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教授演讲稿

2022-06-23

演讲稿具有总结性与实用性的特点,是一种观点明确的书面材料。演讲稿是以生活为中心,如何根据生活中的感悟,写出一份有意义的演讲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陈春花教授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陈春花教授演讲稿

陈春花教授经典语录

关于变化及应对变化

●如果一个企业家仍用着十年前的旧相机、一生只交两个朋友,还认为自己很专一,那他不会是一个成功者。企业经营者一定要对人和技术有偏好,而不是对自己有偏好,一定要多接触新事物,才能了解变化、应对变化、享受变化。

●个人应对变化要记住三点:

1、市场;

2、客户;

3、员工。

●进入500强并不证明你的企业是好企业。企业做大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能以数量作为衡量企业好坏的标准,而是取决于企业应对变化的能力。

●真正可以应对变化的企业必须能够领导行业,在领域内得到认可,而不是在行业内互相拼杀。只有得到行业的认可,才能领导行业适应变化。” ●没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就无法与强大的企业做平等的对抗;而价格和成本不是盈利的模式,只是获取市场的能力。另外,在设计盈利模式时,一定要把政策的因素剔除出去,因为政策是会变的,靠政策得到的是额外的,要保证没有这些政策优势企业也不会出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应对变化。

●企业要做到两个改变一个并重。经营重点的改变:整个经营的重点由公司转向了价值链;概念的转变:从以人为本到以能力为本。对企业而言,重要的不是有很多人,而是这些人具有很强的能力,并能够转化这种能力为企业人力资本;速度和成本并重:既要降低成本,也要加速增长。

●对待顾客要象上帝一样,可中国人偏偏不信上帝;对待顾客要象家人一样,可中国人其实对家人并不好,总是吼三吼四,似乎得罪最亲密的人没关系。中国人对谁最好?对朋友。所以,对顾客要象对待朋友一样,这个提法才对。

●产品的质量是由顾客来评定的,而不是由专家来评定的。

●过去常说: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现在要做的是:超越老板文化,创造企业文化。

●华为机制的核心是,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回报;决不让投机者获利,偷懒者定当得到应有惩罚;用制度培育雷锋,而不是用道德培养雷锋。

●顺德在改革开放20年来,一直是全国百强县的经济老大,没有变过,但现在位居老二的昆山势头逼人。顺德请我去讲危机感,我说顺德会落后。为什么?顺德经济支撑主要是“两家一花” (家电、家具、花卉),而昆山呢?是IT业、是生物技术。英语在当地已很普及。所以我认为,顺德再不应变的话,昆山一定会超过顺德。

关于企业及企业管理

●大家犯了一个错误:喜欢在管理上变新花样,这是一个误区。其实管理很简单,管理只做两件事情:保持员工的稳定性,保持效率的最快速性。中国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让基层员工不稳定,其实不稳定的应是上层,“末位淘汰制”淘汰的对象也应是上层。

●管理是不会有效益产生的,管理一定是花钱的,管理只会产生效率,得到最恒定的质量,所有的管理必须靠恒定的质量,恒定的质量来源于最基本员工的稳定性,所以,当大家做管理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是不是伤了你的员工?

●管理要对绩效负责,关心能力而不是态度。也许你的态度不好,但只要能力够,我就会用你;你态度再好,能力不够,我也不要你。可惜中国人全都是关心态度。举个例子,中国人很多人喜欢加班,加班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力不够。要么是整个系统的能力不够,要么是这个人的能力不够。这种管理是错误的。

