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论文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英语教学论文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提出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突出特色的明确目标,这就要求高职英语的教学既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将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在培养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过程中。因此,通过英语基础课程和行业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第一篇:英语教学论文论文

高职英语模块式教学中警务英语课程设计

摘要:警务英语课程是警官类院校基础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与英语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同时也是ESP语言教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警务英语课程的开设是警官类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评估办法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警务英语;特殊用途;英语课程设计

现行的高职英语教育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双料”人才(外语+专业知识)的需求。我国加入 WTO 以后,对外交际日益增多,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政府执法服务的范围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一步扩大。随着经济贸易活动的增加、服务业、旅游业的进一步开放,境外人员在中国的犯罪率更是逐年上升,涉及的国家和语种也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警务人才的外语水平,特别是专业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警务人员只有具备了娴熟的外语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获取最新的警务资讯以及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各类警务活动。因此,警察英语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涉外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影响着中国警察在国际上的形象。最近课题组在本校内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 开始警务英语的态度,共收回有效问卷137份,其中112个学生(81.7%)认为有必要开设警务专业英语课程,这显示作为预备警官的警官学院学生,非常希望掌握一定的警務、法律等相关英语知识,使自己成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警察。因此,此项课题的研究对促进高职类警官院校的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专门用途英语的英语表达,具体就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是专为供特定的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言语范畴。[1]而课程设计涉及很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在ESP 理论指导下,课题组分析了学生学习司法警务英语的目的、动机和使用司法警务英语的情况,分析了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技能和語言知识以帮助其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根据这一理论基础,课题组提出司法类警察院校在设置英语课程时应将培养学生司法警务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2],并根据教学的需求设置教学课时。在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和说的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并且在此项课题中,课题组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教学工具,借助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司法警务职业工作场景,采用符合学生兴趣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同时鼓励学生多看书和多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这些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具体实施如下:

一、制定警务英语教学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明确指出,“要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经 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3]这为警官类院校的警务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警务英语教学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警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首要目标,通过创设真实的涉外执法情境,提升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使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基本交流的能力、完成基本涉外管理工作的能力、处理涉外事件(案件)能力、借助语言工具查阅国外相关业务资料的能力等。

二、确定警务英语教学内容

ESP 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涉及英语语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文化知识三个方面。英语语言知识主 要包括与ESP相关的英语语言和技能,专业学科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文化知识包括普 通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专业文化交际知识。[4]在确定警务英语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需求分析调查为依据,分模块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警务活动交际对话的能力和利用英语作为工具查询、阅读国外警务资料的能力。我们还应该把专业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作为警务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传授专业学科知识,还要讲解与执法活动准确对应的专业法律英语词汇,注重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法律视野,传授不同法系的背景知识、执法和司法程序等。此外,还需要介绍一些国外文化知识,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在某些场合交际时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交际任务。

三、改进警务英语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模式部分指出: “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5]这一有关教学模式的论述传达出强烈的“以学生为中心”和“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信号。目前大多数警官院校在警务英语教学中采用互动、任务和情景教学模式。我们在今后的警务英语教学中,可以借助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把传统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进警务英语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上设计好的一系列多模态、生动的职业场景进行模拟扮演,与教师、专家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反馈,在网络平台上不断更新教学任务、学习资料等。

四、建立警务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是衡量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2003年,我国教育部正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改革大学英语的教学评估体系,把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课程要求》指出,“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为ESP 课程的评估模式一直备受争议,其评估标准以完成任务为标准,还是以语言为标准,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警官类院校还是应该努力去尝试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估可以包括平时测验、课堂回答问题和遵守纪律情况、学习档案、教学观察等。终结性评估可以采取笔试和口试二合一的考试形式。

