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2024-04-11

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精选10篇)

篇1: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官庄中心校刘美玉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剂,不容忽视。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数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才能构建数学乐园,充分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情商和智商?

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景。

教师在语言、心理和空间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对师生之间心理关系有正确的处理、调节、引导和控制,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融洽的富于情感的教育环境,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安其学而亲其师”。

1、上好第一节课,为今后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每位学生对每位老师的第一堂课都会特别认真,因为老师是“新”的,知识也是“新”的,学生对新的事物总是好奇的,敏感的,因此,教师的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将影响到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热爱。如果第一堂课,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亲近、尊敬、佩服、友好的,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这一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2、创造融洽、温馨的情感关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融洽、温馨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融洽、温馨的师生关系要以真诚的爱为基础,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召学生,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融洽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使情与知相互融合,创造出智慧,提高教学效率。

3、重视教师个人的修养。教师个人的影响力是学生学习的潜在环境,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每一位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要重视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面带微笑进课堂,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去影响、熏陶学生,实现情感教育。

二、挖掘教材本身的魅力和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

首先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如,学生已认识了平、闰年之后,让学生随意说一个年份,教师顺口就能答出是平年或闰年,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为什么这么“神”?接着教会学生巧

算方法。从学生恍然大悟、会心的笑中,我知道学生已体验到了数学的趣味和奥妙。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每建立一面积单位的表象,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恰当例子。如:一平方厘米,学生会说“大拇指甲盖”“纽扣”等,有个学生说“门牙”,这时我拿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比了比,并说,“长这么大的两颗门牙,漂亮吗?”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笑声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愉快,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8、80、8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就是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同学也和同桌同学讨论开了,争先恐后地说:8元=8.0元=8.00元,8米=8.0米=8.00米,„„当学生听到老师的热情赞语后,觉得自己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从而也消除了“数学可怕”的心理,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三、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课时,创设了“48人去游乐园玩,门票每人5元,满50人可以享受团体八折优惠,他们怎样购票较为合理?”“王大爷在四年前的4月1日到银行存入5000元人民币,定期5年,年利率为2.7%。但前几天,王大爷的老伴突然生病住院,急需这5000元,可银行规定凡不到期取款一律按活期利率计息。为这,王大爷左右为难,他该怎么办呢?请你帮他出个主意。”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创设了“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各景点的门票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改进教法,体验成功。

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取得好成绩,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同学的认可,这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走向健康人生的基础,有了源源不断的自我肯定,才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教学时,每位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如:可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设置教师的“故意错误”,让学生指出其他同学回答中的错误,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不急于告诉答案,而是多方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动力。

要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纯真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情促思,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效果的能动作用,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阳光、是鲜花。

篇2: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作者:郭从文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8期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种是师生互动产生强烈共鸣的情感体验,是“师生”、“生生”双向互动的结果, 这就是感动。感动源于互动,互动滋生感动。感动改变了过去旧的教学模式,感动也使得语文的教学变成了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键字:感动;语文;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52-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种是师生互动产生强烈共鸣的情感体验,是“师生”、“生生”双向互动的结果, 这就是感动。感动源于互动,互动滋生感动。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那么,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感动来达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种感动,注重

感动情感资源的开发

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感动主要有:

(一)文本关键处的感动。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二)导课语的感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的感动。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如果强调了结合生活经验的理解,就能释放师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

那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定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如果你能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

(四)对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情感释放的感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体系。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五)对于课后深入反思的感动。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情感的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感动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对于感动,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允吸者。吸着它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

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密切关注在双向互动中的感动的情感因素,让

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

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如,读到“窗含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会产生对壮阔美的感动;在读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时,会产生是对作者刚毅品格的感动;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会产生对慈母的感动……

篇3: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一、情感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在生物课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学习生物时, 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 并不是无动于衷, 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 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 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 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 但对生物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 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其实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 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 要改变这种现象, 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 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 知识就有了生命, 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 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 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

