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创新论文

2022-04-22

摘要:军民科技融合是推动军民科技协同,逐渐形成“军”与“民”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的新趋势,对于促进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论文立足于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对当前协同创新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创新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创新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构建“托盘化”竞赛模式的 探索研究

摘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以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为主要方式开展的,是高等院校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实现途径。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构建“托盘化”大学生科技竞赛参与模式,强调指导教师的核心引领作用,注重团队成员科学分工通力合作,建立学长领航下长效培养机制,为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问题分析;托盘化

2016年4月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1]中第16条指出:“要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核心、协同为纽带、服务为目的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高校知识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7年7月27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2],强调“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社会使命和重要职责,开展内涵丰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是高等院校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实现途径。所谓大学生科技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外科技活动这一平台,在大学生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4]。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的問题分析

(一)学生层面:对科技活动思想认识薄弱,参与积极性不高

一般而言,我们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前的教育阶段称之为素质教育阶段,然而在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面前,所谓素质教育的成效还并不显著,应试化教育的色彩依旧浓重。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在课余时间很少接受过科技创新方面的启发和训练,缺乏科技发明创造的实践锻炼,所以从思想认识上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感觉比较陌生,感觉是很“高大上”的东西,认为与自己的相关性不大,导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而相比于文体艺术活动,现在很多学生家长十分注重孩子在艺体方面特长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接受系统的艺体培训,有的学生可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具有优秀的才艺技能,由于学生本身对于活动的认知度高,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自然就比较高。对比两者可以发现,文体艺术类活动是一种表现展示型的活动,注重过程体验,容易受到他人的关注、赞美,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科技创新类活动则是一种科研创造型的活动,活动进程枯燥乏味,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成果周期时间较长,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主要因素。

(二)专业教师层面:指导学生功利化现象明显,投入精力有限

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仅依靠个人兴趣爱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只能停留在比较低层次的竞技水平,科技创新成效一般,学生往往“看热闹”的多,真正“懂门道”的少,对个人的锻炼成长价值也不大。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专业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层面培育指导。然而,当前高校专业教师除了面对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还有自身的科研压力,相对于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科研成果无论在教师职称评聘还是奖励都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很多教师因忙于个人事务,在课下几乎与学生零交流,对于学生科技竞赛的相关信息更是知之甚少,无暇顾及,更不愿主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对于学生提出的指导请求也只是在学生具有较好专业素质和成型作品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对学生长期有价值的指导十分有限,指导学生的功利化现象比较明显。

(三)辅导员层面:组织活动存在突击现象,缺乏长期计划和有效管理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也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之一。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各种级别的竞赛活动实施的,很多辅导员由于不是专业教师出身,对于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学科竞赛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指导竞赛能力方面往往缺乏自信,力不从心。由于专业上的不对口和日常工作的繁杂,辅导员在组织学生竞赛方面常常临时抱佛脚,存在突击应付现象严重的问题,对学生科技能力的成长缺乏长期计划的制定,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效果不够理想。

(四)学校层面:学生活动缺乏完善的软件和硬件支持

近年来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给予很大鼓励和支持,但是现实情况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亟待改善。在制度引导和政策激励方面,应加大对教师指导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在职称评聘中的分值比重,对积极参与指导及成果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额外奖励。学生属于纯消费者,在参与科技竞赛活动时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硬件实施投入,许多高校对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条件要求过高,不进行对外开放,除了一般课堂教学使用外,学生几乎不能在课外时间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计算机和场地,实验室的利用率很低。学生参加竞赛的各种花销一般都是由学生个人垫付,虽然可以凭票据进行费用报销,但学生本身经济条件有限,还有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生活费用紧张,在预支方面更是捉襟见肘,这对于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对策:“托盘化”模式的构建

“托盘”这一概念源于船舶生产制造领域。现代船舶制造模式下,船舶的舾装工程普遍采用区域舾装技术,即将整艘船舶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的完整舾装内容看做是中间产品,区域舾装就是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舾装技术。所谓“托盘”,就是按区域把舾装件的加工制作、安装要求、所需的材料、计划、工时等信息都集中在一起的一种方法。它使设计、器材供应和施工三方面的信息一体化,使各类人员对如何施工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托盘的管理就是以托盘为单位进行组织生产、物资配套以及工程进度安排的一种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5]。

