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2024-04-07

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精选6篇)

篇1: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胡宏伟

【专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专 题 号】G2

【复印期号】2007年10期

【原文出处】《湖北社会科学》(武汉)2007年8期第161~163页

【作者简介】胡宏伟,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胡宏伟(1972—),男,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教研室讲师、哲学硕士。

【内容提要】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它的提出,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要树立科学理念,丰富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并且还要找准切入点。

【关 键 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7)08-0161-03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多年来,我们对课程体系、教育环节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缺乏从教育理念上普遍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因此,常常是事倍功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也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它对于教育既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又有价值论的指导意义,体现了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内涵和政治论哲学内涵”。[1](p46)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

一、“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思考

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超越自然(神)本位、人伦本位和以人为本三个层次。在超越自然(神)本位层次,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神)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人类本身,确立了人类优越和中心地位,人类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在超越人伦本位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传统人伦文化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个体的价值,确立个体的人身地位,从而获得了个体的相对平等和自由。在以人为本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自身的束缚,开始注重个体的异化,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使自身肉体和精神相对分离,个体获得了精神异化的相对自由。因此,它同以人群为本位而脱离自然神束缚,从而重视整体人群的价值不同,它是以个体为本位,要求个体摆脱人伦文化的束缚,强调个体间的自由与平等,强调一种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个性主义”为原则。

当然,人本主义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局限性,包括其抽象的人性论和事实上的“以物为本”。但是,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高度,对“以人为本”内涵还应该从其层层递进的逻辑性上理解。“以人为本”作为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的最高层次,须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科学主义精神的弘扬。这就要求教育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自然界及其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珍爱自然与生命同等重要。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合理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三是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包括人自身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哲学分析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结合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科学理解,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精神的载体,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视角也应从三个方面展开。

1.就人的自然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弘扬人的理性,尊重并关爱人。正是人的理性使人自己选择自己,创造自己,决定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人明白自己是自己生活和历史的造物主,是自己的主宰和上帝。[3](p35)人的理性精神使人产生了其他一切自然物所不具有的特性、属性和活动规律,凸现了人与其他自然物不同的类价值。

同时,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人类生存的基础与自然息息相关;人还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因此,关爱人必须注重人的各种实际利益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我们不能一提到物质利益、个人利益就认为是思想觉悟落后、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道德品质低下,忽视价值规律和人的本性。

2.就人的社会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使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类价值和谐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人,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共同体中的普遍人;人既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个体、群体、人类都是人的存在形式。因此,“以人为本”必须兼顾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类价值,忽视甚至损害某一方面,仅仅只强调某一方面的“以人为本”是不彻底的。应着重指出,为群体牺牲个体或为人类牺牲群体利益时,必须尽量考虑让这种牺牲最小化。

3.就人的精神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享受。人是一种肉体和灵魂的综合体,其存在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在众多需要中,除了生存需要的物质条件外,人的精神需要也尤为重要。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充满理想、愿望、追求时,他可以在精神王国里驰骋,甚至可以忽视现实中物质生活的暂时不足以及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不顺、不满和痛苦。反之,当一个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很丰富而精神空虚,那无疑是将自己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人的一切兴奋、快乐、幸福、痛苦、悲伤等情感体验,都是由思想意识等精神体验传输给心理、肉体的。“哀莫大于心死”,人最坚韧伟大的力量也莫过于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人获得价值、尊严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在我们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凝聚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社会功能,必须将人的精神需求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

三、在政治思想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呢?

1.树立科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成为自觉追求。为此,就必须树立和坚持:

一是面向全体。教育必须着眼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整体和全局,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所拥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这是教育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二是注重全面。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p123)人的各方面的素质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整体效应性。一个人的高素质是各种素质最佳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效应,是各种素质的有机统一。如果教育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

方面,就会造成学生畸形发展,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既与“以人为本”相悖,又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必须帮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其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潜能,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三是强调主体。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观念等众多因素内化的过程。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个“内因”,那么这个内化过程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就难以得到全面提高。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整体参与意识得到最大的发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这些理念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对教育与培养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内涵和政治论哲学内涵的深刻把握。

2.丰富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很大程度是由教育内容的新颖性、教育过程的平等性、教育形式的互动性决定的。教育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时代性、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相适应,与信息网络化社会相适应。要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收集、积累、传播教育内容上的及时性、可动性、生动性优势,分别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各个侧面设置可选择性的内容。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各方面分别得到教育和提高,达到通过改变行为而改善习惯,转变状态而端正心态,提高素质而促进思想的效果。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个体自主性与个体对社会的依存性,社会规律性与社会对个人多重性影响,个体的选择性与选择的风险一并增大,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为大学生自教自律提供一个方向性的调节和保障,也突出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自教自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创新教育方法