●中国企业的问题是一大就死,一远就瞎。 ●企业的盈利是社会价值的创造。

●洒店开始有六星、七星、八星„„星级越高并不是指酒店要多么豪华,重要的是“满足顾客的一切合理要求。”我住青岛海景酒店,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为顾客买药,二是发动汽车。在酒店,我正和朋友谈话,朋友说:“真遗憾最近嗓子不好,不能吃这里的海鲜。”当时正有一位服务员在给我们倒水,没过多久她就为朋友送来了一盒药。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而她做了,这就是服务!我问她是自己掏钱买药吗?不是,酒店可以报销。第二天凌晨,天气太冷,我的汽车发动不起来,正束手无策时,旁边的保安看到了,就说,请稍等一会,我们的车队长干这个最拿手,我帮你去喊他。他边说边打电话,不一会车队长就被从热被窝里喊来了。我问保安怎么敢喊他们的车队长,那名保安说:公司规定,只要是为了顾客,员工连总经理都可以支配。哎呀,这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赋予员工权利,使他们象主人一样行事,这就是星级酒店的管理制度!

●成为优秀企业要具备三个能力:

一、具备地域组合的能力;

二、具有自己的盈利模式;

三、业务组合。

●保险公司最成功之处就是激发员工的激情。今天的竞争者必须年轻,年轻是指人的心态。 ●对于你的产品充满激情,如同你对人充满激情一样。

●一个企业很关键的是让所有人有激情,而不是激动。员工不会自发产生激情,需要管理人员不断地创造激情、传递激情。从企业的角度,构建激情必须让企业保持年轻,第二个是鼓励大家犯错误。

●年终奖要月月发,季季发,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年终奖年终发,大家都有份,实际上就变成了工资。

●企业文化要突出员工的行为习惯。

●企业不是改造人,而是寻找同路人。人是很难改造的。

●企业中应少立规矩,没有秘密。每天创造使每个员工都有褒奖的机会。

●如何提高普通员工的素质:不断竞赛、在岗学习、学习与奖励制度。对年轻员工只要两句话:机会、待遇;对有能力的人要搭平台,有能力的人是否能干,取决于老板搭平台的能力。 ●老总只授人事权、财务权,不授目标设定权。 ●企业要有鼓励员工犯错误的胆识。

●企业对于人才的方式应该是吸引他,留住他,更重要的是衡量他。这才是对竞争的一个清醒的认识。”

●要对竞争有清醒的认识,一个是对战略的认识;一个是对行动的认识:

在行动能力强的时候,就应该对企业自身有一个重新定位,也就是说重新定位你的成本,定位你的质量,如果能够做到的话,你就能够和趋势走到一起;如果战略程度上低、行动能力低的话,就应该进行重组,这包括内部的重组和外部的重组;如果战略程度上低、行动能力迅速的话,就需要进行变革,也就是价值链的变革,或是企业文化的变革。

●美国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20年,中国企业平均寿命3年8个月,短命的原因就是战略不确定。很多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基于机会的考虑,而不是基于战略的思考。 ●战略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培育核心能力,另一个是资源整合。

●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五个危机:原材料危机,今天率先做原材料,你就有机会;人才危机,要了解企业的人才结构是怎么样的;效率危机,不是规模不够而是效率不够;创新危机,我们的企业确实是创新不够,不懂创新;顾客危机,中国企业和顾客沟通的能力不够。 ●正确的做法不是帮下属做管理,而是帮他设计业绩。

●发现一个人事做的好,就把所有的事都给他做,这是不对的,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 ●应该让你的员工在所有的情况下表现出简单的姿态,以做人的方式来超越交易。能够实现个性化的企业,就是以朋友的方式做事,企业就一定能超越交易。

●员工是企业的源头,想让员工主动为企业做事情,企业必须从制度上给予员工权利,只要是为了解决顾客的问题,一线员工可以动用公司资源。

关于客户及产品定位

●企业要问:我们的顾客在哪里,顾客是不是在成长?如果发现80%的顾客没有在成长,我们只剩两个选择:要么培养它成长,要么淘汰它,不然将来企业很难成长 ●投资带来的增长不会带来综合实力的提高,企业投资新厂,开拓新市场的时候应先问自己,原有的顾客有没有成长的空间,如果还有,就必须把投资用到培养顾客的成长上。

