际会议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就是依据学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做报告,这也是模拟会议中的核心活动。因此,在模拟会议之前,教师就要分享在做研究报告时如何调整心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控制语速和语调。指导学生开场方法、逻辑展开方法、修正口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等,以及如何制作高质量的ppt。(3)即席发问与答辩。论文报告人做完学术报告后,一般应在所分配的交流时间里预留2~3分钟时间进行现场的问答和讨论。模拟会议在这一阶段可主要就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是听众在听完报告后会提问,二是报告人在听懂听众的提问后要善答问。为考察和训练报告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场临变处理能力,要求听众根据一般性问题、异议性问题、资料性问题等类型积极提问。对于2~3分钟的即席发问与答辩过程,虽然时间很短,但学生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听又要说,既要思又要辩,这样问答双方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策略水平、临场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可集中地被反映出来,因此也是作为一个重点在模拟会议中予以训练和考察。

3.会下交流。在实际的国际学术会议中,由于报告人做报告的时间有限,所以一般都会在会后安排许多实质性的交流活动,这种会后交流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模拟会议毕竟只是《专业英语》课程的一部分,不可能连续几天开展。所以,会后交流这一环节如何才能安排好就很值得商讨。我们现在的做法为会间交谈及课外交往专门安排出专用时间。模拟会议的会间休息(Coffee Break),我们会准备一些茶点,意在制造出一种融洽轻松的环境。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交流中,例如选择交谈话题应如何操作,怎样加深话题,以及怎样进一步联系等,与评委、来宾或不同专业的同学深入交流。会议交流中有准备的宣讲与这种自由的交谈特点不同。通过这种交谈活动,学生不仅能提高其使用英语表达学术思想、交换专业信息的能力,同时他们与专业同行沟通的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实践中可得到提高。会议结束后,许多学生仍是兴致勃勃,因此颇受学生欢迎的是模拟会议的会下交流,同学们利用会下交流在课外继续交流、交往,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为了配合模拟会议的活动,一些交流活动我们进行组织等,例如开展“English Corner”(英语角活动)等。

4.会后总结。举办模拟会议的宗旨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客观评价学生语言交流的效果。因此,在整个模拟会议中,我们重点的是在于评判和指导学生的会上做报告和会后交流的表达等,包含了模拟会议现场的评分、利用最后一节课进行集中讲评以及学生在模拟会议结束后的自我小结这三个方面。(1)现场评价。模拟会议举办时,有关专业导师、教授、主讲教师及优秀学生代表会被专门邀请,一个评判小组就此形成。设计评分表,如表2所示,量化指标可避免主观随意性。而对于参与组委会、学术委员会和主持的同学根据表现进行评定,最多可有20分的附加分。评委评分之后,交专门工作人员汇总并排出名次,这名次就作为评定该生参加《专业英语》课程的一项学习成绩。(2)集中讲评。根据主讲教师在模拟会议举行当时的现场考察和实况记载,结合评委的评分和现场的评价,主讲教师在最后一节课开设专题,就模拟会议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表现,给予综合讲评。在教师的讲评中,最主要是评述不理想之处,侧重共性问题,避免指名道姓、举个例。使全体与会学生能举一反三,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进一步有所提高。结合单独通信,可较为直接地指出个别学生的不足之处。(3)自我小结。模拟会议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网站提交自我小结报告。学生重点就参加模拟会议的主要收获、体会和心得,以及改进模拟会议需要的意见和建议等形成自我小结报告。衡量举办该场模拟会议的效果、价值和意义都可建基于学生的自我小结。这也成为评价举办模拟会议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和信息反馈渠道。

综上,模拟会议会后的这些总结工作能给此项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既得益于有特邀评委的协助,需要主讲教师的主持,更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模拟会议的效果及建议

