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论文范文

2022-05-0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全球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经济全球化浪潮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遇阻,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开始抬头,全球地缘政治热点频发且冲突加剧,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卷土重来。2016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签署退出TPP的法令生效等事件的发生,逆全球化潮流涌动,似乎要冰封原本就已萧瑟的全球经济。

第一篇:全球化论文范文

浅析全球化和反全球化

摘 要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深刻地指出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实质,今天的全球化的发展虽然远远超过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出现了反全球化等复杂现象,但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仍然是指导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化,反全球化的指南。

关键词 全球化 反全球化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 应对之策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一个基本特征,我们身处全球化的时代,处处感受到全球化的气息。面对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有人为全球化高唱赞歌,也有人把全球化视为洪水猛兽。如何看待全球化?下面简要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进行论述后,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探讨性的回答。

一、全球化的产生极其影响

中外理论界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全球化进行了广泛探讨,马克思是最早探讨全球化问题的重要思想家之一,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全球化已经出现并有了很大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及其手稿、《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及其后果》等一系列著作中,通过对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理论的阐述和分析,揭示了近代以来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动力、实质、影响、趋势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全球化思想体系。在马克思看来,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历史演进到一定历史时期才出现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是相互促进的。首先,全球化是以近代地理大发现为历史机遇,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国际分工及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马克思指出:“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人的新产品,特别是进人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1]P110 “。隨着海外市场的开拓,国际贸易导致的需求的增长,“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1]P273 大工业奠定了全球化的物质基础,使蒸汽机、火车、轮船等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开始采用,并且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扩大,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扩大,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 [1]P273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1]P276海外扩张、海外贸易引起的商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不断地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马克思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只有不断地占有剩余价值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行为受资本的本性所驱使。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不断增值是形成全球化形成的内在动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使资本不断冲破民族、国家、地域的局限,不断开拓市场空问。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使用暴力或价格的重炮,摧毁落后国家的落后的生产方式,而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推广到世界各地。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1]P276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1]P276 马克思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因此,全球化的过程既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也是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逐利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

二、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我们有必要把全球化这一概念作以下两个层次的理解:第一个层次就是作为一种客观历史进程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是指人类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是不可逆转的,这个层次的作用是积极的。马克思认为,全球化首先利于保存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保障”。[1]P108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确立,摧毁或削弱了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封建所有制的桎梏,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伴随着全球化的扩散,会使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阂和对立日益消失,促成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的联盟,为在全球范围内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条件。第二个层次指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的消极方面。当前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新自由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是一种缺乏公正、忽视平等的全球化,是一种必然会带来各种负面后果、问题重重的全球化。马克思谴责资产阶级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曾采取殖民掠夺、黑奴贸易等非人道的手段,“资本来到世间,它的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他又指出,通过资本的扩张形成了中心——依附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P276全球化的第二个层次的作用,正是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所以,问题不在于全球化.而在于全球化由谁主导。“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深刻而敏锐地批判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危害和灾难,并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全球化应作为其替代方案的逻辑。”[2]认为只有用社会主义的全球化代替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才能克服全球化的弊端。由此可见,反全球化运动所反对的不是第一个层次的全球化,而是反对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受市场野性力量主控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实质:反对新自由主义主控的全球化。我国学者宿景祥认为,反全球化这个词“还不如称之为‘正全球化’。这里的所谓‘正’,意为纠正全球化之偏。因为,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反全球化运动’与全球化是相生相伴的一个进程,它更多是反对全球化的消极面要求一个更加公正的全球化”。

反全球化反对的是全球化过程中滋生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全球化本身。

经济全球化并非“救世良药”,如果用“剂”不当,它也会带来负效应。反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全球化各种负面影响的集中回应。如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科技进步的成果只被少数国家享受、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等等。反全球化运动揭露了当代国际关系中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现象,以及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反全球化运动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氛围。但是,全球化运动的积极意义是有限的

反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对立力量而存在,其锋芒指向全球化的种种问题。在全球化迅速发展时代起到了警醒世人的作用。但是,反全球化运动的积极意义是有限的,反全球化运动也存在它的弱点和消极的一面。首先,就反全球化运动本身而言。它的参加者成分庞杂,他们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偏激的。反全球化运动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影响国际局势的稳定,因而它不能代表历史的前进方向。它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和没有建立国际秩序的可行性措施表明,它也不能代表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他们没有统一的目标和主张,没有提出任何可行的解决方案,很难形成一股统一的力量。反全球化运动一直是松散的、各自为战地进行。因此,总体上看,反全球化运动虽然在蓬勃发展,但并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也很难形成一股世界主导潮流。反全球化运动不可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消除经济联系中的疆界壁垒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这一进程中弊端的产生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对该进程的主导。反全球化示威者的很多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人类需要更多的全球化,而不是更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加以解决,舍此别无他途。各国政府与公共舆论既不能片面夸大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也不能把经济全球化描述成毁坏一切传统的恶魔。世界各国都应以全球化运动所揭露出来的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为鉴,积极探索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全球治理”之道,以实现一个更为均衡,可持续性的全球化。全球化绝不会因反全球化而停止其进程。我们今天面对的挑战不是如何阻挠全球化,而是如何消除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使其真正为人类服务。

