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高血压116例临床疗效分析

2022-09-10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 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 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治疗有治标与治本2大法则。治本有补益肝肾、阴阳二补, 治标有平肝潜阳、祛瘀化湿、活血化瘀、宁心安神等。妇女更年期还有调摄冲任等。具体方法综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至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6例高血压患者 (收缩压≥140mm Hg, 舒张压≥90mm Hg) , 男性79例, 女性37例, 年龄44~72岁, 平均58岁, 病程3~7年。

1.2 分型治疗方法

1.2.1 痰湿中阻型

临床表现:头晕头重, 胸脘满闷, 恶心欲呕, 心悸时作, 肢体麻木, 胃纳不振, 尿黄, 便溏不爽。舌淡红, 苔白腻, 脉沉缓。治法:化痰降浊。处方:半夏9g、陈皮9g、南星9g、菖蒲9g、白术12g、天麻12g、茯苓12g、泽泻12g、猪苓12g、生山楂30克、车前子30g (包煎) 、丹参30g、川芎15g。

1.2.2 阴阳两虚型

临床表现:头昏目花视糊、心悸气短、间有面部烘热、腰酸腿软、四肢清冷、便溏纳差、夜尿频数、遗精、阳痿。舌淡红或淡白, 质胖, 脉沉细或弦细。治法:滋阴温肾。处方:熟地15g、杜仲15g、麦冬15g、巴戟天12g、萸肉12g、茯苓12g、泽泻12g、苁蓉10g、肉桂3g, 制附子6g、五味子9g、石斛9g、石菖蒲9g、远志9g。

1.2.3 肝阳上亢型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目胀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尿黄便秘。舌红苔黄, 脉弦数有力。治法:平肝潜阳, 清肝泻火。处方:龙胆草12g、天麻12g、泽泻12g、柴胡10g、黄芩9g、山栀10g、木通9g、生地30g、菊花30g、钩藤30g、决明子30g、车前子20g (包煎) 、茵陈12g。

1.2.4 气虚血瘀型

临床表现:头晕肢麻、倦怠乏力、活动欠灵、胃纳呆滞、动则气短、日轻夜重, 甚至半身麻木, 小便失禁。舌质暗红, 边有瘀点, 脉弦涩。治法:益气活血。处方:黄芪30g、柴胡9g、当归9g、枳壳9g、桃仁9g、红花9g、川芎15g、川牛膝15g、生地15g、丹参30g、菊花30g、钩藤30g、灵磁石30g、炒枣仁30g。

1.2.5 肝肾阴虚型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双目干涩、五心烦热、腰腿酸软、口干欲饮、失眠或人睡易醒、尿黄、便干。舌红苔少, 脉弦细数。治法:滋养肝肾。处方:生地30g、山药30g、何首乌30g、桑寄生15g、枸杞15g、杜仲15g、川牛膝15g、天麻12g、萸肉12g、丹皮12g、泽泻12g、白芍15g、珍珠母30g。

以上各方用法:每日1剂, 水煎服早晚各1次, 15剂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1]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对高血压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断。显效:舒张压下降≥10.0mm 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0mm 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0mm 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0~19.0mm Hg;无效:未达到有效水平。

2.2 治疗结果

按以上辨证分型共治疗116例, 其中显效76例, 有效31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92.24%。

3 讨论

中医古文献中无高血压病的名称, 但有关高血压病症状的记载, 散见于“眩晕”、“头痛”、“肝阳”、“肝风”、“中风”等论述中。这些论述对现代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现代中医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起步较早, 50年代初, 就有用单方治疗本病的报道, 并开始积累了一些病例。然而,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比较简单, 仅限于“肝阳上亢”。60年代初, 提倡辨证施治, 突出了中医治病的特色。目前由于辨证分型不一致, 或观察方法不同, 各家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 报道颇不一致, 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中医通过40年来对高血压病的研究, 进展很大, 无论在临床或在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可喜的成就。

高血压病的证型制定是相对的, 有的病人可以归纳为一个证型。有的病人可兼夹二个证型。证型是有阶段性的;这个阶段是一种证型, 过了一段时间, 由于体质演变, 药物作用等, 变成了另一种证型。治疗时不可拘泥于一证一方, 也不可机械地只用一个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时还须注意辨证与辨病的结合问题。首先要辨证正确, 这是一个前提。再次,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确定有降压作用的中药有数十种, 分散在各个药物类型中, 如平肝潜阳类的白蒺藜、钩藤、石决明, 活血化瘀类的丹参、当归等, 养阴类的白芍、首乌、葛根等, 利尿类的车前子、泽泻等。处方用药时, 针对基本证型进行一般论治, 又根据前述降压药的属性, 选择与辨证分型吻合的中药,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压。

摘要:目前, 对高血压病的病因认为是饮食劳倦和情志失调, 同时又与年龄、起居等因素密切相关。其病机则表现为:精神紧张、急躁善怒、五志过极、火盛水衰、聚湿成痰、痰浊中阻、嗜欲无度、劳役伤肾等, 这些皆可成为血瘀证的病因。中药除能增强机体对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外, 还能调节紊乱的功能趋于正常, 维系机体的动态平衡, 提高了抗高血压能力, 从而保持血压稳定。

关键词:中医,高血压,处方,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建松.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0) :129.

上一篇:达美康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下一篇:兴趣——英语学习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