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之傲慢与偏见

2023-03-17

第一篇:文学翻译之傲慢与偏见

外国文学史论文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

摘要:《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通过对伊利莎白及其姐妹、朋友对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反映了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女性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刻画了当时社会的婚恋世相,也借此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即以财产为目的的婚姻是没有幸福的,结婚不考虑财产是愚蠢的,讲究门第的包办婚姻不堪忍受,把婚姻当儿戏毫不足取,而强调幸福美满的婚姻要以理智和真挚的感情为基础,这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婚姻 爱情 正确的爱情观 幸福的内涵

小说发生在英国乡村,贝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待嫁闺中,两位贵族先生的出现,民兵团的到来,给他们原本平静的田园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平凡因子。而开头那句“每一个有钱的单身汉,都得娶一位太太,这就像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小说中“母亲”形象的班纳特太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将她描述为:“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她生平最大的事就是把女儿们嫁出去。”贯穿整部小说的几个婚姻故事,既有关于伊丽莎白好友夏洛特的,又有关于她自己姐妹的婚姻,但仔细思考看来,这几个婚姻故事其实都是为了与伊丽莎白的爱情和婚姻形成对比和映衬。

下面简要介绍下其中的四段婚姻:

一、夏洛特•卢卡斯的婚姻——最现实的婚姻

夏洛特是伊丽莎白最要好的朋友,但她们在婚姻上却有不同的的选择。和伊利莎白一样,夏洛特没有财富,貌不惊人,但很有头脑,也可称得上精明。她认为“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作为一个已经二十七岁的女人,她对婚姻的选择完全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当她第一次遇见柯林斯的时候,她就见识了他的愚蠢,而且当他向她求婚时,她也清楚地知道“柯林斯肯定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也不叫人喜欢”。但是她还是立刻答应了,因为“婚姻一直是她的目标,至于找什么样的男人,婚后生活怎样,则不太看重,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财产不多的年轻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的一条体面的路,而且尽管能否得到幸福毫无把握,嫁人也一定是她们最惬意的可以免于贫困的避难所”。夏洛特为了金钱而结婚,通过婚姻她仅仅得到一个富有的人,从而有了经济上的安全感。婚姻对他们来说可谓是一项任务,但他们都从婚姻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夏洛特得到了安定富足的生活;柯林斯也得到了一个温暖的家,这是他们对婚姻的理解。

二、莉迪亚.贝内特的婚姻——最荒唐的婚姻

莉迪亚和维克汉姆的结合可说是荒唐至极。莉迪亚对维克汉姆的爱慕完全是由于对方“俊朗的面庞、标致的身材还有迷人的谈吐”。 他们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情欲与外表上,没有任何爱情基础,可以说是既不实际,也不浪漫。他们的婚姻是有条件的,是在达西的帮助下两人才勉强结了婚。但他们只顾眼前快活,不断挥霍,靠接济支付账单,这样的爱情注定不能长久。

三、简•贝内特的婚姻——最“美满”的婚姻

简和宾利的婚姻被认为是最美满。贝内特家的大女儿简温柔可爱,漂亮大方,对人总是往好的一面去想。她的这些迷人气质完全吸引了年轻英俊、潇洒富有的宾利。两人相互吸引和爱慕,虽是曲折,最终他们也抛弃了身份地位的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这是一桩令人艳羡的婚姻。然而,我觉得这美好的背后是潜伏着一定危机性的。简和宾利男才女貌,彼此相配,任何人看来,他们都是最适合。但在我看来,他们的婚姻,爱情不是最主要的基础,最主要的是一种吸引力。宾利为简的美貌和善良所吸引,简为宾利的英俊潇洒和绅士风度所吸引,他们之间的爱更多表现为一种相互之间的仰慕之情。婚姻是一份复杂的契约,双方必须有足够的爱的基础来维持这份契约。而简和宾利之间的爱情太过平淡,太过于理所当然,以至于不够刻骨铭心,让我感觉不太安稳,似乎潜藏着一丝丝危险的气息。

四、伊丽莎白•贝内特的婚姻——最让人羡慕的婚姻

钱钟书先生将婚姻比喻成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个婚姻理论是不适合达西和伊丽莎白的。他们之间的婚姻是以曲折跌宕却又刻骨铭心的爱情为基础的。伊丽莎白和达西一开始就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伊丽莎白认为达西傲慢无礼,而达西也因为伊丽莎白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她那些不甚体面的亲戚而忽视了她的优点和美德。后来,达西终于认识到伊丽莎白的可贵之处,展开追求,不气不馁,终于在经过一次求婚的失败,一封信的自白,消除了伊丽莎白对自己的偏见和误解,从而两人走到了一起。