三、处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潮流中的我国的应对之策

(一)正确看待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全球化的本质,还明确了全球化的丰富内容。全球化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过程。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正确看待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不要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丧失信心,认为全球化会导致资本主义化,迷失社会主义方向。

(二)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主要特征之一,是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否则会使自己受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发展中国家正确的选择只能是积极参与并推动它向前发展,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加快自身发展,尽快改变自身的不利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集体应对经济全球化,敢于和善于同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遏制发达国家自私自利的行为,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采取正确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对经济的监管

发展中国家要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拓展经济活动范围,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应加强对经济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外资进人事关国家安全的行业;在主导产业尚缺乏竞争力时,用法律和行政手段限制竞争性进口;加强本国的金融监管,降低国际融活动带来的风险;建立经济安全预警体系,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四)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防止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大国,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加快自身发展;另一方面要培育国内市场,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扩大内需规模,更多的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防止形成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

(五)重视环境和社会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决不能为发展经济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不能走许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去切实保护环境,甚至不惜牺牲一些眼前利益或局部利益,也要把环保工作做好。同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劳动者权益,缩小贫富差距,以維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金霞.卡斯特罗的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思想探析[M].学术论坛.2008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张丽仙(1972-),女,云南宣威人,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与法学系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张丽仙 葛楠

第二篇: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

摘 要

经济全球化浪潮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遇阻,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开始抬头,全球地缘政治热点频发且冲突加剧,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卷土重来。2016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签署退出TPP的法令生效等事件的发生,逆全球化潮流涌动,似乎要冰封原本就已萧瑟的全球经济。已习惯于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民族国家,正面临着令人惶恐的不确定性。因而探究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背后的力量,拷问对全球化问题的回应,思考全球化的新的出路,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可行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 全球化 逆全球化 资本扩张 自由贸易 规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日益深化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遇阻,贸易保护主义的身影无处不在,各种非关税壁垒盛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着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扑面而来。2016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签署并退出TPP事件交替登场,一股逆全球化的寒流对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无疑带来极大的冲击。在被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称为“新病态(New Abnormal)”的现实世界,已习惯于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民族国家,正面临着令人惶恐的不确定性。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逆全球化的纠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回应逆全球化难题的一条可行的出路。

一、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是怎样形成的

翻开《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的序言,斯塔夫里阿诺斯如是写道:“自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就不曾停滞”。他将经济全球化的开端确定在公元1500年,将此后的世界历史演进表述为“新兴的西方世界”“西方居优势地位的世界”“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三个阶段[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序言第5页).。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西方/欧洲中心论”论调,在很多西方学者看来,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5世纪欧洲开始的带有显著商业目的的全球探险活动。然而,全球化真的是如此形成的?

国家疆域扩张与全球化自古就交织在一起,或者说全球化最初是国家疆域扩张的自然结果。自罗马帝国的铁骑踏上非洲和亚洲后,历史上有多个帝国的疆域横跨了两大洲,这些帝国在版图扩张的过程中,带来了人员、物资、商业模式的流动和文化、风俗、规则的变迁。杰克·威泽弗德认为,成吉思汗对亚欧大陆的征伐是近代全球化和世界体系形成的重要动力,“欧洲人生活的每个方面——科技、战争、衣着、商业、饮食、艺术、文学和音乐——都由于蒙古人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改变。”[美]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和现代世界的形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导言).帝国扩张大体完成后,在一个统一国度内,大体上实行相同或相近的统治制度,货物交易、文化交流与人口流动相对便捷。这种在跨大洲的统一国家内部展开的经济文化交往,是事实上的全球化进程,并且是一种较低代价的全球化。

航海大发现使得一个国家的力量前所未有地延伸到地球的另一端,为近代以来的全球化拉开了帷幕。大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15世纪的航海大发现使人类的脚步从一个大陆跨到另一个大陆之上,从而实现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美]湯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60. 。这意味着,伴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大幅度拓展,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产劳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封闭转向开放,其中跨越大洋的远距离的国际贸易成为世界全球化进程的重大事件。

远距离贸易带来的商品与财富的流动,可以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西方与中国的贸易,是东西方贸易的主体部分之一。自唐宋以来,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如广州、泉州、福州、明州(宁波)等已经是重要的贸易口岸,大量的中国商品经过印度、西亚和地中海国家流向欧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西方上流社会向往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大约1250~1500年间,贵重金属不断通过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从欧洲流向印度和中国Andrew M Watson. Back to Gold and Silver[J].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67(1):34.,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贸易、工业和财富主要基于这两个城市在欧洲和东方之间扮演中间人角色[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95.。由于东西方贸易的扩大,1460—1530年间,中欧的白银产量增加了4倍,但仍供不应求转引自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4.。进入宋元,“中国的工场不仅要为世界市场生产传统的中国瓷器、丝织品,还要为专门市场增加全新的品种,出口欧洲”[美]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和现代世界的形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38.。可见,远距离贸易所形成的商业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的扩大进而推动全球化进程。