二、情感对课堂教学所起的巨大作用

1. 师生情感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好生物的自信心。

生物其实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 造成目前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具有一种惧怕的心理, 觉得生物枯燥、难学的现象, 这种状况追根寻源, 其根本原因在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使生动活泼的生物教学过程变为枯燥无味的单纯知识传授。在确定教学任务时, 只讲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不讲发展情感、意志、性格。对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显然估计不足。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 应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增加交流锻炼的机会, 消除胆小怕说, 不敢交流等心理障碍。生物课上的师生情感交流, 教师突出的是语言交流的过程, 也就是说, 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有什么说什么, 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民主、平等, 消除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对学生鼓励得多, 学生就有成功的愉悦感。对学习生物自然而然就增强了自信心。

2. 师生情感交流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是我们倡导的教育原则。但是, 在课堂上学生常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从属的地位。一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大段的独白语言, 或未能顾及学生的原有水平, 现实的心理状态, 或未能实现心理移位, 学生就可能进行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 或者走神, 或者懒于参与。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实施, 能实实在在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使学生对生物知识主动想学, 主动理解, 主动积累, 主动领悟, 主动运用, 主动扩展, 从而使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得到提高。没有学生主体地位作保证, 就不可能实行有效的师生情感交流。师生情感交流是围绕学生学习的需要来组织安排的, 它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3. 师生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师内驱力的产生。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 既有由教学工作本身的进展而体验到的欣喜、愉快、兴奋、激动、惊讶、烦恼、焦急、忧愁, 也有师生间难以避免的个人情感关系, 如喜爱、敬佩、厌烦、憎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积极情感的作用, 并利用这种积极情感促进教学。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重视、关怀、理解, 形成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课堂教学的师生情感交流, 也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是一种自变量、容易被人察觉, 课堂教学的反馈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 它使教师产生情感体验, 这是一种因变量。

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的作用

首先, 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的和谐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为此, 教师必须树立威信, 真正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 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用和一颗乐于奉献的精神。由于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 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 言听计从, 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其次, 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 那么你讲上一句, 他就知下一句。

篇4: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实施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和谐、宽松、平等、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对此深有体会,从前我们只注重认知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恐学的情绪,出现紧张、压抑、焦虑的表现,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甚至认知素质的发展也受到抑制,这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十分普遍。如何恢复“人情”,体育是一种较为适合的方式。体育的各种功能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情感教育的注入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呢?

一、教师情感的注入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教师是最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师直接控制着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有着最多直接接触。体育教师只有注入自身的情感,才能提高自身的认知素质和社会素质,通过自身形象来影响学生正向的方向,积极的、主动的发展,达到师生互动,方向一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1.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自己擅长的内容或项目,会展现出老师在精通专业方面的魅力,同时学生受体育教师的影响,也努力向这方面发展,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2.体育老师要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在同样的教学条件下,出于同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一个处于良好情绪状态中的体育教师,更多表现出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思维的灵敏性,同时影响学生使学生表现出高兴、积极、主动的上课状态,而一个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中的体育教师则会明显缺乏这种积极性的表现,学生也会受其影响。

3.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创造性地发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体育教师工作积极,在教学中的举止言谈大方得体、微笑服务、语言幽默等,也对优化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作用,相反产生负面效果。

5.体育教师还要善于传递情感。表情有超越言语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完成一个较难技术动作的叙述后,接着做一个带有轻松微笑的标准的动作示范和一个肯定的眼神,会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无形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发挥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1.采用情感教学,满足学生精神需要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枯燥单一,干巴巴地讲授,会使学生本能的好奇心参与欲望和表演能力受到压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生理、心理疲劳,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学生效率。若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方面的优势,课堂教学就会变得丰富形象,有趣味,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同时教师教学热情高昂,语言简洁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那么学生就会津津有味地投入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激发出对学习的无限热情。因此,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形象化的教学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到锻炼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情感教学就在无形中起到了无穷的推进力量。

2.融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学习动机

感情是教育基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教学中应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之间互相接受,产生心理相容,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积极向上的教学气氛,教师对学生抱有炽热的情感,诚挚的友善,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学生就会变得更积极主动。

3.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情感

现代的心理学认为,让学生更多地在活动中尝试成功与失败,不仅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会使他们更加努力,以面对未来更多更新的挑战。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各种游戏比赛,使学生的不良怀疑得到转移,通过这样的情感教育能夠激发了学生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训练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在不断的时践与尝试中,学生对体育课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体育基本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逐渐提高。

