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法论文范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中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将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法律人才是三农问题法治化解决的主体要素,开设农业法学课程培育知农、爱农的法律人才具有必要性。

第一篇:农业法论文范文

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作为一名消费哲,购物的行为足以对环境产生影响。购买有机农业生产的食品,就是身体力行地为保护环境出自己的一份力。你支持了,不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有机农业,让土壤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水源不会受到氮素、磷素的污染,水体不会富营养化,赤潮就不会发生;农作物也不被农药污染,啄食的鸟儿和采蜜的蜜蜂不被毒害,种群退化的几率会减少。农业生态会使大自然保持她自身的生物多样性,依赖于有机肥料和农药的现代农业,以令人激动的产量掩盖了大自然为此默默付出的代价:土壤逐渐退化,农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江河湖海污染,水生生物受到影响。吃这些原料生产的食品,我们的健康会为之付出代价。

有机农业知多少……

1、什么是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是指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和派生物。在这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轮耕和休耕制度让土壤休养生息;采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烘肥;种植豆科作物为土壤提供绿肥;以保持土壤的生产力和耕性,并运用生物防治技术治理病虫害。农场中除了种植植物外,还要饲养畜禽以保证生产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食物链的完整。由于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就不会污染水源,也不会造成农药富集在动物体内,既保护了动物,又保持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有机食品是指原料是通过有机生产体系生产的,经过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 ,并具有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和加工产品。

2、有机农产品有什么好处?

有机农产品对农民、消费者和环境都有好处。在有机农业的耕作方式下,农民不再使用化学肥料,不再受农药的危害。

从生产资料的投入角度,农民可以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方式制造绿肥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替代化学氮肥;电可以用秸秆和畜禽废弃物发酵堆肥,将有机肥料施回土壤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购买化学肥料的资金投入。

消费者:

作为消费者,选购不含农药残留的有机食品,有更安全的保障;选购有机食品,在行动上支持环境更友好的有机农业和支持进行有机耕种的农民,身体力行地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使农民远离有毒的化学农药。

环境:

有机农业的耕作方式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土壤的肥力,保护水源,增强生物多样性,促进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有机产品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生产基地在最近两年(一年生作物)或三年(多年生作物)内未使用过CB/T19630—2005《有机产品》和《OFDC有机认证标准》中的禁用物质;

(2)种子使用前没有经过任何禁用物质处理,禁止使用任何转基在的种子和种苗;

(3)生产基地应建立长期的土壤培肥、植物保护、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划;

(4)生产基地无明显水土流失、风蚀及其他环境问题;

(5)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必须避免污染;

(6)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两三年时间,新开荒地及撂荒多年的土地也需经至少12个月的转换期才可能获得有机认证;

(7)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

4、你知道有机农业的起源吗?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一部分关注农业环境生态的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现代农业对农业生产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影响。他们发现过量的使用化学肥料破坏土壤结构,截断了自然生态中的物质循环;农药的使用污染了水源,而由于其不易降解性,在生物圈不同物种富集积累,直接的受害者有以谷物为食的鸟类、采花蜜的蜜蜂等,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环;以追求产量最大化的单一机械化耕种方式,更进一步破坏生物多样性。这些科学家发出声音,认为农业不仅仅是一个为人类产出食物的生产系统,它与土壤、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水、空气,还有依赖于农田的周边生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基于这个理念,提出了“有机”这个词,希望从一个有机整体的角度重新认识作为食物生产系统的农业生态环境。

一场有机农业运动由此在不同的地方发起。随着有机农业运动的不断推广,有机农业的认证制度也相继建立,以促进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贴着有机认证标签的食品琳琅满目地出现在货架上和商场中。

5、中国的有机农业发展状况如何?