直至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东方世界一直以朝贡体系为核心。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不仅仅指地理位置)为核心的、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稳固的东方经济贸易圈。藩属国政权的更替甚至也要以获得明清王朝的确认作为法理依据。美国学者费正清提出的“中国中心主义”或“中国世界秩序”认为,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东亚在历史上已形成了一种等级严明的同心圆状的中国对外关系的网状结构,大致与近代欧洲所发展起来的国际秩序相当。费正清在博士论文《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1842—1854)》中,将朝贡制度(tribute system)阐释为一种与西方“条约体系(treaty system)”相对应的“国际体系”;日本学者滨下武志侧重于经济贸易,称之为“朝贡贸易体系”,将其与近代西方的贸易体系相提并论。朝贡(贸易)体系是中外经济交往的主体。而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9.。中国同其他许多民族国家一样,被动地加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尽管早在15世纪初,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就开始了七下西洋的远航,虽有很多争议,但宣扬中华帝国的皇权与天威、传播中华文明无疑是远航的主要目标之一。与欧洲追求资源与市场为目标的海外探险不同,郑和的远航尽管包含了拓展贸易的意图,但这种互通有无的交往丝毫没有市场的因素,因而对近代以来以资源、财富和资本增值为目标的全球市场开拓并无大的影响。

二、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资本因素

人类社会在18世纪开始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加速推进时期,伴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扩张,资本的力量开始充斥全球的各个领域与各个角落。当然,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史无前例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肯定的那般:“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36.。显然,全球化的发展是工业文明在全球建立的结果,亦是作为工业文明核心要素的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結果。一方面,全球市场的发现为一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面向全球生产的可能,生产力因为市场的扩大开始了“热病式”的拓展,另一方面世界市场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开始被更加广泛、深刻的开发。经济全球化,或言西方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源自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市场间的螺旋式互促互进,而全球化的障碍同样如此。全球化或逆全球化力量平衡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间的微妙关系。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资本实现全球扩张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性普遍联系的建立,其标志是“美洲和通往印度航线”的发现;二是个别的、统一的国内市场发展成熟,尤以英国市场、德意志关税同盟和美国国内自由市场的形成为代表;三是几个发达的国内大市场通过世界市场联系将自由市场制度拓展至全球,成功引发了拉美、东南亚等众多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浪潮;四是越来越多的地域相近的单个经济体或因为发展的需要或因为竞争的压力开始组建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其中又以欧盟、北美自贸区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影响为最。

