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技创新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教育科技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小学二级教师、国家级优秀科技辅导员、兰州市教学新秀、城关区优秀教师。撰写多篇论文获奖,并发表在教育类报刊杂志,参与城关区科技局规划项目《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研究》获项目验收,并且该项目获得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先后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创新教育竞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第一篇:小学教育科技创新论文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初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年来,本人结合科学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个个与所学科学知识相结合、经济实用的小发明脱颖而出。通过结合科学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对“原理”进行移植,启发学生进行发明创造

(一)移植“杠杆原理”进行发明创造

学习了《杠杆的研究》《杠杆类工具的研究》这两课内容后,同学们掌握了杠杆的原理,了解了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一些日常工具。我因势利导,对同学们说:“谁还能把杠杆原理移植到相关的发明上?”一天,学校的李健泉同学对我说:“老师,我发现用拔钉锤拔铁钉比较费力,我想把“杠杆原理”移植到拔钉锤上,做个方便拔钉子的铁锤。”我鼓励他去进行研究。在我的启发指导下,该生认真地进行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设计改进,一个经济实用、操作简便、拔钉省力快捷的“可调式拔钉锤”发明出来了。该发明主要在拔钉锤的锤柄中间加上一根“伸缩支力杆”,把“伸缩支力杆”作为“支点”,因为此“支点” 靠近“起子”,让整个锤柄形成一个省力杠杆,所以拔起铁钉来就轻易而举了。该发明设计的“伸缩支力杆”可根據铁钉的长短进行调节,能拔起长短不同的铁钉。由于该发明设计巧妙、实用性强,在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移植“动滑轮原理”进行发明创造

学习了《定滑轮和动滑轮》课程后,学生们通过观察、实验体会了动滑轮能省力的原理。我提出了一个研究问题:能不能用这一原理运用到自己的发明上呢?一个女孩说:“老师,我每天都拿桶到水井打水,我想把动滑轮能省力的原理运用到提水上来。”我肯定了她的想法。课后,在我的指导下,该生发明了“省力提水装置”。该发明在绳子上设计一个动滑轮,利用“绕绳转轴”把水桶拉上来。该作品在“绕绳转轴”上设计一个“卡子”,当把装满水的桶拉上来后,“卡子”就自动扣进“绕绳转轴”的“凹槽”上,让“绕绳转轴”不再转动。此发明荣获贺州市青少年科技大赛一等奖。

二、对“知识”进行延伸,启发学生进行发明创造

(一)延伸“热传递”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

学习了《热是怎样传递的》课程后,学生们掌握了热传递的相关知识。我提出了一个研究问题:能不能让“热能”传递得快些或慢些呢?我启发道:要让所烧的水快点热怎么办?要让炉灶上的热能充分利用怎么办?一天,韦铸洋同学对我说:“陆老师,我想到了让水烧得快点热的方法。”“什么方法?”“我想把烧水壶的底面变成半球形的。”“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就把烧水壶底面的受热面积增大,从而能快速吸收热能,达到快速烧热水的目的。”“好样的!”在我的指导下,该生发明了“新型速热水壶”。此发明在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延伸“电”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

学生学习了《电》的知识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课题:你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浪费电的现象吗?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呢?一天,六年级的陆泉霖同学对我说:“老师,我发现在教室里有浪费电的现象。教室本来开着电灯,突然没电了,大家也忘了关上开关,等下午我第一个来到教室,发现灯在亮着,不知一个中午浪费了多少电。”听完了他的发现,我赞许地点点头,鼓励他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该生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在原来的开关上接上了一个“继电器”。当突然停电时,“继电器”启动自动关掉电源,等再来电时,灯也就不会亮了。该生发明的“断电自护开关”荣获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三)延伸“太阳能”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

在同学们学习《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这个内容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还能用太阳能制作一个实用的小发明吗?一天,杨德庆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想制作一个太阳能手机充电器。”我肯定了他的想法,鼓励他制作一个样品出来。过了一些时间,该生完成了他设计的发明“太阳能手机充电器”。该发明主要由“太阳能吸收板”“蓄电器”“SUB插口”“小开关”等部件组合而成。该作品面积小,方便携带,深受大家的一致好评。该发明在贺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二等奖