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室加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成为中国有机农业运动先驱。

1990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室参与中国境内的第一次有机认证检查。

1995年,本着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宗旨,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室为基础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该中心专门从事有机食品的认证开发和推广工作,从此,我国有机食品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并命名了一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获得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国际认可,成为中国第一家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食品标签知多少……

这在个认证标志由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颁发。2003年,OFDC获得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质量认可的“有机认证”标志,得到国际和国内的承认。

经OFDC认证的有机食品标注有“中国有机产品”字样。在有机产品转换期生产或使用有机产品转换期产品为原料生产的有机产品标志注有“中国有机转换产品”字样。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管理机关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是指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化学农药、化肥、兽药、渔药、饲料添加剂等,在上市检测时没超标,无农药残留。

中国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隶属农业部,受农业部委托,提供有机产品认证和培训服务,推动有机产品产业发展,进行有机农业科学研究。认证标准与国际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一样,但没获得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认可。

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志由隶属于农业部(MoA)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

为现代农业支付多少……

大自然为现代化学农业付出题:污染的河水,流失的土壤和物种的灭绝……

一名英国学者在2000年期间对英国1996年度的现代农业生产进行了其自然资源成本的估算。这些外部

资源成本,农业生产者没有将其列入农业生产成本中,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没有为这成本付出分毫。这位英国学者用我们熟知的金钱数字方式估算了现代农业造成的与环境相关的额外费用。

尽管这部分用用是政府的财政输出,是纳税人的钱,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确实是付了钱。但是,我们付了钱就可以了吗?我们付的钱可以净化水源,似是却救不活灭绝的利群。

选择支持有机农业,一方面保护自然免其付出不可逆转的代价;另一方面,购买有机食品的费用可以完全负担。

有机农业在中国……

目前中国从事有机农业推广的组织与机构有如下几个: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

◎南京春江有机农业基地

◎山东省肥城市是较早尝试发展有机产业的地方之一。1994年,肥城市济河堂村就开始种植有机蔬菜,开创了我同有机蔬菜生产的先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肥城有机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家环保总局已命名的43个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中,肥城就有3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促进处”授予山东省肥城市有机农产品基地标志。

◎北京奥绿特有机食品连锁店2007年进社区,2007年底开1500家店铺。有机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奥绿特一头与各地区农民合作种植生产放心、安全的绿色食品;另一头通过直接入社区,从而缩短流通环节,使其有机食品价格相对便宜,易于向市民推广。

我可以买什么……

超市里的有机食品不多。这种有机奶,在超市中跟普通奶一样,并没有很明显的有机食品标志。

目前,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主要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种基本类型,从水平定位、产品结构、技术制度、认证方式和发展机制来看,各有特点。总体上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都属于安全农产品范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存在社会上流传的所谓“金字塔”模式。无公害农产品突出安全因素控制,绿色食品既突出安全因素控制,又强调产品优质与营养。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绿色食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有机食品注重对影响生态环境因素的控制。三者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各有侧重,共同发展。这种认证结构和发展模式,既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也满足了不同消费类型和层次的市场选择,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发展的客观必然。一是从市场层面来看,无公害农产品与国内大众消费市场对接,绿色食品与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接,有机食品与国际市场需求对接。三种类刑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体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多样性。二是从发展层面来看,无公害农产品保障基本安全,要求统一规范,简便快捷,迅速扩大规模;绿色食品要求不断发挥市场竞争优势,打造一流品牌、一流企业、一流产品;有机食品要求国际化、市场化运作、外向型发展。三者按照各自的运行轨迹和规则发展,体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发展的协调性。三是从工作层面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根植于农业,无论是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品使用监控,标准化技术推行,还是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和产业化经营,均离不开农业部门的组织和推动。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部署,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协调发展,体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的系统性。

作者:钟 荍

第二篇:论农业法教师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中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将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法律人才是三农问题法治化解决的主体要素,开设农业法学课程培育知农、爱农的法律人才具有必要性。农业法学教学存在诸多困境,学生对农业法学教学不重视,农业法学教学内容庞杂,教学方式不适合教学需要,需要妥善安排教学活动,确定适合实现需要的教学内容和选择对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完善现有的农业法学教学工作,为农村基层提供合格的法律人才。

