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优势及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进入21世纪,便意味着我国已经完完全全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在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促进了生活的便捷以及工作的高效。因此,随着社会的改变,教育教学模式也应当发生改变,信息技术也同样应当被运用于教学方案当中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优势及物理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优势及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篇1:

高校翻转一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摘  要:基于课程质量的内涵,回顾了翻转/混合式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文献,从教学过程、教学主体、教学途径和教学支撑(平台)等角度,研究提出了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工作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和平台支撑质量3大类、10小类,45项指标,阐述了各指标的基本内涵,并构建了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有助于高校和教师更好地开展翻转-混合式教学,提升其质量。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翻转式教学;课程质量

由于翻转-混合式教学的独特属性,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难以有效度量,通过对课程质量概念的界定,以系统思想、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基于翻转-混合式教学运行的属性和特征,本文研究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综合评价问题。

一、相关文献回顾

解筱杉等(2012)指出混合式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教师、学生、教学支持、教学过程和评价等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混合式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的作用[2]。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教学过程方面:前期工作,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平台构建,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学习活动设计,确定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及其评价策略;在线和课堂教学实施,管控学习过程;教学效果测量与评估[3-7]。

教师主体方面:主讲教师是翻转-混合式教学最根本的因素[8](李宝等,2016),教师期望的合理传递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9](刘红霞等,2014),教师参与程度、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10-11](王琛等,2014;

李晓文,2015);教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课堂面授,线上线下讨论的设计和组织影响混合式教学质量[12-13]

(毛晓仙等,2015;夏庆利等,2017);教师关注学习困难生、学习支持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13-14](夏庆利等,张成龙等,2017);教师教学管理也影响教学效果[14](张成龙等,2017)。

学生主体方面:学生对教学规则的接纳度和反应直接影响到混合式教学效果[15](舒杭等,2016);学习动机、学习氛围、交互行为是影响学生学习满意度最直接的因素,学习风格、学生学习背景是最根本的因素[8](李宝等,2016)。

教学支撑(平台)方面:学习资料、学习管理平台功能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8、10、11、13、14](王琛等,2014;李晓文,2015;李宝等,2016;夏庆利等,张成龙等,2017);微课和题库建设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效果[13](夏庆利等,2017);课堂物理、制度、心理和虚拟等学习空间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16](杨延等,2017)。

其他因素:Badurl Khan指出翻转/混合式教学设计时还需考虑教学机构、教学要素和伦理等因素[17];课程特征会影响翻转课堂教学质量[11](李晓文,2015);恰当的教学规则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关键和保障,直接关系到其实际教学效果[15](舒杭等,2016)。

国内学者专家关注翻转/混合式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相关问题的研究,但美中不足:一是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内涵的研究深度欠缺,相关概念如课程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质量、教学实施质量等的异同和关联少有分析;二是教学效果(质量)的影响因素系统性研究不够,且其影响效果如何评价未见研究;三是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少见。

二、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混合式教学是把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8](何克抗,

2004);翻转课堂是将学生的课下预先学习与课上教师主导讨论、解析相结合,形成师生教学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19](王凤秋等,2017)。混合式教学不一定会“翻转”课堂,但“翻转”课堂一定是混合式教学。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与研究结合)、学习能力和教学环境(小班教学)能够接受、适应和保证翻转课堂[19](王凤秋等,2017),翻转课堂对于促进研究生深度学习具有显著的效果[1](陈明选等,2016)。

质量的基本内涵指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潜在)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课程教学质量是通过一门课程的完整教学活动,基于师生双向互动,所形成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的效果,包括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是两者有机统一的整体体现。课程教学效果是指在课程教与学的全部相关环节和活动的作用和影响下,学生在态度、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发生的改变状态。课程教学质量与课程教学效果内涵相似,又有所差异,不宜简单等同视之,有时也难以明晰地将其分割。

本文中课程质量是指在翻转-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相关要素如教师工作、学生学习和平台支撑满足课程培养目标,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态度、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良好形成的各种特性和特征的总和,可以通过相关指标构成的体系予以量度和判断。根据上述相关文献回顾,基于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的内涵,遵循翻转-混合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结构[2、3、4-8、15、20],本文从教师工作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和平台支撑质量三个方面构建了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并确定了各指标的内涵。

