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治疗新方法初探

2023-02-15

1 对非药物治疗方法、效果的探讨

多数人都知道, 并非所有高血压病人都必须应用降压药物才能收到良好的降压效果, 而过去却未能对非药物治疗方法、效果在高血压病治疗中予以充分重视, 致使一些本不必应用药物治疗的轻度高血患者, 出现对降压药物的毒、副作用。随着今年来对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 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等病因, 病机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得不重视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病上的地位。因为真正为中、重型的高血压患者还是有限的, 约占高血压患者的30%左右。其他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属于轻症, 这类高血压患者中一般有些对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反而对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今年来受重视的非药物治疗法主要有以下5种。

1.1 减肥方法

肥胖与高血压有明显相关。据报道减轻体重对降压有明显效果。甚至不限制钠盐, 只减轻体重也可使血压下降。肥胖者用低热量饮食时, 常利尿增多, 抑制交感神经活性, 表明减重的降压作用与总的容量和心脏博出减少有关。至于减重程度, 一般可降至标准体重的±10%以内为佳。所以对于肥胖型高血压患者, 指导其减轻体重获得降压效果, 要比被动地应用降压药物强的多。

1.2 运动方法

近10余年报道, 多数认为运动对轻、中度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一般可使收缩压下降5.6~16mm Hg, 舒张压降低4.4~12mm Hg。至于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与次数、方法等尚可不统一。运动强度以心博次数男性为124~146次/min, 女性为116~145次/min时降压效果最好, 但等长运动—推、拉、提、举等对高血压有害。

1.3 高钾饮食

最近许多研究通过了高钾饮食与降压的机制可能是: (1) 排钠利尿使钠耗竭; (2) 钾可减少血浆肾素活性; (3) 血钾水平升高, 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4) 血钾浓度增加使阻力血管的紧张素Ⅱ受体减少, 使血管扩张。从而确定了钾有降压作用。临床报道资料亦支持这一点。如有人报道21例血钾摄取量从60~80/d增加至160~180/d时, 在1周内血压从165/100mm Hg, 降为142/90mm Hg, 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意义地下降, 其中18例恢复原来之钾摄取量, 血压1周内逐渐从138/86mm Hg, 升高至156/95mm Hg, 并发现因给钾致血钾升高, 尿钾排泄量增加以及尿量、尿钠排泄量。红细胞压积也增加。血管紧张素Ⅱ注入试验、去甲肾上腺素注入试验提示用钾后对血管升压物质的反应性降低。从而得出结论, 非药物性高钾饮食也可使血压得到有意义的下降, 可用于轻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1.4 低盐饮食

对于低盐疗法各说不一, 多数人仍趋于有效果的药物治疗, 本人认为:严格的限盐 (每日控制在0.4g以内) 使300例高血压患者平均下降20mm Hg, 但此疗法不易于被患者接受。更多的报道就是轻、中度低盐疗法也能收到降压效果。据报道若每日减盐2.0g左右坚持2年, 舒张压可下降7.3mm Hg。从而说明无论严格地限盐或轻中度限盐, 即使在短期内减盐至6g左右, 仍有一定的降压效果。

其它方面象保持愉快的心情,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调节, 低脂、低盐、低热量饮食, 适当增加体育锻炼等, 也是非药物降压的措施。

2 对各类降压药物前景的探讨

过去常用的几类抗高血压药物虽然各有其特点, 但有的由于疗效不佳或毒、副作用较严重, 而限制了它们的使用范围。以往临床主要使用的抗高血压药有: (1) 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利美等。 (2) 神经节阻断药。如樟磺咪芬等。 (3) 去甲肾上腺索能神经末梢阻滞药。如利舍平、胍乙啶等。 (4)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等;而近年来许多临床专家十分引人注目的新型降压药物的出现、替代了好多药物之势。他们是: (1) 钙通道阻滞剂。 (2)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ACE) 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等。而B-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等。利尿剂则似介于两大类之间。