以第一次求婚为界,使伊丽莎白和达西在思想上有了改变。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信,认识到了自己的偏见;达西因为伊丽莎白的话,认识到了自己的傲慢。如果伊丽莎白对于达西的第一次求婚没有拒绝的话,可能达西对于她的迷恋并不会持久。如果没有拒绝时的对话,达西还是那个虽然家财万贯,虽然一表人材,但太过傲慢的高高在上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伊丽莎白即使因为一时冲动而同意嫁给了他,在不久的将来,伊丽莎白仍会后悔的。而如果没有拒绝后的那封信,伊丽莎白仍旧是那个虽然开朗,美丽,直率,却太过主观和偏见的人,对于这样的人,达西不久便会厌倦的。也因为有这些波折,他们之间的爱情才显得更加珍贵,更加深刻。

爱是冲动,是失去理智,是意气用事,任由自己癫狂,爱情本身就是疯狂。然而,又有多少人能为爱疯狂呢?现实是残酷的,婚姻不等于爱情,以至于“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个理想离我们越来越远。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是最幸福的,除了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达西雄厚的财富。金钱在他们的婚姻中一点也不世俗,这份财富给他们的爱以阳光和养分,他们的婚姻是最让人羡慕的。如果婚姻是这样一座围城,那么谁会不愿意被困在这样一座城中,被爱围困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与他对婚姻的态度有关。有人为爱结婚,有人为情欲结婚,有人为财富结婚,也有人为结婚而结婚。《傲慢与偏见》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婚姻观,也让我们思考,怎样的婚姻才是我们想要的,怎样的婚姻才是适合自己的。

当今社会,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物质生活的提高,自由恋爱的倡导,人们思想的解锢,特别是金钱与权力在更广的领域影响人们生活及闪婚、闪离不断上演的情况下,我们年轻人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爱情观,不能不令人认真思考和认真对待。

大家可以先看一份调查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网新闻调查中心,对8932名青年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67.9%的青年认为与上一辈相比,爱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下降,但40.0%的青年认为他们这一辈更追求真爱;85.5%的青年认为这一辈人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也有59.0%的青年相信一见钟情。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必须以诚挚的感情为基础。诚挚的感情,是以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兴趣爱好、彼此心心相通、共同的想着对方为外在表现的。虽然感情可以经过后天培养,但总不如从一开始就彼此相悦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就不会因金钱的多寡、权力的大小、地位的升降、生死的不测,而抛弃对所爱的人的责任。这样的爱情才会更牢固,更美满,更幸福。相反,为了追逐金钱、为了追逐地位、为了追逐门户、为了追逐名誉,而只顾自己的感受,不管对方的意愿,就不可能真正为对方负责,最终可能因事态发生变化,而出现感情破裂,给生活带来阴影,最终造成爱情的不幸。

从另一方面来讲,爱情又不单单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不同的生活习惯之间的磨合,并且还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如果两个人相敬相爱,白头到老,不仅自己幸福,而且因为有了稳固的家庭婚姻,社会也就少去了劝解、判离婚的问题,也就少去了家庭不断重组的问题,社会就较为和谐稳定。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为了个人的爱,插足他人的家庭,不但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从现代社会情杀的案子日益增多中可窥一斑。同时,幸福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有很大影响的,有谁想让自己的孩子一开始就看到的是不断的争吵,破裂的家庭而得不到父母双方的疼爱呢?因此,不论是为了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父母或者是孩子,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感情,抛开虚浮的外表,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爱情。

对金钱、地位、权力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我们物质上的满足,但心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最重要、最难能可贵的而且我们也绝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力而活的。珍视感情,坚守爱情,呵护婚姻,永远值得我们赞颂! 参考文献

1http://bbs.xj71.com/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bbs.xj71.com/viewthread.php%3Ftid%3D6974 2 http://wenku.baidu.com/view/013bc1d8a58da0116c174913.html

3 毕宇宏;;《傲慢与偏见》中的五桩婚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王秋月:《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与爱情》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5李大鹏:《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

6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第二篇:名著读后感之《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傲慢与偏见~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化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吗?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第三篇:《非文学翻译》读书报告