当前,社会正加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结构性、过程性和表征性的深刻变化。只有以人为本,创新方法,方能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解决其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功能性和手段性的双重危机。

我国正发生转型的、开放的、复兴的巨大变化,追求实利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着传统思想道德体制的秩序和地位,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结构性、过程性、表征性的变化。这从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和创新方法:针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增强,必须摆脱约束和模板式的说教,提供可选择、指导性的引导和帮助。由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大学生陷入文化传承断裂、信仰权威缺失、理想主义消亡的迷茫中,需要从文化源头、哲学原理授予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方法。当代大学生特别注重以社会特别是市场竞争的要求、指向、规范、价值来造就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要讲求心理内化功能,提高自身抵御外界冲击的性能,保证对学生思想持久影响的主动权。

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日渐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向宏观领域发展中,要更加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层问题的日益暴露和突出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竞争伦理、科技伦理、环境伦理、网络伦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借鉴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和应对变化能力,提高大学生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在向未来领域发展中,要综合地运用社会学、系统学和未来学的知识,在大学生中开展预测教育、超前教育和预防教育,增强学生面向未来的信心,培养“自我决定能力”,提高对未来的预测、预防、应对能力。在向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发展方面,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专业精神、求实态度、科学方法形成的基础作用,也要发挥教书育人环境、学生互动环境、物质制度环境、人文氛围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和感染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重地强调“社会本位”,而缺乏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考量,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本,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复、空洞、强迫等消极体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需创新模式才能克服这些弊端。在实现导向功能时,不仅要坚持正面灌输、反面批评,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测、选择、决策能力。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在过去的传授思想内容,塑造人格风范的基础上,应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理论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开发。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局部走向全局,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性,从间断走向连续,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高校中党、团、学生组织、政治思想品德课等系统,具备了组织动员、宣传策划、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各自优势。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协调,使他们都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贡献各自的独特价值。把学校各部门的有生力量引入思想教育工作,既发挥各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各部门工作的促进作用。

4.关注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规范品行情操的评估、监督和约束,没有对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压力投以足够的关注和关怀。新的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的现实和发展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服务团结学生,以关爱凝聚学生,从而引导学生。

第一,使学生成为思想教育的“局内人”。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灌输、自教自律、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作用和规律的掌握,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拒绝转变为主动、接受。

第二,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融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尽量使学生在家庭情感,校园生活、学习研究、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需求得到解决和满足,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第三,创造情感互动、交流的环境。要营造有利的环境,使学生经由和谐相融,捧出自身,融入他人,达到情感流更畅顺的功效。

第四,开展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排解、心理分析、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断地解除学生在社会改革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苦闷心结,以良好的心理体验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五,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引导大学生摆脱低层次困惑,树立为社会、为国家、为未来成长的信念。课程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第二课堂活动和提升科技含量的思想内涵。把提高思想与发展素质结合起来,把奉献和付出的心理优势拉动学生的情操和追求层次的提升结合起来,以客观科学的调查材料向大学生昭示历代大学生以及各国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奋斗轨迹、价值体现,使大学生明确使命和责任,客观看待挫折与困难,保持不断超越自己的信念和心态。

5.找准切入点。

有研究表明,以知、情、意、行的不同起点以及他们的不同的次序和组合为教育对象,均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人的需要、动机、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理论传授、榜样激励、舆论引导、醒悟反省、实践教化、自我教育、远景召唤等均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并可在实践中交互应用。利用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人员的言论权威效应和信息密集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通过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使学生近距离、直观地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开展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形成科学、民主、文明的氛围。以共同的价值观,引导师生关注自身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以强有力的舆论批判和鞭挞低迷消极的倾向,加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要引导大学生拓展自我设计,使大学生在自省觉悟、远景召唤、自我监督中,由“受制于”教育者的“应变”,转变为按自己选择进行“改变”,从而培养和造就未来的自己;举办模拟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股市”、“模拟面试”等,使大学生在模拟中增强对未来角色的体验,相应地调整心态和状态,强化未来社会需要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标准来审视教育教学工作,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以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献君.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走贴近、融合、渗透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18题[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2: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明朝前期思想文化政策对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启示

明朝自开国以来,非常重视对世人的思想控制,重塑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从而实施了全面而系统的`思想文化统治政策.虽然这些政策束缚和压抑了人性,但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树立提供了启示.本文对此试作剖析.

