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哲学对中国高等院校分类的思考

2022-09-30

1 教育哲学的应然存在

哲学的价值在于不局限于任何现实的意见而独立地理解和言说良善生活以及生活者的德性。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向现实确定应当的价值,树立追求的理想,哲学进行的就是教化。

自大学融入到社会中去以后,大学的存在就有两种哲学基础和拥有双重价值: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要求大学必须“崇尚学术”,注重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大学存在的内在价值;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要求大学应当“适应社会”,主动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广泛需求,既服务于社会又引领社会前进,这是大学存在的外在价值。由此可见,大学应当在办学实践中以哲学为指导努力实现崇尚学术和适应社会的辩证的统一。

在教育理论界中,理想的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中,我们不能以理想来框定现实,意味着教育根本就没有理想形式,教育哲学的应然价值是涉及某种教育形式、某种教育制度、某种教育活动是否值得人们追求的大问题,我们必须根据价值应然对现实的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在一定意义上说,关于教育哲学应然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是我们实现教育实践改善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条件,当然包括对高等教育各级各类院校定位的指导作用。

2 中国传统高校分类“四分法”理论

2.1“四分法”的分类标准及其框架

从严格地讲,对事物进行分类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即只有当事物发展到相当数量并具有一定分化度时,才可对其进行归类和划分。因此,在20世纪90后代以前,不论是理论界还是管理层都没有开始对高校分类进行专门研究。当时的高校分类只是对高校的一种笼统区分,更为关注高校的分层发展。

就现状而言,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的“四分法”是我国高校分类理论中颇有影响的理论。依据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面向的不同,从横向上将中国普通高校划分为学科类高校、专业类高校、职业类高校3个一级类别。同时,依据高校的学科、专业的覆盖面及其内在关系,将上述三类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3个二级类别。纵向上,依据履行社会职能的能级,自上而下将学科类高校和专业类高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3个层次;将职业类高校自上而下划分为教学科研型、教学型2个层次。我国高校发展中普遍出现的盲目追求一流、追求研究型、追求综合、追求办学规模四种倾向与这种分类有直接关系。

2.2“四分法”的优点及其缺陷

可以看出,“四分法”符合了一定的教育哲学基础,表现出了“必须与学术和社会协调发展”大学办学的基本规律。其优点在于它反映了教学与科研在高校中的比重与关系,体现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层次,但这种分类的缺陷在于:

首先,“四分法”理论其实是在借鉴美国卡内基分类的基础上提出的,卡内基分类只是对美国大学在不同时期发展状况的即时性描述,它前后已有六个版本,且卡内基2005年的版本分类已经强化了大学社会服务的评价,“四分法”显然存在对个性化特色大学简单化处理的现象。

其次,这种分类在客观上意味着某种评价标准,使人们认为研究型高校要优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四种类型的高校演变成了办学水平的四个阶梯,该分类以总量为基准,在效益和效率指标上没有可比性。现实中理论与实践的相背离,这体现出了其最大问题,就是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背景下只强调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学校的研究层次等指标,恰恰忽略了它的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面向,仅仅提出了人才的数量,没有表达出人才具体能创造多少人类的财富和文明;仅仅提出了发表的论文数目参考,而没有评估出这些成果带来的实际意义。一个培养人才数目少或者发表论文少的学校并不代表就是一个教学而非研究型的学校,这是一个明显的“行与知”的二元论的哲学论点。

3 以教育哲学为出发点的解决之道

3.1 哲学思想是大学精神的灵魂

表面上看是高校的眼光仅仅停留在了一些技术指标上,明显的随大流,盲目的“装大”,“冲一流”,其实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没有找清楚学校自身的定位在哪里,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哲学为指导。

任何一所高等院校,无论它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都需要有哲学思想的根基,若无,就丧失了灵魂。教育哲学既是智慧的科学又是科学的智慧。大学必须有一个哲学的文化精神为指导,两千多年以来,特别是近一千年来西方和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变革的实践证明,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永远坚守以“象牙塔”为象征的为真理而献身的大学固有的独立精神,这是在社会世俗化,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多元化进程和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大学能够超越功利与非功利的对立。确保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都能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大学之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生命线之所在。

3.2 从教育哲学分化到院校哲学

表面上,我们看到几乎每所院校都胸怀大志,充满干劲,但事实上,这一切都难掩院校的盲目和浮躁之气。没有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气定神闲的自信,只有糊里糊涂的随波逐流。没有一个坚定的哲学信仰,没有一个大学精神的大学即使挂上了“研究型”或者“教学型”的招牌,在实际情况而言,又有多大的区别,我们到底应该用怎么的角度来审视一个大学的真正内涵呢?

“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杜威的这句名言概括了哲学与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众所周知所有的教育问题,终极的追问必然回归到哲学。就一所高等院校来讲,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的选择、课程的安排以及管理方式的运用都涉及到知识论和价值论问题,而知识论和价值论正是17世纪以来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们知道,今天高等教育研究已经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体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一类是院校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前一类涉及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宏观政策和发展,后一类涉及的则是具体院校内部的管理和发展。照同样的思路,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或许也应该区分为整体的高等教育哲学和具体的院校哲学。整体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关注的是处在教育最高阶段的高等教育的性质、原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政策等;而院校哲学则是针对具体的高等院校,指导它们生存和发展的哲学。一所院校可以在相应的院校哲学思想指导下,分析围绕其生存、发展和管理的各类问题,使这些状况变得透明、可评判和可决断,进而确定自身的价值、发展路向乃至具体的发展策略。

在形而上的描述的同时给出有着具体内容的哲学指导,可以为现实中院校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思路,由此形成各类院校不同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管理方式。如果能深入不同哲学流派的分析,结合时代特征以及不同院校的实际,研究出对应于不同类型院校的院校哲学,提供给应该掌握高等教育哲学的学院院长和大学校长,就能够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哲学指导高等学校发展和实践的功能。

3.3 用院校哲学来明确大学自身的定位

反观当今中国的高等院校,不管是用“四分法”评判也好,还是用美国的卡内基分类法估量也好,我们不可能仅仅凭靠一些数据和指标来判断一所大学的内涵所在,我们可以试着反问: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是经验主义的还是实用主义的?抑或是如哈佛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如果是后者,是否也存在着有序的对应?研究型大学中的本科教育是为了培养何种人才?教学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目标是什么?教学型大学若有研究生教育,其目标又是什么?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是否是相同的,应该如何不同?

当我们借助于哲学知识论和价值论的知识不断询问、解答这些或者更多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就已经在不断接近不同类型院校的实质了。而只有在明确各自实质,明了各自价值的前提下,院校才能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真正定下心来,谋求理性发展。

摘要: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追寻一个合乎社会与人类发展的高等教育院校分类的视角有着应然的现实意义。教育哲学是一门探寻教育价值的学科,通过教育哲学的角度来思考高校的分类,能深刻地揭示此角度是否符合教育的本真,是否符合人类发展的根本意义。本文从教育哲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院校分类现状,并提出了当今高等教育院校分类的走向。

关键词:教育哲学,院校哲学,“四分法”理论,高等院校,分类

参考文献

[1] 金生鈜.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为教育的应然研究做一个哲学辩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1]金生鈜.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为教育的应然研究做一个哲学辩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2] 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季刊)2002,(4).[2]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季刊)2002,(4).

[3]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4] 王冀生.大学理念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王冀生.大学理念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5]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郭洁.2005年版卡内基高校分类标准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06,5A.[6]郭洁.2005年版卡内基高校分类标准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06,5A.

[7]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 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9]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9]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

上一篇:高校人事档案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下一篇:浅谈市政工程审计存在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