一、引言

李长栓著述的《非文学翻译》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中的一册,专门用于指导非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是相对于文学翻译提出。文学翻译主要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翻译,着重情感内容和修辞特征的表达;非文学翻译则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着重实际内容的表达。在当下实际社会生活中,文学翻译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而商务翻译、旅游翻译、科技翻译、水利水电翻译、生物制药翻译等实用类文体的翻译则占了绝大多数,然而现实是大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非文学翻译都是生疏的,而非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这正凸显出该书的意义所在。作者李长栓为北外高翻学院副教授,在书中从上中下三 编探讨了非文学翻译,广泛涉及非文学翻译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解与表达,工具与方法,翻译态度,译者素质等等,不光指导读者学习非文学翻译,为读者提供实用的翻译工具,在论述过程中作者透露出的严谨作风与批判性思维更是其翻译理念的最好说明。

二、全书总括

上编为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包括本书的前两章。 第一章“非文学翻译的标准和实现途径”介绍了“准确理解、通顺表达”的翻译总原则,准确理解包括理解宏观背景、微观用词、中观句、段、篇内部及相互间的关系,通顺表达应做到无缝转换,格式规范,字句安妥,逻辑清楚,简洁有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忠实已成为翻译的不二准则,为了产出准确的译文,不管是以整体还是词句为翻译单位,译者都要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

第二章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过去翻译基本是兼职的,如今已完全职业化。职业的译员必须具备一定素养,包括熟悉翻译策略,善于写作,知识丰富,求知欲强,善于调查研究,熟悉专业知识,虚心求教,反复完善译文,诚信正直等。此外,职业译员和其他职业一样,有本行业的行为准则,如澳大利亚口笔译协会制定的《口笔译工作者道德准则》,并且译者还应承担起客户教育的责任,告知客户译文评判、译员选择、注意事项等等。

该书的中编探讨了“非文学翻译理念及工具”,包括第三章至第八章。这六章是该书的核心精华部分。

第三章“非文学翻译理念及工具”,倡导把翻译看成一种写作,建议参考欧洲委员会翻译写作手册,提倡使用简明英语,具体指“读者为本”、“用动词,不用名词”、“要具体,不要抽象”、“用主动,不用被动”、“明确动作执行者”、“重点信息后置”、“控制长度,多用小词”这些方面,用英语的写作规范来指导译文的通顺表达。

第四章“以电子工具提高翻译质量和速度” 主要介绍了谷歌Google,维基百科/,, ,,dicionary.reference.com,联译网www.uncti.net/main/htdocs/,以及巴比伦babylon,灵格斯翻译家Lingoes,有道桌面词典,科林斯(COBUILD)电子词典。对于内容专业、涉及面广、体裁独特的非文学翻译而言,以上几种网络资源和电子词典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帮助译者正确理解原文,输出准确译文,审查校对,学习积累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五章“以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是又一应对非文学翻译的法宝。平行文本之于原文内容接近的任何参考资料。找到手头翻译材料的平行文本,能够获取专业知识和术语,学习该专业领域的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使得译文更加专业。在网络极为发达的今天,平行文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第四章介绍的电子工具获得。

第六章为“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翻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译者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善于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即交叉检验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交叉检验法指译者对某一译法不确定时,在各个词典间反复检索,查明正误,找到精确的表达。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用作者的话说,分别指确定某一概念再英语中可能有哪些表达方法,和确定这些不同的表达方法在英语中使用的频率,从而选择最准确、最常用、最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方法。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几个具体实例,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法的操作过程。

第七章“以宏观视角解决微观问题”,建议翻译前,必须弄清楚以下问题:谁在对谁说话?何时?何地?为什么?这些问题在非文学翻译中,直接决定了译文能否成功。作者用几个典型译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第八章“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活动始终”在本书中占了较大篇幅,涉及作者一以贯之强调的严谨态度和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要求译者把批判性思维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敢于对事物提出质疑。批判地理解原文包括理解每个词的含义,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在更大的背景中理解原文,从符合常理的角度解读原文,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提出修改原文。对于平行文本等参考资料,译者同样应该本着批判质疑的态度来分析和使用,不能盲从。在审查别人的或自己的译稿时,译者要善于把译文与生活经验和知识相对照,违背常识的有可能是翻译错误,存在逻辑问题的可能是理解错误或是原文本身出了问题,但没有逻辑问题也不代表与原文相符,这些都需要译者仔细审查;最后通读译文,能还会发现翻译的时候想不到的问题;审校是对于遗漏的地方,要弄清楚是译者的知情省略还是疏漏抑或因为困难选择视而不见,这时就需要审校者根据需要查证补充完整。译文的标题要具有概括性,如果无法概括正文内容,就必须进行适当修改。在译文的最后审校阶段,还要抛开原文,对英文本身是否站的住脚进行全面审核,有以下一些指导原则:省略隐含的信息,使用简介的说法,简化重复信息,省略次要以及无关信息。每一项操作,作者都给出了具体的实例供读者观摩参考。