关键词:农业法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法律资源调查

一、农业法学教学的困境

(一)授课对象不认同,司法考试的消极影响

农业法学的授课对象主要还是法学学生,城镇生源学生对农业缺乏认识,对农业本身就不感兴趣。农村生源学生一部分长期生活在城镇,接触农业和农村有限,另一部分通过高考跳出农门,并不愿意回到农村,对农民身份的认同不够。这些导致法学学生中能真正对农业法学感兴趣,对三农法律问题抱以热情的人很少。从2009年起,在校本科生取得司法考试的报考资格。自此,学生进入大三之后就开始准备司法考试,参加各类辅导班学习。司法考试内容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是最主要的部分,所占分值比例很高,其他课程分值较少。以成败论英雄的实际现状迫使很多高校减少、放弃特色课程,转而围绕司法考试的考点来安排教学内容[1]。农业法学属于经济法学学科,经济法学本身在司法考试中所占分值就较少,农业法学又是经济法学中并不重要的分支,其分值就更少了。在司法考试影响下,学生难以对农业法学产生学习动力。

(二)教材种类较少,时效性和回应性不足

农业法教材数量整体偏少,从笔者使用和查询的教材看,主要有李昌麒、吴越《农业法教程》,黄河《农业法教程》,杨红朝《农村法治教程》,于华江《农业法》,卞新民《农业法》。从这些教材出版时间看,基本都是在2013年之前,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已经予以修订并在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现有教材的时效性不足,并没有及时反映现实立法状况。从教材内容上看,现实回应性考虑不足。现行教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编写依据进而设计编写内容,这就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土地流转等热点问题难以吸纳进来,存在教材与现实脱节的情形,学生更加觉得学习内容没有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式单一,难以开展多样化教学

教学方式是师生基于对教学存在的观念性反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把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样式[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提高教学效果。中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以教师为核心的讲授式为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进行知识讲解。实践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也在法学教学中逐步得到适用,如课堂讨论、模拟法庭、诊所式教育、法院旁听等。目前,农业法学教学主要还是讲授式,兼带讨论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比较困难。大学所在地主要位于大中型城市,农村居民比较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较少,涉农法律纠纷自然比较少,加之农民长期存在厌诉心理,大学所在地法院的涉农诉讼较少,就近法院旁听比较困难,而基层法院虽然涉农诉讼相对多,但是往来成本高及存在学生安全风险,也不容易组织学校进行基层法院旁听。开展农业法学的模拟法庭和诊所式教育的鲜活素材比较少,笔者曾做过这方面的实践式教学,发现能够比较适合实践式教学主要还是农村土地法律纠纷,其他类型案例缺失比较难找,这与农业法律问题可诉性较差也有一定关联。相对其他法学学科而言,农业法学的多样化教学,尤其是开展实践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确实更加困难,有必要创新适合农业法特征的实践教学方式。

二、农业法学教学的对策

(一)合理安排农业法学教学活动

首先,科学选择农业法学的开设时段。农业法学安排时段一般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这个时间段学生一般关注司法考试和考研,司法考试复习、专业课复习和英语学习占用时间很多,学生难以沉下心进行农业法学学习。由于司法考试和考研的影响,许多学校都将法学专业课教学时间提前,在大三上学期将主要专业教学任务完成,大三下学期开始主要进行实践课教学和深入的理论课教学,为学生的法律实务选择和法学研究选择提供条件。我们认为可以将农业法学课程设置与大三上学期或者大三下学期的前半段,一方面保证学生的农业法学学习具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法学教学和司法考试及考研之间的冲突程度。

其次,准确把握农业法学的教学进度。农业法学的教学进度需要考虑学生长期理论学习可能引起疲惫和倦怠心理,在教学进度设计上有必要将理论讲授、知识讲解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课时,将农业法学分为若干主题,主题讲解之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提交讨论材料,选取部分学生进行PPT主题报告,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学习内容更广更深入,参与度和积极性提升比较明显。

