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

2024-05-04

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精选4篇)

篇1: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

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陈大伟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情达理的对话伙伴。根据动机和目的,我对进教室观察和研究课堂教学有这样的分类:

一是调查课堂现状,寻找未来改革方向的调研性听课; 二是鉴定教学水平,判定优劣,分出等第的评课; 三是锤炼教学行为,磨砺优质教学的磨课;

四是讨论和交流课堂现象,研究问题和改进教学的议课。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我以为,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课堂观察和改善手段的丰富与有效,而不是简单地用一种方式取代另一种方式。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围绕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和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进行对话交流,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课堂、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实践工具背后是观念和文化,基于改善教研和教学生活的目的,观课议课主要强调这样一些文化观念:“改善生活的实践观”、“以学论教的质量观”、“促进思想的发展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境脉特征的真理观”、“促进理解的对话观”。这构成了当下观课议课文化的整体框架和理想愿景,并由此构造观课议课的实践策略,积淀观课议课的实践品性。与传统的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差异:首先,是对教育真理的境脉特征要有清醒的认识。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说:“规范的不可置疑性永远是情境性的。”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育……,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情况”和“情境”具有先在性和优先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况”和“情境”,意见的“正确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成为“无用”或者“荒谬”的废话。基于境脉特征的教育真理观,观课议课的对象主要是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佐藤学说:“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真实感受和具体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的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与常见的“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优点……”(提供教学结论)和“我建议做这样的改进……”(提供教学建议)的话语方式不同,在观课议课中,我们提倡参与者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参与者再围绕这些事实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商量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另外,把重点放在课堂上的事实和想象上有利于降低课堂教学研究的利害关系。可以说,无论用什么方式,只要有人进教室来观察和研究,就难免对上课教师造成一种紧张,有时甚至会带来一些伤害。也就是说,都会形成一种利害关系。降低教学研究活动利害关系的方式是把不对人的教学态度和水平下结论,也不对课做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只有降低了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利害关系,教师才更容易以更本真的方式献课,讨论课时大家才更容易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其次,是变革对象由对人到对己。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与“你的课有这样一些特点”话语主要指向对方不同,观课议课的立足点是“为己”的实践,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我从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启发我思考了什么?我能从中获得哪些变革的力量和方法……”评课者或许不需要解决自身实践的问题,观课议课的实践者必须思考自身实践的问题,通过观课议课学会教学。观察完一节课,讨论完一节课后自己能把这节课上出来,这才是我们特别看重的。这样,观课的时候就要集中思考“我会怎么办”、“我该怎么教”;议课的时候也不要针对对方说“你应该如何如何”,而是把自己的思考、自己对实践的设计“假如我来教”摆出来,请参与者批评和指导,从中收获成长、进步和创造。事实上,只有自己从实践角度认真思考过如何理解和变革,议课的意见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和接纳。第三,是话语方式由封闭到开放。只用逗号、句号表达对课堂教学意见的方法是评课,这是对已有的课做判断、下结论的方法,句号表现封闭。做观课议课,我们需要谦逊地承认: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因为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因为自己未必正确,自己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所以对话和交流时就不能强加和压制,而是需要民主和平等。因为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接纳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议课要容许参与者的置疑,鼓励参与者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对于把自己认定最有效的方法强加给他人的做法,帕尔默认为存在以下结果:“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我们不能封闭自己,也不能用句号的结论阻断了别人的表达。观课议课要适当注意变句号为问号。问号是探寻,对问号的呼应是彼此坦诚的对话和言说,使彼此的交流走向开放和平等;问号本身意味着引出思考,意味着需要对话,意味着对思想的促进和经验的挖掘和整理;问号不仅对别人使用,也对自己使用。用于自己的目的促进自我对话,引起自我反思;帕尔默说:“那些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情达理的对话伙伴。”如果您喜欢本文,请用点赞和转发朋友圈来支持作者。