世界市场有限的横向空间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空间限制。在全球生产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状态解放出来时,世界市场容纳全球生产的能力几乎是无限大的。然而,一旦世界范围普遍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容纳全球生产的世界市场立即捉襟见肘。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按算术级数扩大的市场始终赶不上按几何级数增长的生产力。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市场的横向空间扩展到极致,而至此之后世界市场的自由化、一体化发展使得世界市场的纵向深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挖掘。面对世界范围普遍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全球生产力与人均收入的提高,“旧市场”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被更加充分的利用,发达市场不仅可以实现基本消费,还能满足高级消费。然而,世界市场的纵向的相对扩容始终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增长谢浩.分解、扩散与整合:从《资本论》看世界市场的形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7(2):28.。世界市场相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有限性激活了经济全球化的另外一部分——逆全球化。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长达几个世界的较量(英国治下的全球化中,重商主义与贸易自由主义的较量;美国治下的全球化中,保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较量)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动力和“逆全球化”阻力这对矛盾关系的充分体现。资本的扩张本性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是扩张的趋势,而因为竞争而展现出的有限性市场关系是全球化呈现收缩趋势的根本原因。在资本日益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逆全球化的趋势从属于全球化的趋势,是其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贸易自由主义的发展期也是全球经济的繁荣期,而保护主义的抬头则对应着全球经济的下行周期。而全球经济周期的好坏与同时期主导世界经济的大国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一言以蔽之,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力量在于全球范围的主要经济大国的贸易政策。这些主要大国的经济表现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全球经济,其全球化共识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全球经济风向。知此便可知,19世纪英国、20世纪美国的自由主义为何能达及全球?也可理解21世纪美国的保护主义为何能在世界范围引起逆全球化的大潮。经济大国的贸易政策主要取决于大国资本在世界范围的优势多寡:占有绝对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大国可以从容面对他国的竞争,贸易自由化或经济全球化是这一阶段大国资本追求全球利益的重要手段;一旦绝对优势变成相对优势,大国的全球优势地位受到影响,面对他国竞争无法在世界市场实行本国资本自由扩张时,便退而取其次,寻求在国内市场确保资本的本土优势。美国就是一个极其鲜活的例子。在美国独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雄居世界工厂多年的英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工业基础落后的美国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重要的倾销市场,这严重压制了初生的美国经济的成长。尽管美国标榜自由与自由竞争,但美国国会依然做出国内厂商享有一些保护政策(例如关税)来对抗英国产品的决定。1812年大选获胜后,共和党领袖约翰·卡尔霍恩(John Calhoun)指出,政府之所以要对经济实行保护,是因为国家的主要对手——英国的天然的经济竞争,以及英国民族主义者对美国迅猛发展的嫉妒里亚·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41. 。因而,鼓励制造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即保护性关税成为美国的基本贸易政策,即对棉毛制品和铁制品分别征收25%、30%的关税,并使多数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至35%。1824年亨利·克莱(Henry Clay)在竞选总统时,提出了美国体制的两个原则:工业化和贸易保护参见克莱1824年3月30~31日在国会的演讲。Remini, Clay. Annals of America,1821—1832[R].vol.5, 1821~1832. pp.225~232. 。但二战后,美国因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为了对外经济扩张,美国成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美国主张大幅度削减关税,降低或撤销非关税壁垒。1948年关贸总协定谈判启动以来,美国始终倚仗其超级地位,对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施加影响,实上主导着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迫使其他国家降低关税和开放市场,为美国工业和文化产品进入外国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在美国主导下,关易总协定成员国大幅度地降低了关税,从1947~1986年的八次多边贸易谈判中,各缔约国的最惠国待遇的平均进口税率从50%左右降到5%左右,同时不同程度地放宽了进口品种和数量限制,放宽或取消了外汇管制。美国在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浪潮中极大地积累经济实力,提升竞争优势,从国际贸易体系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21世纪,随着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参与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来,传统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优势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是传统大国的资本影响在下降,代表逆全球化潮流的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逐渐施展全球影响,开始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在国际层面寻求更广泛的合作,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尽管面临着全球化黑天鹅事件的连续冲击,全球主义实践一时陷入低潮,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全球范围的竞争与合作,仍然是合作大于竞争。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资本的扩张性仍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源性力量。以保护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力量的兴起只是全球化力量区域性的、暂时性的调节。保守的资本力量从长期看总会让位于扩张的资本力量。

三、中性全球化以及当今世界的三种全球化回应

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推動形成的。今日全球化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塑造而成的,建立其上的一体化生产体系、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并且,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财富分配控制权仍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可以说,过去、现在以及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全球化仍带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但是,进一步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全球化主导权的来源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可知经济全球化的本身应该是中性的。当今世界的每个国家都可以,也应该利用全球化的普遍联系“将历史的一切因素属于自己”,以进一步实现发展,从而独立自主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中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学界广泛存在的定义主要有要素流动论、经济依存论和资本决定论。最为流行的当属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前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后者的观点是“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45.。以发展的眼光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经济全球化是普遍交往扩大和深化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为全球范围的人员、货物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提供网络支撑。从这一角度出发的经济全球化至少是物质的。资本逻辑、新自由主义、西方模式等作为全球主义,只是资本占优的时代强国通过其控制的全球交往网络传播的一种带有强烈资本主义色彩的经济理念。至此,我们可将经济全球化分为两个部分——全球交往网络和全球主义。前者总体是物质层面的全球化,也是全球化的基础。后者是精神层面的全球化,全球主义的内容伴随全球生产主导力量的更迭而变化,即全球主义内容与全球经济力量结构紧密相关。英国的古典自由主义、美国的嵌入式自由主义,甚至是21世纪的新自由主义都是经济大国凭借资本主义经济网络在全球倡导的符合自身利益的经济观。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想象后霸权时代或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主义将会有完全不同的、质的区别。

