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现代汉语中汉字词的语音特点谈中职学校语文教学

2022-10-26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 汉语也在逐渐走出国门, 走向更多的国家, 成为世界性通用语言之一,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在了解汉语, 学习汉语。孔子学院的逐步增多, 对外汉语教学的逐步发展, 人们对于汉字的研究在逐步深入。这些都推动了对于现代汉语中字词、语音特点的学习研究。中职学校语文教学面向中职学生讲授和传播汉语言知识, 培养中职学生掌握和运用汉语的能力, 无论从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的角度, 还是从汉语对于对外交流的角度, 亦或是从掌握好汉语言知识增强就业能力、增强服务国家和报效民族的更高立意说来,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都应该在现代汉语汉字词语音特点的了解和掌握上多下功夫。

一、汉字词的表意特点

对于汉字的体系表述即为, 用符号表示一定语义的语音符号,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汉字属于表意符号。在《现代汉语》 (增订五版) 中对于汉语音节的表述有明确的要求:一个音节之中, 最多只能有四个因素, 至少有一个。通常在一个音节中必须要有元音, 可以没有辅音, 也就是说原因在音节中占有优势。此外, 汉语音节又可以划分为声母, 韵头, 韵腹和韵尾。在这几个要素中, 必须要有的就是韵腹, 以及声调。只有高元音i、u、ǜ可以做韵头。以上所有的汉语音节特点都是汉语区别于其他体系的语言明显不同之处, 即汉语音节的表意性[1]。

汉字包括字形、字音、字义这三个基本的要素, 一个汉字以形体的形式出现, 同时也包括了字音, 汉字也有其本身的意义。此外, 汉字也是整字、单音节、语素三者的整合。每一个字有其单独的意义, 同时也有其组合意义。语言与文字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视觉性, 即汉字能够以整字的字形出现, 进而区别汉字中的同音不同形的汉字, 比如“莲子”和“帘子”, 这两个词语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意义的词语, 二者的读音相同, 但是字形和字意识完全不同的两个词语[1]。

由于汉字字形与字义关系密切,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 即使不能够完成地说出某个音节, 仍然有可能根据字形领悟它的字义, 从而对汉字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因此, 汉语的音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听觉符号的基础上引发视觉刺激, 进而掌握一个音节的字形, 字音和字义[2]。

在张普《现代汉语独字音节说》以及易洪川《“多字音节”及其功用初探》中对于音节和汉字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在张普的论文中指出, 汉语有200个左右的音节绝对没有同音字, 80个左右的音节近乎没有同音字。两者合并大概一共有280个左右的音节自身就有气固定的含义, 音节对应其自身的含义信息。比如音节“徘徊”, 这是一个固定的音节组合, 不能拆开, 只能组合在一起表示了犹豫不决的含义。而在易洪川的论文中提出, 在汉语中, 音节与语素通常是对应的。也就是说, 多音节字通常对应着多音节语素, 而单音节字则对应着单音节语素。语素这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的语言单位。此外, 每一个音节都具有自身的音节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听到某一个音节以后, 能够从知识体系中选取相应的信息, 选择选择相对应的音节意义。同时, 由于音素本身也具有自己的语素意义, 所以这些特点都能够充分说明, 汉语属于表意文字, 同时也说明了汉字是字音, 字形和字义的组合体[3]。

二、儿化音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 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卷舌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普通话念“花儿”的时候, “儿”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 也不是一个因素, 只表示一个卷舌的动作。儿化音在北京话中比较常见, 在普通话也是存在的。这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音特征。

同时, 儿化不是单纯的语音现象, 跟词汇、语法、修辞都有重要的关系。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够区别词性词义的同时, 还具备了相关的感情色彩。比如同一个字或者是词语, 带上儿表示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头”表示脑袋的意义, 加上“儿”则是“头儿”表示领导的含义。在口语中, 加上“儿”能够表示细小, 轻松以及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我们比较常见的就是“老伴”就是表示普通的伴侣的意义, 但是加上了“儿”就表示了完全不同的感情, 带有亲昵的色彩。此外, “儿”化音也能够区别词性, 动词或者形容词在儿化之后就会变成名词。“画”是名词, 也可以是动词, 但是“画儿”就只是名词的意义[2]。