篇2: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

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联系和区别

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研是对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认识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动的质量和水平;修是修养,目的在于自我充实和完善。从终极目的上,我们说观课议课是为了人的幸福: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幸福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听课评课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分出等第的时候。如评选教学新秀,要求每一个人都上一节课,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高下等第;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因此,听课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

篇3: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

学习了陈大伟老师的《怎样有效观课》,我对听课有了新的认识:

一、观课坐到学生身边去

传统的听课时,往往是坐在教室的后面,观察教师的言行,如何引如新课,如何让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练,教态是否自然大方,多媒体运用是否恰当等等。而陈大伟老师认为要坐到学生身边去,你不深入学生中,你就不能获得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这样,评价教的效果和教的水平就需要颠覆一下目前习以为常的经验和做法,即不是观察教师讲得怎么样,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从学生学的效果反射教师教的水平,从学生学习的活动看教师教的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和是否高效。

二、要尊重课堂、尊重学生

我们认为,课堂是一个生命生长和实现的所在,是一个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庄严神圣的地方,走进教室时,我们需要存有一种庄严神圣的态度和心情。对于观课议课,我们建议:一定要提前进教室,不能在教学开始以后,很轻率地敲门打断师生的教学;在课堂上要关闭通讯设施,杜绝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要集中精力关注和研究教学,不做与本堂教学无关的诸如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不要和其他观课者闲聊,避免在课堂上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和评议。

三、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不同

观课议课与以前的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我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我认为观课议课的首要前提是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情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效果,这样在议课中才能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

观课时,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观”对观课的老师来说只是形式,而实质 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篇4: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

(编号:zhongwei196207blog—4—10-17)编者按:本人对“(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分为十个系列:一备课研讨、二课例分析、三听课评课、四案例研究、五课堂调控、六教学效益、七高考备考、八素质教育、九教育科研、十观课议课,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十之专题17》分为四节,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钟炜博客(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系列十)“观课议课”编写(阅读)导引:(1)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讲座1至2);(2)观课议课策略方法(讲座3至7);(3)观课议课课堂观察量表(讲座8至10);(4)观课议课技能(讲座11至13);(5)观课议课活动实践(讲座14至17);(6)有效观课议课;(7)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8)新课改观课议课;(9)观课议课研修;(10)观课议课文化;(11)观课议课引领管理;(12)数学观课议课。

讲座内容: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 第1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意蕴

第2节 陈大伟论文--应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 第3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 第4节 陈大伟讲稿--观课议课的观念与实践

第1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意蕴 作者: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来源:《四川教育》2007年第9期 转载:知网空间

(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稿,原PDF稿将另行转发)观课议课是一次完整的研究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学现场所有方面人员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感受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I、研究课的课前准备

一、参与者的精神准备

研究课的参与者需要做好这些准备:一要有不断追求理想课堂、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愿望。二要抱着“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对呈现出来供研究的课要客观看待、准确定位、理性分析,不能只拣好听的说,不能云里雾里说了半天不知所云,也不能只管挑“漏眼”,指责抱怨一通却没有提供有效的改进思路和方法。三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不讳疾忌医,不文过饰非。

二、课前的协商

课前协商既指第一次上课前的协商研究,也指对同一节课“研究——上课——再研究——再上课⋯⋯”这个完整研究周期中每一次上课前的协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协商研究课的主题。有效研究课需要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以引领研究的方向和深度。研究主题可以是近期教学的热点问题,期望通过研究课内化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可以是教学实践中出观的普遍性问题,期望通过研究课找到普适性策略;可以是自己平时教学中感到困惑、期望通过研究课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是自己的教学尝试和创新,期望通过研究观察效果,进一步完善相关思考⋯⋯主题确定以后,一般需要在这个主题框架下再分解出几个基本的观察和讨论方向:一是在课堂上教师做了什么,学生有哪些反映,效果如何;二是推测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三是换位思考,“假如我来教,我该如何 教”;四是围绕观课议课的主题准备发言,在发言时要注意不伤害别人但又要讨论充分。需要强调的是,明确主题的时间应该尽可能提前,以方便大家进行准备。