全球市场的形成既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又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产物。从本源意义上来看,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渐形成,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实行了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降低贸易壁垒,将国内市场连接和拓展成为全球市场,遵从鼓励自由开放的贸易规则和普遍性的市场规则,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世界贸易体系,分享开放和全球化的红利,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基于对经济全球化重要性的认识,21世纪世界各国对经济全球化都寄予厚望,纷纷将发展经济的重任寄托在对全球化的参与中。放眼全球,对经济全球化普遍存在三种回应,分别是片面全球主义、现实国家主义和折中地区主义。片面的全球主义正如勒特韦克(Luttwak)所言,“经济全球化即美国推行的经济自由主义的国际化,即全球美国化”Luttwak, E. Turbo-Capitalism: Winner & Losers in the Global Economy[M].Paperback,2000.。通过“共同精神”“现代性”“发展主义”等话语的构建,自由资本主义将全球化推向西方化、美国化的单一方向,并试图进一步将其定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模式,具有很强片面性,与能够代表总体利益的全球主义相去甚远。经济、贸易自由化本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导向,但是完全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全球自由主义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经济现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事实也证明,在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结构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没有他们参与和支持的经济自由主义很难奏效,顶多只是北方的自由主义和南方的孤立主义的结合。这恰恰与西方自由主义者自诩全球普遍化、自由化和一体化的目标南辕北辙。而以现实为中心的国家主义是多数发展中国家表达自身发展观念的重要方式,也是对片面全球主义的重要补充。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投身全球治理始终以国家的现实利益为依据,如罗伯特·吉尔平的观点,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和国家利益。国家主义源于民族国家参与全球化最现实的利益追求,其最大的行为主体为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国家。在经济和技术驱动的全球化浪潮中,国家仍是重要的全球化行为体。通过把个人与人类整体连接在一起,国家始终是构成全球秩序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的国家主义带有明显的从保守转向开放的倾向,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和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等,在国家主义者看来都是后发经济体立足自身发展现实培育全球化参与能力的常见和必备手段。从最终目标看,国家主义的归宿是全球主义,其对经济、政治、社会的积极干预是国家能公平参与全球自由竞争的必要准备。著名国家主义者李斯特也认为国家主义是全球主义的必由之路。

地区主义作为当今全球化浪潮中的重要趋势,是对当下片面全球主义和保守国家主义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发展成为代表总体利益的全球主义的有效途径。作为冷战时期对主权安全的集体回应,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一波区域化浪潮(旧地区主义)以安第斯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欧共体等地区组织的形成为标志。而因循和平发展时代主题,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欧共体统一大市场计划、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亚太经合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等为代表的新一波区域化浪潮的兴起标志着新地区主义的成形。地区主义的新旧之分主要在于新地区主义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摆脱旧地区主义对民族国家的过分依赖,开始有意以合作的姿态向全球主义分享部分国家权力、向自由主义放宽政府管制。通过对民族国家权力的消解实现对全球主义的催化,新地区主义,或更确切地说开放的地区主义[美]汉斯·W·莫尔. 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相互矛盾还是相互推动的进程[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9):68.,是国家主义走向全球主义的必经地带,它的未来在全球主义。在现实国家主义和片面全球主义的对立中,开放的地区主义作为一种可拓展的地区性共识,是达成全球共识的折中手段。

四、全球化出路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漫长衰退期。全球资本因为收缩的世界市场难以实现扩张需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转向“有限国际主义”,大有“内卷化”趋势。逆全球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最大变数。关于个中原因,发达国家将逆全球化的矛头直接转向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指责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竞争挤压了发达国家的发展空间。然而,学界对此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斯蒂格利茨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中就曾痛斥主导全球化的发达国家把所谓“华盛顿共识”作为普遍真理生搬硬套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做法。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此轮逆全球化的罪魁祸首当属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张。被西方国家奉为圭臬的新自由主义导致的国际分配不公及其加剧的国内两极分化是引发这轮逆全球化的根源。此轮逆全球化的真正原因是新自由主义下资本利益集团支配市场运行规则的权力与日俱增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陈伟光,蔡伟宏. 逆全球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双向运动”理论的视角[J].国际观察, 2017(3).。不公正、不合理、不平衡的西方全球化模式是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走向困局的根本原因。

源于中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全球化被逆转并不罕见。基本上世界市场每次因为危机收缩,国家间竞争加剧都会引起逆全球化浪潮。但是逆全球化始终只是作为全球化图景中插曲出现的。鉴于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张宇. 引导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7-03-07.,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也是世界历史發展的最终趋势。21世纪经济全球化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不在于全球化本身。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言:难题不在于全球化本身,而在于其实现方式。当新自由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以及旧地区主义都不能为21世纪经济全球化提供发展正义时,倡导命运、发展共同体的新地区主义、全球主义也许是全球化的新出路。

与传统的西方全球化模式相比较,以世界多元化为背景的新式全球化更加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公正性和合理性,更符合全球化参与者的共同利益。新式全球化理应体现全球化参与主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它与传统全球化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共同体”理念的重申与强调。首先,全球化方案、全球化行动理应强调整体性、整体利益和整体发展,注重兼顾好各国利益诉求,强调求取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其政治伦理基础在于“反对霸权”“搁置争议”“合作共赢”王玲玲,何江,何晶. 当前建构“和谐世界”的政治伦理条件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6(1).。其次,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不再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应被平等看待,不应因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发展程度的差别被区别看待,都有平等的全球化参与权和话语权。再次,经济全球化的治理体系应该是一个全体参与、充分互动的过程,全球化方案的制定或实施都应充分考虑到具体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主权要求等应被充分尊重。应当清醒认识,全球经济失衡根本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全球生产体系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各国在产品价值链与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平等赵儒煜,肖模文,王媛玉. 从“一带一路”战略看全球经济失衡的治理路径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5).。再其次,即使是新式全球化也不是统制式的全球化,新式全球化不应该是强制的一元化,应该强调多元化的全球主义,提倡更多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全球化多样性。最后,新式经济全球化在发展结果上更加强调“互利共赢”的理念,并且这种“共同体”理念不再局限为国家间的互惠式合作,更加强调一国或地区之内全民的“包容式”发展,是一种更加注重“民生体验”的新式全球化。