2.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该类药物目前最常用的巯甲丙脯酸, 它是一种口服的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 亦即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阻滞剂, 阻断血管紧张素I间血管紧张素II的转变, 抑制肾上腺醛固酮的释放, 阻止钠潴留, 使血压下降。由于疏甲丙脯酸较其它同类药物如肌丙抗增加素 (Sardlasin) 和壬肽抗压素 (Teprotiae SQZO881) 等有较多的优点, 如使用方便, 可用于伴有心衰的患者, 并对一些其它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亦有限, 但尽管这类药物的新剂型 (如不含疏基的MK-521等) 的不断出现, 但由于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滞肾素血管紧张素这一环节, 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并非完全都是由于肾素水平升高所致。所以这就形成了它并非对所有高血压患者都有效。加之它的一些副作用, 故预计在20年左右, 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不会处于垄断的领先机会。

2.2 钙拮抗药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有赖于细胞内游离钙, 若抑制了钙离子的跨膜转运。则可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下降。钙拮抗药通过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含量而松弛血管平滑肌。进而降低血压。钙拮抗药品种繁杂, 结构菩异。从化学结构上可将其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前者对血管平滑肌具有选择性, 控少影响心脏, 作为抗高血压药常用的有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和尼卡地平等。非二氢吡啶类包括维拉帕米等, 对心脏和血管均有作用。

2.3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几乎已被确认。如目前在欧洲, 这类药物以作为首先药物。因为它在降压的同时, 对伴有心律失常、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更为有利, 并对有急性心肌梗塞史病人的心脏有保护作用。其机理主要是能抑制血栓素合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以上三类药物在社会上许多地区受到了广泛重视。据报道20年里, 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将取得较大发展, 而成为高血压治疗的重要药物。

2.4 利尿剂

限制钠盐的摄入是治疗高血压早期的手段之一。随着20世纪50年代噻嗪类利尿药的问世, 以药物改变体内Na+平衡成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之一。各类利尿药单用即有降压作用, 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可增强其他降压药的降压作用。

利尿药降低血压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噻嗪类利尿药是利尿降压药中最常用的一类。噻嗪类利尿药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如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单用噻嗪娄降压药治疗, 尤其是长期使用应台并使用留K+利尿药或台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亦可减少K+的排出。长期大量使用噻嗪类除引起电解质改变外, 尚对脂质代谢、糖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对合并有氮质血症或尿毒症的患者可选用高效利尿药呋塞米。吲达帕胺 (indapanfide) 不良反应少, 不引起血脂改变。故伴有高脂血症患者可用吲达帕胺代替噻嗪类利尿药。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成为临床上的一大亮点。中医注重整体宏观辨证, 西医注重局部微观辨病。中医重视阴阳、脏腑、气血平衡, 强调天、地、人之协调, 通过辨证施治在多层面、多靶点上发挥作用, 与西药集中、专一的治疗方向形成鲜明对照, 在缓解临床症状和保护、逆转靶器官损害上已有部分工作积累;而西医则注重血压指标及危险分层, 并能有效、迅速地控制血压升高, 在靶器官保护和降低终点事件等方面亦有一定的疗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高血压时, 可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基础上, 结合疾病分期、分层和靶器官损害情况, 遵循中医理论并结合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选择被证实有利尿如茯苓等, β受体阻滞。如葛根等、钙离子拮抗如当归等, 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作用如牛膝等的中药, 以增强中药的降压效果。在此基础上, 通过中西药的药理作用相互渗透, 达到提高降压效果, 迅速缓解临床症状, 减少降压药物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的目的。

摘要: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 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也应不断改进与创新。如对非药物治疗的新方案;对各类降压药物临床应用中的利弊, 及其应用前景等观点, 都应进行临床分析, 本文旨对上述问题在趋势上探讨一些新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

上一篇:关注交际心理障碍,培养健全人格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俄语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