我们将托盘管理的方法应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形成一种“托盘化”的运行模式。将一支科技创新活动团队的构建看做船舶的一个划分区域,将确定的某一参赛目标或成果目标的达成看做中间产品,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组建托盘,将参赛团队人员构成、活动计划安排、所需资金支持、时间进程等信息集成,以托盘为单位运转,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托盘化管理模式。

(一)托盘核心教师主导

一般而言,一项大学生科技类竞赛活动通常可以有两位指导教师,我们所构建的托盘模式必须以具备相当责任感和深厚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为组成核心。其中一名指导教师为专业教师,能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要负责制定竞赛项目选题,设计项目初始方案,着力解决技术难题,宏观把控整个项目进展。另一名指导教师选择辅导员来担任,辅导员能够发挥学生管理优势,主要负责学生团队的组建和监管,答辩队员的训练,作品的修订完善,现场带队参赛等后勤保障性工作。

(二)托盘横向成员构成

一项大学生科技类竞赛活动一般最多由5个学生成员组成,我们所构建的托盘必须使学生能完成全部竞赛活动的相关工作内容。例如,对于工科类学生参与的设计制作类型竞赛活动,选择专业技术能力突出,具备项目设计、图纸绘制、软件应用等专业技能的学生2到3人,能跟随指导老师完成整个竞赛项目的主体建设;选择具备扎实文笔功底的学生1人,负责项目前期资料的收集整理,项目文字内容的书写,答辩PPT和视频制作等编辑内容;选择擅长演讲答辩的学生1人,能够在现场答辩环节充分展示作品成果。如今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水平水涨船高,很多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科技成果都不是单一专业团队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如果竞赛主题需要多领域的专业参与,参赛队伍需要跨院系组建时,可依据不同专业学生参与的重要程度和贡献价值合理分布各人员构成,充分保障团队成员学科专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备性。

(三)托盘纵向梯队建设

托盘化模式在团队纵向年级分布上要呈现梯队层次分布。大四年级学生由于忙于就业、考研、毕业等个人事务,难有空闲时间再全身心参与竞赛活动,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凭借自身参与竞赛活动积累的经验辅助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协助,而对于拥有研究生培养的院校,也可以选择在校研究生担当指导教师助手的角色。大二、大三年级学生是参与竞赛活动的主力军,他们参与积极性较高,课余时间充裕,在学生队伍中占据主体位置,要重点培养。大一年级学生虽然不是参赛主力军,但作为团队成员之一,也是未来的接班者,在队伍中要配合学长完成好基础性工作,体验参赛过程,用心学习积累,从而快速成长,成为竞赛团队的有力接班人。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托盘化”模式的积极作用

(一)发挥教师核心引领作用,“点线面”结合带动科技活动氛围

前文指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以竞赛活动为主要方式开展的,学生虽然是竞赛活动的主体,但是学生自发组织参与竞赛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人员涣散难于管理,缺乏有效备战计划安排,备战过程难以坚持,容易出现中途放弃等突出问题。学生参加竞赛活动的成效下限是由学生本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决定的,而上限则由教师的精力投入程度和科研能力所决定。我们所构建的托盘模式是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组成,自上而下地完成整个团队的建设,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管下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竞赛计划,制定明确的竞赛目标,并能切实贯彻执行。以指导教师为“点”带动学生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团队之“线”,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不断成长进步,又能够吸引和带动身边的同学加入其中,扩大学生竞赛活动的参与度,形成以团队之“线”带群体之“面”的发展局面。

(二)发挥学生各自专长,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共同成长进步

托盘模式下参与科技竞赛活动的学生在团队中的分工是相对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但团队毕竟是一个整体,需通力协作,相互配合,在面对困难或各种突发状况时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商议解决。团队建设的效果是使学生“分”能独当一面,各展所长,“合”能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只有具备执行力和凝聚力的团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进步。