(一)教师工作质量评价

教师工作质量:在翻转-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等工作全部特性和特征的总和或所达到的水平。

1. 课前/线上工作质量指标

(1)分析学生:为确定教学目标,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分析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特性、与课程相关知识存量、学习需求与要求、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

(2)教学设计: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活动相关要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思想、教学安排、学习评价要求等的规划、安排和决策。教学设计应适应大学生的自学,具有良好的启发性,主要以PPT和教学视频方式呈现和提供。

(3)提供资源: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精心选择并及时更新与推送教学扩展资源,包括参阅教材、实务(践)性资料,主要以文本、图片、视频、动画和课件等形式呈现,能够支持大学生自主与协作的学习研究,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要,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课程内容。

(4)布置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针对性设计完整、有特色的思考/练习题、研讨问题、模拟试题和分析案例等,作业的数量与难度应适应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计划。

(5)明确要求:根据对大学生的分析和教学目标,对大学生完成课前教学任务(如观看视频、PPT和相关资源,完成作业等)提出具体针对性的要求和建议,如发帖、笔记、作业和学习奖罚规则等,制定一个学习指南和课程教学日历并予以公布。

(6)管理学习:为督促大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保证和提升课前学习效果,教师网上查阅大学生作业、预习时长和讨论次数与质量等信息,针对性管控其学习行为。

(7)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区、聊天室、E-mail、QQ群和微信群等网络通信工具,教师对大学生网上学习提出的疑问或感想、体会等进行同步/异步的交流与反馈,开展针对性指导和评价,并适时提出新问题,整理集成普遍性问题并解答。

2. 课堂/线下教学质量指标

(1)设计核调:基于教学设计,根据课前大学生学习情况,反思、补充、调整并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疑点、课堂讨论问题、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

(2)教学传递:基于教学设计,教师以真诚和饱满的情感,通过语言、板书/PPT把课程重难点内容传递给大学生,激发和保持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教学调节:教师以独特的教学风格与大学生之间形成互动,营造气氛融洽、节奏明快、效率最大、效益最优的高效课堂,促进和有助于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思考、展示成果等方式,以及个别或集中指导,教师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其思考、提出问题,并解答这些问题。

(5)评价成果:教师点评大学生课堂学习成果,引导其反思知识、能力和素质收获,反思和总结其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等。

3. 课后/线上工作质量指标

(1)布置作业:根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状况,反思和确定大学生课后作业,包括主观与客观题、基本内容与拓展知识题、理论与实践题等,作业的数量与难度适当。

(2)提供资源:基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情况,精心选择并及时更新与推送课后学习资源,主要以文本、图片、视频、动画和课件等形式呈现,推动大学生课后在線复习、深层思考,真正理解和掌握并适当拓展课堂学习内容。

(3)管理学生:为巩固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网上查阅大学生作业、讨论次数与质量等信息,针对性管控大学生课后学习行为。

(4)指导作业:教师及时收集、批阅大学生作业,全面了解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反馈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恰当评价大学生作业,引导其反思作业过程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收获,反思和总结其作业态度、经验和方法等。

(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

学生学习质量:在翻转-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为保证和提高学习质量,自主、协作和积极地完成课前、课堂和课后等环节学习任务全部特性和特征的总和或所达到的水平。

1. 课前/线上学习质量指标

(1)自主学习:根据学习指南和任务清单,大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上的课程相关资源如文字、PPT和视频等,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可用登陆次数、时长、阅读观看质量等特性衡量。

(2)阅读资料:通过自主与协作学习方式,大学生阅读、观看老师所提供的课程相关扩展资源,加深对课前预习内容的理解,并拓展知识面。

(3)积极思考:基于教学资料阅读,观看视频和PPT等,大学生积极思考课前学习内容和相关问题,独立查寻新的相关资料,提出并记录自己思考提出的与课程预习内容相关的问题。

(4)完成作业:在自主学习、阅读资料和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大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预习作业。

(5)互动学习:为提高协作、表达、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自主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阅读、观看教学资料,并分享各自产生的问题和收集的资料。

