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动态分层教学模式新论

2022-09-12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和生源的逐年扩大, 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这一长一落给高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教学质量低下已成为影响高职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新形势下, 高职教育如何以素质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 实行个性化教学, 让每个就读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这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大的新课题。为此, 我校汽车专业教研室在专业课教学中, 进行了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尝试,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这个论题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和研究, 藉以引起广大职业教育界对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高度重视。

1 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 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模式是适应学生不同学习基础的需要

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生源的高考录取成绩分析可以看出:一是学生入学成绩逐年下降, 整体水平逐年降低;二是同一年度学生的入学成绩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 有两极分化趋势。三是汽车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于其它专业学生又要更差一点。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在教学上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仍然采取同一教材、同一进度, 同一教学目标, 同一教学手段、同一教学考核方法的“一刀切”教学模式,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因此, 必须重新处理教材, 分析学生实际, 细化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 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模式。

1.2 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模式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学生入学层次的差异性除了成绩差异之外, 有高考前文、理专业选择的不同, 也有高考前普高、职高和中职等学校生源的不同, 还有学生兴趣、爱好、动力、意志、性格、品质和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 一般来说家庭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都明显处于弱势。通过动态分层教学, 承认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 认真对待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需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实施动态分层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积极分析和把握学生学习基础和现状, 把学生的不同需求转化在教学上, 让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内在需求, 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原动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这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施动态分层教学可分三步走。

2.1 实行分层动态化

对高职学生实施动态分层教学, 首先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入学基础为切入点, 在教学中通过动态的观察和分析, 确立学生的学习层次。并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 学生学习基础的不断变化, 及时调整学习层次, 实行动态化分层管理。

(1) 学生分层的依据。学生分层大致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学生入学时, 中学的学习基础, 特别是数理化基础。 (2) 学生入学后, 学习基础课的成绩, 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成绩。 (3) 学生对汽车、对汽车维修职业的认识和爱好。 (4) 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学习态度、习惯、进度和效果等。 (5) 学生超前、超纲和创造性学习的情况等。

(2) 学生层次的划分。在动态分层教学中, 依据学生的差异程度, 可把学生分为3~4个层次。学生层次的多少还应考虑专业教师、实习设备、班级规模等情况。一般来说可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比较适宜。A层学生对汽车维修专业学习特别感兴趣, 或是学习成绩一直处于较好水平、学习态度端正, 这一层次的学生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B层学生智力正常, 反应灵活, 但对汽车维修专业学习兴趣一般、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消极、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通过教学是可以激励带动、需要重点管教的“玩皮群体”。C层学生学习态度端正, 但学习基础差、反应较慢、智力偏低, 还停留在孤立学习, 机械记忆的水平, 这是教学中困难之处, 应多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弱势群体”。

(3) 目标层次的确定。对A层学生应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能“吃饱”, 引导学生向“一专多能”发展, 是培养专业“品牌”学生的对象。对B层学生, 可依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能“吃好”, 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专业方向, 学好专业技能, 顺利就业。对C层学生, 则要灵活使用教材, 降低教学难度, 以“双基”教学为重点, 让学生“吃够”, 突出“一技之长”, 在毕业后也能找到自己的职业岗位。

(4) 动态化的管理。根据层次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 让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起点上竞争, 提高学习的竞争性, 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动态化目标管理, 根据目标完成情况, 允许学生按规定升级或降级, 自由流动。以2~3周为调整周期, 重新划定A、B、C三个不同层次。动态化的层次管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教学, 更有利于激发B、C两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实施模块一体化教学

在学生层次划分后, 就要彻底打乱教材的章节结构和授课顺序, 根据知识和技能的关联性, 将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组合, 再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设置不同的模块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1) 划分专业教学模块。汽车维修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包括汽车发动机维修技术、汽车底盘维修技术、汽车电器空调维修技术、电控装置维修技术、汽车故障诊断和检测技术和汽车技术管理和维修管理等,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专业课程分为五个模块组合, 即发动机、底盘、电器空调、电控装置、故障诊断和维修管理等六个模块组合。每个模块组合又分为维护、拆装、修理、检测、诊断、排障和维修管理等模块, 每个模块再对应于A、B、C三个层次细分为初、中、高级三个等次。

(2) 确定模块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分层, 对应学生分层将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割, 细化到各个教学模块, 设定模块的教学目标。

(3) 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专业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上,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可以选用讲授、讨论, 案例、演示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 可选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实车静态、动态实操教学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和方法选用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2.3 实施全程化考核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在教学评价上, 既不能象应试教育那样考试满天飞, 也不能象传统的技工教育那样专业课一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化考核。所谓全程化考核就是从学生一进入专业课学习起, 就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进度、学习成绩, 以及学生对专业的职业认识水平等进行全面的考核。

2.4 考核方式与标准

(1) 专业理论课采用试卷考核。试卷内容可分为必答题、选答题和附加题三部分, 必答题适用于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选答题主要适用于A、B层学生;附加题主要适用于A层学生。

(2) 专业实践课采用实操考核。实操内容可分为工具的使用, 操作步骤和方法、作业卫生和安全、作业质量和效率、作业的创造性等五个部分。前三项内容适用于A、B、C三个层次的学生;第四项内容主要适用于A、B层学生;第五项内容主要适用于A层学生。

无论是理论课考核, 还是实践课考核, 均应参照《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三个层次职业标准, 按照既定的模块教学目标和学生分层的特点进行。

(3) 考核环节与比重。专业教学考核一般可分为:平时考核、模块考核、综合考核三环节。平时考核可以通过学生平时课堂的学习表现、答问和作业情况等进行考核。模块考核是在一个模块的教学完成后, 根据模块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模块学习效果进行的考核, 相当于“期中考试”的细分化和分散化。综合考核是在平时考核和模块考核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效果进行的整体考核, 是“期末考试”的提高和发展。在课程总评成绩中, 平时考核所占比重为20%~30%, 模块考核所占比重为30%~40%, 综合考核所占比重为40%~50%。对于A层学生要以综合考核成绩为主, 兼顾平时表现。对于B层学生在兼顾平时考核、模块考核和综合考核成绩的基础上, 尽可能扩大综合考核成绩的比重。对于C层学生应以平时表现为主, 兼顾模块考核和综合考核成绩。

3 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 坚持“抓两头, 促中间”教学管理方法, 绝忌在分层教学上出现顾此失彼, 偏重A层学生, 轻视B、C层学生的不良现象, 把A、B、C三个层次简单地按照好班、中班和差班来管理。

(2)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分层教学中强调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动态管理, 以确保分层教学分而不散、动而不乱。

(3) 坚持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要求专业教师“双师型”。

(4) 辅以学分制支持, 实行弹性学制, 允许A层学生提前下企业就业式顶岗实习或提前毕业, 同时也允许C层学生延迟毕业。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实行动态分层教学的观点。在汽车专业教学中, 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实习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 进行了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尝试,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动态分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魏勇, 刘萍.职校.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 .

[2] 臧香菊.关于中专学校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建筑, 2006 (32) :2.

[3]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下一篇:国内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