作 者:都瑶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40关键词:明朝 思想文化政策 以人文本

篇3: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一、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以人为本的理论溯源。

“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意味着人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的初步获得, 这一命题也标志着智者学派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了人。苏格拉底则进一步将认识对象规定为主体自身, 主张“认识你自己”, 提出“知识与德行相统一”的善的原则。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指出:“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在于它是以人为中心, 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到了近代, 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 把人对神的崇尚, 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这种人文主义思潮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 与中世纪的“神本主义”相对应, 在人与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强调人的意义和价值, 但也因此导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忽视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 其根源在于其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 单从人的自然属性层面理解人, 不能正确理解现实的人及其生活和实践, 无法真正找到超越人的现实生存困境的物质力量、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 人的历史特质和社会特质缺失, 其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最终导致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与错位。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 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具体的人, 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开辟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 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确立了人民群众与党的血肉关系, 要求党的一切工作都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展开。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落实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上。十六大以来, 中央领导集体在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创造有利于人民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

2.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 要多关心大学生的生活、生存和就业等切身利益问题, 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大学生进行。正确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前提。

(1)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目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其本质就是育人。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 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善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育人的社会活动, 从其直接意义角度说, “只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培养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认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 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 无论从教育的专门功能或是教育的主旨目标来看, 任何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个体即学生为本, 使他们在各自基础上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为他们最终能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打下坚实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 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前提, 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内容。

(2)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其主体是人, 客体也是人, 思想政治工作做的就是人的工作, 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十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强调社会本位,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和归属, 不强调以人为本”的观点是片面的。相反马克思主义从未忽视人的个性尊严、人的个体需要和利益、人的解放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手段, 更是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重要的原则加以贯彻。

尊重人, 是实施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心理学研究表明, 受人尊重是任何一个思维情感正常人的基本需要, 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 就是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极大提升, 从而增强个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尊重人, 就是要让大学生有尊严感, 具体说就是把人当人看, 看到人是主体和目的, 而不是仅仅把人视为客体、手段和工具, 这是由人的本质和特性决定的。因此, 尊重人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前提, 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 是实施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理解人就是要理解人的利益需求。对于“90后”大学生群体而言, 成长于凶险的市场经济时代, 加上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 相比以往的大学生, 他们更注重个人利益的满足, 在价值判断上更趋于认同实际利益, 这种利益需求有其合理的一面, 也容易导致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因此,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就是要重视和尽力满足学生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需求, 概括起来就是必须着眼于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利益需求,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 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 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改进, 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激发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并从中获益, 从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关心人, 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关心爱护教育对象, 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 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导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切实为学生办实事。“当我们把视角移向生活世界, 人作为世界之本意识就立即被召唤出来了”。当前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人际关系、恋爱等各种压力, 若处理不当则极可能成为学生成长的绊脚石。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必须注重关心大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 想方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总之, 重视从整体上对人进行研究,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理念。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近年来, 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成为众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逐渐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而且许多高校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并付诸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主要表现在:

1.明确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达到主观的预期结果。根据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目标意义上说, 就是要着眼于全面发展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是要深入开展民主法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全方位素质教育, 努力增强遵纪守法观念,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全面发展, 引导大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精于创造、乐于奉献, 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之才。

2.整合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适应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的需要, 要整合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由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 忽略社会环境发展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 尤其是大环境变化发展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跟不上时代变化, 不能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急需改革与整合, 以适应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变化, 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整合‘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具体来说, 整合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要建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 以人文、科学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为重要延伸的内容体系;注入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生态道德、网络伦理和生命观教育等与时俱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注重大学生的差异性, 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年龄特征及实际思想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制定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实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有学者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 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桥梁, 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 是连接教育者和接受者的纽带, 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条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大学生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已然成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传播先进思想文化, 引导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待新世纪大学生继续采用传统的、简单粗暴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 因对个性、人格的不尊重, 在现今条件下已完全失去效用。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成为中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选择。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要注重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相处、相互尊重, 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教育者要掌握说理的艺术与技巧, 对受教育者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使受教育者受到启发而真正从内心接受教育。可借鉴的方法主要有说理教育法、心理疏导教育法、启发式教育法、对比式教育法、互动交流教育法, 等等。