(四)延伸“垃圾处理”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

同学们学习了《垃圾的处理》一章内容后,了解了填埋、焚烧是处理垃圾的办法。我抛出了一个研究课题:垃圾焚烧不彻底怎么办?能不能发明一个焚烧炉灶来解决呢?过了段时间,李思羽同学对我提出了制作焚烧炉灶的想法。后来,在我的指导下,焚烧炉灶经过多次的改进,终于达到了比较满意的焚烧效果。该发明主要由“焚烧炉灶”“小型鼓风机”等组成,利用“鼓风机”能加快焚烧垃圾的速度。

该作品在贺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二等奖。

(五)延伸“水和食用油的密度”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

在同学们学习《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时,当大家掌握了“食用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能浮在水的上面”的知识后,我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吃火锅时,怎样巧妙地把油和汤分开?思考了一段时间后,周燊宗同学设计、制作了“多功能汤锅”,王凯同学设计、制作了“隔油勺”。此两项发明分别荣获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

总之,在教学科学的课程中,只要我们善于启发学生结合科学课的相关原理进行移植运用或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就能找到创新的突破口,指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从而提高提高学生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陆光华

第二篇:重视科技创新教育 提升学校教育发展

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小学二级教师、国家级优秀科技辅导员、兰州市教学新秀、城关区优秀教师。撰写多篇论文获奖,并发表在教育类报刊杂志,参与城关区科技局规划项目《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研究》获项目验收,并且该项目获得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先后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创新教育竞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教育作为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为此,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可以以下面几点为抓手。

首先要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要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在创新教育中要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次要培育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各学科要密切配合,借助不同学科知识、特色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通过科普讲座、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科技节、主题队会等活动,让学生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班级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中队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实践证明,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信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

再次要构建科技创新课程体系。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載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一是要紧抓基础性课程,它是实施科技创新普及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基础性课程中,主要以学科渗透、科普教育为载体。学科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教师要把创新教育整合到各门学科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时刻都能受到科学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二是紧抓拓展性课程,它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性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拓展性课程中,主要以校本课程和科技创新社团为载体。低年级学生通过数字游戏、华容道、巧手解锁扣、七巧板等课程,进行脑思维拓展训练;中年级学生通过简单机器人搭建编程、小六足机器人搭建、四模一电特色社团等课程,进行实践训练;高年级学生通过3D打印模拟数字设计应用、单片机Arduion基础套件课程、学生数字机床等课程,进行创新探究训练。通过不同层次的特色课程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三是紧抓探究性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把探究性学习引进到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开展学科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从 “关注健康”、“食品安全”、“自然之怒”到每年FLL工程挑战赛的探究性研究,不仅能指导学生对场地问题进行解决,关键还能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通过团队协作,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解决和应对方案,最后以实践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创新实践的能力。科学课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探索,撰写自己的研究小论文。

最后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的驱动力来源于学生的大胆实践和不断探索。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的引领,专业教师的指导和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让学生形成“做中学”、“会发现”和“爱探索”的研究体系。学生能从课堂中发现问题,从社会现象及矛盾中发现问题,借助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提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在科学课堂上,将原有的实验加以改进,学生很愿意去创新实践的方法,通过不断猜想、假设,从“唯一”的结果中走出来,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编辑:谢颖丽

作者:王伟毅

第三篇:以科技创新教育为抓手,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近年来,山东省文登市张家产中学以课改为契机,以科技创新教育为抓手,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这所乡镇中学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所特色学校。

一、理念导航,谋求内涵发展

课改伊始,张家产中学面临着大多数农村学校相似的困境:管理方式传统,教师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困惑之余,我们试图探索一条突破之路,谋求学校内涵发展。几经思索、论证,我们决定从“发明”入手,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推进素质教育,为教育教学注入“源头活水”。我们确立了“尚自然、展个性、崇创新、增才智”的教育理念,制定了“让教学活动充满师生生命的活力,让师生尽情释放生命中的創造能量”的学校发展愿景,明确了“育创新之人,办科技创新教育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为此,学校提出了“一年探索、三年规范、五年提升、十年成熟”的“两段四步”发展规划——五年一个阶段,用十年时间打造科技创新教育品牌学校。