篇5: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一。本文通过对薪酬管理的介绍,对当前我国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求提升薪酬激励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并发挥其优势为公司创造效益,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关键词:薪酬激励,公司管理,薪酬管理,企业效益

薪酬制度是公司的诸多制度的一部分,制定恰当的制度实施薪酬激励措施对于提升企业效益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一旦使用不当,也会使员工的积极性受挫,公司利益受损。因此,建立科学的、系统的薪酬激励机制对于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提高都是极为重要,这也是当前一些企业必须着手进行的一项紧迫任务。

1、薪酬管理的含义及其内容

企业的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本企业员工报酬的评定标准、支付标准等要素进行评价、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一般的薪酬管理仅仅是关于物质报酬的分配,对管理者或者员工的行为特征等较少考虑。现代的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薪酬管理衍生出了侠义和广义两种定义。其中,侠义的薪酬激励也就是我们一般而言的传统工资、奖金和福利等物质报酬,而广义的概念就是现代的薪酬激励概念,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物质报酬以外,还包括岗位的多样化、从事挑战性的工作,获取认可和获得新的事业发展机会等。

具体来说,企业的薪酬管理主要有薪酬管理的目标、企业的薪酬政策和薪酬结构。其中,薪酬管理目标是由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进行设定,具体包括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激发员工的激情和实现公司目标和员工目标的同步性。而企业的薪酬政策是指企业对薪酬激励的具体措施的制定、运行以及激励手段的组合,是公司基于薪酬目标而采取的措施。薪酬结构则是指企业员工之间的各种薪酬比例及其构成要素,包括不同员工的企业工资成本的确定,不同岗位间工资的确定,员工的基本工资和浮动比例等方面。

2、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薪酬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健全合理的薪酬管理有助于企业管理的执行得到落实。不过,目前企业的薪酬激励制度存在欠缺,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薪酬制度不够完善

现在许多企业的制度不够健全,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虽然建立了基本薪酬的考核机制,但是辅助薪酬方面却没有一整套完善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就是考核过程和机构没有做到透明化,容易导致一些人员靠关系走后门担当较高的领导职务,与此同时,考核机构并没有为各种薪酬支付制定标准。这样就导致了一系列的结果:薪酬体系没有紧密联系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致使有人把注意力放在高职位上去谋取自己的更高利益,从而分散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最终的结果就是表现在公司利益的损失。

2.2、薪酬水平普遍较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是薪酬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无可替代的,而薪酬正是人才的价值体系,是其工作能力得到企业认可和社会认可的外在表现。因此,高素质的人才理应得到更多的薪资回报,而当前一些企业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因为种种原因和利益,降低了工资标准,甚至存在巧立名目克扣工资的不良现象。这无疑是企业的自杀行为,高付出低收入是对人才价值的抹杀,是不尊重人才及其劳动成果的表现,人才必然会大量流失,对企业有利无弊。

2.3、薪酬的激励作用难以落实

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现象一直是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一大通病,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岗位不同、劳动量也相差甚大,获得的劳动报酬却相差无几,这无疑是薪酬激励没有得到落实的基本体现。由于岗位之间的差距不大,致使责任大、贡献大的关键岗位空余不多,况且身在不同职位,贡献大小不一,责任大小不同,创造的价值自然也不一样,而获得的薪酬没有拉开差距,薪酬激励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3、解决薪酬管理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是解决薪酬激励问题的第一步,这有利于企业不同部门、岗位间的职责和权限得到合理的分配,各种问题在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个别管理者以个人意见而导致发生不透明、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同时,要设立公开合理的业绩评定制度,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贡献进行考核,以此为依据,得出让众人信服的薪酬管理制度。

3.2、国家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支持

解决企业的薪酬偏低问题可借助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当地的企业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民营企业在国企的垄断下被打压而倒闭淘汰,政府部门应当给予短期的薪酬成本和经营环境方面的支持。但是,政府支持下的企业必须保证担当重任者必须是一些德才兼备,能为公司利益为重,并能创造业绩的人才,以此为目的,政府甚至可以联合一些人才中介公司,从海外或者外地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给以生活补助,以便解决人才——薪酬问题。让公司有人可用,全面发展。

3.3、重视薪酬激励对于公司管理的作用

在缺乏有效合理的薪酬激励的情况下,员工的激情和智慧必然难以最大程度的得到发挥。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措施能够让员工的潜能发挥出70%—80%。因此,企业要尽力让薪酬激励得以发挥实效,就要从思维上重视薪酬激励制度的重要性,要从制度的制定、实施、修正等过程给以最大程度的支持,不仅要从物质上开始,更要重视精神激励对于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意义,建立起多元化的措施支持薪酬激励,支持公司的管理和发展。

总而言之,薪酬激励制度对于企业的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到薪酬激励的重要,并结合行业特点分析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华初.欧美企业薪酬管理对我国有企业的启示.经济研究,2006.(1).