●不能从顾客那里掠夺利益。必须让顾客盈利,企业才能盈利,这个价值和观念必须传递给所有的营销人员。

●对客户要有个性化的理解,应该知道多一些客户的信息,这样才能对客户有正确的认识,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和实现个性化。

●企业一定要记住产品的最大作用是和顾客有一个直接的沟通作用。我总结的一个类似于宗教一样的话就是:“我唯一和顾客说话的机会就是我的产品。你最重要的是你的产品,不能把你的服务看得重过你的产品。”

●产品不需要最好的,只是需要稳定。如果不能保持产品的一贯性,就是对产品最大的伤害,而产品的质量是由顾客的需求来评定的。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就是质量最好的产品,而绝不是由企业本身的质量标准来衡量的。

●全世界都有假冒产品,但绝不要制造伪劣产品。

●产品对于企业而言,第一是使用功能,第二才是附加功能(例如品牌)。

●坏的产品会压倒好的服务,坏的产品会赶跑好的顾客。我唯一能对顾客说话的机会就是产品。

●最重要的不是市场份额,是客户人心的份额。

●业务人员是将公司的价值传承给顾客,而不是将顾客的利益掠夺到公司;公司获得的不是提成,而是佣金。

●客户成功+员工成功+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成功=企业的成功。

●海尔的服务好不好?好!可为什么好?我们总会怀疑:是不是产品有问题?瑞士手表的广告语:我们全世界的维修站工作人员闲得无聊。而海尔的广告语是:我们全中国的维修站工作人员24小时热情为您服务。实际上,产品质量远比服务更重要。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产品。

其 它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我们不缺少正确,但缺少精彩。 ●人在谈恋爱、购物时智商为零。

●激动不等于激情,激动是短暂的,激情是恒久的,唯有保持激情才能成就事业。

●人要工作的五个理由:一是赚钱,二是消耗能量,三是交往,四是成就,五是社会地位。 ●知识改变命运,没错。但知识要转化为能力才能改变命运。

●要重视人的价值。因为我们忽视了这一点,所以现在连农民工都招不到了,这就是报复。 ●青岛90万人,有10万韩国人,10万日本人,所以产生品牌城市。珠海为什么落后?人气不足。漂亮有什么用?我们一伙人约定,55岁以后去珠海住,55岁的人对城市有什么贡献?厦门很漂亮,但是漂亮在经济学上来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厦门不要步珠海的后尘!上海、深圳为什么充满活力?就是因为是移民城市。

●要想办法激发下层员工的工作热情。毛主席很聪明,跑去和掏粪工时传祥握手,于是,大家争着去当掏粪工。民营企业家是什么?其实什么都不是!就是个体户。但社会给你封一个“民营企业家”,就是抬高你的社会地位,让你好好干活,创造社会财富。

●一个单位博士越多,可能麻烦越多,你不是博士,他是博士,所以你永远错,他永远对。毛主席说过:知识越多越反动。

第二篇:从现在出发 陈春花 读后感

梦在远方 路在脚下

读完这本书,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在读的过程中我用一支铅笔勾画出了我很欣赏、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内容,并且旁边批注了好多由这本书的内容而引发出的自己的感想!我不得不佩服陈春花老师的阅历,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她非常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对什么地方认识不足,在哪方面需要提高,现在学生遇到的问题等等,让我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几乎全部我想要知道的答案。 其实这本书的好多内容,我之前跟随着我的人生导师刘向先教授已经熟练掌握了,但是今天能过这么集中的学习如此精华的内容,让我特别享受!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