(三)发挥学长传帮带作用,形成培养长效机制

托盘模式下学生团队的建设是覆盖各个年级层次的,高年级的学生对参与竞赛活动的整个流程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突出的个人能力和优异的成果,可以成为学生们效仿的对象,从而帮助低年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明确的科研目标[6]。大学四年时光短暂,优秀的学生终将踏出校门,毕業离校,但通过托盘模式下的队伍建设,可以将学生长期思考、探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能够一届一届传递下去,使学生在前人的成果积累上不断向前推进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使学生团队的培育形成学长领航下连贯式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会一朝一夕见成效,需要细水长流般的长效培育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拿成绩,需要聚沙成塔的不断积累。只有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不断探索,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模和质量,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Z].2016-04-22.

[2]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Z].2017-07-27.

[3]张瑞雅,朱周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职业时空,2008,(11):151.

[4]苏兴,包永堂,刘会军.“全程化”大学生科技活动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222-224.

[5]李堃.现代造船工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8:249.

[6]张正黎,张慧.以学长领航制度推进大学生科技活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11):42-43.

作者:单成巍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创新论文 篇2:

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的路径和意义

摘要:军民科技融合是推动军民科技协同,逐渐形成“军”与“民”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的新趋势,对于促进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论文立足于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对当前协同创新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路径;意义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科技与社会正在走向融合。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时代下,任何一个领域,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获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协同创新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并将其作为促进国家发展、实现国家创新的重要举措,甚至这一政策已经上升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此,习近平主席在多次会议中都明确表示:将军队创新纳入到国家的创新体系中,积极实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最终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进而实现科技强国、建设一支一流的军队。

一、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的路径分析

(一)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在构建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体系的时候,由于原本属于不同系统的主体单位、资源等纳入到一个全新的体系中。因此,在构建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时,各个主体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军与民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并且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具体来说,在实现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时候,各级政府必须要引导采取的各个主体对这一方面相关政策、相关内容的学习,对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其特点、内涵、外延、出发点和落脚点等进行有效的把握;其次,必须要树立典型,先开展试点进行示范,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宣传和推广,使其产生点面效应;最后,对各个主体的任务、责任进行明确,并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对其进行监督、评估,并建立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真正实现军民科技的深度融合。

(二)完善体制机制

在构建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体系的时候,为了保障其顺利进行,必须要对相应的体制和机制进行完善。首先,建立完善军民之间的协调机制。具体来说,在对军民协调机制进行完善的时候,必须要紧紧围绕“顶层统筹、分级对接、统分结合”这一思路,并对协调事项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的结果,建立一个与其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协调渠道,进而对军民之间进行有效地协调;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实现军民科技融合的时候,还要给其建立一个合理的、外部市场竞争机制。在建立这一机制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市场经济的特有规律不动摇,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使得各个主体能够在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并借助竞争的模式,吸引多元化的投资、技术协同;最后,建立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协同创新的绩效进行明确的评估,并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政策的有效落实,进而提升协同创新的成效[1]。

(三)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在构建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时,为了保障其顺利开展,还要对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健全和完善。首先,应出台一个全局性、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将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的条款补充在顶层法律中;其次,在遵循顶层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其他法律进行修订,使其与顶层法律法规保持一致;还要将其中已经过时的法律法规进行废除,将缺失的内容进行完善,并针对其中相互矛盾的内容继续修订;最后,对相关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健全。使得其统管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并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时候,要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考虑,避免内容出现交叉、冲突等现象。

(四)建立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

在构建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时,还要对现有的军民信息、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创新要素进行整合和优化,进而建立一个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促使各个环节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等,最终实现协同创新的功效。首先,对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建设。具体来说,为了更好地保障这一体系,必须要对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发布机制、交流机制进行完善和改进,并对信息平台进行整合和优化,积极打造成为一个军民融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其次,建设技术成果的转化平台。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还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发布,对其成果进行评估和定价等[2]。