2.课前的说课。说课要侧重介绍背景情况(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等)、教学设想、将要展开的.主要教学活动,重 点想研究解决的问题等等。

II、观课:用心灵感悟课堂

一、观课是心灵感受

观课强调用多种感官搜集课堂信息,不仅用眼观还要用心观。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要有意识地打通课堂与课前研究之间的联系,不“静止地”看这一堂课。

有一位老师上《一只小鸟》公开课。课中,我身边的同学嘟哝了一声:“无聊。”我问:“什么无聊?”他眼球一辖,想了想:“这就是无聊的作品。”不对呀!冰心先生的《一只小鸟》写得多数么感人,面,而且这位同学举手还很频繁。后来再一想,因为临近期末,老师准备时间有限,加上这次活动有很多校长参加,上课老师拿出的是一节已经上过的课。学生说无聊,并非是说作品本身无聊,而是说已经学过的、已经熟悉的东西再学无聊。但学生很爱护教师,他不愿意直接说教学无聊。明白了这一点,我意识到,他的频繁举手只是在配合教师演戏。

仅仅是听,我们只知道学生说“无聊”这个“表象”。通过询问和对学生举手答问的观察,再结合实际上课的情形,我们获得了学生的内心真实。通过对学生真实声音的解读,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不能为了做秀而让学生吃嚼过的馍”的认识,而且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善良,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教师身上的道德责任。

二、观课是主动思考

观课议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思考。第一,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很好地体现了研究的主题和成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需要推断支撑执教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第三,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怎么交流⋯⋯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反应,观课人员应参与到学生之中,看当时课堂的进程、情态,观学生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从教师的教揣摩背后的意蕴,从学生的表现看教学的效果,这样,坚持以学论教,观课者就能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而为下一步的议课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观课是发现困惑,选取案例

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教学案例是蕴涵着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教学困惑和故事是教学案例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学案例有案例提供者的思考,但教学案例本身并不封闭,对困惑和问题的多种认识和理解是案例教学本身的魅力和价值。

教学案例中蕴涵着困惑,这就要求观课议课直面课堂上的困难和问题。从什么地方、用什么视角发现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呢?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中去发现,这就是“以学论教”。事实上,只有从学习效果出发,才更有可能引起教师对教学的真正反思,因为我们都知道,从学习效果看,我们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实际教学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也就是说,案例的作者并非只有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和观课者是课堂教学案例的共同作者,选取教学案例需要凝结观课者的经验和智慧。

III、议课:用对话理解教学 观课是基础,议课是核心。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理解对方,理解教学,探讨教学的种种可能性。

一、议课的态度:平等交流 在教学“夕照”时,老师请一位同学说哪些句子描写了“夕照”的美。学生找出了“柔柔的光泻下来”,但学生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打断学生:“这里面有一个‘泻’字,你很敏锐。”尽管我觉得此时打断发言会干扰学生思维,显得不够尊重学生,但议课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平等对话。于是,在议课时我没有先说自己的结论,而是先听一听授课教师的想法。执教老师说:“在这里,提醒的目的在于强调,它能够培养学生对某些关键字词的敏感,提高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的能力。”对话中,我知道了她的用意和道理;交流中,她也认识了这种做法还存在另外的可能。

议课不做评判式的结论,而是强调对话,是因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我们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但需要相互敞开,彼此认同。其实,对话关系是一种平等对称的主体性关系。对话关系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对话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强调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

二、议课的方式:同在共行 在一次二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授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参与十分积极和热情。活动结束,授课老师给离自己近的几位同学发了“五角星”以示奖励。议课时,观课老师提出:“你为什么只给前面几位同学发呀?其他没有得到五角星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这就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授课老师说:“因为给五十多位同学发五角星会耽搁很多时间。一方面是不能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是不能不公平,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听一听:假如您来教,您会怎么处理?”