考虑到资本主义经济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全球化的运行环境,并且新式全球化相比较传统全球化模式是一种理念新、模式新以及主体新的全新道路,新式全球化的实现将是一个道阻且艰的过程。新式全球化必定是在旧全球化的躯壳中通过新兴或发展中经济体的“参与式改变”或“融入式变革”来实现的,例如中国政府针对上一轮全球化弊端以及此轮逆全球化形势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新安全观”“正确义利观”等发展理念。相比较于传统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引致的负面全球化,倡导人类整体利益、全球长远利益的新式全球化更应该成为21世纪全球化的发展目标,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发展目标。从传统全球化到新式全球化,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都应积极参与其中,以自身的发展、智慧引导全球化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言,“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并且“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 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俞宪忠. 全球化竞争与制度创新驱动[J].现代经济探讨, 2016(12).

作者:张韦恺镝 刘强

第三篇:如何看全球化和去全球化

很多人看到2015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下降,听到欧债危机、英国脱欧、奥巴马提出要搞“平衡贸易”,或者特朗普声言要搞“公平贸易”,就惊呼“全球化止步”或者“去全球化”。这种种动态,仍然不足以挡住总体全球化的步伐。

近20年来,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下降的拐点出现了三次,分别出现在1998年、2009年和2015年。有人认为,与前面两次不同,最近一次的全球商品贸易下降不是由于经济危机,而是由于“全球化的止步”。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金融危机的余波没有过去,总体全球化也难以止步。

全球化真的止步了吗

全球化并没有止步。总体上看,我们要清楚,人人正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在全球贸易中,所谓“去全球化”要素有之,但是总体全球化的势头难以压制。我们使用的飞机、汽车、智能手机、互联网……这些都是全球化的产物。新的事物还在不断出现,比如VR(虚拟现实)、高级机器人等等,这些也是全球化的产物。全世界都得益于全球化。很明显,全球化是阻挡不住的,是人心使然。

不过很多人看到2015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下降,听到欧债危机、英国脱欧、奥巴马提出要搞“平衡贸易”,或者特朗普声言要搞“公平贸易”,就惊呼“全球化止步”或者“去全球化”。这种种动态,仍然不足以挡住总体全球化的步伐。

其实,区域一体化并不等同于全球化,它往往会通过增进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同时可能构筑与区域之外的贸易壁垒。欧洲联盟一共27个国家,英国退欧不像是去全球化,反倒可能成为贸易自由化的推力。另外,当前的世界很难成为一种单一货币体系,诺贝尓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意义上的自由货币竞争可能是正道。欧元区一共19个国家,希腊作为其成员,是欧债危机的重灾国。希腊即便退出,也不能称之为去全球化,反倒有可能参与全球化。奥巴马的“平衡贸易”政策都是企图减少来自中国的进口来实现贸易平衡,特朗普的“公平贸易”政策似乎更多地是要打开更大的中国市场和减少来自中国的进口两者并举来实现贸易平衡。特朗普在当选总统之前,曾经提出要对在美国国内的企业减税,对其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增税,对来自中国的出口征以惩罚性高额关税,这番话说明其有意减少来自中国的进口。最近特朗普在国会联席会议上致词,提到美国企业在出口产品的时候,其他国家让美国企业支付非常高的关税和其他税,但是当外国公司向美国出口商品时,美国几乎不对他们征收任何费用,这一番话说明他有意打开国外市场。

总的看来,美国和中国两国的关系是多元的,实际紧密合作的领域可能远多于表面上的对抗,经济领域更是如此。

自由贸易最符合各国利益

在经济领域,中美之间实际上处在“后现代”阶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你的报复,就是对我自己的伤害;反之亦然。比如,对中国产品征以惩罚性关税,往往减少中国产品对美国高通芯片和其他一系列来自美国的元部件的使用,也往往因此成为是对美国高通芯片和这些元部件的惩罚。更为荒唐的是,一方采取“报复”,会招致另一方相应的“交叉报复”。而“交叉报复”是不正义的:比如,中国的电子产品若被美国视为倾销而被征以高额反倾销税,美国的波音飞机虽然无辜,但可能被中国作为报复对象也被征以类似金额的附加关税,或者中国转投欧洲采购欧洲客车。美国的波音飞机是无辜的,被“交叉报复”,但是中国的电子产品其实也是无辜的。中国人省吃俭用,用比较低的价格卖给美国人,美国人居然还埋怨中国人,两者是不是都犯了神经病?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则铁律:只要是自愿贸易,贸易双方都是有利的。