4.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以人为本”的教育队伍要求其成员具备牢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和高超的教育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始终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这就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包括让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当然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离不开学校的培养, 更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努力修养, 它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 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强烈的事业心, 高度责任感, 饱满的工作热情, 唯有如此才能带给受教育者正能量, 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坚持以人为本, 要求教育者身教重于言传, 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要求别人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要求别人不做的, 自己应坚决不做, 教育者要率先垂范。

三、丰富和拓展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

如上所述, 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实践应用, 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到了高度重视, 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 同时, 学界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但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 对以人为本的认识都是一致的, 即只注重对受教育者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和帮助 (无论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提出的对教育者的要求, 还是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提出的需要和帮助) 。笔者认为,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时代的发展变化, 仅仅注重为受教育者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和帮助是不够的, 不能真正满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 必须对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实践应用进行新的思考, 丰富和拓展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以来, 虽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但效果差强人意。笔者认为, 原因之一就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注重为受教育者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和帮助, 即只看到受教育者的客体地位, 忽视了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 不管是在校期间, 还是走上社会, 随时都有可能有由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 由教育客体转换为教育主体, 对他人产生教育、影响作用。因此,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还需要向受教育者传授以人为本的理念, 使受教育者懂得以人为本, 以他人为本, 使受教育者也能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是受教育者能够在学校与老师、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走上社会, 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回到家庭, 能够与家人和睦相处的重要基础, 也有利于为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一个人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所需, 才能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合作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这一切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丰富和拓展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 已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鸿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第10卷 (1) .

[2]汤荣光.“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评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4) .

[3]陈红军.论高校“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4]郭秀丽.以人为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第24卷 (4) .

[5]邵广侠等.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追求[J].教育探索, 2005 (12) .

[6]邵广侠.论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J].学术界, 2007 (总第123) .

[7]熊志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辩绎[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第35卷 (2) .

[8]靳志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J].理论探索, 2005 (6) .

[9]吴新业.以人为本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2) .

[10]普罗泰戈拉.古希腊罗马哲学[M].p138北京:三联书店, 1987.

[1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篇4: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反思

“以人为本”的提法源自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它是指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以人为目的而非手段,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这种思想在中世纪成为一种用以反对封建神权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人类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渊源人本主义本身就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概念,在非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类有普遍的共通的人性,而且这种人性具有永恒性和超越性,这实际上是在现实的世界之外先验地设定了一个人的本质,显然是一种形而上学。而马克思则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引入了历史的概念,形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的人性观。“从此,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划清了界限,人的主体性不再是无限的和绝对的,而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有限主体。”可见,“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在形成的最初就已经包含了受教育者的优先性因素,设定了一个行而上学的完美化的主体。但是,人是处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的条件下的历史的范畴,人的主体性不能超越时代和客观环境赋予他的种种印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有限的,因此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在实践层面,不考虑客观现实和历史条件而空谈“以人为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柱,“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亦应该服从于这个要求,并自觉地为它服务。片面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围绕人、为了人、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最终达到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提法首先使思想政治教育淡出了政治视野,其理论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和要求,其理论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这里显然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用性。况且离开了具体的社会政治背景,空谈人本主义的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一种丧失,以这种方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学术研究上固然可以作为一家之言,但是落到现实层面则需进一步完善和推敲。事实上,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就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他说:“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会有出路。一切反对、妨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要用这个道理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帮助学生成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外,还要将其提高到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它,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影响青少年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形成,为保证可塑性最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在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没有从宏观的社会政治结构中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其深层内涵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欲淡出政治视野而在纯粹的教育学层面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让其摆脱政治的泥淖。我认为,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事实上任何试图完全疏离社会现实、超越政治的做法都是难以实现的,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卢卡奇所言:“人的行动、思想和感情,都是和社会生活和斗争,也就是说和政治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不管人们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也不管人们甚至拼命逃避这一点,而在客观上他们的行动、思想和感情,总是起源于政治,并且归结到政治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要自觉地纳入到政治体制领域之中,体现社会主义的特色,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注重其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要重视并努力实现它的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担负起“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的重大使命。

二、片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本身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正因为如此,有许多该教育理论的支持者在很多的问题上仍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甚至在研究论证的过程中产生了谬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该理论的严密性,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第一,片面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过度强调学生的现实利益,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必要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本无可厚非,但是在高等学校的文化环境下过度地关注学生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学生群体中功利主义的泛滥和个人主义的滋生。而且有些理论倡导者本人立论的过程就无法令人信服,有的研究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缴费上学,学校提供教育服务。”并以此作为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立论基础。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确要树立服务意识,但它决不是基于经济学意义这个层次上的。服务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从业者主动学习先进理念的体现。树立服务意识既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辅导员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自觉行为。