[2].彭燕.浅谈中国企业薪酬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篇6: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离不开的活动,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幼儿游戏是对幼儿生活的反映,其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游戏可保障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发展,提高技能,同时在游戏中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更容易发挥想象、创造奇迹。

玩是孩子的天性,缺少游戏的孩子不是快乐的孩子,失去快乐的孩子身心是不健康的。可现在能让孩子真正放松玩开心的游戏并不多。星期天,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为孩子报各种特长班,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让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学画画,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就算有时间有的父母也因为担心不安全或者会弄脏了衣服不卫生等理由不让孩子出去玩,让孩子们失去了与小伙伴嬉戏游戏的快乐时光。

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很多老师会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技能,学到什么知识。我觉得游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快乐开心,并在此基础上自由的发展。这样的游戏才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真正令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是不受大人支配的游戏,让孩子自己做游戏的主导者,他们自己决定游戏内容,自己制定游戏规则,自己分配角色和任务,尽管他们的游戏内容在成人眼里很简单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规则也不是很合理,但关键那是他们感兴趣的、自愿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里面,在游戏中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愉快,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创造奇迹。所以我们不要给游戏提太多的要求和目标,放开手让孩子自己玩,在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孩子们会发挥出潜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给我们带来惊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放手给孩子自由游戏的机会。

关键词:

游戏 主导者 无拘无束 身心放松 全面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离不开的活动,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幼儿游戏是对幼儿生活的反映,其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游戏可保障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发展,提高技能,同时在游戏中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更容易发挥想象、创造奇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对于各领域

教育目标的要求,则强调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充分体现了对”培养幼儿学习情趣,引导幼儿快乐生活“的要求,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游戏化的组织,引导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并愿意、主动进行创新。

玩是孩子的天性,缺少游戏的孩子不是快乐的孩子,失去快乐的孩子身心是不健康的。可现在能让孩子真正放松玩开心的游戏并不多。星期天,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为孩子报各种特长班,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让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学画画,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就算有时间有的父母也因为担心不安全或者会弄脏了衣服不卫生等理由不让孩子出去玩,让孩子们失去了与小伙伴嬉戏游戏的快乐时光。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应该可以尽情的游戏尽情的玩了,但很多时候孩子们玩得并不开心、不尽兴,因为各种原因老师会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教育目的的给孩子安排一些游戏,在这样的游戏中,我们的老师往往给孩子们设计好游戏的内容,并且制定出游戏的规则和目标,让孩子们按老师的意愿去“玩”。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是被动的,他们会只是按照老师的规则和要求去做。例如:老师让孩子们做运果子的体育游戏,老师会事先备好课制定出游戏的规则,跟孩子讲清规则后,让孩子们钻过“山洞”走过“小桥”将果子运回来,目的是提高孩子钻的技能和走平衡木的技能。游戏中孩子们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对游戏的兴趣并不大,孩子身心不能放松,不能投入的玩,老师累,孩子烦,当然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成为依赖性强没有主见的孩子,会成为技能高,但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很多老师会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技能,学到什么知识。我觉得游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快乐开心,并在此基础上自由的发展。这样的游戏才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真正令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是不受大人支配的游戏,让孩子自己做游戏的主导者,他们自己决定游戏内容,自己制定游戏规则,自己分配角色和任务,尽管他们的游戏内容在成人眼里很简单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规则也不是很合理,但关键那是他们感兴趣的、自愿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里面,在游戏中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愉快,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创造奇迹。所以我们不要给游戏提太多的要求和目标,放开手让孩子自己玩,在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孩子们会发挥出潜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给我们带来惊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放手给孩子自由游戏的机会。

