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与对策思考

2022-09-1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于2 0 0 5年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思想认识、组织机制和实践途径等方面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 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促进大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大学生是承载着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 他们处于离开家庭、走上社会的过渡期, 以及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阶段, 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 适应能力较差, 突出表现在自我意识严重、成才欲望强烈、自我期望值过高等方面。同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高校改革的深化等外部形势变化, 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环境。因此, 作为内、外部因素聚焦点的大学生心理状况面临着新的压力。拒统计,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高达40—6 0%, 已经形成心理疾患需专门治疗的比例达到1 0—1 5%。这说明,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已经很高, 大学生群体已经属于心理疾病高发人群。从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因素分析出发,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业问题

高校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青年“精英”, 他们在中学时期一直是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许多自尊心太强的学生, 因不能客观理智分析环境变化并正确调整因学习名次下降所导致的心理落差, 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产生压抑、郁闷、厌世等心理障碍。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 因不能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 正确掌握并快速调整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成绩落后甚至不及格, 会带来自信心下降、考试恐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1.2 人际关系问题

现代大学生往往多是独生子女, 普遍存在着个性强、独立性差、自我意识浓等特点, 并外显在难以与他人相处。大学生离开家庭, 进入学校后会面临着社交范围和对象快速扩大的变化, 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同时存在着上述特点, 往往会导致同学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进而会产生孤僻、悲观等心理问题。

1.3 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并对孩子的心理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学生的各个成长时期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 同时加强自身心理的调适。但是一些家长因为孩子进入大学后出现的新情况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教育方法, 将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心理问题。譬如有些家长长期以来都给予自己的孩子太高的期望, 使得学生在大学中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当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名次下降, 学业面临挫折时, 家长不能转变观念, 调整教育方法, 一味给学生施加压力时, 学生将面临着学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将会产生自暴自弃心理, 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心理欲望。

1.4 青春期心理生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启蒙阶段, 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往往存在着过激或偏差。同时, 大学生生理成长已经趋于成熟, 他们对恋爱、情感和性的需求和思考达到了新的程度。心理的相对稚嫩和生理的相对成熟所形成的较大反差导致学生恋爱失败或情感无法寄托时会产生不安和躁动的情绪, 严重的会导致学生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产生轻生念头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 有一个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以上分析的是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学生在学的不同时期、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生活背景的大学生面临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准确把握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和原因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效果。但是从总体上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相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

2.1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简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必须不断丰富和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途径。目前国内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普遍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 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但是在具体的工作, 往往存在“重咨询轻指导”、“重治疗轻预防”、“重教育轻引导”等问题, 未能在教育主体、教育途径、教育平台等方面形成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工作体系。

2.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不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大量具有心理健康专业教育背景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目前, 大部分高校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但普遍存在着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老师人员不足, 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大多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专职辅导员, 而是学生工作处、团委等兼职老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 有些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照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经验, 违背心理咨询的原则、规律和要求, 不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不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这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虽然两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如德育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 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 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讲就是成长问题等。但是,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人格健康成长的不同需要, 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许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未能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间的关系,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德育工作独立出来, 从而未能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要扎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培养和造就适应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必须依赖高校各层面的配套改革、各项制度的整体推进。显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在当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以通过机制健全、体系构建等方面加强其时代感和实效性。

3.1 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体制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 》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 就要严格实行分管校领导负责,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为主体,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为协调中心, 专兼结合的组织机制, 同时要从加强领导、责任落实、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科学研究、工作考核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调管理。

3.2 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群体中的特点,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监控、心理咨询与干预、心理健康治疗与跟踪等方面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闭环系统, 不断完善和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3.3 全方位构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在工作主体上不仅仅局限于心理老师或辅导员, 在工作方式上也不仅仅局限于心理辅导或咨询, 必须充分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 拓宽工作渠道, 创新工作方法, 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前期教育和引导, 将学生心理健康关口前移, 并借助社会力量全方位构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

4 结语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在此背景下,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一定的思考, 以期引起理论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与研究。在实际应用中, 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社会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的内、外在特点, 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和科学性, 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开展了对拓宽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机制的思考, 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 燕良轼, 刘克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

[2] 林崇德.大学生人生困惑及应对[M].北京:高等教育出饭社, 2004.

[3] 李明.论高校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4 (9) .

[4] 张峰, 朱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 2003 (12) .

[5] 姚岚.谈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2) .

上一篇:基于SQLServer的数据库的安全管理下一篇:虚拟机应用于网络操作系统实训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