接下来直至全书完结是下编部分,讨论译员专业素质的培养这一话题。 第九章介绍了培养译者专业精神的主要方法:译者注。这为我们提供了提高翻译水平的重要方法:在完成翻译的过程中,以注释的形式随时记录自己调查研究的过程和对疑难问题的思考,这一过程颇似研究方法中的Think-aloud Method。译者注可以设计理解和表达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原文的分析、对原文理解的一句、查找资料的方法和结果、词义的辨析、译法的论证过程等。作者给出了大量学生作业中的注释,涉及分析原文、选择策略、借鉴译法、推敲词句、辨析词义、简练表达关注细节等方面。

第十章“不容忽视的细节:标点、拼写和格式”,论述的恰好是被大多数译者忽视的细节问题,这关系到读者对译文的细心问题。中文标点和英文标点有不少相同相似之处,但绝不能大意混用。作者接下来详尽地介绍了英语标点用法要点,把句号、逗号、分号、冒号,直接引语等等标点的使用一一给出示例。同样对汉语标点用法要点也给予了示例说明。此外,作者对拼写和文件格式等细节也做了简单说明。

第十一章为“准专业译员问题分析:从信息输入到信息输出”。翻译的过程可以归结为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作者以专业的标准,分析了翻译各个阶段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原因,作者通篇采用了大量的实用译例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信息输入错误多由缺乏背景知识、缺乏调查研究(这正凸显出使用电子工具和平行文本弥补不足的重要性)、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抓住逻辑、粗心大意等原因,这些都是准专业译员要注意弥补或避免的。而信息输出错误主要涉及英语基本规则问题、写作规范问题、对英语的认识问题语言清晰性问题、语言有效应问题、敏感问题。信息加工就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成功的转换应该不留痕迹不带翻译腔,然而受翻译目的、译文用途、语言习惯、文化背景、读者背景、语感和语法这些诸多影响,译者需要对原文的信息进行补充、删减或调整。

最后为第十二章“以专业标准修改译文:案例研究”,这一章作者通过教学和实践中的三个长篇案例,说明如何从专业翻译的视角,以专业翻译的标准,批改或修改学生和他人的译文。 通过研读该书,笔者对非文学翻译进行的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科学、深化的认识。

三、精彩亮点

英语专业的同学,在本科时大多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了字、词、篇章层面的各种翻译技巧,并进一步内化形成了自己的处理方法。在充分理解与清楚表达的基础上,巧妙而自然地运用这些技巧让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规范,更加有利于读者体会原文的内容、目的、态度。

然而,这些在进行非文学翻译时,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之前多专注于文学翻译,在其他非文学领域鲜有积累,苦于“隔行如隔山”,在起始的理解阶段就出了问题,更不用说之后的表达了。并且,非文学翻译并非像文学翻译那样要求字句“精妙圆润”,它的重点在于信息的有效传递,之前的翻译经验都难以发挥作用。那么,有哪些方法专门针对非文学翻译呢?本书最大的好处,也是笔者认为最实用出彩的地方在于,介绍了一些专门适用于非文学翻译的工具和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电子工具和平行文本的使用。

网络查找与翻译材料相关的国外的英文文章,从中汲取好的表达方法。翻译(尤其是汉译英)不能靠字典或自己的语言、知识积累闭门造车。自己的知识有限、英文表达能力有限。可以通过平行文本,现学现卖。电子词典非常强大且使用方便,使得各个词典间的交叉检索成为确定词义、寻找最贴切译法的绝佳办法。

作者介绍的这些翻译方法紧跟时代且非常实用有效,传统翻译教材主要关注文学翻译,多为翻译技巧和策略的说明,比如增益法、减省法、视点转换、概略化、具体化等等,而该书为很占有一席之地的非文学翻译无私提供了针对这一体裁非常奏效的翻译方法。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之前的各种准备都是为了“万事具备”,而关键的“东风”在我看来是严谨态度和质疑精神,这也是我对本书感触最深的地方。作者从始至终都在强调翻译要认真严谨、慎之又慎,并且书中还用了专门的章节来详尽说明。而他在文中示范说明各个要点时,每一个过程本身就是严谨态度的明证,一遍遍的核实,反复论证,多方考查,让人颇为震撼和感动。翻译召唤译者的责任心,期待译者倾注全力来完成,如雕琢艺术品般沉浸其中。致力于不断提升自己,打造翻译精品,既是让委托人满意也是对自己有个交代,因为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转换活动,也体现着译者做学为人态度。