“假如你来教⋯⋯”表达了授课教师的一种权利,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学习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假如我来教⋯⋯”的话语结构具有规训和约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体的力量。它规定了参与其中的教师“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课堂上的现象不是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对话者不能置身事外,对话者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假如我来教⋯⋯”不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的“好”与“坏”、“优”与“良”的评价,而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讨新的可能,使参与者能够在多种可能中选择更适合的方法和技术。

三、议课的目标:发现可能

首先,议课要认识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系。议课是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和建立起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促进参与者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

老师在四个大组各抽调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算。时间长了,台下的同学就坐不住了。这时,老师说:“孩子们,现在你们组的同学在上面比赛,你们该怎么办?”

“给他们加油。”

老师:“对,你们可以为本组的同学加油。”

同学们一下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 ⋯⋯

题目做完后,老师请同学检查,前两位同学都没有发现看起来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 很生气:“刚才在干什么,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有发现?”

从学生没有发现问题入手,我们询问了执教老师是怎么想的,并讨论了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该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喊“加油”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可能性。在对这个问题取得一致认识后,我们接着讨论了教师的新设计、师生新的教学行为和由此可能带来的新的学习效果。

其次,议课要探讨教学活动的新可能。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

一、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譬如烹制鸡蛋,除了单

一、传统的煮鸡蛋方式外,还有煎、炸、炒、蒸等多种方法。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鸡蛋的方法、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第2节 陈大伟论文--应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

作者: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来源:《江西教育》2010年第8期 转载:万万数据

(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稿,原PDF稿将另行转发)

与常见的“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优点⋯⋯”(提供教学结论)和“我建议做这样的改进⋯⋯”(提供教学建议)的话语方式不同,笔者提倡参与者在观课议课中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比如“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再围绕这些事实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探讨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这样,观课议课的重点放在课堂的事实和现象上,其实施过程需要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展开。

一、为什么观课议课首先要定位于提供基于事实和现象观察的课堂教学信息呢? 第一,它有利于降低课堂教学研究的利害关系。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讲课时有人进教室来观察和研究,就难免对上课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因为课不仅仅是课,它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

在教研实践中,有通过评课而评人的,比如在评选特级教师时的评课;也有直接评课的,比如日常教研活动中,我们会说“这是~节成功的课”,“这是一节失败了的课”,或者“这一节课成功之处有这样几点,失败之处有那样几点”。相对而言,基于评人的课具有较高的利害关系,基于评课的利害关系次之。

降低教学研究活动利害关系的途径是不对课作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这样,讨论的对象就不再是课,而是课堂上生动而丰富的事实和现象。

第二,它是由教学行为的情境性特征决定的。与其他很多仅仅在教育理论上卓有建树的专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长期而深入的教育实践使他认识到:“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中可以知道,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情况”和“情境”具有先在性和优先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况”和“情境”,有关如何教学的意见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是“无用”或者“荒谬”的废话。

这样,有效的意见就需要基于具体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事实和现象,在充分理解并分析这种事实和现象以后,再谨慎和审慎地提出改进意见,以防止出现认知偏颇。

二、如何收集和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关事实和现象的信息呢? 首先,最重要的信息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教育的根本意 义在于通过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和收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效果是观课议课实施“以学论教”、致力于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收集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信息的需要,观课议课活动的参与者一定要尽可能坐到学生身边去,和学生建立理解、信任关系,充分读懂他们的学习活动,读懂那些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

其次,在观课中要围绕主题收集和整理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教育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观课议课中的案例教学包括两个部分:“观”是选取、组织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笔者认为,案例主要有两个要素:发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的典型的真实事例;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教学案例就是蕴涵着需要讨论、值得讨论的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好的教学案例应当对事例的描述具体独特,有过程,有变化,有始有终,情节完整;问题具有典型性,有讨论价值,问题的解决思路开放,有研究和讨论的价值。