(6)请教老师:通过发/回帖或即时聊天的方式,大学生把自主与协作学习中的问题、困惑、感想及建议及时提交至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及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得到教师的指导。

2. 课堂/线下学习质量指标

(1)认真听讲:大学生专心致志倾听教师传递的紧扣大纲(教材)、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2)适当笔记:大学生完整、准确、适时记录教师以文字、PPT、视频和语言传递的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对大学生课堂讨论和作业的指导与点评意见。

(3)积极思考:大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课程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教师设计的引人入胜的问题,产生有价值和新颖的问题与质疑。

(4)自主学习: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提出的问题,大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思考领悟知识,解答问题。

(5)合作学习:大学生以小组形式,同伴互动,深层次讨论并积极性回答、质疑、辩论教师设计的问题,提出有水准、高质量的新问题。

(6)请教老师:大学生向教师报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作业及其它学习成果,获得教师针对性的指导和点评,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完成知识内化。

(7)展现成果:基于听课、思考、研讨和教师指导,通过作品展览、限时演讲、辩论会等形式,大学生展示其研究性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并分享同学的研习成果。

3. 课后/线上学习质量指标

(1)完成作业:大学生及时复习课堂相关教学内容,阅读及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并与同学网上讨论交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2)互动学习:对未完全掌握和理解的课堂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和问题,大学生主动请教同学,或自主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与反思。

(3)阅读资料:通过自主与协作学习方式,大学生阅读、观看老师所提供的课后教学资源,对学习内容做深层次的思考,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并恰当拓展和深化知识。

(4)请教老师:大学生将课后作业和资料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课堂学习中的遗留问题,提交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获得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和点评,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5)展示成果:根据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建议,大学生修改、完善、提炼学习成果并提交至学习平台,实现大范围的交流和传播,扩大课程教学的受益面。

(三)支撑平台质量评价

支撑平台质量:在翻转-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为保证和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平台(硬软件环境)设计与配置、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和条件全部特性和特征的总和或所达到的水平。

1. 硬件支撑质量指标

(1)稳定可靠:网络教学平台相应硬件设备与设施(如服务器、工作站、网络适配器、中继站、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客户机、传输介质等)性能优良、安全性好,不崩溃、不出错,能连续、正常地为师生线上教学活动提供服务。

(2)流畅便捷:网络教学平台相应硬件设备与设施运行通顺无阻,没有卡顿现象,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广,确保师生线上教学方便灵活。

2. 软件支撑质量指标

(1)正版完备: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软件正版齐全,满足教师在线设计与开发课程、上传教学资源、布置作业与讨论主题,大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与自测、在线资源浏览,师生在线提问、答疑和讨论等教学工作和活动的需要。

(2)更新升级: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软件及时进行补丁更新,以及从低版本更新到高版本。

(3)安全保密:加强网络硬软条件建设,确保网络软件和数据等受到良好可靠的保护,免受破坏、更改和泄露,软件运行可靠、不中断;增加软件功能、修补漏洞、提高网络硬软件运行稳定性。

3. 运行支撑质量指标

(1)师生培训:培训教师熟练掌握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师生掌握课件演示与交互工具,在线测试、在线作业、在线讨论等网络教学平台各项功能,并通过微信群、服务热线电话等方式及时为师生提供咨询服务。

(2)资金保障:拥有足够资金,确保网络教学硬软件的购买、升级更新、运行维护和师生培训。

(3)技術支持:制定网络课程设计、运行及管理等标准,加强支撑平台队伍建设,为师生线上教学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服务,有效解决师生线上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硬软件问题,确保网络教学平台正常运行,推动师生教学积极性,提高其开展翻转-混合式教学的兴趣。

4. 空间支撑质量指标

(1)教室质量:多功能/智慧教室(室内设施、空间布局等)、数量与面积满足翻转-混合式教学规模和功能需要的状况。

(2)机房条件:硬件设施工作房室通风、温度、噪音、颜色等条件和特性的状况。

(3)其他空间:虚拟空间、研讨室、实验室、活动室等数量、面积、相应设施与布局满足翻转-混合式教学需要的状况。

三、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如表1所示,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评价包括教师工作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和平台支撑质量三个方面的评价,相应具体评价指标均属定性指标,本文分别对教师工作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和平台支撑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基于相应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和教师工作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和平台支撑质量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求得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以教师工作质量模糊综合评价为例,其步骤具体如下:

(一)确定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U

如表1所示,设定翻转-混合式教学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指标集合,教师工作质量综合评价第一层因素集U={U1 U2 U3}={课前/线上工作质量 课堂/线下教学质量 课后/线上工作质量},其中Ui分别由第二层因素即具体指标构成,如课堂/线下教学质量U2={设计核调 教学传递 教学调节 指导学生 评价成果},其余类推。

(二)确定指标评价集V

V={V1 V2 V3 V4 V5}={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

(三)确定指标权重

采用专家评审法确定权重,各指标权重组成了权重集合(如表2)。

(四)确定评价矩阵

确定教师工作质量评价中各指标的单因素评判矩阵。假设某课程教师工作质量评价,以课堂/线下教学质量U2={设计核调 教学传递 教学调节 指导学生 评价成果}为例,33%的问卷对象认为课程教师在设计核调工作方面效果“好”,52%认为“较好”,8%认为“一般”,4%认为“较差”,3%认为“差”。这样,设计核调工作单因素评判矩阵为:[r11 r12 r13 r14 r15]=[0.33 0.52 0.08 0.04 0.03]。同样可得:

教学传递工作的单因素评判矩阵:[r21 r22 r23 r24 r25] =[0.34 0.41 0.13 0.08 0.04]

教学调节工作的单因素评判矩阵:[r31 r32 r33 r34 35] =[0.37 0.50 0.06 0.03 0.04]

指导学生工作的单因素评判矩阵:[r41 r42 r43 r44 r45] =[0.41 0.39 0.11 0.05 0.04]

评价成果工作的单因素评判矩阵:[r51 r52 r53 r54 r55] =[0.50 0.32 0.11 0.06 0.01]

于是得到课堂/线下教学质量U2的评价矩阵:

同理可以得到课前/线上工作质量U1、课后/线上工作质量U3的评价矩阵R1、R3。

(五)计算一级评价向量

如表2,假设课堂/线下教学质量的各个子因素{设计核调 教学传递 教学调节 指导学生 评价成果}的权重向量A2=[W21 W22 W23 W24 W25]=[0.20 0.30 0.10 0.30 0.10],由此可以算出课堂/线下教学质量的评价向量:B2=A2×R2=[b21 b22 b23 b24 b25] =[0.378 0.426 0.105 0.056 0.035]。

同理,我们可以得出课前/线上工作质量U1、课后/线上工作质量U3的一级评价向量:B1、B3。

(六)计算综合隶属度

构建目标层模糊评价矩阵B=[B1 B2 B3]T。假设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A=[W1 W2 W3]=[0.30 0.50 0.20],于是得出某课程翻转-混合式教学教师工作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

E=A×B=[e1 e2 e3 e4 e5]=[0.305 0.495 0.110 0.065 0.025]。

(七)判断与分析

1. 最大隶属度原则

当评价结果E=[e1 e2 e3 e4 e5]=[0.305 0.495 0.110 0.065 0.025]中最大隶属度值(0.495)与其他隶属度值相差较大时,其对应评价等级“较好”即为某课程翻转-混合式教学教师工作质量综合评价等级。

2. 加权平均原则

评价集V元素量化即V=[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5 4 3 2 1],計算模糊综合评价值:D1=E×VT=[0.305 0.495 0.110 0.065 0.025]×[5 4 3 2 1]T=3.99,与V中“较好”等级量化值(4)最接近,可判断某课程翻转-混合式教学教师工作质量最接近“较好”评价等级。

重复以上步骤,可以得到某课程翻转-混合式教学学生学习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值D2=3.88,支撑平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值D3=4.01。

(八)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假设翻转-混合式教学教师工作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和支撑平台质量的权重向量F=[k1 k2 k3]=[0.40 0.40 0.20],于是得出某课程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综合评价值:

P=F×D=[k1 k2 k3]×[D1 D2 D3]T=[0.40 0.40 0.20]×[3.99 3.88 4.01]T=3.95

表明某课程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较好”。

四、结论

1.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必然走向翻转-混合式教学方式。基于网络的翻转-混合式教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不仅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还能有效激发大学生自主、协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加大学生课程教学的参与度与活跃度,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 大学生培养是大学的重要工作,高校始终致力于通过教师的优质教学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大学生。高校是否能够培养和已经培养出合乎培养目标的优秀大学生,开展翻转-混合式教学相应运行要素质量的评估非常重要和必要,对实现高校大学生课程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3. 翻转-混合式教学对大学生的作用和影响程度可以通过课程质量予以定义和衡量,由于翻转-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和特质,课程质量可以从多角度和多层次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评估。本文研究提出了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工作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和平台支撑质量3大类、10小类,45项指标,阐述了各指标的基本内涵。这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质上也描述了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的形成机制或影响因素。

4. 由于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难以精确度量,以及评价主体(师生)的主观属性和复杂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其实际状况进行判定是比较恰当和适宜的,能够良好地达到综合评价目的。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模型可对某一课程或全部课程翻转-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只是相应指标权重有所不同,各指标权重确定采用专家评审法为宜。

参考文献:

[1]陈明选,张康莉.促进研究生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设计与实施[J].现代远程教育,2016(5):68-78.

[2]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9-14.

[3]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4]谢玉华.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三主模式”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53-56.

[5]林雪燕,潘菊素.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20.

[6]王鶄,杨倬.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华师云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85-89+102.

[7]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9):18-24.

[8]李宝,张文兰,张思琦,赵姝.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6(1):69-75.

[9]刘红霞,赵蔚,王龙静.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教师期望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63-70.

[10]王琛,国兆亮.混合式学习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初探——基于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5):114-120.

[11]李晓文.翻转课堂的学生满意度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3):98-105.

[12]毛晓仙,郑腾鹰.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制约因素分析[J].科教导刊,2015(12)(上):14-15.

[13]夏庆利,罗一清.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实证研究——以《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翻转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

2017(2):47-56.

[14]張成龙,李丽娇,李建凤.基于MOOCs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以Y高校的实践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60-67.

[15]舒杭,王帆,袁璐.混合式教学中规则逆反现象的解读与解决[J].中国远程教育,2016(5):23-28.

[16]杨延,郑建双,纪志成.基于PST的翻转课堂学习空间实施效果研究[J].现代教育教师,2017,27(4):79-84.

[17]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

[18]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19]王凤秋,玄琳琳.“翻转课堂”与高校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53-155.

[20]王胜清,冯雪松.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

践——以2015~2016年北京大学开设的混合式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1):71-77.

作者:熊志坚 董倩宇

教学优势及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关于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进入21世纪,便意味着我国已经完完全全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在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促进了生活的便捷以及工作的高效。因此,随着社会的改变,教育教学模式也应当发生改变,信息技术也同样应当被运用于教学方案当中去。本文就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现状作为出发,浅论了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就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做出阐述,以期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实验 初中 现状 应用

【分类号】G633.7

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近几年得到迅猛的发展,这是一个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人们与过去的生活方式相比,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传递出一个信号,即人们可以摆脱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完成很多以往不可能完成的事。放到教育中也同样适用,人们学习的方式也更加的丰富了,这对于教育事业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探究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亟待进行。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对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外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发新的实施教育的媒体,其次便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出进行教学的形式和实验室。这些研究的实现是集中在简单的文字性的描述和一些展示视频之上,而关于让学生实际体验到整个实验的过程来说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样研究出来的模式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了解了相应的物理实验,却没有真正亲身的体会结果是如何经自己之手得出来的。而国内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也没有具有现实性的研究成果,同国外的差距还比较大。

二、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现状

要想能够更好的探究物理实验课程与网络技术相互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首先便需要对现实当中的实验课程现状进行总结,避免在网络教学中出现同类问题。就当下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调查来看,本文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总结如下:

1、忽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由于新课改的施行,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开始转变,教师们也意识到在课堂之上要注意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结合现实状况来看,成效并不显著。多数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亦或者要求学生“练习”,练习完了之后再教。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留足发散思维的空间。虽然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小组的讨论,但是实际学生的参与度却并未像教师预想那样,反而利用此时间开小差。