五、建立警务英语信息反馈机制

司法、公安、法律机关对警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建立警务英语信息反馈机制有利于警官类院校根据社会需求的动态轨迹,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更多适合实战需求的警务人才。警务类院校可以通过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电话等方式了解用人机关对警务英语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还可以定期选派警务英语教师到有英语技能要求的基层一线调研锻炼,以便警务英语教师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警种对英语技能的需求情况,更好地反哺于警官类院校的警务英语教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警务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

总之,警务英语的课程设计应面向国际警务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接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的原则,集学习、教学、测评、科研、合作交流于一体,体现教育技术智能化、交互化、自主化和移动化的发展趋势,创建学习者、教学者、研究者、管理者、教育资源与服务提供者等多方参与的教育生态,依据科学能力测评体系,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优化在线互动教学环境,提升个体学习体验与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以英语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外语,2010(4).

[2]安晓灿, 周龙. 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 年)[S].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4]严玲.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构[M]. 北京: 中 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118. 112.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

项目名称:网络环境下的警务英语模块式互动教学研究

项目号:16Q334

作者:李姣娇

第二篇: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行业英语课程教学探索与思考

摘 要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提出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突出特色的明确目标,这就要求高职英语的教学既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将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在培养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过程中。因此,通过英语基础课程和行业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关键词 人才培养 行业英语 教学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提出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突出重点、分类建设、滚动发展、形成优势”。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着学制与课时缩减和课程设置与专业对接的挑战,大学英语的教学和课程设置怎样满足学生将来的入职需要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成为摆在我们公共大学英语教师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对“大学英语课程怎样开”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以期为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1 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2006年2月,通过成功改制,我校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变,正式进入普通高校之列,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也走上了正轨。1999年,我校招收计算机科学教育、旅游管理2个专业3个班。当时,这些班级每周有两节英语课,开设两个学期,使用的教材是《新概念英语》。在我们这样一所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专科学校来说,因其师资,教学资源等原因,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的趋势。为贯彻执行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我校大学英语教研室编写了《大学英语教学进程规范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性质为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三年制班级“大学英语”课程开设2个学期,总课时144学时,总学分4学分,选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2册为教材。要求学生学习结束后能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A级和四六级考试水平。

五年制大专非英语专业前2年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英语基本版教程》1-4册为教材,第三年在目标管理上保持与三年制班级同步。至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向三年制教育类、三年制高职类、五年制非英语专业班全面铺开,并将我校在英语专业开展的“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推广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上。改革了教学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引入到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中。

从2010年起,我校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涌入我校,面对由于地区差异及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在外语教学上的投资虽然较大,而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如何有效的提升他们的英语水平,也确实让英语教师们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同时也成为承担公共大学英语的教师们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精神,我们进行了将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大学英语教研室的设置也从无到有,历经学校合并、改制及教研室更名的转变历程,2013年8月名称由大学英语及小语种教研室更名为大学外语教研室。在改革与探索中,大外教研室全体教师们结合我校实际,先后进行了《英力克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英力克习得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研究》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建立在‘英力克’习得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将“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延伸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对教和学的过程都采取有效的监控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了教学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

“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将‘教、学、做’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将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接受分层教学后,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②

2 新一轮课改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开设意向和学生需求调查

转型发展对于地方高职高专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机遇。我校为配合转型后的课程体系设置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做了调整,将其开设为供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选修的校级任选课,总课时72学时,总学分2学分。调整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将面临着学制和学时缩减及课程设置与专业对接的挑战。为此,我校承担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老师们围绕“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对接的行业英语教学的引入”展開了讨论,从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意向和需求入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5级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与访谈,涉及的内容如下:

(1)你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2)在英语学习中,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3)大学英语课对提高你的英语水平有无帮助?

(4)你希望大学英语开课几个学期?

(5)大学期间,你你认为每周安排多少节大学英语课为宜?

(6)你听说过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教学吗?

(7)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与你的专业有关联的地方吗?如果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开设与你的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你对课程的开设有什么建议?

(8)本学期你是依据什么选择《大学英语》课程的?