在制度层面,我们以“育创新之人”的校园文化核心为灵魂,以课程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为保障,逐步探索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为学校在创新之路上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学校先后出台并完善了《张家产中学新课程管理方案》《张家产中学科技活动管理方案》《张家产中学科技教育管理制度》《张家产中学科技教育评价方案》《班级科技活动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将“科学规范、人本高效、精致创新”的管理理念落到了实处。

在教学层面,围绕科技创新,一方面,学校先后开展了“校园科普发明”“普及科技发明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小学科技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研究”“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四个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探索适合农村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创新之路;另一方面,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到省内科技教育开展较好的章丘四中、省实验中学等学校“取经”。“取经”之行带给老师们极大的震撼:课堂上孩子们思维活跃,智慧的火花时时闪耀;展室里孩子们的作品更是让老师们震惊,由衷感到中学生科技教育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是展示师生才华的大舞台。

自此,以“唤醒学生问题意识”为核心的第一轮科技创新知识普及活动拉开帷幕,我们引导学生从敢问开始,逐渐到善问、会问。让学生跳出课本,不只关注课本知识;跳出教师,不迷信权威;跳出课堂,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紧接着的第二轮活动以“学会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技法”为目的,在强化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方法。两轮活动开展的最大收获,在于更新了理念,找到了方法,激活了师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师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从开设科技活动小组,聘请校外辅导员对老师、学生进行指导、培训做起,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生活,提倡刨根问底的提问与研究,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求创新的灵感。由此,学生的作品就不断诞生了,如学生在医院打吊瓶时琢磨出了“安全输液装置”,在帮家长采摘苹果时想到了“高枝摘果剪刀”,帮家长割麦子时想出了“折叠镰刀”的创意,等等。

二、多措并举,构建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办学理念明确后,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组长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对教育教学管理、方案设计、课题研究、学生科技活动等进行细化分工,将科技教育写入学校发展总目标中,着力构建起涵盖教育纲要、学习教材、教育模式、评价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完善的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组织编写了《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纲要》(以下简称《教育纲要》)。《教育纲要》中细化了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使各年级的科技创新教育形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层级递进的发展体系。

◆编写了科技创新教育学习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编撰了“走近科学”系列校本教材,包括《科学博览》《创造与成长》《生活中的发明》《未来科学》,分别作为初一至初四学生的必修课程,从发明的意义、方法、思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列指导。

◆明确了科技创新教育的学习模式。我们认为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别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的教学过程应更注重体验与实践,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经过不断实践,我们形成了拓展性学科课堂教学、开放性科技课堂教学、体验式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完善了科技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依据学校《教育纲要》要求,我们开设了必修课、选修课、学科渗透课、实践活动课等。

◆建立了科技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我们采取“指标分解,星级评定;关注过程,活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评价。将学生的科技创新行为分解为“创新品质”“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成果”四大板块十一项具体指标,每个指标都采取星级评定。同时,每个学生建立创新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自己的创新活动成果,作为过程记录和评价的载体,采取自评—组评—班评的三级评价结合方式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作出客观评定。

◆完善了科技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科技辅导教师要具备更多的跨学科知识,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案例研究—校本培训(沙龙)—反思提高相结合的科技教师专业成长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健康运转,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创设科技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前提。为建设校园创新文化,发挥环境熏陶的作用,我们建起了以创新为主题的校园雕塑,依托教室走廊制作了科技画廊,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展示我校学生的发明作品;建设了科技展室、科技活动室,让学生感受科技的乐趣;邀请威海科协工作人员进校讲座,消除学生对科技发明的神秘感。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兴趣,为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基础。在科技教育体系中,教师是关键的一环,我们从三方面入手,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连续派出多名骨干教师分别到市科技局、市科普协会、具有国家级研发中心的天润曲轴公司学习,掌握第一手科普、科研工作材料。回来后以校本教研的形式对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丰富教师的发明类教学知识。购进大量相关书籍,供教师研读。

二是在制订教师千分考核、班级千分考核方案时,在科技发明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根据辅导教师积极程度、活动成果等分别给予奖励。很多教师由于在这方面的积极参与而受益,年终考核名列全校前列。

三是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学校在经费上全力予以保障,成绩突出的给与现金奖励。学校已为“实践与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10余万元,有8名教师获现金奖励合计4 000元。