当然放开手并不代表老师什么也不做了,老师可以给孩子尽可能地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玩具、道具等。例如在小班的区角中,投放各种搜集来的废旧电话和手机,这样区角活动时自然就有孩子去关注该区域,在孩子们经过一番议论争辩和协商之后,几个孩子就玩

起了打电话的游戏,乐乐小朋友能说会道组织力强,自然用她的能力征服了大家当了活动的“组织者”,她给每个小伙伴安排了不同的角色和任务,确定了“爸爸”、“妈妈”和“孩子”“老师”,按照他们的生活经验玩得很开心。在整个游戏当中老师只是提供了道具,孩子们就能自己玩游戏了,老师没有干扰孩子的游戏,他们是游戏真正的主人,但是在游戏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不但交往能力有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也发挥出了想象力,而且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每个孩子都很开心快乐。

除了材料外,还要给孩子提供宽阔的户外游戏活动场地。例如老师给孩子们准备足够多的呼啦圈,让孩子们在宽阔的户外草地上玩,老师不要限制玩法。经验所得,如果让孩子们自己利用呼啦圈来游戏,孩子们会很活跃的玩,开始孩子们会用腰摇呼啦圈,然后在腿上摇,胳膊上摇,脖子上摇,有的滚着玩,有的孩子套在身上连起来开火车玩,还可以放在地上跳圈玩,还可以摇着当绳跳,拿着圈来做健美操等,孩子们会玩出很多的花样,而且很开心不觉得累,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不仅掌握了技能,还发挥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了给孩子们提供宽阔的场地和丰富的材料外,还要给孩子足够的游戏时间。在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下,我们往往给孩子游戏的时间不太多,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孩子们正在兴奋地玩,可是规定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很不情愿的听从老师的另一个安排。因此,在孩子投入的游戏时我们不要轻易地打断、干扰孩子的游戏,老师可以适当的参与到游戏中去但不要充当指挥者,让孩子玩得尽兴玩得开心。只有在宽裕的时间里才能保证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去,孩子在放松的开心的状态下,不仅愉悦了身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发挥。

篇7: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实效性如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和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讲师”,而学生却成了观众、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使学生缺乏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为适应新时期人才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观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或善于调控,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捉捕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识活动。所以,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强化教学水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而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教”去代替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具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如在《春》一文时,可让学生收集含“春”字或描写“春”的成语、诗、词、歌曲、对联、俗语、让学生从“春花”、“春风”、“春草”、“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这样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如何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以阅读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要注意把自主性阅读与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古人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西方也有类似的论述“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传授知识是永远也讲不完、授不尽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自学能力,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语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宝。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内引外联,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吕叔湘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除了课内还有课外。从内容上来说,“课内”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主阵地;“课外阅读” 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益拓展、延伸。从形式上来说,课内的指导是为了课外的不指导,我们就是要通过课堂阅读的习惯养成与方法引导,逐步建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有效的进行课外个性化阅读的目标。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校外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为学生拓宽广阔的阅读时空。重视阅读实践活动,使阅读教学与生活相连,使阅读与课外活动互补。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而习惯又在养成。通过课内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我们就是要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根植于学生身心,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成为个性化的自觉行为。比如,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写好读书笔记,建立阅读成长卡等。二是,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

《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阅读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归纳默读、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激励学生主动想像,在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时,要勤思考,勤动脑。引导学生学会扬弃,善于创造性阅读等。因此,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运用种种手段,激励学生主体想象,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才不是一句空话。

四、重视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成不了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为此,应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自己征订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在学校开展“读书伴我行”和“背书竞赛”等活动。其次,明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的要求。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积累了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必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还语文以鲜活的本来面目,一直是语文教师努力的目标。总之,要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参与备课,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确立教学目标,做到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就要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给学生讲解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为主;就要以学生提问质疑为主,而不是以教师问学生为主,是教师服务学生,而不是学生服务教师;就要以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为主,自主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才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参考文献:

《主体性教育》(作者:张天宝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主编: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教育名篇精选(教师版)

篇8: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 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以及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笔者结合多年英语教学经验, 从其特点、操作策略与技巧、问题与建议等三个方面对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 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模式特点

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是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的关系为前提,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使学生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模式。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始终处于和谐、融洽的状态。师生在学科教学中真诚合作, 实现“教”与“学”、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1.1. 遵守“教为学服务”的原则。