(9)如果本学期你没能一次性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你将如何准备以后的考试?

(10)你希望学校对你的英语学习提供什么便利?

此次参与调查学生群为2015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应参与调查人数1861,发出问卷数1765,回收问卷数1765,回收率100%。问卷收回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75%以上的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开设持肯定态度,希望课程开设两个学期以上,每周2学时以上,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对个人将来的求职就业有帮助,68%的学生认为可以将英语与专业结合起来学习,70%的学生“在校期间打算通过英语A级考试”希望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对英语过级考试有帮助;72%的学生希望通过“与职业相关的英语考试”,认为口语学习很重要。此外,从调查的结果看,实施电影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和英语教学与专业、行业的对接也是学生关注的一个内容,希望能引起广大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共鸣。

调查的结果及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期望值与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如何实现和满足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兴趣需要与行业对接的矛盾。新课改在实现专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阶段的推行是一场革命,其理念能否真正实现取决于从课程理念到行动的真正达成。

3 转型形势下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转型发展对高职高专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把外语课视作知识课,英语教学不具备职业特色,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用一个标准衡量差异悬殊的众多教育对象。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既遏制了有较高发展意向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发展,也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也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充分体现个性化,既要照顾起点较低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和教学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英语教学作为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观点,突出基础性、实用性、针对性,以满足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将来岗位能力的要求。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3.1 继续实施“分层教学”

2004年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教学的实际需要。”③面对学制和学时都缩短的实情,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大学英语教学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确定“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达标”的改革,针对具有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尽可能获得最大进步。

3.2 课程开设以素质拓展和學生兴趣需要和岗位需求为切合点,推进1+X的课程模式改革

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积极配合专业特色,“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开发设置课程体系,依据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教学模块的划分,使课程体系体现知识及能力的递进性、层级性,将实践教学课程与语言知识的学习进行实质性地融合,突出对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课程体系突出方向特点”。④开发以素质拓展和学生兴趣及职业需求的课程,既要重视基础课教学,确保基础课教学质量;又要体现转型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重视大学英语课程与专业、行业的对接,达到“学以致用”, 根据各专业自行设计安排,部分专业在修完本课程后开设专业英语。第二学期开设各种英语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及满足社会不同岗位的需求。采用1+X的课程模式。“1”是指第一学期统一开设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为学生查缺补漏,2学分,72学时。“X”是指第二学期实施分项限选课教学模式,每项2学分,72学时。把英语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结合在一起,开设如“计算机英语”、“物业英语”、“餐饮英语”、“文秘英语”、“会计英语”、“商务英语”、“物流英语”“营销英语”、“邮电英语“等行业英语课程;其次,将素质拓(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30页)展与学生的兴趣需要结合起来,开设英语口语强化训练班,四六级考试辅导班;通过英语基础课程和以素质拓展和学生兴趣及行业需要紧密结合的模块课程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通过参加各类英语等级考试过级率的提升,为学生搭建求职、就业的平台。

3.3 重视课堂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

对学生来说,学英语如果仅限于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懂语言不懂文化,就很难学好该语言。因此,针对大学英语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可推出语言文化类课程,如英美文化概况、影视欣赏、英美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此外,还可利用整合开发课程资源,选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精选适合学生阅读的英语材料,选择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训练学生口语的影像素材,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化、艺术熏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差异的灵活性。

3.4 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有效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延伸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拓展英语教学空间,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扩大知识信息量的输入。

3.5 改革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

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任务教学法”,将“教、学、做”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语言实践和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成绩的评定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高职高专单纯的通识英语教学已不能体现专业特色。专业英语与学生的专业息息相关,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为他们将来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因此,根据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比如:数学、计算机、工商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强化基础知识的教授和阅读方面的训练,着重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秘、酒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加强听、说、译方面的训练。对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要求,将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具体体现于实用英语能力的培养之中,做到“实用为主,学用结合”,才能适应更加开放的高职高专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