很明显,美国那边埋怨的人可能是美国的政客或者有关受损产业的企业主或工人,不是具体的贸易双方,但是所有这些人作为消费者也是受益的。贸易“报复”或者“交叉报复”背后的实质是破坏贸易伙伴和自己国内直接和间接参与贸易者的私人产权。WTO规定一国可以采取“报复”或者“交叉报复”,说明其在某种意义上支持对私人产权的破坏。从这一角度看,作为国家间利益博弈的产物,WTO不是真正支持自由贸易,而只是支持较过去“更自由的贸易”,而其允许的“报复”或者“交叉报复”则从个人权利保护角度看是不正义的。

有关上述贸易互利论,早在中国古代即已存在。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就重视市场交换的价值。他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中提及“通功易事”一词, 揭示了市场交换的利益之所在的原因:“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所谓“通功易事”,是指“交换”。孟子所强调的是要通过交换剩余的粟和剩余的布,可以互通有无;用多余的物品(“羡”)换取和补充不足的物品,可达致交换者各自处境的改善。这种改善就是当今经济学家所称道的“帕累托改进”,一种没有损失者的改进。

其实,无论是单边贸易自由化,还是双边贸易自由化甚至多边贸易自由化,均有利于贸易参与方。由此可见,任何国家没有理由不推行本国的贸易自由化,而且也有理由要求其他国家开放贸易和投资。

中美两国引领全球化与新经济

经济危机真的过去了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震波”一轮又一轮地向全球扩散,经济走出衰退或萧条本来就需要时间,政府的救市则延长这一时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最新出台的《世界经济黄皮书》预计美国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在1.4%~1.6%。美国的量化宽松止步于2014年底,其后美联储总资产仍居高位,量化宽松并没有真正退出。其实本来市场在历经危机之后可以自动复苏,但是政府的救援、包括量化宽松实际上有利于维持原有的经济结构,而不是催生新的结构,最后延长了走出危机阴影的时间。欧洲仍然陷于欧债危机当中。我国政府在2009年实施“四万亿”一揽子刺激计划之后,把高速经济增长势头维持到2012年,其后转向下行。这种新格局被稱为“新常态”。在很多国家,来自经济危机的冲击波其实没有消失。之所以冲击波能够冲击到,却与有关国家的基本面出现问题密切相关。

这里,我们如何看待奥巴马和特朗普所提倡的美国“再制造业化”呢?答案很明确:一方面,它可以被看作为“去全球化”,因为它强调制造业重新回到美国;另一方面,它也仍会带动“全球化”,它会在美国整合本土与全球资源,用于美国的制造业生产,增加美国的制成品输出。美国的“再制造业化”带动不了美国或者全球出现总体的“反全球化”或者“去全球化”。这是因为自由贸易的利益远远大于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首先导致市场的“租值耗散”罢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因此而不能获得本来竞争性市场可以带来的好处(租值),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了这种“无谓损失”。而且贸易保护主义必然是“双输”,所谓“蚌鹬相争,渔翁得利”,就是这个道理。特朗普最终要权衡利弊,接受更自由的贸易。在最近的国会联席会议上,特朗普承认,宣称自己笃信自由贸易,但是自由贸易也必须是公平贸易。他甚至引用了第一位共和党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曾经提出的警告,“美国政府抛弃保护主义政策将会在我们的民众之间产生匮乏和破产”。特朗普认为林肯是对的,他不会让美国及其伟大的企业和工人再被任何人“占便宜”。他是在為美国要求获得更好的贸易条件。即便他如此表述,他也无法贸然采取大规模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因为贸易保护主义带来贸易伙伴国的报复,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特朗普是美国当选总统,但更是一位成功商人。特朗普与马云最近会晤的意向就是借助阿里新外贸创造美国的就业和财富,实质上会引领全球化。特朗普要把美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到15%,由于美国企业只承担企业所得税,没有营业税或者增值税,这意味着美国的企业如果亏损是不需要纳税的。美国朝着低税模式进发,必然会引发全球税制竞争和全球政府治道变革,竞争和变革越是充分,就越发推进全球化。

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也是引领者,除了马云这位商界领袖的民间努力之外,中国政府的官方努力也令人刮目。中国政府几年来一直在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也正是在政府2009年推出“四万亿”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刺激下,中国经济继续高歌猛进,制造业和国际贸易继续发力。到2013年底,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 进口额1.95万亿美元, 由此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是,政府越是通过增发货币,越是拉动需求,结构调整滞后越是严重。结果是,2013年中国开始经济增长开始明显趋缓,其后基本上一直下行。增长轨道从高速转向较高速,低了一个档次。政府和经济学家基本上形成一个共识:可以接受一种较高速、更平衡的增长。到2016年底,美国重新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根据中国海关按美元统计,2016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约为3.69万亿美元,其中出口为20974.44亿美元,进口为15874.81亿美元,同比下降5.5%。这比美国少了204亿美元。