笔者曾经观察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期中测试以后,我们要召开家长会,每个家长要坐在自己子女的座位上。想一想,你回去怎么给家长说清楚你在教室里坐在什么位置,以便家长能很快找到你的座位?”第一个学生回答说:“我给妈妈说,我是从前门进来的第1组的第4个。”教师很高兴,但他关注了“第1组”和“第4个”并板书,“从前门进来”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意识到。后面的教学有了麻烦:在讲(3,2)这一数对的意义时,教师说“3”是代表横向的数字(方格),“2”是代表纵向的数字(方格),学生纠缠“为什么不可以‘3’是代表纵向的数字(方格),‘2’是代表横向的数字(方格)”。该教师解释这是规定的。学生又问:“为什么这样规定?为什么不那样规定?”教者解释了一通,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们,他们对这样的解释很不满意。

要把课堂上的教学事实和现象构造成教学案例,一是需要把复杂多样的课堂信息整合成教学故事,比如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性,注意重点细节的凸显和无关细节的删减,等等。二是要使故事具有讨论价值,从教学故事到教学案例,需要从“用句号结束”转变为“用问号引起讨论和对话”。在上述故事中,就不能简单地说:“你这里没有处理好‘从前门进来’这个和妈妈的约定。”如果这样说,故事就封闭了,就只是下结论的评课了。

再次,议课要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展开讨论。我们说,议课是对教学案例的讨论,对于这种讨论,我们建议的流程是:(1)由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讨论建立在真实的课堂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2)听取授课教师对相关问题的构想和对相关困惑的理解:(3)听取案例提供者和其他参与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见解:(4)围绕彼此的观点和意见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课后议课中,我们围绕“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坐标确定位置的约定俗成性”和“学生对妈妈说的‘从前面进来’有什么意义”这样两个问题展开对话和讨论,通过对话和讨论达到相互理解,共同探讨了改进教学的思路和出路。

大家最后认识到:“从前门进来”提出了确定位置的起点,只有明确了起点,后面的数字才有意义。找座位是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需要两者共同约定。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也需要起点,它是地图方位确定、航海航空位置确定等活动的基础。因为涉及面广,就不能随意变化,它必须约定俗成、相对稳定。在确定位置的(3,2)数对中,3是代表横向的数字,2是代表纵向的数字,这也是很早以前的国际约定。在没有新约定之前,我们只需要接受它,并通过它进行寻找位置的沟通和交流。

意识到学生答案的意义后,我们讨论了新的可能的教学思路,那就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答案提出这样的问题并组织讨论:为什么要说“从前门进来”?有什么意义?“第1组” 是指什么,如果不说出来会出现什么情况7“第4个”起什么作用,如果不明确又会出现什么问题?从“从前门进来的第1组的第4个”可以怎么写?数对(1,4)与“从前门进来的第1组的第4个”比较,有什么区别和意义?由此解释数学转化和简化的思想。

第3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

作者: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大学网(教育文摘)日期:2010年8月21日

编者按: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2005年,他开始以“观课议课”,而不是“听课评课”的方式与中小学教师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2006年4月出版了《怎样观课议课》一书,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观课议课”的概念。他认为在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中,传统的“听课评课”应该改为“观课议课”更合适,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

“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评课”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听”指向声音,“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 “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观课议课”的追求 首先,“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

其次,“观课议课”致力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在同事关系改善方面,“观课议课”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照的人际氛围。

第三,“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

上述三者既是目的,又是彼此的手段,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应该先把改进课堂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容易感受。只有感受到对自己有实际帮助以后,教师才能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观课议课”的综合效益和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二、观课如何“观”

“观课议课”过程中,“观”是基础。“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没有了“案例”,“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靶子。

笔者和很多老师交流,大家都同意这种观点,观课比平常的听课累得多。为什么呢? 观课时,至少有这样一些事情必须做: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点还只是普通观课者“观”的任务。如果是组织者,还有第五项任务:思考如何展开议课,如何组织议课,如何生成有价值的议题。

三、“观课议课”主题的预定与生成

“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议”,这样,选择和确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作课前预先确定主题好,还是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好?肯定地说,需要兼顾。但具体怎么操作呢?