我把我的人生导师比喻成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说起我的人生导师,我想跟大家分享下。认识他,是从我大一的时候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公共关系资格证书的培训,刘老师为中国公共关系的提名人物,所以由他培训我们,我成功的出发点就从那一刻开始。等我收获百倍的结束培训时,我发现伟大的刘老师不仅仅是公共关系与成功学的一位让人惊叹不已的老师,他更是让人敬佩、让人无法想象的哲学界的灵魂人物。道德经、易经等等掌握的程度让我实在佩服。这位哲学教授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整个大学生涯,对我有着空前绝后史无前例的帮助与教导。当我被一些世俗的事情而影响自己的心情是,刘老师会告诉我:要让自己的思想站在一定的高度,在其外,去分析整个事情。不可在其内,让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左右自己的心情。关于这一点,陈老师在书中也有详细的提及,比如说态度【attitude】。初次接触100%的ATTITUDE是在刘老师的一堂成功学课上,今天能够再次在陈老师的书中看到同样的内容,我内心特别的高兴,被两位教授同时拿出来受教学生的内容,可见它的重要性。陈老师在这本书的24页写到这样一句话:其实所有的“不行”、“不能够”,可能都是我们自己设定的,外界没有给我们障碍。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想起我大三那一年,担任学校的公共关系协会主席,举办了一场全校性的联合大型企业的“首届公关文化节——龙山寻宝活动”。整个协会将近200人,为了这场盛大的活动提前准备了一个月的时间,可是偏偏老天不作美,那场惊人的雷鸣声所召唤的一场大暴雨袭击而来,将整个协会人员的热情浇灭了!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起勇气,紧握拳头,头顶大雨跑步到了我们的表演场地,看着大家一个个失望甚至绝望的眼神我镇定的告诉大家今天的一切都是上苍对我们的恩赐,让我们用笑容面对上帝对我们的这份眷顾。在一首《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的歌声中,我们奋战了!当校会主席打来电话问我文化节还举办吗?我很镇定的告诉她,准时召开!那一天,刘老师在不断地与我通电话鼓舞着我,华青集团董事长与秘书长亲临现场支持着我,这所有的一切不仅仅是心态铸就了最终的文化节的圆满成功,还包含了一种感恩。世界因感恩而伟大。我特别欣赏陈老师在书中101页所说的:感恩,是一种美德,是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来源,是获得信任的基础。记得再给学校的学生做讲座的时候,总是有好多学生问我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我为什么总是有这么大的热情对待生活?我的答案是:要不断地寻找力量的支撑点。其实种种支撑点大部分是来源于感恩的,让关爱我们的人永不失望!至于信任,我个人非常注重,尤其是在企业方面,诚信一旦打破是很难再重建的,就像是红黑游戏当中所折射出的意义,在人的一生中诚信真的相当的重要。

就在前天我还和刘老师请教关于“三纲五常”里“纲”的意思,这位像父亲一样帮我分析那十字路口东南西北四条道路的利弊,引导着我何时该走何时该停,从公关礼仪到人际沟通,从四书五经到哲学人生,从理论认识到时间行动,从无名小卒到做事干练,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您所给予我的,他就是我一生最敬爱的人生导师,刘向先。

内心的力量散发于空气中

“人人都有先天具备成功的天赋,这是人为之人的根本,因为在世界上未有人具有不知足的本性,这种不知足来源于人的不断增长,不断变化的需要,一种需要满足了又开始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无止境的向前发展的需要,使人的头脑中充满了使人为之忙碌不已的欲望和激情。这些激情和欲望激励着人不断追求,并赋予人以积极进取的心灵和蓬勃发展的生命力。”这是最让我感到有力量的一句话,读完这段话我甚至觉得我的成功的必须的,师傅和大自然规律的一种必然结果。正如陈老师所讲的的,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成功。其实内心当中担心过自己是否能够干好销售这个行业,自己毕竟不是来自市场营销专业的,为了安慰自己,给自己信心,每当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对自己说,在学校我同样不是学公共关系成功学专业的,可是我同样成为公关的佼佼者。直到今天我读到了陈老师的这番话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来自全国各地的那么多位优秀学子都云集于TCL的销售部门,别人能做到,我马晨瑾又有什么理由担心自己做不到呢。只要愿意,成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这段话是好有力量的一段话,让我从内心当中有一股非成功不可的强烈的气息散发在空气当中。

