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研究

2022-09-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创新已成为未来经济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创新人才将成为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而创新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以传播和创造知识为己任的高等学校, 肩负着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 如何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使教育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 使教育真正起到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作用, 成为摆在高等院校教育面前的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 尤其是创新能力不足的普通高等院校。本文通过对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状况的研究, 拟为提升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1 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只有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才能形成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 相对传统教育而言,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上, 传统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历史价值的“昨天”教育价值观;创新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 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 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可以说, 创新教育就是以对既有文明的伟大超越作为自身最高价值追求的超越式教育。其次, 相对现存教育而言, 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将要求每个公民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这就决定创新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能在激烈变革的环境中自由地确定自己的位置, 能同他人合作共事, 善于终生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公民。所以说, 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再次, 相对应试教育而言, 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应试教育的最大危害就是变相“奴化”学生的人格。创新教育则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 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 强调人格发展的特异性, 即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品质, 破除陈规的批判精神, 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的胸襟等等。所以, 追求健全人格是创新教育一大特征。最后, 从教育模式角度说, 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因为创新教育培养的是人类本质最高体现的创造素质。所以说, 创新教育既是人类教育史上最高级的阶段, 也是素质教育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

1.2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实施素质教育, 创新应该是其关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个性, 使每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教育不要求人人升学, 而要保证人人成才, 所以发展性、整体性、个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创新教育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 是使人的发展性、整体性、个性体现得更好。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发展要在对旧知识拓展创造中体现;整体性要在对知识的全面了解、掌握及总结规律的过程中体现;个性更要在个人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中体现。个性与创造性有密切的联系,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压抑个性就会埋没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包含在素质教育之中, 素质教育又要通过创新教育得以实现, 否则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 也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素质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2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现状

回眸新中国成立5 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成绩斐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 高校越来越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培养创新精神。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存在着相对滞后的状况, 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从整体看,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改革起步较晚, 步伐相对比较缓慢。具体表现在:

2.1 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创新教育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的思想障碍。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教育传统的国家, 一般来说, 传统越深厚, 其创新阻力就越大。在传统教学观念中, 老师喜欢学生老实听话、言听计从, 整个教学不是以人为本, 而是以书本知识为本, 以教师为中心, 以考试得分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学。导致学生的思维、行为和活动严重受限, 最终表现为学生实践能力差, 缺乏创新精神。

2.2 在教育目标上过分强调统一标准, 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由于过分强调教学大纲, 在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的制定上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致使培养模式也十分单一, 专业设置较窄, 人文教育薄弱, 加之学校总期望全体学生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忽视学生个性的成长, 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2.3 对学生的评价单一

对学生的评价仅停留在考分上, 考核标准单一, 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学生的升级、奖学金的发放、优秀学生的评定、毕业证及学位证能否获取, 最终都以考试成绩分数为唯一标准。

2.4 在教学管理上强调强制性, 忽视对创造性课堂的评价与考核

为了达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 使教师只得按统一的标准教案施教, 从而缺乏进行创造性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5 学校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以及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脱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育指导思想, 偏重概念和结论的学习模式, 教学大纲只规定内容, 至于教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 要达到什么标准,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独特见解, 一个学生是否有创造力从不考核, 可以说学校只奖励三好生, 从不奖励有创造力的学生。

3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对策

3.1 转变教育思想, 奠定创新教育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 就有什么

样的教育和教学体系。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 给高等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要求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跟上科技发展步伐的合格人才。在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 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格、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 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 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 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服务社会的观念和能力, 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因此, 一要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正确认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二要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牢固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要将创新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渗透到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的环节中去, 逐渐成为自觉的工作和学习行为准则, 由强调专业知识转向注重使学生打下扎实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功底, 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知识结构;由主要根据掌握知识多少来衡量质量, 转向注重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质量, 从而使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高度协调发展。

3.2 以学生为本, 尊重个性差异, 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倡导树立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的现代创新教育价值观, 使学生在教学整个过程中保持主体地位。当今剑桥大学校长在访问北大时说:“迄今为止, 剑桥大学产生了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令世人瞩目。剑桥最大特色就是赋予个体以学术自由, 使他们去追求自己的理念、思想” (这就说明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再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 而应把每个活生生的有个性差异的受教育者当作主动发展的人来看待。教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以知识、学习的方法技巧, 而不把学生的头脑当作一个要填满知识的容器[2]。

3.3 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

搞创新教育, 这是教育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 社会只有在不断的创造中才能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大力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首先来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作为创新教育实施者的学校, 其中前者作为教育部门更是难逃其咎。中央对教育改革的明确目的和重大决心在一些部门得不到深刻的认识, 转化不成有力的实施, 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更是顽固从自身政绩权力考虑, 筑成一道阻碍创新教育的坚固长城, 在制定对学校的评价、对校长的任用、对教师的考核、对学生的评定的政策上, 无一不渗透着“应试教育”的影子, 将素质教育曲解为艺术教育, 将创新教育的成果只归结为小发明、小创造的领导大有人在。诸种不利因素, 社会急需有创新意识、有强烈责任心的教育领头兵, 适应社会需要, 转变传统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培育和完善创新机制。为此必须化大力气建立各种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评价体系。

3.4 加强教育管理、营造创新环境

要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 保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必须加强教育管理。改革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科学, 建立充满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 调动师生双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学生从依赖性、被动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教学管理要从传授灌输式教学转向参与式教学;教与学的评价标准要从传授、接受知识的效果评价转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效果评价;考试考核的目的要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实践与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检验与培育, 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的环境, 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也将更多地体现在培育学生自主创业的开拓精神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必须注重营造创新环境:一是宽松活泼的环境, 形成自由讨论的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灵感, 不断巩固知识, 不断创新。二是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环境, 尽量为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提供条件和机会。要提倡科研教师帮带学生, 学生参加科研实践, 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 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

3.5 培养创新型教师, 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高校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力量,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必须首先培养和造就创新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如能表明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照本宣科, 那么将有利于鼓励学生的自由想象;教师如能对学生的自由思想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是以现成的定论作为裁判的标准, 那么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相反, 如果教师心胸狭隘、思想僵化, 对学生的异见总是给与负面强化, 那么, 在学生的人格形成和演进的过程中, 服从和保守的特征将会逐渐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因此, 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实施创新教育, 通过教师的创新意识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教师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上。为此, 高校要建立和健全教研与科研激励机制, 加快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激发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 尤其要加强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评价方法的培训。另外, 高校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生第二课堂和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指导工作,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高校还应该制订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地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好坏和体现学生创新能力高低的标准要求, 从而从政策上引导教师和学生注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3.6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教学方法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教育把传授系统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以学生学习成绩高低好坏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标准, 从而导致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 这种观念和体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与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因此,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创新型教学模式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将讲授式、启发式、疑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型教学模式应当大力倡导研究型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 构建“教与学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师生共同探究讨论, 使教与学成为一个双向的有机系统, 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研究问题, 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 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要有求新、求异、求变的潜质, 辅以开放式、自由式、研究式的教学,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能得到激发, 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就能得到培养。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是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需要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为此, 高等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院校更要主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确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亦芳.谈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J].教育探索, 2004 (2) .

[2] 严建雯.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3) .

[3] 胡淑芳, 孟辉.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如何把握角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 (5) .

[4] 陈健, 张喜梅.中美高等工程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冶金教育, 2005 (5) .

[5] 衣俊卿.论创新困境的教育体制原因[J].复旦教育论坛, 2006 (2) .

上一篇:公路工程中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下一篇:婚礼策划设计及婚礼理念展示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