再次,抓好落实,健全制度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保证。我们要求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要做到“三规定、三落实、三保证”,即规定走近科学校本课作为必修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每周有科技选修课或研究性学习活动,规定每学期开展一次校园科技节活动;落实科技教育活动有指导教师,落实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有目标和任务,落实指导教师有奖惩制度;保证活动有场地,保证活动有时间,保证活动有督导。这样,确保了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制度化、规范化。

另外,以活动推动,以成果激励可以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我们定期开展校园科技节、创意大赛,定期选送优秀创意申请国家专利,将便于制作的优秀创意制成模型参加各级创新大赛。努力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隐性成果转化为显性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了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

三、多科渗透,实现科技教育课程化

一是课堂教学和科技创新教育紧密结合。创新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鉴于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是对其定性,“为什么”是弄清其来龙去脉,“怎么样”是深入解剖。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学生一定会有不少新奇的发现,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每节课坚持下来,学生慢慢从最初的敢问到善问,直到最后会问,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化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来说,就是“解放了头脑,能想;解放了双手,能干;解放了嘴,能谈;解放了空间,能唤醒大自然;解放了时间,能学习渴望学到的东西”。

二是加大校本教研与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整合。科技創新教育活动对教师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学科教学的素质要求,为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方式,加大其与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整合,使教师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彰显。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的校本教研与科技创新教育结合方式,使教师实实在在地认识和感受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进而将这些理念、收获迁移到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上。

◆专题讲座

邀请专家或骨干教师对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实施与价值、策略与方法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解答教师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及时纠正教师在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偏差。

◆反思提高

我们要求教师自我反思要贯穿于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写出各种形式的反思,并定期展开学习交流活动,使得教师个人对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感性理解在自我反思和同伴的智慧碰撞中日益提升。

◆专题研讨

定期收集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困惑,针对其中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学校组织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在研讨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意见,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反复地尝试、验证,使之不断完善。

◆跟进指导

选择骨干教师负责年级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宏观管理,要求他们在活动前、活动中及活动后都要及时跟进,指导教师进行活动设计、开展教育活动及活动后的反思。

四、落实载体,搭建科技教育平台

好的平台是确保科技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开辟课堂教育主渠道之外,注重创造性地开展科技活动,落实科技教育的载体,为学生搭建科技教育平台。

一是打造科技精英社团。学校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智能情况,从各个年级抽调思路敏捷、动手能力强的同学组成科技小组,并挑选业务能力强、积极性高的老师进行专门辅导,打造我校的科技精英社团。每周安排一次课外活动统一辅导,其他时候则分组活动。学生把好的创意或做法带到小组讨论完善,直至形成作品。一个社团就是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就会成就一批人才。科技精英社团的建立与健康发展,释放了学生的潜能、技能,舒展了学生个性,并增长了知识,生成了智慧,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开放的学习成长空间。

二是校园文化活动和科技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我校现已多年坚持开展“三小”“一节”活动,“三小”就是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活动,学生之间互相展示、交流自己的创新发明作品、心得;“一节”就是每年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科技节,内容包括请科研工作者走进校园举办科技发明讲座,举办各项发明作品大赛,表演以科技发明为主题的文艺节目,表彰奖励一年里取得各类成绩的优秀师生。这样将校园文化活动和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既有效地利用了校内外资源,又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体验中,培养了自己的个性特长与创新品格。

三是生活实践和科技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我们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镇内知名的电机厂、风机厂等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企业生产过程,感受科技成果在生产运用中带来的方便、乐趣。同时鼓励引导学生多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多体验、多思考,在劳动中寻找创新发明的灵感。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科学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是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由学生自由选题,多是学生感兴趣的、中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或学校周边的工厂社区情况探究等,如“初中生厌学情况调查”“我校学生早餐营养情况调查”“走进西洋参基地”等。每个研究性学习小组选题后都要在综合课老师的指导下写出开题报告,设计研究方案,利用综合课和课余时间分组进行采访、调查。最后汇总数据、材料,写出结题报告、个人收获,各班以结题报告会的形式通过幻灯片、文字材料、图片等展示成果。研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开放的学习发展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几年的实践,校园科技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张家产中学的一面旗帜。但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决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不是为了发明而发明,而是以科技发明这种有效载体,培养学生乐学、上进、创新的优秀品格,舒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享受幸福的读书生活。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登市张家产中学)

(责任编辑:王雪)

作者:孙元涛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调研论文下一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