让思想的火花时刻迸发着

“当你潜入思考的深海,思想的活力也就迸发了出来,;当思考突破自我的藩篱,就进入永恒的和谐中,在这个自我思考的过程中,诞生的将是智慧,他可以带领你了解事物本质的知识和原理的领悟。”我经常回到宿舍一个人坐在床上发呆,起初我也没有意识到我有这样一个毛病,直到有一天寝室的朋友们问到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经常会这样。那种思考的感觉我深有体会,无论在多么嘈杂的环境中,我总是喜欢思考我脑海中遗留下的今天的种种问题,甚至有的时候熄灯了我都感觉不到,仍旧坐在那里发呆。可是我却发现这样经常性的思考带给了我很惊喜的发现。正如陈老师所讲,当你潜入思考的饿深海,思想的活力也就迸发了出来。那个时候你能够想到好多你从未想到过的方案与对事物的理解,如果说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真的没错;如果说那是一种大脑储存资源的整合过程,真的没错;如果说那是一个特别让人享受的过程,真的没错;如果说那是一种成功前必须有的一个伟大工程,我想也不会有错。这样的思考,让我内心可以得到久违的宁静;这样的思考,让我第二天的工作更顺利的进行;这样的思考,让我要做的好多事情节省了很多时间;这样的思考,我深深的爱上了它。直到后来只要有同学进我宿舍问起我设有我坐在那里干什么,我舍友都会异口同声的告诉她们,我在思考人生。“让思想的火花时刻迸发着”这句话,是了解我的一位非常好的朋友,为了配合我爱思考的这个嗜好专门送给我的一句话,直到现在我还深深地爱着这句话。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天

这句话是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一句训言。当我初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坦白说我真的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直到第二次很认真的思考才明白其真谛所在。我想谁都不愿意成为殒身之人,从小我妈妈就对我非常的严格,从写生字起我就烦透了每天沉浸在作业中的生活,小学老师每天的作业都是每个生字写十次加一个组词,为了自己能早点出去跟小朋友会合在我们的秘密基地,我不惜一切代价的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谁都看不懂的作业,被妈妈发现我写的比猪还丑的生字就会给我立马撕掉重新写,那份作业就会在我不间断的哭声中再次完成。虽然我现在仍然觉得我的字写得不够漂亮,但最起码在老妈的严厉监督下造就了有80%的人说我写的字非常整齐,在此还要特别感谢老妈没有让我从小就称为殒身之人。在陈老师的书中写道海尔的管理理念,“当日是当日毕,日清日高”。突然眼前出现的都是一个个神清气爽、精神抖擞的白领,在忙忙碌碌的完成属于各自的任务,即使忙到午夜也从来不会因为要休息而停止今天未完成的工作,这样的画面让我有非常大的感触,甚至想到自己的将来也会像他们一样的忙碌,就像现在一样,都已经是凌晨00:35了,我还趴在床上打开笔记本在完成着我的公司给我们留下的HW。我们没有上一秒,也没有下一秒,我们有的只是此刻,此刻的我们就是全部的我们。不要为昨天叹息,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只是个未来,昨天已成为过去;未来的不知是些什么,过去的只能留作记忆;只有今天,才是你真正的拥有。请不要荒废你此刻的拥有,不要让你的此刻称为上一刻殒身之人祈求的下一刻。

中北校训 致知于行

一进中北大学的校门,你就能看到非常之大气的四个字“致知于行”。学校在用这巍峨的四个字告诉莘莘学子,让我们赶快把学到的东西投入到实践中吧。邓爷爷早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想听说的是,直到我看到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内容,我都充满了惊喜与收获。“手比头高”,简直是太让我兴奋的四个字了。从笑我们就知道行动,能力很重要,但是今天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以这样的形式,这样的言语来证明着行动的重要性。我经常跟我的朋友们分享经验和经历的关联性。我说,如何才能获得经验,不是你懂多少大道理就能有多少经验,上百个为人留下的道理也铸就不了你一次的经验积累,那么怎么才能有所经验呢,那就需要有经历。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你自己的经历,那么要有经历你自己就必须去“做”,真正的行动起来,要知道在伟大的思想也仅仅是一种思想,我们必须付诸行动来体现出我们思想的伟大性。好一个手比头高,联结起了理想和现实的桥梁。人的高度不是思想决定的,人的高度是双手决定的。