再次,严抓学生的课堂纪律。学生到课率第一堂课最多,往后逐步走低,最后一堂课也很高,严格课堂纪律非常必要。很多教师认为大学生应该自主学习,点名方式强制要求学生进课堂没必要,也有认为学生多点名存在困难。我们认为通过点名方式严查到课率很有必要,点名给学生到课施加压力,作为平时考核依据必不可少;点名也可以让教师尽快熟悉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亲近感。

最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农业法学是与现实密切关联的学科,课程讲授时,除了关注相应法律法规的修改,还必须要关注中央的政策文件,尤其这些年中央一号文件基本上都与三农问题相关,授课时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实规范性文件。当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业现代化问题等。农业法学是门充满着弱者关怀的学科,学生的课程学习不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关怀弱者和关注农民的人文精神,如此也契合着法学学科的人文性特征。

(二)准确取舍农业法学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通常由教材提供的,但教材只是提供教学的基本内容,需要教师选择搭配,重新组合,以更加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我们认为划定农业法学的教学内容应该遵从以下几项原则:第一,教学内容具有法律依据。既然是农业法学课程,应该以农业法律规范为基本依据,这就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主要考虑现行立法状况,兼顾农业政策的内容。第二,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教学内容应该要密切关注最新立法内容,在教学中对法律修订予以回应。第三,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教学内容应该选择现实热点问题并且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帮助的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学生实务技能的提高。第四,教学内容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久地专心致志钻研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如果具有社会意义并且与学习者个人关系密切,就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农业法学的教学内容至少涵盖如下几个方面:(1)农业法学总论。包括农业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征、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农业法律关系、农业法律责任。(2)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具体包括:农业用地法律制度的概念、原则、权属、使用制度、管制制度、整理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的原则、方式、合同、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流转、纠纷处理;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农村公益性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和农村宅基地。(3)农村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主要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制度和乡镇企业法律制度等。(4)农业生产资料法律制度。包括种子、农药、化肥、兽药法律制度。(5)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6)农业科技与教育法律制度。(7)农业金融保险法律制度。(8)农业投入法律制度。(9)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其中(1)至(5)部分法律依据足,实用性较强,可作为教学重点讲解,其余部分可以根据课时数多少予以增减。

(三)科学运用农业法学教学方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法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分为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要形式的英美法教学方法和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大陆法教学方法[3]。中国法律属于大陆法系,法学教学方法与大陆法系国家类似,基本上以讲授法为主,传统的有课堂讲授、指导阅读、课堂讨论、作业练习、毕业论文指导、法律实务实习、社会实践,近些年以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式教育为代表的案例教学法得到全面推广,基本上所有的法学院系都具备开设模拟法庭课的设施和场所。科学运用农业法学教学方法需要考虑农业法学的自身特点、传统法学教学方法可取之处和法学教学方法变革趋势。首先,讲授法仍然要坚持,但需要改进。我们的法学学生接触法律专业时间比较短,不同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法条讲解不可避免,在讲解内容上要避免照本宣科,丰富课堂内容和信息量;知识传授后,布置资料查找和讨论任务。其次,在模拟法庭课程中可以选择农业法律纠纷案件,经济法学、商法学或环境法学的法律诊所课加入农业法元素,这也就意味着不需要专门开设农业法学的诊所式教育。最后,寒暑期开设法律资源调查课程。这是社会调查法在农业法学教学中的运用,也是法律社会学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对农村的法律运行获得深入认识。确定法律资源调查课程的开设时间、调查主题、分组状况、结果评价和讨论,注重基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如乡镇司法所、村委会等,为开展法律资源调查提供必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侯琴.论法学教学模式的革新——司法考试碰撞下对法学教学的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李森,王天平.论教学方式及其变革的文化机理[J].教育研究,2010,(12):66-69.

[3] 邵俊武.法学教学方法论要[J].法学评论,2000,(6):144-149.