确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能动学习精神。教以学为依据,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其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为学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教师要善于“导”, 使教与学的状态从不和谐到和谐, 由浅层次的和谐到达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1.2. 力求课内外相结合, 输入输出相结合, 体现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技能训练。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该模式的关键, 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 鼓励他们参与并提供帮助。在课内, 教师积极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 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设计引起学生思考的主题活动,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该主题不同层次的语言现象和丰富的语料, 并主动参与会话和讨论活动。在课外,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和听力活动, 量化和细化任务, 并督促检查, 定期答疑, 以保证学生的课外输入活动顺利进行。

2. 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操作策略与技巧

2.1. 导入——导情

兴趣与动机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动力。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新颖多变的思考情趣, 是“导情”的三大法宝。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 以平等的态度去鼓励学生的自主意识, 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从而创设生动和谐的教学“情绪场” (Dam 1966) , 激发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强烈渴望, 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体验求知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获得知识, 不断进步。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从事一项活动的内在动力, 是入门的先导。有了学习兴趣, 才会有学习动机。因此在“导情”时, 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形式的新颖, 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本身的新颖, 适当吸取新知识、新信息, 满足学生求新探索的心理, 从而激发兴趣, 产生自愿学习的强烈动机。

2.2. 导向导练——听说读写译相结合

激发并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后,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导向。积极的自主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导向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认定教学目标, 并使目标细化、量化、具体化。同时, 要让学生了解任何知识都是有序的、系统的, 学习的过程也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化的。在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与内容之后, 大量的有指导性的语言认知性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导向导练”过程中, 教师要掌握以下技巧:

2.3. 认知学习理论——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及学生对学习作出的自我评价, 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控学习行为, 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部分势力也达到了日本列岛, 给日本带来了金属文化和农耕技术”[3]是大陆的中国文化给日本带来了飞跃的发展, 日本社会从采集文化转为农耕文化、从旧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青铜器与新石器并用的金石时代。日本民族喜爱与渴慕优秀外来文化。善于摄取外来文化。

在日本, “华夷”史观也有过发展, 但在近代, 攘夷运动失败以后, 轻视西方的思想从根本上受到批判与纠正, “开国论”支配了思想界。在中日华夷史观的演变中, 中国本来走在前面, 魏源的《海国图志》、《圣武记》输入日本, 对日本对外观的演变发生过很大的影响。[4]

明末清初西方传来的世界史地知识在中国长期被绝大多数士大夫排斥, 然而传到日本之后却广为流行。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世界史地知识水平反不如明朝末年, 而同时期的日本却推出了世界史地集大成的代表性著作, 水平明显高于中国。鸦片战争后, 两国先进思想家都致力于传播世界地理知识, 介绍西方政治历史概况, 探讨御侮自强之道。但是, 中国的研究从50年代后呈退潮趋势, 而日本的研究从鸦片战争后到50年代经历了两次高潮。从社会传播角度来看, 世界史地著作在日本社会流传和影响的程度都明显地高于中国。得益于此, 日本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 对世界有更为良好的认识, 对打破传统有利无弊。[5]

综上所述, 中日两国对当时世界及本国认识的不同, 使其后续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当时, 中国故步自封, 日本却学以致用;中国唯我独尊, 日本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接触西方文明相距仅十余年, 但迈向近代化的速度与结果的差异却是如此惊人的。中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 用了近70年, 才完成了近代化的一部分, 这期间, 中国丧权辱国, 走上沦为半殖民地的扭曲发展道路。日本则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 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150—200年走过的道路, 20世纪初日显世界强国端倪。这固然也有当时中日两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不同, 中国所遭到的殖民侵略的压力远大于日本的原因, 但其思想认识的不同产生历史的必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教训, 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冲.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外语界, 1996, (1) :6-10.

[2]谢遐均, 李顺英, 郑志红, 张爱文.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式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2, 10 (3) :152-154.