构建属于自己的事业大厦 建房需要规划,人生需要设计,只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投入到自己的人生当中,才能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事业大厦。感谢我伟大的公司TCL对员工的厚爱,我将规划好自己人生,将自己的力量贡献于我的TCL,在TCL中构建属于我的事业大厦;感谢陈春花教授,《从现在出发》这本书让我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收获了更多的成长,我将从现在出发,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听陈大伟教授讲座有感

听陈大伟教授讲座有感 华北电力大学附属小学 李华

今天的培训由成都师范学院教授陈大伟主讲。陈教授讲座的主题是《教师成长与观课议课》,今天去听了陈大伟教授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他的幽默风趣,他的旁征博引,他的渊博机智,他的善思善感,无不让人钦佩涂地。

他从幸福的意蕴和本质及教师如何去创造和感受幸福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就幸福本身而言,是个人在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悦感;幸福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幸福,也需要幸福的教师,教师的幸福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的。他说,教师要实现幸福的课堂生活,就应当课前有期望,课中有改变,包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课后能审美,即对课堂教学的回望和审视。陈教授的语言朴实清新,列举的事例简单却富有哲理,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相信老师们一定能够深刻领悟幸福的含义,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创造和享受幸福,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虽对他不甚了解,也并非名人效应,听他的字句言语,仿佛如沐春风。他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给我们讲到了如何提升教师幸福感的专题部分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不说他是字字珠玑,至少也是句句充满着一名教育大家所具备的智慧光芒。 他给我们举了很多作为一名教育者为什么不幸福的事例,想想也是,连自己都不认同自己的事业以及自己所处的生活状态,如何能从教学乃至于生活中获得幸福感?

幸福并非仅是物质世界的绝对富足,也并非仅止于感情世界的幸福美满。其实一个人的幸福感,首先必须是从自我认同开始。认同自己的工作,认同自己的生活,认同自己周围的环境,人,事物,你就能从中感悟到幸福点滴。

感觉自己倒是一个很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对于一些事物喜恶挺明显的,合则来,不合则避。时常感觉这样不好,导致了有时思想过于偏激,做法不够理智,为此吃的苦果也不少了,伤心那!

其次陈教授谈到: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有自己的目标。正所谓是“脚下有根,心中有魂”。一个没有自己目标的人,是很难听得到幸福的敲门声。而非常之不幸的是,我刚好是一个没有根又没有魂的人。这么多年来,除了高考那一阵儿,目标还算明确外,其他的日子都只是随波逐流。人说那个好,我也会觉得:哟,还不错咧!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也就是一棵墙头小草,风吹来回倒。借用古人的一句话:吾将一日而三省。看来是时候好好思考下去并做些改变了!

最后感谢陈教授的讲授使我茅塞顿开,此次的确不虚此行!

第四篇:学习陈大伟教授关于观课议课有感

陈迪

认真学习了陈大伟教授关于观课议课的讲座,认真做了笔记,自己有很大收获,对观课议课又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一、通过学习认识到观课议课是指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应用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教师研修活动。观课议课的路径,从认真观课读懂课堂入手,解决有效的说,议课的问题,促进参与者去思考,由此改变行动、思路和方法。

我校前段时间也组织进行了观课议课,结合学习内容我谈谈如何进行观课议课才能更有效。观课议课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形式,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在观课之前,应该确定教学活动研究的主题,也就是研究的问题,请献课教师在这个主题的学术氛围下上课,其他老师听课;然后,进入议课环节,先有献课教师说课,主要说自己在上述氛围下的教学预设和实际上课的教学生成的关系,总结得与失,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新想法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最后,所有听课教师议课,在要研究的问题的前提下对这节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教学评价,并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主持人作总结性发言,归纳所有人的发言要点,总结归纳出本次观课议课的成果,并提出下一步需要研讨的问题。还要进行不断的反思,达到真正有效的观课议课。