首先是要预定。议课不是对课打分、下评语,“观课议课”不必面面俱到,要集中焦点。这个焦点应该在课前商定。这样大家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

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关注师生关系,关注启发和提问,关注教学思路和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要遇到的,而且是课堂上肯定要出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确定主题以后,从哪些方面观察和讨论?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比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的工具,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想要成为画家、书法家,则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我想说的是,观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讨论和解决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再说生成有没有必要。当然有,这种生成不仅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更因为每一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应该承认生成,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当然,这个过程最好不是单纯的传递,而是变成一个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共享过程。

一般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所以生成问题对教师的“观课议课”能力是一个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需要读书,需要积淀,需要提高综合素养,需要在长期的“观课议课”实践中“修炼一双看课的眼睛”。

四、“观课议课”中的人员构成

对于“观课议课”的人员构成,有的朋友建议这样一种结构:“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老师的教学,如果这些人都懂教学,而且又有时间,当然很好。

但是,我认为,今天老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时间并不充裕。“观课议课”当然要追求质量,但这种追求又必须在尽量减少烦琐程序的情况下实施,不能让组织者和参与者感觉太困难,这才有推广和运用的可能性。所以,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这些人员需要精简。

首先,要“简”掉家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有的家长未必懂,也未必有兴趣。

接下来我期望领导不要参与。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1)在今天的背景下,很多学 校的很多老师对校长还是有顾忌的。校长来了,就不好说话了,就冷场了,“议”就没了那种“味儿”。(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议课中的问题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能“议”起来。但现在很多领导却难免不把这些问题带到对老师的评价中。(3)也有的领导,对教学本身并不在行,却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张口就说。领导说了,大家只好随声附和,议课也就失去了对课的改进价值。

再下来我要“简”掉专家了,这是不得不“简”的。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专家当然好,但是很多情况下,专家没有时间参加这些活动。没有专家,我们就自己掌握这种方法,逐步从由他人提问转向自我提问。当自我观察和提问成为习惯,我们也就发展变化成为了研究型教师。“观课议课”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存方式就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的。另外,在没有外来专家的时候,学校需要培养自己的“土专家”,通过“土专家”引领大家。

我把学生放到倒数第二的位置。理由很简单,学生的变化是教学最终的效果,要以学论教,就要问学生对课的看法。

老师当然是“观课议课”的主要成员。相同学科有利于深入,不同学科有利于开阔。我是主张跨学科的老师之间“观课议课”的,抱着虚心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受到很多启发。

另外,“观课议课”提倡和鼓励各种观察工具和技术的介入。比如摄像,比如数据采集、统计、处理和分析。如果需要这些技术介入,相应地也就欢迎相关人员的参与。

第4节 陈大伟讲稿--观课议课的观念与实践 主讲人: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来源:百度文库 日期:2012年4月5日

(注:原稿为PPT,不便于将其转编为word稿,原PPT稿将另行转发)

注:钟炜的联系方式 ①0813—6201674(办)②邮箱:zhongwei1962@163.com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相关文章:

王大伟教授04-27

王大伟教授范文05-21

陈大伟简介04-12

讲座教授与教授区别08-18

陈教授对曹禺的05-02

陈春花教授演讲稿06-23

陈春花教授演讲稿04-18

陈海春教授讲座主持词04-29

吴艳作业 - 张大伟04-26

突然想起你大伟吉他谱03-08

上一篇:4大环节搞定电话面试下一篇:人生的三大错觉哲理文章