二、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的意义

所谓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主要是指实现军民科技资源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共享、创新网络和能力一体化的协同新生态系统,是国家进行军民融合发展、科技兴军的重要组织形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構建,无论是在资源、渠道,还是组织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集中体现在:(1)实现了科技创新资源之间的共同建设、共同享用。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对军民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并使其形成大数据,进而建立一个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的数据库,最终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目的;(2)建立科技资源与国防需求之间进行对接的全新渠道。在军民科技协同体系中,充分借助中介组织、部门的牵头引线等,真正实现军民科技的需求、资源、计划等直接对接,面向社会发布协同创新的项目需求,借助招标的形式,遴选出适当的军工、民用企业和科研单位等参与到项目的开发中;(3)有助于形成优势组织,并提升创新效率。在军民科技协同体系中,以开发产品和提升能力作为导向,并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业成为联盟或者业务的协作体,进而形成一个军民科技协同的创新网络组织,最终形成军民共赢的科技创新成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是我国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路径,通过思想上达成共识、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全面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奉姣,苏文明.提升成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竞争力的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9(11):914.

[2]陈华雄,黄灿宏,王健,魏鹏.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9,33(03):6569.

作者简介:王璐(1985—),女,河南安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国防教育;韩继伟(1987—),男,山西太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政创新;苏立业(1987—),男,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史论。

作者:王璐 韩继伟 苏立业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创新论文 篇3: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拓展体系构建

[摘要]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应以培养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激发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荣誉感;有助于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系包括基础层级,注重突出“创意和探索”;拓展层级,注重突出“兴趣和体验”;提升层级,注重突出“投入和愉悦”;顶尖层级,注重突出“创新和事业”。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组建高效的组织机构;建设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构成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提升的支撑体系。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拓展的工作中,要注重整合资源的系统性;注重培养实践的针对性注重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注重培养成果的示范性。

[关键词] 大学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培养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方面加以推进,第一课堂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一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二是课程体系的优化,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1]。本文从“第二课堂”角度出发,探讨构建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拓展体系,以笔者所在工科学院为例,近年来以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为关键点,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为突破点,实施了学生科研能力训练计划,营造了学院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带动了学风的整体提升,推动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拓展。学院学生屡获科技类竞赛大奖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等奖项,取得了突出成绩,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工科创新型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构建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体系和支撑体系,为地方高校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提供了有效借鉴。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组织引导和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2],属于“第二课堂”范畴,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对提升大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荣誉感、促进学风建设、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促进师生交流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有助于激发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荣誉感

目前,因招生制度的原因,部分学生是专业调剂来到所学专业的,缺乏专业兴趣;或是即使是填报所学专业志愿的部分大学生也缺乏对专业的了解,缺乏专业荣誉感。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有助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激发其专业兴趣,提升其专业荣誉感。

2. 有助于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对改善学校的校风、学

[收稿日期] 2013-07-30;[修回日期] 2013-11-18

[基金项目] 苏州大学2013年大学生生涯教育专项课题(2013SYJS005)

[作者简介] 潘爱华(1978-),男,江苏泰州人,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风和班风有积极地推动作用[3],同时也能营造校园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充分发挥培养成果的示范性,开展“朋辈教育”,营造了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学院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热情高涨,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据统计,学院有65%的学生有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历,有效促进了学院学风建设。

3. 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就需要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是新时期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更加牢固、视野更加广阔、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参与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其在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并获得了广泛认可,每年有大量本科优秀毕业生到国内外高校深造,许多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得到了社会认可,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体系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系统工程,要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培养体系,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才能确保培养工作全面展开。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4]。笔者以所在学院为例,结合多年实践构建了“基础层级”“拓展层级”“提升层级”和“顶尖层级”的“金字塔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 基础层级——突出“创意和探索”

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面向低年级学生组织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基础层级”注重活动的参与率和覆盖面,此层级活动趣味性强、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热情高,“基础层级”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 拓展层级——突出“兴趣和体验”

积极整合学院内外科技创新资源,针对二年级学生,开展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研究,组织登高科技创新人才训练营。学院在学生自主申报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一定的资助,并配备指导教师,项目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并认真填写《科研日志》。登高科技创新人才训练营以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为切入点,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主要内容涉及:学术报告、文献检索、论文写作(涵盖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框架、写作规范、调查指导等)、表达能力训练、科技创新优秀成果答辩、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等。学生在体验创新实践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兴趣,让学生初步掌握科研方法和提升科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提升层级——突出“投入和愉悦”