二、通过网上的学习,我认为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一定存在着联系。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都是从课堂教学出发,围绕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引发思考,展开讨论,课堂教学本身成为研究对象,通过观课,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共同参与,教师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形成共识,同时汲取他人的优点,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水平,达到预期教研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谈谈观课与听课的区别。1.观课议课要求观课教师与上课教师就某方面问题进行交流,如我们初中数学的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总结是否全面、到位。观课教师要带有明确的目的进行观课;听课不要求教师提前与上课教师沟通,不需要带有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2.教师明确观课目标后,观课教师要围绕观课目标,查阅相关资料,使自己对要观察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进而在观课的过程中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高议课的效果;听课教师没有更高的要求。3.观课教师在观课时必须注意力集中,只有如此,才能围绕观课目标发现问题,完成自己的任务;听课教师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4.观课要求观课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坐在学生们中间,才会更好的从学生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探讨问题;听课教师往往坐在学生们后面。

再谈谈评课与议课的区别。1. 议课是围绕某一规定好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评课是对教学效果做出自己的判断。2.议课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观课教师与上课教师地位平等。上课教师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目的是使困惑的问题更鲜明;评课活动主要是上课教师展示自己教学后,听取他人意见,汲取他人所长,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3. 议课时不怕上课教师出现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的议课,以正确对待问题为价值取向,不断求得发展;评课是听课教师全面的分析课堂教学,扬长避短。4. 议课强调集思广益,统一认识,平等交流,把理论水平提高到新层面;评课是通过评课活动促进上课教师水平,也是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互相学习的过程。

三、我深刻认识到开展观课议课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中我谈到了议课时不怕上课教师出现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的议课,以正确对待问题为价值取向,不断求得发展;议课强调集思广益,统一认识,平等交流,把理论水平提高到新层面,因此说议课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是参与者围绕共同话题平等交流、共同争论、达成共识的过程。通过议课,可以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课堂教学的高效。 观课议课活动是教学活动的研讨提高过程,也是教学交流评价的体现。我想在开展观课议课活动时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要体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1、要成立观课议课小组,明确教师的分工;

2、要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课堂信息,不能拖沓;

3、教师要选取课堂观察的优势位置,能关注课堂中的全体学生,细致观察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4、议课活动中要深入联系实际,对照文本建构理论依据;关注学生,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关心教师,对主讲教师要以学习、帮扶的角度切入,从教学目的、过程、方法、能力等方面提高教师的艺术水平;

5、要善于促进自我反思,寻找各种教学可能性,激活课堂亮点,让教师的智慧与学生的智慧碰出火花,构建高效课堂。

现在作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学实践者,都必须做到不断丰富自己头脑,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学促教,以教促研,以研促学,深入开展观课议课活动,我会努力实践,大胆创新,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并逐步走向成熟,做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以上只是自己一些粗浅认识,希望与大家分享,欢迎指正,衷心感谢!

第五篇: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

哈秋2015-01-09 09:54:08高等教育阅读(952)评论(1)分享到

在中小学的诸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引发和关注和争议有语文这么大。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母语教育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自然非同一般。

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纵然在如今的中学,诸学科排位时总是“语数外”,语文貌似老大,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却难免沦为无足轻重“小三子”。

随着新高考(课程)改革的临近,国内语文教育界正在加紧“盘算”:借助这一重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制,语文教育能否趁势出击——不要吝啬,为自己的重要再吆喝几声;另一方面,不该语文课背的包袱,是不是也可以放下了。

陈平原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110年前,具体说是光绪29年(1903)11月,晚清最为重视教育的大臣张之洞在奉旨参与重订学堂章程时,在规定“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的同时,强调“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之所以刻意凸显“中国文辞”,不是基于文学兴趣,而是担心西学大潮过于凶猛,导致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的失落。此立场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今天看来颇有预见性。