2、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足

在物理实验课程上的综合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动手进行实验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等。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初中生在物理实验中经常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形以及不仔细的观察实验过程、结果的状况。也不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出所发生的实验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以及学生得到的训练过少造成的。

3、课堂实验时间设置过短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很多学校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会更加的侧重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不断的缩短实验课程的时间。这样做的后果将会使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学校中的不断普及,很多教师已经开始利用该项技术向学生们教授知识,主要的形式包括有以下三种:

1、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相关实验课程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即以“微课”的形式开展。

2、开设一个虚拟化的实验室。整个实验室基本上是模仿真实的试验场景,在学生在这样模拟场景中反复进行实验联系,确保能够知道整个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但是模拟实验室对于学生进行探究的部分设计的较少,且费用也比较的昂贵,不适合广泛的进行推广。

3、学习网站。在构建的实验型学习网站之下的,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的物

理实验相关知识面将会扩大,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个性的学习计划。但是类似的网站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且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正常沟通。

上述三种模式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之下产生的新型教育模式,但是各自都存在一些问题。

三、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在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

(一)构建网络环境下物理实验平台所需条件

要想构建好初中物理实验科学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就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具备相应的硬件设备,譬如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性的设备、多媒体资源等,确保网络环境下的物理实验平台的构建有所依靠。其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进行一些基础性的操作。教师需要能够熟练地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而学生则需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进行粗加工。

(二)初中物理实验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

在构建初中物理试验网络学习平台的时候应当注意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在功能的相关设置上应尽量的丰富。首先,必须要遵守相关的原则。在系统的界面一定要直观且健康友好为主。要求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符合初中生的审美观。此外更重要的是操作简便。其次,务必确保系统稳定、可靠性原则。系统应当保证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另外设置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最后,平台一定具备科学实用性。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其中所依据的只是理论必须是正确的。而实用性是要求考虑从学生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出发。

另一方面,功能設置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1、情景感知,这一模块是对学生提出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实验做基础。例如在凸透镜章节,可观看相关的视频,举出照相机,幻灯机上的凸透镜。

2、实验准备板块。在该板块学生可根据提示信息选择需要使用的实验器具。

3、探究实验,主要是为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而准备的。

4、交流板块,方便学生在进行实验后同同学以及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5、评价板块。有系统对于学生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告知其不足的地

方。

5、拓展板块,方便学生举一反三,利用该实验解决其他问题。这样的板块设置将会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得到提升。

结束语:

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同网络信息技术相互结合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值得大力推广。同时,物理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构建将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实验实践过程融合,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东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3.

[2]刘国栋.浅析我国信息化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覃效

教学优势及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课程教学团队构建策略研究与实践

【摘 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办好开放大学”要求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大学要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要开拓新思路,将各级电大师资力量不足的劣势,通过整合、协调,形成一个整体,转化成分布式协同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 分布式;教学团队;构建;研究;实践

导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办好开放大学”。

按照上述目标,作为从事和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应该在“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等方面为社会和学习者提供更好地符合终身化学习需求的教学环境。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既包括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各种学习资源媒体及教学服务平台;也包括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教师、管理、技术人员队伍;还包括各级电大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理念、思想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在教学环境的建设中,教师队伍建设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都与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素质相关。尤其是要实现“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师群体提供充沛的学习资源、开展及时的教学服务,一切都是无从谈起的。

眼下,全国各级电大正在积极筹备加入中央电大组建的国家开放大学,通过建设开放大学来分担构建未来中国学习型社会的重担。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员编制限制等多种原因,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电大系统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是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壮大教师队伍和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以适应教育形势的新变化,成为各级电大必须面对并认真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基于网络的分布式