第二,片面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大力鼓吹学生的主体性和自塑能力,却忽略了教育管理机制的作用。大部分该教育理念的倡导者都把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认为受教育者在主体意识的指导下,完全具备自我塑造的能力,而教育者的目的就是把他们的这种潜力激发出来。这一观点存在以下两处漏洞:其一,青年学生的是非观、名利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连最基本的自我约束力都无法得到保证,更何况要在大学期间完成自我塑造这样一个浩大的思想洗礼的过程呢?在这个敏感的阶段,如果没有一股强大的占有主导性的思想的影响,就有可能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其二,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个特别的对象,他们还是一个群体。当我们面对学生群体的时候,如果想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发挥就要建立起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用机制的力量去约束人、影响教育群体里的每一个人。用一种规范和制度进行管理比教育者直接介入管理更加有效,它能够帮助我们巩固思想教育的成果,通过一个完善的并且充满人性化的机制,形成集体成员间在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引导下的行为自觉。在这个过程中,注重管理本身与注重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同样重要,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篇5: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新形势下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时效性的重要举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关键是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树立科学施教的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相适应;正确对待官兵合理利益需求,把满足官兵正当需要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点;尊重官兵自身和谐,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官兵成长规律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特色和优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军从建军之初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军队各项建设,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针对性、系统性、创造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官兵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呈现出新的特点,构建一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和思路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试行)》第四条中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原则中最核心的原则,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要求。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调动参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疏导、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相统一,注重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官兵全面发展。

一、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树立科学施教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新世纪新阶段,着眼于保证履行军队新的历史使命,面对新的教育对象,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必须从转变更新观念入手。

(一)深刻认识官兵主体意识日渐突出的特点,树立发挥官兵主观能动性的观念。

历史的看,人的思想总是总会受它所处时代的影响,并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宽容度,包容度得到普遍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这是当今社会人们思想领域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个突出特征折射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是官兵的主体意识日渐突出。官兵能够独立自主的观察和思考,对进入认识领域的信息进行甄别;独立自主的整合所接触的信息资源来判断是非正误;独立自主的构建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并在此基础形成比较稳定的认知模式,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是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政治干部是主体,广大官兵是客体。这种把教育对象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客体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和压抑了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此,我们要自觉以十七大报告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等重要论述为指导,切实尊重官兵的人格,不以权压人,不伤害侮辱人格,更不能打骂体罚;切实尊重官兵的个性,不把有个性看成不成熟、不稳重,更不能把有个性的官兵看成“刺头”;尊重官兵的理想追求,支持他们合理正当地实现个人愿望;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辩证地看待他们工作中的“过错”或“事故”,不以成败论英雄;尊重他们的民主权

利,善于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集中他们的智慧,保障他们充分行使各项正当权利。

(二)理性对待官兵个体差异,树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观念。

马克思认为:人的共性与个性并不抵触,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个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实现军队的整体利益是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而培养官兵的独立人格,帮助官兵个体得到个性化的充分发展又是实现军队整体利益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统一的政治观点、价值标准、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来教育官兵,使他们的观念、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发扎,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和统一的目标。由此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都有着共性的一面,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并毫不动摇的坚持,坚决反对借口个性否定共性的观点和立场。但是,官兵中间又存在着知识层次、实践经验、经历阅历、认知能力、思想认识基础等种种客观差异,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受官兵现有思想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心理等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共性要求,忽视个性差异,而应该着眼于官兵个性特点,就官兵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

(三)认真研究官兵接受心理,树立外施与内化相统一的观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必须关注官兵的接受心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常常不去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导致教育的效果事与愿违。要充分实现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处理好灌输与接受的关系,避免强制性、“填鸭式”的输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要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在难易、多少、层次上充分考虑官兵接受水平,其次要注意教育形式和方法,注重营造外在的和谐氛围,给予官兵充分的人文关怀,增进教育双方的情感交融,从心理上拉近双方距离。