1.模拟会议的效果与评价。截至2014年6月,我们已举办了4届模拟会议,参加会议的学生达160人,受到较广泛的好评。如同学反映说,参加学习《专业英语》课程时,特别是利用模拟会议的机会进行实践训练,学会了使用科技英语如何就专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英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参加会议与组织会议的程序也熟悉了,体会了国际会议的氛围,总之获益良多。还有同学提到模拟会议口头报告帮助自己找到在演讲时的不足,是很好的经验积累。也有同学评价说将专业英语教学与学生论文写作和交流有机结合,专业而实用。据数据调查并统计发现,研究生通过模拟会议的练习,在3年时间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在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的同学占学习这门课程的全部学生的比例已至少有10%。通过对学习专业英语课程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共收到45份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该课程的教学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有益这一观点所有学生都赞同。其中73%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对个人今后的工作及科研有直接的帮助;7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反映真实情境,有很好的锻炼作用;15%的学生认为会努力争取机会参加国际会议交流,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将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中,融合基于项目的模拟会议,有利于把学生的真实需求与英语教学直接对接,不只是获取语言知识,更可获得语言技能,从而在实践中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积极活动,将深刻理解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且不只在简单的英语交流层次上有这种理解,而是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既对英语语言产生深切感受,又能向更高更深层次在本专业的研究上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被拓展,学生探求、研究问题的能力被提升。

2.现存问题与改进意见。虽然模拟会议受到比较普遍的好评,但改进还需不断持续以不断更新。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看,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与一般的英语课相比,包括举办模拟会议在内的《专业英语》课程都具有语言技能综合、交流信息密集的特征,那么这门课要上好就有相当的难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投入其中;二是模拟会议的交流内容变为学术交流,不再是日常对话,这极大地挑战教师的知识面。要能讲授该门课程得心应手,教师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必须的,还应当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以及参加国际会议的丰富经验,从而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及科研情况有充分了解;三是有些学生欠缺基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甚至很少开口,觉得难为情,这给顺利开展本课程带来挑战;四是与一般的英语课相比,举办模拟会议增加了许多实践活动,活动经费就必不可少。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实际问题,笔者提出的建议如下:首先,对于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应不断反思,自身的知识面教师不断拓展,学生不同专业领域的国际会议教师应多渠道关注并尽可能参加;在教学过程中,可同时协同相关专家共同参与。其次,在《专业英语》课程开设之前,可建议学生学习或选修公共演讲课,学生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演讲技巧应形成良好的基础。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也可帮助他们适当操练常用句型,使他们的畏难情绪被克服,从而保证在模拟会议中他们有话可说,敢于开口踏出第一步,这样必然会从中获得成就感,为后续进步奠定良好开端。

实践表明,模拟会议利于调动学生构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本技能得到综合训练,尤其是使学生有机会训练和提高科技英语写作和学术英语交流技能,从而克服学生话语构建能力方面出现的僵化现象。“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模拟会议的考核方式中,学生将来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工作所需的语言交际技能从中大获裨益。这种考核融合了“考”、“教”、“用”,在这样的考试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以重构。由于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考核有很高的关注度,学生在此过程中的热情和能量教师可充分“利用”,从而寓“教”于“考”。因此,举办模拟会议对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译的英语综合语言技能,对学生使用英语作为交流媒介的效果进行全面考察而言,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事件表明,本文介绍的经验做法在较大范围内具备推广价值。

致谢:

本文作者在此感谢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四届全体研究生在研究生《专业英语》课堂上对于模拟会议口头报告教学方法改革的配合。

参考文献:

[1]苑洪亮,王怀民.探索开拓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空间的途径和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90-91.

[2]李代禧,刘媛.《科技英语》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3):110-112.

[3]Dupuy BC.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an it help ease the transition from beginning to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0,33(2):205-223.

[4]宋国治,杨云辉,王作为.结合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口头报告的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C].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2012:1-4.

[5]梁文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模拟国际会议[J].消费导刊,2008,(3):18-19.

[6]梁砾文.项目驱动模式下的博士生公共英语教学——“博士研究生国际会议英语”课程的组织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2009,(5):100-103.

[7]张燕,章国英,李平,等.应用型课程“医学国际会议英语”的考核方式设计[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1498-1500.

[8]胡庚申.“语言+交流”(双外)教学法的具体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6):30-34.

[9]董琇.“模拟国际会议”考核与相关课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37-140.