教师团队策略思考

由于各级电大的条件限制,不可能完全依靠新增人员来增加教师数量,因此需要有更多的思路和途径。利用电大系统内现有的教师力量,加之整合社会兼职教师,共同构成一支统一协调、相互协作、各有分工的教学团队,让教师各自在不同的地域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按学生需求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以此形成一个满足各个教学环节需求、能够及时服务学生、具备较高业务素质、拥有较好资源建设能力并且数量相对充沛的电大教育师资队伍,是一个较好的思路。这样一支队伍,既是虚拟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环境而存在的,又是真实分布于各级各地电大系统中的。借用计算机分布式网络系统的概念,可以把如此整合构建起来的教师团队称为分布式教学团队。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中,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行政或人事隶属关系,但在网络教学体系中,他们有统一协调的工作安排和行动部署,通过统一构建的质量保证体系来达到既定的教学要求,并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这个统一构建的质量保证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 统一的教育理念体系

教育理念体系包含整个电大系统上下一致认同的开放教育质量保证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教学内涵建设理念等各个方面。因为只有统一的教育理念体系,才能形成全体一致的质量保证指导思想,并切实贯彻实施。统一的教育理念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是质量保证的根本基础。

2. 统一的规范制度体系

规范制度体系是分布式协作教学团队得以运行的基本保障。尤其是教师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电大学校,要能够做到协同教学,必须有统一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及质量标准。规范的制度是对理念的完整表达,是质量保证体系得以运作的依据。

3. 完备的组织体系

由于分布式教学团队的教师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构建的、虚拟的一个整体,这就更需要有一个完备的组织体系来对教学过程的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协调与实施、评价与监控。依托网络平台协同实施各项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4. 常态的监控评估体系

由教学信息沟通反馈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以及各级电大相应的监控机构组成。监控评估体系根据规范制度的质量标准,按照必须覆盖教学管理全过程、关键环节重点监控的原则,对教学与管理过程的质量进行检测和监控。

5. 完善的培训提高制度

制定并完善培训制度,通过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措施。

二、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教学团队构建实践

基于上述策略讨论,湖北电大从2009年开始了分布式教学团队的构建与教学实践。从构建目标、理念到具体方案步骤,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在全省电大系统组建了不同层级的专业中心教研室,按学科构建了专业辅导教师团队,以形成完善的组织机构;实施基于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种平台的异地实时与非实时教学,在低投入的基础上,实现了高效、长效的教师协同教学;通过基于网络的教学过程评估系统,实现监控评估的常态化。为解决全省各级电大师资队伍在某些专业上结构失衡和数量短缺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进一步深入实践探索的途径。

1. 实践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整合省、市、县三级电大教师队伍,形成各有分工、协作配合的教学团队,并让这个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开展教学的机制。在物理形式上,教师依然分散在全省各地;在教学过程中,各地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形成一个整体。打破过去省、市、县各级电大教师分而治之的块状结构和在教学业务上的上下级关系,在全省电大系统建立起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让各地教师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构建起“分布式的教师团队协同教学”模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进而解决长期以来各地电大分散自治、教师力量单薄的问题。

2. 实践基础

构建分布式教学团队,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是教师总量和学科分布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从全省电大系统教师群体的分布来看,师资队伍具备以下特点:

(1)职称结构满足学科团队建设中雁阵效应要求,如图1所示。

(2)专业人员数量分布满足大多数专业教学需求,如图2所示。

这些教师分布在不同市县电大,通过省校的统一协调、整合,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学科人才分布满足教学需求、总体数量充沛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是实施分布式教师团队协同教学实践的基础。

3. 实践内容

分布式团队协作教学的运行机制是“统一意志、标准化导学、三级交融、评估常态”。所谓“统一意志”,就是在全省电大系统树立“办大学”的理念,强化质量意识,形成统一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所谓“标准化导学”,就是制定各级电大教师网上导学基本要求,统一教学环节实施标准,形成统一的教学规范制度体系;所谓“三级交融”,就是由省、市、县三级电大的教师按需组成中心教研室,构建课程教学团队,实现各地电大教师力量的互补与共享,形成完备的组织体系;所谓“评估常态”,就是通过网络平台组织实施定期、常态的教学过程评估,实时监控各地教学环节落实情况,及时沟通反馈教学信息。