中美两国目前引领着新经济,同时也引领着全球化。在诸多互联网公司当中,虽然美国苹果、谷歌和脸书仍然是全球领导者,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如百度、阿里与腾讯(即“BAT”),已经在一些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美也引领全球。阿里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在全国的扩展势不可挡,而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之年(2013年)被业界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

无论中美之间存在哪些对话和政策障碍、意气之争甚至制度竞争,均阻挡不了全球化。而且,正如上文所述,像税制竞争这样的制度竞争,最终仍会成为重要的全球化推手。

新外贸将主导全球贸易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新的外贸业态也已出现。从长远来看,大多中小外贸企业均需要实现从传统外贸到新外贸的业态转换。我们把传统外贸称为 “外贸1.0”,它是指传统线下外贸。我们把旧式外贸电商B2B平台模式称为“外贸2.0”,它利用线上供求信息平台撮合供求双方,但未利用大数据支持。我们把最新的外贸业态称为“新外贸”,或称“外贸3.0”,它是新型外贸电商B2B平台模式,有别于“外贸2.0”。它利用线上供求信息平台撮合供求双方,但借力全球外贸大数据支持,营造全球贸易大生态。

阿里巴巴国际站属于B2B外贸电商平台,利用全球贸易大数据,营造全球贸易大生态,最能使得全球中小企业利用全球化的机会,实现全球贸易的利益。

阿里巴巴国际站的具体特点:一是 “一达通”服务。阿里巴巴国际站利用“一达通”提供上述一站式进出口环节服务。二是大数据。阿里巴巴国际站借助“一达通”来沉淀出口订单交易数据,形成大数据,提升供求双方信用额度,利用大数据促成外贸供求的匹配,反哺供应商得到更多信任和更多订单。三是“生态圈”服务。“一达通”利用“一拍档”等组织创新来营造服务于加入阿里巴巴国际站的中小外贸企业的“生态圈”。“一拍档”是“一达通”创建的新型外贸服务合作伙伴模式。“一达通”作为阿里巴巴外综服引入各类本地化外贸服务企业(如货代、进出口代理、报关行、财税公司等)成为“一达通”紧密的合作伙伴,形成中小外贸企业服务“生态圈”,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完整的本地化、贴身化、个性化的低成本出口流程综合服务,解放企业人力和资金成本,打造优质一站式整体服务和解决方案。四是“信保”服务。利用阿里“信保”即信用担保交易服务,保障货款得到及时支付或者赔付。阿里“信保”是阿里巴巴向用户(包含买家与卖家)开放的基于商业信用基础上的特色交易方式,用户可通过开通相应授信方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信任付”、“诚e赊”等)而进行信用担保交易。在交易过程中,买家可使用通过接受担保交易服务而获得的信用额度先行支付,授信方或授信方所引入的合作伙伴将根据服务约定的条件,对买家的应付款义务履行提供保障,并在买家到期未履行其应付款义务时直接向卖家执行赔付,以保障卖家如期收到货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在近年来有所下降,但跨境电商的进出口总额却逆流而上,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在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中,跨境电商的贸易规模占比为19.5%,达4.8万亿,其中B2B业务占跨境电商总额的84.3%。根据阿里研究院的预测,到2020年,跨境电商的货物贸易规模将占进出口总额的37.6%。这并不是说B2B跨境电商的重要性会下降,而是说未来体现B2B、B2C和C2C的跨境电商必然均会越来越重要,而且B2C和C2C跨境交易会迎头赶上。当下,阿里巴巴国际站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B2B平台,外贸平台网站上的海外买家用户超过2亿个,旗下“一达通”的年出口额目前可以达到200亿美元。以后很长时期,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的增长还会保持强劲势头,其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份额也会不断增加,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大头。跨境B2B、B2C和C2C贸易额均会大幅度增加。

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前夕,“二十国集团工商界活动”(B20)发布了《B20政策建议报告》,其中之一为建议G20“建立促进跨境电商领域公私对话的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该建议已为G20会议所接受,这意味着多国政府首脑对搭建世界电子贸易平台以利于中小企业开拓全球贸易达成共识。可以预计,eWTP将对全球数据经济、电子商务和普惠贸易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它也将使得阿里巴巴新外贸如虎添翼。

今年年初,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与马云见面,重点交谈了如何帮助美国中小企业以及美国农场主,通过阿里巴巴的平台触达中国以及更多国家的市场和消费者。会后,特朗普表示,他们有个很好的会面,马云是很出色的创业家,全球最好的创业家之一。特朗普还说,他们会一起做一些很棒的事情,马云插话补充:中小企业,关于中小企业。马云表示,将帮助、支持美国100万个小企业,尤其是中西部的农场主。两人其实是在讨论如何利用新外贸推进全球化:表面上通过阿里新外贸是增进中美两国贸易,其实是由于中美两国的全球贸易中的引领作用而带动全球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冯兴元

上一篇:玉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舞蹈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