作者:曾传咏

第三篇: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解构与对比

摘 要:课程目标对于课程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解构是第一步,学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内化是第二步,只有完成这两步,课程教学才算有了成功的开始。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将2000年《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基础英语课程和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2018年《英語类专业教学指南》中核心课程综合英语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解构与对比,发现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基础英语课程和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整合和发展,对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对两者的平衡综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教学目标;专业教学指南;综合英语课程;交际能力

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将综合英语置于“核心课程”之列首栏,并提出了该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本文将分析此目标具体内容以及对广大综合英语教师和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一、综合英语教学目标与导图呈现

最早提出“教学目标”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鲍比特(Bobbit)。他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论》一书中提出了课程科学化的问题并指出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化[1]。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所占课时最多,学分最高,持续年限最长,所以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尤为重要。该课程并非一门新课,很多高校早已有之,学界多认为其脱胎于传统的“精读”课程,把“综合英语”作为正式课程名程写进教育部质量标准文件始于201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指南》[2-3]。对该课程的研究也早已有之,通过知网检索发现多为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的探讨,近两年的研究重心又转向课程思政,对教学目标的研究不多,且均为对某个维度目标(如思辨力)或子目标(如单元目标)等的分析,更多是某个子目标下具体教学任务的设计,没有对《指南》总教学目标提出背景的探讨以及原文文本的细致解读。

2018版《指南》提出了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全文描述用思维导图表示如图3。

图中的“听、说、读、写、译”是根据“教学内容”中的描述做出的补充:“……通过语言交际任务促进听、说、读、写、译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全面发展”。“教学内容”中还提到了文学、翻译和文化知识,不过这部分未列入“教学目标”见表1。导图显示了课程目标描述的四个维度,其中“语言交际能力”是总目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同时支撑“语言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而这四个维度又互为支撑。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涵盖了整个专业语言基础的各个方面,所以需要明确重点、并分阶段逐步攻克的,需要大课程组的通力合作。

二、交际能力内涵解读

由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描述首句可以看到,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或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分。“交际能力”概念最先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他指出交际能力由形式可能性、实施手段可行性、语境适宜性和现实实施状况四部分组成[4]。形式可能性或语法性相当于乔姆斯基理论体系中的“语言能力”。根据李观仪的论述,交际能力可分为两种,狭义和广义。狭义交际能力是指社交交际能力,多为口语。广义交际能力,是指运用口语和书面语形式进行思想交流沟通、传递获取信息和并开展社会交际的能力[5],基本等同于本文所提的语言交际能力。

李观仪认为,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学习者的语言基础,而语言能力又为交际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针对外语教学该如何处理语言学习与交际能力培养间关系的问题。李观仪给出的答案是: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交际能力。语言能力通常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部分组成,而语言运用能力是指除了能把语音、词汇和语法迅速、流畅地用于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包括快速阅读、听和写的能力以及流利的口语能力[6]。

三、英语专业综合类课程目标解构与对比

综合英语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基础英语”课程和“高级英语”课程。这两门课程均属于综合类课程,培养目标的重心为语言能力,但基础英语课程的子目标里开始对交际技能有所要求。如果把听力、口语、精读、泛读、写作等单项技能训练课到基础英语、高级英语看作是英语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第一次合并演变,那么从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再到综合英语就可以说是第二次合并演变。

基础英语: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高级英语: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

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和综合英语三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表格解构对比如下表所示。

综合上述导图和表格可以看出:

(一)总目标的发展

学生培养的总目标已经由原基础英语课程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迈向了“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个总目标将语言的“综合运用”做了更进一步的明确——交际。而这个总目标也呼应了今天中国文化要走出去的时代大背景[7-8]。