篇9: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积极作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最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情感教育,对于小学生情感观念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对文章中情感的理解和掌握,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一条重要和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

1、对于健全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生正处于人格、个性以及身体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并无法正确地认知“对与错”,一旦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那么就是非常不容易被改变,如果他们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就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认识事物的正确与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对健全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较为特殊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都较差,他们在一些时候并无法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感情和做法,他们对善、恶、是、非的认识还需要去逐渐地探索和认知。为了增强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就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情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知道什么事他们应该做以及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对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上述已经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的重要意义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在這样的基础上,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是势在必行的,应该对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方法和措施进行探讨以及分析。

1、通过教学内容中情感因素的深度挖掘实施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是对景物、事件和人物进行描写的,在文章中作者往往表达了一定的情感。所以,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文章中情感因素的挖掘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如,老师在对《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文章中情感因素的深度挖掘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这篇文章在讲解雨来聪明、机智、勇敢的同时,也透漏着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那就是雨来是一个非常爱国的孩子,面对死亡、疼痛和威逼以及糖果、金戒指的诱惑,雨来没有做出任何出卖国家的做法,同时还在与日本鬼子做斗争,所以老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感情因素,教育学生要爱国,要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学生的内心。

2、通过学生自我训练获得感情体验,实施情感教育。教师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教育一方面要求教师将文章的情感交给学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把握的情感以及获取的知识中进行自我训练和提升,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情体验中接受情感教育,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实施深入的情感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感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教学的内容缺乏理解,对知识有陌生感和距离感。所以,老师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通过这样的方法更加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如,老师在对《迷人的张家界》这篇文章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实施情感教育。小学生大多对张家界这个地方不了解,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这样不利于老师有效地进行授课。所以,老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先在网上下载一段描写张家界美丽景色的视频或者是PPT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先对文章的内容以及感情基调有一定的认识以及掌握,学生对张家界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基础上实施情感教育,更加行之有效。

4、通过学生已有情感的运用实施情感教育。小学生虽然对自己的感情没有深刻和全面的认知,但是他们还是有潜在的情感,只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掘学生已有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教学的内容,进而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创新研究出更多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达到“如水中之盐,品之有味,寻之无迹”的教学境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情感和优秀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篇10:如何让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郭店镇小旗务小学康永妮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老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正是实施这一理念的重要阶段,而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实施这一点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应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弄清“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出示了一个铁环,问学生:“根据我们对‘圆的周长’的意义的了解,你觉得应如何去求这个铁环的周长呢?”学生一听到问题,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一会儿,就有很多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学生说:“我们把铁环剪开、拉直就能量出铁环的周长了.”又有学生接着说:“这不行,铁环剪断就不能再用了,我想把铁环在地上滚动一周,就可以测出铁环的周长了。”还有学生说:“我想用透明胶带绕铁环粘一周,然后拉直再量的结果会更准确。”„„学生的方法多准多样,学习热情非常高。这时,我趁热打铁,又指着黑板上的圆问:“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运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还可以吗?能不能有一种更快更便捷的解决方法呢?”学生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又纷纷投入到了新的探索之中。通过大家的共同研究,很快就总结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2πr或 c=πd。可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价值。

二、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主体实践能力。

新课标提出: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必须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动手操作是通过实物、图形、表格和符号表达出来的数学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它能促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出新知识、新体验。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根木头锯了3次,用了6分钟,那么将它锯成5段,应用几分钟?”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6÷3×5=10(分钟)”我没有否定,让学生动手来做一做,看看结果如何。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条代替木头,按题目要求动手减一减,剪完后,学生红着脸笑了,应是8分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在实践中获得了知识,而且学生的主体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三、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同学之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应用题”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年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让学生根据所求问题找出需要已知那两个条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虑。然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所需要的条件,学社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了多种数学关系式:“今年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吨化肥×12个月”、“今年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上半年的产量+下半年的产量”、“今年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吨化肥×4个季度”。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进而我再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进行扩充,编出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全班六个小组一共编出十几道程度不同的应用题来。生与生之间通过合作、讨论、交流,不仅亲身参与了研究活动,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学生的主题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开放性习题,锻炼学生主体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习题的设置,我觉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完“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式“某工厂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1/4。”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通过思考后,就很快说出下面的观点:(1)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1+1/4);(2)男工人数是与女工人数的比是5︰4;(3)女工人数是与男工人数的比是4︰5;(4)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4/5;(5)男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5/9;(6)女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9;(7)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1/4„„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将比与分数融会贯通,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上一篇:相片上的记忆-青春征文下一篇:目录及教育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