作者:卢玉斌 袁卫锋 甯尤军

第三篇:研究性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着重探讨了研究性教学中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阐明了教学设计应采用的方法、遵循的理念、设计模型、采用的设

计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好评价工作以便改进教学设计。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教学设计 形成性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2012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1.引言

世界各地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中研究性教学就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任何教学活动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先要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蓝图和基础,没有教学设计的教学活动只能是一种盲目的随意的活动,无法保证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性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教学设计,在理念、方法、流程等诸多环节上指导教学活动。本文就如何在研究性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以求更好的促进研究性教学工作的开展。

2.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有许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进行了相关解读。有专家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學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实践活动。有专家认为,研究性教学在于极大地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着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把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科学道德、评价能力、批判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结合到教学中去。有专家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还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教学,必然是教育观念、教育过程、教育模式乃至教育制度的整体性变革,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教学过程变成为学习者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潜能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方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综合,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模式是优化多种教学模式的结果,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是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以上观点从不同侧面对研究性教学进行了解读,都把握住了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即在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下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是要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研究性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3.1教学设计模式与课型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的各个要素的谋划,是教学前对教学各项工作的基本策划,目的是使教师教学工作能按照预先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包括了从需求与目标分析到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步骤,在前一步骤中所做决策都是下一步骤的起点。教学设计依据一定的理论和理念,有不同的设计程序和方式。图1为系统方法的瀑布模式,按照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原则进行设计并形成一个闭合系统。其它可供参考的设计模式还有迪克-凯利教学开发模型、肯普教学系统开发模型等。此外,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型是密切相关的。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课型”指的是一节课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活动方式。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教学过程某一特定阶段的教学任务,称为“单一课”,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检测课、考试讲评课等;在一节课内完成两个以上或全部教学阶段任务,称为“综合课”。也可以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分类为不同的课型。大学教学的课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探究、实验等。在研究性教学中常见的课型是案例教学和探究性教学,教师在选取教学设计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课型的差异,选取最合适的模式。

3.2研究性教学中教学设计的策略

首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起点。比如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如何?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有初感?哪些离学生较远,需要在学习中创设情境解决?哪些知识学生基本能够自学?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启发引导?如何分层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其次要根据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包括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需要补充哪些内容?可以利用与教材密切相关联课程资源有哪些?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思考怎样定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有哪些?第三要精心设计教学方式。要精心设计问题,使其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思考性、开放性和层次性,还要注重学习实效性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选择的有效性。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采用发现探究性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模式。

3.3教学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研究性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知识与技能目标紧密关联,避免项目设置华而不实;要保证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致性;要避免因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缺失而导致在实施层面上出现教学内容泛化;要避免由于要搞研究性教学而忽视了教材,甚至开展教学的内容完全脱离了教材。还要注意避免为了形式而形式,联系实际变成了无关紧要或者牵强附会的装饰;避免出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偏差与教师使命缺失,比如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而忽视对文本的尊重,注重学生自主而忽视教师引导,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而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等;避免出现教学方式多样与教学过程形式化。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丰富的教学方式,喜欢教学方式越多越好,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地体现所计划的教学方式。会出现对话变成了问答,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探究学习无实质等诸多问题。

3.4研究性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评价

搞好教学评价,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評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不论如何界定教学评价,其目的都是着眼于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不是给教师的教学打分、做一个好或不好的判断,评价应当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诊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开展教学评价的种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按评价基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按评价方法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开展教学评价要遵循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最终得到一个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某项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即时性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它旨在发现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的调整和解决,以追求最佳的效率和效果。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用途包括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确定步骤、强化学生的学习以及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某项计划或方案结束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它重视最终的结果,是事后的检验,因此主要依据事先设定的目标来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用途包括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预计学生在后继教学内容的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性、确定学生对后继教学内容的学习起点、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对于开展研究性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表1为研究性教学中对设计评价与常规教学评价的差异。

4.结束语

本文在深入探讨研究性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对如何在研究性教学中开展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研究性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一定要采用系统的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型,采用合理的设计策略,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影响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因素并加以避免,最后还要做好评价工作以便改进教学设计。文中对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还未做特定的深入研究,这也是下一步要努力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小鸿,黄亚平. 关于高校研究性教学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 28(1):6-9.

[2]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24-25.

[3]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4]夏锦文,程晓樵.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5]史粉莉.高师研究性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6]崔丽影. 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0,6(1):130-132.

[7]周振微.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初探[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

[8]仇锦先,陈平.“模块网络化”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应用[J].2012(34)82-83.

[9]王苹.刘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10]龚彦忠.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性教学理论的构建[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11]刘家访. 大学的教学设计[ppt].

[12]贾美华.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ppt].

作者:胡志军 冯丽萍

上一篇:教育工会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医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