(二)子目标的维度

解构后,各课程的子目标基本都落在了“交际”“思维”“技能”“知识”四个维度的范围之内。基础英语课程目标没有“思维”维度,高级英语课程目标没有“交际”维度。从“交际”维度来看,基础英语课程要求“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而综合英语课程则明确为“语言交际的能力”,基础英语课程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变为综合英语课程的“交际任务”,并且并不限定是课堂还是课外,呼应了今天“翻转”“线上线下”“自主”等学习潮流、趋势。“思维”维度的培养目标则从高级英语课程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变为综合英语课程的“思辨能力”。从“技能”维度来看,听、说、读、写、译5项语言基本技能内容没变,但要求提高了,从基础英语课程的“达到要求”,高级英语课程的“巩固、提高”到综合英语课程的“全面发展、分阶段侧重”。而“知识”维度的描述比较详细,语言知识方面从基础英语课程对英语文体知识的了解扩充至综合英语课程对词类、词法、句法、文体、语体、衔接和修辞等语言专业知识的全面把握;高级英语课程要求“扩大知识面”指的更多是通识知识,而综合英语课程则强调文学、文化、翻译等与专业更密切相关的知识。

(三)描述视角与用词

总目标描述的视角是从教师角度出发的,“培养/训练学生……”,而各维度描述的视角则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获得/达到/具备/识别/适应/熟练掌握和运用……”,目标的动词表述多为抽象动词,还需要教学者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解构和具体行为化。综合英语课程描述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字样,而基础英语课程描述中则无“教学目标”一词,而是“主要目的”,“高级英语”的描述则止于定义“……是一门……的课程”。

(四)其他特点与趋势

综合英语教学目标涉及了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内容,对原有的两门英语综合类课程的目标、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拓展和整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目标达成的量化计算方面2000年的《大纲》中对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及其他各门课程的计算还是以“学时”为单位;2018年《指南》对综合英语及其他课程已经是“学时”“学分”同时计算。这些具体数字指标也反映了我国外语教育跟国际接轨、“与时俱进”的态势以及对相关师资的基本配备要求。

四、研究发现与建议

综上所述,2018版《指南》中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涉及了语言交际、思维思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四个维度,涵盖了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基础英语课程目标和高级英语课程目标的维度,并在内容上对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出了整合和发展。综合英语课程是基础英语课程和高级英语课程的合并演变,教学目标呼应了当今的时代要求,对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对两者的平衡综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有大幅提高。

针对上述发展变化,院系的课程設置应紧跟指南要求进行相关调整,比如对相关课程的增设或减设,对相关师资力量的调整、补充或培训,对相关课程组的建设等。各教材及教师用书的编写者也应以《指南》为参照,将教学目标的设计纳入编写体系,使教材能够明确体现《指南》的方向和编者的理念,而不仅仅是教学材料的简单集合。全书及各章节前或可以导图或图表形式对重点内容进行视觉化呈现,并于教材末尾附置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考核、评测样卷等。教师应该全面领会《指南》精神,进一步解构课程目标,并结合本地校情、学情制定出科学、实用的课程大纲,然后参照大纲和教材的总目标、单元目标设计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目标,改革、优化教学模式,并对学生做课程目标、评价标准等相关告知或培训,对目标实施、完成情况做出评测、总结。

参考文献:

[1] Bobbitt,F.. The Curriculum[M].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1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15.

[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3.

[4] 束定芳. 外语教学应在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之间寻求融合——李观仪先生的外语教学观及外语教学实践主张[J]. 外语界,2019(02):16-23.

[5] 李观仪. 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交际能力[J]. 外语界,1990(04):01-06.

[6] 李观仪. 我的英语学习和教学[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01):50-55.

[7] 蒋洪新. 全人教育与个性学习——英语专业《国标》课程体系的研制与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11):871-879.

[8] 蒋洪新. 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英语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的研制与思考[J]. 外语界,2019(05):2-7.

(荐稿人:潘雪峰,广州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作者:王军

上一篇:小学课题研究论文下一篇:大学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