在拓展层级开展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校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研究活动,“提升层级”的科技创新活动强调学生或团队的独立性,让学生独立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 顶尖层级——突出“创新和事业”

依托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组织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参加“挑战杯”竞赛)研究,同时参加以“挑战杯”学术竞赛为龙头的各类学科竞赛等活动,开展科技攻关研究,“顶尖层级”的科技创新活动突出精英化,通过参加竞争性强的科技学科竞赛和挑战性强的科技攻关研究,既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科技创新精英。

三、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各项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际效果离不开支撑体系,完整制度、组织机构、指导教师共同构成了支撑体系。

1. 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

一套健全的工作制度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制度应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制度可以分为经费制度、导师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等。经费制度主要从来源不同和项目要求不同来制定,并分清项目管理和监督部门,有条件的二级学院可以自设经费,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导师制度主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的选聘和工作进行规范,二级学院应为每个课题组配备一名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或学位的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基金项目研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审查学生研究成果等工作。保障制度,主要是各种实验室开放方面的制度,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激励制度主要目的是激励和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研和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率和实际效果。学校要对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对指导学生获科技类奖项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对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给予学分认定、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奖学金评定等方面进行规定。

2. 组建高效的组织机构

高效的组织机构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大学生科技协会”两大机构,负责领导组织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主要负责基础层级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拓展层级的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的动员、申报、中期检查、结项和经费报销等工作及登高科技创新人才训练营项目的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负责提升层级和顶尖层级各类研究项目的动员、申报、中期检查、结项等的遴选和上报工作,负责学院科技创新成果答辩、汇报,同时负责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为学院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提供经费、场地、平台保障等。

3. 建设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

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为适应社会对工科大学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学院除校内专业教师外,还应组建稳定的外聘专家队伍。应聘请一部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企业需求及实践性环节非常了解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对学生科研项目实用性的确定以及实验测试等各方面都能提供具体帮助,提升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外聘专家也密切了学生与企业的关系,有助于推进工科大学生科研成果转化,满足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校内外指导教师,相互交叉,互为补充,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实的支撑。

四、对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拓展的思考

1. 注重整合资源的系统性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拓展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系统整合资源的必要性。要充分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校资源和学院资源”“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为“基础层级”“拓展层级”“提升层级”和“顶尖层级”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服务。同时,由于四个层级的培养体系各有侧重点、各有参与主体、各有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注重整合资源的系统性,解决资源分散,创新能力培养不系统等问题。此外,要特别注重整合企业资源,拓宽外聘专家、企业赞助和企业项目经费的来源,提升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并突出社会服务,切实提升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水平。

2. 注重培养实践的针对性

确立“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组织开展针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参与活动意愿和对活动的意见建议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科技创新需求,推动工作创新,优化培养体系。如在基础层级,要设计贴近学生需求,符合年龄特点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才能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率,才能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在拓展层级的登高科技创新人才训练营项目,要注重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组织实践和应用性强的活动,如企业见习、参观等。只有注重培养实践的针对性,才能确保培养实践的实际效果。

3. 注重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指导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践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对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指导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给予奖励,同时在相关成果认定、岗位聘任和评奖评优等方面也要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奖学金制度、学分认定制度和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等方面进行激励,如笔者所在学院,专门设立了企业捐赠奖学金,定向奖励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培养体系实践的积极性。

4. 注重培养成果的示范性

在培养实践中要注重树立培养典型,发挥激励示范作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类竞赛,带动优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同时,参与的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并获得了广泛认可,激励了大批学生积极投身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形成了良性互动,确保了培养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德荣,常云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24-25.

[2] 姚聪莉,任保平.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9):91-94.

[3] 高琼.浅析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2):170-173.

[4] 陈德静,禾平,王素华,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2007(1):117-119.

[编辑:颜关明]

作者:潘爱华

上一篇:有效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探究性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