4. 实践效果

(1)师资队伍共享化

项目实施后,分布在省、市、县三级电大的教师按照课程组成团队,各门课程教学任务分别由团队中的不同教师承担;统一协调省校“电大在线”的教师访问授权,组织教师通过网络双向视频系统向全省学生进行直播授课、在“电大在线”课程论坛上开展网上师生互动答疑、通过远程接待中心的热线电话为学生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共同开展资源建设等,团队中各位教师负责的教学范围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某个教学点而是面对全省电大系统。各地电大分散自治、教师力量单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初步得以解决,优质教师资源实现了共享化。

(2)教学过程协作化

在物理形式上,教师分布在全省各地各级电大,在教学过程中,各地教师在中心教研组的组织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等媒介紧密联系。各有分工,协作配合,专业上互为补充,相互配合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3)导学环节标准化

通过对教师导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规定,强化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要求,完善监督机制和考核标准。导学环节标准化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省校、市州电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程教学基本规律,定时、定量完成规定的“标准化教学动作”,制定实施教学各环节的标准化指标,保证教学过程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二是要求各级电大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联动配合,紧密协作,使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能够相互衔接、形成整体,落到实处;三是围绕学生学习需求,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等媒体进行及时的教学引领和辅导,开展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导学。

(4)监控评估常态化

在完善教学督导机制,形成监控体系方面采用的做法是:①加强对团队教师教学过程的督导。通过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上增加教师教学行为监控提醒功能,对教师超过3天没有回帖的学生提问,系统以手机短信方式自动向任课教师发送短信,提醒教师及时上网回复。②教学评估常态化。省校每两个月一次通过网络评估软件对全省各地电大系统网上教学过程开展教学评估,实施常态化的监控,以此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落实。

(5)教师培训经常化

利用网络平台和中心教研室组织体系,各级电大经常性的组织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内容的业务培训,尤其是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各级电大教师在综合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让教师群体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知识,对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助推作用。

三、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思考

1. 存在的不足

(1)教师教学工作统一协调难度大。

教师团队建设的难点在于,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各级电大教师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与人事管理机构,因此其在团队中教学任务的统一协调难度较大。如果教师本人没有团队协同教学的意识或理念,同时又得不到当地学校的政策支持,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2)机制、制度形成的诉求不同

在协同教学的机制建立、制度形成等方面,各级电大从自身的办学功能属性、教学工作安排需求等各个方面考虑,都有各自不同的诉求。 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尤其是形成统一的质量意识、师资共享共用意识,以此建立协同教学机制和有效管理制度依然是今后整个电大系统在建设国家开放大学过程中,整合教师队伍力量、加强内涵建设等方面必须深入研究并尽快解决的首要任务。

2. 改进的思考

(1)各级电大之间需要进一步培育并建立协同教学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也就是一种办“大学”的思想理念。各级电大要把眼光放到联合办“大学”的战略高度上,而不是仅仅着眼于自身局部小范围的眼前利益。对于电大系统而言,教学团队建设尤其需要有 “大学”的意识。在这所“大学”里面,教师只有工作所在位置和分工的不同,而没有责任、义务和权利的不同。各级电大只有在办学思想、教学过程、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形成统一意志、统一思想,才能自觉地在办学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发挥优势。

(2)明确教学团队的任务

明确教学团队任务就是要研究教学内容,解决教学生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要研究什么是当前社会的需要,什么是人们对终身教育的需要,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即教学适应性的变革问题;研究怎样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的人才,怎样开展有针对性的终身教育,在这当中人们对教学内容到底有哪些自身的需求——即教学针对性的变革问题。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要载体,大力加强团队建设。

通过建设精品课程,可以促进专业学科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带动教材和网络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因此可以说,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既是一流师资队伍的形成过程,也是优秀教学团队构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郭绍青,金彦红. 网络支持的教师校际协同教学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

[2] 刘选. 建设开放大学:西部电大的路径选择[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10).

[3] 胡志金. 远程学习策略的构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0,(03).

[4] 樊文强,刘晓镜. 美国高校网络教育组织模式的多样性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0,16(2).

收稿日期: 2011-10-15

作者简介:杨宏宇,副教授,湖北广播电视大学(430073)。

责任编辑 三 川

作者:杨宏宇

上一篇:大学计算机教学效率分析论文下一篇:马克思信仰思想经济视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