四、结语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非文学翻译》这本书介绍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入门正,立意高,上手快,读者友好,在非文学翻译方面虽不是开山之作,但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当然,我们也期待有更多更好的非文学翻译指导和研究书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这也是本书作者期待看到的。

第四篇:外语翻译文学创作研究论文

内容预览:

摘要: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原作之隐形”或“译作之不忠”现象一直是中国译界研究的敏感区域。本文作者试图以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来分析这一隐形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隐形与译者地位、隐形与翻译学科建设以及隐形与翻译评介的关系。关键词:隐形;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翻译文学;关系Abstract: The author’s invisibility, or the unfaithfulness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ial topic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

对不起,阅读本文需要消耗 1 点!而你目前只有 0 点可用。点数不足,无法阅读本文。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充值。

第五篇:文学漫步穿越星际 托马斯诗歌引发翻译竞赛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星际穿越》持续热映,用“虫洞”“五维空间”等名词征服一批理科生后,片中的文学元素也让“文青”们跃跃欲试。影片中,狄兰·托马斯的那首诗引起了一阵翻译热潮,音乐人高晓松、诗人伊沙等都尝试了不同的翻译。对于中国科幻迷来说,则免不了拿这部影片与中国科幻大神刘慈欣的《三体》进行比较,也有不少文学爱好者把视线对准了墨菲的书架。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

1 托马斯诗作哪个译版好?

作家陆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伦敦大学学院上学时,主修的是英国文学专业,而狄兰·托马斯被看作是自奥登以来英国最重要的诗人。片中为何多次响起托马斯的诗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night(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诺兰曾这样回答记者:“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首诗全篇都在讲人是怎么样对抗死亡,怎么样面对死亡,关于这个主题我再也没有看到任何人用英文写得比它更好。”

这首诗歌在中国引起翻译热潮,除了巫宁坤、海岸的译本外,音乐人高晓松、诗人伊沙和不少网友都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读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night。青年作家陆源今年策划出版了托马斯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集《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他说:“看电影时,听到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心里很震撼,我很早就读过这首诗,知道它是说什么,跟电影场景联系在一起时很震撼。”

陆源觉得,诺兰对托马斯的这首诗理解很透彻,“他不是为了用而用,而是把很多意象化的东西表现在电影里。影片中有两个场景印象深刻:一个是布兰德教授在弥留之际读出‘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白昼将尽,暮年仍应燃烧咆哮’,这是他个人在生命最后依然在努力,暮年仍在燃烧。这首诗是托马斯写给晚年父亲的,联想到电影场景很让人感动。”

让陆源感到震撼的另一个场景是当火箭升空时,响起了这首诗,“如果把整个人类比作一个人的话,他同样到了暮年,面对将要灭亡的时刻,暮年的人类依然做着最后一搏。这种大的意象化含义很震撼。”

陆源接受采访时手里拿着海岸、傅浩、鲁萌翻译的《狄兰·托马斯诗选》,这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黄皮书几乎快被他翻烂了。谈到几个翻译版本之间的比较,他举例说书中译者海岸把“goodnight”翻译成“良宵”,此前巫宁坤老师翻译为“良夜”,这两种翻译没太大区别。他说:“我不属于特别挑剔的读者,只要翻译得不是特别离谱,还是能接受的。我这两天也看到几个不同的版本,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不必争个你死我活。作为读者和观众,也可以从不同的版本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诗人伊沙 无法接受巫宁坤“良夜”版

问及对翻译版本的看法,诗人伊沙接受采访时称自己作为诗人还是很较真的,“有的人喜欢吃粗粮,那没办法。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观众离场最多是穿越时,影片抛出来大量的科学知识,很多人主观上不想去接受这些知识。作为诗人来讲,我无法接受巫宁坤的译本,在影院看到时就不相信它,第二天我就翻译了一个版本,之前我也翻译过托马斯的诗”。