[责任编辑 陈 鹤]

作者:江晓华

第三篇:生态农业 主导农业生产模式

生态农业 主导农业生产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全球162个国家发展生态农业,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将达到35%。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建设起来的,既促进生态保护又依赖良好生态环境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农经生产经营体系。生态农业包括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所谓绿色农业,是指按照规定有限度地使用化肥、农药、植物保护剂等化学合成物的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的是有助于公众健康的无污染产品。有机农业则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也不采用转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前者是要求有所放宽的生态农业,而后者是要求更为严格的生态农业。

痛定思痛,“三高一低”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被看好

20世纪50年代以来,石油农业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致使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等,不仅诱发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还导致粮食、蔬果、畜牧产品等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就实质而言,这是一场人、社会与自然环境间关系失调的严重危机。痛定思痛,人们意识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起初只是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需求,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到了30至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等地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后,各种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替代农业思潮开始出现。法国、德国、荷兰、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与此同时,日本也提出生态农业发展计划,把重点放在减少农田盐碱化和农业面源污染上。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地位。至此,建设生态农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的共同选择。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绿色食品生产。

生态农业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农业经济体系转型的必然产物。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由单一向综合,由粗放向集约,由高碳向低碳,由污染向环保,由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综合“质量效益”转型。在必然转型的基础上,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前景广阔,全球生态产品年销售额已达625亿美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从发展规模来看,全球共有162个国家发展生态农业。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统计,截至2009年,全球生态农业种植总面积达3200万公顷。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将达到35%。

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其生态农业种植面积600万公顷,占世界总面积19%;中国生态农业总面积约450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西班牙生态农业种植总面积180万公顷,居世界第三、欧盟第一。

全球生态产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625亿美元,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等国消费量较大,产品种类涵盖农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目前,欧盟自产生态农业产品供不应求,有近60%的缺口需要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其中阿根廷和中国是其主要供应国。生态农业产品的市场前景可谓越来越广阔。

与常规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5个特点:一是综合性,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全面规划、顶层设计、优化结构,促进各产业间协调发展,实现强农兴粮富民和环境优化;二是多样性,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经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多种优势,促进多样化发展;三是高效性,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质量效益;四是安全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向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的食品;五是持续性,把农业生产经营和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后再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政策扶持,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必不可少

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全球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和主要潮流。新世纪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被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评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20个最成功模式之一”。然而,与部分发达国家相较,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仍存在很大差距,各国先进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对生态农业采取积极支持政策,是发挥长效作用的措施。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政策,支持生态农业发展:把发展生态农业资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实施税收优惠减免措施,对生态农业先进者给予奖励等。在德国,政府建立和实行多种农业生态补偿方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支付、限额交易支付和直接交易支付等。德国实施补偿方式,大多通过项目对向生态农业体系转型的农场主提供资金支持,并多与相应环保措施挂钩。

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科研和教育,是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动力的关键。很多国家非常注重以现代科技为依据,密切结合生态农业科研与教学、推广。也有许多大学、科研院所定向培养生态农业科研技术人员。自2002年起,美国政府就实施有机农业研究和推广计划,2003年以来的10年间共提供经费9300万美元,资助重点包括有机农业环境及效果、有机农场生产与社会经济状况、利用田间试验方法鉴别有机产品特点等。

加强生态农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发达国家就生态农业的生产、产品质量和销售等建立了相关法规体系。美国制定了《有机食品质量法》,加拿大制定了《加拿大农产品法》《加拿大谷物法》等,欧盟颁布了《欧共体生态农业条例》。在欧盟相关法律基础上,德国制定了本国的《生态农业法》《土地资源保护法》《垃圾处理法》等。通过法律手段,让生态农业发展实现了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内部“软环境”整合,对其健康发展发挥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加强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服务是指对生产者提供培训、信息和咨询服务。为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一些国家政府建立了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使农民真正理解推进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训和信息服务的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防治等技术,以及对目前食品市场的新认识。此外,社会化服务还帮助消费者了解生态产品的价值和特点,促进生态消费。

上一篇:靠谱论文范文下一篇:市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