二,坚持以人为本,要正确对待官兵合理的利益需求,把满足官兵正当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一)理性对待官兵正当的个人利益。从本质属性上说,我军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价值取向,必须是要培养党所需要的官兵,从而推动军队整体沿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前进,以实现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就当前官兵思想水平的实际情况来看,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的经济的长足发展,也滋生了各种现实领域的不良思潮,这些思潮对官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少数官兵在集体与个人,精神与物质的矛盾中产生了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但是,从人的个体性这一方面来说,都有天赋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人的个体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并不矛盾,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我们要兼顾官兵的个人需要与整体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二)准确把握官兵的个人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解决官兵的合理需求。第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官兵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多层化,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艰巨性正与日俱增,教育者只有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教育对象的真实的需要心理,才能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第二,是要全面的看待官兵的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官兵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只有切实尊重官兵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官兵爱军精武的积极性,第三,是要重视官兵合理需求的满足与实现,不搞“空头政治”和精神至上,不一味地要求“正确对待”,既要重视衣食住行医等自然生理性需要,又要重视官兵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社会性需要。

(三)加强对官兵需求的引导,帮助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当前,官兵的合理需求与客观现实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官兵期望的满足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鉴于此,一方面,要关注官兵因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思想波动和行为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官兵从客观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需要观,对官兵不合情、不合理、不合实际的需要,要加以引导,教育官兵不要超越实际可能去追求个人需要的满足,不颠倒轻重和主次,不将个人需要凌驾与集体需要之上。在尽量满足官兵物质需要的同时,要加大对广大官兵的基本国情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我军优良传统教育,使官兵进一步知悉国情,进一步顾大局、识大体,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要坚决制止违背法律和道德准绳的恶性需求,防止发生各类次生问题。

三、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官兵自身和谐,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官兵成长规律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一)贯彻人性化理念,树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观念。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胡主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由过去单纯以教育人、管理人、改造人为起点的模式向满足军人自身发展的全面需求转变,积极关注官兵的成长进步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性关怀与人文关怀。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官兵个性品质发展和个体潜能的挖掘,个性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只有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个体内在的潜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尊重官兵的人格,启发自信,发现价值,激励成功,使官兵的智慧、心理、情感、创造潜能都等得到深沉发掘,促进官兵身心全面均衡发展。

(二)构建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人为本体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结构模式注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时效性,加快我军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的构建最重要的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营造双向互动的教育环境,改变传统的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单向关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共同参与、积极互动、优势互补的和谐教育环境,从而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思想上产生共振,提高教育效率,增强教育效果。二是确立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在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中,教育双方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双方基于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赖的立场,通过理解、对话与交流实现精神的相遇与沟通。三是达到互相转化的教育目的,就是打破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动性的矛盾。随着部队兵源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自身文化素质已经超越了教育者,出现“教育反哺”现象,这就要求教育主体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把握客体的特点,克服主体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客体现状、主体的教育手段不合符客体要求的矛盾,把受教育者变成教育的主体,从而进行自觉的自我教育。

(三)注重军营文化建设,发挥好环境育人的功能。军营文化体现着我我军性质、宗旨、原则和作风,是凝聚和激励广大官兵热爱军营、现身国防的重要重要阵地,是促进官兵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够通过点滴渗透和潜移默化无

形的感染力使官兵接受教育,它可以使官兵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不足不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减少了面对面教育的灌输。开发建设和有效利用军营文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为此,我们要非常珍视军营文化,积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探索研究军营文化建设新路子。将部队特有的观念文化与艺术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形象生动的展现给官兵,使官兵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 雷慧斌.构建“以人为本”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007

【2】 舒平.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要把握的几个问题.2006

【3】 马修才,谈志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

新.2006

篇6: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意见:4300字就行了

总共四大点就行了

文章没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对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就对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了详细的分析,开始讲解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及对这件事情所采取的有效途径。在改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键字】大学生思想政治改进 任务教育工作

【正文】

前言: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一方面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另一番方面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

(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

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2、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3、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大力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1、大力宣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2、要善于结合各种节日开展主题教育

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

(三)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1、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2、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四)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1、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2、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3、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五)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高等学校要从严

治教,加强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1、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

2、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

三、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

1、对入党积极分子要注重早期培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发展程序,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

2、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3、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

4、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高度重视研究生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1、要加强对优秀团员的培养,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入党工作。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加强团的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党建的重要任务。

2、要切实加强团的组织建设,选拔优秀青年党员教师做团的工作,保证高

校共青团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3、要把团干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培养、锻炼和输送工作。

(三)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

1、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

2、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

3、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网络的教育管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

四、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

1、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

2、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及时研究解决涉及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不仅要有利于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教育部要对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

(二)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

1、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

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等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制订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

(三)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1、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

2、要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要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

3、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1、各级宣传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2、各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部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问题研究列入规划。

上一篇:我想挽留女朋友的话语下一篇:对他人的个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