在伊沙看来,翻译诗歌的译者最好是写过诗的,“诗人翻译诗歌可能最有发言权,比如此前版本里把goodnight翻译成良夜,这种新造词语我不喜欢。并不是说新词不好,而是用的方式和传达的思想。还比如,我把聪明的人翻译成智者,善良的人翻译成仁者,狂暴的人翻译成勇者,这都是很诗人化的表达。”

谈到对《星际穿越》带火了托马斯这首诗的说法,诗人伊沙很不赞同。他说:“这其实是一种很第三世界的说法,还有媒体说是电影激活了一部旧作,不能这么说,其实很多中国读者根本没读过这首诗。但它在英国、英语世界是家喻户晓的,是他们中学课本中读到的诗。电影院里是听到自己耳熟能详的诗,就像中国观众看一个中国电影听到李白的《静夜思》。”

伊沙认为,除了影片中的黑洞、五维空间等元素构成的叙事结构,最打动人心的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前段时间我在美国待了一礼拜,那里的风景还是挺美的,在这种环境下依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反观我们国内的自然环境,其实真的应该反思,那种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伊沙表示,这首诗升华了电影的内涵,是点睛之笔,如果明年诺兰拿了小金人,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狄兰·托马斯。

2 《三体》和《星际》哪个强?

《科幻世界》副总编 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延续

随着《星际穿越》的热映,很多中国科幻爱好者把它跟刘慈欣的《三体》进行比较。《三体》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有网友说:“没看过《三体》的人会觉得这是一部神片,看过《三体》的会觉得刘慈欣探讨宇宙生存下的人性更加宏伟和深刻。”

《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接受采访时说:“很多科幻爱好者在看《星际穿越》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刘慈欣的《三体》,实际上一部小说和一部影片是没法正面比较的。两者都是有超凡的想象,也都足够宏大。虽然写的是浩渺的太空,《三体》甚至写到了宇宙的终结,它们都和我们的现实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延续。”

姚海军认为,《星际穿越》之所以有这样的热度,很重要的原因是有饱满的情感在里面,这也是跟《2012》等电影不同的地方。“从生命个体的角度有父女的亲情,宏观的角度是科学家对整个人类的爱,这种爱对留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是残酷的,但对物种来说却是最终极的一种爱。”另一方面来说,由《星际穿越》热度引起观众对国内科幻作品的关注,也是一件好事。

谈到中国科幻电影的问题,姚海军说:“主要是好的科幻作品太少,这些年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是很迅速的,但是比起读者的期待来说还是不足的。刘慈欣这样的科幻作家太少了,我们掰着手指头数,可能也就数出四五个来。《三体》这样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数的,跟美国的那种产业化模式比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不久《三体》的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姚海军表示,从他收到的一些反馈来说,评价都比较好。

刘慈欣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两者在题材上比较接近,都是将地球上的大灾难和太空联系起来。他不觉得诺兰会从《三体》中受到启发,影片中的黑洞、时间旅行、五维空间在科幻小说里是非常常见的。“其实它关于黑洞的那部分更像咱们国家的另一部科幻小说,叫《飞向人马座》,是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写的,几乎跟里面的情节一模一样,可是很多人没有看过那个小说。”

3 墨菲书架上有哪些书?

在影片《星际穿越》中,墨菲书架不仅仅是串联起“五维空间”与现实世界,同时也架起了库珀和墨菲这对父女之间“爱”的桥梁。正如片中所说:“唯有爱能使我们超越维度、时间和空间。”而那个庞大书架上的书,也被细心的影迷挖出书名。

其中,能够看到书名的包括伊恩·班克斯的《捕蜂器》、T.S.艾略特的《诗歌选集》、斯蒂芬·金的《末日逼近》第一版、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简·奥斯丁的《爱玛》、玛德琳·英格的《时间的皱纹》、博尔赫斯的《迷宫》、莱·波·哈特利的《送信人》、艾勃特的《平面国》。

在电影上映之前,就有影迷通过一个画面截图发现了6本书,包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马克·哈普林的《冬日传奇》、马丁·阿米斯的《时间箭》、特德·摩根的《毛姆传》,以及伊莎贝尔·沃尔夫的Out of the Blue、柯蒂斯和戴安·欧伯汉斯利夫妇的《下风口:一个原子的故事》。

此外,也有资深科幻小说爱好者列出了可以与《星际穿越》并驾齐驱的科幻大作,比如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西蒙斯的《海伯利安》系列,威尔森的《时间回旋》,以及克拉克的《太空漫游》系列等。

上一篇:卫生院中医馆工作总结下一篇:物理实验说课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