1、阅读与写作课:国外高校是抹不掉的必修课,我们还在由大学“自作主张”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教育部在启动此次新高考改革时,已明确宣布取消中学的文理分科。但至于今后大学是否要开设“大一国文”或“大学语文”,教育部不敢硬性规定,任凭各大学自作主张。相比之下,台湾教育界目前还在坚持6个学分的“大一国文”,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最后一点是我的即兴发挥,起源于一件小事。

多年前,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很悲伤地告诉我,日本的中学国文课本将删去鲁迅的《故乡》,理由是国文不该收外国人的作品。表面上争的是“译作”算不算“国文”,背后则是国民心态;长远看,此举多少会影响日后的中日关系。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是收译作的,除了承认现代汉语受外来词汇及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还显示了国人的开放心态及国际视野。

2、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

我从16岁开始教书,最初教小学及初中的语文课,后来在大学主讲文学史。记得“文革”时知青下乡,若被请去教书,十有八九是从语文教起——我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因为校长们觉得,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只要满腔热情且肯用心,都能教好语文课。换句话说,语文很重要,但教语文课的门槛很低,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4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管教的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容易了。但即便如此,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数学或物理就算了,因为相关知识你已经掌握了。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课程)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别的课程若非做专门研究,大都毕业就搁下,惟有研习本国语文,是“活到老,学到老”。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学生需要修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读“四书五经”;但贪多求快,道听途说,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损害尤其明显。因此,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叶老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

3、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

为何先说“学”,再说“教”?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十年前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我在“前言”中称:“除了母语教学、人文内涵、艺术技巧等,我们更关注‘阅读快感’——读小说,如果味同嚼蜡,那将是极大的失败。”其实,不仅是选修课,语文课本都得考虑学生的阅读趣味。记得小时候新学期开学,最期待的就是领到语文课本,然后抢先阅读,半懂不懂,但非常愉快。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在拙作《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开场白”中,我提及大物理学家费恩曼如何精心准备,投入极大热情,把物理学讲得出神入化,让人着迷,当时借用《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里的一段话:“对费恩曼来讲,演讲大厅是一个剧院,演讲就是一次表演,既要负责情节和形象,又要负责场面和烟火。不论听众是什么样的人,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他的同事也好、普通民众也好,他都真正能做到谈吐自如。”不一定是学术大师,任何一个好老师,每堂课都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演出,既充满激情,又不可重复。

如承认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去年我在《文汇报》发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这“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的妙喻,不是我的发明,其实来自叶圣陶、吕叔湘二位老前辈。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或丧失信心,自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师的助教。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4、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第二句则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这就说到了第三句。引述章太炎“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来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业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第一年明显学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

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其智力及潜能若得到很好的激发,日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生,完全不必自卑。

五、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表达。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这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几年前,我写《训练、才情与舞台》,谈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倾听与提问,其中有这么几句:“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中国大学没有开设演讲课程,很多学者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我博士刚毕业那阵子,曾被老先生夸奖“会写文章”。当初还觉得挺委屈的,因为,比起“思想深刻”或“功底扎实”来,这“会写文章”不算专业评价,更像是雕虫小技。教了30年书,逐渐体会此中甘苦。我终于明白,作为学者,会不会写文章,确实是个“事”——而且是不小的事。最近10年,我撰写了若干关于“现代中国述学文体”的论文,一半是学术史研究,一半则为了教学需要。不说成为大学者,即便只是完成博士或硕士论文,也都不是“动手动脚找东西”,或引进最新潮的理论,就能手到擒来的。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在北京大学的专题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论会上,每当循例点评学生的论文时,我不仅挑毛病、补资料、谈理论,更设身处地帮他们想,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做。学生告诉我,这个时候他们最受益。

说到底,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只讲“专业知识”不够,还必须“能说会写”——这标准其实不低,不信你试试看。

此文为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百年语文的历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说

上一篇:本周总结下周计划下一篇:传承红色基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