综上所述, 儿化音在现代汉语中的整个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口语交流中被广泛运用。

三、变调

在现代汉语的字词语音中, 比较常见的一个语言现象就是变调, 大部分的现代汉语教材中都会涉及这一语言现象。最为常见的就是“一、七、八、不”等等的变调。由于“一、七、八、不”的变调不同于通常的语音变化, 它主要是字音变化。

现代汉语中的“一”和“依”指称音是相同的, 都读作阴平, 用汉语拼音“yī”来表示, 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字典上规定的读音, 即指称音。指称音是指能够排除地方方言对于语言体系的干扰, 通过教学中指称音的规范。有利于不同方言区的人们进行流畅的交流。此外, 指称音也指的是一个字在不受上下文等条件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读音。由于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 使用方言的交流可能会产生一些不便以及阻碍, 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家使用同一种读音的语言进行交际, 这就需要指称音的出现。指称音不会受外界条件的干扰和影响, 不需要考虑使用者的心理和思想感情变化等相关因素, 但是在日常读音中会发生某种临时的变化。语流之中, “一”和“依”二字的读音出现了分化。

其一“一”在单独使用以及表示序数的时候不需要发生变化, 读原来的阴平调, 比如“一旦, 万一”等。依”字通常都读原调阴平。我们可以发现, 这个时候这两个字是不变调的。

其二如果“一”字出现在去声字的前面, 读音就会发生相应的调整, 即变为阳平, 比如“一道数学题”中, “一”字的实读音就变成了“yí”。“依”字在去声字的前面读音则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仍然读作阴平。

其三“一”字如果是在阴平、阳平、上声字的前面, 则读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变为去声。比如“一起”中的“一”就读为“yì”。而“依”则不会发生这种变化, 仍然读作原来的声调, 阴平。我们可以发现, 引起“一”字发生音变现象的并不是汉字而是音节。同样使用音节“yī”来表示的汉字“一”和“依”在相同的语言条件下, “一”会发生的相应变字化却没有出现在“依”字上。此外, “不”字的音调变化也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比如词语“布袋”和“不戴”。“不”和“布”指称音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却可以发现, “布袋”的“布”变为半去, 而“不戴”中的“不”则变成了阳平。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 “一、不”等字的变调主要表现为字音变化, 而不是上声的连续变调那样的语音变化。同时, “一、七、八、不”的变调的字音变化也充分说明了汉语中的变调包括单字音变和调型音变。单字音变是由于语言交往的社会性,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的约定俗成性。而调型音变则是由于语音的生理性、物理性, 主要受音节的发音以及语流中前后相邻的音节声调的影响。如果不遵循这种变化就会使得交际语言生硬, 不利于交流。

四、结语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尽管以突出实用性为目的, 但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实用性与其他学科的实用性当有所区别, 因为语文学习是在学习和掌握我们母语的知识, 而我们的母语汉语博大精深, 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语言语义知识的丰厚功底。从中职语文教师的角度要认真钻研汉语汉字词知识, 提高自己掌握和传授汉语言知识的水平。从中职学校的学生说来, 对于自己的汉语功底也要打牢, 能学到的就要积极的学, 能掌握到的就是要努力追求。

摘要: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 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演变而成为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种完备而又深邃的语言, 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汉语中的汉字词的语音也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本文结合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分析对现代汉语中汉字词语音特点的把握。

关键词:现代汉语,汉字词,语音特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庆汉, 刘伟.现代汉语混合型字母词特点研究[J].殷都学刊, 2014, (04) :76-84.

[2] 印丛, 王娟, 张积家.汉语言语产生中语音、字形启动的位置效应[J].心理学报, 2011, (09) :1002-1012.

[3] 张云艳.试论现代汉语语音规范中的异读字与异读词[J].韶关学院学报, 2010, (05) :159-161.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探讨下一篇:咀嚼散文语言,与作者思想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